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械力活化粉煤灰制备地聚合物的性能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娜 徐中慧 +4 位作者 李萍 蒋灶 徐亚红 杨飞华 黄阳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102-4106,共5页
利用机械力球磨激发粉煤灰火山灰活性,研究了机械力活化前后粉煤灰基地聚合物性能变化,并对机械力活化粉煤灰及其地聚合物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机械力球磨活化后粉煤灰基地聚合物水化反应速度加快,养护28d后抗压强度提高至79.9... 利用机械力球磨激发粉煤灰火山灰活性,研究了机械力活化前后粉煤灰基地聚合物性能变化,并对机械力活化粉煤灰及其地聚合物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机械力球磨活化后粉煤灰基地聚合物水化反应速度加快,养护28d后抗压强度提高至79.97MPa,具有更好的抗冻融性能。XRD、FT-IR和SEM分析表明机械力活化前后粉煤灰基地聚合物水化产物主要为无定形凝胶;机械力作用能有效提高粉煤灰活性,使地聚合反应更充分;活化后地聚合物样品结构更加致密,为高性能粉煤灰基地聚合物的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力活化 粉煤灰 地聚合物 机械性能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自蔓延还原解毒固化铬渣技术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徐中慧 肖博 +4 位作者 吴丹丹 王海龙 郑磊 肖鹏 王德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40-143,共4页
采用高温自蔓延技术处置铬渣,探讨了高温自蔓延技术还原解毒固化铬渣的机制。以铝粉和三氧化二铁作铝热剂,与铬渣充分混合,用镁条点燃引发自蔓延反应,最终得到铬渣固化体。实验结果表明:高温自蔓延技术能有效固化铬渣,铬渣的掺渣率高达4... 采用高温自蔓延技术处置铬渣,探讨了高温自蔓延技术还原解毒固化铬渣的机制。以铝粉和三氧化二铁作铝热剂,与铬渣充分混合,用镁条点燃引发自蔓延反应,最终得到铬渣固化体。实验结果表明:高温自蔓延技术能有效固化铬渣,铬渣的掺渣率高达44.94%。浸出实验结果表明:A组(铬渣原样)铬渣固化体总铬浸出浓度未检出;B组(铬渣原样+重铬酸钾)铬渣固化体总铬浸出浓度为0.117 76 mg/L,远远低于国标(GB 5085.3-2007)限值15 mg/L,六价铬浸出浓度未检出。XRD分析表明:铬渣还原解毒固化机制主要是六价铬在自蔓延反应中被还原为三价铬,再与其他金属化合物在高温熔融状态下生成含铬尖晶石,铬以离子键Cr—O的形式参与尖晶石的晶格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铬渣 高温自蔓延技术 固化 浸出毒性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的可拓聚类预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刘年平 赵春侠 +1 位作者 王宏图 胡慧慧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3-66,共4页
基于物元模型和聚类分析,提出了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的可拓聚类预测方法。利用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等级和影响因素,构建经典域物元和节域物元,应用物元理论和可拓集合中的关联函数,建立了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等级评价的可拓学聚类模型。以... 基于物元模型和聚类分析,提出了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的可拓聚类预测方法。利用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等级和影响因素,构建经典域物元和节域物元,应用物元理论和可拓集合中的关联函数,建立了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等级评价的可拓学聚类模型。以淮北矿区的某矿工作面为例,对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可拓聚类预测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可拓评判法的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分类具有较高的可靠度和实用性,为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快速判别提供了较为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板突水危险性 可拓聚类方法 物元模型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社会监督行为的工贸企业安全监管演化博弈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谭钦文 郎流胜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9-146,共8页
为有效遏制工贸企业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探究工贸企业安全生产及监管的交互机理和影响因素。首先,在政府监管部门和工贸企业具有有限理性的前提下,采用演化博弈方法,建立了政府监管部门与工贸企业之间的演化博弈模型;然后,运用复制动态方... 为有效遏制工贸企业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探究工贸企业安全生产及监管的交互机理和影响因素。首先,在政府监管部门和工贸企业具有有限理性的前提下,采用演化博弈方法,建立了政府监管部门与工贸企业之间的演化博弈模型;然后,运用复制动态方程分析博弈主体的策略选择以及演化稳定策略;最后,以绵阳市工贸企业为研究对象,基于实地调查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对相关参数进行赋值,并运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试验,探究社会监督行为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工贸企业安全监管博弈系统中的演化稳定状态与安全成本、监管成本、处罚力度、期望事故损失、社会监督率等因素相关;社会监督率有3个取值区间,当社会监督率大于2/3时才能有效改善安全监管博弈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社会工程 工贸企业 演化博弈 社会监督 安全监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整体化系统安全分析模型的探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谭钦文 徐午言 +2 位作者 苗东涛 耿龙 陈玄超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3-39,共7页
为了解决目前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侧重点不同,而分析对象又各有差异,在安全分析过程中各方法无法协同交叉使用,导致危险源辨识不够全面的问题。采用"霍尔三维模型"中,"逻辑维"分析问题的方法,研究了系统安全分析过... 为了解决目前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侧重点不同,而分析对象又各有差异,在安全分析过程中各方法无法协同交叉使用,导致危险源辨识不够全面的问题。采用"霍尔三维模型"中,"逻辑维"分析问题的方法,研究了系统安全分析过程中的思维方式,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企业安全分析的"系统安全分析四阶段法"。该方法明确了安全分析方法的选择过程,提出了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循环使用的组合矩阵,并构建了系统自己的多阶段安全分析的普适性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化 系统安全分析 思维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RAM的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职责半定量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王涵宇 谭钦文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8-95,共8页
为解决作业相关人员安全职责边界模糊以及履责过程中多岗位、多环节安全职责交互关系不清晰的问题,引入功能共振分析方法(FRAM),构建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职责系统半定量分析模型,展现多岗位间安全职责交互和协同配合关系,通过定量化系统功... 为解决作业相关人员安全职责边界模糊以及履责过程中多岗位、多环节安全职责交互关系不清晰的问题,引入功能共振分析方法(FRAM),构建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职责系统半定量分析模型,展现多岗位间安全职责交互和协同配合关系,通过定量化系统功能单元的上下游耦合变异性,理清系统各功能要素间耦合作用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基于FRAM的有限空间作业6方人员安全职责全局系统变异性数值为1.99×1010,下游功能单元F5(作业人员)和F6(应急救援人员)的输入可变性影响数值分别为171.5和250,受上游功能单元的耦合变异影响较大,易产生不良事故后果,结合有限空间作业8类关键影响因素分析功能共振结果,针对2个上游功能单元和6条失效链路提出加强作业安全投入等有效屏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共振分析方法(FRAM) 有限空间作业 安全职责 半定量分析 耦合变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ISM-FRAM-AHP的有限空间作业过程风险防控
7
作者 王涵宇 谭钦文 +3 位作者 刘娟 李爽露 田忠伟 陈超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5-173,共9页
为解决有限空间作业过程多层次、多环节、多功能交互关系模糊和不良耦合影响的问题,引入功能共振分析模型(FRAM),结合解释结构模型(ISM)和层次分析法(AHP)优化改进层次结构和判断方式,通过划分风险层次结构,将系统功能耦合变异性的影响... 为解决有限空间作业过程多层次、多环节、多功能交互关系模糊和不良耦合影响的问题,引入功能共振分析模型(FRAM),结合解释结构模型(ISM)和层次分析法(AHP)优化改进层次结构和判断方式,通过划分风险层次结构,将系统功能耦合变异性的影响进行定量化,并计算功能单元和层级结构的重要度,通过功能可变性和耦合损失度结果,确定上下游功能变化输入输出表型,理清系统功能要素间耦合作用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应用基于改进ISM-FRAM-AHP的有限空间作业过程风险防控模型,能够得到23个功能单元和10层风险层级功能网络;功能可变性数值和耦合损失度最大值为4.36(外部环境F_(23))和0.8084(制定作业方案F_(2)),作业安全风险程度较高,功能变化主要表现为顺序、目标和控制,针对8条失效链路设置物理、象征、功能、隐形4种有效屏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释结构模型(ISM) 功能共振分析模型(FRAM) 层次分析法(AHP) 有限空间作业 作业过程 风险防控 层次结构 耦合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靠性理论的事件树分析方法研究 被引量:21
8
作者 谭钦文 苗东涛 +2 位作者 刘建平 徐午言 谢羽佳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5-82,共8页
事件树分析过程中事件树的编制和分析方法缺乏系统性,导致实际运用中事件树的编制缺乏可操作性。从目标系统的选择、环节事件逻辑关系的确定、定量分析中基本数据的来源和确定方法等三个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以可靠性的相关理论为基础... 事件树分析过程中事件树的编制和分析方法缺乏系统性,导致实际运用中事件树的编制缺乏可操作性。从目标系统的选择、环节事件逻辑关系的确定、定量分析中基本数据的来源和确定方法等三个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以可靠性的相关理论为基础,提出"从控制和影响初始事件发展演化的角度,调查分析对初始事件做出响应的安全功能,按系统工作原理对目标系统进行重构,构建目标系统的功能结构图,画出系统的可靠性框图"入手,对"传统的事件树绘制程序"进行修正,解决了事件树分析过程中目标系统的选择、环节事件逻辑关系的确定以及定量分析基本数据的确定方法等问题。修正后的方案对实现事件树的正确编制和系统分析逻辑更清晰,操作指导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靠性理论 事件树分析 目标系统 逻辑关系 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桩井爆破振动在邻近边坡产生的特殊效应 被引量:8
9
作者 廖涛 蒲传金 +2 位作者 杨鑫 管少华 郭王林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2期623-628,共6页
为研究桩井爆破地震波在邻近自然边坡传播规律,对桩井开挖爆破振动速度进行了现场测试。在邻近桩井的台阶坡脚及边缘各布置一个测点。测试结果表明,位于台阶边缘测点的径向、垂向振动速度及主频率较位于坡脚处的测点存在增大趋势,出现... 为研究桩井爆破地震波在邻近自然边坡传播规律,对桩井开挖爆破振动速度进行了现场测试。在邻近桩井的台阶坡脚及边缘各布置一个测点。测试结果表明,位于台阶边缘测点的径向、垂向振动速度及主频率较位于坡脚处的测点存在增大趋势,出现了坡面效应;切向振动速度及主频率存在减小的趋势,说明爆破地震波的速度及频率变化具有一致性,且爆破地震波的放大效应具有方向性,以垂向为主。坡面效应合理地解释了爆破地震波在台阶边缘的振速放大效应,同时通过"鞭梢效应"对爆破地震波频率的分析,验证了坡面效应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井爆破 爆破地震波 坡面效应 鞭梢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高岭土基地聚合物高温陶瓷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娜 徐中慧 +4 位作者 陈筱悦 彭熙 姚正珍 帅勤 韩林沛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57-961,共5页
以偏高岭土为原料,分别以钠水玻璃和钾水玻璃为碱激发剂,制备地聚合物,并对两组地聚合物样品高温陶瓷化特性进行研究。地聚合物样品的XRD、线性收缩、气孔率和抗压强度分析表明,在800~1000℃时,两组地聚合物均呈无定形凝胶状态; 1100... 以偏高岭土为原料,分别以钠水玻璃和钾水玻璃为碱激发剂,制备地聚合物,并对两组地聚合物样品高温陶瓷化特性进行研究。地聚合物样品的XRD、线性收缩、气孔率和抗压强度分析表明,在800~1000℃时,两组地聚合物均呈无定形凝胶状态; 1100℃开始,由于粘性烧结,K-基地聚合物开始形成稳定的白榴石陶瓷相,线性收缩达到最大值23%,气孔率达到最小值1. 22%,抗压强度提高至47. 76 MPa; Na-基地聚合物在1200℃开始出现霞石陶瓷相和大孔莫来石相,气孔率最小值为3. 10%,最高抗压强度为34. 78 MPa; 1300℃开始,两组地聚合物三维网状结构均完全破坏并生成稳定的陶瓷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聚合物 高温 线性收缩 气孔率 抗压强度 陶瓷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不同充填物预制裂隙对爆炸裂纹扩展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杨鑫 蒲传金 +1 位作者 廖涛 肖定军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70-378,共9页
为了研究充填裂隙岩石动态断裂时裂纹扩展规律,以空气、黏土和水作为有机玻璃的预制裂隙充填材料,在炮孔与预制裂隙的不同夹角、不同距离条件下,通过单发雷管加载,对3种不同裂隙充填物的有机玻璃模型进行了起爆实验。结果表明:爆炸裂纹... 为了研究充填裂隙岩石动态断裂时裂纹扩展规律,以空气、黏土和水作为有机玻璃的预制裂隙充填材料,在炮孔与预制裂隙的不同夹角、不同距离条件下,通过单发雷管加载,对3种不同裂隙充填物的有机玻璃模型进行了起爆实验。结果表明:爆炸裂纹几乎都不会越过预制裂隙;空气充填模型裂纹总数、左端翼裂纹几乎全部大于黏土和水充填模型;最长裂纹分布位置和长度与反射应力波传播方向和能量有关;空气充填模型右端翼裂纹多随角度增大而增长,黏土充填模型右端翼裂纹则表现为先增后减;爆炸裂纹扩展对充填物种类具有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力学 裂纹扩展 充填裂隙 爆炸应力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热剂/铝热剂体系SHS法固化处理无钙焙烧铬渣 被引量:3
12
作者 徐亚红 徐中慧 +1 位作者 蒋灶 肖博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4309-4315,共7页
采用Al-Fe_2O_3(铝热剂)和Mg-Fe_2O_3(镁热剂)2种自蔓延高温合成体系(SHS)对无钙焙烧铬渣(COPR)进行固化处理,并通过浸出毒性试验对自蔓延产物的无害化效果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2种反应体系均可实现铬渣的高效无害化,其中铝热剂体系... 采用Al-Fe_2O_3(铝热剂)和Mg-Fe_2O_3(镁热剂)2种自蔓延高温合成体系(SHS)对无钙焙烧铬渣(COPR)进行固化处理,并通过浸出毒性试验对自蔓延产物的无害化效果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2种反应体系均可实现铬渣的高效无害化,其中铝热剂体系和镁热剂体系铬渣含量分别高达80%和85%,其自蔓延产物浸取浓度ρ(总铬)和ρ(六价铬)分别低于4.5、1.5 mg·L^(-1),符合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可进行填埋处置。在SHS反应过程中,六价铬还原率均高于90%,还原后的六价铬主要以非晶形式弥散分布于自蔓延产物中,且部分铬离子参与MgAlCrO_4尖晶石等矿物的形成,铬元素同时以物理和化学固定化的形式存在于自蔓延产物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钙焙烧铬渣 自蔓延高温合成 浸取 还原 固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力活化固硫灰固化处理含油钻屑 被引量:3
13
作者 徐亚红 彭熙 +1 位作者 蒋灶 齐一谨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9-142,共4页
利用机械力化学法活化固硫灰固化降解含油钻屑,研究了不同含油钻屑掺比对固化降解效果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机械力化学法对含油钻屑中有机污染物的固化降解机制。研究表明,当含油钻屑掺量为50%时,球磨后样品中的含油率为1.92%,固化体... 利用机械力化学法活化固硫灰固化降解含油钻屑,研究了不同含油钻屑掺比对固化降解效果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机械力化学法对含油钻屑中有机污染物的固化降解机制。研究表明,当含油钻屑掺量为50%时,球磨后样品中的含油率为1.92%,固化体常温养护28 d抗压强度为22.70 MPa,固化体石油类浸出浓度为3.875 mg/L低于GB 8978-1996中规定的限值。XRD分析表明含油钻屑中的有机污染物以物理包裹和吸附的形式被固化于含油钻屑固化体的凝胶相中。IR分析表明机械力化学法对含油钻屑中的有机污染物有较好的降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力化学法 含油钻屑 固硫灰 固化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环境中钢筋混凝土耐腐蚀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年平 肖博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11,14,共4页
利用C omsol对海洋环境中氯离子腐蚀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诱导期进行监控,探讨氯离子扩散系数(混凝土水灰比)、保护层厚度对诱导期长短的影响规律,建立对诱导期的监控模型,并将其运用于工程实例中。研究表明:诱导期长短与水灰比呈负相关... 利用C omsol对海洋环境中氯离子腐蚀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诱导期进行监控,探讨氯离子扩散系数(混凝土水灰比)、保护层厚度对诱导期长短的影响规律,建立对诱导期的监控模型,并将其运用于工程实例中。研究表明:诱导期长短与水灰比呈负相关,与保护层厚度呈正相关,且水灰比0.28~0.38,保护层厚度为60~80 mm时,可得到较长的诱导期;浪溅区的钢筋混凝土构件除优化设计参数外,还需同时采用特殊防腐蚀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离子扩散系数 保护层厚度 诱导期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沸石基地聚合物固化核素Sr^(2+)的性能及机制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中慧 吴丹丹 +4 位作者 肖博 王海龙 郑磊 林朋 许斌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4-180,共7页
"沸石原位转化地聚合物固化核素"可实现中低放射性核废液"吸附浓缩-固化"处置的一体化。该文在研究水玻璃模数、碱灰比和偏高岭土掺量对沸石基地聚合物抗压强度影响的基础上,探讨了沸石基地聚合物固化模拟核素锶Sr2... "沸石原位转化地聚合物固化核素"可实现中低放射性核废液"吸附浓缩-固化"处置的一体化。该文在研究水玻璃模数、碱灰比和偏高岭土掺量对沸石基地聚合物抗压强度影响的基础上,探讨了沸石基地聚合物固化模拟核素锶Sr2+的性能及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水玻璃模数在0.8~1.5时有利于制备出高强度的地聚合物;偏高岭土中硅铝成分活性大于4A沸石,但添加过量偏高岭土使反应体系硅铝比减小,反而导致其强度降低;地聚合物固化体性能优良,28d抗压强度为19 MPa;固化体在酸性和中性介质中42 d的浸出率和累积浸出分数均低于国家标准。X射线衍射(XRD)分析表明,Sr2+取代部分原料中的Na+进入地聚合物中,发生了吸附固化和胶凝相的物理包裹。红外(IR)分析表明,模拟核素锶可能通过化学键的形式进入地聚合物的三维网络结构实现固化。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进一步表明,锶与含硅官能团发生了反应,促进了硅酸的聚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A沸石 地聚合物 模拟核素锶 固化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事故数据分析推导的全国及化工行业可接受风险标准基准值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谭钦文 段正肖 +2 位作者 董勇 杜姗 刘倩男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85-192,共8页
为了探索行业风险可接受现状,印证已颁布的可接受风险标准中标准基准值选取的可行性,基于可接受风险标准理论,通过搜集、分析及估算全国及化工行业最近10 a的基础事故数据,采用平均个人风险值法(AIR)和事故累计概率-死亡人数曲线(FN曲线... 为了探索行业风险可接受现状,印证已颁布的可接受风险标准中标准基准值选取的可行性,基于可接受风险标准理论,通过搜集、分析及估算全国及化工行业最近10 a的基础事故数据,采用平均个人风险值法(AIR)和事故累计概率-死亡人数曲线(FN曲线)法的运算思想,确定了全国及化工行业的死亡、受伤及职业病风险个人/社会可接受标准基准值,并通过数据范围的选择将其分为宽松型、通用型及严格型3种不同"严格"程度的基准值以备不同条件下选用。研究结果表明:死亡标准基准值通过与已颁布的标准基准值进行对比后发现2者均处于同一量级(10^(-4)),印证了彼此的可行性,受伤及职业病标准基准值可为后期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事故数据 搜集与推导 全国及化工行业 可接受风险标准 标准基准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的区域定量风险评估模型及应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谭钦文 段正肖 +2 位作者 董勇 刘倩男 杜姗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6-172,共7页
为了综合评估区域风险可接受性,深度挖掘潜在风险,优化风险决策,从死亡及受伤风险2方面研究了化工行业的死亡及受伤风险可接受标准(以下简称"双标准"),提出基于"双标准"的新型区域定量风险评估模型。以1 000 m^3柴... 为了综合评估区域风险可接受性,深度挖掘潜在风险,优化风险决策,从死亡及受伤风险2方面研究了化工行业的死亡及受伤风险可接受标准(以下简称"双标准"),提出基于"双标准"的新型区域定量风险评估模型。以1 000 m^3柴油罐池火灾事故为对象,通过池火事故后果模型、概率模型及可接受风险模型的创新性使用,对其在油罐区域定量风险评估中的初步运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装置在池火事故下的个人死亡风险和社会受伤风险未能达到标准要求,综合评估结果为风险不可接受;"双标准"综合评估法在区域定量风险评估中的应用具有可行性和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接受风险标准 死亡风险 受伤风险 区域定量风险评估 模型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硫灰固化焦化废水处理外排污泥 被引量:4
18
作者 彭熙 齐一谨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54-459,共6页
采用机械力化学法活化循环流化床燃煤固硫灰,用于固化焦化废水处理外排污泥(CWT污泥)。探讨了固硫灰活化条件,并通过XRD和FTIR分析了固硫灰固化CWT污泥中重金属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当m(Ca O)∶m(Ca O+固硫灰)为20%、球磨频率为40 Hz... 采用机械力化学法活化循环流化床燃煤固硫灰,用于固化焦化废水处理外排污泥(CWT污泥)。探讨了固硫灰活化条件,并通过XRD和FTIR分析了固硫灰固化CWT污泥中重金属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当m(Ca O)∶m(Ca O+固硫灰)为20%、球磨频率为40 Hz、球磨时间为2 h时,养护28 d固硫灰固化体的平均抗压强度达到72.2 MPa;当污泥掺加量为50%(w)时,养护28 d含污泥固化体的抗压强度达到8.5 MPa,固化体浸出液中Pb2+和As5+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177 mg/L和0.013 mg/L,均远低于GB 5085.3—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的规定限值。XRD和FTIR表征结果表明,在固硫灰活化过程中,混合体系水化生成了C—S—H凝胶、斜方钙沸石和钙矾石,可通过物理包裹、吸附及离子交换的形式实现CWT污泥中Pb2+和As5+的固化/稳定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力化学法 固硫灰 固化 焦化废水处理外排污泥 浸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自蔓延法固化处置生活垃圾焚烧飞灰 被引量:1
19
作者 肖博 徐中慧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6-59,128,共5页
将高温自蔓延反应用于生活垃圾焚烧飞灰(以下简称飞灰)的无害化处置,探索了Mg-Fe_2O_3-飞灰反应体系中最大飞灰含量(质量分数,下同),评估了不同飞灰含量下的无害化效果,研究了自蔓延反应过程中飞灰中重金属元素的挥发行为,并通过XRD和SE... 将高温自蔓延反应用于生活垃圾焚烧飞灰(以下简称飞灰)的无害化处置,探索了Mg-Fe_2O_3-飞灰反应体系中最大飞灰含量(质量分数,下同),评估了不同飞灰含量下的无害化效果,研究了自蔓延反应过程中飞灰中重金属元素的挥发行为,并通过XRD和SEM分析探讨了自蔓延反应固化飞灰中重金属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系统维持自蔓延的飞灰含量最大为65%;经高温自蔓延处置后,飞灰中Pb、Cd、Cu和Cr的毒性浸出浓度分别由21.51、0.19、0.18和0.58 mg/L降低到0.53、0.12、0.06和0.07 mg/L以下;Pb、Cd和Zn等重金属在自蔓延反应过程中大量挥发,飞灰含量40%时其挥发率分别高达92.24%、88.66%和87.77%,Cr和Cu主要以铬矿物和氧化亚铜的形式固化于产物中。XRD/SEM结果表明飞灰高温自蔓延反应产物以玻璃相为主体,体系中残留重金属与低熔点物质形成固液共存相并随着反应的推进迅速冷却形成密实的固熔体,通过化学固化和物理固封作用固定于玻璃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焚烧飞灰 高温自蔓延 重金属 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扬尘泡沫抑尘剂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向银 田世祥 +2 位作者 吴爱军 褚福延 张乐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92-199,共8页
为有效治理建筑扬尘对环境的污染,提出了泡沫抑尘新技术。介绍了泡沫抑尘技术的原理,并在前期预实验的基础上,开展了建筑扬尘泡沫抑尘剂配制和性能研究以及其抑尘效果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1)以发泡剂(K12A)、稳泡剂(NaCl)、保水剂(甘... 为有效治理建筑扬尘对环境的污染,提出了泡沫抑尘新技术。介绍了泡沫抑尘技术的原理,并在前期预实验的基础上,开展了建筑扬尘泡沫抑尘剂配制和性能研究以及其抑尘效果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1)以发泡剂(K12A)、稳泡剂(NaCl)、保水剂(甘油)为原料,经正交实验确定泡沫抑尘剂的最佳配方为质量浓度1%的K12A、0.8%的NaCl、0.8%的甘油;(2)经泡沫抑尘剂处理后尘样的研究发现,表面活性剂(K12A)能够增大泡沫抑尘剂的黏度,降低其表面张力,进而增大其对尘样的固化效果及在其中的渗透性,而添加保水剂可以减少尘样中水分的蒸发,进而增强其保水性;(3)泡沫抑尘覆盖试验结果显示,在室温、五级风吹蚀环境下,覆盖尘样的泡沫层存留时间长、稳定性好;(4)对经泡沫抑尘剂处理后尘样的抗风蚀性、抗雨蚀性和抗高温蒸发性等抑尘效果的应用研究发现,该泡沫抑尘剂可以增强尘粒间黏结性,进而提高其抗风蚀性和抗雨水侵蚀性,而保水剂可增强其抗高温蒸发性,经50℃高温烘烤8 h后尘样的含水率仍高于4%。该研究成果可为建筑扬尘治理提供新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扬尘 泡沫抑尘剂 抑尘性能 扬尘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