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水提铀吸附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
作者 冯健 何桂强 +2 位作者 魏艳霞 段涛 周建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7,共7页
在清洁能源中,核能将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增长,特别是在中国、俄罗斯和其他一些国家。由于陆地铀资源非常有限,而海水中铀含量非常高,因此从海水中提取铀是全世界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热点,也成为人类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目前来看... 在清洁能源中,核能将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增长,特别是在中国、俄罗斯和其他一些国家。由于陆地铀资源非常有限,而海水中铀含量非常高,因此从海水中提取铀是全世界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热点,也成为人类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目前来看,海水提铀吸附材料仍然存在生物污染、吸附率低、竞争性金属离子共存、材料可重复使用率低等问题,导致相关技术难以推广应用。针对如何开发出成本低、吸附率高、选择性高、抗污染的海水提铀吸附材料,总结了近年来比较热门的相关研究,并进行探讨比较,对海水提铀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提铀 偕胺肟 吸附 选择性 吸附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GM醋酸酯去除模拟铀污染及去污材料热分解特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陈云霞 林晓艳 +1 位作者 罗学刚 尚宁宁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173-10179,共7页
以魔芋葡甘聚糖(KGM)为原料,制备了一种用于去除不同材料表面模拟放射性核素 U(Ⅵ)污染的魔芋葡甘聚糖醋酸酯(KGMA)去污剂.研究了KGMA浓度、U(Ⅵ)污染时间、初始污染量、温度对去除率的影响,同时利用SEM-EDX、XPS对去污机理进... 以魔芋葡甘聚糖(KGM)为原料,制备了一种用于去除不同材料表面模拟放射性核素 U(Ⅵ)污染的魔芋葡甘聚糖醋酸酯(KGMA)去污剂.研究了KGMA浓度、U(Ⅵ)污染时间、初始污染量、温度对去除率的影响,同时利用SEM-EDX、XPS对去污机理进行了分析,并借助TG-FT-IR联用技术对去污膜的热分解特性和分解产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KGMA去污剂对4种材料表面U(Ⅵ)污染的去污效果显著,当环境温度在10~40℃变化时,4种材料的去污率在90%~99%.对U(Ⅵ)的去除是物理和化学共同作用的结果.KGMA去污膜在空气氛围中的失重率为96.07%,高温热解时产生气体的主要成分为 H2 O、CO2和CO,未见其它有害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GM醋酸酯 去污 表面污染 U(Ⅵ) 热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改性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3
作者 罗欢 李豪 +2 位作者 袁盛旭 张亚萍 李劲超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862-1871,共10页
采用溶剂热法成功制备了富锂锰基正极材料Li_(1.2)Mn_(0.54)Ni_(0.13)Co_(0.13)O_(2)(LLO),通过铈离子掺杂和Nb_(2)O_(5)包覆,获得新型改性富锂锰基正极材料CNLLO。与LLO相比,比镍、钴、锰离子半径更大的铈离子的掺入增加了CNLLO的层间... 采用溶剂热法成功制备了富锂锰基正极材料Li_(1.2)Mn_(0.54)Ni_(0.13)Co_(0.13)O_(2)(LLO),通过铈离子掺杂和Nb_(2)O_(5)包覆,获得新型改性富锂锰基正极材料CNLLO。与LLO相比,比镍、钴、锰离子半径更大的铈离子的掺入增加了CNLLO的层间距,提高了锂离子扩散速率;Nb_(2)O_(5)包覆层抑制了CNLLO表面的副反应,限制了晶体结构的转变,提高了CNLLO的稳定性。在10 C倍率下,CNLLO的放电比容量(128.0 mAh·g^(-1))高于LLO(85.6 mAh·g^(-1))。此外,CNLLO还表现出优异的循环性能,1 C下循环200次后容量保持率和平均放电电压衰减值分别为80.2%和415.3 mV。因此,所制备的CNLLO正极材料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锂离子电池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 掺杂 包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镍纳米颗粒调控MOF基镍-氮碳催化剂高效电催化还原CO_(2)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曹泽宇 张心爱 +3 位作者 张博 刘雪铃 李劲超 张亚萍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4-100,共7页
通过碳化负载镍络合物的沸石咪唑骨架(ZIF-8)合成了一种高性能镍-氮-碳催化剂(Ni-NC)。通过透射电镜、BET、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对材料的多孔结构及金属-氮的配位情况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Ni-NC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CO_(2)ER活性和选择性... 通过碳化负载镍络合物的沸石咪唑骨架(ZIF-8)合成了一种高性能镍-氮-碳催化剂(Ni-NC)。通过透射电镜、BET、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对材料的多孔结构及金属-氮的配位情况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Ni-NC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CO_(2)ER活性和选择性:在较低的过电位490 mV下达到92.6%的CO法拉第效率,并在-0.7 V达到最大值94.6%,电流密度为20.6 mA/cm^(2),性能优于未负载镍的氮掺杂多孔碳,表明镍纳米颗粒在催化反应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在10 h的电解中,CO法拉第效率可保持在90%以上。合成的Ni-NC催化剂在电催化还原CO_(2)为CO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电催化还原 Ni-NC催化剂 多孔碳材料 MO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O/ZIF-67/水性环氧复合涂层的制备及防腐性能 被引量:1
5
作者 黄亚文 张田田 +3 位作者 邓莉 张炜亮 陈俊 胡程耀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48,共9页
针对氧化石墨烯(GO)无自修复性能和沸石类金属有机框架(MOFs)聚合物的腐蚀介质屏蔽性能较弱等实际问题,将具有主被动协同防腐作用的GO/MOFs复合纳米颗粒作为防腐填料,加到水性环氧树脂涂层(WEP)中从而提升防腐性能。通过微观形貌观察、... 针对氧化石墨烯(GO)无自修复性能和沸石类金属有机框架(MOFs)聚合物的腐蚀介质屏蔽性能较弱等实际问题,将具有主被动协同防腐作用的GO/MOFs复合纳米颗粒作为防腐填料,加到水性环氧树脂涂层(WEP)中从而提升防腐性能。通过微观形貌观察、电化学阻抗谱(EIS)测试和盐水浸泡实验对涂层的附着力和防腐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复合纳米涂层的吸水率比纯WEP涂层降低6%。在3.5%盐水中浸泡7 d后,复合纳米填料的添加量达到0.3%时,复合涂层的阻抗模量仍能保持1.9×10^(8)Ω·cm^(2),表现出优异的防腐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沸石类金属有机框架聚合物 水性环氧树脂涂层 MOFS 防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热稳定性聚酰亚胺膜的构筑
6
作者 朱文杰 曾建钧 +4 位作者 李鑫 李劲超 陈良 陈锓 张亚萍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62-167,177,共7页
聚酰亚胺(PI)膜作为柔性显示基板的关键材料之一,其热性能和拉伸性能存在此消彼长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以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4,4′-二氨基二苯醚(ODA)和含杂环结构的4-氨基苯-2,5-吡啶二胺(PIDA)为原料,通过三元共聚与单体比例调控策... 聚酰亚胺(PI)膜作为柔性显示基板的关键材料之一,其热性能和拉伸性能存在此消彼长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以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4,4′-二氨基二苯醚(ODA)和含杂环结构的4-氨基苯-2,5-吡啶二胺(PIDA)为原料,通过三元共聚与单体比例调控策略,制备了一系列PI膜,以优化其综合性能。研究了PI膜的化学结构、聚集态结构、热性能及拉伸性能。结果显示,PIDA单体的引入可显著降低PI膜的热膨胀系数(CTE),提高弹性模量与玻璃化转变温度(T_(g))。随着PIDA物质的量在PIDA与ODA总物质的量中的占比从0%增加到60%,PI膜的5%热分解温度(T 5%)在521~548℃范围;T_(g)从447℃提升至500℃以上;CTE从7.21×10^(-5) K^(-1)降低至2.75×10^(-5) K^(-1)。此外,PI膜的断裂伸长率和拉伸强度分别控制在2.4%~26.9%和42~119 MPa范围内。当PIDA物质的量为PIDA与ODA总物质的量的40%时,PI-40%膜展现出最优的综合性能(T_(g)=470℃,CTE=3.86×10^(-5) K^(-1),T 5%=529℃,断裂伸长率=10.1%,拉伸强度=108 MPa,弹性模量=1.8 GPa),说明其具有最佳应用潜力。本文不仅通过调节二胺比例,实现对PI膜性能调控,同时亦为柔性显示基板材料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验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性能 聚酰亚胺 拉伸性能 柔性显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向日葵秸秆对U(VI)和Pb(Ⅱ)的选择吸附性能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艾莲 罗学刚 +1 位作者 林晓艳 梅强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16,共8页
以含有单一的U(VI)、Pb(Ⅱ)溶液以及U(VI)和Pb(Ⅱ)混合溶液为吸附质,系统探讨了pH值、吸附剂量、吸附时间和初始离子浓度对向日葵秸秆吸附效果的影响。采用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粒内扩散模型、Langmuir和Freundlich等... 以含有单一的U(VI)、Pb(Ⅱ)溶液以及U(VI)和Pb(Ⅱ)混合溶液为吸附质,系统探讨了pH值、吸附剂量、吸附时间和初始离子浓度对向日葵秸秆吸附效果的影响。采用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粒内扩散模型、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从分配系数和分离因子角度对吸附选择性进行分析,并对吸附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吸附20 mg/L的U(VI)-Pb(Ⅱ)溶液的最佳pH值为4.0、吸附剂量为2.0 g/L、吸附时间为720 min,U(VI)和Pb(Ⅱ)的去除率分别为77.55%、87.44%;U(VI)和Pb(Ⅱ)的吸附动力学在单离子和复配体系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线均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单离子最大吸附量分别为327.0和67.59 mg/g,且当U(VI)高于200 mg/L时Pb(Ⅱ)的吸附过程也能用Freundlich模型描述。当离子初始浓度较低时向日葵秸秆对Pb(Ⅱ)具有更高的吸附选择性,而较高时则相反。向日葵秸秆吸附前后的SEM、EDX和FT-IR图谱表明,吸附U(VI)和Pb(Ⅱ)的主要方式为络合和离子交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日葵秸秆 选择性 U(Ⅵ) Pb(Ⅱ) 吸附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铵化聚醚醚酮膜的构筑及其在电催化CO_(2)还原中的应用
8
作者 刘雪铃 高凌 +4 位作者 杨宏燕 李劲超 陈良 陈锓 张亚萍 《膜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34,共12页
以自主合成的聚醚醚酮(PEEK)为骨架,通过取代反应获得含苄基溴甲基的聚醚醚酮(PEEK-Br)聚合物。将PEEK-Br与不同种类季铵化试剂反应,制备了一系列季铵化聚醚醚酮(QAPEEK)膜。详细研究了QAPEEK膜的化学结构、微观形貌、理化性能及电催化C... 以自主合成的聚醚醚酮(PEEK)为骨架,通过取代反应获得含苄基溴甲基的聚醚醚酮(PEEK-Br)聚合物。将PEEK-Br与不同种类季铵化试剂反应,制备了一系列季铵化聚醚醚酮(QAPEEK)膜。详细研究了QAPEEK膜的化学结构、微观形貌、理化性能及电催化CO_(2)还原性能。结果显示:以1-甲基哌啶为季铵化试剂制备的QAPEEK-pip膜具有最佳的OH-传导率(15.62 mS/cm)和选择性(56.2%)。使用QAPEEK-pip膜的H型电解池在-1.7 V下的CO法拉第效率和CO分电流密度分别可达98.09%和-11.56 mA/cm^(2)。使用QAPEEK-pip膜的MEA反应器在-60 mA/cm^(2)下的CO法拉第效率为92.5%。更重要的是,QAPEEK-pip膜可在H型电解池和MEA反应器中连续运行24 h保持性能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铵化聚醚醚酮 电催化CO_(2)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蚕豆对铯的吸收蓄积及亚细胞分布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付倩 杨垒滟 +3 位作者 赖金龙 陶宗娅 吴国 罗学刚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97-304,共8页
采用改良水培法培养蚕豆幼苗至2片真叶,置于含铯(ρ(Cs+)8.24(CK)~200 mg·L^(-1))的营养液中处理7 d、14 d、21 d后取样。采用差速离心法分离亚细胞组分,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根、茎、叶及各亚细胞组分的Cs+含量,分析蚕豆幼... 采用改良水培法培养蚕豆幼苗至2片真叶,置于含铯(ρ(Cs+)8.24(CK)~200 mg·L^(-1))的营养液中处理7 d、14 d、21 d后取样。采用差速离心法分离亚细胞组分,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根、茎、叶及各亚细胞组分的Cs+含量,分析蚕豆幼苗对Cs+的吸收蓄积及亚细胞分布特点,研究蚕豆对Cs+的富集转运特征及耐受机理。结果显示:蚕豆3种器官对Cs+的蓄积量为根>叶>茎,根对Cs+的蓄积量占总量的65.13%~83.17%,最高(ρ(Cs+)200 mg·L^(-1)时)达到518.40 mg·kg^(-1)FW(7 d)、1 949.74 mg·kg^(-1)FW(14 d)和3 614.03 mg·kg^(-1)FW(21 d);蚕豆根、茎、叶中Cs+的亚细胞分布主要集中在细胞壁和可溶性组分中,Cs+相对含量分别达到75.84%~99.06%(根)、79.06%~100%(茎)、82.95%~100%(叶);细胞核、前质体、叶绿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仅含少量的Cs+(<25%)。结果表明,蚕豆根、茎、叶细胞主要通过阻滞作用,将Cs+结合固定在细胞壁,并将进入细胞质基质的一部分Cs+转运到液泡内,暂时或"永久性"存贮,有效降低了细胞器、胞质溶胶(cytosol)及内含物中的Cs+含量,极大地减缓了Cs+对细胞器的功能性损伤,这是短期内蚕豆未表现出明显中毒症状的原因,也是蚕豆耐受Cs+胁迫的重要机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豆 蓄积 亚细胞分布 耐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氨酯固-固相变材料的合成与性能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宇 田春蓉 +3 位作者 芦艾 王建华 黄奕刚 林晓艳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2-84,共3页
以聚乙二醇-6000(PEG-6000),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1,4-丁二醇(BDO)为原料合成不同软段含量的一系列聚氨酯相变储能材料(PUPCMs),采用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热重(TGA)表征材料的结构和热稳定性,同时差示扫描量热仪(DSC)、... 以聚乙二醇-6000(PEG-6000),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1,4-丁二醇(BDO)为原料合成不同软段含量的一系列聚氨酯相变储能材料(PUPCMs),采用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热重(TGA)表征材料的结构和热稳定性,同时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动态热机械分析(DMA)研究PUPCMs的热学性能,实验发现,外力场影响材料的性能,使材料的熔融温度向低温方向偏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相变储能 合成 热学性能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分子量魔芋葡甘露低聚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1
作者 姚雪 韩本超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416-419,共4页
综述了不同分子量魔芋葡甘露低聚糖的制备方法、理化性质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其中的利弊,以期为不同分子量魔芋葡甘露低聚糖的进一步研究和规模化生产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关键词 魔芋葡甘聚糖 魔芋葡甘露低聚糖 降解 理化性质 生理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芽孢杆菌C1对2-氯乙基乙基硫醚的脱氯性能及代谢响应机制
12
作者 晏磊 赖金龙 +2 位作者 付倩 张宇 罗学刚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3-315,共13页
2-氯乙基乙基硫醚(2-chloroethyl ethyl sulfide,2-CEES)作为一种氯代烷烃,被用作研究有机氯类污染降解的模拟物质。本研究以2-CEES污染土壤中分离出的一株芽孢杆菌C1为对象,评估了其对2-CEES的脱氯能力,通过单因素实验结合响应曲面法... 2-氯乙基乙基硫醚(2-chloroethyl ethyl sulfide,2-CEES)作为一种氯代烷烃,被用作研究有机氯类污染降解的模拟物质。本研究以2-CEES污染土壤中分离出的一株芽孢杆菌C1为对象,评估了其对2-CEES的脱氯能力,通过单因素实验结合响应曲面法优化其降解效果,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探究细菌对2-CEES污染的生物降解特性,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检测有机相,预测了2-CEES的生物降解路径。结果显示,芽孢杆菌C1在4-羟乙基哌嗪乙磺酸-氢氧化钠(HEPES-NaOH)缓冲液浓度为82.29 mmol·L^(-1),丙三醇的体积分数20.54%,培养到第50.30小时对2-CEES(1.0 mg·mL-1)的脱氯率达82.20%。通过KEGG富集分析发现,2-CEES胁迫显著影响芽孢杆菌C1的代谢网络,特别是硫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和能量代谢途径。高浓度2-CEES胁迫可抑制细菌精氨酸生物合成、鸟氨酸循环代谢水平,但激活了苯丙氨酸代谢通路、苯甲酸酯降解水平,进而提高细胞对2-CEES污染的代谢能力。而低浓度胁迫下促进自身的代谢水平,如精氨酸生物合成和氧化磷酸化途径。通过对检测到的有机物进行生物降解路径预测,发现除了2-CEES的脱氯反应和取代基的直接水解反应外,还发生了活泼中间体自由基的二次聚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氯乙基乙基硫醚 芽孢杆菌 生物刺激 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侧耳双核菌株降解稻草木质纤维素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竹文坤 段涛 蒋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204-210,共7页
【目的】深入研究红侧耳双核菌株降解稻草的过程,为开发利用富含木质纤维素的秸秆资源奠定基础。【方法】对BS02、BS09、BS15和BS17等4株红侧耳双核菌株降解稻草过程中,纤维素酶、MnP酶、LiP酶和漆酶的酶活及木质素与纤维素降解率、粗... 【目的】深入研究红侧耳双核菌株降解稻草的过程,为开发利用富含木质纤维素的秸秆资源奠定基础。【方法】对BS02、BS09、BS15和BS17等4株红侧耳双核菌株降解稻草过程中,纤维素酶、MnP酶、LiP酶和漆酶的酶活及木质素与纤维素降解率、粗蛋白含量和稻草表面结构的变化等指标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4株红侧耳双核菌株酶活的变化与其对稻草木质纤维素的降解率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BS17的纤维素酶活、纤维素降解率和粗蛋白产率较高,BS09的MnP、LiP酶活和木质素降解率较高,BS15的漆酶酶活较高。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降解稻草秸秆的表面结构进行观察,可看到该菌株主要降解稻草的薄壁细胞,使其发生严重皱缩。【结论】红侧耳在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侧耳 纤维素酶 木质素降解酶类 稻草 秸秆资源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秸杆的液化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宁 田春蓉 +1 位作者 王建华 林晓艳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32-134,141,共4页
以苯酚和甘油为液化试剂,在浓硫酸催化作用下对水稻秸秆进行液化,讨论了固液比、m苯酚:m甘油、稻秆粒径、催化剂用量、液化时间和温度等因素对液化残渣率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得出最优反应条件:即当固液比为1∶6,浓硫酸用量为3%,在180... 以苯酚和甘油为液化试剂,在浓硫酸催化作用下对水稻秸秆进行液化,讨论了固液比、m苯酚:m甘油、稻秆粒径、催化剂用量、液化时间和温度等因素对液化残渣率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得出最优反应条件:即当固液比为1∶6,浓硫酸用量为3%,在180℃下反应120min,所得残渣率为2.3%。羟值、酸值的测定和红外分析结果表明:液化过程中羟值和酸值都呈现了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并在反应后期出现酯缩合反应;液化残渣主要为木质素及其衍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秸秆 液化 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膨化稻壳对Cu^(2+)-Pb^(2+)二元离子溶液体系的吸附行为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永德 梁宣 +1 位作者 周建 罗学刚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08-210,213,共4页
以稻壳(RRH)为原料,通过膨化改性制得吸附材料。对比膨化稻壳(ERH)与其他常用吸附剂如椰壳活性炭、硅藻土、皂土和离子交换树脂等吸附剂的吸附性能,研究其对Cu^(2+)-Pb^(2+)二元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与未改性RRH相比,经膨化... 以稻壳(RRH)为原料,通过膨化改性制得吸附材料。对比膨化稻壳(ERH)与其他常用吸附剂如椰壳活性炭、硅藻土、皂土和离子交换树脂等吸附剂的吸附性能,研究其对Cu^(2+)-Pb^(2+)二元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与未改性RRH相比,经膨化改性后的稻壳表面结构疏松、层层多变、结构粗糙。在Cu^(2+)-Pb^(2+)二元体系中,ERH吸附Cu^(2+)和Pb^(2+)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7.13mg/g和10.6mg/g。同时,ERH对于Pb^(2+)的吸附能力大于Cu^(2+)的吸附能力,具有一定选择性,而离子交换树脂和皂土吸附容量都较高,对Cu^(2+)-Pb^(2+)二元金属离子吸附选择性不明显。通过拟合分析,ERH吸附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化稻壳 吸附 铜离子 铅离子 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秸秆的液化及其在聚氨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宁 黄玉西 +2 位作者 田春蓉 林晓艳 王建华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47-150,共4页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植物秸秆的预处理方法和液化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液化产物在聚氨酯中的应用现状。以此液化产物替代石化原料,可以改善聚氨酯泡沫塑料的生物降解性等性能,并对未来如何提高生物质在聚氨酯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植物秸秆 预处理 液化 聚氨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质素/LDPE-EVA共混材料的力学性能及热性能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建 罗学刚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026-2029,2040,共5页
以天然热塑材料木质素和LDPE-EVA为原料,研究了不同木质素以及增容剂含量对木质素/LDPE-EVA共混材料的力学及热性能影响。结果表明,20份木质素与LDPE-EVA共混效果较好,拉伸强度达到最大(25.88 MPa),较LDPE-EVA聚合物提高了9%,且共混物在... 以天然热塑材料木质素和LDPE-EVA为原料,研究了不同木质素以及增容剂含量对木质素/LDPE-EVA共混材料的力学及热性能影响。结果表明,20份木质素与LDPE-EVA共混效果较好,拉伸强度达到最大(25.88 MPa),较LDPE-EVA聚合物提高了9%,且共混物在100℃附近的吸热峰出现一定左移(3.6℃),降解性能增加;10份增容剂LDPE-g-MAH的加入使体系拉伸强度达到35.66 MPa,较未加增容剂时提高了26.6%,100℃附近的吸热峰进一步左移(2℃),降解性能小幅降低,显著提高了共混物的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 LDPE-EVA 力学性能 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烯酸接枝改性花生壳的制备及其对Hg(Ⅱ)和Mn(Ⅱ)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艳 张红平 +1 位作者 张建平 刘丹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287-1293,共7页
以花生壳(PH)和丙烯酸(AA)为原料,采用Fe^(2+)-H_2O_2引发接枝反应,制备了丙烯酸接枝改性花生壳(PH-g-AA)吸附材料,用热重分析(TG)、能谱分析(EDS)和零电荷点(pHpzc)的测定等对其结构进行表征。考察了pH值、吸附时间、Hg(Ⅱ)和Mn(Ⅱ)初... 以花生壳(PH)和丙烯酸(AA)为原料,采用Fe^(2+)-H_2O_2引发接枝反应,制备了丙烯酸接枝改性花生壳(PH-g-AA)吸附材料,用热重分析(TG)、能谱分析(EDS)和零电荷点(pHpzc)的测定等对其结构进行表征。考察了pH值、吸附时间、Hg(Ⅱ)和Mn(Ⅱ)初始浓度、温度、共存离子等因素对Hg(Ⅱ)和Mn(Ⅱ)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PH-g-AA对Hg(Ⅱ)和Mn(Ⅱ)的最佳吸附pH范围均为5.0~6.0,在金属离子的初始浓度为50mg·L^(-1)、温度为20℃时的吸附效率均超过95%。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热力学参数△G、△H的计算值表明是自发、吸热过程。吸附动力学可以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描述和预测,Freundlich方程能较好地描述PHg-AA吸附Hg(Ⅱ)和Mn(Ⅱ)的等温吸附过程。表面络合和离子交换作用是主要的吸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花生壳 等温吸附 吸附动力学 Hg(Ⅱ) Mn(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蒜提取液生物合成纳米银颗粒及其对猕猴桃致病菌的抑菌能力
19
作者 卫凤君 赵志华 +4 位作者 付倩 赖金龙 李汉邯 罗学刚 张宇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5期118-125,共8页
利用大蒜提取液生物合成纳米银颗粒(AgNPs),并评估其对猕猴桃致病菌的抑菌能力。通过优化制备条件,制备得到形貌特征良好、性能优异的AgNPs。采用单因素筛选结合Box-Behnken试验设计,确定了最佳制备工艺:大蒜提取液浓度为7%,反应温度为8... 利用大蒜提取液生物合成纳米银颗粒(AgNPs),并评估其对猕猴桃致病菌的抑菌能力。通过优化制备条件,制备得到形貌特征良好、性能优异的AgNPs。采用单因素筛选结合Box-Behnken试验设计,确定了最佳制备工艺:大蒜提取液浓度为7%,反应温度为80℃,硝酸银浓度为1.4 mmol/L。在此条件下制备的AgNPs粒径约为50 nm,结晶度高,生物合成产量达约90%。抑菌试验显示,AgNPs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丁香假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7.813μg/mL、15.625μg/mL和0.039 mg/mL,且抑菌效果随纳米银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强。生理代谢分析显示,AgNPs能够破坏丁香假单胞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导致菌体电导率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上升,同时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下降,从而有效抑制丁香假单胞菌生长。该研究结果为猕猴桃致病菌的绿色、无污染生物防治提供了新思路和生物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颗粒 猕猴桃致病菌 抑菌 大蒜提取液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筛分浮选法高效提取土壤中聚乙烯微塑料研究
20
作者 张杰 赖金龙 罗学刚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3期89-96,共8页
【目的】土壤中聚乙烯微塑料的高效分离、提取是研究聚乙烯微塑料环境污染、毒理等的关键环节,构建一种从土壤中原位分离、高效提取聚乙烯微塑料的分离方法。【方法】采用筛分浮选法、密度分离法和索氏提取法分别对土壤中的聚乙烯微塑... 【目的】土壤中聚乙烯微塑料的高效分离、提取是研究聚乙烯微塑料环境污染、毒理等的关键环节,构建一种从土壤中原位分离、高效提取聚乙烯微塑料的分离方法。【方法】采用筛分浮选法、密度分离法和索氏提取法分别对土壤中的聚乙烯微塑料进行提取,计算3种分离方法对土壤中聚乙烯微塑料的提取率。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聚乙烯微塑料表面微观形貌特征的变化;采用热重(TG)分析聚乙烯微塑料热解特性参数的变化;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聚乙烯微塑料特征官能团的变化。【结果】3种分离方法均可提取土壤中的聚乙烯微塑料,其中筛分浮选法的提取率最高可达95.58%,密度分离法的提取率最高可达89.60%,索氏提取法的提取率最高可达86.10%。SEM分析显示,索氏提取法分离的聚乙烯微塑料颗粒表面有细碎的鱼鳞纹或片状结构;密度分离法提取的聚乙烯微塑料表面附有大量的土壤杂质颗粒物;筛分浮选法分离的聚乙烯微塑料颗粒表面几乎没有土壤杂质,表面微观形貌特征未被破坏。TG和FT-IR分析显示,3种分离方法提取的聚乙烯微塑料主要成分均为聚乙烯微塑料且均没有破坏聚乙烯微塑料原有的官能团结构。【结论】3种分离方法的提取率为筛分浮选法>密度分离法>索氏提取法,微观表面特征完整性表现为筛分浮选法>密度分离法>索氏提取法,在提取率和保留提取物微观表面特征信息方面,筛分浮选法均优于其他两种分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聚乙烯 提取方法 表面特征 土壤 筛分浮选法 地膜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