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水提铀吸附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
作者 冯健 何桂强 +2 位作者 魏艳霞 段涛 周建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7,共7页
在清洁能源中,核能将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增长,特别是在中国、俄罗斯和其他一些国家。由于陆地铀资源非常有限,而海水中铀含量非常高,因此从海水中提取铀是全世界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热点,也成为人类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目前来看... 在清洁能源中,核能将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增长,特别是在中国、俄罗斯和其他一些国家。由于陆地铀资源非常有限,而海水中铀含量非常高,因此从海水中提取铀是全世界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热点,也成为人类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目前来看,海水提铀吸附材料仍然存在生物污染、吸附率低、竞争性金属离子共存、材料可重复使用率低等问题,导致相关技术难以推广应用。针对如何开发出成本低、吸附率高、选择性高、抗污染的海水提铀吸附材料,总结了近年来比较热门的相关研究,并进行探讨比较,对海水提铀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提铀 偕胺肟 吸附 选择性 吸附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改性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2
作者 罗欢 李豪 +2 位作者 袁盛旭 张亚萍 李劲超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862-1871,共10页
采用溶剂热法成功制备了富锂锰基正极材料Li_(1.2)Mn_(0.54)Ni_(0.13)Co_(0.13)O_(2)(LLO),通过铈离子掺杂和Nb_(2)O_(5)包覆,获得新型改性富锂锰基正极材料CNLLO。与LLO相比,比镍、钴、锰离子半径更大的铈离子的掺入增加了CNLLO的层间... 采用溶剂热法成功制备了富锂锰基正极材料Li_(1.2)Mn_(0.54)Ni_(0.13)Co_(0.13)O_(2)(LLO),通过铈离子掺杂和Nb_(2)O_(5)包覆,获得新型改性富锂锰基正极材料CNLLO。与LLO相比,比镍、钴、锰离子半径更大的铈离子的掺入增加了CNLLO的层间距,提高了锂离子扩散速率;Nb_(2)O_(5)包覆层抑制了CNLLO表面的副反应,限制了晶体结构的转变,提高了CNLLO的稳定性。在10 C倍率下,CNLLO的放电比容量(128.0 mAh·g^(-1))高于LLO(85.6 mAh·g^(-1))。此外,CNLLO还表现出优异的循环性能,1 C下循环200次后容量保持率和平均放电电压衰减值分别为80.2%和415.3 mV。因此,所制备的CNLLO正极材料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锂离子电池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 掺杂 包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氨酯固-固相变材料的合成与性能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王宇 田春蓉 +3 位作者 芦艾 王建华 黄奕刚 林晓艳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2-84,共3页
以聚乙二醇-6000(PEG-6000),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1,4-丁二醇(BDO)为原料合成不同软段含量的一系列聚氨酯相变储能材料(PUPCMs),采用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热重(TGA)表征材料的结构和热稳定性,同时差示扫描量热仪(DSC)、... 以聚乙二醇-6000(PEG-6000),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1,4-丁二醇(BDO)为原料合成不同软段含量的一系列聚氨酯相变储能材料(PUPCMs),采用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热重(TGA)表征材料的结构和热稳定性,同时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动态热机械分析(DMA)研究PUPCMs的热学性能,实验发现,外力场影响材料的性能,使材料的熔融温度向低温方向偏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相变储能 合成 热学性能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分子量魔芋葡甘露低聚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4
作者 姚雪 韩本超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416-419,共4页
综述了不同分子量魔芋葡甘露低聚糖的制备方法、理化性质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其中的利弊,以期为不同分子量魔芋葡甘露低聚糖的进一步研究和规模化生产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关键词 魔芋葡甘聚糖 魔芋葡甘露低聚糖 降解 理化性质 生理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秸杆的液化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宁 田春蓉 +1 位作者 王建华 林晓艳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32-134,141,共4页
以苯酚和甘油为液化试剂,在浓硫酸催化作用下对水稻秸秆进行液化,讨论了固液比、m苯酚:m甘油、稻秆粒径、催化剂用量、液化时间和温度等因素对液化残渣率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得出最优反应条件:即当固液比为1∶6,浓硫酸用量为3%,在180... 以苯酚和甘油为液化试剂,在浓硫酸催化作用下对水稻秸秆进行液化,讨论了固液比、m苯酚:m甘油、稻秆粒径、催化剂用量、液化时间和温度等因素对液化残渣率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得出最优反应条件:即当固液比为1∶6,浓硫酸用量为3%,在180℃下反应120min,所得残渣率为2.3%。羟值、酸值的测定和红外分析结果表明:液化过程中羟值和酸值都呈现了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并在反应后期出现酯缩合反应;液化残渣主要为木质素及其衍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秸秆 液化 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膨化稻壳对Cu^(2+)-Pb^(2+)二元离子溶液体系的吸附行为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永德 梁宣 +1 位作者 周建 罗学刚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08-210,213,共4页
以稻壳(RRH)为原料,通过膨化改性制得吸附材料。对比膨化稻壳(ERH)与其他常用吸附剂如椰壳活性炭、硅藻土、皂土和离子交换树脂等吸附剂的吸附性能,研究其对Cu^(2+)-Pb^(2+)二元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与未改性RRH相比,经膨化... 以稻壳(RRH)为原料,通过膨化改性制得吸附材料。对比膨化稻壳(ERH)与其他常用吸附剂如椰壳活性炭、硅藻土、皂土和离子交换树脂等吸附剂的吸附性能,研究其对Cu^(2+)-Pb^(2+)二元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与未改性RRH相比,经膨化改性后的稻壳表面结构疏松、层层多变、结构粗糙。在Cu^(2+)-Pb^(2+)二元体系中,ERH吸附Cu^(2+)和Pb^(2+)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7.13mg/g和10.6mg/g。同时,ERH对于Pb^(2+)的吸附能力大于Cu^(2+)的吸附能力,具有一定选择性,而离子交换树脂和皂土吸附容量都较高,对Cu^(2+)-Pb^(2+)二元金属离子吸附选择性不明显。通过拟合分析,ERH吸附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化稻壳 吸附 铜离子 铅离子 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秸秆的液化及其在聚氨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宁 黄玉西 +2 位作者 田春蓉 林晓艳 王建华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47-150,共4页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植物秸秆的预处理方法和液化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液化产物在聚氨酯中的应用现状。以此液化产物替代石化原料,可以改善聚氨酯泡沫塑料的生物降解性等性能,并对未来如何提高生物质在聚氨酯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植物秸秆 预处理 液化 聚氨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烯酸接枝改性花生壳的制备及其对Hg(Ⅱ)和Mn(Ⅱ)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周艳 张红平 +1 位作者 张建平 刘丹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287-1293,共7页
以花生壳(PH)和丙烯酸(AA)为原料,采用Fe^(2+)-H_2O_2引发接枝反应,制备了丙烯酸接枝改性花生壳(PH-g-AA)吸附材料,用热重分析(TG)、能谱分析(EDS)和零电荷点(pHpzc)的测定等对其结构进行表征。考察了pH值、吸附时间、Hg(Ⅱ)和Mn(Ⅱ)初... 以花生壳(PH)和丙烯酸(AA)为原料,采用Fe^(2+)-H_2O_2引发接枝反应,制备了丙烯酸接枝改性花生壳(PH-g-AA)吸附材料,用热重分析(TG)、能谱分析(EDS)和零电荷点(pHpzc)的测定等对其结构进行表征。考察了pH值、吸附时间、Hg(Ⅱ)和Mn(Ⅱ)初始浓度、温度、共存离子等因素对Hg(Ⅱ)和Mn(Ⅱ)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PH-g-AA对Hg(Ⅱ)和Mn(Ⅱ)的最佳吸附pH范围均为5.0~6.0,在金属离子的初始浓度为50mg·L^(-1)、温度为20℃时的吸附效率均超过95%。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热力学参数△G、△H的计算值表明是自发、吸热过程。吸附动力学可以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描述和预测,Freundlich方程能较好地描述PHg-AA吸附Hg(Ⅱ)和Mn(Ⅱ)的等温吸附过程。表面络合和离子交换作用是主要的吸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花生壳 等温吸附 吸附动力学 Hg(Ⅱ) Mn(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筛分浮选法高效提取土壤中聚乙烯微塑料研究
9
作者 张杰 赖金龙 罗学刚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3期89-96,共8页
【目的】土壤中聚乙烯微塑料的高效分离、提取是研究聚乙烯微塑料环境污染、毒理等的关键环节,构建一种从土壤中原位分离、高效提取聚乙烯微塑料的分离方法。【方法】采用筛分浮选法、密度分离法和索氏提取法分别对土壤中的聚乙烯微塑... 【目的】土壤中聚乙烯微塑料的高效分离、提取是研究聚乙烯微塑料环境污染、毒理等的关键环节,构建一种从土壤中原位分离、高效提取聚乙烯微塑料的分离方法。【方法】采用筛分浮选法、密度分离法和索氏提取法分别对土壤中的聚乙烯微塑料进行提取,计算3种分离方法对土壤中聚乙烯微塑料的提取率。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聚乙烯微塑料表面微观形貌特征的变化;采用热重(TG)分析聚乙烯微塑料热解特性参数的变化;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聚乙烯微塑料特征官能团的变化。【结果】3种分离方法均可提取土壤中的聚乙烯微塑料,其中筛分浮选法的提取率最高可达95.58%,密度分离法的提取率最高可达89.60%,索氏提取法的提取率最高可达86.10%。SEM分析显示,索氏提取法分离的聚乙烯微塑料颗粒表面有细碎的鱼鳞纹或片状结构;密度分离法提取的聚乙烯微塑料表面附有大量的土壤杂质颗粒物;筛分浮选法分离的聚乙烯微塑料颗粒表面几乎没有土壤杂质,表面微观形貌特征未被破坏。TG和FT-IR分析显示,3种分离方法提取的聚乙烯微塑料主要成分均为聚乙烯微塑料且均没有破坏聚乙烯微塑料原有的官能团结构。【结论】3种分离方法的提取率为筛分浮选法>密度分离法>索氏提取法,微观表面特征完整性表现为筛分浮选法>密度分离法>索氏提取法,在提取率和保留提取物微观表面特征信息方面,筛分浮选法均优于其他两种分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聚乙烯 提取方法 表面特征 土壤 筛分浮选法 地膜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胶原蛋白粉/低密度聚乙烯的复合性能研究
10
作者 周建 牛娜 罗学刚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44-247,共4页
采用熔融挤出的方法制备得到胶原蛋白/低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并研究了抗氧剂1010(K1010)和交联剂过氧化二异丙苯(DCP)的加入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加入10%(wt,质量分数,下同)胶原蛋白和0.5%K1010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有一定... 采用熔融挤出的方法制备得到胶原蛋白/低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并研究了抗氧剂1010(K1010)和交联剂过氧化二异丙苯(DCP)的加入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加入10%(wt,质量分数,下同)胶原蛋白和0.5%K1010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有一定降低,但热稳定性能和加工流动性能得到明显改善,起到增塑作用;胶原蛋白添加量为10%,DCP含量为2%时,聚乙烯发生了部分交联,拉伸强度达到最大值18.187MPa,断裂伸长率达到最大值246.05%,热稳定性能也有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氧剂1010 过氧化二异丙苯 胶原蛋白 低密度聚乙烯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2+)在印度芥菜幼苗中的富集、亚细胞分布及贮存形态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赖金龙 杨垒滟 +3 位作者 付倩 何娇 陶宗娅 罗学刚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055-2062,共8页
为研究印度芥菜对Sr2+的富集、转运特性,解释超富集植物对Sr2+的解毒和富集机理,采用水培法培养印度芥菜幼苗至两片真叶,置于含锶[ρ(Sr2+)167(CK)~350 mg·L-1]的营养液中处理7 d后取样,通过差速离心法和化学试剂提取法分离提取植... 为研究印度芥菜对Sr2+的富集、转运特性,解释超富集植物对Sr2+的解毒和富集机理,采用水培法培养印度芥菜幼苗至两片真叶,置于含锶[ρ(Sr2+)167(CK)~350 mg·L-1]的营养液中处理7 d后取样,通过差速离心法和化学试剂提取法分离提取植物器官、细胞的亚细胞组分和不同化学形态的Sr2+,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各器官(根、茎和叶)、各亚细胞组分及不同化学形态的Sr2+含量。结果显示:印度芥菜各营养器官对Sr2+的富集量为"叶>茎>根",地上部分含量占总含量的84.93%~90.46%,转移系数(TF)达到5.63~9.48;生物富集系数(BCF)达到8.21~12.34;各器官中Sr2+的亚细胞分布主要集中在细胞壁和可溶性组分中,相对含量达到95.62%~100%;细胞核、前质体、叶绿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仅含少量的Sr2+(<2.92%);Sr2+在印度芥菜根中主要以果胶酸盐、蛋白质结合态或吸附态存在,茎、叶中主要以水溶性有机酸盐和一代磷酸盐的形态存在。研究结果表明:质膜转运蛋白介导的跨膜运输是印度芥菜根系吸收Sr2+的主要途径,将Sr2+以结合态的形式富集到根部,再以水溶态的形式将Sr2+经茎部转运至叶中贮存;同时,通过细胞壁的阻滞作用,将Sr2+结合固定在细胞壁,并将进入细胞质基质的一部分Sr2+转运到液泡内,暂时或"永久性"存贮;通过区域化分布有效降低了细胞器、胞质溶胶(cytosol)及内含物中的Sr2+含量,极大地减缓了Sr2+对细胞器的功能性损伤,此为印度芥菜对耐受Sr2+胁迫的重要机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集 亚细胞分布 化学形态 印度芥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羧甲基纤维素与魔芋葡苷聚糖复配溶胶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唐蓓 罗学刚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4-117,共4页
通过单因素和L9(34)正交实验研究了羧甲基纤维素(CMC)与魔芋葡苷聚糖(KGM)的复配比例、搅拌时间、温度、p H及放置时间等因素对CMC/KGM复配溶胶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CMC与KGM复配具有协同增稠效应;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CMC与KGM复配溶... 通过单因素和L9(34)正交实验研究了羧甲基纤维素(CMC)与魔芋葡苷聚糖(KGM)的复配比例、搅拌时间、温度、p H及放置时间等因素对CMC/KGM复配溶胶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CMC与KGM复配具有协同增稠效应;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CMC与KGM复配溶胶粘度的稳定性优于单体KGM溶胶;CMC与KGM复配溶胶的最佳制备条件:CMC与KGM的质量比为2∶8(复配溶胶的总浓度为10g/L),搅拌时间为4h,温度为30℃,p H为7,其粘度值为38063m P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魔芋葡苷聚糖 羧甲基纤维素 溶胶 粘度 协同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磁性壳聚糖微球对氟离子的吸附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钱瑾 林晓艳 周秋生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46-149,共4页
使用电喷法和原位生成法结合制备了磁性壳聚糖(CS)微球,通过氨基化和负载镧改性制备了具有除氟性能的磁性CS微球吸附剂。采用批量实验法对微球吸附剂的氟离子吸附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溶液pH=9,温度高于15℃,吸附时间超过8h时... 使用电喷法和原位生成法结合制备了磁性壳聚糖(CS)微球,通过氨基化和负载镧改性制备了具有除氟性能的磁性CS微球吸附剂。采用批量实验法对微球吸附剂的氟离子吸附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溶液pH=9,温度高于15℃,吸附时间超过8h时,吸附基本达到平衡。对于初始氟离子浓度为20mg/L的溶液,吸附剂对氟离子的去除率能达到96%以上。饱和吸附量为(19.747~25.556)mg/g。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方程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剂制备过程简单,耗能低且环保,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壳聚糖微球 改性 氟离子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塑料对土壤CO_(2)排放的累积效应
14
作者 田智 罗学刚 张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0期74-78,81,共6页
以控制性栽植体——大型根窖试验装置(以下简称根窖)为研究平台,通过连续3年、每年2茬农作物的种植,解析微塑料处理下不同类型土壤呼吸的变化特征;采用多元回归方程在微塑料积累量、分子量等不同条件下对土壤CO_(2)浓度随时间变化过程... 以控制性栽植体——大型根窖试验装置(以下简称根窖)为研究平台,通过连续3年、每年2茬农作物的种植,解析微塑料处理下不同类型土壤呼吸的变化特征;采用多元回归方程在微塑料积累量、分子量等不同条件下对土壤CO_(2)浓度随时间变化过程进行建模,并进行可视化呈现。结果表明,回归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土壤CO_(2)浓度变化规律,各模型R^(2)皆在0.75以上,模拟效果良好。对处理前后2组数据进行显著性方差分析得P值为0.0073,与对照组CO_(2)浓度上升速率(ω=0.728)相比,微塑料使土壤的CO_(2)浓度上升速率显著提高(ω=0.762)。微塑料的加入改变了土壤微气候环境,显著促进了土壤CO_(2)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土壤CO_(2)排放 累积效应 多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铬鞣革在染色加脂工序中的铬释放 被引量:5
15
作者 周建 胡书祥 +3 位作者 王亚楠 张文华 廖学品 石碧 《中国皮革》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1-24,29,共5页
研究了铬鞣后染色和加脂工序对皮革中铬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进行染色、加脂时,染料和加脂完成渗透后,废液中铬浓度分别为30~50mg/L和70~300mg/L;经甲酸固定后,由于染料和加脂剂与铬有一定程度的结合,浴液中的一部分铬会随之重... 研究了铬鞣后染色和加脂工序对皮革中铬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进行染色、加脂时,染料和加脂完成渗透后,废液中铬浓度分别为30~50mg/L和70~300mg/L;经甲酸固定后,由于染料和加脂剂与铬有一定程度的结合,浴液中的一部分铬会随之重新与胶原纤维结合,使得废液中的铬浓度降低近50%。同浴染色、加脂时,铬的释放量会显著降低,因此采用该工艺是降低铬释放的有效而简单的方法。染色、加脂工序中铬的释放不会明显改变皮革的收缩温度,说明释放的铬多为物理形式沉积在皮纤维中的铬或单点结合的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铬鞣 加脂 染色 铬释放 废液 铬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木质素磺酸钙的木质素多元醇制备 被引量:4
16
作者 周建 罗学刚 刘一山 《中国造纸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9-53,共5页
在高温高压下,用多元醇GR-4110G对木质素磺酸钙进行改性,制备木质素多元醇,探讨了反应条件对木质素多元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20份木质素磺酸钙与100份多元醇在160~170℃下反应2 h可得到羟值450~550 mg(KOH)/g、黏度500~1000mPa.s... 在高温高压下,用多元醇GR-4110G对木质素磺酸钙进行改性,制备木质素多元醇,探讨了反应条件对木质素多元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20份木质素磺酸钙与100份多元醇在160~170℃下反应2 h可得到羟值450~550 mg(KOH)/g、黏度500~1000mPa.s的木质素多元醇;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发现,木质素磺酸钙在高温高压下可被活化并与多元醇通过醚化或酯化反应而形成木质素多元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磺酸钙 多元醇 羟值 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分子量聚乙烯对土壤氮含量及相关酶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国 陶宗娅 +3 位作者 李维 罗学刚 王清磊 王玲琼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834-1840,共7页
环境降解地膜可在较短时间内碎片化,并进一步由碎片降解为粉末状的低分子量聚乙烯(LMWPE)。利用不同分子量聚乙烯粉末模拟环境降解地膜降解后的聚乙烯组分,将3种不同分子量LMWPE(M1=2000、M2=5000、M3=100 000)添加到盆栽土壤中种植小麦... 环境降解地膜可在较短时间内碎片化,并进一步由碎片降解为粉末状的低分子量聚乙烯(LMWPE)。利用不同分子量聚乙烯粉末模拟环境降解地膜降解后的聚乙烯组分,将3种不同分子量LMWPE(M1=2000、M2=5000、M3=100 000)添加到盆栽土壤中种植小麦,测试分析小麦不同生育期土壤氮含量及两种关键酶活性变化,为环境降解地膜的环境安全性评估提供实验依据。结果表明:处理组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在小麦分蘖期、孕穗期、开花期等显著低于对照组,土壤脲酶活性在拔节期至灌浆期受到显著抑制,不同分子量LMWPE处理对小麦各个生育期土壤蛋白酶活性的影响未达显著水平。LMWPE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土壤供氮能力,土壤氮素转换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以LMWPE为原料的环境降解地膜的环境安全性有待进一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降解地膜 低分子量聚乙烯(ImwPE) 土壤氮含量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农作物可食用部分对铯的蓄积特性 被引量:6
18
作者 赖金龙 付倩 +2 位作者 陶宗娅 何娇 罗学刚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7-91,共5页
采用盆栽实验模拟土壤铯(Cs)污染(0、25、50、100 mg/kg)条件下,研究3种农作物(蚕豆、油菜和印度芥菜)可食用部分在不同生育期(苗期、现蕾期和成熟期)对Cs^+的蓄积特性及受污染状况。结果表明,蚕豆、油菜和印度芥菜对Cs^+具... 采用盆栽实验模拟土壤铯(Cs)污染(0、25、50、100 mg/kg)条件下,研究3种农作物(蚕豆、油菜和印度芥菜)可食用部分在不同生育期(苗期、现蕾期和成熟期)对Cs^+的蓄积特性及受污染状况。结果表明,蚕豆、油菜和印度芥菜对Cs^+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且蓄积量大小顺序为印度芥菜〉油菜〉蚕豆。苗期阶段,当Cs^+水平≥50 mg/kg时,各器官(根、茎和叶)的污染指数(pollution index,PI)均大于3,已受到重度污染。现蕾期阶段,随Cs^+污染水平的增加,3种农作物各器官(根、茎和叶)对Cs^+的蓄积量均显著增加(P〈0.05),且蓄积量明显高于苗期;当Cs^+水平≥25 mg/kg时,各器官PI大部分大于3,已受到重度污染。成熟期阶段,经检测3种农作物的种子对Cs^+的蓄积量达到9.62%~10.93%;当Cs^+水平≥25 mg/kg时,3种农作物的种子已受到中度及以上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积 污染指数 蚕豆 油菜 印度芥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微塑料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5
19
作者 丁峰 赖金龙 +1 位作者 季晓晖 罗学刚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70-978,共9页
为了研究聚乙烯类微塑料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玉米为试材,以平均分子量为2000、5000、10万的聚乙烯粉末模拟土壤中的微塑料污染,设置5个处理:不添加聚乙烯(CK)、添加分子量为2000(T1)、5000(T2)、10万以上(T3)的聚乙... 为了研究聚乙烯类微塑料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玉米为试材,以平均分子量为2000、5000、10万的聚乙烯粉末模拟土壤中的微塑料污染,设置5个处理:不添加聚乙烯(CK)、添加分子量为2000(T1)、5000(T2)、10万以上(T3)的聚乙烯且种植玉米、未添加聚乙烯未种植玉米(CK0),分析玉米抽穗期各部位矿质元素代谢和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结果显示,矿质元素含量在玉米各部位存在差异,Fe、Cu主要集中在玉米根部,Ca、Mn、Mg在叶中分布最多,K主要集中在茎中;添加不同分子量聚乙烯微塑料后,不同部位的矿质元素较CK增加,且T1处理下增加最多。微生物多样性分析显示,不同分子量聚乙烯微塑料对玉米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影响不同。T1处理下除变形杆菌纲、伯克氏菌科细菌丰度增加外,其他细菌丰度较CK均减少;T3处理下,细菌和真菌的丰度较CK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总体来看,添加聚乙烯后,玉米不同部位矿质元素含量较CK显著增加,2000分子量聚乙烯能够显著降低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的丰度,10万以上分子量聚乙烯使得土壤中细菌和真菌丰度增加,各处理中与环境污染物降解相关的微生物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聚乙烯 分子量 根际微生物 群落结构 矿质元素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铀对蚕豆幼苗光合特性和呼吸代谢的毒害机理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泽伟 赖金龙 +3 位作者 李俊柯 丁峰 张宇 罗学刚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916-1924,共9页
为探究铀(U)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代谢的毒害作用,采用溶液培养法,用含有不同浓度铀(0、5、10、15、20、25μmol·L-1)的溶液处理蚕豆幼苗72 h后,通过组织切片和扫描电镜观察根系结构的变化,并测定蚕豆幼苗的叶绿素含量、光合... 为探究铀(U)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代谢的毒害作用,采用溶液培养法,用含有不同浓度铀(0、5、10、15、20、25μmol·L-1)的溶液处理蚕豆幼苗72 h后,通过组织切片和扫描电镜观察根系结构的变化,并测定蚕豆幼苗的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以及根系活力,另取高浓度铀处理组(U-25μmol·L-1)与对照组(U-0μmol·L-1)的根系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结果表明:在不同浓度的铀胁迫下,铀向地上部的转移极少,其转移系数小于0.01,过量的铀累积明显破坏了根系的结构。此外,铀胁迫下蚕豆幼苗的光合效率降低,但根系活力增加。RNA-seq结果表明,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代谢调控相关的基因中,共有117个基因差异表达,其中,光合作用中与光反应途径、卡尔文循环途径及光呼吸途径相关的基因表达以下调为主(90个DEGs;3个上调,87个下调);呼吸代谢中参与线粒体电子传递过程的相关基因表达以上调为主(27个DEGs;23个上调,4个下调)。研究表明,高浓度的铀胁迫抑制了蚕豆幼苗的光合作用,但增强了其根系的呼吸代谢,这可能是蚕豆对铀毒害的一种适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U) 光合作用 呼吸代谢 转录组 蚕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