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BDD电极的实际含能材料废水中氮转化电化学处理
1
作者 尤家军 熊鹰 +1 位作者 王兵 汪建 《含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6-276,共11页
中试含能材料废水含各类高浓度含氮化合物(氨氮(NH_(3)─N)、亚硝酸盐(NO_(2)^(-))、硝酸盐(NO3-)等)和有机污染物,是一类极难降解的废水。为实现对含能材料废水中含氮化合物的高效、定向去除,采用热丝化学气相沉积(热丝化学气相沉积法(... 中试含能材料废水含各类高浓度含氮化合物(氨氮(NH_(3)─N)、亚硝酸盐(NO_(2)^(-))、硝酸盐(NO3-)等)和有机污染物,是一类极难降解的废水。为实现对含能材料废水中含氮化合物的高效、定向去除,采用热丝化学气相沉积(热丝化学气相沉积法(HFCVD))法制备的掺硼金刚石(BDD)电极对其进行电化学降解,重点研究了氯化钠和硫酸钠等电解质成分及浓度、修饰电极类型(如Cu/BDD、Ni/BD电极)及电解装置结构(单池、双池)对含氮化合物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含能材料废水中添加0.1 M氯化钠电解质有助于提高NH3─N直接转化为氮气(N_(2))的选择性;采用Cu/BDD、Ni/BDD阴极可加速高价氮向NH_(3)─N的转化过程;双电解池结构体系下,以Cu/BDD、Ni/BDD电极为阳极可以提高NH3─N转化为N_(2)的降解速率。因此,采用金属修饰BDD电极为阳极的双电解池结构在添加0.1 M NaCl电解质情况下有望对宏量含能材料废水进行快速、高效、高选择性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硼金刚石(BDD)电极 含能材料废水 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二醇基可剥离双组分聚氨酯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2
作者 周文涛 冉可 +2 位作者 康峰华 何智宇 李银涛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63-1771,共9页
以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和不同数均相对分子质量(M_(n))聚丙二醇(PPG)为原料,合成了一系列黏度的聚氨酯预聚体,然后以1,4-丁二醇为扩链剂,合成了不同R值〔n(—NCO)∶n(—OH),下同〕的可剥离双组分聚氨酯材料。考察了R值、PPG的M_(n)和温... 以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和不同数均相对分子质量(M_(n))聚丙二醇(PPG)为原料,合成了一系列黏度的聚氨酯预聚体,然后以1,4-丁二醇为扩链剂,合成了不同R值〔n(—NCO)∶n(—OH),下同〕的可剥离双组分聚氨酯材料。考察了R值、PPG的M_(n)和温度对聚氨酯预聚体黏度的影响。采用FTIR、DSC、TGA、万能拉伸试验机对可剥离双组分聚氨酯材料进行了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聚氨酯预聚体的黏度随着R值的增大和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PPG M_(n)的增大而增加,当R=3.0时,由M_(n)=400的PPG(PPG400)制备的聚氨酯预聚体黏度为800 mPa·s。随着R值的增大,可剥离双组分聚氨酯材料软段和硬段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大体上呈增加趋势,初始分解温度先增大后减小,PPG400可剥离双组分聚氨酯材料最大初始热分解温度为300℃。随着R值的增大,可剥离双组分聚氨酯材料的剥离强度逐渐增大,断裂伸长率逐渐下降,抗拉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其中,PPG400可剥离双组分聚氨酯材料的2 h最大剥离强度为202.4 N/m,表干时间为10 min,固化时间为2 h,当R=1.4时,PPG400可剥离双组分聚氨酯材料抗拉强度最大,为35.90 MPa,断裂伸长率为383.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预聚体 R值 组合聚醚 可剥离材料 玻璃化转变温度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介质损耗反应型含磷阻燃剂的合成及其环氧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3
作者 黄俊怡 邹静 +2 位作者 周友 周元林 唐安斌 《绝缘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2-48,共7页
以10-(2,5-二羟基苯基)-10-氢-9-氧杂-10-磷杂菲-10-氧化物(DOPO-HQ)与4-氯甲基苯乙烯(VBC)为原料合成了6-(2,5-双((4-乙烯基苄基)氧基)苯基)二苯并[c,e][1,2]氧膦-6-氧化物(DOPVB)阻燃剂单体,将DOPVB阻燃剂与环氧树脂(EP)进行复配,制... 以10-(2,5-二羟基苯基)-10-氢-9-氧杂-10-磷杂菲-10-氧化物(DOPO-HQ)与4-氯甲基苯乙烯(VBC)为原料合成了6-(2,5-双((4-乙烯基苄基)氧基)苯基)二苯并[c,e][1,2]氧膦-6-氧化物(DOPVB)阻燃剂单体,将DOPVB阻燃剂与环氧树脂(EP)进行复配,制备得到不同磷含量的EP/DOPVB复合材料,并对其进行热学、阻燃和介电性能测试。结果表明:DOPVB的最佳合成条件为反应物DOPO-HQ、VBC与K_(2)CO_(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2∶3.0,反应时间为6 h,此时产率为74.55%。磷含量为2.5%的EP/DOPVB固化物综合性能最优,其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30.4℃,较纯EP提高了45.21%;介电常数为2.98,介质损耗因数为0.00503,较纯EP分别降低了21.99%和72.16%;该固化物制备得到的复合材料垂直燃烧测试达到V-0等级,极限氧指数为6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卤阻燃剂 反应型阻燃剂 阻燃性能 介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F-AlSi12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本构模型研究
4
作者 杜天冬 薛冰 +4 位作者 林谋金 高鹏飞 章欣宇 张露 周俊琪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9-217,共9页
针对高端行业中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结构在服役过程中的安全需求,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不同短切玄武岩纤维(short basalt fiber,SBF)含量的AlSi12铝合金基复合材料(SBF_(x)-AlSi12,x=0、0.1、0.3、0.5wt.%),探讨了SBF添加量对其微观组织... 针对高端行业中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结构在服役过程中的安全需求,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不同短切玄武岩纤维(short basalt fiber,SBF)含量的AlSi12铝合金基复合材料(SBF_(x)-AlSi12,x=0、0.1、0.3、0.5wt.%),探讨了SBF添加量对其微观组织形貌、密度、显微硬度和准静态压缩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最佳成分为SBF_(0.3)-AlSi12复合材料。为研究SBF_(0.3)-AlSi12复合材料在不同应变率和不同温度下的塑性流动应力特征及其本构模型,使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对其开展了动态压缩试验。基于动静态压缩试验结果,对SBF_(0.3)-AlSi12复合材料的修正Johnson-Cook本构模型参数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玄武岩纤维较为均匀地分布在铝合金基体中,使得制备出的复合材料密实度较高。与未增强的AlSi12铝合金相比,SBF的添加对于基体材料的性能改善作用较为明显。SBF_(0.3)-AlSi12复合材料的应变率强化效应敏感性较弱,但其表现出较为显著的温度软化效应,经过修正后的温度软化项能更好地反映屈服强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F_(x)-AlSi12复合材料 粉末冶金 动态力学 SHPB J-C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_(2)O_(3)对含铈钙钛矿玻璃陶瓷物相结构及化学稳定性的影响
5
作者 蒲博洋 廖其龙 +3 位作者 王辅 古雨鑫 胥有利 竹含真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08-1317,共10页
本文以典型SiO_(2)-B_(2)O_(3)-CaO-Na_(2)O-TiO_(2)硼硅酸盐玻璃为基础玻璃,采用热处理析晶法制备含铈钙钛矿玻璃陶瓷固化体。通过DSC、XRD、FTIR、SEM-EDS、ICP等测试方法研究了不同Fe_(2)O_(3)含量对该固化体物相结构及化学稳定性的... 本文以典型SiO_(2)-B_(2)O_(3)-CaO-Na_(2)O-TiO_(2)硼硅酸盐玻璃为基础玻璃,采用热处理析晶法制备含铈钙钛矿玻璃陶瓷固化体。通过DSC、XRD、FTIR、SEM-EDS、ICP等测试方法研究了不同Fe_(2)O_(3)含量对该固化体物相结构及化学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Fe_(2)O_(3)的掺入,CeO_(2)晶体衍射峰强度逐渐减弱,钙钛矿(CaTiO_(3))晶粒分布的均匀程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所有元素的归一化浸出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当Fe_(2)O_(3)含量为6%(质量分数)时,CeO_(2)晶体消失,晶粒的分布最为均匀,所有元素的归一化浸出率最低。28 d后,所有样品中元素的归一化浸出率(g·m^(-2)·d^(-1))均低于10^(-3)数量级,这表明所制备的玻璃陶瓷固化体具有优异的化学稳定性。本研究为采用钙钛矿玻璃陶瓷固化体处理高放核废液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_(2)O_(3) 钙钛矿 氧化铈 玻璃陶瓷 物相结构 化学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渡金属氧化物/硫属化合物用于电化学氧还原制过氧化氢
6
作者 朱潇锋 肖兵兵 +3 位作者 苏家欣 王帅 张清然 王骏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6,共2页
利用两电子路径的电化学氧还原反应来合成过氧化氢已成为一种极具潜力和低碳新型化工技术。过去的研究和成果主要致力于开发新型的碳基电催化剂。然而,碳基催化材料的合成过程复杂、高电位选择性不稳定且活性位点不明确等问题一直被广... 利用两电子路径的电化学氧还原反应来合成过氧化氢已成为一种极具潜力和低碳新型化工技术。过去的研究和成果主要致力于开发新型的碳基电催化剂。然而,碳基催化材料的合成过程复杂、高电位选择性不稳定且活性位点不明确等问题一直被广泛诟病。基于此,催化稳定性较高且材料微结构调控性较好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和硫属化合物在两电子氧还原上的应用开始加速涌现。因此,本综述对此类材料用于氧气-过氧化氢电化学转换的金属氧化物和硫属化合物发展进行前瞻性讨论。首先,针对其多样性和催化活性,从实验合成和理论模拟的角度进行综述。同时,根据其形貌、相组成、掺杂和缺陷调控,对氧化物和硫属化合物的拓扑结构和化学特性与两电子选择性的潜在关系进行剖析。进而,对金属氧化物和硫属化合物的活性位点和反应机理等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讨论和总结。最后,对过渡金属氧化物和硫属化合物在两电子氧还原制取过氧化氢上的应用挑战和前景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本综述提供了金属氧化物/硫属化合物在两电子氧还原上的基础研究及分析,以推动其在能源相关产业上的实际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物 硫属化合物 氧还原反应 过氧化氢电合成 活性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介质损耗乙烯基树脂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7
作者 张坤 邹静 +1 位作者 周友 唐安斌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35,共6页
使用双酚A(BPA)和4-乙烯基苄氯(VBC)为原料合成一种双酚A型乙烯基苄基醚(VLBPA)树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红外光谱分析和核磁共振氢谱表征方法,确定了产物结构,探究了产物的最优合成条件。在145℃/1.5 h+175℃/2 h+210℃/4h固化条件下制... 使用双酚A(BPA)和4-乙烯基苄氯(VBC)为原料合成一种双酚A型乙烯基苄基醚(VLBPA)树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红外光谱分析和核磁共振氢谱表征方法,确定了产物结构,探究了产物的最优合成条件。在145℃/1.5 h+175℃/2 h+210℃/4h固化条件下制备VLBPA固化物,并测试了其热学性能和介电性能。结果表明,产物的最优合成条件为:n(BPA)∶n(VBC)∶n(NaOH)=1.0∶2.8∶2.4,反应时间7 h,该条件下产物产率可达到92.76%。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结果表明,VLBPA在117.7℃时存在融化的吸热峰,在156.3℃时存在乙烯基的交联放热峰。树脂固化物在N_2气氛下5%热失重温度(T_(5%))达到了400.5℃,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能;在频率10 GHz下,介电常数(D_k)为2.79,介质损耗(D_f)为0.006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基树脂 合成条件 热固化 热学性能 介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_(0.5)Zr_(2)(PO_(4))_(3)-(Ce,Sm)PO_(4)复相陶瓷核废物固化体的制备及化学稳定性
8
作者 刘缘 范林杰 +4 位作者 刘昆奇 刘蝶 宋江 刘吉 王军霞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21,共9页
为同时固化高放废物中的模拟放射性核素Sr、Ce和Sm,采用一步微波烧结工艺成功制备了Sr_(0.5)Zr_(2)(PO_(4))_(3)-(Ce,Sm)PO_(4)复相磷酸盐陶瓷固化体,采用XRD、Raman、SEM-EDS和密度表征研究了其物相组成、微观结构以及致密性,并利用PC... 为同时固化高放废物中的模拟放射性核素Sr、Ce和Sm,采用一步微波烧结工艺成功制备了Sr_(0.5)Zr_(2)(PO_(4))_(3)-(Ce,Sm)PO_(4)复相磷酸盐陶瓷固化体,采用XRD、Raman、SEM-EDS和密度表征研究了其物相组成、微观结构以及致密性,并利用PCT法评估了化学稳定性。结果表明:Sr_(0.5)Zr_(2)(PO_(4))_(3)相和(Ce,Sm)PO_(4)独居石相兼容性好,两相间不发生相互反应;所制备的复相陶瓷固化体晶粒尺寸小,相对密度高于96%,改变Sm/Ce比对固化体的微观结构和致密性无明显影响;PCT测试结果表明Sr、Ce和Sm的元素归一化元素浸出率都较低,与单相磷酸盐陶瓷固化体相比,复相磷酸盐陶瓷固化体具有较为优异的化学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_(0.5)Zr_(2)(PO_(4))_(3)-(Ce Sm)PO_(4)复相陶瓷固化体 微波烧结 致密性 化学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纳米Bi_(2)O_(3)/Eu_(2)O_(3)/EPVC基X射线屏蔽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赵娇 任翼 +1 位作者 戴学志 晏敏皓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4-109,共6页
针对当前辐射防护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研发出一种新型X射线屏蔽材料。以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A-171)对纳米氧化铋(Bi_(2)O_(3))、纳米氧化铕(Eu_(2)O_(3))进行表面改性,并作为填料填充至PVC糊树脂(EPVC)基体中制备得到改性纳米复合材料Bi... 针对当前辐射防护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研发出一种新型X射线屏蔽材料。以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A-171)对纳米氧化铋(Bi_(2)O_(3))、纳米氧化铕(Eu_(2)O_(3))进行表面改性,并作为填料填充至PVC糊树脂(EPVC)基体中制备得到改性纳米复合材料Bi_(2)O_(3)/Eu_(2)O_(3)/EPVC(简称为BEP)。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改性前后的纳米颗粒进行表征。采用模拟计算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通过WinXcom模拟Bi_(2)O_(3)、Eu_(2)O_(3)对X射线的屏蔽能力并计算Bi_(2)O_(3)、Eu_(2)O_(3)的最佳质量配比,通过热重分析、力学性能测试、断面扫描及X射线屏蔽性能测试研究了改性纳米填料含量对BEP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纳米Bi_(2)O_(3)、Eu_(2)O_(3)质量比为1∶1时BEP同时具备对中、低能X射线有较好的屏蔽性能,且填料基体质量比为5∶2,厚度为4mm时能达到同等厚度下最佳的X射线屏蔽效果。实际应用中,填料与EPVC基体的质量比为5∶1时具有最佳拉伸性能。BEP材料环境友好、无生物毒性,可用来替代含铅材料在X射线屏蔽中的部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屏蔽 辐射防护 氧化铋 氧化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疏水光热转换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付涛 上官华榕 方庆源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9-253,共5页
光热转换材料可以将可再生的太阳能高效转换为热能,并在海水淡化、废水净化等领域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受限于材料本身的性质缺陷,难以大规模应用。最近的研究表明,超疏水特性可防止污染物附着在材料表面的光热位点,研究者通过超疏水改性,... 光热转换材料可以将可再生的太阳能高效转换为热能,并在海水淡化、废水净化等领域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受限于材料本身的性质缺陷,难以大规模应用。最近的研究表明,超疏水特性可防止污染物附着在材料表面的光热位点,研究者通过超疏水改性,赋予了光热转换材料以优异的自清洁性能。该创新策略极大地提高了光热转换材料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为光热转换材料的实际推广应用提供了可能性。详细介绍了超疏水改性的方法、过程和机理,并重点综述了超疏水光热转换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应用案例。最后,辩证分析了超疏水光热转换材料面临的挑战以及优化策略,进一步展望了超疏水光热转换材料的发展趋势和工程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光热转换材料 超疏水改性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O/ZIF-67/水性环氧复合涂层的制备及防腐性能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亚文 张田田 +3 位作者 邓莉 张炜亮 陈俊 胡程耀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48,共9页
针对氧化石墨烯(GO)无自修复性能和沸石类金属有机框架(MOFs)聚合物的腐蚀介质屏蔽性能较弱等实际问题,将具有主被动协同防腐作用的GO/MOFs复合纳米颗粒作为防腐填料,加到水性环氧树脂涂层(WEP)中从而提升防腐性能。通过微观形貌观察、... 针对氧化石墨烯(GO)无自修复性能和沸石类金属有机框架(MOFs)聚合物的腐蚀介质屏蔽性能较弱等实际问题,将具有主被动协同防腐作用的GO/MOFs复合纳米颗粒作为防腐填料,加到水性环氧树脂涂层(WEP)中从而提升防腐性能。通过微观形貌观察、电化学阻抗谱(EIS)测试和盐水浸泡实验对涂层的附着力和防腐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复合纳米涂层的吸水率比纯WEP涂层降低6%。在3.5%盐水中浸泡7 d后,复合纳米填料的添加量达到0.3%时,复合涂层的阻抗模量仍能保持1.9×10^(8)Ω·cm^(2),表现出优异的防腐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沸石类金属有机框架聚合物 水性环氧树脂涂层 MOFS 防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甲基⁃3,4,5⁃三硝基吡唑(MTNP)的简易合成
12
作者 张莉 邹佳 +5 位作者 陈政国 余思佳 李浩然 石海川 黄明 杨海君 《含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7-323,共7页
为解决1⁃甲基⁃3,4,5⁃三硝基吡唑(MTNP)现有合成中的高温、高压等问题,开发了一种简易合成MTNP的新方法,即以4⁃氯吡唑(1)为原料,通过硝化、N⁃甲基化、苄胺化及氧化等反应合成MTNP。考察了物料比、温度、溶剂、脱苄试剂、氧化条件等因素... 为解决1⁃甲基⁃3,4,5⁃三硝基吡唑(MTNP)现有合成中的高温、高压等问题,开发了一种简易合成MTNP的新方法,即以4⁃氯吡唑(1)为原料,通过硝化、N⁃甲基化、苄胺化及氧化等反应合成MTNP。考察了物料比、温度、溶剂、脱苄试剂、氧化条件等因素对4⁃苄氨基⁃1⁃甲基⁃3,5⁃二硝基吡唑(4)、4⁃氨基⁃1⁃甲基⁃3,5⁃二硝基吡唑(5)和MTNP得率的影响;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NMR)、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对中间体及目标物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合成中间体4时,采用摩尔比n(苄胺):n(4⁃氯⁃1⁃甲基⁃3,5⁃二硝基吡唑,3)=6∶1,反应温度35℃,石油醚/水为溶剂的反应条件,得率为89.6%;合成中间体5时,采用浓硫酸(98%)为脱苄试剂,得率为95.2%;合成目标物MTNP时,采用中间体4为底物以及脱苄/氧化“一锅法”,得率为60.5%。通过优化反应条件,从原料1经一锅法合成MTNP的总得率为4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甲基⁃3 4 5⁃三硝基吡唑(MTNP) 一锅法合成 苄胺化 氧化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偶氮二异丁腈在聚乙烯表面的反应及改性研究
13
作者 刘燕 林浩 +2 位作者 刘倚帆 龚仕洪 刘剑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4-39,共6页
为提高聚乙烯与金属的黏接性能,本研究以低密度聚乙烯(LDPE)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为基材,采用偶氮二异丁腈(AIBN)作为自由基引发剂进行表面处理,以金属为被黏物制备单搭接接头,通过拉伸实验测试黏接强度,结合接触角测量、红外光... 为提高聚乙烯与金属的黏接性能,本研究以低密度聚乙烯(LDPE)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为基材,采用偶氮二异丁腈(AIBN)作为自由基引发剂进行表面处理,以金属为被黏物制备单搭接接头,通过拉伸实验测试黏接强度,结合接触角测量、红外光谱分析(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系统分析表面改性前后的物理化学特性变化。结果表明,AIBN处理显著改善了聚乙烯的表面特性与黏接性能。接触角测试显示改性后表面亲水性增强,接触角降低;FTIR分析证实AIBN引发的反应在聚乙烯表面引入了极性含氧官能团,改变了表面化学性质;通过SEM观察发现改性后的聚乙烯表面与金属的界面结合更为紧密,黏附有更多聚乙烯残留物。力学性能测试表明,经AIBN处理后试样的黏接强度较未处理试样均有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 偶氮二异丁腈 表面改性 黏接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碲铋矿酸性氧化-半胱氨酸还原绿色合成碲化铋
14
作者 张鹏 边亮 +1 位作者 宋绵新 聂嘉男 《有色金属(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716-1723,共8页
提出了一种酸性氧化浸出-半胱氨酸还原两步法的新工艺,用于从大水沟碲铋矿中绿色合成碲化铋(Bi_(2)Te_(3))。首先采用H_(2)SO_(4)-H_(2)O_(2)协同浸出体系优化浸出条件,在1.2 mol/L H_(2)SO_(4)、0.6 mol/L H_(2)O_(2)、液固比16 mL/g及... 提出了一种酸性氧化浸出-半胱氨酸还原两步法的新工艺,用于从大水沟碲铋矿中绿色合成碲化铋(Bi_(2)Te_(3))。首先采用H_(2)SO_(4)-H_(2)O_(2)协同浸出体系优化浸出条件,在1.2 mol/L H_(2)SO_(4)、0.6 mol/L H_(2)O_(2)、液固比16 mL/g及14 min反应时间下,碲、铋的浸出率分别达99.42%和99.85%。浸出液经静置除钙后,以半胱氨酸为选择性还原剂,在80℃、0.25 mol/L浓度及25 min反应条件下,实现浸出液中碲、铋的完全还原。XRD分析证实产物为Bi_(2)Te_(3)(空间群R3m),且(015)晶面呈现择优生长。SEM-EDS进一步证实了碲化铋粉末颗粒的纯度。该工艺通过半胱氨酸的巯基特异性还原作用,有效避免了Fe、Ca等杂质的共沉淀,为碲铋矿资源的高效清洁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水沟碲铋矿 硫酸 过氧化氢 半胱氨酸 碲化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超细HNS固相熟化预测模型
15
作者 朱金灿 王超 +5 位作者 曹洪滔 王敦举 张浩斌 李诗纯 金波 刘渝 《含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25-634,共10页
超细六硝基茋(HNS)因其优异的热稳定性和良好的高压短脉冲性能,在冲击片雷管等领域得以广泛应用。然而,在超细HNS的使役过程中因其高表面能,易发生固相熟化。尽管已有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温度、残余溶剂和时间等因素对超细HNS固相熟化... 超细六硝基茋(HNS)因其优异的热稳定性和良好的高压短脉冲性能,在冲击片雷管等领域得以广泛应用。然而,在超细HNS的使役过程中因其高表面能,易发生固相熟化。尽管已有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温度、残余溶剂和时间等因素对超细HNS固相熟化过程的影响,但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单一或少数几个因素的分析,尚未建立能够整合多种影响因素的预测模型。为此,研究基于先前通过小角X射线散射(SAXS)在不同温度条件和残余N,N-二甲基甲酰胺(DMF)含量下获得的比表面积(SSA)和相对比表面积(RSSA)数据,采用机器学习方法以及优化的经验模型,构建了一个综合考虑时间、温度和残余DMF含量的预测模型。结果显示,在训练集上,随机森林预测的R2达到了0.9989,多项式回归模型拟合的R2为0.9091,优化后的经验模型的R2为0.9129。通过对比这三个模型的预测效果,找出了最适合预测超细HNS固相熟化进程的模型。此外,通过纯度测试、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手段揭示了颗粒特性的差异对超细HNS固相熟化程度具有显著影响。本研究提供了一种预测超细HNS固相熟化进程的方法,为探索其熟化机理及优化贮存稳定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细HNS SAXS 固相熟化 机器学习 颗粒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全钒液流电池用磺化支化聚苯并咪唑膜的构筑
16
作者 李慧婷 刘希阳 +5 位作者 龙俊 黄文恒 李劲超 陈良 陈锓 张亚萍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01-211,共11页
面向全钒液流电池(VFB)应用,通过将合成的支化聚苯并咪唑与1,4-丁基磺酸内酯反应,制备了理论磺化度分别为30%、40%、50%和60%的磺化支化聚苯并咪唑(sb-PBI)膜。其中,sb-PBI-50膜展现出优异的钒离子阻力(9.34×10^(-9)cm^(2)/min)、... 面向全钒液流电池(VFB)应用,通过将合成的支化聚苯并咪唑与1,4-丁基磺酸内酯反应,制备了理论磺化度分别为30%、40%、50%和60%的磺化支化聚苯并咪唑(sb-PBI)膜。其中,sb-PBI-50膜展现出优异的钒离子阻力(9.34×10^(-9)cm^(2)/min)、质子传导能力(2.05×10^(-2)S/cm)和选择性(2.20×10^(6) S·min/cm^(3))。将sb-PBI-50膜装配到VFB中,在80~280 mA/cm^(2)电流密度下,其库仑效率(96.26%~98.35%)、电压效率(73.50%~90.19%)和能量效率(71.72%~86.82%)均高于商用Nafion 212膜。此外,在140 mA/cm^(2)电流密度下,使用sb-PBI-50膜的VFB可稳定进行1170次充放电循环,且保持化学结构和微观形貌稳定,说明sb-PBI-50膜在VFB中具有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化支化聚苯并咪唑 质子传导率和选择性 全钒液流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吡唑并三嗪含能K-MOF的合成及性能
17
作者 陈政国 张莉 +7 位作者 邹佳 李浩然 张笑天 谢虎根 石海川 周乾再 黄明 杨海君 《含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65-572,共8页
以5-氨基吡唑为原料,经重氮化环化、环加成和硝化反应合成得到富氮稠环与钾离子形成的三维含能金属有机骨架(3D EMOF)化合物4-硝氨-3,8-二硝基吡唑并[5,1-c][1,2,4]三嗪钾盐(4)。采用核磁共振(NMR)、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质谱(MS)、X... 以5-氨基吡唑为原料,经重氮化环化、环加成和硝化反应合成得到富氮稠环与钾离子形成的三维含能金属有机骨架(3D EMOF)化合物4-硝氨-3,8-二硝基吡唑并[5,1-c][1,2,4]三嗪钾盐(4)。采用核磁共振(NMR)、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质谱(MS)、X-射线单晶衍射(XRD)、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等对化合物4进行了分析表征,运用BAM标准测试方法测试了摩擦感度和撞击感度,并基于等键反应方程与EXPLO5软件预测其爆轰性能。结果表明,化合物4的晶体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具有三维金属有机骨架(MOF)结构,150 K时密度高达2.021 g·cm^(-3);化合物4的热分解温度为203.4℃,理论爆速为8717 m·s^(-1),理论爆压为33.5 GPa,摩擦感度为168 N,撞击感度<3 J。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含能金属有机骨架 富氮稠环 有机合成 含能盐 晶体结构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中心对AFTO基含能配位聚合物性能的影响
18
作者 张锦浩 罗利琼 +1 位作者 彭汝芳 金波 《火炸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44-851,I0003,共9页
以5-(4-氨基呋咱-3-基)-1-羟基四唑(AFTO)为富氮含能配体,与不同金属离子中心(Cu^(2+)、Zn^(2+)、Mn^(2+)和Pb^(2+)),通过水热法构筑了4种含能配位聚合物(ECPs),分别为[Cu(AFTO)_(2)(H_(2)O)_(2)]_(n)(1),[Zn(AFTO)_(2)(H_(2)O)_(2)]_(n... 以5-(4-氨基呋咱-3-基)-1-羟基四唑(AFTO)为富氮含能配体,与不同金属离子中心(Cu^(2+)、Zn^(2+)、Mn^(2+)和Pb^(2+)),通过水热法构筑了4种含能配位聚合物(ECPs),分别为[Cu(AFTO)_(2)(H_(2)O)_(2)]_(n)(1),[Zn(AFTO)_(2)(H_(2)O)_(2)]_(n)(2),[Mn(AFTO)_(2)(H_(2)O)_(2)]_(n)(3)和[Pb(AFTO)_(2)(H_(2)O)_(3)]_(n)·2H_(2)O(4);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单晶X-射线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热失重分析了ECPs 1~4的热稳定性;基于自研燃烧热测量仪、EXPLO5 v6.05程序获得其生成焓、爆速和爆压并通过BAM感度仪对其械感度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ECPs 1~4的晶体密度分别为2.041、2.029、1.980、2.291 g/cm^(3),其中ECPs 1~3为单斜晶系,P 2_(1)/C空间群;ECP 4为单斜晶系,P 2_(1)/n空间群。Pb^(2+)基ECP 4热分解温度为294℃,热稳定性更好;Mn^(2+)基ECP 3撞击感度≥40 J、摩擦感度288 N,感度更低且具有优异的爆轰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化学 含能配位聚合物 5-(4-氨基呋咱-3-基)-1-羟基四唑 AFTO ECPs 富氮含能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FP/H_(2)O_(2)自组装含能共晶的合成、晶体结构与性能表征
19
作者 王金鑫 王海风 +1 位作者 张强 王康才 《火炸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52-857,I0004,共7页
为进一步提高4H,8H-双([1,2,5]噁二唑)[3,4-b:3′,4′-e]吡嗪(DFP)的能量水平,采用自组装策略制备了DFP/H_(2)O_(2)共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技术确定了DFP/H_(2)O_(2)共晶的结构,采用热重-差示量热扫描(TG-DSC)BAM撞击和摩擦感度仪对DFP/... 为进一步提高4H,8H-双([1,2,5]噁二唑)[3,4-b:3′,4′-e]吡嗪(DFP)的能量水平,采用自组装策略制备了DFP/H_(2)O_(2)共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技术确定了DFP/H_(2)O_(2)共晶的结构,采用热重-差示量热扫描(TG-DSC)BAM撞击和摩擦感度仪对DFP/H_(2)O_(2)共晶的热稳定性与机械感度进行表征,利用EXPLO5和NASA CEA软件对共晶的能量水平进行计算。结果表明,DFP/H_(2)O_(2)共晶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室温单晶密度为1.936 g/cm^(3),DFP与双氧水分子化学计量比为1∶1;每个DFP分子通过氢键与周围相邻的4个双氧水分子和两个DFP分子相互作用,DFP与双氧水分子通过这些氢键作用构筑成二维超分子平面,形成层状堆积;DFP/H_(2)O_(2)共晶热分解温度为91.8℃,撞击感度与摩擦感度分别为3.75 J和48 N;相较于单组分DFP,DFP/H_(2)O_(2)共晶表现出优良的能量特征,爆速和爆压分别为9174 m/s和37.1 GPa,理论比冲达到了238.5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化学 含能材料 吡嗪 自组装 共晶 DFP 双氧水 富氮含能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胡萝卜素对硝化棉/吸收药的安定作用
20
作者 李亮 赵杨 金波 《含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210-1217,共8页
类胡萝卜素具有优异的自由基捕获能力和较低的生物毒性,为探究其作为推进剂安定剂的应用潜力,采用差热分析法、甲基紫试纸试验、等温热失重法、真空安定性试验和绝热加速量热法等测试方法,研究了番茄红素、β-胡萝卜素、叶黄素和虾青素... 类胡萝卜素具有优异的自由基捕获能力和较低的生物毒性,为探究其作为推进剂安定剂的应用潜力,采用差热分析法、甲基紫试纸试验、等温热失重法、真空安定性试验和绝热加速量热法等测试方法,研究了番茄红素、β-胡萝卜素、叶黄素和虾青素4种典型类胡萝卜素对硝化棉和吸收药体系的安定作用。结果表明,4种类胡萝卜素均可显著增强硝化棉及吸收药的热稳定性,其安定效果优于传统安定剂。其中,虾青素使硝化棉的甲基紫试纸变色时间延长40 min,热失重率降低17.90%,绝热分解最高温升速率降低0.134℃·min^(-1),单位质量释放的气体压力减少12.0 kPa;使吸收药的甲基紫试纸变色时间延长34 min,热失重率降低14.18%,表现出最优异的性能。结合自由基清除能力测试和中间体结构分析对类胡萝卜素的安定机理进行了探究。结果显示,类胡萝卜素能够高效捕获氮氧自由基,当浓度达到8 mmol·L^(-1)时,其清除率接近90%,有效抑制了硝化棉和吸收药的自催化分解过程;同时,其生成的二次衍生物不含亚硝胺基团,显著降低了毒性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化棉 吸收药 安定剂 类胡萝卜素 氮氧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