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西南山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法优化-基于生态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估
被引量:
15
1
作者
刘延国
李景吉
+5 位作者
逯亚峰
邹强
王勇
周吾珍
罗正宇
李怡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5825-5836,共12页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估及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估是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基本方法。以生态系统敏感性及服务功能为核心的红线划定指标体系,未能准确反映山地复杂地质环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得生态红线划定缺乏地质-地理过程的支撑。以...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估及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估是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基本方法。以生态系统敏感性及服务功能为核心的红线划定指标体系,未能准确反映山地复杂地质环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得生态红线划定缺乏地质-地理过程的支撑。以地质环境与地理环境互馈为基础,构建西南山区生态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以我国典型山区四川省为研究区,通过将脆弱性格局与基本方法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叠置分析,提出了基于“生态地质环境共同体”理念的山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优化方法。结果表明:生态保护红线与脆弱性评估格局基本一致,面积有差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法充分刻画生态系统保护格局,脆弱性格局更好反映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状况,山区地质与地理过程是塑造生态红线分布格局的关键影响因素,基于生态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估视角的2种优化方案,集中、全面反映生态系统优先保护及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但应合理预留人类聚居空间及生产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地质环境
脆弱性
优化方法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地形急变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分区研究——以大渡河流域为例
2
作者
刘延国
李景吉
+1 位作者
邹强
逯亚峰
《生态科学》
2025年第3期112-123,共12页
科学划定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分区,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地形陡峻、构造活跃、强震多发、侵蚀作用强烈的地形急变流域是生态修复的重点区域。基于“生态地质环境共...
科学划定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分区,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地形陡峻、构造活跃、强震多发、侵蚀作用强烈的地形急变流域是生态修复的重点区域。基于“生态地质环境共同体”理念,以脆弱性为切入点,地形急变流域大渡河为研究区,构建以脆弱性格局分区为基础,自然保护地与生态保护红线等重点区域为主体的生态保护修复分区体系,结果表明:(1)生态地质环境极高、高度脆弱区格局与荒漠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及其他(冰川及永久积雪、裸土地)类型格局基本一致,是裸岩石砾地、裸土地、沙地等集中分布区,是保育保护与辅助修复的重点区;(2)自然保护地及生态保护红线内的极高与高度脆弱区面积比例接近50%,以自然恢复为主,强化监管与监测;(3)基于叠置分析,划定以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为主体的保护保育区,保护保育区外的极高、高度和中度脆弱区为主体的辅助修复区,以微度和轻度脆弱区并涵盖城镇与农田生态系统为主体的绿色发展区三个类型区,面积分别占比48.58%、29.97%及21.45%,区划兼顾流域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关联的系统性与协同性,助力以高水平生态保护与修复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质环境共同体
脆弱性
生态修复分区
大渡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西南山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法优化-基于生态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估
被引量:
15
1
作者
刘延国
李景吉
逯亚峰
邹强
王勇
周吾珍
罗正宇
李怡飞
机构
西南科技大学国家遥感中心绵阳科技城分部
成都理工
大学
生态环境学院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四川省国土科学技术研究院(四川省卫星应用技术
中心
)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5825-5836,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41790432)
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项目(41701114)。
文摘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估及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估是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基本方法。以生态系统敏感性及服务功能为核心的红线划定指标体系,未能准确反映山地复杂地质环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得生态红线划定缺乏地质-地理过程的支撑。以地质环境与地理环境互馈为基础,构建西南山区生态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以我国典型山区四川省为研究区,通过将脆弱性格局与基本方法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叠置分析,提出了基于“生态地质环境共同体”理念的山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优化方法。结果表明:生态保护红线与脆弱性评估格局基本一致,面积有差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法充分刻画生态系统保护格局,脆弱性格局更好反映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状况,山区地质与地理过程是塑造生态红线分布格局的关键影响因素,基于生态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估视角的2种优化方案,集中、全面反映生态系统优先保护及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但应合理预留人类聚居空间及生产空间。
关键词
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地质环境
脆弱性
优化方法
四川省
Keywords
ecological redline
eco⁃geo environment
vulnerability
optimization method
Sichuan Province
分类号
X826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X32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地形急变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分区研究——以大渡河流域为例
2
作者
刘延国
李景吉
邹强
逯亚峰
机构
西南科技大学国家遥感中心绵阳科技城分部
出处
《生态科学》
2025年第3期112-123,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90432,42171085)。
文摘
科学划定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分区,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地形陡峻、构造活跃、强震多发、侵蚀作用强烈的地形急变流域是生态修复的重点区域。基于“生态地质环境共同体”理念,以脆弱性为切入点,地形急变流域大渡河为研究区,构建以脆弱性格局分区为基础,自然保护地与生态保护红线等重点区域为主体的生态保护修复分区体系,结果表明:(1)生态地质环境极高、高度脆弱区格局与荒漠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及其他(冰川及永久积雪、裸土地)类型格局基本一致,是裸岩石砾地、裸土地、沙地等集中分布区,是保育保护与辅助修复的重点区;(2)自然保护地及生态保护红线内的极高与高度脆弱区面积比例接近50%,以自然恢复为主,强化监管与监测;(3)基于叠置分析,划定以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为主体的保护保育区,保护保育区外的极高、高度和中度脆弱区为主体的辅助修复区,以微度和轻度脆弱区并涵盖城镇与农田生态系统为主体的绿色发展区三个类型区,面积分别占比48.58%、29.97%及21.45%,区划兼顾流域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关联的系统性与协同性,助力以高水平生态保护与修复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生态地质环境共同体
脆弱性
生态修复分区
大渡河流域
Keywords
eco-geo environment community
vulnerability
ecological restoration zoning
Dadu River Basin
分类号
X826 [环境科学与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西南山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法优化-基于生态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估
刘延国
李景吉
逯亚峰
邹强
王勇
周吾珍
罗正宇
李怡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1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地形急变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分区研究——以大渡河流域为例
刘延国
李景吉
邹强
逯亚峰
《生态科学》
20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