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50年来降水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黄河入海径流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70
1
作者 许炯心 孙季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90-695,共6页
以黄河流域的降水、实测径流量、天然径流量、净引水量以及上中游流域的水土保持措施面积等资料为基础,运用经验统计分析法,研究了近50年来黄河入海径流通量的变化及其与降水和人类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的径流来源区降水的变化对... 以黄河流域的降水、实测径流量、天然径流量、净引水量以及上中游流域的水土保持措施面积等资料为基础,运用经验统计分析法,研究了近50年来黄河入海径流通量的变化及其与降水和人类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的径流来源区降水的变化对入海径流通量的影响是不同的。引水所形成的侧支循环强度的急剧增大,使入海径流通量大幅度下降。上中游大规模水土保持生效后,这一地区的天然年径流有所减少,也导致入海径流通量的减少,入海径流通量与历年梯田、造林、种草面积之间具有一定的负相关。以入海径流通量作为因变量,以净引水量、流域年降水量和上中游梯田、林草面积作为自变量,建立了多元回归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入海径流通量 降水 水土保持 天然年径流 引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土保持措施对流域泥沙输移比的影响 被引量:49
2
作者 许炯心 孙季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9-34,共6页
以黄土高原无定河流域为例研究了水土保持措施对流域泥沙输移比的影响。水土保持措施极大地改变了流域泥沙的侵蚀、输移和堆积过程,因而改变了流域的泥沙收支关系。在天然状况下,无定河流域的泥沙输移比接近1 0。20世纪60年代后流域内... 以黄土高原无定河流域为例研究了水土保持措施对流域泥沙输移比的影响。水土保持措施极大地改变了流域泥沙的侵蚀、输移和堆积过程,因而改变了流域的泥沙收支关系。在天然状况下,无定河流域的泥沙输移比接近1 0。20世纪60年代后流域内大规模地展开水土保持工作以来,泥沙输移比急剧下降为0 2~0 4。泥沙输移比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流域内人为沉积汇的形成所致。这种人为沉积汇表现为水库、淤地坝的拦沙作用,导致了泥沙输移比大幅度减小。在目前状况下,人工沉积汇的拦沙作用相当于坡面措施减蚀作用的2 4~6 3倍,表明坡面治理措施的有效性尚有待提高,并亟待在生态环境建设中予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侵蚀产沙 泥沙输移比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定河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效益的临界现象及其意义 被引量:28
3
作者 许炯心 孙季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10-615,共6页
以1956-1969年作为“基准期”,基于该时期的资料建立了流域年产沙量与若干降水特征指标之间的多元回归方程,并运用该方程计算出了“措施期”(1970-1993年)在假定无措施的条件下的历年产沙量。由此得到该年的水土保持减沙效益百分比,并... 以1956-1969年作为“基准期”,基于该时期的资料建立了流域年产沙量与若干降水特征指标之间的多元回归方程,并运用该方程计算出了“措施期”(1970-1993年)在假定无措施的条件下的历年产沙量。由此得到该年的水土保持减沙效益百分比,并点绘了减沙百分比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结果显示,水土保持效益随时间的变化是非线性的,在总体趋势上表现出3个阶段:①缓慢增大;②急剧增大;③保持不变甚至于减小。点绘了减沙效益与各年末的梯田、造林、种草和坝地累积保存面积的关系,也显示出非线性变化,可以用两条斜率不同的直线来拟合。两条直线之间的转折点反映了水土保持措施面积的临界值,两条直线分别代表水土保持增益高回报区和低回报区。该曲线可以为这一地区的水土保持规划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产沙 水土保持 效益评价 临界现象 黄土高原 无定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游荡河道萎缩过程中的河床演变趋势 被引量:22
4
作者 许炯心 孙季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17,共8页
由于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影响下的水沙变化 ,黄河下游自 2 0世纪 70年代初期特别是 80年代中期以来发生了明显的河床萎缩。河宽束窄 ,宽深比减小 ,主流线摆动幅度减小 ,深泓线弯曲系数增大。这表明 。
关键词 河床演变 水沙变化 河道萎缩 黄河下游 人类活动 自然因素 弯曲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重点产沙区产沙量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被引量:35
5
作者 许炯心 孙季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1-218,共8页
对金沙江屏山站、嘉陵江北碚站、宜昌站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输沙量和含沙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年径流量相同的情况下,由于大规模矿山、钢铁工业、交通建设增加水土流失,屏山站1976~1996年年产沙量要高于1954~1976年。与此相反,... 对金沙江屏山站、嘉陵江北碚站、宜昌站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输沙量和含沙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年径流量相同的情况下,由于大规模矿山、钢铁工业、交通建设增加水土流失,屏山站1976~1996年年产沙量要高于1954~1976年。与此相反,由于修筑水库、塘坝拦沙,修建梯田、恢复植被减少侵蚀,北碚站1983~1996年年产沙量要大大低于1954~1982年;宜昌站1985~1996年年产沙量也低于1954~1984年。北碚、宜昌两站都存在一个使水利、水土保持减沙量为0的年径流量临界值,北碚站和宜昌站这一临界值分别为1142×10^8m^3和4800×10^8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泥沙 人类活动 水沙变化 长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定河淤地坝拦沙措施时间变化的分析与对策 被引量:25
6
作者 许炯心 孙季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6-30,共5页
运用大量实测资料对无定河淤地坝及其拦沙效应进行了研究。坝地面积增加率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峰值。80年代发生显著衰减,90年代进一步衰减。用水文法对无定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沙效益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减沙效益从70年代开始急... 运用大量实测资料对无定河淤地坝及其拦沙效应进行了研究。坝地面积增加率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峰值。80年代发生显著衰减,90年代进一步衰减。用水文法对无定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沙效益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减沙效益从70年代开始急剧增大,并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达到峰值,随后有减小的趋势。历年新增坝地面积从60年代中期开始急剧增大,并在70年代初达到峰值.随后有减小的趋势。由于后续淤地坝的建设未能及时跟上,新增坝地面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中大幅度减少后.随着原有的淤地坝逐渐淤满失效,淤地坝减沙效益衰减。在这一因素的影响下,无定河产沙量在70年代开始大幅度减小,但在1986~1996年,修建于60年代末、70年代和80年代初的淤地坝相继淤满失效之后.后续淤地坝建设未能跟上,故无定河产沙量有增加的趋势。基于本研究,我们建议.在无定河的水土保持中应加强淤地坝建设,实现淤地坝的持续拦沙效应,才能使入黄泥沙减少的趋势能够长期持续下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淤地坝建设 侵蚀产沙 黄土高原 无定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斑褶菇属(Panaeolus)物种记述 被引量:10
7
作者 贺新生 《食用菌》 2001年第5期3-4,共2页
关键词 中国 斑褶菇属 毒菌 形态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不同香味剂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8
作者 吕继蓉 赵华修 +2 位作者 喻麟 李小兵 曾凡坤 《饲料研究》 CAS 2004年第7期33-35,共3页
关键词 饲料 香味剂 奶牛 生产性能 适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