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AHP-最小判别的逐级判别模型的石油企业安全应急能力评价 被引量:30
1
作者 何沙 吉安民 +1 位作者 姬荣斌 杨喆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1-47,共7页
为评价石油企业安全事故应急能力现状,改善其应急管理能力,从监控预警能力、应急处理能力、恢复总结能力3个方面构建了石油企业应急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AHP-最小判别的逐级判别方法构建了石油企业安全事故应急能力评价模型,并... 为评价石油企业安全事故应急能力现状,改善其应急管理能力,从监控预警能力、应急处理能力、恢复总结能力3个方面构建了石油企业应急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AHP-最小判别的逐级判别方法构建了石油企业安全事故应急能力评价模型,并将其用于某石油企业安全事故应急能力的评价过程中,最后以"最差"的关键指标为标准,确定了该石油企业安全事故应急能力的等级。结果表明:该石油企业安全事故应急能力处于一般水平,其中应急建设工作、应急指挥协调能力、监测预警能力和恢复处理能力是影响该石油企业应急能力的最关键因素。该方法为提高该石油企业应急管理能力提供了量化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HP-最小判别的逐级判别模型(MDGDM) 石油企业 安全事故 应急能力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化和压裂废液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2
作者 陈明燕 吴冕 刘宇程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166-170,共5页
井下作业会产生酸化和压裂废液,而这些废液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针对这些废液的污染特点,文章综述了当前一些常用的处理技术,包括中和、絮凝沉降、氧化、Fe/C微电解、H2O2/Fe2+催化氧化、吸附、多种处理技术联合使用,对各种处理方法... 井下作业会产生酸化和压裂废液,而这些废液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针对这些废液的污染特点,文章综述了当前一些常用的处理技术,包括中和、絮凝沉降、氧化、Fe/C微电解、H2O2/Fe2+催化氧化、吸附、多种处理技术联合使用,对各种处理方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展望了油田酸化和压裂废液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化废液 压裂废液 研究进展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S自转向酸变黏机理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何春明 陈红军 +1 位作者 刘岚 翟锐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2010年第4期84-86,共3页
VES自转向酸分流酸化技术是近年来发展的能够实现大井段、多层系储层改造的新方法,依靠酸液特殊的变黏特性实现酸液的自主分流,提高分流酸化设计针对性以及施工成功率和有效率。从影响VES自转向酸黏度变化的pH值以及无机盐入手,通过系... VES自转向酸分流酸化技术是近年来发展的能够实现大井段、多层系储层改造的新方法,依靠酸液特殊的变黏特性实现酸液的自主分流,提高分流酸化设计针对性以及施工成功率和有效率。从影响VES自转向酸黏度变化的pH值以及无机盐入手,通过系统实验发现:在无CaCl2等无机离子的情况下,酸液pH值变化能使VES自转向酸具有较高的黏度,在鲜酸环境下,加入CaCl2对酸液黏度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在残酸环境下,加入CaCl2使酸液黏度明显增加;此外,与不加CaCl2的残酸相比,加入CaCl2后酸液达到最大黏度所对应的pH值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产措施 分流酸化 VES自转向酸 变黏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合成聚合物压裂液体系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何春明 陈红军 +1 位作者 刘超 卢智慧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5-68,共4页
根据高温低渗储层压裂改造对压裂液性能的要求,从聚合物分子结构分析入手,以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酸、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单体,合成新型耐高温聚合物,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剪切3 h后,压裂液黏度降低1.4 mPa... 根据高温低渗储层压裂改造对压裂液性能的要求,从聚合物分子结构分析入手,以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酸、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单体,合成新型耐高温聚合物,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剪切3 h后,压裂液黏度降低1.4 mPa.s,剪切稳定性良好,并且剪切恢复性较好。随着温度的增加,压裂液交联时间逐渐缩短。该压裂液耐温可达170℃。在60℃时,聚合物压裂液破胶困难,可以通过提高破胶剂加量以提高压裂液破胶效果。聚合物压裂液的残渣率为0.83%,对岩心的伤害率为16.7%,对支撑裂缝导流能力的伤害小于植物胶压裂液。适合高温低渗储层的压裂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液 瓜尔胶 聚合物 高温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化酸酸岩反应动力学实验研究 被引量:18
5
作者 何春明 陈红军 翟锐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45-249,共5页
简述了酸岩反应实验方法,讨论了酸岩反应动力学参数的表达式。动力学测定采用旋转岩盘法,岩盘直径2.54 cm,使用塔河油田灰岩岩心(碳酸钙含量大于98%)和加有铁离子稳定剂、缓蚀剂、助排剂的油外相乳化盐酸,实验温度90℃,实验压力8 MPa... 简述了酸岩反应实验方法,讨论了酸岩反应动力学参数的表达式。动力学测定采用旋转岩盘法,岩盘直径2.54 cm,使用塔河油田灰岩岩心(碳酸钙含量大于98%)和加有铁离子稳定剂、缓蚀剂、助排剂的油外相乳化盐酸,实验温度90℃,实验压力8 MPa。实验过程中盐酸浓度(H+浓度)由Ca2+、Mg2+浓度测定值求出。取岩盘转数为500 r/m in,测定4个初始酸浓度(和4个反应时间)下的酸岩反应速率,反应速率的对数与初始酸浓度的对数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由此求得乳化酸与灰岩之间的反应级数m为1.3269,反应速率常数为7.6595×10-7(mol/L)-m.(mol/cm2.s)。乳化酸与灰岩间的反应速率仅为文献报道的胶凝酸1/2-1/3,普通酸的1/5-1/8。取初始酸浓度分别为5.674、4.475、3.813 mol/L,反应时间180 s,改变岩盘转数(300-1000 r/m in),视乳化酸为幂律流体,求得实验乳化酸与灰岩之间的有效传质系数分别为2.314×10-8、8.363×10-9、2.978×10-9cm2/s,仅为文献报道的胶凝酸的1/10-1/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酸 盐酸液 酸岩反应 灰岩 反应动力学 反应速率 有效传质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指进现象模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4
6
作者 杨兆中 李小刚 +1 位作者 蒋海 孙健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5-88,共4页
指进现象广泛存在于油气开采的各种驱替过程中,其关键是水动力学的不稳定性,直接研究的难度大,常采用间接模拟的方法进行研究。回顾了油气开采及相关领域指进现象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元胞自动机及光滑质点流体动力... 指进现象广泛存在于油气开采的各种驱替过程中,其关键是水动力学的不稳定性,直接研究的难度大,常采用间接模拟的方法进行研究。回顾了油气开采及相关领域指进现象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元胞自动机及光滑质点流体动力学方法在指进数值模拟中的应用情况,并针对指进模拟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从物理模型性能改进、数学模型的无网格求解、复杂指进现象的元胞自动机模拟三个方面论述了指进现象模拟研究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进现象 物理模拟 数学模拟 元胞自动机 流体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钻井废泥浆固化处理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19
7
作者 刘宇程 吴冕 陈明燕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534-537,共4页
钻井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废泥浆,而这些废泥浆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针对钻井废泥浆的污染特点,文章综述了当前固化处理的一些常用的处理技术,对各种处理方法中的技术优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钻井废泥浆处理的发展方向的... 钻井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废泥浆,而这些废泥浆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针对钻井废泥浆的污染特点,文章综述了当前固化处理的一些常用的处理技术,对各种处理方法中的技术优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钻井废泥浆处理的发展方向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钻井泥浆 固化处理 研究进展 技术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压裂缝中酸液流动反应行为研究综述 被引量:9
8
作者 李小刚 杨兆中 +2 位作者 胡学明 孙健 蒋海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0-73,共4页
酸压是低渗透油气藏的重要增产措施。影响酸压效果的关键参数是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和酸液有效作用距离。这2个参数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酸液在酸压裂缝中的流动反应过程。回顾了数十年来酸液流动反应研究中取得的重要成果,尤其是酸蚀蚓孔滤... 酸压是低渗透油气藏的重要增产措施。影响酸压效果的关键参数是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和酸液有效作用距离。这2个参数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酸液在酸压裂缝中的流动反应过程。回顾了数十年来酸液流动反应研究中取得的重要成果,尤其是酸蚀蚓孔滤失和酸液指进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归纳了当前酸液流动反应研究在思维、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3方面的存在问题;并分别从这3个方面给出了酸液流动反应深入研究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压 酸处理液 酸蚀裂缝 增产措施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钻井平台安全风险预警模型应用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何沙 陈东升 +1 位作者 朱林 姬荣斌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2012年第4期148-154,共7页
2010年美国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爆炸和2011年我国蓬莱钻井平台井涌事故,引发社会各界对海上钻井平台安全问题的关注。介绍了海洋钻井平台的组成结构,对海洋钻井平台的危险源进行了系统辨识,试图通过对海上钻井平台... 2010年美国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爆炸和2011年我国蓬莱钻井平台井涌事故,引发社会各界对海上钻井平台安全问题的关注。介绍了海洋钻井平台的组成结构,对海洋钻井平台的危险源进行了系统辨识,试图通过对海上钻井平台作业现场的危险因素加以观察,诊断、分析警源、警情,警兆,警级,结合专家意见,从人员、设施设备、安全管理、工程地质、海上环境等几个方面建立海上钻井平台安全风险预警体系,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得出指标权重,构建海洋钻井平台安全风险预警模型,得到量化的预警结果。并通过对某钻井平台的实例分析,提出安全风险的预控对策,以期本模型对海上钻井平台的事故的发生起到一定的防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钻井 安全风险 改进的AHP 警情 警兆 预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压裂缝内酸液指进的计算机模拟与分形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小刚 杨兆中 +1 位作者 蒋海 孙健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5期65-69,共5页
酸压裂缝内,低黏度酸液在高黏度前置液中发生指进现象.该现象对酸压施工效果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指进现象的内在随机性、复杂的酸岩反应以及酸液重力等因素的影响使得酸液指进形态非常复杂,采用传统方法不能进行准确研究.改进了扩散限制... 酸压裂缝内,低黏度酸液在高黏度前置液中发生指进现象.该现象对酸压施工效果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指进现象的内在随机性、复杂的酸岩反应以及酸液重力等因素的影响使得酸液指进形态非常复杂,采用传统方法不能进行准确研究.改进了扩散限制凝聚模型,建立了酸液指进扩散限制凝聚模型;根据正交设计,共进行了9次模拟,得到了不同模拟参数控制的酸液指进形态;采用数盒子方法求得所模拟的指进形态的分形维数平均值为1.67;通过极差分析发现,反映射孔孔眼间距的衬边中心距对指进形态的分形维数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化压裂 酸液指进 分形 扩散限制凝聚 盒式维数 计算机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碳酸盐岩酸蚀蚓孔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何春明 郭建春 +1 位作者 王文耀 刘超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35-238,共4页
基质酸化是碳酸盐岩储层最早使用的解除储层污染的增产技术之一。但现场实践表明,对于微裂缝不发育的致密碳酸盐岩储层,基质酸化效果往往不佳。该文利用压裂酸化工作液动态滤失实验系统,进行了系统的岩心驱替实验。通过改变酸液注入速... 基质酸化是碳酸盐岩储层最早使用的解除储层污染的增产技术之一。但现场实践表明,对于微裂缝不发育的致密碳酸盐岩储层,基质酸化效果往往不佳。该文利用压裂酸化工作液动态滤失实验系统,进行了系统的岩心驱替实验。通过改变酸液注入速率、实验温度及使用不同酸液体系等方法,对致密碳酸盐岩储层孔隙基质在酸化过程中蚓孔产生的可能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表明:对于致密碳酸盐岩,由于基质渗透率非常低,在10 MPa的驱替压差下,酸液仍然很难进入岩心基质,所以酸岩反应仅能在岩石表面进行,即使部分酸液进入基质孔隙内,由于残酸难以快速滤失,所以鲜酸难以迅速补充,使得酸岩反应的类型仅能停留在密集型溶蚀阶段,难以形成深穿透的酸蚀蚓孔。此外,通过岩心流动实验对比,分析了高渗露头及致密岩心的流动反应特点,证实酸液在高渗透岩心表面及天然裂缝发育处能形成酸蚀蚓孔。最后,通过理论分析认为,对于致密碳酸盐岩储层基质酸化很难形成深穿透的酸蚀蚓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改造 基质酸化 酸蚀蚓孔 致密碳酸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企业安全生产的WSR模型及其分析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姬荣斌 何沙 钟雄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9-144,共6页
采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讨论油气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旨在提高安全管理效率。首先使用CATWOE软系统方法论界定和辨识油气企业安全生产系统及其所处的环境,建立该系统的物理-事理-人理(WSR)模型。从物理、事理、人理3个维度对... 采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讨论油气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旨在提高安全管理效率。首先使用CATWOE软系统方法论界定和辨识油气企业安全生产系统及其所处的环境,建立该系统的物理-事理-人理(WSR)模型。从物理、事理、人理3个维度对系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油气企业安全生产系统是开放的复杂系统,为搞好安全生产,既要注重对油气企业安全生产运行规律(即物理)的研究与应用,加强油气企业生产活动的安全管理(即事理),也要运用法律、政策等手段来规范人员的安全生产行为。油气企业安全生产系统的物理、事理和人理三者是相互统一的、辩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事理-人理(WSR)方法论 油气企业 安全生产 复杂系统 CATWOE分析 安全评价 安全决策 应急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质原油电脱盐影响因素分析及操作条件优化研究 被引量:18
13
作者 陈明燕 刘政 +2 位作者 聂崇斌 梁志勇 刘宇程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2011年第6期578-580,584,共4页
针对重质原油密度高、粘度大、胶质和沥青质含量高、盐含量大等特点,利用"瓶试法"评选出高效破乳剂,对原油电脱盐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运用正交试验法优化操作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破乳剂用量80μg/g、注水量12%(w)、混合时间5... 针对重质原油密度高、粘度大、胶质和沥青质含量高、盐含量大等特点,利用"瓶试法"评选出高效破乳剂,对原油电脱盐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运用正交试验法优化操作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破乳剂用量80μg/g、注水量12%(w)、混合时间5min、温度145℃、电场强度1 000V/cm、停留时间90min、三级电脱盐的操作条件下,得到的原油含盐量≤3mg/L、含水量≤0.3%(w)符合目前行业标准的技术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质原油 高效破乳剂 电脱盐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S自转向酸反应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何春明 陈红军 +1 位作者 刘岚 刘超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2010年第3期246-249,253,共5页
VES自转向酸分流酸化技术是近年来发展的实现大井段、多层系储层改造新方法。酸岩反应动力学参数对预测酸液变粘时间以及变粘位置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试验在90℃、8MPa的实验条件下,利用旋转圆盘仪来测定VES自转向酸体系酸岩反应动... VES自转向酸分流酸化技术是近年来发展的实现大井段、多层系储层改造新方法。酸岩反应动力学参数对预测酸液变粘时间以及变粘位置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试验在90℃、8MPa的实验条件下,利用旋转圆盘仪来测定VES自转向酸体系酸岩反应动力学的相关参数。研究表明:在不同酸液浓度下反应速率方程中反应级数m=0.7079,反应速率常数k=5.8439×10-6(mol/L)-m.mol/s.cm2。对不同浓度酸液体系的系统传质速率研究表明,在三种不同酸液浓度下系统传质速率分别为:1.0475×10-5mol/cm2.s、8.6567×10-6mol/cm2.s和5.3371×10-6mol/cm2.s,从实验数据看,在高温下VES自转向酸体系反应速率较快,体系pH值上升快,酸液进入储层后迅速建立起粘性堵塞,达到转向分流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向酸化 VES自转向酸 非牛顿流体 反应动力学 传质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酸催化剂反应精馏法合成乙酸正丙酯的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周广帅 向丹波 +2 位作者 诸林 樊力 谢长宇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08年第8期896-898,共3页
研究了以阳离子交换树脂作为催化剂进行反应精馏合成乙酸正丙酯,分别考察了不同回流比、酸醇摩尔比以及不同固体酸催化剂类型对酯化反应的影响,并结合工艺条件进行催化剂的筛选,确定反应的较佳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回流比为1∶2,酸... 研究了以阳离子交换树脂作为催化剂进行反应精馏合成乙酸正丙酯,分别考察了不同回流比、酸醇摩尔比以及不同固体酸催化剂类型对酯化反应的影响,并结合工艺条件进行催化剂的筛选,确定反应的较佳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回流比为1∶2,酸醇摩尔比为1∶2,乙酸正丙酯的收率为51.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酸正丙酯 固体酸催化剂 阳离子交换树脂 反应精馏 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H高密度抗盐隔离液的室内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永红 杨远光 +1 位作者 李静瑞 苗娟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2010年第1期64-67,共4页
针对目前存在隔离液与水泥浆及钻井液相容性差的难题,研究出了由XH组成的新型隔离液。XH主要由增黏剂A、悬浮剂B、消泡剂C组成。室内评价结果证明,该隔离液具有优良的加重能力、悬浮稳定性和流变性,其密度可在1.00~2.30g/cm^3范围内调... 针对目前存在隔离液与水泥浆及钻井液相容性差的难题,研究出了由XH组成的新型隔离液。XH主要由增黏剂A、悬浮剂B、消泡剂C组成。室内评价结果证明,该隔离液具有优良的加重能力、悬浮稳定性和流变性,其密度可在1.00~2.30g/cm^3范围内调整;具有良好的抗盐性(抗36%NaCl)和抗温性能(抗温130℃),并且与水泥浆和钻井液具有很好的相容性;能防止水泥浆与钻井液的接触污染,有效地提高顶替效率,改善水泥的胶结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离液 高密度 抗盐 抗温 固井质量 顶替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值试井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7
作者 刘亚青 李晓平 +1 位作者 吴珏 但石泉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5-68,共4页
对于复杂边界、多变的非均质性油气藏及多相流试井等问题,利用以解析法为基础的常规试井分析方法无法得到工程上所要求的精度,必须应用数值试井分析方法。通过对数值试井方法的调研分析,系统总结了数值试井方法在理论研究和软硬件开发应... 对于复杂边界、多变的非均质性油气藏及多相流试井等问题,利用以解析法为基础的常规试井分析方法无法得到工程上所要求的精度,必须应用数值试井分析方法。通过对数值试井方法的调研分析,系统总结了数值试井方法在理论研究和软硬件开发应用2个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关于数值试井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参数拟合方法、网格剖分技术、数值模拟的精度控制以及目标参数求解。展望了数值试井技术在地质与采油及油藏工程2个方向上的发展趋势,对于进一步研究数值试井方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试井 数值模拟 网格 拟合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S自转向酸破胶问题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何春明 雷旭东 +1 位作者 卢智慧 刘超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2011年第4期60-63,96,共4页
VES自转向酸具有"变黏、缓速、降滤、无伤害"的特征,其分流转向技术是近年来发展的实现大井段、多层系储层改造新方法,在国内外分流转向施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针对使用VES自转向酸施工后需要很长返排期才能达到最大产能、体... VES自转向酸具有"变黏、缓速、降滤、无伤害"的特征,其分流转向技术是近年来发展的实现大井段、多层系储层改造新方法,在国内外分流转向施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针对使用VES自转向酸施工后需要很长返排期才能达到最大产能、体系存在破胶困难的问题,本文模拟了不同剪切速率以及处于不同区域的VES流体的破胶性能。测试结果发现,具有黏弹性的VES流体的破胶速率及破胶程度与剪切速率有关,且存在临界剪切应力——流体的屈服应力;在中、高剪切速率下VES流体能快速完全破胶,而在低剪切或不剪切的环境下,VES流体破胶很困难;处于多孔介质内的黏弹性流体破胶同样非常困难,但可以通过增加后置互溶剂用量,提高VES流体的破胶效果,减小对储层的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化 分流转向技术 VES自转向酸 破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性碳酸盐岩储层蚓孔分布及刻蚀形态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何春明 郭建春 刘超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2012年第6期579-582,625,共4页
酸液沿酸蚀蚓孔的滤失是酸液滤失的主要控制因素,酸液滤失严重制约了酸蚀主裂缝的延伸,减小了与远井优势储集体沟通的几率,影响酸压改造的有效率。利用长岩心平板流动实验,模拟酸压改造中酸液在裂缝内的二维流动反应过程。实验发现,酸... 酸液沿酸蚀蚓孔的滤失是酸液滤失的主要控制因素,酸液滤失严重制约了酸蚀主裂缝的延伸,减小了与远井优势储集体沟通的几率,影响酸压改造的有效率。利用长岩心平板流动实验,模拟酸压改造中酸液在裂缝内的二维流动反应过程。实验发现,酸蚀蚓孔的数量及尺寸主要与酸液注入速率有关,而蚓孔的产生位置具有很强的规律性,主要沿天然裂缝生长发育。通过变裂缝开度酸刻蚀实验研究了酸液不同开度微裂缝中的流动反应过程,实验发现岩面的主要刻蚀形态包括:大于1mm尺度裂缝对应的全岩板均匀溶蚀;1mm~0.5mm尺度裂缝对应岩板大面积非均匀刻蚀;0.1mm左右尺度裂缝对应的局部较深、较窄圆柱形溶蚀通道。实验测试结果对针对性地采取降滤失措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化压裂 酸蚀蚓孔 天然裂缝 滤失 刻蚀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S自转向酸变黏机理实验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何春明 郭建春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63-366,共4页
从胶束聚集体结构、尺寸的表征入手,通过动态光散射仪、激光粒度仪、冷冻刻蚀透射电镜研究酸液浓度、无机盐对胶束尺寸及酸液变黏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盐酸浓度增加,VES自转向酸黏度先增加后降低,酸质量分数为10%时溶液黏度达到72 ... 从胶束聚集体结构、尺寸的表征入手,通过动态光散射仪、激光粒度仪、冷冻刻蚀透射电镜研究酸液浓度、无机盐对胶束尺寸及酸液变黏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盐酸浓度增加,VES自转向酸黏度先增加后降低,酸质量分数为10%时溶液黏度达到72 mPa.s。盐酸质量分数为15%、10%、5%时胶束聚集体的水动力学平均直径分别为58.1、75.3、66.9 nm,胶束形态为短棒状。胶束聚集体的水动力学尺寸变化与溶液黏度的变化具有对应关系。加入CaCO3后,胶束中值粒径由0.8μm增至1.0μm,无机盐促进了胶束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化 VES自转向酸 分流转向技术 变黏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