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纤维素材料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与展望 被引量:15
1
作者 魏兵 田庆涛 +3 位作者 毛润雪 薛艳 温洋兵 蒲万芬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8-104,共7页
材料是油气田开发的基础和保障,积极借鉴材料科学的最新进展,提高油气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减小环境保护的压力,是石油工程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作为一种高性能的生物高分子材料,纳米纤维素(NC)具有成本低、来源广、无污染和可再... 材料是油气田开发的基础和保障,积极借鉴材料科学的最新进展,提高油气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减小环境保护的压力,是石油工程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作为一种高性能的生物高分子材料,纳米纤维素(NC)具有成本低、来源广、无污染和可再生等优点以及高强度、低密度、强韧性、易修饰等物理性质,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食品包装和光电材料等领域。最新研究表明,NC材料在油气田开发领域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并逐渐引起中外学者的关注。详细梳理了近年来NC在钻井、压裂和提高采收率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深度剖析了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结合近年来对NC分散液、NC高稳泡沫、NC乳液和NC水凝胶的研究,展望了未来NC材料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潜力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纤维素 油气田开发 钻井 压裂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insorⅢ型微乳液提升高温高盐低渗透油藏采收率机理研究
2
作者 吕伟 薛芳芳 +3 位作者 何思娴 张荣 王怡文 陈海龙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0-177,共8页
WinsorⅢ型微乳液驱是解决高温高盐低渗透油藏动用程度低的有效手段,但针对WinsorⅢ型微乳液体系构建和提高采收率机理认识方面的研究欠缺。在模拟油藏条件下,通过对2类表面活性剂及其复配体系进行溶解性测试、油水界面张力测试和相行... WinsorⅢ型微乳液驱是解决高温高盐低渗透油藏动用程度低的有效手段,但针对WinsorⅢ型微乳液体系构建和提高采收率机理认识方面的研究欠缺。在模拟油藏条件下,通过对2类表面活性剂及其复配体系进行溶解性测试、油水界面张力测试和相行为测试实验,构建出具有耐温耐盐性能的WinsorⅢ型微乳液体系。通过岩心驱替实验、接触角测试实验和可视化岩心驱替实验探究了其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的可行性,并从润湿性改变和增溶乳化两方面分析其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醇醚羧酸盐表面活性剂ST 982-B在质量分数为0.3%~0.5%时可构建WinsorⅢ型微乳液体系;②该微乳液体系可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7.8%~9.7%;③该微乳液体系可有效改善岩石的润湿性,且体系增溶乳化后对油膜的“剥蚀”作用进一步提高了驱油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盐 低渗透油藏 WinsorⅢ型微乳液 表面活性剂 提高采收率 润湿性 增溶乳化 接触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进钢铁材料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应用前瞻 被引量:7
3
作者 李春福 宋开红 +1 位作者 申文竹 罗平亚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60-66,89,共7页
在分析新世纪石油天然气领域技术进步和新一代钢铁材料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引入和开发适用于石油天然气领域的新一代钢铁材料的途径,建立起先进石油天然气用钢的概念和先进规范,这对于我国石油天然气科技进步和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具有重... 在分析新世纪石油天然气领域技术进步和新一代钢铁材料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引入和开发适用于石油天然气领域的新一代钢铁材料的途径,建立起先进石油天然气用钢的概念和先进规范,这对于我国石油天然气科技进步和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并对研发先进石油天然气用钢提出了若干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天然气用钢 钢铁材料 高强度钢 前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蚂蚁追踪工作流在BZ区块的应用
4
作者 彭家俊 彭小龙 +3 位作者 向东流 朱苏阳 王超文 任兴南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90-1300,共11页
BZ区块位于库车坳陷,目的层埋深超过6000 m,裂缝发育。现有地震资料品质低,常规的蚂蚁追踪工作流对断裂系统的解释存在蚂蚁值小、蚂蚁值一致性差、断裂特征不明显等问题,难以满足区块对断裂系统表征的需要。为此,针对研究区块地质特点... BZ区块位于库车坳陷,目的层埋深超过6000 m,裂缝发育。现有地震资料品质低,常规的蚂蚁追踪工作流对断裂系统的解释存在蚂蚁值小、蚂蚁值一致性差、断裂特征不明显等问题,难以满足区块对断裂系统表征的需要。为此,针对研究区块地质特点结合现有数据资料,提出了蚂蚁追踪工作流的改进方案。首先,基于全局优化以及对细微地质特征的解释,在倾角一致性和曲率一致性叠后属性基础上生成蚂蚁属性体;其次,通过对比分析默认参数下的单重蚂蚁体与多重蚂蚁体对低级序断裂表征、蚂蚁值一致性等方面的特点,确定了蚂蚁属性体的迭代次数;最后,通过对不同蚂蚁追踪参数组合的敏感性分析,进一步优化区块边界处断裂的表征精度,得到最终蚂蚁属性体。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生成的蚂蚁体在断裂表征效果、蚂蚁值大小、蚂蚁值一致性等方面明显优于常规蚂蚁追踪工作流,完成区块内321条断裂组合,有效提高了断裂系统的解释精度,提取的断裂片与人工解释的内部和边界断层匹配度高,解决了BZ区块超深层因地震资料品质低导致的断裂系统表征不理想的问题。该方法可为地质条件相似区块的断裂系统表征提供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蚂蚁追踪工作流 断裂系统表征 蚂蚁属性体 参数组合优化 库车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泡沫防气窜能力评价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旷曦域 曹献平 +1 位作者 钟栋 王历历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2年第3期34-37,共4页
在运用空气泡沫驱替技术来开发油田的过程中,储层孔隙和喉道的不均匀程度等因素给确定空气泡沫防窜能力的大小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确定气窜注入压差和注气时间的准确把握,对于空气泡沫驱技术和油藏的经济开采具有重大的意义。设计... 在运用空气泡沫驱替技术来开发油田的过程中,储层孔隙和喉道的不均匀程度等因素给确定空气泡沫防窜能力的大小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确定气窜注入压差和注气时间的准确把握,对于空气泡沫驱技术和油藏的经济开采具有重大的意义。设计了空气泡沫防窜实验,通过岩心流动实验装置界定空气泡沫的防窜能力,根据岩心中形成泡沫的优劣程度,选择初始注入条件,研究气体突破后的注气时间对空气泡沫防窜能力的影响,并界定了形成气窜的注入压差,旨在为我国油田气驱技术提高采收率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泡沫 防气窜 气窜压力 最优起泡压力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水后期非均质油藏W/O型表面活性剂调驱实验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蒲万芬 梅子来 辛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090-3096,共7页
针对常规低界面张力表面活性剂驱在非均质油藏易发生窜流、调驱效果差等问题,选用具有良好乳化增黏性能的W/O型表面活性剂调驱体系HC-2,促使油水两相在地层发生乳化,形成高黏度W/O型乳状液驱,有效驱替油藏低渗区域的残余油,改善高含水... 针对常规低界面张力表面活性剂驱在非均质油藏易发生窜流、调驱效果差等问题,选用具有良好乳化增黏性能的W/O型表面活性剂调驱体系HC-2,促使油水两相在地层发生乳化,形成高黏度W/O型乳状液驱,有效驱替油藏低渗区域的残余油,改善高含水后期非均质油藏的开发效果。室内模拟高含水、非均质油藏条件,对W/O型表面活性剂调驱体系HC-2进行了基本性能评价及乳状液驱油研究。研究结果表明,HC-2的乳化增黏性能良好,在水油比小于7∶3时,可促使油水两相完全乳化形成高黏度的W/O型乳状液,且乳化稳定系数SI均在66%以上;同时在X油藏条件下,HC-2可将油水界面张力降低至10-2 mN/m。岩心驱油实验结果表明,在高含水及高含水后期,W/O型表面活性剂HC-2调驱体系可提高原油采收率23%~28.77%;HC-2调驱体系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调控能力,在渗透率级差小于7.5时,可有效地增大驱替相黏度,改善高、低渗层吸液剖面,提高原油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 乳化增黏 调驱 非均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空气全温度域原油氧化反应特征及开发方式 被引量:28
7
作者 廖广志 王红庄 +7 位作者 王正茂 唐君实 王伯军 潘竞军 杨怀军 刘卫东 宋蔷 蒲万芬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34-340,共7页
通过模拟实验揭示了从30℃到600℃的注空气全温度域原油氧化反应特征,将原油注空气氧化反应划分为溶解膨胀、低温氧化、中温氧化和高温氧化4个温度区间,总结了不同温度区间的氧化反应机理。根据原油氧化特征结合矿场试验成果,提出稀油... 通过模拟实验揭示了从30℃到600℃的注空气全温度域原油氧化反应特征,将原油注空气氧化反应划分为溶解膨胀、低温氧化、中温氧化和高温氧化4个温度区间,总结了不同温度区间的氧化反应机理。根据原油氧化特征结合矿场试验成果,提出稀油油藏注空气开发技术划分为减氧空气驱和空气驱,稠油油藏注空气火驱技术划分为中温火驱和高温火驱。稀油油藏温度低于120℃,应选择减氧空气驱,高于120℃,可直接采用空气驱开发;普通稠油油藏燃烧前缘温度低于400℃可选择注空气中温火驱开发,普通稠油油藏和胶质、沥青质含量较高的特/超稠油油藏,燃烧前缘温度高于450℃可选择注空气高温火驱开发。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近10年的攻关和开发试验证实,空气与其他气体驱油介质相比在技术、经济和气源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不仅适用于低/特低渗透稀油油藏、中高渗透稀油油藏,也适用于稠油油藏,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新型驱油介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空气 全温度域 原油氧化 反应特征 焦炭沉积 油藏类型 开发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高凝油藏CO_(2)复合驱提高采收率机理实验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陈世杰 潘毅 +3 位作者 孙雷 司勇 梁飞 高丽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1年第6期823-830,共8页
为有效解决S358高凝油藏注气难度大、压裂后气驱流度比过大容易气窜导致驱油效率低的问题,开展了室内注气相态及长岩心驱替机理实验。通过地层条件下高凝油注CO_(2)、干气、烟道气、减氧空气(N290%+O210%)PVT相态实验,分析了4种注入气... 为有效解决S358高凝油藏注气难度大、压裂后气驱流度比过大容易气窜导致驱油效率低的问题,开展了室内注气相态及长岩心驱替机理实验。通过地层条件下高凝油注CO_(2)、干气、烟道气、减氧空气(N290%+O210%)PVT相态实验,分析了4种注入气与高凝油接触的增溶膨胀、降黏、降低界面张力等特性机理,优选了CO_(2)作为注入气。通过5组不同复合方式的高温高压长岩心驱替实验,评价了CO_(2)复合驱油防窜提采效果。实验结果表明,CO^(2+)弱凝胶、CO^(2+)泡沫的驱替效果最好,最终驱油效率分别为70.101%、68.212%。研究结果说明,CO_(2)复合驱段塞的注入使得驱替阻力增大,导致裂缝导流能力降低,对改善微观波及体积起到关键性作用。其中,CO^(2+)弱凝胶、CO^(2+)泡沫的驱替方式提采效果最佳,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块高凝油的高效开发提供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高凝油藏 注气复合驱 增溶膨胀 萃取抽提 长岩心驱替 驱油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气速度对空气泡沫防气窜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何松 李科星 +2 位作者 倪积慧 谢金阳 刘哲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4-77,共4页
通过岩心渗流物模实验,采用气液同注方式,对不同注气速度条件下空气泡沫防气窜能力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测量了岩心两端注入压差随注气速度增长的变化值,对比了含聚泡沫和无聚泡沫防气窜能力,得出在注气速度一定的情况下,含聚泡沫的注... 通过岩心渗流物模实验,采用气液同注方式,对不同注气速度条件下空气泡沫防气窜能力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测量了岩心两端注入压差随注气速度增长的变化值,对比了含聚泡沫和无聚泡沫防气窜能力,得出在注气速度一定的情况下,含聚泡沫的注入压差明显高于无聚泡沫,且含聚泡沫能在更高的注气速度条件下防气窜,并且界定了气窜发生的临界注气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泡沫 注气速度 气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山油藏微球-天然气驱实验评价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世杰 孙雷 +3 位作者 潘毅 王亚娟 林友建 陈汾君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68-473,共6页
裂缝型潜山油藏储集层非均质性强,油藏开发过程中驱替流体指进和窜流频发,封堵裂缝、大孔道等高渗流通道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有效措施。通过岩心流动实验,评价了微球对B1潜山油藏储集层岩心裂缝及大孔道的封堵效果,探究了采用微球-天然... 裂缝型潜山油藏储集层非均质性强,油藏开发过程中驱替流体指进和窜流频发,封堵裂缝、大孔道等高渗流通道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有效措施。通过岩心流动实验,评价了微球对B1潜山油藏储集层岩心裂缝及大孔道的封堵效果,探究了采用微球-天然气驱提高剩余油动用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单一水驱或天然气驱的驱油效率不显著,采用微球驱,微球进入岩心后的膨胀和封堵作用使得阻力系数、注入压力等显著增大;微球粒径直接影响封堵性能,若粒径太小,达不到封堵的效果,若粒径太大,不易注入;微球注入岩心后的膨胀、封堵、解堵、变形后再封堵及天然气溶解的协同作用,对裂缝型潜山油藏开发过程中的驱替流体指进及窜流有明显抑制作用,微球-天然气驱可大幅提高剩余油采出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山油藏 微球 天然气驱 驱油效率 变形封堵 注入体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巫溪红池坝长兴阶深水相沉积记录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巍 张廷山 +2 位作者 杨洋 毛凯楠 张华鑫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77-388,共12页
重庆巫溪红池坝剖面长兴阶上部地层出露齐全,产系列牙形刺和深水陆棚相遗迹化石。通过建立牙形刺带,对该剖面长兴阶沉积相类型及特征进行了精细研究,并讨论了区域大隆组/长兴组界线的时代归属。长兴中—晚期开始,沉积环境由深水盆地向... 重庆巫溪红池坝剖面长兴阶上部地层出露齐全,产系列牙形刺和深水陆棚相遗迹化石。通过建立牙形刺带,对该剖面长兴阶沉积相类型及特征进行了精细研究,并讨论了区域大隆组/长兴组界线的时代归属。长兴中—晚期开始,沉积环境由深水盆地向深水陆棚逐渐过渡,海洋生态环境的不稳定性开始显现并持续发展,基于时间序列的遗迹化石记录详细刻画了深水陆棚水体含氧量频繁加速波动过程,为系统审视二叠纪末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相 生物地层 沉积环境 遗迹化石 长兴阶 巫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矿物不同润湿性表征与吸附微观机理 被引量:1
12
作者 余曹 张玉苹 +5 位作者 汪周华 赵建飞 刘煌 廖浩奇 王烁石 胡义升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44,共10页
无机矿物作为页岩气吸附的重要载体,其表面性质对甲烷吸附能力有着重要影响,而润湿性作为固体重要表面性质之一,对矿物气体吸附能力的影响不可忽视.文章以蒙脱石和石英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矿物表面甲基化(-CH_(3))和羟基化(-OH)处理来... 无机矿物作为页岩气吸附的重要载体,其表面性质对甲烷吸附能力有着重要影响,而润湿性作为固体重要表面性质之一,对矿物气体吸附能力的影响不可忽视.文章以蒙脱石和石英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矿物表面甲基化(-CH_(3))和羟基化(-OH)处理来改变其润湿性,以探究无机矿物表面润湿性对甲烷吸附能力的影响.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矿物体系的润湿性,用接触角对润湿性进行定量表征,并构建纳米狭缝,结合巨正则蒙特卡罗方法模拟润湿性改变前后,CH4在矿物中的吸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水滴在羟基化矿物表面迅速破裂并铺展在矿物表面,而在甲基化表面铺展程度较小,普遍呈半球形.羟基化蒙脱石和石英表面的润湿接触角分别为12.7°和26.5°,均小于其甲基化表面接触角62.5°和85.7°.甲基化矿物甲烷吸附量均高于其羟基化,气体几乎大都以吸附状态位于孔隙壁面,随着矿物亲水性的减弱,其对甲烷吸附能力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脱石 石英 润湿 吸附 分子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上扬子区上二叠统大隆组硅质岩沉积终结年龄 被引量:1
13
作者 韦恒叶 张淦 +2 位作者 张璇 胡谍 龚嘉欣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35-2143,共9页
【目的】晚二叠世扬子板块北缘台地内部盆地广旺海槽、开江—梁平海槽与鄂西海槽发育大隆组富有机质的黑色硅质岩沉积,是四川盆地二叠系页岩气勘探的目标层位。这套硅质岩开始沉积于258.77 Ma,其形成与峨眉山地幔柱活动有关,但硅质岩沉... 【目的】晚二叠世扬子板块北缘台地内部盆地广旺海槽、开江—梁平海槽与鄂西海槽发育大隆组富有机质的黑色硅质岩沉积,是四川盆地二叠系页岩气勘探的目标层位。这套硅质岩开始沉积于258.77 Ma,其形成与峨眉山地幔柱活动有关,但硅质岩沉积结束的具体年龄以及这些海槽消亡的原因尚不清楚。开展相应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扬子北缘这些深水海槽的演化与发展,为二叠系页岩气勘探潜力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位于广旺海槽的旺苍燕儿洞剖面上二叠统大隆组硅质岩上部火山灰夹层样品,开展锆石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分析,测定锆石U-Pb年龄以及微量元素。【结果】锆石为自形棱角状,发育生长环带,Th/U≥0.46,球粒陨石标准化的稀土配分曲线展示重稀土富集、轻稀土亏损、Ce正异常、Eu负异常的左倾特征;锆石铀铅年龄为253.0±1.3 Ma;锆石微量元素Th/Nb与Hf/Th交会图以及Th/U与Nb/Hf交会图指示岛弧造山构造背景。【结论】华南大隆组硅质岩沉积终结于晚二叠世长兴中期253.0±1.3 Ma,该期火山喷发与板内造山的峨眉山地幔柱活动无关,其形成与扬子板块周围岛弧火山作用有关,后者可能与扬子北缘多个海槽在二叠纪末期萎缩消失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B定年 岛弧火山 大隆组 晚二叠世 四川盆地 海槽消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白云岩储层成岩作用 被引量:49
14
作者 杨雪飞 王兴志 +4 位作者 杨跃明 李兴彦 姜楠 谢继荣 罗文军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5-41,共7页
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是四川盆地一个全新的含油气层,尤其是随着近期川中地区该层位取得重大突破,龙王庙组展现出了巨大的勘探潜力。通过岩心薄片观察、扫描电镜及X衍射分析等研究手段结合常规储层物性分析方法等对川中龙王庙组储层成岩作... 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是四川盆地一个全新的含油气层,尤其是随着近期川中地区该层位取得重大突破,龙王庙组展现出了巨大的勘探潜力。通过岩心薄片观察、扫描电镜及X衍射分析等研究手段结合常规储层物性分析方法等对川中龙王庙组储层成岩作用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发现龙王庙组储层发育良好,储集岩以砂屑白云岩及粉晶白云岩为主,粒间溶孔、晶间溶孔以及溶洞较为发育,孔隙度集中在2%~6%间,渗透率集中在0.001×10^-3~0.1×10^-3μm2间,结合孔渗相关关系分析认为龙王庙组储层包括中孔中渗的孔隙型储层及低孔高渗的裂缝-孔洞型储层两类。储层在成岩阶段经历了压实作用、胶结作用、白云石化作用、重结晶作用及多期溶蚀作用。压实作用及胶结作用使得原生孔隙大幅度减少,对储层的形成具有破坏性作用;白云石化及重结晶作用造成孔隙结构发生改变,进而提高储层的有效孔隙度。研究表明龙王庙组白云岩成因主要与同生-准同生阶段局限高盐度海水有关;而多期溶蚀作用产生了大量的次生孔洞成为现今主要的储集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 储层 成岩作用 龙王庙组 下寒武统 川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质油藏空气驱机理数值模拟 被引量:15
15
作者 贾虎 赵金洲 +2 位作者 杨怀军 李玥洋 蒲万芬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5-222,共8页
在前人提出的原油氧化-燃烧反应历程基础上,建立了轻质油藏空气驱原油反应历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未注水和高含水油藏空气驱油效果。研究表明:注水开发前后油藏空气驱中普遍存在气体超覆现象,储集层非均质性越强气体超覆越明显,但O... 在前人提出的原油氧化-燃烧反应历程基础上,建立了轻质油藏空气驱原油反应历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未注水和高含水油藏空气驱油效果。研究表明:注水开发前后油藏空气驱中普遍存在气体超覆现象,储集层非均质性越强气体超覆越明显,但O2产出浓度始终较低。对于未注水开发油藏,高注气速率下原油容易实现自燃且保持较高的温度峰值,并维持长时间稳定的燃烧峰面;注气速率对燃烧峰面推进速率的影响存在一个临界值,高于临界注气速率时,随注气速率增加,原油采收率增幅不明显。相同注气速率下,注水开发后的油藏空气驱采收率比未注水开发油藏低6.3%,气油比显著增加,地层水采出程度也较高,可采取聚合物凝胶封堵、空气泡沫/凝胶复合调驱等措施,使生产井气油比或产水量降至合理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驱 轻质油藏 未注水油藏 高含水油藏 气体超覆 数值模拟 机理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页岩油研究对我国的启示 被引量:61
16
作者 张廷山 彭志 +2 位作者 杨巍 马燕妮 张洁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0,共10页
页岩油是指以游离态、吸附态及少量溶解态赋存于泥页岩层系中的原油,目前已在美国实现商业开采,而我国页岩油研究起步晚,相关基础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在页岩油一般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美国海相页岩油勘探开发实践,总结了国内外... 页岩油是指以游离态、吸附态及少量溶解态赋存于泥页岩层系中的原油,目前已在美国实现商业开采,而我国页岩油研究起步晚,相关基础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在页岩油一般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美国海相页岩油勘探开发实践,总结了国内外在页岩油形成条件、储层特征、成藏机理及评价方法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和重要认识.对中国和美国页岩油发育特征的系统对比与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湖相暗色泥页岩分布广、厚度大、结构复杂,与砂质互层频繁;富有机质泥页岩发育较好,TOC质量分数一般大于2%,但成熟度普遍偏低(Ro为0.5%~1.2%);细粒碳酸盐和黏土矿物含量较高(质量分数大于50%),储集物性较差;页岩油成藏主要受生烃条件(特别是成熟度)和储集条件控制,而在断陷等构造强烈地区还受保存条件的影响;混合岩性型和裂缝型页岩油总体显示好,勘探潜力较大,基质型次之.建议在理论研究基础上,重点在页岩油赋存机理、微观孔隙结构、页岩油滞留成藏机理、构造保存条件、勘探评价体系和资源评价方法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为我国页岩油勘探开发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储层特征 成藏条件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区中奥陶统马家沟组五_1—五_4亚段古岩溶型储层分布特征及综合评价 被引量:55
17
作者 侯方浩 方少仙 +5 位作者 何江 杨西燕 傅锁堂 吴正 姚泾利 阎荣辉 《海相油气地质》 2011年第1期1-13,共13页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中奥陶统马家沟组最上部的马五1—马五4亚段是靖边气田区主要的产气层之一。按岩性及天然气勘探潜力每个亚段又可划分出2~4个小层,共12个小层。其中最佳产层为马五12和马五13层,其次有马五11、马五14、马五22和马五41...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中奥陶统马家沟组最上部的马五1—马五4亚段是靖边气田区主要的产气层之一。按岩性及天然气勘探潜力每个亚段又可划分出2~4个小层,共12个小层。其中最佳产层为马五12和马五13层,其次有马五11、马五14、马五22和马五41层。储层最主要的岩石类型是含硬石膏结核或含硬石膏柱状晶和结核的粉晶白云岩,其次为含原生晶间孔隙的粗粉晶白云岩。中奥陶统至中石炭统经历了140Ma以上的沉积间断,马五1—马五4地层遭受强烈的表生裸露期古岩溶作用,形成了大量的溶蚀孔、缝、洞。埋藏成岩期的次生溶解孔隙,主要叠加在古岩溶作用形成的孔隙和含孔隙的填隙物,以及含原生晶间孔隙的粗粉晶白云岩上,由此发育成三者叠合的孔隙系统。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形成的良好孔隙网络成为以表生成岩裸露期古岩溶孔隙为主的天然气储渗体。综合399口井各小层孔隙度、渗透率、地层厚度、测井有效厚度、含气饱和度及已有井的无阻流量等,制定储层评价标准,然后对各小层进行了详细的储层评价,在平面上圈出了不同储层级别的区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靖边气田 马家沟组 储集层特征 储集层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沉积相特征 被引量:25
18
作者 杨雪飞 王兴志 +3 位作者 代林呈 杨跃明 谢继荣 罗文军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5-101,共7页
结合四川盆地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区域地质资料,以及川中地区录井、测井及岩心等资料,探讨了研究区龙王庙组的沉积特征及沉积相展布。研究认为:川中地区在早寒武世龙王庙组沉积期位于陆表海碳酸盐局限—蒸发台地内,包括局限泻湖、台内滩、... 结合四川盆地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区域地质资料,以及川中地区录井、测井及岩心等资料,探讨了研究区龙王庙组的沉积特征及沉积相展布。研究认为:川中地区在早寒武世龙王庙组沉积期位于陆表海碳酸盐局限—蒸发台地内,包括局限泻湖、台内滩、台坪和混积潮坪等4种亚相。龙王庙组沉积期经历了2次海侵—海退旋回,纵向上发育了2套完整的泻湖—台内滩—台坪—混积潮坪沉积组合,分别对应于龙王庙组上段和下段。泻湖亚相发育于各段底部,具有水体局限和能量弱的沉积特征;台内滩亚相发育于各段中部,分别沉积了一套厚层砂屑白云岩和鲕粒白云岩,在研究区分布稳定;台坪亚相发育于各段中上部,沉积物以浅色细晶粒白云岩为主,具有沉积水体浅且易暴露的沉积环境特征;混积潮坪亚相仅发育于各段顶部,为海退最晚期的沉积产物。受龙王庙组沉积期乐山—龙女寺水下古隆起的影响,川中地区位于水下隆起斜坡部位,水动力整体较强,其沉积相分布与水下古隆起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展布规律 下寒武统 龙王庙组 川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性油藏控水堵水方法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0
19
作者 贾虎 蒲万芬 +1 位作者 赵金洲 金发扬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2-70,共9页
随着油田逐渐进入后期开采,调堵井的数量不断增加,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高温、高盐以及裂缝性等恶劣油藏条件下提高采收率技术。目前凝胶类和颗粒类堵剂依然是裂缝性油藏化学调堵体系的主流;另外基于对水体分布、能量预测等油藏地质条... 随着油田逐渐进入后期开采,调堵井的数量不断增加,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高温、高盐以及裂缝性等恶劣油藏条件下提高采收率技术。目前凝胶类和颗粒类堵剂依然是裂缝性油藏化学调堵体系的主流;另外基于对水体分布、能量预测等油藏地质条件全面认识下的各种物理堵水技术也得到了较好应用。从裂缝性油藏控水堵水难点出发,介绍了国内外的配套技术,重点综述了恶劣油藏条件下的各种凝胶体系,并分析了提高凝胶体系热稳定性的研究思路,认为聚合物高温碳化作用对凝胶的使用有着变革性意义。用某种高吸水材料配成的软颗粒状凝胶完井液130℃高温下与低渗岩心动态污染时,在岩心端面形成强度高、韧性好的黄-黑色胶质暂堵层,极大地避免了漏失,降低了水相圈闭的损害,在中国东海天外天高温低渗气田A1s、A7完井中取得了较好应用效果。另外,丙烯酰胺与丙烯酸叔丁酯的共聚物(PAtBA)用聚乙烯亚胺作交联剂的凝胶体系在国外已得到了成功的应用,聚乙烯亚胺有着低毒、环境友好等诸多优点,研制出性能更优越的聚合物与之交联对未来的凝胶体系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最后从控水-堵水-治水整体思路出发,提出了对今后的研究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油藏 控水堵水 凝胶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温泉盆地地热田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徐刚 伍坤宇 +5 位作者 王鹏 陈永东 李兴彦 胡林 刘子畅 李海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99-310,共12页
藏北温泉盆地地热资源丰富,但研究程度较低。为查明温泉盆地地热资源赋存状态及热源来源,揭示热循环机理,定量评估研究区热储温度、冷水混入比例、热循环深度等,利用温泉盆地地热田共18组温泉水样进行水化学分析,进行定量计算。结果表明... 藏北温泉盆地地热资源丰富,但研究程度较低。为查明温泉盆地地热资源赋存状态及热源来源,揭示热循环机理,定量评估研究区热储温度、冷水混入比例、热循环深度等,利用温泉盆地地热田共18组温泉水样进行水化学分析,进行定量计算。结果表明:温泉盆地温泉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a-HCO3·SO4型。温泉盆地地下热水在向上运移过程中,受浅层地下水的混合作用影响,使得热水变为“未成熟水”。温泉水中文石、方解石等钙质热液的饱和度指数大于0。热储温度60.93~96.52℃,热循环深度3238.06~5215.28 m,冷水混入比例在20.97%~70.19%之间。硅-焓模型计算出未混入冷水时深部热储温度在81.94~167.26℃之间,热储循环深度4405.56~9145.56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球化学 水-岩平衡 硅-焓模型 热储温度 热循环深度 温泉盆地地热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