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_2置换法开采天然气水合物反应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金发扬 郭勇 +2 位作者 蒲万芬 刘永兵 联翩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1-97,共7页
针对CO_2置换开采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存在的反应速率测定难等问题,设计了两组模拟实验分别研究多孔介质中CH_4水合物的生成和CO_2置换CH_4的效率,两组模拟实验分别是:(1)多孔介质中CH_4水合物的生成模拟实验;(2)CO_2从水合物中置换CH_4... 针对CO_2置换开采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存在的反应速率测定难等问题,设计了两组模拟实验分别研究多孔介质中CH_4水合物的生成和CO_2置换CH_4的效率,两组模拟实验分别是:(1)多孔介质中CH_4水合物的生成模拟实验;(2)CO_2从水合物中置换CH_4气体模拟实验。通过两组模拟实验,测定了参与生成水合物的CH_4的物质的量和置换反应的置换率及反应速率,并分析了置换反应机理。结果表明:置换反应的置换率为70.63%,平均速率为0.001 3 mol/d,且随着置换反应的进行置换速率快速下降。因此,CO_2置换开采天然气水合物的反应在动力学上是可行的,其置换效率较高,但置换速率较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水合物 二氧化碳水合物 置换反应 置换反应率 水合物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改性活性炭吸附脱氮选择性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文婕 孙文晶 杨文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2954-2958,共5页
以芳烃萘作为参照物,研究了超大比表面积活性炭MSC-30对喹啉、吲哚和咔唑的吸附选择性。进一步采用3种不同的氧化改性方法对MSC-30活性炭进行了氧化改性,考察氧化改性对活性炭吸附脱氮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活性炭及氧化改性样品选... 以芳烃萘作为参照物,研究了超大比表面积活性炭MSC-30对喹啉、吲哚和咔唑的吸附选择性。进一步采用3种不同的氧化改性方法对MSC-30活性炭进行了氧化改性,考察氧化改性对活性炭吸附脱氮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活性炭及氧化改性样品选择性吸附脱氮。氧化改性后,活性炭对氮化物的选择性进一步提高,并且对氮化物的吸附量增加。通过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DFT)对目标吸附质的前线轨道能量分布进行计算,结果证明,活性炭对于氮化物的吸附选择性高于对芳烃萘的选择性,这和吸附质的反应活泼顺序一致。氧化改性的活性炭,由于表面含氧基团增加,不利于吸附稳定的萘,而有利于吸附较活泼的吲哚和喹啉,尤其倾向于吸附碱性氮化物喹啉。在强氧化的活性炭样品MSC-N和MSC-NS上,喹啉的吸附量分别高达1.05和1.06mmol/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氧化改性 吸附脱氮 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活性炭在模型油中吸附脱氮性能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文婕 孙文晶 +2 位作者 杨文 王宁 储伟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1770-1773,1777,共5页
采用3种不同的氧化改性方法对MSC-30活性炭进行了氧化改性。结果表明,随着氧化程度逐渐加深,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微孔孔容)逐渐降低,而表面含氧基团却逐渐增加。深度氧化有利于羧基的形成。对于单组份氮杂环化合物喹啉、吲哚和咔唑的吸附... 采用3种不同的氧化改性方法对MSC-30活性炭进行了氧化改性。结果表明,随着氧化程度逐渐加深,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微孔孔容)逐渐降低,而表面含氧基团却逐渐增加。深度氧化有利于羧基的形成。对于单组份氮杂环化合物喹啉、吲哚和咔唑的吸附,原始活性炭对咔唑的吸附量最高,可达到1.104mmol/g。氧化后的活性炭样品保持对咔唑的吸附量,同时显著提高对喹啉和吲哚的吸附量。其中,对喹啉和吲哚的最高吸附量分别达到1.157和1.024mmol/g。活性炭对含3组分氮的模型油的吸附结果进一步表明3种氧化改性方法均提高了活性炭的吸氮量,尤其有利于碱性氮化物的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氧化改性 吸附脱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型核壳微球对环氧树脂燃烧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邢云亮 李云涛 +1 位作者 赵春霞 何达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7-61,共5页
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聚磷酸铵(APP)-聚苯乙烯(PSt)核壳微球(CSP),并研究了CSP对环氧树脂(EP)阻燃及力学性能的影响。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测试结果证实CSP为粒径0.7~1.1μm规整微球,具有明显核壳界面。将CSP引入EP中制备阻燃复合材料。当CS... 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聚磷酸铵(APP)-聚苯乙烯(PSt)核壳微球(CSP),并研究了CSP对环氧树脂(EP)阻燃及力学性能的影响。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测试结果证实CSP为粒径0.7~1.1μm规整微球,具有明显核壳界面。将CSP引入EP中制备阻燃复合材料。当CSP引入量为15%时,材料具有最佳阻燃效果,热释放速率峰值由1163.1kW/m2降低到337.2kW/m2。热重测试结果表明,引入CSP后EP的初始分解温度降低,促进高温成炭量增加。力学性能测试结果显示,CSP的引入可提高EP拉伸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壳微球 聚磷酸铵 聚苯乙烯 阻燃 环氧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粒径可膨胀石墨协同聚磷酸铵对环氧树脂燃烧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岳杰 李云涛 +2 位作者 赵春霞 邢云亮 何达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85-88,共4页
制备了环氧树脂(EP)/聚磷酸铵(APP)/可膨胀石墨(EG)阻燃材料。采用极限氧指数(LOI)、垂直燃烧(UL-94)、热重分析(TGA)及扫描电镜(SEM)研究了EG及其粒径对材料阻燃性能和燃烧成炭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EG具有一定的协同阻燃效果;EP/APP/E... 制备了环氧树脂(EP)/聚磷酸铵(APP)/可膨胀石墨(EG)阻燃材料。采用极限氧指数(LOI)、垂直燃烧(UL-94)、热重分析(TGA)及扫描电镜(SEM)研究了EG及其粒径对材料阻燃性能和燃烧成炭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EG具有一定的协同阻燃效果;EP/APP/EG复合材料燃烧过程均无溶滴现象;EG可提高EP/APP高温残留量,并能有效提高燃烧炭层膨胀体积;与50 mesh EG相比,100 mesh EG具有更好的协同阻燃以及协同成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树脂 可膨胀石墨 聚磷酸铵 协同阻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膜溶剂对磺化聚醚醚酮力学性能及微观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赵春霞 何达 +1 位作者 干文杰 岳杰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91-93,103,共4页
通过浓硫酸(95%~98%)和聚醚醚酮(PEEK)制备了磺化度为84%的磺化聚醚醚酮(sPEEK)。以去离子水、N,N---甲基甲酰胺(DMF)和N_甲基吡咯烷酮(N脚)为溶剂,分别制备了SPEEK-H2O、SPEEK-DMF以及SPEEK—NMP三种薄膜。采用万能材... 通过浓硫酸(95%~98%)和聚醚醚酮(PEEK)制备了磺化度为84%的磺化聚醚醚酮(sPEEK)。以去离子水、N,N---甲基甲酰胺(DMF)和N_甲基吡咯烷酮(N脚)为溶剂,分别制备了SPEEK-H2O、SPEEK-DMF以及SPEEK—NMP三种薄膜。采用万能材料试验机和扫描电镜(SEM)对比分析了成膜溶剂对SPEEK薄膜力学性能以及拉伸断面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成膜溶剂对薄膜力学性能和拉伸断面微观结构有明显影响。相同条件下,SPEEK-NMP薄膜具有最高的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拉伸断面凸凹程度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化聚醚醚酮 力学性能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31-MMT对P(BA-VAc)乳液及共聚胶膜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赵春霞 孙哲 刘白玲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47-50,65,共5页
采用原位聚合反应制备了P(BA-VAc)/1631-MMT复合乳液,研究了1631-MMT用量对乳液和共聚胶膜性能的影响。通过重量法、万能材料试验机以及热重分析法探讨了1631-MMT对共聚胶膜耐水性能、力学性能以及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631-MMT用量... 采用原位聚合反应制备了P(BA-VAc)/1631-MMT复合乳液,研究了1631-MMT用量对乳液和共聚胶膜性能的影响。通过重量法、万能材料试验机以及热重分析法探讨了1631-MMT对共聚胶膜耐水性能、力学性能以及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631-MMT用量小于1.0%(质量分数)时,共聚乳液的化学稳定性能以及机械稳定性能良好;1631-MMT用量为0.5%(质量分数)时共聚胶膜具有最佳耐水性能;共聚胶膜拉伸强度随1631-MMT用量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热性能测试结果显示,1631-MMT可能参与了P(BA-VAc)大分子的热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丁酯 醋酸乙烯酯 乳液聚合 改性蒙脱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双羟基氧化物对P(BA-VAc)力学性能及热性能的影响
8
作者 赵春霞 孙哲 刘白玲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1-114,119,共5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十二烷基硫酸钠改性双羟基氧化物(SDS-LDH),并借助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对SDS-LDH进行了结构表征。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了聚(丙烯酸丁酯-醋酸乙烯酯)(P(BA-VAc))/SDS-LDH复合胶膜,详细探讨了SDS-LDH用量对P...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十二烷基硫酸钠改性双羟基氧化物(SDS-LDH),并借助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对SDS-LDH进行了结构表征。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了聚(丙烯酸丁酯-醋酸乙烯酯)(P(BA-VAc))/SDS-LDH复合胶膜,详细探讨了SDS-LDH用量对P(BA-VAc)力学性能、热性能以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m(SDS-LDH)/m(P(BA-VAc))为0.1/100-1.0/100内,共聚胶膜拉伸强度逐渐增大,断裂伸长率在m(SDS-LDH)/m(P(BA-VAc))=0.3/100时达到最佳值而后逐渐减小;SDS-LDH参与了P(BA-VAc)大分子热降解过程,使胶膜初始分解温度提高11.6℃;m(SDS-LDH)/m(P(BA-VAc))=0.1/100的SDS-LDH即可大幅度提高胶膜的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羟基氧化物 丙烯酸丁酯 醋酸乙烯酯 力学性能 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DS-LDH和1631-MMT对P(BA-VAc)非离子型乳液共聚反应及共聚胶膜性能影响的对比分析
9
作者 赵春霞 孙哲 刘白玲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77-80,83,共5页
采用原位聚合反应制备了P(BA-VAc)/1631-MMT和P(BA-VAc)/SDS-LDH两种非离子型复合乳液,分析了1631-MMT和SDS-LDH对非离子乳液以及胶膜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1631-MMT和SDS-LDH用量小于1.0%(质量分数)时,共聚乳液的化学稳定性能以及机械... 采用原位聚合反应制备了P(BA-VAc)/1631-MMT和P(BA-VAc)/SDS-LDH两种非离子型复合乳液,分析了1631-MMT和SDS-LDH对非离子乳液以及胶膜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1631-MMT和SDS-LDH用量小于1.0%(质量分数)时,共聚乳液的化学稳定性能以及机械稳定性能良好。原位共聚过程中引入1631-MMT或SDS-LDH后,P(BA-VAc)分子量减小,其中1631-MMT对分子量影响程度较大。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测试结果显示,P(BA-VAc)/1631-MMT复合膜的拉伸强度随1631-MMT引入量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而P(BA-VAc)/SDS-LDH随SDS-LDH引入量的增大一直增大;1631-MMT和SDS-LDH与P(BA-VAc)界面相容性均较好。两种改性无机粒子对P(BA-VAc)性能的影响与改性无机粒子的结构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离子型乳液 聚(丙烯酸丁酯-醋酸乙烯酯) 改性双羟基氧化物 改性蒙脱土 原位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功能金属纳米晶/水合肼体系催化稠油原位裂解加氢降黏改质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彦平 张辉 +3 位作者 崔盈贤 李辰宇 李建虎 吴熙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40-547,共8页
催化裂解加氢技术在高温条件下使稠油大分子催化裂解,并通过加氢提高产物的氢/碳比,从而降低稠油黏度,提高产物轻质化程度。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了Ni、Pd及Ni-Pd合金纳米晶催化剂,并采用水合肼(N 2H 4·H 2O)作为供氢剂,对南堡油田... 催化裂解加氢技术在高温条件下使稠油大分子催化裂解,并通过加氢提高产物的氢/碳比,从而降低稠油黏度,提高产物轻质化程度。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了Ni、Pd及Ni-Pd合金纳米晶催化剂,并采用水合肼(N 2H 4·H 2O)作为供氢剂,对南堡油田稠油进行催化裂解加氢降黏研究。利用永磁旋转搅拌高压釜模拟地层条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并利用HSC Chemistry软件分析了供氢剂的热力学性质,在最佳反应条件下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金属纳米晶可促进稠油大分子裂解并使供氢剂分解释氢,其中钯纳米晶/水合肼体系对稠油的降黏效果最好。与原油样品相比,改质后油样重质组分质量分数减少8.34百分点,降黏率达到91.3%。根据文献对稠油黏度降低的可能机理进行了简要分析。改质后的稠油黏度显著降低,可为稠油有效开采提高采收率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催化裂解加氢 金属纳米晶 供氢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纳米晶催化稠油原位裂解加氢降黏改质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彦平 张辉 +1 位作者 苏文礼 张连红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6-142,共7页
实验制备了单金属Ni、Fe及双金属Ni-Fe合金纳米晶催化剂,并以水合肼(N_2H_4·H_2O)为供氢剂,对旅大32-2脱水原油进行催化裂解加氢改质研究。采用TEM,XRD对所制备的催化剂进行表征;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并采用GC-MS,FTIR,... 实验制备了单金属Ni、Fe及双金属Ni-Fe合金纳米晶催化剂,并以水合肼(N_2H_4·H_2O)为供氢剂,对旅大32-2脱水原油进行催化裂解加氢改质研究。采用TEM,XRD对所制备的催化剂进行表征;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并采用GC-MS,FTIR,TG-DSC等测试手段对原油及改质油样进行分析。表征结果显示,金属纳米晶催化剂平均粒径约为5.0~6.0 nm,且分布均匀。实验结果表明,金属纳米晶具有催化稠油大分子裂解并使供氢剂分解析氢双重功能,其中Ni-Fe合金/N_2H_4·H_2O体系共催化作用对稠油的降黏效果最佳,改质后油样中轻质组分含量为89.20%(w),上升了26.86百分点,黏度降至72 mPa·s,降黏率达95.6%;稠油经催化裂解加氢后重质组分结构被破坏,黏度发生不可逆的降低,稠油品质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催化裂解加氢 降黏改质 金属纳米晶 水合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