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磨溪-高石梯地区加里东-海西期龙王庙组构造古地貌恢复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7
1
作者 金民东 谭秀成 +5 位作者 曾伟 李凌 李宗银 罗冰 张静蕾 洪海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34-644,共11页
本文基于磨溪—高石梯地区三维地震和钻孔资料,选择地震层位易于追踪的二叠底—龙王庙底厚度变化趋势来表征龙王庙组底界构造古地貌。分析发现高台组沉积是对龙王庙末期的填平补齐,而二叠底—龙王庙底厚度与高台组地层厚度具明显的正相... 本文基于磨溪—高石梯地区三维地震和钻孔资料,选择地震层位易于追踪的二叠底—龙王庙底厚度变化趋势来表征龙王庙组底界构造古地貌。分析发现高台组沉积是对龙王庙末期的填平补齐,而二叠底—龙王庙底厚度与高台组地层厚度具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因而恢复的龙王庙组底界构造古地貌可以近似代表高台组沉积前的龙王庙组沉积古地貌;同时,该古地貌高地南缘的相对低地是龙王庙组颗粒滩最发育的地区,表明龙王庙沉积期古地貌特征具有类似特征。进一步分析发现认为:在加里东—海西期,经侵蚀窗补给的岩溶水顺层流动的活动规律受控于该古地貌,古地貌对岩溶储层的差异发育和质量变化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即在古地貌斜坡带和岩溶水汇聚的沟谷地带,岩溶改造作用最强,所形成的储层质量最好;在孤立古地貌高地,岩溶改造作用相对较弱,所形成的岩溶型储层质量相对变差。结果表明该古地貌是龙王庙期沉积古地貌长期继承性发展的结果,其对沉积、储层的控制作用也为后期新钻井和开发井所验证。该研究方法和思路可供相似地质背景的同类工作对比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古地貌 沉积古地貌 龙王庙组 磨溪—高石梯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湖相烃源岩生气潜力评价——以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为例
2
作者 武文杰 韩辉 +6 位作者 拜文华 任仕猛 陈锦涛 肖苏琦 王逸兴 何春臣 王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89-703,共15页
浅湖相烃源岩一般被认为是生气潜力较差的烃源岩,但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发现浅湖相烃源岩也具有显著的生烃潜力。为了评价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浅湖相烃源岩的生气潜力,对须家河组烃源岩进行了总有机碳(TOC)、岩石热解、镜质体反射率、显微... 浅湖相烃源岩一般被认为是生气潜力较差的烃源岩,但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发现浅湖相烃源岩也具有显著的生烃潜力。为了评价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浅湖相烃源岩的生气潜力,对须家河组烃源岩进行了总有机碳(TOC)、岩石热解、镜质体反射率、显微组分鉴定等测试和埋藏史分析。结合测井资料确定了烃源岩厚度,计算了生气量,并对比了川东北地区浅湖相烃源岩与川西地区须家河组半深湖相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浅湖相烃源岩厚15~110 m,半深湖相烃源岩厚400~1000 m;浅湖相w(TOC)介于0.56%~19.80%,平均值为3.68%;半深湖相w(TOC)介于0.59%~47.26%,平均值为4.79%。二者均以Ⅲ型有机质为主,主要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浅湖相烃源岩成熟度略低于半深湖相。浅湖相烃源岩生气强度为(1.5~8)×10^(8)m^(3)/km^(2),半深湖相烃源岩生气强度为(100~260)×10^(8)m^(3)/km^(2),尽管浅湖相烃源岩生气强度低于半深湖相烃源岩,但其仍可生成8.4万亿方气,可为商业气藏提供气源,具备显著的生气潜力,这也是四川盆地东北部中生界地层中发现了许多气田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北地区 须家河组 浅湖相 烃源岩评价 生气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北下二叠统栖霞组微生物丘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3
3
作者 全子婷 谭秀成 +6 位作者 张本健 唐浩 罗冰 杨迅 张亚 肖笛 汤艳玲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10-1124,共15页
通过野外露头与钻井剖面的室内外分析,确认在四川盆地西北部(川西北)下二叠统栖霞组中发育有微生物丘,它们主要由凝块灰(云)岩、叠层灰(云)岩和微生物粘结颗粒灰(云)岩等组成。这些微生物碳酸盐岩发育较为典型的凝块、叠层、窗格、粘结... 通过野外露头与钻井剖面的室内外分析,确认在四川盆地西北部(川西北)下二叠统栖霞组中发育有微生物丘,它们主要由凝块灰(云)岩、叠层灰(云)岩和微生物粘结颗粒灰(云)岩等组成。这些微生物碳酸盐岩发育较为典型的凝块、叠层、窗格、粘结等组构。微生物丘大小不一,实测高度一般为几十厘米至几米,宽度通常变化于几米至几十米之间,具有底平顶凸的典型丘形外貌,以发育向上变浅的沉积序列为特征,一般由丘基、丘核、丘盖3个微相组成,也可与颗粒滩共同构成微生物丘滩复合体。基于区域古地理背景和微生物丘特征的剖析,认为川西北地区栖霞期沉积环境总体受限,推测为半局限—局限台地环境,水深较浅,能量普遍不高;海平面频繁的相对升降变化和微生物丘的侧向迁移叠置,导致发育于缓坡背景下的碳酸盐岩台地极易受限,引起早期沉积物发生与丘滩发育密切相关的准同生期白云石化作用。因此,微生物丘滩复合体是栖霞组白云岩储集层发育的物质基础,台缘坡折带、台内缓坡折带和高地是栖霞组白云岩储集层发育的有利区带,这对寻找规模性层位不稳定的带状白云岩储集层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将大大拓展栖霞组白云岩储集层的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丘 微生物岩 沉积环境 栖霞组 下二叠统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安边地区长7段黏土矿物对致密油富集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牟蜚声 尹相东 +4 位作者 陈世加 胡琮 张海峰 代林锋 陆奕帆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85-991,1013,共8页
储层对致密油的富集至关重要,为研究新安边地区长7段致密砂岩储层黏土矿物对致密油富集的影响,利用铸体薄片、XRD、扫描电镜和分子模拟,开展长7段储层空间特征、黏土矿物特征及分布规律、黏土矿物层间域内微观结构及黏土矿物对致密油吸... 储层对致密油的富集至关重要,为研究新安边地区长7段致密砂岩储层黏土矿物对致密油富集的影响,利用铸体薄片、XRD、扫描电镜和分子模拟,开展长7段储层空间特征、黏土矿物特征及分布规律、黏土矿物层间域内微观结构及黏土矿物对致密油吸附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新安边地区主要发育灰色—灰白色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以次生孔隙—溶蚀孔为主。高岭石、伊利石和绿泥石是研究区黏土矿物的重要成分,长71段主要发育高岭石,长72段主要发育绿泥石。长71段中的高岭石和伊利石以丝状或簇状充填于孔隙中,将大孔切割成小孔,对储层空间具有破坏作用;长72段中的绿泥石以丝状和块状充填在孔隙中,占据了原始孔隙空间,因其包裹矿物表面,具有减缓压实、次生变化等作用,对储层具有保护作用。在压力和孔径较低情况下,烷烃分子的吸附量和游离态表现为绿泥石>伊利石>高岭石。因此,高绿泥石含量储层对致密油的富集是有利的,这为陕北其他地区增储增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油 储层 黏土矿物 分子模拟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沥青成因及其对油气运聚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8油层组1砂组为例 被引量:17
5
作者 陈世加 姚泾利 +4 位作者 路俊刚 杨国平 文延春 张纪智 石正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7-44,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华庆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油层组1砂组储层孔隙中普遍见沥青,油水关系十分复杂。通过对储层抽提物和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并结合含沥青岩心洗油前后储层物性对比实验和储层显微荧光分析,系统研究了该区储层沥青的成...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华庆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油层组1砂组储层孔隙中普遍见沥青,油水关系十分复杂。通过对储层抽提物和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并结合含沥青岩心洗油前后储层物性对比实验和储层显微荧光分析,系统研究了该区储层沥青的成因及其对储层物性和油气运聚的影响。研究表明,储层沥青与原油成因不同,沥青成熟度低,且具有强烈生物降解特征。通过洗油实验,含沥青较多的岩心孔隙度和渗透率均有增加,且后期油主要分布在沥青充填后的残余孔隙中,指出沥青对储层物性和后期油气的运聚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长81储层存在两期成藏,时间分别在中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末。早期成藏的成熟度较低的原油遭强烈生物降解形成沥青,与绿泥石和铁方解石一起充填在储层孔隙中,使储层变得更为致密,源岩后期生成的成熟原油只能进入被沥青等充填后的残余孔中或进入沥青少的储层孔隙中聚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降解 沥青成因 储层物性 油气运聚 华庆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遵义板桥剖面奥陶系湄潭组黑色页岩沉积环境条件判识及烃源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黄天海 肖笛 +4 位作者 唐浩 李双建 郑剑锋 周力 谭秀成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93-1209,共17页
华南上扬子地区下奥陶统湄潭组是一套厚度较大的泥页岩沉积,黑色页岩十分发育,但对其沉积环境的认识争议较大。文中以贵州遵义板桥剖面为例,通过对黑色页岩及其共生岩石的沉积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研究,着重分析湄潭组黑色页岩沉积... 华南上扬子地区下奥陶统湄潭组是一套厚度较大的泥页岩沉积,黑色页岩十分发育,但对其沉积环境的认识争议较大。文中以贵州遵义板桥剖面为例,通过对黑色页岩及其共生岩石的沉积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研究,着重分析湄潭组黑色页岩沉积期的相对水深、沉积水动力条件以及古海水物理化学性质等沉积环境条件。结果表明:(1)板桥剖面湄潭组黑色页岩以颜色暗黑和水平纹理发育良好为显著特征,不产出宏体生物化石,主要以与生屑灰岩或钙质粉砂岩不等厚频繁互层的共生形式产出,说明湄潭组黑色页岩应该不是深水环境的沉积产物,而是在混积台地内低能的浅水泥质潟湖环境中沉积的;(2)与黑色页岩互层的生屑灰岩层段多发育下细上粗的逆粒序结构,顶部可见铁质氧化物,钙质粉砂岩则多发育浪成交错层理和生物钻孔,均呈现出浅水沉积特征;(3)黑色页岩的V/(V+Ni)、Th/U、V/Cr以及Ni/Co的平均值分别为0.71、5.52、1.07和2.04,均指示次氧化—氧化环境;Sr/Ba值介于0.11~2.20之间,平均值为0.55,指示淡水—半咸水环境;(4)生屑灰岩的部分层段可见明显的侵蚀面,镜下可见岩溶发育,同时其REE配分形态趋于水平,∑REE值较高、Y/Ho值较低,具暴露岩溶特征;(5)黑色页岩TOC值介于0.09%~1.05%之间,平均值为0.39%,恢复的原始TOC含量介于0.28%~3.16%之间,平均值为1.25;R平均值为2.095,有机质类型主要为腐泥型。综合上述分析结果,认为遵义板桥剖面湄潭组黑色页岩为一套形成于浅水、次氧化-氧化环境的有效烃源岩,高的古生产力是有机质富集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为判识川南地区湄潭组黑色岩系沉积环境和生烃潜力提供有力的证据,也为浅水成因黑色页岩沉积环境条件判识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页岩 烃源岩 浅水沉积环境 微量元素 稀土元素 湄潭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