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一种多层神经网络快速学习算法在储层识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
作者 郭科 陈伟明 郭崇华 《四川联合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CSCD 1997年第5期90-94,共5页
本文针对前馈多层神经网络BP算法所存在的缺点,建立了一种新的快速学习算法,有效地缩短了网络的学习训练时间,并将其应用于储层识别取得了满意效果。
关键词 多层神经网络 储层识别 学习算法 石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拗陷南段香溪群的天然气成藏模式及勘探目标 被引量:5
2
作者 何鲤 曾庆庸 +2 位作者 何军 邱宗湉 兰贵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3-19,共7页
本文通过对川西拗陷南部已知气田和含气构造成藏地质条件的深入分析,建立了天然气成藏的三种地质模式,据此对该区主要构造区带和局部圈闭的含油气地质条件进行了评价,并预测了勘探方向和目标。
关键词 四川西部 上三叠统 天然气 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海相碳酸盐岩气藏模式及勘探前景 被引量:3
3
作者 曾学思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6-23,24,共9页
川东北海相碳酸盐岩所生成的天然气主要聚集在喜山期形成的构造圈闭中。本文针对此特点,划分了背斜圈闭的成因类型,建立了海相碳酸盐岩孔隙、裂缝复合型背斜气藏模式,并指出了当前勘探的三大领域及寻找富集型气藏的前景。
关键词 海相 碳酸盐岩 背斜 气藏 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度──频率域纵横波分离 被引量:2
4
作者 陈伟明 聂勋碧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348-356,共9页
利用自由表面上的零应力边界条件,推导出地面上水平、垂直分量位移与到达地面的纵横波位移之间的关系式;再把二分量地震记录变换到慢度—频率域,并在已知表层速度的条件下求出到达地面的纵横波波场;然后把它们变换回到时空域,即可... 利用自由表面上的零应力边界条件,推导出地面上水平、垂直分量位移与到达地面的纵横波位移之间的关系式;再把二分量地震记录变换到慢度—频率域,并在已知表层速度的条件下求出到达地面的纵横波波场;然后把它们变换回到时空域,即可实现纵横波分离。唯论数据试算获得了很好的分离效果,实际资料处理也有一定的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数据处理 纵横波分离 地震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形成演化与油气勘探领域 被引量:128
5
作者 邓康龄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7-12,共6页
本文从龙门山的形成发展入手,论述了四川盆地的演化过程。认为上扬子区自印支期以来,经历了前陆盆地和拗陷盆地之后,在特提斯和滨太平洋构造城以压应力为主的长期作用下,于喜山早期形成了四川构造盆地;成盆后的演化集中反映在构造形变... 本文从龙门山的形成发展入手,论述了四川盆地的演化过程。认为上扬子区自印支期以来,经历了前陆盆地和拗陷盆地之后,在特提斯和滨太平洋构造城以压应力为主的长期作用下,于喜山早期形成了四川构造盆地;成盆后的演化集中反映在构造形变上。进而据盆地的演化、形变特点,预测了油气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构造演化 构造特征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地温梯度及几个深井的热流值 被引量:35
6
作者 韩永辉 吴春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80-84,共5页
利用四川盆地100余口石油探井的地温资料,编制了地温梯度等值线图;并利用这些深井岩芯进行了岩石热导率的测定,获得各时代地层热导率数据58个;又选取在同一研究段既有可靠地温梯度资料又有岩芯热导率测试资料的6口深井进行了热流值计算... 利用四川盆地100余口石油探井的地温资料,编制了地温梯度等值线图;并利用这些深井岩芯进行了岩石热导率的测定,获得各时代地层热导率数据58个;又选取在同一研究段既有可靠地温梯度资料又有岩芯热导率测试资料的6口深井进行了热流值计算。地温梯度及热流值均以川中为最高,向四周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地温梯度 大地 热流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天然气成因类型判别与气源探讨 被引量:18
7
作者 陶庆才 陈文正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6,共6页
本文应用天然气中甲烷、乙烷的碳同位素,甲烷的氢同位素,汞含量及天然气成分等指标,探讨了四川盆地天然气成因分类;并结合地质情况对气源层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盆地 天然气 气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鄂西长兴组礁的成岩作用与白云岩化 被引量:6
8
作者 李文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0-15,共6页
川东、鄂西长兴组生物礁有三种类型。在不同成岩作用阶段,对礁岩的孔隙均有影响。礁岩的白云岩化有多种成因,它们时礁岩孔隙的增大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长兴组礁 成岩作用 白云石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川东北长兴组沉积相展布规律探讨地震异常体与生物礁的相关性 被引量:2
9
作者 陈昭国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1992年第1期39-46,共8页
礁型气藏(井)是四川油气勘探的一个新领域。然而,这些礁型气井都是在钻探过程中偶然发现的,这就向地质学家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利用地震资料发现地下生物礁,并指导钻探?本文拟从沉积相的角度出发,探讨所发现的地震异常体的性质、类型... 礁型气藏(井)是四川油气勘探的一个新领域。然而,这些礁型气井都是在钻探过程中偶然发现的,这就向地质学家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利用地震资料发现地下生物礁,并指导钻探?本文拟从沉积相的角度出发,探讨所发现的地震异常体的性质、类型以及与生物礁的关系,进而指出有利的礁型气藏(井)的勘探类型及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礁 长兴组 异常体 地震特征 川东北 识别标志 气藏 油气勘探 台地边缘 地震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部上三叠统非构造圈闭类型及含油气性判别实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何鲤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17-23,共7页
应用地震地层学的观点和方法,在地震剖面上识别、追踪各种反射层面的终止,可发现沉积体系中与地层侧变、尖灭、起覆和间断面等有关的圈闭类型。在同沉积的“等时体”内用测井声速与地震声速对比和“密点”速度分析,可鉴别其含油气性及范... 应用地震地层学的观点和方法,在地震剖面上识别、追踪各种反射层面的终止,可发现沉积体系中与地层侧变、尖灭、起覆和间断面等有关的圈闭类型。在同沉积的“等时体”内用测井声速与地震声速对比和“密点”速度分析,可鉴别其含油气性及范围,为优选有利地区及层段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上三叠统 非构造圈闭 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集体是致密碎屑岩气的重要储集型式 被引量:2
11
作者 尹凤岭 刘纪常 +1 位作者 李贵学 郭东晓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1-19,共9页
本文据四川盆地西部致密碎屑岩储层特征,建立了储集体的概念。储集体是一个具备有效孔间和渗滤通道、不受岩性和层界严格限制的三度空间的地质块体,是致密碎屑岩气的重要储集形式。文中结合了川西拗陷的地质情况,划分了储集体类型,探讨... 本文据四川盆地西部致密碎屑岩储层特征,建立了储集体的概念。储集体是一个具备有效孔间和渗滤通道、不受岩性和层界严格限制的三度空间的地质块体,是致密碎屑岩气的重要储集形式。文中结合了川西拗陷的地质情况,划分了储集体类型,探讨了储集体的识别方法及形成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集体 致密碎屑岩气 储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验证天府运动
12
作者 张冠群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200-200,共1页
《天府运动——控制四川盆地二、三叠系气藏的一个地质信息》一文,1987年写成,发表于本刊第11卷第1期(1988)。从1987年下半年起,以不同比例尺,用M+D(马鞍山组+大安寨组的厚度)作等厚图验证信息的可靠性,其结果为;
关键词 天府运动 四川 盆地 天然气 圈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G—78型岩石孔隙结构仪的改进
13
作者 张志勇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77-77,共1页
KG-78型岩石孔隙结构仪(简称压汞仪)在气路和油路方面尚有所不足,很有必要改进。 1.气路部分仪器气路部分见图1。该气动部分的工作流程:启动真空泵,打开各个电磁阀,对膨胀计、岩心室及整个系统抽真空,当真空度达到-0.01MPa时,升高水银瓶... KG-78型岩石孔隙结构仪(简称压汞仪)在气路和油路方面尚有所不足,很有必要改进。 1.气路部分仪器气路部分见图1。该气动部分的工作流程:启动真空泵,打开各个电磁阀,对膨胀计、岩心室及整个系统抽真空,当真空度达到-0.01MPa时,升高水银瓶,对岩心室和膨胀计灌汞。由于灌汞是在不停泵的情况下进行的,随着水银在岩心室和膨胀计内的充填,密闭空间迅速减少,真空泵的抽气速率便加速,使高速的水银小滴从膨胀计经管道、缓冲瓶而进入由紫铜波纹管组成的阀门以及真空泵内。水银与紫铜波纹管的长期接触,会使波纹管本身锈蚀及焊锡接口脱落,以至阀体漏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G-78型 岩石 孔隙结构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石炭系岩性岩相控制因素及储集条件探讨
14
作者 李文平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1992年第2期96-96,共1页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实测地层剖面,采集岩石、古生物样品鉴定,在大巴山南缘地区发现有石炭系存在,其岩性和微体化石特征可与川东地区中石炭统黄龙组对比。因此石炭纪的沉积边界不在宣汉双石庙和黄龙附近,而应在大巴山城口大断裂以北,明...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实测地层剖面,采集岩石、古生物样品鉴定,在大巴山南缘地区发现有石炭系存在,其岩性和微体化石特征可与川东地区中石炭统黄龙组对比。因此石炭纪的沉积边界不在宣汉双石庙和黄龙附近,而应在大巴山城口大断裂以北,明确了石炭系的分布范围。本区中石炭世属海湾潮坪环境沉积,潮汐作用标志清楚,结合岩性、古生物等特征将其划分为潮下带、潮间带和潮上带,其间又可分为潟湖和粒屑滩亚相。经过对古构造的研究,认为中石炭纪的分布及相带展布与加里东期形成的古隆起有关,从古坳陷到各古隆起由潮下带变为潮间带和潮上带。而次级亚相又受中石炭世沉积期的古构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北地区 岩性岩相 气藏储集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