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井下节流工艺技术在气田开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48
1
作者 佘朝毅 李川东 +2 位作者 雷振中 周朝定 李志敏 《钻采工艺》 CAS 2003年第B06期52-56,共5页
介绍了井下节流工艺原理、节流工具的技术指标、适用范围以及在川渝气田中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井下节流能控制气井产量,取消单井地面水套加热炉,节约加热用气,减少井岗管理人员,降低集气支线管线压力等级,达到降低气井开采成本之目的,... 介绍了井下节流工艺原理、节流工具的技术指标、适用范围以及在川渝气田中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井下节流能控制气井产量,取消单井地面水套加热炉,节约加热用气,减少井岗管理人员,降低集气支线管线压力等级,达到降低气井开采成本之目的,具有明显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下节流工艺 气田开发 应用 川渝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井钻进中页岩小层结构元素录井智能实时识别
2
作者 夏国勇 彭仕轩 +5 位作者 陆林超 欧成华 权昊森 倪根生 邱前程 马韶光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8-513,共6页
当前,水平井钻进中页岩小层结构需要依靠导向师利用元素录井曲线特征人工识别,常因页岩小层厚度小、导向师经验不足,井底位置判断失误,造成水平井出靶。为此,建立了页岩小层结构元素录井智能实时识别技术。该技术输入元素录井数据,利用... 当前,水平井钻进中页岩小层结构需要依靠导向师利用元素录井曲线特征人工识别,常因页岩小层厚度小、导向师经验不足,井底位置判断失误,造成水平井出靶。为此,建立了页岩小层结构元素录井智能实时识别技术。该技术输入元素录井数据,利用残差多层感知机算法,采用“1+u”个算法模型,依靠从页岩小层到小层结构的二级识别策略,实施水平井钻进中页岩小层结构元素录井的智能实时识别。此外,设计了以当前井元素数据为核心、迭代式更新计算的“一次训练,一次预测”工作流程,以适应不同地域、同一页岩小层元素特征间的差异性。应用该技术完成了川南泸州页岩气区的水平井钻进导向,证实了技术的可靠性、适用性、实时性,以及相较于人工分析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地质导向 元素录井 小层识别 残差多层感知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超深层钻井地质信息测井拾取与评价 被引量:3
3
作者 苏洋 赖锦 +5 位作者 别康 李栋 赵飞 陈康军 李红斌 王贵文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5-239,共15页
顺应国家深海、深地、深空和深蓝战略部署,陆地钻井不断向深层超深层进军,但深部极端环境测井资料获取困难,采集新技术(核磁共振、成像测井和阵列声波)测井少,导致测井资料多解性强,亟需利用有限的地球物理测井信息挖掘深层超深层钻井... 顺应国家深海、深地、深空和深蓝战略部署,陆地钻井不断向深层超深层进军,但深部极端环境测井资料获取困难,采集新技术(核磁共振、成像测井和阵列声波)测井少,导致测井资料多解性强,亟需利用有限的地球物理测井信息挖掘深层超深层钻井蕴含的地质信息。经过大量的文献调研,论述了深层超深层测井评价的重点,通过对典型研究案例的分析,系统地梳理测井地质学在深层超深层领域的应用,包括利用测井资料实现对井旁构造地质现象解读、沉积学信息拾取、储集层评价与预测、储集层裂缝评价和对地应力评价。最后探讨了深层超深层领域发展趋势:重视多角度数据的融合(岩心、实验资料和地震资料等数据),并根据深层超深层环境的差异,发展适应深层超深层环境因素的先进岩石物理模型。同时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背景下,利用新技术测井的优势,推进深层超深层领域测井地质学突破技术瓶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超深层 地球物理测井 地质信息 拾取与刻画 测井地质学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断发展采油气工艺技术努力为增储上产多作贡献 被引量:3
4
作者 颜光宗 罗明 +2 位作者 胡振英 李川东 林盛旺 《钻采工艺》 CAS 2003年第B06期3-8,共6页
40多年来,川渝气田的采油气工作者,针对气藏埋藏深、纵向上多产层、横向上多裂缝系统、储层低孔低渗、气水关系复杂、有水气田多、小气田多、含硫气田多、油田储量丰度低、地质情况复杂、开采难度大的复杂特征,紧紧围绕如何提高采油采... 40多年来,川渝气田的采油气工作者,针对气藏埋藏深、纵向上多产层、横向上多裂缝系统、储层低孔低渗、气水关系复杂、有水气田多、小气田多、含硫气田多、油田储量丰度低、地质情况复杂、开采难度大的复杂特征,紧紧围绕如何提高采油采气速度,增加油气产量,降低综合递减率,最大限度地提高油气田最终经济采收率这一贯穿油气田开发的根本任务,经过不懈努力,发展形成了一套具有四川特色的采油气工艺技术,基本满足了油气田开发生产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油气 工艺技术 增储上产 川渝气田 完井 油气藏保护 排水采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驱油及地质埋存适宜度三阶段三类三维表征与评价
5
作者 王泽宇 欧成华 +5 位作者 肖富润 李航 郭培培 权昊森 闫博 彭仕轩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3,共10页
为实现CO_(2)驱油及地质埋存适宜度、驱油量及埋存量表征与评价,在开发中后期油藏中充分考虑CO_(2)驱油及地质埋存机制的阶段性差异,提出了CO_(2)驱油及地质埋存适宜度的三阶段三类三维表征与评价方法。首先,开展CO_(2)驱油及地质埋存... 为实现CO_(2)驱油及地质埋存适宜度、驱油量及埋存量表征与评价,在开发中后期油藏中充分考虑CO_(2)驱油及地质埋存机制的阶段性差异,提出了CO_(2)驱油及地质埋存适宜度的三阶段三类三维表征与评价方法。首先,开展CO_(2)驱油及地质埋存适宜度分阶段分类研究,包括基于5因素法的CO_(2)驱油-物理埋存阶段适宜度分类、基于6因素法的CO_(2)驱油-物理化学埋存阶段适宜度分类、基于6因素法的CO_(2)化学埋存阶段适宜度分类。然后,实施CO_(2)驱油及地质埋存适宜度三阶段三类三维表征与评价,包括基于埋存系数法的CO_(2)驱油量可视化分级分类评价、基于埋存系数法的CO_(2)埋存量可视化分级分类评价。将提出的三阶段三类三维表征与评价方法应用于中国东部某典型低孔、特低渗油藏,先后建立了适宜度三阶段三类标准、适宜度三阶段三类三维模型、每个阶段各类储集体的驱油量与埋存量三维模型,计算出实例区三阶段各类储集体CO_(2)驱油量648.24 t、埋存量2956.84 t,表征了各阶段各类储集体CO_(2)驱油及地质埋存的空间分布特征,为下一步CO_(2)捕获、利用和存储(CO_(2)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简称CCUS)项目精细化作业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油及地质埋存 分阶段分类评价 三维表征 驱油量 埋存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气田回采工艺技术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林盛旺 冯盛礼 王贤成 《钻采工艺》 CAS 2003年第B06期47-51,共5页
川东气田二、三迭系具有良好的油气生、储条件,裂缝发育,产层多。通过对历年回采工艺措施井,尤其是2002年施工的龙会2、卧93井地质评层选井、回采工艺技术及效果分析,认为回采作业是实现川东气田老区二、三迭系滚动勘探开发的重要手段,... 川东气田二、三迭系具有良好的油气生、储条件,裂缝发育,产层多。通过对历年回采工艺措施井,尤其是2002年施工的龙会2、卧93井地质评层选井、回采工艺技术及效果分析,认为回采作业是实现川东气田老区二、三迭系滚动勘探开发的重要手段,是一项少投入、多产出、风险小的工程,对提高气田开发综合经济效益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气田 回采工艺 评层选井 滚动勘探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材料对清洁压裂液黏度影响的现状与思考
7
作者 刘尚豪 刘鹏 +6 位作者 张源 王家钦 李向红 李骅 暴丹 王文哲 张鹏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52-1558,共7页
综述了纳米ZnO、纳米TiO_(2)、碳纳米管、纳米纤维素、纳米SiO_(2)等颗粒的尺寸、加量以及表活剂浓度、助剂浓度等对清洁压裂液黏度的影响,大部分文献数据表明,添加少量纳米材料(0.02%~1%)可有效提高清洁压裂液的黏度,但也有少量反常现... 综述了纳米ZnO、纳米TiO_(2)、碳纳米管、纳米纤维素、纳米SiO_(2)等颗粒的尺寸、加量以及表活剂浓度、助剂浓度等对清洁压裂液黏度的影响,大部分文献数据表明,添加少量纳米材料(0.02%~1%)可有效提高清洁压裂液的黏度,但也有少量反常现象,如纳米碳管添加在非离子表活剂中,在高剪切速率下,体系黏度反而会降低,又如纳米纤维素颗粒添加在油酸钠中,在高剪切速率下,对体系黏度无影响。提出了纳米材料提升清洁压裂液黏度现存在的问题,展望了纳米材料提升清洁压裂液黏度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改性 清洁压裂液 表活剂 表观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井筒多相流理论的复杂结构井动态压井过程中的井筒压力研究
8
作者 杨鹏飞 毛良杰 +1 位作者 杨森 陈雪峰 《应用数学和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4-270,共17页
基于井筒多相流理论,并结合井眼轨迹的计算方法,建立了复杂结构井动态压井数学模型,再采用有限差分法求解,对压井过程中井筒压力进行了模拟研究,认识了初始气侵量、压井液排量与密度、水平井段长度对井筒压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大... 基于井筒多相流理论,并结合井眼轨迹的计算方法,建立了复杂结构井动态压井数学模型,再采用有限差分法求解,对压井过程中井筒压力进行了模拟研究,认识了初始气侵量、压井液排量与密度、水平井段长度对井筒压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大斜度井和水平井压井过程中,套管承受的压力将会变得更大,且套管承受高压的时间也会明显增长;初始气侵量越大,为平衡井筒压力,压井过程中套管压力和立管压力越大;压井排量越大,压井过程中的套管压力越低,立管压力越大;压井液密度越大,压井过程中套管压力和立管压力越低;水平段长度越长,压井过程中的套管压力越大,压井时间越长.研究结果对保障复杂结构井的压井作业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结构井 动态压井 井眼轨迹 井筒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龙门气田石炭系气藏水体的动态认识 被引量:1
9
作者 熊正录 周兵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82-85,共4页
龙门气田位于大天池构造带中段断下盘 ,其石炭系气藏探明储量 183 99× 10 8m3,气藏生产井 6口 ,日产能 15 1× 10 4 m3,年产能 5× 10 8m3。《龙门气田石炭系气藏初步开发方案》认为 ,气藏存在边水 ,且气水界面海拔 - 44 2... 龙门气田位于大天池构造带中段断下盘 ,其石炭系气藏探明储量 183 99× 10 8m3,气藏生产井 6口 ,日产能 15 1× 10 4 m3,年产能 5× 10 8m3。《龙门气田石炭系气藏初步开发方案》认为 ,气藏存在边水 ,且气水界面海拔 - 44 2 0m。 1997年 12月 7日气藏投入试采 ,动态资料表明 6口气井彼此相互连通为同一压力系统。以构造鞍部相连的任市高点与龙门高点气区相互连通为同一压力系统。气藏存在两个独立水体 ,天东 9井附近存在一个有限水体和气藏较大范围内的边水。气水同产的天东 9井多次加大气量提水的生产管理方式在川东气田开发史上属于首例。位于构造北端的水井动态资料表明与气区可能不连通。生产动态表明气藏的气水界面比原气水界面低 5 0m左右。试采对气藏水体的认识与气藏初步开发方案的结论有较大差异。文章结合气藏大量生产动态资料 ,对水体进行分析研究 ,为正在进行的气藏开发方案的编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气田 石炭纪 天然气藏 水体 气井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槽-隆”控制下的寒武系筇竹寺组页岩储层特征及其差异性成因 被引量:10
10
作者 何骁 郑马嘉 +8 位作者 刘勇 赵群 石学文 姜振学 吴伟 伍亚 宁诗坦 唐相路 刘达东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0-439,共20页
四川盆地寒武系筇竹寺组是继五峰组-龙马溪组后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接替层位,目前在德阳-安岳裂陷槽中心和槽缘部署的Z201井和WY1井页岩气勘探取得良好效果,但裂陷槽内筇竹寺组页岩储层发育特征仍不清楚。以槽内中心Z201井和槽缘WY1井... 四川盆地寒武系筇竹寺组是继五峰组-龙马溪组后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接替层位,目前在德阳-安岳裂陷槽中心和槽缘部署的Z201井和WY1井页岩气勘探取得良好效果,但裂陷槽内筇竹寺组页岩储层发育特征仍不清楚。以槽内中心Z201井和槽缘WY1井为重点,结合其他页岩气勘探开发资料,系统分析了研究区筇竹寺组页岩各小层矿物特征、有机地化特征、储层及储集空间特征、含气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筇竹寺组可划分为8个小层,页岩整体以脆性矿物为主,总有机碳含量(TOC)普遍大于1%,为优质烃源岩,且槽内TOC高于槽缘,具备良好的生气条件。②筇竹寺组页岩有机孔与无机孔均发育,槽内孔隙发育更好,具有极高的含气量。1,3,5和7小层黑色页岩储层品质较好,5小层储层品质最优。③德阳-安岳裂陷槽控制了筇竹寺组页岩储层发育,槽内Z201井钻遇的筇竹寺组页岩储层优于槽缘WY1井。④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控制筇竹寺组页岩有机质演化程度,古隆起内筇竹寺组有机质热演化成熟度普遍低于古隆起外,隆起区适中的热演化程度具备大规模富气的条件。筇竹寺组页岩储层各项条件较好,是未来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主要接替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阳-安岳裂陷槽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 储层特征 页岩气 筇竹寺组 寒武系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相页岩油层孔隙度井-震双控建模 被引量:1
11
作者 欧成华 王泽宇 +6 位作者 闫博 张连进 彭仕轩 张飞 毛正林 徐睿 薛赛红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21-1030,共10页
针对我国湖相页岩油分布范围广,储层岩性复杂、单层厚度薄、储集物性差、纵横向非均质性强等地质特征,提出了湖相页岩油层孔隙度井-震双控建模技术系列:1)岩心标定测井。测井识别湖相页岩岩相并解释出孔隙度参数,采用层控方法建立岩相... 针对我国湖相页岩油分布范围广,储层岩性复杂、单层厚度薄、储集物性差、纵横向非均质性强等地质特征,提出了湖相页岩油层孔隙度井-震双控建模技术系列:1)岩心标定测井。测井识别湖相页岩岩相并解释出孔隙度参数,采用层控方法建立岩相三维模型,利用层控加岩相控制策略建立测井孔隙度三维模型。这虽保证了湖相页岩油层孔隙度模型的纵向预测精度,但横向预测精度不足。2)地震属性提取与优化。经过测井解释孔隙度粗化,采用遗传反演方法,结合时深转换,建立深度域地震孔隙度三维模型,完成对湖相页岩油层的横向非均质性精细刻画。此结果的纵向非均质性刻画精度有限。3)井-震双控孔隙度建模技术。依靠建模方法优选与参数优化,以测井孔隙度三维模型为主变量,地震孔隙度三维模型为次变量,完成井-震双控孔隙度建模及可靠性检验,实现对湖相页岩油层孔隙度的可靠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页岩油 井-震双控 地质建模 岩相分析 遗传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具有超长侧链的疏水缔合型聚合物的合成及减阻性能评价
12
作者 张亚东 敬显武 +1 位作者 刘友权 戴茜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04-1610,共7页
采用曲拉通和丙烯酰氯醇解合成一种水溶性可聚合单体,仅使用水作为溶剂合成一种具有超长侧链的疏水缔合型聚丙烯酰胺(HAPAM)作为减阻剂,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比了聚丙烯酰胺、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和合成的具有超长侧链的HAPAM与水的... 采用曲拉通和丙烯酰氯醇解合成一种水溶性可聚合单体,仅使用水作为溶剂合成一种具有超长侧链的疏水缔合型聚丙烯酰胺(HAPAM)作为减阻剂,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比了聚丙烯酰胺、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和合成的具有超长侧链的HAPAM与水的相互作用,并分别以去离子水和盐水配液改变HAPAM含量,测量不同HAPAM含量的滑溜水在不同流速下的摩阻,并计算相应的减阻率。实验结果表明,具有超长侧链的HAPAM与水的相互作用最强;减阻率随流速的增加而增大,HAPAM含量越高,减阻率达到70%所需的流速越高,减阻率最高可达80%以上;盐对滑溜水的减阻率和黏度有显著负面影响,需提高HAPAM含量才能获得理想的减阻率;SEM表征结果显示,HAPAM在清水和盐水中的分布形态均为网状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溜水压裂液 疏水缔合型聚合物 减阻剂 摩阻 减阻率 网状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靠式旋转导向系统钻具组合力学性能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何俊杰 毛良杰 +3 位作者 杨森 秦才会 赵清阳 魏祥高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48,共8页
针对基于动力学特性的旋转导向钻具安全性能研究较少。为此,综合考虑钻具结构、钻井参数、钻柱与井壁接触等参数,基于Lagrange方程建立了全井钻柱系统动力学模型,采用有限单元法对模型离散,并采用Newmark-β求解,根据旋转导向钻具结构... 针对基于动力学特性的旋转导向钻具安全性能研究较少。为此,综合考虑钻具结构、钻井参数、钻柱与井壁接触等参数,基于Lagrange方程建立了全井钻柱系统动力学模型,采用有限单元法对模型离散,并采用Newmark-β求解,根据旋转导向钻具结构和钻具属性,研究了扶正器安装位置、柔性节尺寸、钻压影响因素下的旋转导向钻具组合动力学特性和安全性能。研究结果显示:安装扶正器能显著降低旋转导向钻具组合的横向振动;柔性节的长度对旋转导向钻具组合的安全性能影响很大,合理的长度能显著降低横向振动,反之则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增加钻压会增加底部钻具组合的横向位移,工程上不建议在使用旋转导向工具时采用高钻压提高钻井速度。研究结论可为旋转导向工具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具 旋转导向 动力学特性 柔性节 扶正器 钻井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相浅层页岩气地质-工程“双甜点”测井评价方法:以桂中坳陷北部鹿寨组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钟敏 黄玉越 +8 位作者 覃英伦 陈康军 王贵文 卓色强 毕少琛 陆文师 康海晶 党文乐 赖锦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3-127,共15页
桂中坳陷北部鹿寨组海相富有机质页岩是滇黔桂盆地页岩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目前在勘探初期已取得重大突破,因此开展地质-工程一体化的评价工作极为关键。利用岩心、薄片和扫描电镜等岩石物理实验和常规、成像、核磁共振及阵列声波等... 桂中坳陷北部鹿寨组海相富有机质页岩是滇黔桂盆地页岩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目前在勘探初期已取得重大突破,因此开展地质-工程一体化的评价工作极为关键。利用岩心、薄片和扫描电镜等岩石物理实验和常规、成像、核磁共振及阵列声波等测井资料,在岩心刻度测井和小层精细划分的基础上,分别开展了地质和工程“甜点”要素测井表征研究。通过对烃源岩品质、储层品质和工程品质叠合,最终完成了地质-工程“双甜点”的耦合与优选。研究表明:鹿寨组一段页岩岩性以硅质页岩、混合质页岩和灰质页岩3种类型为主。孔渗物性偏低,w(TOC)介于1%~2%之间。生物硅含量低,硅质来源主要为陆源碎屑供给,页岩气主要赋存在黏土矿物相关孔隙和微裂缝中,且以吸附气为主而游离气较少。脆性指数介于20%~80%之间,且基本均大于40%。应力差异系数介于0.26~0.50,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NNE-SSW方向。优选③小层底部页岩“甜点”层段作为水平井靶窗,水平段实钻气测结果显示良好。研究成果能够为页岩气单井“甜点”测井评价与水平井靶窗优选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页岩气 “甜点” 测井评价 地质-工程一体化 鹿寨组 桂中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陆过渡相煤系页岩孔隙分形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沁水盆地北部太原组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聂万才 张廷山 +2 位作者 王铭伟 吴玟 谭秀成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47-1057,共11页
【目的】为分析沁水盆地北部太原组海陆过渡相煤系页岩孔隙分形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对阳泉区块太原组样品进行总有机碳(TOC)含量、成熟度测试及X射线衍射、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基于(Frenkel Halsey Hill,FHH)理论模型计算样品孔... 【目的】为分析沁水盆地北部太原组海陆过渡相煤系页岩孔隙分形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对阳泉区块太原组样品进行总有机碳(TOC)含量、成熟度测试及X射线衍射、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基于(Frenkel Halsey Hill,FHH)理论模型计算样品孔隙分形维数,分析矿物含量、有机地化特征及孔隙结构参数对孔隙分形维数的影响。【结果】太原组煤系页岩TOC含量介于0.57%~6.40%,平均为3.18%;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R_(o))介于1.96%~3.24%,平均为2.49%;煤系页岩微观孔隙具有双重分形特点,其中表面分形维数(D_(1))介于2.507 9~2.663 9,结构分形维数(D_(2))介于2.527 1~2.809 4;有机质含量及成熟度与D_(1)、D_(2)均呈正相关关系,孔隙结构参数与D_(1)、D_(2)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但与D_(2)相关系数高于D_(1),指示微孔对孔隙结构参数的影响更强;分选、磨圆度高的陆源碎屑石英多具规则孔隙形态,造成石英含量与D_(1)、D_(2)呈负相关关系;碳酸盐岩矿物及长石主要提供宏孔,其含量与页岩D_(1)及D_(2)均呈负相关关系;黏土矿物在长期压实作用下孔径减小,微孔数量增加,孔隙形态复杂,其含量与分形维数D_(1)及D_(2)呈正相关关系。【结论】海陆过渡相煤系页岩微观孔隙具有双重分形特点,有机质含量、成熟度、孔隙结构参数和黏土矿物含量增大可导致其微观孔隙分形维数变大,陆源碎屑石英、长石和碳酸盐矿物含量增多可导致其微观孔隙分形维数变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页岩 孔隙结构 分形特征 海陆过渡相 太原组 沁水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渝黔地区奥陶系红色岩溶地貌与沉积作用关系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友智 姜伏伟 +3 位作者 陈颖 杨贵来 于宁 苏孝良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94-703,共10页
文章基于野外露头观测、薄片观察、牙形石研究以及X射线衍射分析,从沉积角度探讨了风化作用与湘渝黔地区奥陶系红色岩溶地貌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同生成岩阶段,大气氧含量的增加,浅海陆棚水底氧化,陆源碎屑中铁离子被氧化形成Fe_(2)O_... 文章基于野外露头观测、薄片观察、牙形石研究以及X射线衍射分析,从沉积角度探讨了风化作用与湘渝黔地区奥陶系红色岩溶地貌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同生成岩阶段,大气氧含量的增加,浅海陆棚水底氧化,陆源碎屑中铁离子被氧化形成Fe_(2)O_(3)进入沉积地层,奠定了地貌颜色;受岩相古地理的影响,早中奥陶世大湾期中上扬子地块自西向东岩相存在分带性,岩溶地貌仅出现在以武汉-松滋-松桃-黄平为中心的浅海陆棚碳酸盐岩弧形相带上;沉积微相决定碳酸盐岩孔隙大小与结构影响风化作用,岩石之间差异风化造就地貌凹凸形;米兰科维奇旋回导致牯牛潭组泥质灰岩与生物碎屑泥晶灰岩相互叠置,环潮坪型米级旋回造就出岩溶地貌的韵律性;灰岩中不溶残余物黏土矿物种类及含量暗示其沉积物源与埋藏史的差异,并影响岩层水化膨胀律和抗风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岩溶地貌 沉积作用 沉积相 野外露头 沉积旋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油管深井排水采气技术 被引量:58
17
作者 钟晓瑜 颜光宗 +2 位作者 黄艳 艾天敬 张向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1-113,共3页
文章提出了产水气井开采中、后期,由于产层压力下降、水量增加,原有生产管柱结构不合理,产出水 不能及时排出,从而使气井停喷的问题;阐述了连续油管作业不需压井,可避免伤害地层,同时减小了油管断脱等 复杂事故的风险;介绍了国外除... 文章提出了产水气井开采中、后期,由于产层压力下降、水量增加,原有生产管柱结构不合理,产出水 不能及时排出,从而使气井停喷的问题;阐述了连续油管作业不需压井,可避免伤害地层,同时减小了油管断脱等 复杂事故的风险;介绍了国外除将连续油管广泛用于冲砂洗井、诱喷助排、酸化、扩眼、侧钻等井下作业外,还作为 排液加速管柱和完井管柱在油气生产井中使用的情况。采用连续油管用作生产管柱在我国尚属首次,文章概述了 国内外连续油管技术水平,连续油管排水采气所需的连续油管、连续油管作业车、悬挂作业操作窗、连续油管井口 悬挂器、连续油管堵塞器及其他配套工具、装备以及其作业过程,最后综述了张13井连续油管悬挂作业情况、排水 采气试验情况,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提出了连续油管排水采气的3条认识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油管 深井 排水采气 生产管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沥青产烃潜力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26
18
作者 张林 魏国齐 +4 位作者 吴世祥 汪泽成 肖贤明 张培军 沈珏红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6-280,298,共6页
从分类、成因、分布、生烃能力及主生气期等方面对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的沥青进行了系统分析。主要分布在泥页岩中的原生—同层沥青和在碳酸盐岩储集层中的后生—储层沥青,按全岩光片形态及光性特征可分为5种类型。在层系上以灯影... 从分类、成因、分布、生烃能力及主生气期等方面对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的沥青进行了系统分析。主要分布在泥页岩中的原生—同层沥青和在碳酸盐岩储集层中的后生—储层沥青,按全岩光片形态及光性特征可分为5种类型。在层系上以灯影组沥青含量较丰富,在区带上以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分布多,从坳陷带(0.41%)、斜坡带(0.93%~1.13%)、隆起部(2.4%~5.41%)沥青含量逐渐升高;沥青在古风化面含量最高,向下沥青含量相对降低。震旦系灯影组沥青形成于中侏罗世,主生气在早白垩世,晚于干酪根,生烃能力强力,可形成中型气田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 产烃能力 震旦系—下古生界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渝东地区寒武系龙王庙组高分辨率碳酸盐岩碳同位素记录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被引量:9
19
作者 任影 钟大康 +6 位作者 高崇龙 彭浩 贾浪波 谢瑞 杨雪琪 付明星 李臣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59-377,共19页
早寒武世中―晚期是生命演化史上的重要节点。渝东地区寒武系龙王庙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记录了当时海水的碳同位素变化。在确保碳同位素组成有效保留海水原始信息基础上,分析发现龙王庙组61个碳酸盐岩样品的δ^(13)CV-PDB值分布在+2.7‰^... 早寒武世中―晚期是生命演化史上的重要节点。渝东地区寒武系龙王庙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记录了当时海水的碳同位素变化。在确保碳同位素组成有效保留海水原始信息基础上,分析发现龙王庙组61个碳酸盐岩样品的δ^(13)CV-PDB值分布在+2.7‰^-4.3‰之间;碳同位素变化曲线大体上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地层中―下部δ^(13)C值波动幅度大,正、负漂移事件频发,出现可全球对比的幅度约为4‰的正漂移与幅度约为5‰的负漂移事件;地层上部δ^(13)C值具小幅波动,总体正偏。龙王庙组碳酸盐岩的碳同位素特征,受控于海平面变化、风暴沉积、生物演化引起的海洋生产力变化。龙王庙组沉积的早―中期,海平面变化频繁,陆源碎屑注入量波动性增大,风暴沉积发育,海洋环境的稳定性较差,生物种属数量逐渐降低,导致海洋原始生产力下降及碳同位素组成的频繁波动与多次负漂移事件。龙王庙组沉积的中―晚期,海平面长期缓慢上升,风暴沉积发育程度低,海洋环境趋于稳定,生物多样性增强,海洋原始生产力增大,使得碳同位素组成分布较为稳定,多表现为正值。渝东地区龙王庙组碳酸盐岩中δ^(13)C的急速负漂移可能归因于较浅水体、较充足陆源碎屑注入背景下的风暴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渝东地区 寒武系 龙王庙组 碳酸盐岩 碳同位素 海洋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段逐级憋压”固井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7
20
作者 符豪 李成全 +6 位作者 何彦兵 廖伟 官红 姚舜 王文 张超平 邓天安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5-40,共6页
固井水泥浆凝结成水泥石过程中的体积收缩会导致水泥石与套管和井壁之间耦合力降低,甚至产生微间隙从而影响固井质量,严重时会导致环空带压。憋压候凝不仅能提高固井质量,而且解决了水泥浆失重引起的压稳问题。在地层承压能力不能满足... 固井水泥浆凝结成水泥石过程中的体积收缩会导致水泥石与套管和井壁之间耦合力降低,甚至产生微间隙从而影响固井质量,严重时会导致环空带压。憋压候凝不仅能提高固井质量,而且解决了水泥浆失重引起的压稳问题。在地层承压能力不能满足一次性憋压的情况下,可根据水泥浆在凝结过程中具有塑性体的特征,分时段逐渐提高憋压值以实现环空憋压。分段逐级憋压通过井口把压力分时段传递到正处于凝结区域的水泥浆,正处于凝结区域上部的浆体的凝结时间、高度、密度对传压能力影响较大。上部浆柱凝结时间越长,压力传递能力越低;上部浆柱高度越大,压力传递能力减小;相同的凝结时间和浆柱高度,压力传递能力随上部浆柱密度增加而降低。PX2井177.8 mm+193.68 mm尾管固井作业中采用了分段逐级憋压技术,固井质量合格率达到98.1%,环空无气窜现象,该技术不增加成本,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空憋压 憋压值 分段逐级憋压 固井质量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