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2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杂难采油气藏开发管理探索与实践——以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川中油气矿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谢军 杨再勇 +2 位作者 王廷勇 张友彩 刘泽元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9-92,114-115,共4页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油气分布范围广、资源丰富,历经半个多世纪滚动勘探开发,因油气藏地质特征复杂、开发难度大,始终未能形成规模效益开发。"十一五"期间,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川中油气矿依靠技术进步,创新开发管理,针对低孔...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油气分布范围广、资源丰富,历经半个多世纪滚动勘探开发,因油气藏地质特征复杂、开发难度大,始终未能形成规模效益开发。"十一五"期间,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川中油气矿依靠技术进步,创新开发管理,针对低孔、低渗、高温、高压、高含硫、非均质性强、气水关系复杂的油气藏开发技术瓶颈和管理难点,在深化不同类型油气藏地质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技术攻关、技术引进和集成创新,形成了低孔低渗层状孔隙型碳酸盐岩气藏水平井开发配套技术,致密砂岩气藏"区块优选+丛式井+分层压裂+井下节流+地面标准化"的主体开发技术,以及超深、高温、高压、高含硫气井安全快速钻完井和高含硫环境下地面系统腐蚀监测与防治配套技术。通过管理创新形成了与复杂难采油气藏相适应的开发管理模式,提高了复杂油气藏开发水平,油气储量、产量快速增长,近5年新增天然气探明储量4 887×108 m3,油气年产量由不到100×104 t油当量上升到300×104 t油当量。所形成的一系列针对不同类型油气藏的开发配套技术和管理经验对其他非常规复杂油气藏的开发具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油气藏 开发管理 规模效益开发 开发配套技术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川中油气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蓬莱气区上二叠统长兴组凝析油成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2
作者 文龙 罗冰 +13 位作者 谢增业 张本健 武赛军 张斌 谢武仁 陈骁 刘博文 崔会英 孙豪飞 冉钰 国建英 明盈 徐亮 陈大伟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共13页
四川盆地蓬莱气区蓬深10井在上二叠统长兴组发现凝析油,拓展了四川盆地液态烃保存的深度下限,亟需明确其成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为此,应用原油碳同位素、轻烃、全油色谱、金刚烷、全二维气相色谱、芳烃色质等地球化学分析测试资料,结合... 四川盆地蓬莱气区蓬深10井在上二叠统长兴组发现凝析油,拓展了四川盆地液态烃保存的深度下限,亟需明确其成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为此,应用原油碳同位素、轻烃、全油色谱、金刚烷、全二维气相色谱、芳烃色质等地球化学分析测试资料,结合研究区地质背景及烃源岩相关研究成果,明确了凝析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结果表明:①长兴组凝析油成熟度为1.59%~1.75%,金刚烷指数和甲基菲指数等参数均揭示凝析油处于高成熟热演化阶段。②长兴组凝析油主要源于龙潭组煤系烃源岩;凝析油以环烷烃和芳烃化合物为主,芳烃化合物中联苯系列化合物含量达48.6%;凝析油全油碳同位素偏高(-26.4‰),与龙潭组干酪根碳同位素相似;类异戊二烯烷烃中姥鲛烷占优势,Pr/Ph值为1.73~1.85,凝析油烃源岩沉积于弱氧化沉积环境。③地质历史中未达到液态烃类完全裂解的温度、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改造强度弱以及异常超高压的共同作用是凝析油得以保存的主要原因。结论认为,长兴组凝析油为上二叠统龙潭组煤系烃源岩在高成熟阶段的产物,在龙潭组/吴家坪组烃源岩发育且后期未遭受TSR强烈改造的区域有望发现更多的长兴组凝析油;该研究认识为在四川盆地继续寻找长兴组凝析油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蓬莱气区 长兴组 凝析油 碳同位素 异常高压 深度下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相油气田勘探实例之八 四川盆地磨溪气田嘉二气藏的勘探与发现 被引量:17
3
作者 徐春春 李俊良 +2 位作者 姚宴波 杨金利 龚昌明 《海相油气地质》 2006年第4期54-61,共8页
磨溪气田位于四川盆地川中古隆中斜平缓构造带南部,其嘉二气藏为一中型海相气藏,含气面积为179.45km2,主力产层为三叠系嘉陵江组嘉二2亚段。气藏勘探始于1979年,于2004年勘探取得突破,至2005年底探明地质储量为326.59×108m3,年产... 磨溪气田位于四川盆地川中古隆中斜平缓构造带南部,其嘉二气藏为一中型海相气藏,含气面积为179.45km2,主力产层为三叠系嘉陵江组嘉二2亚段。气藏勘探始于1979年,于2004年勘探取得突破,至2005年底探明地质储量为326.59×108m3,年产天然气4×108m3。气藏储层为局限海—蒸发海台地碳酸盐岩微相,储层的发育分布主要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控制,气藏类型为岩性—构造复合圈闭,气藏气水关系复杂。论述了气藏的发现和勘探开发历程及气藏的基本地质特征,总结了取得勘探突破的实践、认识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磨溪气田 嘉陵江组 海相地层 碳酸盐岩 气藏特征 油气勘探史 勘探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低渗油气田开采新工艺应用评价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勇 张晓玲 《钻采工艺》 CAS 2003年第B06期42-46,共5页
川中磨溪气田是一个含边水、低渗、含硫的视孔隙性的整装气田,强腐蚀性一直以来制约着天然气的生产;而油藏具有特低孔渗、裂缝性和强烈非均质性,一般采用衰竭式开采,压力降低较快,采出难度增加,采用挤凝析油解堵、小泵深抽、玻璃钢油管... 川中磨溪气田是一个含边水、低渗、含硫的视孔隙性的整装气田,强腐蚀性一直以来制约着天然气的生产;而油藏具有特低孔渗、裂缝性和强烈非均质性,一般采用衰竭式开采,压力降低较快,采出难度增加,采用挤凝析油解堵、小泵深抽、玻璃钢油管防腐、渗吸注水二次采油、化学清防蜡等一系列配套的新工艺、新技术和工具后,较大地提高了原油采收率,增产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地区 低渗油气田 开采 新工艺 应用评价 凝析油 深抽采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油气田含锂气田水资源调查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陈立 杨立 +3 位作者 刘韬 高杰 胡永碧 刘友权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1-47,共7页
截至2020年底,国内锂资源供应对外依存度高达70%。据统计,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以下简称西南油气田)各气田在开发过程中普遍产水,目前西南油气田拥有生产井1900余口,其中超80%的生产井产水,2020年常规气气田累计产水超120×10^(8... 截至2020年底,国内锂资源供应对外依存度高达70%。据统计,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以下简称西南油气田)各气田在开发过程中普遍产水,目前西南油气田拥有生产井1900余口,其中超80%的生产井产水,2020年常规气气田累计产水超120×10^(8) m^(3)。据研究报道,气田水与油气等烃类物质共同经历了漫长的油气成藏阶段,通常含有更多的微量元素,甚至部分锂资源含量高于盐湖卤水。通过气田水取样分析证实,西南油气田17口井气田水中锂离子质量浓度最高达131.6 mg/L,约50%取样井气田水中锂离子含量高于最低工业品位,同时还含有较为丰富的溴、钾等伴生资源。通过对重点井气田水跟踪评价证实西南油气田气田水锂、溴资源长周期稳定性较好,此外,西南油气田地层水资源丰富,3处重点区块地层水储量达13.3×108 m^(3),初步估算了3处区块锂资源(以Li_(2)CO_(3)计)总价值超3100亿元,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油气田 气田水 锂资源 溴资源 综合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古隆起北斜坡寒武系龙王庙组油气成藏特征及演化模式 被引量:4
6
作者 卢科良 吴康军 +5 位作者 李志军 孙永河 徐少华 梁锋 刘露 李爽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9-168,共10页
利用测井、录井、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川中古隆起北斜坡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油气成藏条件、油气充注特征及成藏演化模式展开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川中古隆起北斜坡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天然气具备良好的成藏条件,下伏筇竹寺组烃源岩... 利用测井、录井、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川中古隆起北斜坡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油气成藏条件、油气充注特征及成藏演化模式展开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川中古隆起北斜坡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天然气具备良好的成藏条件,下伏筇竹寺组烃源岩在北斜坡腹部及西侧裂陷槽存在2个生烃中心,其TOC平均值分别为1.90%和3.46%,有机质以Ⅰ型干酪根为主,可提供充足且优质的烃源;龙王庙组内部发育的颗粒滩体岩溶储层与上覆高台组厚层致密泥质云岩,构成了优势储-盖组合;区内广泛发育的油源断裂可作为纵向优势运移通道高效输导油气。(2)研究区龙王庙组具3期成藏特征:晚三叠世末期(约214~206 Ma)发生第1期充注,大量成熟油聚集形成古油藏;早侏罗世末期(约193~186 Ma)发生第2期充注,表现为“多油少气”混合充注;中侏罗世末期(约170~164 Ma)发生第3期充注,大量油裂解气充注储层并聚集形成现今气藏。(3)研究区龙王庙组油气成藏演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加里东早期—二叠纪前少量低熟油充注阶段、二叠纪—三叠纪大量成熟油充注形成古油藏阶段、中侏罗世—白垩纪古油藏被破坏形成裂解气藏阶段以及晚白垩世至今气藏调整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滩体岩溶储层 泥质云岩盖层 储-盖组合 油源断裂 古油藏 混合充注 裂解气 龙王庙组 寒武系 北斜坡 川中古隆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特高含硫气田安全高效开发关键技术创新与成功实践 被引量:2
7
作者 文绍牧 肖杰 +5 位作者 计维安 青春 黄雪松 邱蜀峰 杨建 张连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7-49,共13页
2023年6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自主开发的首个特高含硫气田——TSP气田全面达产,开启了中国特高含硫气田跨越式发展的崭新里程碑,DKH—QLB特高含硫气田正处于全面建设阶段,至此四川盆地特高含硫气田勘探开发步入... 2023年6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自主开发的首个特高含硫气田——TSP气田全面达产,开启了中国特高含硫气田跨越式发展的崭新里程碑,DKH—QLB特高含硫气田正处于全面建设阶段,至此四川盆地特高含硫气田勘探开发步入全新阶段。为实现特高含硫气藏的安全清洁高效开发,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坚持自主创新,以TSP气田、DKH—QLB气田产能建设为依托,在特高含硫气田高效高产开发、地面集输、天然气净化、腐蚀防护、安全环保、数智化建设等方面持续探索和实践,取得中国特高含硫气田开发关键核心技术的新突破。研究结果表明:①高陡构造高精度地震成像及地层模型重构技术,实现了60°陡倾角地层构造样式恢复,进一步建立高产井部署模式,开发井均获百万立方米天然气高产;②“评价—设计—管控”三位一体井控技术、复杂地质环境优快钻完井技术、高产高效益建井关键配套技术和全生命周期井完整性保障技术,保障了特高含硫气田井工程的安全高效建设;③形成包括气液混/分输工艺、材质评选及缓蚀剂防腐、有机硫深度脱除及尾气超低排放、全面施工质量控制、多重联锁保护和多级紧急截断的特高含硫气田地面工程技术体系,支撑了地面系统安全高效平稳运行和清洁生产;④建立了中国特高含硫气田最严格的安全防护距离及应急管控系统,形成含硫气田水闪蒸气增压回收技术,实现站场闪蒸气零排放,保障了特高含硫气田的安全清洁高效开发;⑤储层—井筒—地面元素硫沉积预测及防治技术,实现储层—井筒—地面元素硫沉积的有效预测,解决了元素硫沉积堵塞的难题,支撑特高含硫气田长期稳产;⑥优化了数字化交付标准,打造了生产全系统的数字孪生体,建立了融合开发生产上下游一体化模型和多场景智能工作流,构建了智能管理平台,提升了特高含硫气田开发生产管控水平和工作效率。结论认为,特高含硫整装气田取得的关键技术创新,支撑了四川盆地TSP气田、DKH—QLB气田等特高含硫气田的产能建设,为中国特高含硫气藏安全清洁高效开发提供了借鉴,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特高含硫气藏 TSP气田 DKH—QLB气田 安全清洁高效 智能化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侏罗系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84
8
作者 蒋裕强 漆麟 +3 位作者 邓海波 王毓俊 蒋婵 罗明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26,共5页
四川盆地侏罗系已发现以盆地中部(简称川中)为主体的多个石油富集构造。对四川盆地侏罗系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①烃源岩条件好,资源量丰富;②储层物性差,但大面积分布,储盖组合优越;③圈闭类型多样。通过开展成藏模式研究,指出... 四川盆地侏罗系已发现以盆地中部(简称川中)为主体的多个石油富集构造。对四川盆地侏罗系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①烃源岩条件好,资源量丰富;②储层物性差,但大面积分布,储盖组合优越;③圈闭类型多样。通过开展成藏模式研究,指出了有利勘探区域:①川中平缓构造区油藏分布不受构造控制,高能介屑滩、砂体叠加区及裂缝发育带是石油富集的主控因素,具备大面积低渗透油藏叠加连片分布的特征;②川东褶皱带向斜区侏罗系地层保存完整,成藏条件与川中基本相似,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③龙门山、大巴山冲断带前缘可能发现多种类型的油藏或油气藏。建议开展老油田的挖潜工作,同时加大对川中北部及川东向斜区的勘探,寻找原油持续稳产的接替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侏罗纪 油气藏形成 条件 烃源岩 生储盖组合 圈闭 勘探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前陆盆地的发展演化、地层充填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意义 被引量:24
9
作者 雍自权 刘庆松 李倩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6-29,162,共4页
前陆盆地构造位置重要、油气资源丰富,是盆地分析和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为此,利用构造、沉积及钻井等资料,综合研究了已经成为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的重要领域的川西前陆盆地的发展演化、地层充填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意义。结果表明,川西前... 前陆盆地构造位置重要、油气资源丰富,是盆地分析和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为此,利用构造、沉积及钻井等资料,综合研究了已经成为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的重要领域的川西前陆盆地的发展演化、地层充填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意义。结果表明,川西前陆盆地发展始于印支运动的卡尼期而终于喜山期;盆地的发展在各个时期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沉积沉降中心的迁移、构造应力场的变化、构造格局的变化。上述三方面的差异性决定了川西前陆盆地天然气藏的生、运、聚、保条件。该区油气藏主要受前陆盆地形成过程中的坳陷和隆起带控制,燕山期形成的绵竹—盐亭隆起带、邛崃—新津隆起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也是川西前陆盆地油气勘探的主要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西 前陆盆地 发展 演化 构造 油气藏形成 勘探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金华地区油气井堵水增产措施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大均 李宾元 +2 位作者 王成武 钱治家 王显烈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08-109,共2页
关键词 低渗透油田 油气井 水处理 堵水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北部蓬莱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二段地震沉积学特征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坤 刘宏 +5 位作者 谭磊 梁锋 王立恩 马梓珂 刘博文 杨孟祥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9-200,共12页
为了阐明蓬莱地区震旦系灯二段丘滩体的时空展布规律以及探索地震沉积学在碳酸盐岩中的应用,利用钻井、岩心、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采用古地貌恢复、正演模拟、波形聚类、属性融合等地震沉积学技术方法对蓬莱地区震旦系灯二段丘滩体进行... 为了阐明蓬莱地区震旦系灯二段丘滩体的时空展布规律以及探索地震沉积学在碳酸盐岩中的应用,利用钻井、岩心、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采用古地貌恢复、正演模拟、波形聚类、属性融合等地震沉积学技术方法对蓬莱地区震旦系灯二段丘滩体进行了识别与刻画。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蓬莱地区震旦系灯二段沉积期,蓬莱地区整体表现为碳酸盐岩台地沉积,可分为丘滩复合体、丘滩间海、台坪、局限潟湖等4种沉积亚相。②通过地震-岩性精细标定,建立了地震相与沉积相带间的良好对应关系,其中高能丘滩相带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低幅丘状外形、内部杂乱或断续—弱断续反射、内幕核部亮点反射特征。基于地震相约束下的主成分分析(PCA)多属性融合技术可以有效地提升丘滩复合体识别精度。③灯二段丘滩分布具有分区分带的特点,磨溪地区SQ1沉积期丘滩较蓬莱地区发育,至SQ2沉积期,蓬莱地区丘滩发育规模变大,滩核微相发育范围广,而磨溪地区以台坪沉积为主,丘滩仅在局部零星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滩复合体 地震沉积学 多属性分析 低幅丘状 杂乱反射 亮点反射 灯影组二段 震旦系 蓬莱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北部大安寨段油气勘探前景 被引量:8
12
作者 孙玮 李智武 +3 位作者 张葳 冯逢 张萌 武文慧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7,共7页
利用沉积、构造研究分析四川盆地中北部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的油气地质特征,探讨其勘探前景.通过华蓥山地区野外露头剖面结合钻井岩心、测井与地震资料分析大安寨段沉积相纵向和平面展布特征,利用分层数据恢复古构造的方法.结果表... 利用沉积、构造研究分析四川盆地中北部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的油气地质特征,探讨其勘探前景.通过华蓥山地区野外露头剖面结合钻井岩心、测井与地震资料分析大安寨段沉积相纵向和平面展布特征,利用分层数据恢复古构造的方法.结果表明大安寨段主要是深湖-半深湖相沉积,其中主要的储层段半深湖介壳滩相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中部及东北部地区.大安寨段属于典型的自生自储油藏,其下段黑色页岩为源,页岩平均厚达45 m,R.为1.29%~1.66%,ωTOC平均为1.19%,埋深一般为1.2~2.5 km.川中东北部大安寨段油气油藏具有近源充注、持续供给、连续成藏、裂缝性孔隙储层、岩性-构造圈闭控藏的特征,因此不仅具有较好的常规油藏的勘探前景,页岩油勘探也具有一定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安寨段 页岩油气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白云岩储层溶蚀作用成因及其对储层的影响——以川中蓬莱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二段为例
13
作者 谭谦 袁海锋 +4 位作者 王涛 马自立 唐渤钧 彭秋 李文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09-826,共18页
为进一步明确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深层白云岩储层成因,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和阴极发光实验,分析了川中蓬莱地区灯影组二段(灯二段)白云岩储层不同类型溶蚀孔洞的发育和充填特征,结合包裹体、碳-氧-锶同位素、U-Pb同位素定年以及主-... 为进一步明确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深层白云岩储层成因,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和阴极发光实验,分析了川中蓬莱地区灯影组二段(灯二段)白云岩储层不同类型溶蚀孔洞的发育和充填特征,结合包裹体、碳-氧-锶同位素、U-Pb同位素定年以及主-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等分析测试,研究了溶蚀作用期次和成因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川中蓬莱地区灯二段白云岩储层主要经历了同生期—准同生期溶蚀、风化壳岩溶和热液溶蚀3期溶蚀作用的叠加改造,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储层非均质性强。(2)组构选择性溶蚀孔和网格状溶蚀孔洞发育在沉积旋回的中-上部,纵向上多套叠置具韵律性分布特征,以纤维状和放射状负延性白云石胶结物充填为主,具有独特的葡萄花边和葡萄石结构,是海平面频繁变化驱动下同生期—准同生期溶蚀的产物。(3)角砾化溶洞和蜂窝状溶蚀孔洞主要发育在灯二段不整合面之下,角砾化溶洞为岩溶垮塌角砾和泥质充填,蜂窝状溶蚀孔洞则以放射状正延性白云石胶结物半充填为特征,是桐湾运动期风化壳岩溶叠加改造的产物。(4)高角度缝洞发育在东西向走滑断裂附近,与海西晚期峨眉山火山活动引起的富CO_(2)热液溶蚀有关,多被热液矿物组合半充填。综合研究认为,同生期—准同生期溶蚀改造的丘滩沉积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基础,风化壳岩溶的叠加改造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热液溶蚀重新分配储集空间进而控制优质储层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蚀作用 热液活动 深层白云岩储层 白云岩 灯影组 蓬莱地区 川中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含沥青溶孔-溶洞型碳酸盐岩微观导电特性--以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寒武系龙王庙组为例
14
作者 吴丰 梁芸 +4 位作者 唐松 李昱翰 田兴旺 杨辉廷 李锋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8-303,共16页
沥青广泛存在于深层碳酸盐岩储集空间中,沥青不仅严重影响储层物性与含气性,还导致储层测井电阻率响应复杂,增加了含沥青碳酸盐岩储层有效性评价、流体性质判别与含水饱和度计算的难度。以四川盆地安岳气田高石梯—磨溪地区寒武系龙王... 沥青广泛存在于深层碳酸盐岩储集空间中,沥青不仅严重影响储层物性与含气性,还导致储层测井电阻率响应复杂,增加了含沥青碳酸盐岩储层有效性评价、流体性质判别与含水饱和度计算的难度。以四川盆地安岳气田高石梯—磨溪地区寒武系龙王庙组含沥青溶孔-溶洞型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开展微米CT扫描数据分析研究,采用数字岩心技术对储层孔隙结构和沥青充填特征进行表征,建立不同沥青含量和不同含水饱和度条件下的三维岩石导电模型,利用有限元方法开展岩石导电数值模拟,研究了沥青对碳酸盐岩导电特性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含沥青溶洞型与溶孔型碳酸盐岩电阻率值与沥青含量呈正相关、与含水饱和度呈负相关。②溶孔型碳酸盐岩的狭窄喉道更易被沥青堵塞,使其导电性受沥青的影响较溶洞型碳酸盐岩更大。③低含水饱和度状态下,地层水主要以束缚水膜的形式赋存于储集空间表面,沥青使束缚水膜变得不完整,导致溶洞型和溶孔型碳酸盐岩电阻率急剧增大。④相比含沥青溶洞型碳酸盐岩,含沥青溶孔型碳酸盐岩具有更大的胶结指数(m)和更小的饱和度指数(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 电阻率 数字岩心 胶结指数 溶孔 碳酸盐岩 高石梯—磨溪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大安寨段页岩油井清蜡剂体系研究与测试
15
作者 熊钰 李莎莎 +3 位作者 王羚鸿 吴道铭 邓波 余凯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5-1019,1030,共6页
针对大安寨段LX1井蜡沉积导致部分管线流量减少的现象,为有效应对原油在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此类沉积问题。采用气相-质谱、DSC、四组分及物性分析、含水率测定、溶蜡速率测试等手段对现场井口油样及各溶剂性能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 针对大安寨段LX1井蜡沉积导致部分管线流量减少的现象,为有效应对原油在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此类沉积问题。采用气相-质谱、DSC、四组分及物性分析、含水率测定、溶蜡速率测试等手段对现场井口油样及各溶剂性能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原油中饱和烃含量高于95%,易析蜡组分含量超过50%,含蜡量达21.4%,主要以正构烷烃为主,以蜡组成成分为相适应的选用了特定溶剂进行分析,结合正交实验确定最优配方为:50%复配油相溶剂+5%复配表面活性剂+2%互溶剂+1.2%碱性调节剂+41.8%水。测试表明:该乳液型清蜡剂的溶蜡速率可达0.0492 g/min,可以有效解决蜡沉积堵塞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蜡剂 含蜡原油 溶蜡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部磨溪气田中三叠统雷一1气藏储层特征及发育主控因素
16
作者 李祖兵 李顺 +2 位作者 欧家强 易劲 王小蓉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66-1080,共15页
为进一步明确四川盆地中部磨溪气田雷一1气藏的储层空间分布特征,以支撑该气藏下步的稳产挖潜和有利目标区域的优选,本文综合应用该气藏内65口取心井的岩心、11口井648个岩化分析、282块岩心的物性测试、416张铸体薄片、368个电镜扫描... 为进一步明确四川盆地中部磨溪气田雷一1气藏的储层空间分布特征,以支撑该气藏下步的稳产挖潜和有利目标区域的优选,本文综合应用该气藏内65口取心井的岩心、11口井648个岩化分析、282块岩心的物性测试、416张铸体薄片、368个电镜扫描及82块高压压汞等资料,探究磨溪气田雷一1气藏储层特征及发育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磨溪雷一1段储层发育于白云岩、灰质白云岩、砂屑云岩和云质灰岩中,储层主要分布于上亚段的中部、中亚段的底部和顶部;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多样,但以溶蚀作用形成的各类溶蚀孔隙为主;储层总体表现为中孔低渗的孔隙型储层,具有粗孔细喉、中孔微喉、微孔微喉等类型,但以中孔微喉和微孔微喉为主。储层发育主要受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及构造作用的控制。沉积过程形成的粗结构岩性的物性要好于细结构的岩性,胶结作用使先期形成的孔隙度减少了5%~95%,溶蚀作用使先期形成的孔隙空间增加3%~20%,白云化程度越高其物性较好。构造作用形成的低角度裂缝数量占绝对优势,未充填或部分充填的裂缝较完全被充填的裂缝多。未充填或部分充填的裂缝对储层发育的贡献较大,对储层的储集性能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一1 气藏 储层特征 主控因素 中三叠统 磨溪气田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北部磨溪—高石梯地区地层水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6
17
作者 苏敏 吴康军 +5 位作者 李志军 曾东方 陈颖 卢科良 朱敏 龚燕秀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4-62,共9页
川中北部磨溪—高石梯地区是四川盆地天然气的主要产区,但该区地层水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基于油气运移聚集理论,在分析地层水的离子组成、化学参数、氢氧同位素等特征的基础上,揭示了地层水特征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川中北部磨溪—高石梯地区是四川盆地天然气的主要产区,但该区地层水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基于油气运移聚集理论,在分析地层水的离子组成、化学参数、氢氧同位素等特征的基础上,揭示了地层水特征与油气聚集的关系。结果表明:龙王庙组、长兴组、雷一1亚段和须家河组的地层水均以CaCl_(2)型为主,嘉二段以CaCl_(2),MgCl_(2),Na_(2)SO_(4)等3种水型为主。雷一1亚段和须家河组地层水的矿化度高,龙王庙组次之,嘉二段和长兴组的矿化度低。5个产层地层水的钠氯系数为0.3~0.8,镁钙系数为0.1~0.5,其中嘉二段脱硫系数最大(大于2),龙王庙组脱硫系数为0.2~0.5,长兴组和雷一^(1)亚段脱硫系数相当,为0.1~0.8,须家河组脱硫系数为0。川中北部地区天然气保存条件较好,须家河组封闭性最好,岩-水作用强,嘉二段封闭性最差,岩-水作用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水 化学特征 离子组成 氢氧同位素 磨溪—高石梯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三叠世鲕粒和巨鲕差异成因及其古环境意义——以川北元坝地区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风顺 谭谦 +4 位作者 施泽进 彭秋 易驰 宁科科 唐劭禹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72-1090,共19页
【目的】早三叠世是生物大灭绝之后的一段特殊地质历史时期,在全球浅水碳酸盐岩台地广泛发育鲕粒和巨鲕沉积,但有关鲕粒和巨鲕成因及其古海洋环境意义的研究还存在较大争议。【方法】在野外和岩心观察的基础之上,利用岩石学、矿物学和... 【目的】早三叠世是生物大灭绝之后的一段特殊地质历史时期,在全球浅水碳酸盐岩台地广泛发育鲕粒和巨鲕沉积,但有关鲕粒和巨鲕成因及其古海洋环境意义的研究还存在较大争议。【方法】在野外和岩心观察的基础之上,利用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分析,探究元坝地区早三叠世飞仙关组鲕粒和巨鲕沉积特征、成因及其古环境意义。【结果】元坝地区飞仙关组鲕粒和巨鲕主要发育在飞二段台缘带,鲕粒类型以同心鲕和单晶鲕为主,发育在米级沉积旋回中上部呈厚层、块状产出,指示其形成于水动力较强且易暴露的浅水环境;巨鲕则以同心鲕为主,在米级沉积旋回中上部的鲕粒灰岩和下部的泥晶灰岩均发育,呈薄层状产出、且见明显冲刷底面,指示其形成于间歇性强水动力条件,多为风暴作用。结合地球化学分析发现,鲕粒同心圈层的Sr含量较高,晶体结构多为针状或棒状,指示其原始矿物以文石沉积为主;而巨鲕同心圈层Sr含量较低,晶体结构多为不规则镶嵌状,指示其原始矿物以方解石沉积为主。此外,鲕粒同心圈层具有Fe含量高、Ce弱正异常、Eu正异常明显、LREE相对HREE富集和较低Y/Ho值等特征,指示其形成于铁化的还原环境;而巨鲕具有Fe含量低、Ce弱负异常、轻稀土(LREE)相对重稀土(HREE)亏损和较高Y/Ho值等特征,指示其形成于弱氧化环境。【结论】早三叠世飞仙关组沉积时期海水性质整体以缺氧的文石海为主,但在大气逐渐氧化和大陆风化作用加强的背景下,间歇性风暴作用增加了陆源物质(特别是Ca2+)和氧化剂输入,造成浅层海水Mg/Ca降低和弱氧化,发育短暂的弱氧化方解石海。这可能是早三叠世海水环境逐渐改善和生物缓慢复苏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鲕粒 巨鲕 成因机制 古海洋环境 早三叠世 元坝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庙西南凸起馆陶组油气差异成藏规律
19
作者 徐长敏 刘朋波 +2 位作者 任健 刘娟霞 刘晓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9年第2期50-57,共8页
针对庙西南凸起馆陶组主要成藏砂体类型与油气富集程度的差异,分析油气运聚条件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总结差异成藏规律。研究表明,油田区为多断阶"脊—断"接力式油气运聚模式,油气先沿馆陶组底部区域砂岩输导脊向高部位断阶... 针对庙西南凸起馆陶组主要成藏砂体类型与油气富集程度的差异,分析油气运聚条件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总结差异成藏规律。研究表明,油田区为多断阶"脊—断"接力式油气运聚模式,油气先沿馆陶组底部区域砂岩输导脊向高部位断阶区横向运移,再由"通脊"断裂将油气分配至浅层聚集成藏。增压应力的分布与强度是影响油气运移与保存的关键,控制主要成藏砂体类型与油气富集程度。增压区利于油气保存而不利于油气运移,以厚砂体成藏为主;弱增压区、亚增压区利于油气运移但不利于油气保存,主要为薄砂体成藏。构造低部位弱增压与高部位增压型断块运移与保存条件最优,油气最为富集。同一断块内部,"脊—断"条件控制不同井区的油气丰度,"通脊"断裂切至输导脊的构造位置越高、在输导脊上累计错动面积越大,该区域的油气丰度也越高。这种油气差异成藏规律有效指导了庙西南凸起馆陶组的高效评价,同时为类似地区的油气勘探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庙西南凸起 馆陶组 差异成藏 输导脊 增压区 释压区 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地区磨溪气田嘉二段砂屑云岩储集层成因 被引量:24
20
作者 谭秀成 罗冰 +5 位作者 李卓沛 丁熊 聂勇 吴兴波 邹娟 唐青松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68-274,共7页
对四川盆地磨溪气田嘉陵江组嘉二段二亚段C层(T1j22C)砂屑云岩宏观与微观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建立滩相碳酸盐岩优质储集层的成因模式。原生粒间孔是滩相碳酸盐岩储集层的主要储集空间,其主要特征及判识标志包括:储集层发育严格受沉积微相... 对四川盆地磨溪气田嘉陵江组嘉二段二亚段C层(T1j22C)砂屑云岩宏观与微观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建立滩相碳酸盐岩优质储集层的成因模式。原生粒间孔是滩相碳酸盐岩储集层的主要储集空间,其主要特征及判识标志包括:储集层发育严格受沉积微相控制、孔隙以残余粒间孔和溶扩残余粒间孔为主、颗粒接触处仅有海底胶结物发育、初期压实使颗粒呈线-凹凸接触的格架支撑及部分孤立粒间孔隙的埋藏胶结物不具溶蚀现象等。原生粒间孔的保存机制为:在海底胶结后,初期压实使具早期环边胶结物的颗粒呈格架支撑、喉道减小;压实流体胶结使滩体周缘致密化,并且粒间孔内有限的浅埋藏胶结物使喉道堵塞,成岩流体达到溶蚀-胶结平衡后胶结作用终止;后期埋藏溶蚀主要调整、优化改造先期孔隙层,其对单个储渗体储集空间的绝对增加值仅占次要地位,并不改变这类储集层的储渗体时空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相碳酸盐岩 砂屑云岩 储集空间 原生粒间孔 成因机制 嘉陵江组 磨溪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