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0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老芒麦不同部位的营养价值及其分子结构特性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彭婧 孙晓旭 +5 位作者 史海涛 陈有军 蔡晓蕊 王茜 柏雪 李胜利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5270-5282,共13页
研究牧草及其不同部位的营养价值对牧草育种及其营养价值开发非常重要。本试验旨在比较青藏高原老芒麦及其不同部位(茎、叶、穗)的营养价值,并探索其对应的分子结构信息。试验采用常规化学分析方法和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CNC... 研究牧草及其不同部位的营养价值对牧草育种及其营养价值开发非常重要。本试验旨在比较青藏高原老芒麦及其不同部位(茎、叶、穗)的营养价值,并探索其对应的分子结构信息。试验采用常规化学分析方法和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CNCPS)对老芒麦不同部位的营养价值进行评定,并结合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对不同部位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相关的分子结构进行研究,探求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老芒麦不同部位的营养成分和CNCPS组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叶的粗蛋白质(CP)、中性洗涤不溶蛋白质(NDICP)和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NFC)含量最高,茎的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纤维素及碳水化合物含量最高。2)通过FTIR技术发现,老芒麦不同部位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分子结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叶的蛋白质α-螺旋峰高及α-螺旋峰高/β-折叠峰高值均为最高;茎的总碳水化合物峰面积以及纤维素复合物峰面积和峰高均显著高于其他部位(P<0.05);穗的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峰面积显著低于其他部位(P<0.05)。3)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老芒麦不同部位的营养成分分子结构光谱参数与其营养价值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P<0.05)。综上所述,老芒麦可以作为高原草食家畜良好的饲草来源,其叶片的营养价值较高,茎的营养价值相对较低;FTIR技术具备快速评定老芒麦不同部位营养价值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芒麦 营养价值 分子结构 FTIR 高原牧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半湿润沙地典型生态恢复模式的效果比较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胡金娇 周青平 +3 位作者 吕一河 胡健 陈有军 苟小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7410-7418,共9页
草地退化与沙化直接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的功能与服务,植被恢复是沙地恢复治理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探究沙化草地典型生态恢复模式的恢复效果及模式优化研究不足。以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重度沙化草地为对照(CK),比较研究了青... 草地退化与沙化直接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的功能与服务,植被恢复是沙地恢复治理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探究沙化草地典型生态恢复模式的恢复效果及模式优化研究不足。以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重度沙化草地为对照(CK),比较研究了青藏高原东缘沙地三种典型生态恢复模式(围栏封育(Fencing enclosure,FE)、布设高山柳沙障(Salix cupularis sandy barrier,SCSB)、布设高山柳沙障+种草(Salix cupularis sandy barrier plus planting grasses,SCSBPPG))对草本植物群落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1)与CK相比,FE的地上草本盖度、生物量、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分别显著提高了13.54倍、13倍、3.09倍和1.80倍,且SCSBPPG的这些指标分别显著提高了11.24倍、10.50倍、1.05倍和0.83倍(P<0.05),而SCSB对以上指标影响均不显著。(2)三种典型生态恢复模式对沙地的土壤容重无显著影响,而三种典型生态恢复模式0—10 cm、10—20 cm和20—3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变化规律一致(SCSBPPG>FE>SCSB),且SCSBPPG和FE的0—1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的增加最明显,分别为244.90%、176.92%(P<0.05),而SCSB土壤含水量相较于CK无显著差异。(3)该研究区的pH在5.74—6.21之间,FE和SCSBPPG较CK显著降低了0—30 cm各土层土壤pH(P<0.05)。此外,三种生态恢复模式0—30 cm各土层土壤有机质、全N、全P、全K含量递减变化规律为FE>SCSBPPG>SCSB,FE和SCSBPPG各土层土壤有机质、全N、全P均高于CK,且都在土层10—20 cm增幅最大,FE的最大增幅分别为243.62%、93.94%、68.97%,SCSBPPG的最大增幅分别为118.46%、45.45%、41.38%,而SCSB显著降低了各土层土壤有机质、全N和全P量(P<0.05)。因此,在青藏高原高寒轻度沙化草地围栏封育有利于其恢复,而重度沙化草地的生态恢复需采用植灌和种草结合的模式。研究结果可为沙地的恢复治理和可持续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土地退化 沙地 植被恢复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和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36
3
作者 泽让东科 文勇立 +2 位作者 艾鷖 赵洪文 陈有军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975-1980,共6页
随着人类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干扰的不断加剧,特别是放牧干扰的增加,该草地生态系统正在受到持续的破坏,草地退化尤为严重。本研究通过在青藏高原东缘红原县设置4个不同牦牛放牧强度处理和1个对照处理,分析土壤含水量和容重、植物生物量... 随着人类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干扰的不断加剧,特别是放牧干扰的增加,该草地生态系统正在受到持续的破坏,草地退化尤为严重。本研究通过在青藏高原东缘红原县设置4个不同牦牛放牧强度处理和1个对照处理,分析土壤含水量和容重、植物生物量和盖度以及草食家畜牦牛相关数据,研究牦牛放牧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确定最优牦牛放牧强度。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减少,土壤容重无显著性变化(P>0.05);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及禾本类和莎草类生物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豆科和杂草类变化不明显;随放牧强度的增加,牦牛的增重趋于减缓。综合分析认为,该区域最优放牧强度应在1.016~1.284头牦牛当量·hm^(-2)。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恢复治理和生态减畜工程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生态系统 放牧强度 土壤容重 土壤含水率 植物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部分地区牦牛与黄牛源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实验 被引量:11
4
作者 柏雪 郭春华 +3 位作者 刘少文 谭子璇 陈宇 文勇立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6-199,204,共5页
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本研究采集了来自青藏高原部分地区的无腹泻症状的牦牛样品(194份)及黄牛样品(98份)共计292份,进行沙门氏菌株分离与鉴定并进行抗生素药敏实验。结果发现在牦牛样品中分离出15株沙门氏... 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本研究采集了来自青藏高原部分地区的无腹泻症状的牦牛样品(194份)及黄牛样品(98份)共计292份,进行沙门氏菌株分离与鉴定并进行抗生素药敏实验。结果发现在牦牛样品中分离出15株沙门氏菌,其中粪便的检出率为9.23%,肌肉检出率为4.44%,肝脏检出率为11.86%,总检出率为7.73%,共5种血清型;在无腹泻症状的黄牛样品中分离出12株沙门氏菌,其中粪便的检出率为22.86%,肌肉检出率为2.70%,肝脏检出率为11.54%,总检出率为12.24%,共4种血清型。在药敏实验中,牦牛源的沙门氏菌总体耐药性小于黄牛源。但牦牛和黄牛源都对四环素、林可霉素、麦迪霉素等抗生素都呈现较高的耐药性。从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牦牛的沙门氏菌感染率和耐药性都低于黄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牛 牦牛 沙门氏菌 血清型 抗生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老芒麦气孔密度及SPAD的比较 被引量:4
5
作者 陈有军 周青平 刘文辉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374-1378,共5页
为提高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牧草产量,采用显微照相法和SPAD-502plus相对叶绿素含量测定仪,研究3个品种老芒麦(X16、X43和青牧1号)的气孔密度和相对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老芒麦气孔密度随生育期逐渐变大,在盛花期达到最大后略有下... 为提高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牧草产量,采用显微照相法和SPAD-502plus相对叶绿素含量测定仪,研究3个品种老芒麦(X16、X43和青牧1号)的气孔密度和相对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老芒麦气孔密度随生育期逐渐变大,在盛花期达到最大后略有下降;老芒麦叶绿素含量(SPAD)的变化趋势与老芒麦气孔密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通过试验得出,青牧1号的气孔密度和SPAD最高,且草产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芒麦 气孔密度 叶绿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草地植被物候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1
6
作者 袁巧丽 杨建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2-43,共12页
基于NDVI、草地类型和地面实测数据,辅以Sen趋势分析、变异系数(Cv)及偏相关分析法,探索青藏高原2000~2019年草地植被物候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从西北向东南,草地生长季始期(SOS)呈提前趋势... 基于NDVI、草地类型和地面实测数据,辅以Sen趋势分析、变异系数(Cv)及偏相关分析法,探索青藏高原2000~2019年草地植被物候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从西北向东南,草地生长季始期(SOS)呈提前趋势、生长季末期(EOS)呈推迟趋势、生长季长度(LOS)逐渐变长。其中,SOS集中在5月上旬到6月下旬(130~170d),60.50%的面积上表现为显著提前趋势,提前速率为0.5~2.0d/a。EOS集中在9月上旬到10月上旬(250~280d),62.85%的面积上呈推迟趋势。LOS持续在110~160d,呈变长趋势的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5.98%。(2)海拔低于3100m区域的草地SOS随海拔升高以1.9d/100m的速率逐渐提前,海拔高于3300m的区域,草地SOS随海拔升高而逐渐推迟。EOS随海拔上升呈逐渐推迟趋势,LOS随海拔上升呈缩短趋势。(3)SOS与年平均气温和年总降水量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气温和降水与EOS主要以负相关关系为主,但空间差异较大。LOS与降水以负相关关系为主,与气温以正相关关系为主。以上研究结果为青藏高原草地物候监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植被物候 时空特征 植被分区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牧户经营草地面积与其草畜平衡关系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周岐燃 田莉华 +3 位作者 周青平 王加亭 陈有军 陈仕勇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0-117,共8页
为探究青藏高原地区牧户草地面积与其草畜平衡情况的相关性,依据草地承包面积大小对四川、西藏、和青海3省区7个县的139户牧户进行了分组,并对五组牧户的草地面积与载畜情况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以草地面积小于73.4hm^... 为探究青藏高原地区牧户草地面积与其草畜平衡情况的相关性,依据草地承包面积大小对四川、西藏、和青海3省区7个县的139户牧户进行了分组,并对五组牧户的草地面积与载畜情况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以草地面积小于73.4hm^2的Ⅰ型和介于73.5~144.9hm^2的Ⅱ型的小型牧户为主,分别占总牧户数量的36.7%和41.7%,同时这两类牧户也是超载现象发生的主要群体,Ⅰ型和Ⅱ型超载率分别为67%和65%。回归分析表明,牧户及人均草地面积大小与其超载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当户均草地面积少于218hm^2或人均草地面积少于30hm^2时,户均实际家畜存栏量高于核定载畜量,超载率为正值,并随户均草地面积的增加而降低,该类牧户占总牧户数量的94.9%。户均占有草地面积高于218hm^2或人均占有草地面积高于30hm^2时,不存在超载现象。该类牧户占总牧户数量的5.1%。因此,该地区的超载现象主要发生在数量较大的小规模牧户,禁牧减畜工作的落实应以该类小规模牧户为重点。研究结果为各地区尽快实现预期草畜平衡目标具有重要实践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户规模 超载 草地面积 草畜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乡土植物对高寒沙化草地土壤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张潇喜 曾凯 +7 位作者 蔡义民 马赛男 宋洋 刘琳 陈冬明 周春梅 孙飞达 陈有军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8年第4期749-759,共11页
以青藏高原东部高寒沙化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分析狭叶红景天(Rhodiola rosea)、硬秆仲彬草(Kengyilia rigidula)、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和高山红柳(Salix cupularis)4种乡土植物对沙化草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 以青藏高原东部高寒沙化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分析狭叶红景天(Rhodiola rosea)、硬秆仲彬草(Kengyilia rigidula)、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和高山红柳(Salix cupularis)4种乡土植物对沙化草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旨在为高寒草地沙化地生态植被的重建与恢复选择适宜的治理植物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种植4种植物治理恢复5年后,土壤含水量均有显著升高(P<0.05),土壤容重和土壤pH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垂穗披碱草处理下土壤含水量最高,与对照相较增加了357.70%;2)植被恢复显著提高了土壤中与碳氮磷循环相关的各种酶的活性(P<0.05),其中狭叶红景天样地中的土壤纤维素酶、过氧化物酶、蔗糖酶、蛋白酶和磷酸酶活性最高,分别为对照的3.19、1.98、3.22、1.87和4.59倍。3)种植4种植物治理恢复5年后,不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均有显著提高(P<0.05),狭叶红景天的MBC、MBN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MBC/MBN)均为最高,分别为对照的4.39、3.46和1.27倍;4)种植狭叶红景天和高山红柳样地,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生物量呈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相关,种植垂穗披碱草样地,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生物量相关性较差。研究表明,4种植物种植5年后,狭叶红景天对高寒沙化草地的土壤特性改善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沙化草地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酶活性 土壤微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强度牦牛放牧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和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25
9
作者 任强 艾鷖 +3 位作者 胡健 田黎明 陈仕勇 泽让东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6862-6870,共9页
放牧作为家畜饲养方式之一,是草地最简单、有效的利用方式,放牧中的家畜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全球畜牧生态学研究的焦点。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严重,虽然在青藏高原地区已有较多放牧对草地影响的研究,但探究连续4年放牧对高寒草地生... 放牧作为家畜饲养方式之一,是草地最简单、有效的利用方式,放牧中的家畜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全球畜牧生态学研究的焦点。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严重,虽然在青藏高原地区已有较多放牧对草地影响的研究,但探究连续4年放牧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影响的定位实验却鲜见报道。本研究在青藏高原东缘选取典型高寒草地,使用高原特有且分布最广的牦牛作为大型草食放牧家畜,设置了4个牦牛放牧强度(禁牧:无放牧、轻牧:1头/hm^(2)、中牧:2头/hm^(2)和重牧:3头/hm^(2))以研究其对高寒草地土壤和植物功能的影响。开展4年试验后的结果表明:放牧条件下土壤含水率显著增加;而土壤容重、全磷和有机质含量对放牧强度均无显著性响应;土壤全氮和pH的响应主要在表层0—20 cm,其中全氮为轻牧和重牧处理分别显著高于中牧,中牧处理下的土壤pH为显著高于轻牧;土壤全钾含量在禁牧处理中显著高于放牧处理;而土壤有效氮和速效钾均为中牧处理显著高于禁牧;放牧可以显著降低植物地上生物量。牦牛放牧强度显著影响土壤含水率、有效养分和植物地上生物量,而对其它土壤理化性质影响较弱。本研究结果揭示放牧对高寒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地上生物量的影响,为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保护、可持续管理和合理放牧率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放牧强度 土壤理化性质 地上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期牦牛放牧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永宏 田黎明 +2 位作者 艾鷖 陈仕勇 泽让东科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41-52,共12页
牦牛放牧是青藏高原重要的人为干扰形式,放牧管理方式以及放牧强度对维持草地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明晰牦牛短期放牧对高寒草甸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过程,本研究在川西北典型高寒草甸进行牦牛放牧强度试验,设置了对照(禁牧)、轻度放牧(... 牦牛放牧是青藏高原重要的人为干扰形式,放牧管理方式以及放牧强度对维持草地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明晰牦牛短期放牧对高寒草甸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过程,本研究在川西北典型高寒草甸进行牦牛放牧强度试验,设置了对照(禁牧)、轻度放牧(1头牦牛·hm^(-2))、中度放牧(2头牦牛·hm^(-2))和重度放牧(3头牦牛·hm^(-2))4种放牧强度。结果表明短期(2年)放牧处理通过增加土壤中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从而改变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与丰富度在各放牧强度间差异不显著,但放牧均有增加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与丰富度的趋势。通过对真菌群落结构变化进行方差分解,发现放牧强度通过改变土壤养分进而影响真菌群落结构;通过对真菌的共现网络进行模块化分析发现,短期的牦牛放牧对真菌相互作用主要模块的相对丰度影响不显著,而放牧强度通过影响土壤中的养分含量来影响模块相对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放牧强度 土壤真菌群落 牦牛放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沙地3种治沙草本根系形态格局特征 被引量:9
11
作者 陈有军 苟小林 +2 位作者 孙建 董全民 周青平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9年第4期1137-1147,I0013,共12页
植物根系是沙化地中植物固沙的重要基础,为明确不同治沙草本植物根系形态格局特征,本研究在青藏高原东南缘比较了资源圃和沙化地中一年生燕麦(Avena sativa)、多年生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和以礼草(Kengyilia hirsuta)地下根系根尖... 植物根系是沙化地中植物固沙的重要基础,为明确不同治沙草本植物根系形态格局特征,本研究在青藏高原东南缘比较了资源圃和沙化地中一年生燕麦(Avena sativa)、多年生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和以礼草(Kengyilia hirsuta)地下根系根尖数、分枝数、平均直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的形态特征,分析了3种草本根尖比、根长比、根表面积比、根体积比的形态格局特征,探讨3种草本根系对沙化环境的适应能力。结果表明,一年生燕麦根系表面积和根体积在资源圃中显著高于沙地(P <0.05);垂穗披碱草根系形态在资源圃和沙地中没有明显差异(P> 0.05);以礼草根系根尖数、根分枝数、根长、根表面积在资源圃中明显低于沙地,但是以礼草根系平均直径在资源圃中明显高于沙地(P <0.05)。一年生燕麦根系体积在沙地中大量减少,增加0.2~0.4 mm各径级下的根尖比、根长比、表面积比、体积比用于适应沙化环境;多年生的垂穗披碱草并未显著调整自身根系结构用于适应沙化环境;多年生以礼草通过减少了较大径级(0.7~0.8 mm)的根长和表面积来增加了小径级(0.1~0.2 mm)的根长、表面积和体积的格局,来增加对沙化环境的适应性;垂穗披碱草和以礼草根系形态格局比燕麦根系形态格局更加适应沙化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垂穗披碱草 以礼草 根系 治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不同人工草地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生物量特征 被引量:16
12
作者 肖颖 吉使阿微 +1 位作者 赵文学 田莉华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90-99,共10页
分析高寒地区建植3年的早熟禾属、披碱草属、羊茅属和苜蓿属人工草地的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特征,以评价不同人工草地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羊茅属草地0~30 cm土层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 分析高寒地区建植3年的早熟禾属、披碱草属、羊茅属和苜蓿属人工草地的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特征,以评价不同人工草地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羊茅属草地0~30 cm土层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显著提高,而早熟禾属和苜蓿属草地0~10 cm土层有机碳和全磷含量显著降低。(2)不同人工草地土壤水解酶(10~20 cm土层蔗糖酶和0~30 cm土层脲酶)活性依次为羊茅属>早熟禾属>披碱草属>苜蓿属,氧化还原酶(0~30 cm土层过氧化氢酶和脱氢酶以及0~10 cm多酚氧化酶)活性依次为羊茅属>披碱草属>苜蓿属>早熟禾属。(3)羊茅属草地各土层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均显著高于苜蓿属、早熟禾属和披碱草属草地,早熟禾属草地则显著降低了0~10 cm土层微生物生物量碳,披碱草属草地显著降低了0~10 cm土层微生物生物量氮。(4)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土壤水解酶活性的关键性指标是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有机碳,影响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关键性指标是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全磷,影响氧化还原酶活性的关键性指标是微生物生物量碳磷。(5)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羊茅属改善土壤的整体效果同其他三个属牧草存在明显差异。总之,不同人工草地改善土壤效果差异明显,早熟禾属草地和苜蓿属草地均造成了表层0~10 cm土壤一定程度的养分亏缺,苜蓿属草地则造成20~30 cm土壤脲酶活性的显著降低,而羊茅属草地对土壤的影响均为正效应,土壤改良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人工草地 酶活性 土壤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草原文明中的农业伦理内涵对草地生态保护的借鉴 被引量:3
13
作者 周岐燃 帅林林 +4 位作者 胡健 田莉华 陈有军 汪辉 周青平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9年第11期2997-3006,共10页
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草原文化区。由于受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的影响,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更为紧密,千百年来青藏高原牧民与草地生态环境之间探索出一套独特的相处法则,形成了具有青藏高原浓厚色彩的农业伦理观,造就了... 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草原文化区。由于受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的影响,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更为紧密,千百年来青藏高原牧民与草地生态环境之间探索出一套独特的相处法则,形成了具有青藏高原浓厚色彩的农业伦理观,造就了保存完好的青藏高原草原文明。文章从青藏高原放牧制度、高原牧民的宗教信仰、高原传统法规体系和高原生活习俗四方面出发,剖析了青藏高原牧民与自然相处中体现出来的"不违农时","施德于地","取予有度"和"道法自然"的农业伦理内涵,在生态安全日益重要的今天,深入挖掘和发扬青藏高原草原文明中的农业伦理观,对于当前青藏高原草地生态治理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草原文明 农业伦理 生态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牦牛放牧强度对青藏高原典型高寒草地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14
作者 施银霞 艾鷖 +1 位作者 田黎明 泽让东科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60-368,共9页
【目的】气候变化与过度放牧正在不同程度地威胁着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功能。大型食草动物放牧活动与地上节肢动物多样性在理论上存在着紧密联系,然而目前对其关联仍不清楚。【方法】本研究选用青藏高原极具代表性的本土大型食草... 【目的】气候变化与过度放牧正在不同程度地威胁着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功能。大型食草动物放牧活动与地上节肢动物多样性在理论上存在着紧密联系,然而目前对其关联仍不清楚。【方法】本研究选用青藏高原极具代表性的本土大型食草动物——牦牛Bos grunniens作为放牧牲畜,利用metabarcoding技术结合传统植物样方调查手段,在青藏高原典型高寒草地调查了重度放牧(3头/hm^(2))、中度放牧(2头/hm^(2))、轻度放牧(1头/hm^(2))和禁牧4种放牧强度下草地地上节肢动物α多样性(Simpson,Chao1,ACE和Shannon-Wiener)、相对丰度、β多样性、植物群落α多样性(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以及地上节肢动物α多样性与植物群落α多样性的关系。【结果】结果表明,不同放牧强度下典型高寒草地地上节肢动物α多样性均无显著差异,但中度放牧有增加节肢动物多样性的趋势;各放牧强度下地上节肢动物的优势目均为直翅目(Orthoptera),禁牧、轻度放牧、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下直翅目节肢动物相对丰度分别为97.30%,81.93%,94.29%,67.60%;放牧均增加了半翅目(Hemiptera)和双翅目(Diptera)的相对丰度;地上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在禁牧和中度放牧下差异较小,而在轻度放牧和重度放牧下差异较为明显;地上节肢动物多样性与植物群落多样性均无显著相关。【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牦牛放牧强度对高寒草地地上节肢动物多样性未产生显著影响,但明显改变地上节肢动物优势种的相对丰度和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中度放牧可能是更有利于保护地上节肢动物多样性的最适放牧强度。本研究可为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维持和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放牧强度 高寒草甸 节肢动物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牦牛高原低氧适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思源 柴志欣 钟金城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3-17,共5页
人们对不同海拔地区的动物进行解剖学比较并利用基因组学等现代生物技术进行系统分析,得到了低氧适应解剖学依据并挖掘出100多种与低氧适应相关的重要候选基因,初步揭示了一些高原动物低氧适应的遗传基础和分子机制。牦牛是生活在青藏... 人们对不同海拔地区的动物进行解剖学比较并利用基因组学等现代生物技术进行系统分析,得到了低氧适应解剖学依据并挖掘出100多种与低氧适应相关的重要候选基因,初步揭示了一些高原动物低氧适应的遗传基础和分子机制。牦牛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特有物种,是研究高原适应极好的模式动物,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从牦牛的组织解剖、生理生化、低氧适应基因等方面综合分析了牦牛对低氧环境适应的研究进展,为揭示牦牛低氧适应的分子机制和牦牛遗传育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低氧适应 分子机制 低氧适应基因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华羊茅不同部位的营养价值及分子结构特性研究
16
作者 孙晓旭 彭婧 +5 位作者 江雨霏 史海涛 陈有军 蔡晓蕊 黄艳玲 李胜利 《动物营养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850-1862,共13页
本试验旨在比较青藏高原中华羊茅不同部位(全株、茎、叶和穗)的营养价值及分子结构特征,为建立高原牧草营养价值快速评定技术和家畜饲粮配方设计提供基础数据。试验采用概略养分分析法和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CNCPS)分析中华... 本试验旨在比较青藏高原中华羊茅不同部位(全株、茎、叶和穗)的营养价值及分子结构特征,为建立高原牧草营养价值快速评定技术和家畜饲粮配方设计提供基础数据。试验采用概略养分分析法和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CNCPS)分析中华羊茅不同部位的营养价值,同时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对不同部位的分子结构进行研究,并探求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中华羊茅不同部位蛋白质组分和蛋白质分子结构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穗的粗蛋白质(CP)、中性洗涤不溶粗蛋白质(NDICP)、难溶性真蛋白质(PB1)、酰胺Ⅱ区峰高、α-螺旋峰高、β-折叠峰高以及α-螺旋峰高/β-折叠峰高值均为最高,茎的上述指标较低;不同部位的蛋白质组分与蛋白质分子结构参数存在相关关系。2)中华羊茅不同部位的碳水化合物组分和碳水化合物分子结构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穗的淀粉和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NFC)含量最高;茎的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和不可消化纤维(CC)含量最高;茎的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峰面积、纤维素复合物峰面积和峰高显著高于全株和其他部位(P<0.05);中华羊茅不同部位的碳水化合物组分与其分子结构参数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综上所述,中华羊茅各部位的营养价值和分子结构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以中华羊茅为主要粗饲料来源设计饲粮配方时,应注意搭配补充蛋白质饲料并充分考虑饲粮的可消化性;下一步可利用本研究获取的基础数据,探索建立中华羊茅营养价值的快速评定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羊茅 营养价值 FTIR 分子结构 相关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东缘若尔盖高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陈雪玲 孙梅玲 +3 位作者 吕一河 胡健 杨丽雪 周青平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06-315,共10页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而生态恢复工程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时空变化特征的影响尚未明晰。以若尔盖高原为例,采用2000、2010和2015年3期影像资料,对2000—2010和2010—2015年土地利...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而生态恢复工程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时空变化特征的影响尚未明晰。以若尔盖高原为例,采用2000、2010和2015年3期影像资料,对2000—2010和2010—2015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面积为289.90 km^(2),主要表现为草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分别增加37.29和105.27 km^(2),以及湿地面积减少129.57 km^(2);(2)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促使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变为建设用地,建设用地面积显著增加,生态恢复工程促进湿地的恢复,减少了耕地面积,使灌丛和林地面积保持相对稳定;(3)生态恢复工程是若尔盖高原湿地面积增加的关键因素,防沙治沙工程是减缓若尔盖县和红原县沙地面积扩张的影响因素之一,气候变化是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次要因素。加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可为区域土地利用优化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土地利用变化 时空变化特征 生态恢复工程 驱动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黄土高原关键带类型的土地利用与年径流产沙关系空间分异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胡健 胡金娇 吕一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6417-6429,共13页
区域植被恢复改变了土地利用类型,从而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但土地利用与水土流失关系的空间分异尚未明晰。整合了黄土高原坡面径流小区试验观测研究文献59篇和1121条年径流产沙记录,以8大关键带类型作为空间分层依据,采用地理探测器分... 区域植被恢复改变了土地利用类型,从而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但土地利用与水土流失关系的空间分异尚未明晰。整合了黄土高原坡面径流小区试验观测研究文献59篇和1121条年径流产沙记录,以8大关键带类型作为空间分层依据,采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了土地利用与年径流产沙关系的空间分异。结果显示:撂荒地的年均径流量和产沙量最高分别为35.99 mm和4208.82 g/m^(2),撂荒地、裸地和耕地的产流产沙能力显著高于人工草地、林地、自然草地和灌丛,灌丛和林地的年均产沙量显著低于人工和自然草地(P<0.05);除了撂荒地的年均产沙量在山地森林关键带最高(16240.40 g/m^(2))外,在丘陵沟壑农林草交错关键带的撂荒地年均径流产沙显著高于丘陵农业-草地关键带,丘陵沟壑农林草交错关键带和丘陵农业-草地关键带裸地、耕地的产流产沙能力较高,人工草地和灌丛年均产沙量显著高于其他关键带类型(P<0.05);在山地森林关键带的林地年均径流量、径流系数和产沙量最低,分别为1.56 mm、0.41%和307.36 g/m^(2),而自然草地在各关键带类型都有较高的年均产流量和较低的年均产沙量;坡面径流小区的局地特征(如土地利用、面积、坡度、坡长)是影响年径流产沙关键带分异的首要因素,且存在多因子互作、非线性增强的关系。这些结果表明植被恢复能有效地保持水土,但是区域植被恢复时需要选择合适的类型,黄土丘陵沟壑区应首选自然草地、灌丛和林地。研究可为黄土高原区域植被恢复的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关键带 土壤侵蚀 土地利用 地理探测器 空间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北高原3种禾本科牧草根系特征比较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刘斯莉 王长庭 +3 位作者 张昌兵 胡雷 唐立涛 潘攀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1-53,共13页
探究3种栽培牧草根系特征的差异,对维系川西北退化高寒草地地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意义重大。本研究采用微根管原位监测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紫羊茅、垂穂披碱草及老芒麦单播人工草地的根系特征及其土壤环境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探究3种栽培牧草根系特征的差异,对维系川西北退化高寒草地地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意义重大。本研究采用微根管原位监测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紫羊茅、垂穂披碱草及老芒麦单播人工草地的根系特征及其土壤环境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3种栽培牧草根系生长存在明显的季节节律,5-7月为生长高峰期,7-8月为现存高峰期,8-9月为死亡高峰期。2)3种栽培牧草根系现存量均随土层显著降低,其中老芒麦的根系现存量显著高于紫羊茅和垂穂披碱草(P<0.05);紫羊茅根系生产量和死亡量最高,根系净生长速率最低。3)紫羊茅的根系周转率显著高于老芒麦和垂穂披碱草,且随土层加深而显著增加(P<0.05)。4)结构方程模型(SEM)显示,牧草种类和土层深度不仅直接影响根系特征,而且通过改变土壤化学计量比和土壤理化性质,间接影响根尖数和根系动态特征,进而影响根系周转。综上所述,3种栽培牧草在根系生长与资源获取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性。紫羊茅采取缩短根系寿命,加快根系周转的生长策略以保证营养吸收效率,而垂穂披碱草和老芒麦采取增加根系产量,以及延长根系寿命的策略减缓根系周转,并通过降低根系的碳消耗而增加了其碳汇功能以适应高寒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草地 草地恢复 根系特征 土壤理化性质 微根管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麦抗倒伏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靓 梁小玉 +3 位作者 胡远彬 季杨 易军 汪辉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4-81,共8页
饲草燕麦是我国重要的优质饲草。倒伏是限制燕麦饲草高产、稳产和优质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系统整理、分析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了倒伏对燕麦生产的影响。倒伏会降低燕麦营养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燕麦草饲用价值和贮藏品质。影响燕... 饲草燕麦是我国重要的优质饲草。倒伏是限制燕麦饲草高产、稳产和优质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系统整理、分析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了倒伏对燕麦生产的影响。倒伏会降低燕麦营养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燕麦草饲用价值和贮藏品质。影响燕麦倒伏的因素主要包括燕麦形态特征、茎秆力学特性、木质素代谢等内在因素,以及自然条件、栽培措施等外界因素。目前评价燕麦倒伏性能的方法主要有田间观察法、人工模拟法、模型综合评价法等。通过关键性状筛选、品种培育及高产栽培措施优化等途径提高燕麦抗倒伏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倒伏因素 茎秆特性 抗倒伏评价 倒伏危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