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在克隆牦牛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4和5(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 4 and 5,IGFBP4 and IGFBP5)基因,并检测其在牦牛不同组织及不同生长阶段肝中的表达水平。本研究选取1日龄、15月龄和5岁龄健康雌性麦洼牦牛共9...旨在克隆牦牛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4和5(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 4 and 5,IGFBP4 and IGFBP5)基因,并检测其在牦牛不同组织及不同生长阶段肝中的表达水平。本研究选取1日龄、15月龄和5岁龄健康雌性麦洼牦牛共9头(每组各3头),体重分别约为(12.35±1.85)、(98.88±2.50)和(268.55±27.82)kg,采集5岁龄牦牛心、肝、脾、肺、肾、小肠组织及3个不同生长阶段牦牛肝组织。本试验克隆IGFBP4和IGFBP5基因,并对其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qRT-PCR方法、Western blot技术与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其在5岁龄牦牛6种组织及1日龄、15月龄和5岁龄3个不同生长阶段肝中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获得牦牛IGFBP4和IGFBP5基因的CDS序列分别为777和816 bp,分别编码258和271个氨基酸,GenBank序列号分别为MT012934和MT003005。在同源性比较中,牦牛IGFBP4和IGFBP5序列均与黄牛的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9.6%、99.5%。组织表达谱分析显示,IGFBP4和IGFBP5基因均在5岁龄牦牛肝中表达量最高,与肾、心、小肠、脾、肺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且6种组织中IGFBP4基因的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IGFBP5基因(P<0.01)。不同生长阶段肝中差异表达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IGFBP4和IGFBP5的mRNA与蛋白水平在牦牛肝脏组织中的表达量均呈现上升趋势,即5岁龄>15月龄>1日龄,在5岁龄时表达量最高,与1日龄和15月龄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且IGFBP4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IGFBP5(P<0.01)。结果提示,IGFBP4和IGFBP5可能协同调控牦牛肝的生长发育,这为深入研究IGFBP4和IGFBP5在牦牛肝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表达调控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数据。展开更多
为鉴定羊源腐生葡萄球菌QJ-01菌株并探讨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常规生理生化试验、16 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小鼠致病性试验、耐药基因检测以及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QJ-01与腐生葡萄球菌生化特性基本一致,16 S rDNA基因扩增获得长度为...为鉴定羊源腐生葡萄球菌QJ-01菌株并探讨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常规生理生化试验、16 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小鼠致病性试验、耐药基因检测以及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QJ-01与腐生葡萄球菌生化特性基本一致,16 S rDNA基因扩增获得长度为1465 bp的片段,与GenBank中腐生葡萄球菌的同源性高达99%,在系统进化树中与腐生葡萄球菌(NR041324)聚为一支,结合生理生化特性和16 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为腐生葡萄球菌。该菌株对小鼠致病性较强,主要损伤肺、脾等脏器。检测出TEM、aac(6′)-Ⅰb、aac(3)-Ⅱa和Sul2共4种耐药基因;该菌株对头孢唑林、环丙沙星和复方新诺明等12种抗菌药物敏感,对青霉素、克林霉素和多黏菌素E等7种抗菌药物耐药。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该菌的致病性及疫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展开更多
文摘旨在克隆牦牛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4和5(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 4 and 5,IGFBP4 and IGFBP5)基因,并检测其在牦牛不同组织及不同生长阶段肝中的表达水平。本研究选取1日龄、15月龄和5岁龄健康雌性麦洼牦牛共9头(每组各3头),体重分别约为(12.35±1.85)、(98.88±2.50)和(268.55±27.82)kg,采集5岁龄牦牛心、肝、脾、肺、肾、小肠组织及3个不同生长阶段牦牛肝组织。本试验克隆IGFBP4和IGFBP5基因,并对其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qRT-PCR方法、Western blot技术与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其在5岁龄牦牛6种组织及1日龄、15月龄和5岁龄3个不同生长阶段肝中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获得牦牛IGFBP4和IGFBP5基因的CDS序列分别为777和816 bp,分别编码258和271个氨基酸,GenBank序列号分别为MT012934和MT003005。在同源性比较中,牦牛IGFBP4和IGFBP5序列均与黄牛的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9.6%、99.5%。组织表达谱分析显示,IGFBP4和IGFBP5基因均在5岁龄牦牛肝中表达量最高,与肾、心、小肠、脾、肺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且6种组织中IGFBP4基因的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IGFBP5基因(P<0.01)。不同生长阶段肝中差异表达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IGFBP4和IGFBP5的mRNA与蛋白水平在牦牛肝脏组织中的表达量均呈现上升趋势,即5岁龄>15月龄>1日龄,在5岁龄时表达量最高,与1日龄和15月龄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且IGFBP4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IGFBP5(P<0.01)。结果提示,IGFBP4和IGFBP5可能协同调控牦牛肝的生长发育,这为深入研究IGFBP4和IGFBP5在牦牛肝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表达调控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数据。
文摘为鉴定羊源腐生葡萄球菌QJ-01菌株并探讨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常规生理生化试验、16 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小鼠致病性试验、耐药基因检测以及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QJ-01与腐生葡萄球菌生化特性基本一致,16 S rDNA基因扩增获得长度为1465 bp的片段,与GenBank中腐生葡萄球菌的同源性高达99%,在系统进化树中与腐生葡萄球菌(NR041324)聚为一支,结合生理生化特性和16 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为腐生葡萄球菌。该菌株对小鼠致病性较强,主要损伤肺、脾等脏器。检测出TEM、aac(6′)-Ⅰb、aac(3)-Ⅱa和Sul2共4种耐药基因;该菌株对头孢唑林、环丙沙星和复方新诺明等12种抗菌药物敏感,对青霉素、克林霉素和多黏菌素E等7种抗菌药物耐药。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该菌的致病性及疫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