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种高山同域鸡形目鸟类的时空分化研究
1
作者 刘名洋 姚雪岚 +6 位作者 李旭琴 赵鹏 李忠伦 李英 蒋勇 阮光发 杨楠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130,共10页
高山生态系统以其特殊的自然环境孕育了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模式,探究高山同域分布物种在有限资源条件下生态位的分化,对于高山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7—2020年的红外相机数据... 高山生态系统以其特殊的自然环境孕育了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模式,探究高山同域分布物种在有限资源条件下生态位的分化,对于高山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7—2020年的红外相机数据,分析了白马鸡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血雉Ithaginis cruentus和藏雪鸡Tetraogallus tibetanus 3种高山雉类的时空分化情况。从空间分布尺度上来看,藏雪鸡偏好海拔≥4000 m的草甸和流石滩生境,而白马鸡和血雉偏好较低海拔的灌丛和林地生境;从栖息地利用尺度上来看,3种雉类对环境变量的偏好存在差异,在繁殖季血雉和藏雪鸡偏好离人为干扰较远、资源丰富的区域,而在非繁殖季3种雉类均偏好温暖且能获取资源的区域。时间生态位分析结果表明,三者的活动节律在繁殖季存在一定差异,且差异在非繁殖季增大。研究结果揭示了高山雉类在时空上的分布差异及栖息地选择偏好,为高山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同域雉类 高山生态系统 日活动节律 生态位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间关系的复配菌组对大鼠生长及脂代谢的影响
2
作者 李媛 周冰冰 +1 位作者 张明 罗璠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2-198,共7页
为探讨不同复配关系的菌组对动物生长代谢的影响,本试验选取生长、产酸性能相近的菌株筛选互促菌组(植物乳杆菌J05与酿酒酵母Y21)以及互抑菌组(屎肠球菌B13与酿酒酵母Y21)饲喂SD雄性大鼠。试验共分为7个组:空白对照组(A组)饲喂基础饲粮... 为探讨不同复配关系的菌组对动物生长代谢的影响,本试验选取生长、产酸性能相近的菌株筛选互促菌组(植物乳杆菌J05与酿酒酵母Y21)以及互抑菌组(屎肠球菌B13与酿酒酵母Y21)饲喂SD雄性大鼠。试验共分为7个组:空白对照组(A组)饲喂基础饲粮、抗生素组(B组)饲喂基础饲粮+金霉素(70 mg/kg饲粮)、植物乳杆菌J05单菌组(C组)饲喂基础饲粮+2×10^(10) CFU/kg J05、屎肠球菌B13单菌组(D组)饲喂基础饲粮+2×10^(10) CFU/kg B13、酿酒酵母Y21单菌组(E组)饲喂基础饲粮+6.6×10^(8) CFU/kg Y21、互促菌组(F组)饲喂基础饲粮+2×10^(10) CFU/kg J05+6.6×10^(8) CFU/kg Y21、互抑菌组(G组)饲喂基础饲粮+2×10^(10) CFU/kg B13+6.6×10^(8) CFU/kg Y21。试验共饲喂28 d。结果表明:各组间平均日采食量差异显著(P<0.05),其中B组采食量最高,G组采食量最低;与B组相比,G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下降了22.48%(P<0.05),与F组无显著差异,但较F组低。G组的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较其余各组均显著降低,其中较A组、B组、F组相比显著下降了3.47%、3.85%、3.26%(P<0.05);G组血清白蛋白含量与A组和D组相比显著降低了43.89%、55.01%(P<0.05),较F组低,但差异不显著。肝脏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分析显示,相较于G组,F组的CYP7A1和FAS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了105.36%、209.31%(P<0.05),而G组与各个单菌组均无显著差异。G组与F组的HMG-CoA与LCAT基因的表达量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本试验筛选出的互抑菌组对大鼠的生长性能和消化性能有消极影响,互促菌组可上调CYP7A1和FAS基因的表达,说明本试验中的菌株互作机制对调控大鼠脂代谢有一定的趋势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乳杆菌 屎肠球菌 酿酒酵母 大鼠 生长性能 脂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放牧与放牧补饲对草地藏系绵羊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
3
作者 付建 陈志远 +4 位作者 陈勇 吴毅鹏 董彦强 王茜 杨发龙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47,共7页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养条件对川西北草地藏系绵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取体重相近(18.50±3.62)kg、健康状况良好的断奶(4月龄)藏系绵羊60只,称重、测量主要体尺指标、耳牌编号标记后随机分为2个组,每组3个重复...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养条件对川西北草地藏系绵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取体重相近(18.50±3.62)kg、健康状况良好的断奶(4月龄)藏系绵羊60只,称重、测量主要体尺指标、耳牌编号标记后随机分为2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羊,自然放牧组采用全天放牧,不补食,放牧+补饲组采用全天放牧,每天补饲精料补充料2次,试验期间两组实行同等条件下放牧管理,试验时间为120 d。结果表明:(1)放牧+补饲组胴体重、屠宰率、净肉重和净肉率极显著高于自然放牧组(P<0.01),放牧+补饲组中期重、平均日增重、宰前活重和体高显著高于自然放牧组(P<0.05),放牧+补饲组眼肌面积显著高于自然放牧组(P<0.05)。(2)放牧+补饲组羊肉中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自然放牧组(P<0.05),放牧+补饲组羊肉中亮氨酸、苯丙氨酸、谷氨酸、酪氨酸和精氨酸的含量显著高于自然放牧组(P<0.05),放牧+补饲组羊肉中十烷酸、十二碳酸和油酸的含量显著高于自然放牧组(P<0.05),放牧+补饲组羊肉中总单不饱脂肪酸和总脂肪酸含量极显著高于自然放牧组(P<0.01),放牧+补饲组羊肉中镁含量极显著高于自然放牧组(P<0.01),放牧+补饲组羊肉中钙、磷和锰含量显著高于自然放牧组(P<0.05)。由此可见,在放牧加适当补饲精料补充料的饲养条件下,能显著提高川西北草地藏系绵羊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放牧 藏系绵羊 屠宰性能 肉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羊肌内脂肪沉积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周子力 王建梅 +3 位作者 沙培然 李丹丹 李安 熊燕 《中国畜禽种业》 2025年第2期48-59,共12页
羊肉是我国重要的畜产品之一,肌内脂肪沉积与羊肉品质密切相关,其影响羊肉的多汁性、嫩度及风味。肌内脂肪在肌外膜、肌内膜和肌束膜中沉积,其沉积规律相较皮下和内脏脂肪具有较大差异,受到转录因子、非编码RNA、信号通路及激素等多种... 羊肉是我国重要的畜产品之一,肌内脂肪沉积与羊肉品质密切相关,其影响羊肉的多汁性、嫩度及风味。肌内脂肪在肌外膜、肌内膜和肌束膜中沉积,其沉积规律相较皮下和内脏脂肪具有较大差异,受到转录因子、非编码RNA、信号通路及激素等多种分子的调控,因此从分子水平探究肌内脂肪的遗传机制对羊肉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对肉羊肌内脂肪起源、脂肪生成过程、转录因子以及表观遗传因子对肌内脂肪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功能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生产高品质羊肉提供理论依据与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羊 肌内脂肪 脂肪沉积 转录因子 表观遗传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鸡胚胎腿肌发育相关cir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的构建
5
作者 农意 李志毅 +2 位作者 李洁 陈楚雯 李志雄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24,共13页
为研究circRNA和miRNA对鸡胚胎骨骼肌发育的调控作用,试验随机选取已孵化10 d(E10)、14 d(E14)和18 d(E18)的藏鸡胚胎各3个,采集胚胎腿肌组织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和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表达的circRNA、miRNA和mRNA,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 为研究circRNA和miRNA对鸡胚胎骨骼肌发育的调控作用,试验随机选取已孵化10 d(E10)、14 d(E14)和18 d(E18)的藏鸡胚胎各3个,采集胚胎腿肌组织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和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表达的circRNA、miRNA和mRNA,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并预测可以靶向同一miRNA的circRNA和mRNA,筛选与肌肉发育相关的mRNA构建cir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对测序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E10期到E18期是肌纤维形成期,也是决定肌纤维数量的关键阶段;共有59个circRNAs、143个miRNAs和745个mRNAs在三个时期差异表达,差异表达的mRNA显著富集在肌肉结构发育、肌纤维发育、肌小管细胞发育、ECM受体相互作用通路、黏着斑信号通路和PI3K-Akt信号通路等GO条目和信号通路上;从中筛选与骨骼肌发育相关的88个mRNAs构建了骨骼肌发育相关的cir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包括42个circRNAs、50个miRNAs和47个mRNAs,一起构成了305个circRNA-miRNA-mRNA相互作用对;RT-qPCR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证实了转录组测序的可靠性。研究结果揭示了circRNA、miRNA和mRNA在鸡胚胎骨骼肌发育过程中的潜在功能和机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鸡 胚胎 骨骼肌 ceRNA 调控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鸡胚胎不同发育阶段腿肌组织中miRNA的分析及鉴定
6
作者 李志毅 李洁 +5 位作者 陈楚雯 农意 王佳燕 王孜 吴锦波 李志雄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81-1693,共13页
【目的】探索藏鸡胚胎期与骨骼肌生长发育相关的微小RNA(miRNA),对其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并构建miRNA-mRNA调控网络,为进一步了解miRNA在鸡肌肉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集藏鸡胚胎期第10(E10)、14(E14)、18(E18)... 【目的】探索藏鸡胚胎期与骨骼肌生长发育相关的微小RNA(miRNA),对其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并构建miRNA-mRNA调控网络,为进一步了解miRNA在鸡肌肉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集藏鸡胚胎期第10(E10)、14(E14)、18(E18)天腿肌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在3个日龄中均差异表达的miRNA,对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GO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与肌肉发育相关的mRNA和miRNA构建mRNA-miRNA调控网络,并随机选择6个差异表达的miRNAs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共有52个miRNAs在E10和E14中差异表达,137个miRNAs在E10和E18中差异表达,33个miRNAs在E14和E18中差异表达,有8个miRNAs在3个藏鸡不同时期胚胎腿肌中均差异表达。GO功能富集结果显示,与骨骼肌生长发育相关的条目有肌动蛋白结合、肌原纤维的组装、肌动球蛋白结构组织和基于肌动蛋白丝的过程、肌纤维膜等。KEGG通路富集结果发现,大量基因显著富集到与细胞的黏附、生存、迁移、增殖、代谢和分化、免疫调节等生物学功能有关的信号通路中。miRNA-mRNA调控网络结果显示,miRNA-210a-3p-MYO1D/PDLIM3、miRNA-1662-DMD/SYNM、miRNA-184-3p-FHOD1等相互调控可能在鸡胚胎期肌肉生长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研究筛选出miRNA-133c-3p、miRNA-184-3p、miRNA-1662、miRNA-210a-3p、miRNA-1a-3p等miRNAs可能参与肌肉生长发育的过程。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显示,6个miRNAs的表达趋势与转录组测序结果相一致。【结论】本研究共测得222个差异表达的miRNAs,其中有8个miRNAs在3个日龄中均差异表达,为后续miRNA在调控鸡胚胎时期肌肉生长发育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鸡 胚胎期 肌肉发育 MIRNA 转录组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树牦牛与四个牦牛群体线粒体DNA D-Loop区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7
7
作者 侯孟典 宋仁德 +6 位作者 王会 柴志欣 杨玉文 尕才仁 汪永洲 信金伟 钟金城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1-26,共6页
利用线粒体DNA标记方法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牦牛的遗传多样性。根据牦牛线粒体DNA(mtDNA)序列设计引物,扩增出长度为1000 bp左右的片段,序列对比分析。结果表明:mtDNA D-Loop区长度为945 bp,共发现变异位点127个,单倍型71个,单倍型多样度(... 利用线粒体DNA标记方法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牦牛的遗传多样性。根据牦牛线粒体DNA(mtDNA)序列设计引物,扩增出长度为1000 bp左右的片段,序列对比分析。结果表明:mtDNA D-Loop区长度为945 bp,共发现变异位点127个,单倍型71个,单倍型多样度(Hd)为0.909±0.016,核苷酸多样性(pi)为0.082;其中玉树牦牛发现变异位点74个,单倍型27个,单倍型多样度(Hd)为0.885±0.034,核苷酸多样性(pi)为0.0134;申扎牦牛单倍型多样度、核苷酸多样性和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均最高;5个牦牛群体D-Loop区序列具有一定的A/T碱基偏好性。玉树牦牛不遵循中性进化(P<0.05),其余4个牦牛群体符合中性进化(P>0.05);玉树牦牛与类乌齐牦牛和帕里牦牛的遗传距离较近(0.023、0.018),申扎牦牛与斯布牦牛的遗传距离最远(0.533)。发现玉树牦牛与其余4个群体的牦牛在同一个分支。斯布牦牛和申扎牦牛群体出现两个分支,说明玉树牦牛在进化的过程中可能不存在相互交流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牦牛 分子标记 线粒体DNA D-LOOP区 遗传距离 系统发育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牦牛EPO、PPARα基因SNP与高原低氧适应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赵丽玲 向超 +7 位作者 王会 钟金城 柴志欣 王吉坤 王嘉博 武志娟 信金伟 姬秋梅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633-1646,共14页
试验旨在探究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EPO)、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α(PPARα)的遗传多样性,并分析其多态性与牦牛高原低氧适应性的相关性。采集不同海拔高度的6个牦牛类群(中甸牦牛、麦洼牦牛、斯布牦牛、类乌齐牦牛、帕里牦牛、申扎... 试验旨在探究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EPO)、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α(PPARα)的遗传多样性,并分析其多态性与牦牛高原低氧适应性的相关性。采集不同海拔高度的6个牦牛类群(中甸牦牛、麦洼牦牛、斯布牦牛、类乌齐牦牛、帕里牦牛、申扎牦牛)以及三江黄牛共375头耳样,提取DNA并分别构建DNA池,采用直接测序法结合PCR-RFLP检测分析EPO、PPARα基因的多态性,最后应用SHEsis软件统计分析候选基因SNPs与牦牛高原适应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EPO基因存在3个SNPs位点:rs527G→A、rs1031A→T、rs1192T→C;PPARα基因存在3个SNPs位点:rs77363C→T、rs77471C→A和rs77534C→T。χ^(2)适合性检验结果显示,EPO基因3个SNPs位点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PARα基因的rs77363C→T位点上,6个牦牛类群都处于平衡状态(P>0.05),在PPARα基因的rs77471C→A和rs77534C→T位点,麦洼牦牛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0.05)。单倍型分析得出,EPO基因的ATC单倍型在高海拔地区牦牛中的分布频率随海拔升高而升高;PPARα基因的TAC单倍型在6个牦牛类群中分布频率显著高于其他单倍型。研究表明,EPO、PPARα基因可作为牦牛适应高原环境的分子标记,为进一步探讨牦牛高原低氧适应性机制提供一定理论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EPO基因 PPARα基因 SNP 高原低氧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甲基化在牛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被引量:4
9
作者 杨勤 柴志欣 +2 位作者 王会 王吉坤 钟金城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18年第6期53-57,共5页
DNA甲基化不引起DNA序列的改变,却可以调控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影响器官的发育和个体生长;在机体整个生命进程中,对维持基因组稳定性以及保证机体正常生长发育均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DNA甲基化的研究已延伸到家畜杂种优势利用、分子... DNA甲基化不引起DNA序列的改变,却可以调控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影响器官的发育和个体生长;在机体整个生命进程中,对维持基因组稳定性以及保证机体正常生长发育均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DNA甲基化的研究已延伸到家畜杂种优势利用、分子遗传育种和克隆优化等领域,并开始探索DNA甲基化在家畜遗传育种中的具体作用。本文简要介绍了DNA甲基化的作用机制,重点阐述了DNA甲基化在牛遗传育种中的研究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甲基化 遗传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ISPR/Cas9技术在鸡遗传育种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楚雯 李洁 +1 位作者 赵瑞鹏 李志雄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6-103,共8页
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发展迅速,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相关蛋白9(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s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 and CRISPR-associated protein 9,CRISPR/Cas9)作为一种效率高、成本低和操作简单的新型基因编辑... 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发展迅速,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相关蛋白9(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s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 and CRISPR-associated protein 9,CRISPR/Cas9)作为一种效率高、成本低和操作简单的新型基因编辑技术脱颖而出,不论是在动植物还是在微生物方面都被广泛应用。作为重要的家禽,鸡的生殖结构特点限制其在遗传育种中的研究。CRISPR/Cas9技术以操作精准、便利的优势扭转了传统基因编辑技术在鸡遗传育种研究中难以应用的局面。文章就CRISPR/Cas9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机制及其在鸡生长发育、性腺分化、疾病防控、胚胎编辑、转基因鸡制备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同时也对CRISPR/Cas9技术的脱靶及改良应用进行了简要论述,为CRISPR/Cas9技术在鸡标准化、规模化养殖过程中的实际运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ISPR/Cas9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淀粉/中性洗涤纤维比例饲粮对育肥牦牛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马宗亮 张怀 +6 位作者 达富兰 李斌峰 官久强 赵洪文 武志娟 罗晓林 张翔飞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094-3105,共12页
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淀粉/中性洗涤纤维(starch/NDF,SN)比例饲粮对育肥牦牛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选取51头体况良好、体重[(247.48±24.02)kg]相近的健康雄性牦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17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分别饲喂不... 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淀粉/中性洗涤纤维(starch/NDF,SN)比例饲粮对育肥牦牛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选取51头体况良好、体重[(247.48±24.02)kg]相近的健康雄性牦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17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分别饲喂不同碳水化合物结构饲粮,分别为低SN比例(LSN组)、中SN比例(MSN组)、高SN比例(HSN)饲粮,SN比例分别为0.41、0.51、0.64。舍饲饲养115 d。结果表明:HSN组牦牛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LSN组(P<0.05),同时料重比显著低于LSN组(P<0.05)。HSN组牦牛瘤胃重显著低于LSN、MSN组(P<0.05),网胃、瓣胃、皱胃、小肠、大肠及心脏、肝脏重在不同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牦牛在胴体长、胴体胸深、胴体深、胴体后腿围、胴体后腿长、胴体后腿宽、大腿肌肉厚差异不显著(P>0.05),HSN组牦牛屠宰率显著高于LSN组(P<0.05),净肉率显著高于LSN组(P<0.05)。HSN组牦牛背最长肌熟肉率高于LSN组,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剪切力显著低于LSN组(P<0.05),HSN组亮度值高于LSN、MSN组,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综上所述,育肥牦牛对高SN比例饲粮具有良好的适应性,高SN比例饲粮能够促进牦牛增重、提高产肉性能并改善肉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淀粉 中性洗涤纤维 生长性能 肉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嫩度牦牛背最长肌中SERPINE1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敬科民 张鹏 +6 位作者 李雨谦 田园 董文静 柴志欣 王吉坤 钟金城 蔡欣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08-2318,共11页
【目的】克隆牦牛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家族E成员1(serpin family E member 1,SERPINE1)基因序列,同时探究不同嫩度牦牛背最长肌组织中SERPINE1基因核苷酸序列差异,为进一步研究其对牦牛肉嫩度的影响提供试验数据。【方法】根据GenBank中... 【目的】克隆牦牛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家族E成员1(serpin family E member 1,SERPINE1)基因序列,同时探究不同嫩度牦牛背最长肌组织中SERPINE1基因核苷酸序列差异,为进一步研究其对牦牛肉嫩度的影响提供试验数据。【方法】根据GenBank中牦牛SERPINE1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扩增克隆获得高、低嫩度牦牛背最长肌中的SERPINE1基因序列全长,并对其结构及编码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嫩度牦牛背最长肌中SERPINE1基因表达量。【结果】高、低嫩度牦牛背最长肌组织中SERPINE1基因全长分别为8 315和8 318 bp,均编码402个氨基酸且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高、低嫩度背最长肌组织中SERPINE1基因非编码序列中存在3个碱基缺失及22个碱基突变(4个碱基颠换、18个碱基转换)。牦牛SERPINE1基因核苷酸序列与普通牛、瘤牛、美洲野牛、绵羊、山羊、家猪、人、小鼠的相似性分别为99.26%、99.26%、99.59%、96.94%、97.02%、90.49%、86.52%和80.10%。SERPINE1蛋白是一个含有23个氨基酸信号肽的亲水性稳定膜外蛋白,位于细胞外,具有34个潜在磷酸化位点,包含1个反应中心环(reactive center loop, RCL)。SERPINE1蛋白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44.78%)和无规则卷曲(35.32%)构成。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SERPINE1基因在高嫩度牦牛背最长肌中表达量极显著高于低嫩度牦牛背最长肌(P<0.01)。【结论】本研究成功从高、低嫩度牦牛背最长肌组织中克隆SERPINE1基因全长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特征分析,为后续研究SERPINE1基因参与调控牦牛肉嫩度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SERPINE1基因 嫩度 生物信息学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赤霉烯酮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生长和乳脂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梓峰 李巧 +8 位作者 徐红梅 李悦悦 殷实 何翃闳 熊燕 兰道亮 李键 熊显荣 付伟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1-210,共10页
旨在探索不同浓度玉米赤霉烯酮(ZEN)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MAC-T)生长和乳脂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首先,用不同剂量ZEN处理MAC-T细胞36 h,血细胞计数板统计细胞数量,染色并分析细胞凋亡与坏死情况,筛选ZEN添加的合适剂量;接着,试剂盒检... 旨在探索不同浓度玉米赤霉烯酮(ZEN)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MAC-T)生长和乳脂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首先,用不同剂量ZEN处理MAC-T细胞36 h,血细胞计数板统计细胞数量,染色并分析细胞凋亡与坏死情况,筛选ZEN添加的合适剂量;接着,试剂盒检测ZEN对MAC-T细胞中活性氧(ROS)以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最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分析ZEN对MAC-T细胞增殖、凋亡、氧化应激和乳脂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剂量ZEN(0.01~1.00μmol/L)有促进MAC-T生长的趋势,而高剂量ZEN(5.00~10.00μmol/L)显著降低MAC-T细胞数量;0.10μmol/L ZEN对MAC-T中ROS和线粒体数量无明显影响,但10.00μmol/L ZEN显著增加了MAC-T中ROS水平,降低了线粒体数量;RT-qPCR结果表明,0.10μmol/L ZEN显著促进增殖基因(CDK1、CCND2)、抗氧化基因(DHODH、GPX4)和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但同时提高了凋亡基因(CAS-3、BAX)表达量;10.00μmol/L ZEN显著抑制增殖基因(PCNA、CDK1、CCND2)、抗氧化基因(DHODH、GPX4、AIFM2)和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但显著促进凋亡基因(CAS-3、BAX)表达;值得注意的是,0.10μmol/L ZEN显著促进了乳脂合成相关基因(PPARγ、FASN、JAK-2),但10.00μmol/L ZEN显著抑制了这些基因表达。上述结果提示,不同浓度ZEN对MAC-T细胞的作用存在差异:0.10μmol/L ZEN可以促进MAC-T细胞生长和乳脂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同时,也会诱导凋亡基因表达;10.00μmol/L ZEN会诱导MAC-T细胞氧化应激、降低线粒体数量,抑制增殖、抗氧化、抗凋亡和乳脂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同时促进凋亡基因表达,导致细胞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 玉米赤霉烯酮 乳腺上皮细胞 乳脂合成 增殖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州大耳羊CKMT2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时空表达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孙诗雨 李金岚 +4 位作者 邢佳妮 董耀徽 李艳艳 王友利 林亚秋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42-2353,共12页
【目的】克隆简州大耳羊肌节线粒体肌酸激酶2(creatine kinase mitochondrial 2,CKMT2)基因并探究其生物学特征,明确其在简州大耳羊不同组织以及不同分化阶段成肌细胞中的表达特性。【方法】采集简州大耳羊心脏、肝脏、脾脏、肾脏、背... 【目的】克隆简州大耳羊肌节线粒体肌酸激酶2(creatine kinase mitochondrial 2,CKMT2)基因并探究其生物学特征,明确其在简州大耳羊不同组织以及不同分化阶段成肌细胞中的表达特性。【方法】采集简州大耳羊心脏、肝脏、脾脏、肾脏、背最长肌、臂三头肌组织样品,利用PCR方法扩增简州大耳羊CKMT2基因并克隆测序,通过在线软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CKMT2基因在简州大耳羊不同组织及不同分化阶段成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结果】简州大耳羊CKMT2基因全长1 314 bp,其中包括CDS区1 259 bp,编码419个氨基酸,与绵羊和羚羊的亲缘关系最近。CKMT2蛋白是一种无信号肽及跨膜结构域的碱性亲水稳定蛋白,主要定位于线粒体、过氧化物类酶体及细胞质,共包含32个磷酸化位点、1个N-糖基化位点以及4个O-糖基化位点。蛋白二级结构主要包括α-螺旋(39.14%)、无规则卷曲(36.28%)、延伸链(16.23%)和β-转角(8.35%),三级结构与二级结构预测结果基本一致。蛋白互作分析结果显示,CKMT2蛋白与半胱氨酸和甘氨酸富含蛋白3(cysteine and glycine-rich protein 3,CSRP3)、M型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 M-type, CKM)、磷酸甘油酸变位酶2(phosphoglycerate mutase 2,PGAM2)等蛋白存在相互作用。组织表达谱结果显示,CKMT2基因在简州大耳羊心脏中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在背最长肌中表达量较高,显著高于脾脏和臂三头肌(P<0.05)。时序表达谱结果显示,简州大耳羊CKMT2基因在成肌细胞诱导分化4 d时表达水平达到峰值,显著高于0、6 d(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克隆简州大耳羊CKMT2基因序列并明确了其分子特征,其在心脏、背最长肌以及成肌分化4 d时表达量较高。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CKMT2基因调控简州大耳羊成肌细胞增殖分化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州大耳羊 CKMT2基因 克隆 组织表达 细胞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牦牛和犏牛睾丸组织差异表达CDC25A基因的克隆分析
15
作者 李雨谦 敬科民 +5 位作者 张鹏 田园 董文静 张明 钟金城 蔡欣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312-2320,共9页
[目的]探究CDC25A基因在牦牛、犏牛睾丸组织和生精细胞中的表达差异及基因序列的异同。[方法]选取牦牛、犏牛为试验动物,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检测CDC25A基因在牦牛、犏牛睾丸组织和生精细胞中的表达量,以牦牛、犏牛睾丸组织cDN... [目的]探究CDC25A基因在牦牛、犏牛睾丸组织和生精细胞中的表达差异及基因序列的异同。[方法]选取牦牛、犏牛为试验动物,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检测CDC25A基因在牦牛、犏牛睾丸组织和生精细胞中的表达量,以牦牛、犏牛睾丸组织cDNA为模板,利用RT-PCR方法扩增克隆该基因,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两者结构和功能的异同。[结果]经免疫荧光鉴定,生殖细胞标志蛋白(DDX4)在牦牛、犏牛悬浮细胞中有阳性表达,表示该细胞群为生殖细胞。CDC25A在犏牛睾丸组织和生精细胞中的表达量均极显著低于牦牛(P<0.01);RT-PCR克隆分别获得牦牛、犏牛CDC25A基因序列1749和1744 bp,其中CDS区均为1434 bp,均编码477个氨基酸;采用邻接法构建的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牦牛、犏牛CDC25A基因与野牦牛亲缘关系最近。CDC25A蛋白含有负电荷残基(Asp+Clu)总电荷为73,正电荷残基(Arg+Lys)总电荷为66,无跨膜结构,无信号肽结构,且均属于不稳定的亲水性胞外蛋白。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其主要分布于细胞核。[结论]CDC25A基因在牦牛、犏牛睾丸组织和生精细胞中的表达量具有极显著差异,但基因序列和结构差异与母本牦牛基本一致,说明精子发生阻滞并非基因突变导致,而是与CDC25A表达量降低有关。该结论可为后续研究CDC25A参与犏牛生精细胞增殖机制提供参考,也为研究犏牛雄性不育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犏牛 CDC25A基因 生精细胞 雄性不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牦牛皮肤和肌肉成纤维细胞系的建立与比较分析
16
作者 徐红梅 海欣怡 +7 位作者 李悦悦 李巧 马梓峰 熊燕 熊显荣 兰道亮 李键 付伟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1期274-280,共7页
旨在建立牦牛肌肉和皮肤成纤维细胞系,并分析比较两者的形态、生长、标志基因和蛋白的差异,为更好地了解和研究牦牛相关特性提供材料。首先,从妊娠3个月的牦牛胎儿分离皮肤和肌肉组织块,分别采用组织块法和酶解法培养其原代细胞,观察其... 旨在建立牦牛肌肉和皮肤成纤维细胞系,并分析比较两者的形态、生长、标志基因和蛋白的差异,为更好地了解和研究牦牛相关特性提供材料。首先,从妊娠3个月的牦牛胎儿分离皮肤和肌肉组织块,分别采用组织块法和酶解法培养其原代细胞,观察其生长状态和形态特点;之后,利用CCK8法检测皮肤成纤维细胞和肌肉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活力,并对2种细胞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分析;最后,利用RT-qPCR分析2种细胞中成纤维细胞标志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酶解法比组织块法更容易获得胎牦牛皮肤和肌肉成纤维细胞,胎牦牛皮肤成纤维细胞的活力显著高于肌肉成纤维细胞(P<0.05),且皮肤成纤维细胞中标志蛋白VIMENTIN的荧光强度显著高于肌肉成纤维细胞,但二者组蛋白修饰H3K27me3的差异不显著;VIMENTIN和S100A4基因在皮肤成纤维细胞中显著高表达,而FAP和SMA基因在肌肉成纤维细胞中显著高表达,与免疫荧光染色结果一致。综上,建立了牦牛胎儿皮肤和肌肉成纤维细胞系,并通过CCK8、免疫荧光染色和RT-qPCR等方法比较了2种细胞的生理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胎儿成纤维细胞 分离培养 细胞活力 免疫荧光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茎源茉莉炭疽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17
作者 郑芮 刘紫石 +7 位作者 张康友 颜勇 魏玲 泽仁翁姆 丁则德米 黄建钧 王利 魏勇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206-2213,共8页
旨在探究首次从花生茎中分离出茉莉炭疽菌(Colletotrichum jasminigenum)的生物学特性。通过三点接种法,经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otato dextrose agar, PDA)培养基分离培养,分别用乳酸酚棉蓝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其形态,提取分离真菌DNA,用PC... 旨在探究首次从花生茎中分离出茉莉炭疽菌(Colletotrichum jasminigenum)的生物学特性。通过三点接种法,经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otato dextrose agar, PDA)培养基分离培养,分别用乳酸酚棉蓝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其形态,提取分离真菌DNA,用PCR方法扩增ITS区并测序,比对该基因同源性及遗传进化关系。将孢子悬液以5×10^(7) CFU·mL^(-1)剂量感染昆明小鼠,并观察小鼠的临床症状、血清生化指标和剖检病变。用K-B纸片法探究其耐药表型。结果显示,分离株分生孢子长29.6μm±0.87μm,呈月牙形;菌丝透明无性,有隔和分枝,无刚毛;附着孢呈棍棒状或者卵球形。PCR扩增得到该菌ITS区序列长度为586 bp,序列提交GenBank(OR472966)。根据形态学结合ITS区序列分析结果确定分离株为茉莉炭疽菌,命名为SLY01。用SLY01菌株攻毒小鼠14 d后导致血清碱性磷酸酶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肝脏器指数显著下降(P<0.05),并从感染小鼠体内再次分离鉴定出茉莉炭疽菌。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试验组小鼠肺泡壁水肿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肝细胞出现大面积颗粒变性,肝小叶内见出血和肝细胞坏死;肾可见肾小管上皮发生颗粒变性。药敏试验显示,SLY01菌株对卡泊芬净和伏立康唑耐药,对两性霉素B敏感,对伊曲康唑中度敏感。本研究分离鉴定得到茉莉炭疽菌,感染小鼠主要损伤靶器官为肝、肺,并且对多种药物耐药。这为进一步研究茉莉炭疽菌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茉莉炭疽菌 分离鉴定 致病性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洼牦牛MFSD4A基因克隆及组织表达分析
18
作者 胡莲 刘益丽 +2 位作者 赵迪 王泽宁 江明锋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4-183,共10页
旨在克隆麦洼牦牛MFSD4A基因序列并阐明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分析MFSD4A互作蛋白mRNA表达水平及其相关性,确定MFSD4A蛋白的亚细胞定位,为后续MFSD4A在牦牛睾丸生长发育调控研究中提供理论依据。以4头健康麦洼牦牛的心、肝、脾、肺... 旨在克隆麦洼牦牛MFSD4A基因序列并阐明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分析MFSD4A互作蛋白mRNA表达水平及其相关性,确定MFSD4A蛋白的亚细胞定位,为后续MFSD4A在牦牛睾丸生长发育调控研究中提供理论依据。以4头健康麦洼牦牛的心、肝、脾、肺、肾、肌肉、脂肪、臀肌、背部肌肉、睾丸、结肠组织作试验材料,用RT-PCR技术克隆麦洼牦牛MFSD4A基因CDS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RT-qPCR技术检测MFSD4A基因在心、肝、脾、肺、肾、臀肌、背部肌肉、脂肪、睾丸、淋巴等10个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其互作蛋白的相关性;构建pEGFP-MFSD4A融合质粒转染牛肾细胞系(MDBK)探究MFSD4A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情况。结果表明,麦洼牦牛MFSD4A基因CDS区全长为1 530 bp,编码509个氨基酸,理论等电点(pI)为8.66,具有12个跨膜结构域,属于碱性跨膜蛋白;RT-qPCR结果显示,MFSD4A mRMA在麦洼牦牛各组织中差异表达,且在睾丸组织中表达量最高,与MFSD9、CBY1、INHBA、UNC93A、SVOP、ID1在睾丸组织中的表达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推测MFSD4A基因可能与牦牛睾丸的生长发育调控有关;构建pEGFP-MFSD4A融合质粒转染牛肾细胞(MDBK)后的荧光定位显示该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MFSD4A 基因克隆 互作蛋白分析 亚细胞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牦牛热休克蛋白B11通过抗凋亡缓解热应激对肾细胞的体外损伤
19
作者 孟德飞 张康友 +8 位作者 颜勇 魏玲 泽仁翁姆 丁则德米 黄建钧 梅群弟 张楠驰 魏勇 王利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9-496,共8页
热休克蛋白B11(Heat shock protein beta‑11,HSPB11)是小热休克蛋白家族的成员之一,具有抗凋亡、促进细胞存活和维持细胞形态等功能。在热应激条件下,自噬失调是急性肾损伤、肾损伤修复不全及慢性肾脏疾病的发病机制之一,而肾细胞的基... 热休克蛋白B11(Heat shock protein beta‑11,HSPB11)是小热休克蛋白家族的成员之一,具有抗凋亡、促进细胞存活和维持细胞形态等功能。在热应激条件下,自噬失调是急性肾损伤、肾损伤修复不全及慢性肾脏疾病的发病机制之一,而肾细胞的基础自噬是维持肾脏稳态、结构和功能的关键。为探讨牦牛HSPB11对热应激牛肾细胞(Madin Darby Bovine Kidney,MDBK)活性和凋亡的作用,本研究将MDBK细胞分为对照组、热应激组和处理组,采用PCR扩增、生物信息学分析、原核表达载体构建、CCK‑8法、吖啶橙染色法、荧光酶标仪检测、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扩增得到牦牛HSPB11目的片段757 bp;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牦牛与黄牛HSPB11的相似性高达99%;成功构建pET‑32a‑HSPB11重组质粒,表达获得约35 kDa的牦牛HSPB11;筛选得到牦牛HSPB11最佳浓度为10.0μg/mL,作为处理组HSPB11浓度。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细胞相对活性极显著高于热应激组(P=0.004),处理组细胞相对活性极显著高于热应激组(P<0.001)。热应激组细胞出现收缩、细胞核裂解呈现碎片状,处理组少见细胞裂解。此外,热应激组MDBK细胞核酸荧光强度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处理组(P<0.001)。热应激组caspase‑3、caspase‑9、Bcl‑2的mRNA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处理组(P<0.001)。综上,推测牦牛HSPB11通过凋亡途径缓解热应激对MDBK细胞损伤,为探究牦牛HSPB11的功能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休克蛋白B11 热应激 MDBK细胞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乐至黑山羊PRLR基因外显子10多态性与产羔数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穆晓琨 字向东 +6 位作者 王永 黄磊 徐华伟 马力 付锡三 朱万岭 林世武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1-115,共5页
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对乐至黑山羊PRLR基因第10外显子进行了PCR-SSCP检测,并研究该基因与产子性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P1引物扩增片段不存在多态性;P2引物扩增片段存在多态性,表现为AA,AB,AD和CD 4种基因型,测序结果表明,4种基因型都在该... 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对乐至黑山羊PRLR基因第10外显子进行了PCR-SSCP检测,并研究该基因与产子性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P1引物扩增片段不存在多态性;P2引物扩增片段存在多态性,表现为AA,AB,AD和CD 4种基因型,测序结果表明,4种基因型都在该片段第89、94、146和157位存在C→T、A→C、C→G、G→C的突变;此外AA型还在61位发生C→T的突变;AD型还在175位发生A→G的突变;CD型还在24位发生T→C的突变,96位发生C→T的突变,通过统计分析发现AD型平均产羔数优于其他3种基因型,并且与AB型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因此认为PRLR基因对于乐至黑山羊产子性能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至黑山羊 PRLR PCR-SSCP 产羔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