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类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元理论建构——评车文博主编《中外心理学比较思想史》 |
蒋柯
熊哲宏
|
《心理学探新》
CSSCI
|
2009 |
1
|
|
|
2
|
城镇化背景下藏族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的内隐研究 |
王晓刚
徐畅
陈秋燕
程科
张海滨
任金明
依拉达.艾木拉江
|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8 |
5
|
|
|
3
|
新唯物主义主旨的文化社会学解读 |
袁阳
|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0 |
|
|
4
|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的编制 |
方晓义
袁晓娇
胡伟
邓林园
蔺秀云
|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15
|
|
|
5
|
大学生的自我伤害行为与攻击性及其心理健康教育启示 |
杨宇琦
|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
2020 |
6
|
|
|
6
|
利/害条件下归纳推理的心理效应分离 |
蒋柯
熊哲宏
|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
2010 |
7
|
|
|
7
|
进化而来的心理是功能还是结构 |
奚家文
蒋柯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6
|
|
|
8
|
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对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促进作用 |
蓝云曦
谭晓辉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4
|
|
|
9
|
震后中小学教师心理创伤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
程科
陈秋燕
|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
2013 |
2
|
|
|
10
|
城镇化进程中四川藏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问题研究 |
范召全
|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
2020 |
2
|
|
|
11
|
名的消解——名的文化心理动力功能弱化分析 |
袁阳
|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
|
|
|
12
|
心理疾病内隐污名表征范畴的典型性比较 |
王晓刚
尹天子
陶鹏
|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
2014 |
0 |
|
|
13
|
专家-教练-教师相结合的创伤干预模式的建构-基于汶川地震后心理援助的经验 |
林崇德
伍新春
陈秋燕
田雨馨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9
|
|
|
14
|
强政府强社会及其运行关系解构 |
涂开均
袁阳
|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
2014 |
4
|
|
|
15
|
青少年的创伤暴露程度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核心信念挑战、主观害怕程度和侵入性反刍的作用 |
周宵
伍新春
袁晓娇
陈杰灵
陈秋燕
|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
2015 |
31
|
|
|
16
|
基于名人面孔视觉特征和语义信息的视觉统计学习 |
唐溢
张智君
曾玫媚
黄可
刘炜
赵亚军
|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
2015 |
3
|
|
|
17
|
数量认知和密度认知的关系 |
刘炜
王苗
张智君
赵亚军
|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
2016 |
4
|
|
|
18
|
姻亲关系与姻亲冲突下伴侣支持与婚姻质量的关系 |
袁晓娇
方晓义
邓林园
蔺秀云
|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7
|
|
|
19
|
创伤后成长问卷在地震灾区教师中的修订 |
陈秋燕
张晨光
程科
|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4
|
|
|
20
|
“注意”的意义:认知科学的解释范式述评 |
蒋柯
胡瑜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