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旅游城镇化背景下的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传承——郎德模式的成功实践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欣华 吴建国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68-74,共7页
在旅游城镇化推进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的时代背景下,郎德上寨的村民因势利导,在顺应旅游城镇化发展趋势的过程中,将民族文化作为城镇建设与旅游开发的核心价值贯彻始终,并发扬集体智慧,以工分制进行运营管理和利益分成... 在旅游城镇化推进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的时代背景下,郎德上寨的村民因势利导,在顺应旅游城镇化发展趋势的过程中,将民族文化作为城镇建设与旅游开发的核心价值贯彻始终,并发扬集体智慧,以工分制进行运营管理和利益分成,保证了文化保护的持续性,在旅游城镇化开发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之间建立起一种利益相关、互为因果的反馈机制,有效地解决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和旅游城镇化的一系列现实矛盾,为旅游城镇化背景下的民族村寨文化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城镇化 民族村寨文化 保护 传承 郎德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价值与路径 被引量:21
2
作者 钟洁 石洪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9-10,共2页
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旨在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同时,计划明确部署“注入新内涵”“打造新线路”“发展新业态”... 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旨在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同时,计划明确部署“注入新内涵”“打造新线路”“发展新业态”“培育新主体”“用好新基地”5大主要任务。那么,当前中国大力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何在?文化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这条中国特色的实践道路究竟该怎么走?这是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业态 中华民族共同体 实践道路 价值与路径 高质量发展 旅游业 文化和旅游融合 大力推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对恩施土家族居民民族认同感的影响——基于个人生活史的视角 被引量:11
3
作者 薛熙明 覃璇 唐雪琼 《旅游学刊》 CSSCI 2012年第3期27-35,共9页
民族认同感是族群意识的基本组成部分。在旅游影响下,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认同呈现出多维度和不同方向的发展轨迹。文章通过对一位土家族青年女性个人生活史的记录,分析了在旅游发展进程中族群个体的民族认同感的演化过程,发现旅游对民... 民族认同感是族群意识的基本组成部分。在旅游影响下,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认同呈现出多维度和不同方向的发展轨迹。文章通过对一位土家族青年女性个人生活史的记录,分析了在旅游发展进程中族群个体的民族认同感的演化过程,发现旅游对民族认同的影响在于:旅游引致的经济增长提高了民族文化的"势位";旅游产品创造了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文化景观;文化旅游的发展使民族认同的层次不断深化;民族旅游的盲目开发和过度开发将误导民族认同的方向。研究将为民族旅游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认同感 旅游影响 民族文化 个人生活史 恩施土家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包容性绿色发展视域的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旅游扶贫路径转向研究 被引量:28
4
作者 沈涛 朱勇生 吴建国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4-129,共6页
基于旅游开发——贫困减缓——平等参与——生态保护四维关系,分析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禀赋特征和发展特点,认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面临边疆贫困、民族贫困、生态脆弱区贫困的三重约束,从地理位置看处于偏离发展中心的边缘区,从生态位看属于... 基于旅游开发——贫困减缓——平等参与——生态保护四维关系,分析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禀赋特征和发展特点,认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面临边疆贫困、民族贫困、生态脆弱区贫困的三重约束,从地理位置看处于偏离发展中心的边缘区,从生态位看属于生态脆弱区和生态多样性保护区,从经济发展位看为贫困度较深的弱后欠发达民族地区,旅游扶贫作为该区域减贫脱困的重要方式必须权衡这些关系和问题,并提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应走包容性绿色发展之路,坚持精准旅游扶贫,推进贫困人口参与旅游发展机会的均等化,制度增权于贫困人口,保护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容性绿色发展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 旅游扶贫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三空间:旅游凝视下文化表演的意义重解——以九寨沟藏羌歌舞表演《高原红》为例 被引量:13
5
作者 阳宁东 杨振之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7-74,共8页
在旅游凝视力的作用下,专为游客生产的民族文化表演,通过对原生文化符号的选取、抽离、改造等不同建构方式,成为了族群传统文化与主流消费文化相遇及意义重生的空间。本文以九寨沟藏羌歌舞表演《高原红》为例,在借用西方人文科学领域中&... 在旅游凝视力的作用下,专为游客生产的民族文化表演,通过对原生文化符号的选取、抽离、改造等不同建构方式,成为了族群传统文化与主流消费文化相遇及意义重生的空间。本文以九寨沟藏羌歌舞表演《高原红》为例,在借用西方人文科学领域中"第三空间"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表演生成特征、功能价值、属性定位的分析,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重新阐释旅游语境中《高原红》的文化意义,指出旅游表演《高原红》所展示出的文化,既不同于主流大众文化也不同于民族传统文化,而是一种在自我与他者互动中杂糅生成的第三性异质文化,表现为民族传统文化自我的现代性表述与主动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空间 旅游凝视 文化表演 九寨沟 藏羌歌舞表演 《高原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色记忆与政党认同——以西藏红色旅游中的大学生旅游者为例 被引量:7
6
作者 董亮 何伟 杨梓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1-169,共9页
以参与西藏红色旅游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基于情绪唤起与认同理论,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了国家认同、政党认同的影响模型,分析并讨论了大学生政党认同及认同行为中“红色旅游—情绪唤起—认同—认同行为”的作用路径及影响机制。研究表... 以参与西藏红色旅游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基于情绪唤起与认同理论,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了国家认同、政党认同的影响模型,分析并讨论了大学生政党认同及认同行为中“红色旅游—情绪唤起—认同—认同行为”的作用路径及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在西藏红色旅游情境下,积极意义的情绪唤起有助于增进大学生的历史认同、国家认同和政党认同,并且历史认同的增强对国家认同和政党认同的增强也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在西藏红色旅游中,通过唤起历史记忆和激发情绪,有助于增进大学生对国家和政党的认同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记忆 红色旅游 政党认同 情绪唤起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村寨旅游管理制度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杨建春 吴建国 《商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88-193,共6页
本文以"经济-文化人"假设作为民族村寨旅游管理制度研究的逻辑起点,结合对朗德上寨的田野调查进行实证研究。郎德上寨"工分制"的形成和演化体现了村民在旅游活动中的经济行为既有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经济人&... 本文以"经济-文化人"假设作为民族村寨旅游管理制度研究的逻辑起点,结合对朗德上寨的田野调查进行实证研究。郎德上寨"工分制"的形成和演化体现了村民在旅游活动中的经济行为既有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经济人"行为的特点,又有受民族传统文化深深影响的"文化人"的特征。理清文化观念与经济行为的这种互动关系,才能理解和认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互动的原理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文化人 民族村寨旅游 郎德“工分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开发与节日民俗文化变迁的互动关系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康玲 邓思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4809-4810,共2页
节日民俗文化变迁有很多原因,其中旅游开发对节日民俗文化的变迁有很大的影响,同时文化变迁也影响到旅游开发。分析了旅游开发与节日民俗文化变迁的相互关系。尤其应注意相互间的负面影响,使传统节日民俗和旅游开发双赢。
关键词 节日民俗文化 文化变迁 旅游开发 互动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困境与社会排斥——基于青海格尔木市昆仑民族文化村的调查 被引量:11
9
作者 董亮 邓文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3期40-44,共5页
从长江上游一个生态牧区异地安置的个案来看,搬迁牧民的劳动就业、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福利保障和文化适应现状存在诸多困境,生态移民所面对的社会排斥是多维度的,来自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关系、社会福利等多个方面,各排斥维度之... 从长江上游一个生态牧区异地安置的个案来看,搬迁牧民的劳动就业、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福利保障和文化适应现状存在诸多困境,生态移民所面对的社会排斥是多维度的,来自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关系、社会福利等多个方面,各排斥维度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的社会排斥系统。要打破这种排斥的格局,需要从"结构"和"功能"两个层面来瓦解原有的排斥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移民 社会排斥 社会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游憩体验质量的民族村寨旅游产品优化研究——以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园、四川甲居藏寨为例 被引量:44
10
作者 钟洁 《旅游学刊》 CSSCI 2012年第8期95-103,共9页
民族村寨旅游产品存在形式单一、缺乏个性特色,难以满足游客高质量体验需求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文章选择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园、四川甲居藏寨两个典型的民族村寨为游客调查研究点,以国外游憩体验偏好量表为基础,开发设计了旨在适应中国... 民族村寨旅游产品存在形式单一、缺乏个性特色,难以满足游客高质量体验需求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文章选择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园、四川甲居藏寨两个典型的民族村寨为游客调查研究点,以国外游憩体验偏好量表为基础,开发设计了旨在适应中国本土化民族村寨游客游憩体验质量的测量量表,并对其加以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民族村寨游客的游憩体验质量存在"享受自然风光、新朋友的结交、心理压力缓解、民族风情氛围、民族知识学习、身体锻炼放松"6个共同因子;并根据其定量评价结果,提供了民族村寨旅游产品的优化策略,以期构建内涵丰富、形式多元、结构合理的民族村寨旅游产品谱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憩体验 民族村寨 旅游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族聚居区灾后重建中民族文化的传承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唐勇 梅燕 钟洁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1期38-41,共4页
羌族聚居区是灾后重建中羌族文化传承与现代变迁的关键区域。以SPSS19.0处理数据,分析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考察当地居民对羌寨重建及羌族文化的认识。以"1"为一个步长,将羌族文化感知因子划分为3个分值段... 羌族聚居区是灾后重建中羌族文化传承与现代变迁的关键区域。以SPSS19.0处理数据,分析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考察当地居民对羌寨重建及羌族文化的认识。以"1"为一个步长,将羌族文化感知因子划分为3个分值段,并以受访对象"基本或完全同意"相应选项的累积百分比来表征此分值段内因子的强度含义。调研显示,羌族居民对于羌寨重建基本呈肯定的态度,其民族文化及身份的认同感较强烈。羌族聚居区重建基本符合羌族文化空间重构的需要,部分聚居区异地重建或原址重建与羌族文化传承之间存在冲突,加速了羌族文化的现代变迁进程,不利于羌族文化原真性、完整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结论有助于认识多元文化背景下羌族文化对异地重建的适应性问题,为羌族文化空间重构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 羌族聚居区 汶川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社区黑色旅游发展研究——以四川汶川大地震为例 被引量:13
12
作者 黄文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8-144,共7页
四川汶川大地震震中映秀的自然禀赋、民族文化、区位交通、生产力布局构成其黑色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托。这一旅游形式以实地观瞻遗址遗迹或科技手段模拟情景等方式,让游客获得缅怀、追忆、教育、警示、感恩体验。通过科学合理的引导,黑色... 四川汶川大地震震中映秀的自然禀赋、民族文化、区位交通、生产力布局构成其黑色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托。这一旅游形式以实地观瞻遗址遗迹或科技手段模拟情景等方式,让游客获得缅怀、追忆、教育、警示、感恩体验。通过科学合理的引导,黑色旅游可以成为震后灾区重建的一个重要出路和现实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社区 黑色旅游 汶川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旅游村寨系统非线性动态演化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建春 吴建国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85-89,共5页
以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作为理论指导,以Logistic曲线模型作为数学模型支撑,选择朗德上寨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对民族旅游村寨系统的非线性动态演化进行研究,以期促进民族旅游村寨可持续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 民族旅游村寨 旅游地生命周期 LOGISTIC曲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段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刘兴全 许艳丽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5期20-27,共8页
'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段地理位置独特、历史积淀深厚、文化内涵丰富,是丝绸之路黄金段和甘肃文化产业核心区。河西走廊地区历来为多民族聚居区,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遗产。这些作为华夏文明重要载体之一... '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段地理位置独特、历史积淀深厚、文化内涵丰富,是丝绸之路黄金段和甘肃文化产业核心区。河西走廊地区历来为多民族聚居区,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遗产。这些作为华夏文明重要载体之一的民族文化遗产,正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面临消亡的危险。如何保护这些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发掘文物价值、提高国家的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们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河西走廊 民族文化遗产 民族文化 民族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旅游中的权力问题及其思考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韫 沈兴菊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1期71-75,共5页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旅游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那些第三世界国家或经济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旅游接待地带来了一系列权力问题的困扰。文章分析了民族旅游发展过程中权力问题的表现,并提出若干应对方...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旅游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那些第三世界国家或经济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旅游接待地带来了一系列权力问题的困扰。文章分析了民族旅游发展过程中权力问题的表现,并提出若干应对方案,期望能为广大发展旅游的少数民族地区在面对全球化浪潮带来的权力问题时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旅游 权力阴影 文化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民族生活方式与生态旅游的协调发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马勇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2-105,共4页
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开发生态旅游必须对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加以考虑,充分利用好他们,使我们的生态旅游更加丰富多彩,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生态,而且也可以兼顾人文生态,... 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开发生态旅游必须对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加以考虑,充分利用好他们,使我们的生态旅游更加丰富多彩,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生态,而且也可以兼顾人文生态,这种旅游才是现代意义上的旅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生活方式 生态旅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促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的价值、机理机制与实现路径:以四川省为例
17
作者 覃建雄 陈赖嘉措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1期263-274,共12页
旅游对促进我国宗教中国化进程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宗教在我国历经2000多年的渗透和积淀,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灿烂的精神文化,开拓了大量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很多宗教景区因此成为世界遗产和国际旅游胜地,这是我国宗教产... 旅游对促进我国宗教中国化进程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宗教在我国历经2000多年的渗透和积淀,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灿烂的精神文化,开拓了大量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很多宗教景区因此成为世界遗产和国际旅游胜地,这是我国宗教产生、发展、演化历程中不断中国化和旅游化的产物,既包括外来宗教自适性和本地化过程,也包括本土宗教的包容性和与时俱进。新时代如何抓住旅游大发展的契机,发挥旅游的独特价值促进我国宗教中国化,成为了一个重要而崭新的课题。在旅游促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四川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宗教中国化进程中旅游的独特价值和意义,研究旅游促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内在逻辑、作用机理和动力机制,提出旅游促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四川思路和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中国化 旅游 作用机理 动力机制 实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星堆遗址城墙不同灌木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研究
18
作者 赵凡 鲁鑫钥 +3 位作者 肖灿 胡芮 郝建锋 姚雪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7-167,共11页
为探究三星堆遗址城墙不同灌木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特征,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选取构树-八角枫(A)、构树-黄檀(B)、忍冬-小果蔷薇(C)、构树-小蜡(D)、构树-喀西茄(E)、构树-山槐(F)6种灌木群落,调查分析各群落物种组成特点、物种多样... 为探究三星堆遗址城墙不同灌木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特征,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选取构树-八角枫(A)、构树-黄檀(B)、忍冬-小果蔷薇(C)、构树-小蜡(D)、构树-喀西茄(E)、构树-山槐(F)6种灌木群落,调查分析各群落物种组成特点、物种多样性指数、生物量及物种多样性指数与生物量之间关系。结果表明:6种灌木群落共记录植物50科(划分为6种植物区系分布)107属(划分为12种植物区系分布),科的分布为热带分布大于温带分布,有明显热带性质,但属的分布为温带分布大于热带分布。灌木层中构树为群落A、B、D、E、F的绝对优势种,忍冬为群落C的绝对优势种;草本层中优势种差异明显。灌木层中群落F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_(sw))均显著大于其他群落(P<0.05);草本层中群落F的各项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最大,群落C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H′)均小于其他群落,群落B的物种丰富度指数(D)小于其他群落。灌木层中群落B生物量最高,草本层中群落D生物量最高。草本层物种丰富度指数(HL-D)和灌木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L-H)、物种丰富度指数(SL-D),分别与灌木层生物量和草本层生物量整体呈显著负相关。根据城墙保护展示需求,建议选取群落B、F作为目标灌木群落,辅以相对低矮的具有固氮作用和观赏效果的推荐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星堆遗址城墙 灌木群落 植物区系 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星堆祭祀区地表干缩开裂病害发育后期发展演化特征
19
作者 赵凡 姚雪 +2 位作者 胡芮 李思凡 黎俊豪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25-1035,共11页
针对黏性土干缩开裂发育进程问题,以三星堆祭祀区考古遗址地表干缩开裂病害为对象,通过病害发育及赋存环境现场原位长时序监测,分析病害发育后期干缩裂隙发展演化特征,探讨病害发育与赋存环境的关联性、裂隙尺寸变化的作用方式和裂隙灌... 针对黏性土干缩开裂发育进程问题,以三星堆祭祀区考古遗址地表干缩开裂病害为对象,通过病害发育及赋存环境现场原位长时序监测,分析病害发育后期干缩裂隙发展演化特征,探讨病害发育与赋存环境的关联性、裂隙尺寸变化的作用方式和裂隙灌浆方法治理病害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裂隙形态和尺寸变化主要表现为部分主干裂隙不断扩展及少量次级裂隙间歇性延伸或萌生,主干裂隙宽度和深度总体不断增大并趋于相对稳定,其尺寸越大,增大越明显。在主控环境因素地下土壤含水率时空变化驱动下,不同深度土体经历不同收缩阶段,加之裂块自身应力调整,抑制尺寸较小裂隙发育,导致裂隙尺寸变化呈现出时空分异性。采用裂隙灌浆治理病害从方法层面基本可行,关键在于选择裂隙发育相对稳定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星堆祭祀区 考古遗址 干缩开裂 病害发育 发展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大学(盘旋路校区)2003年生态足迹调查分析 被引量:22
20
作者 蒋莉 陈治谏 沈兴菊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2-85,共4页
人均消费产品的数量是计算区域人均生态足迹关键和基础的一步。通过实地问卷调查,运用自下而上法收集资料,计算小尺度生态足迹。兰州大学(盘旋路校区)2003年的生态足迹计算结果为:人均生态足迹0 892hm2,男、女生的人均生态足迹分别为0 9... 人均消费产品的数量是计算区域人均生态足迹关键和基础的一步。通过实地问卷调查,运用自下而上法收集资料,计算小尺度生态足迹。兰州大学(盘旋路校区)2003年的生态足迹计算结果为:人均生态足迹0 892hm2,男、女生的人均生态足迹分别为0 976hm2和0 788hm2。这些数据与全国或者西部的人均生态足迹相比明显偏低,但总生态足迹为4119 3hm2,是校园面积的73 7倍。因此,应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学生的生态足迹,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2003年 兰州大学 校区 可持续发展 人均消费 问卷调查 收集资料 计算结果 自然资源 合理利用 小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