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诗歌语言中的现代意象 被引量:2
1
作者 涂鸿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33-138,共6页
中国当代西南地区不少少数民族诗人处于一种十分特殊的语言背景中 ,一方面他们与自己的母语保持着一种潜在的联系 ,另一方面又以汉语作为其创作的文本语言。他们以十分敏锐的语言感知 ,在外来因素 ,尤其是西方现代主义文艺的表现形式的... 中国当代西南地区不少少数民族诗人处于一种十分特殊的语言背景中 ,一方面他们与自己的母语保持着一种潜在的联系 ,另一方面又以汉语作为其创作的文本语言。他们以十分敏锐的语言感知 ,在外来因素 ,尤其是西方现代主义文艺的表现形式的深刻影响下 ,以其叙述语言符号系统的丰富与更新 ,创作出的诗歌直接体现了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正在走向成熟的一种文本叙述模式。这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从 2 0世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民族诗歌 语言符号 现代意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联大文学与云南地方文化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光荣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2期120-125,共6页
西南联大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并培养出许多杰出的文学人才。其文学的生成环境和人才培养基地在当时较为偏远的云南。本文通过考察云南地方文化与西南联大文学的关系,认为云南的人文景象、民风民俗、茶馆文化、民间文艺等是滋润西南联... 西南联大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并培养出许多杰出的文学人才。其文学的生成环境和人才培养基地在当时较为偏远的云南。本文通过考察云南地方文化与西南联大文学的关系,认为云南的人文景象、民风民俗、茶馆文化、民间文艺等是滋润西南联大文学园地的甘霖,是西南联大作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联大文学 云南地方文化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兆吉及其《西南采风录》 被引量:5
3
作者 李光荣 宣淑君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2期55-59,共5页
1938年春,刘兆吉参加了西南联大旅行团,从长沙步行到昆明。在3500里行程中,他沿途收集民歌,集成《西南采风录》,是为西南联大较早的文献之一,被誉为“现代三百篇”,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它开创了我国以个人力量采风并将所得歌谣编辑成... 1938年春,刘兆吉参加了西南联大旅行团,从长沙步行到昆明。在3500里行程中,他沿途收集民歌,集成《西南采风录》,是为西南联大较早的文献之一,被誉为“现代三百篇”,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它开创了我国以个人力量采风并将所得歌谣编辑成书的先例,保存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西南社会的历史面貌和风土人情,具有社会学、民俗学和语言、文学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兆吉 西南采风录 历史地位 学术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身份认同表述 被引量:25
4
作者 邹华芬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4-15,共2页
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影片,是中国电影史上最为耀眼的电影类型,它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动人的爱情表达获得观众青睐的同时,也配合国家意识形态,巧妙宣扬了当时的民族政策。这些影片用歌舞仪式、语言、服饰、景观等符号构筑指认性的身份场... 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影片,是中国电影史上最为耀眼的电影类型,它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动人的爱情表达获得观众青睐的同时,也配合国家意识形态,巧妙宣扬了当时的民族政策。这些影片用歌舞仪式、语言、服饰、景观等符号构筑指认性的身份场景,以阶级认同重构他者阵营,在强调各兄弟民族情谊的基础上,顺利地将各族人民团结到建设社会主义的大家庭中来,巩固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电影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身份认同 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什么是文学史——从解构的视角看 被引量:1
5
作者 戴登云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6-113,共8页
学界对作为一门学科的"文学史"和作为一种知识书写样式的"文学史"的反思已经有些时日。这些反思之所以至今仍未获得什么实质性的突破,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以往的研究,大多停留于经验总结、文学史学反思或文化研究的层... 学界对作为一门学科的"文学史"和作为一种知识书写样式的"文学史"的反思已经有些时日。这些反思之所以至今仍未获得什么实质性的突破,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以往的研究,大多停留于经验总结、文学史学反思或文化研究的层次,而从未抵达文学史反思的根基:文学史哲学。有鉴于此,文章以德里达的相关论述和文学史的生成实际为参照,从什么是文学、什么是历史(时间)、什么是文学史(文学史的生成机制)等基本概念的清理入手,勾画了一种文学史哲学的基本轮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历史 解构 生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代维吾尔族文学家马祖常的碑志文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岳振国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2期81-84,134,共5页
马祖常是元代著名的维吾尔族文学家,所著《石田文集》中收录有数量可观的碑志文。马祖常深受汉文化的影响,行文效法秦汉散文,颇得风神韵致,其碑志文既塑造了许多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也为后人保留下了大量关于元代政治、经济... 马祖常是元代著名的维吾尔族文学家,所著《石田文集》中收录有数量可观的碑志文。马祖常深受汉文化的影响,行文效法秦汉散文,颇得风神韵致,其碑志文既塑造了许多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也为后人保留下了大量关于元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珍贵史料。他的碑志文既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也具有重要的史学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祖常 维吾尔族 碑志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意识的奴化、异化与超越 被引量:36
7
作者 王虹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93-98,共6页
男权制意识形态通过霸权话语秩序和性 /性别制度构筑起男性社会的文明大厦 ,在这样的文化意识形态社会中 ,女性只能以一种奴化、异化的形式生存 ,并且存在于更深的精神意识层面。历史证明 ,意识形态的作用比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更强大 ,... 男权制意识形态通过霸权话语秩序和性 /性别制度构筑起男性社会的文明大厦 ,在这样的文化意识形态社会中 ,女性只能以一种奴化、异化的形式生存 ,并且存在于更深的精神意识层面。历史证明 ,意识形态的作用比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更强大 ,也更有力地维持了男性对女性的控制。现代社会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 ,使女性定义自我、自我超越的需求日益明显 ,而社会文化的发展 ,又让女性对改变现有的性 /性别制度下两性关系秩序的要求愈加迫切。性别秩序的革新只有在女性充分意识到了自我的真实存在后 ,在重新整合自身的意识行为 ,并以足够的自信和勇气向旧有的话语秩序、向侵占和排挤了她的自我意识的男性虚假意识挑战的基础上 ,通过自由选择自身的意义、本质和价值 ,自主控制自身意义的产生和塑造 ,才能逐步实现消解、超越男性霸权话语对女性的控制作用 ,颠覆男性中心的概念秩序 ,摆脱女性意识被奴化、异化的现状 ,而女性受奴役、被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性别 女性意识 性别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宗教文化对词语意义及构造的影响——以东晋六朝道教上清经为例 被引量:4
8
作者 夏先忠 周作明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6期121-124,共4页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文献的用语可能受到它所荷载的思想文化的影响,道教经籍中的一些词语即打上了很深的宗教文化印痕。文章以东晋六朝道教上清派经典为研究对象,考察了道家思想及道派文化对其中词语意义及构造的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文献的用语可能受到它所荷载的思想文化的影响,道教经籍中的一些词语即打上了很深的宗教文化印痕。文章以东晋六朝道教上清派经典为研究对象,考察了道家思想及道派文化对其中词语意义及构造的影响。研究表明,从文化的角度解剖这些语词,对宗教学、语言学、文化学研究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清经 宗教文化 词语意义 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言诗之来源再认识 被引量:2
9
作者 钟如雄 林雅风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6期139-146,共8页
在中国文学史上,就"七言诗"而言,还有不少是事而非、悬而未决的争论。关于七言诗的来源,自明代胡应麟以来,"源于楚声楚辞"和"源于委巷歌谣"两说一直争论不休。本文通过对二十五史中歌谣的研究,认为:七言... 在中国文学史上,就"七言诗"而言,还有不少是事而非、悬而未决的争论。关于七言诗的来源,自明代胡应麟以来,"源于楚声楚辞"和"源于委巷歌谣"两说一直争论不休。本文通过对二十五史中歌谣的研究,认为:七言诗脱胎于楚声楚辞无论是句式结构还是文化背景都不可能。七言诗应来源于非楚声楚辞系的歌谣——主要是北方民歌,这些民歌的特点是句子中不带"兮(些)"字。这类非楚声楚辞系的歌谣才是孕育"七言诗"之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谣 非楚声楚辞系 来源 七言诗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轼与宋代诗学“活法”说考 被引量:5
10
作者 曾明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4-81,共8页
"活法"说是中国古典诗学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命题,最先提出"活法"说的是北宋西昆体诗人胡宿,至吕本中"活法"说得到更为系统的阐释。这中间,苏轼的一系列主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可以说,苏轼是"活法&qu... "活法"说是中国古典诗学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命题,最先提出"活法"说的是北宋西昆体诗人胡宿,至吕本中"活法"说得到更为系统的阐释。这中间,苏轼的一系列主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可以说,苏轼是"活法"说的完善者和集大成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诗学 苏轼 胡宿 “活法”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代庙制异议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筱芳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8-35,共8页
《礼记》、《公羊传》、《穀梁传》所载周代庙制的内容不一,多所抵牾,概括其要点,则为四级(或五级)庙数和毁庙规则。考察《左传》,可知春秋庙制的特点是:庙数分为二级,天子、诸侯是一祖一庙,大夫则诸祖共一庙;无毁庙制度。古今学者多认... 《礼记》、《公羊传》、《穀梁传》所载周代庙制的内容不一,多所抵牾,概括其要点,则为四级(或五级)庙数和毁庙规则。考察《左传》,可知春秋庙制的特点是:庙数分为二级,天子、诸侯是一祖一庙,大夫则诸祖共一庙;无毁庙制度。古今学者多认为春秋无毁庙的"现象"异于西周庙制,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当毁未毁说、合理变更说、昭穆计数说和变例说。联系周代宗法制度、宗教信仰、伦理道德、政治需要和经济因素考察,可以判断春秋庙制是对西周庙制的继承而不是违背,周代庙制存在于适合其生长的文化沃壤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西周 庙制 庙数 毁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龚自珍词学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苏利海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4-30,共7页
阅晚清词坛,龚自珍的地位不可忽视,其独特的词学理念和创作风貌皆可谓彪炳词史。但长期以来,前人对其词的解读尚多执一端,或斥轻薄、粗豪或重微言大义,皆失探讨的客观性和深度性。本文以龚自珍"畅情"词学观为申发,结合"... 阅晚清词坛,龚自珍的地位不可忽视,其独特的词学理念和创作风貌皆可谓彪炳词史。但长期以来,前人对其词的解读尚多执一端,或斥轻薄、粗豪或重微言大义,皆失探讨的客观性和深度性。本文以龚自珍"畅情"词学观为申发,结合"迷离"词风,对其词学价值作一番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龚自珍 畅情 迷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跨语际书写的西学研究——当代中国的西学研究与思想自觉 被引量:3
13
作者 戴登云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5-41,34,共8页
对百年中国的西学研究状况的反思,大多停留于历史表象的梳理层面,而未能触及到西学研究的一系列理论预设。将这些理论预设放入思想史中进行批判性的反省,不仅有助于促进西学研究的学术自觉,更主要地,它还能促进当代中国学界真正的思想... 对百年中国的西学研究状况的反思,大多停留于历史表象的梳理层面,而未能触及到西学研究的一系列理论预设。将这些理论预设放入思想史中进行批判性的反省,不仅有助于促进西学研究的学术自觉,更主要地,它还能促进当代中国学界真正的思想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学研究 跨语际书写 思想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献”本义钩沉 被引量:1
14
作者 曾玉洪 钟如雄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5期120-123,共4页
远古宗庙豢养用以祭祀天地、列祖列宗的肥犬叫做"献"。这种狗既然属于祭品,就比普通狗的身份高贵。但是,无论其身份多么高贵,也不过是任人宰割的祭品而已,而前朝臣服或叛逆内部投降于现政的大臣、官员,其身份和社会地位与朝... 远古宗庙豢养用以祭祀天地、列祖列宗的肥犬叫做"献"。这种狗既然属于祭品,就比普通狗的身份高贵。但是,无论其身份多么高贵,也不过是任人宰割的祭品而已,而前朝臣服或叛逆内部投降于现政的大臣、官员,其身份和社会地位与朝廷豢养的、用于祭祀肥犬毫无差别,故用"献"来喻称他们。孔子所谓"文献",分别指记载历史变故的文字资料和通晓历史变故的官员或隐居于民间的遗老,后世则偏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和文物。"献"为皇家祭祀用的肥犬,其身份虽高贵,但只是一种小摆设,用来比喻人,并无"贤"与不贤的区别。自郑玄以来,历代文献学家,将其误解成"贤人",失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祭祀肥犬 臣服的前朝官员 喻称 “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的“自治共同体”:论作为“帮”的梁山泊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欧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2-134,192,共13页
梁山泊类型的中国"帮"式自治共同体,具有超家族的家族性、乌托邦追求的异托邦性、非生产性的生产方式、强者面目的弱者集合、神圣格调的神秘化等性质。梁山共同体的"蜂群模式"效率,来自于共同认同的核心信念与内部... 梁山泊类型的中国"帮"式自治共同体,具有超家族的家族性、乌托邦追求的异托邦性、非生产性的生产方式、强者面目的弱者集合、神圣格调的神秘化等性质。梁山共同体的"蜂群模式"效率,来自于共同认同的核心信念与内部制度设计的公正公平性,"原则性的道德"高于"团体道德"以及仪式的养护。但是,随着这种共同体核心信念的萎缩与消解,权利意识导致团体功能和制度的异化,以及成员们个性人格的变化,"帮"只能通过不断地与外部力量的战斗来强化边界以凝聚团体,一旦团体外部压力消失,这种自治共同体就必然走向崩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山泊 帮会 自治共同体 信念共同体 蜂群模式 行军纵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天信仰的特点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筱芳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4-28,23,共6页
春秋帝崇拜式微,天信仰几乎取代西周天帝信仰。天作为春秋至上神,其突出的特点是权能的广泛性、意志的权威性和赏罚的道德性。春秋天命和天道是天的意志的固定表达方式,从“天”的意志到“天命”到“天道”,是一个从天神的意志到冥冥之... 春秋帝崇拜式微,天信仰几乎取代西周天帝信仰。天作为春秋至上神,其突出的特点是权能的广泛性、意志的权威性和赏罚的道德性。春秋天命和天道是天的意志的固定表达方式,从“天”的意志到“天命”到“天道”,是一个从天神的意志到冥冥之中的命运到社会自然法则的转化。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天的人格色彩愈趋淡化。春秋天信仰对于现存社会秩序的作用犹如双刃剑,既维护又破坏,具有道德约束、心理平衡和精神支撑功能以及认识功能。春秋人不求在天信仰的精神世界中获得永恒,而是理性地寻求对现实的信念、生活态度和生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天命 天道 至上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记》“壹似重有忧者”正读
17
作者 钟如雄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43-144,共2页
关键词 “壹似重有忧者” 《礼记·檀弓下》 古代汉语 词义 注释 读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语》的诗歌功能论
18
作者 李欧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4-139,共6页
《论语》中的诗歌功能论,是中国传统诗学的核心。此文试图从当代美学视野出发,集中对“兴、观、群、怨”和“无以言”进行再阐释。认为:“诗兴”有三种功能,“诗观”有四种方式,“诗群”指公共性交流,“诗怨”以刺穿社会平衡和建立个体... 《论语》中的诗歌功能论,是中国传统诗学的核心。此文试图从当代美学视野出发,集中对“兴、观、群、怨”和“无以言”进行再阐释。认为:“诗兴”有三种功能,“诗观”有四种方式,“诗群”指公共性交流,“诗怨”以刺穿社会平衡和建立个体心理平衡来医治社会和个体,“无以言”则揭示了诗语与人的存在的关系。《论语》中的论述,已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诗歌功能论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论语》 诗歌功能论 新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位“中西合璧”、“道器合一”的学者——纪念吴世昌先生
19
作者 苏利海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34-239,共6页
作为一位贯通文史的著名学者,吴世昌先生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从贯通中西的世界文化视野和求真与爱国相融一体性两方面阐述了吴世昌先生为当下学界带来的学术启迪和人格风范。
关键词 吴世昌 中西合璧 道器合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艺弘道——论范曾先生的艺术创作
20
作者 苏利海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127-130,共4页
范曾先生在艺术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就,而滋养其艺术之树结出累累硕果的源泉,不外乎他在艺术创作中能坚守"以艺弘道,以道驭艺"的创作原则。其中"道"有两个特征:一是艺术家个体价值的高扬,二是对民族未来发展的责任感,... 范曾先生在艺术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就,而滋养其艺术之树结出累累硕果的源泉,不外乎他在艺术创作中能坚守"以艺弘道,以道驭艺"的创作原则。其中"道"有两个特征:一是艺术家个体价值的高扬,二是对民族未来发展的责任感,两者统一于范曾先生对传统文化的亲和力和依恋感。范曾先生杰出的艺术成就对传统文化的复兴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文艺创作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熔铸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从而解答当下文艺界民族身份认同的困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曾 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