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铜镍双金属催化剂用于乙二醇氨化制乙二胺反应性能研究
1
作者 樊沛征 郭贝琳 +1 位作者 郎超群 吴亚娟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6-43,共8页
乙二醇(EG)催化氨化制乙二胺(EDA)是一条绿色、高效和经济的获取EDA的路线,但仍存在反应条件苛刻和产物选择性差等问题亟待解决。通过调整n(Cu):n(Ni),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Cu_(a)-Ni_(1-a)-Al-O(a取值分别为0.09、0.30、0.50、0.70... 乙二醇(EG)催化氨化制乙二胺(EDA)是一条绿色、高效和经济的获取EDA的路线,但仍存在反应条件苛刻和产物选择性差等问题亟待解决。通过调整n(Cu):n(Ni),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Cu_(a)-Ni_(1-a)-Al-O(a取值分别为0.09、0.30、0.50、0.70和0.91)催化剂并用于EG催化氨化制EDA反应。采用X射线衍射(XRD)、N_(2)吸/脱附和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等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对EG催化氨化制EDA的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Ni的引入可以显著提高Cu基单金属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其中Cu_(0.09)-Ni_(0.91)-Al-O具有最大的比表面积(150.20 m^(2)/g)和最小的平均孔径(5.84 nm)。Cu_(a)-Ni_(1-a)-Al-O中的Cu和Ni以CuNi合金形式存在,并且随着a减小,催化剂晶体结晶度和晶体尺寸减小。在最优反应条件(200 mg Cu_(0.09)-Ni_(0.91)-Al-O、1 mmol EG、15 mL1,2-二甲氧基乙烷、7 g NH_(3)、3 MPa H2、180℃以及反应13 h)下,EG转化率和EDA产率分别为100%和60%。Cu_(0.09)-Ni_(0.91)-Al-O在最优反应条件下循环使用4次,其催化性能未表现出明显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镍双金属催化剂 催化氨化 乙二胺 乙二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体稳定同位素分析在有机物降解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刘佳 黄振友 卜婧函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722-2732,共11页
单体稳定同位素分析(CSIA)能有效将环境中复杂的化合物经气相色谱(GC)或液相色谱(LC)分离,得出单一化合物,通过测定单一化合物中同位素比值的变化,达到判识降解机理和量化降解效果的目的.由于该项技术能够避免产物浓度变化和实地环境产... 单体稳定同位素分析(CSIA)能有效将环境中复杂的化合物经气相色谱(GC)或液相色谱(LC)分离,得出单一化合物,通过测定单一化合物中同位素比值的变化,达到判识降解机理和量化降解效果的目的.由于该项技术能够避免产物浓度变化和实地环境产生的干扰,弥补传统产物鉴定方法的不足,因而近年来在环境领域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本文以CSIA在污染物降解过程中的应用为主线,介绍了CSIA工作原理,阐述了CSIA如何通过同位素富集系数(ε)、表观动力学同位素效应(AKIE)和多维同位素值(Λ)达到量化降解机理和原位降解程度的目的,并对CSIA的应用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体稳定同位素分析 降解机理 同位素富集系数 表观动力学同位素效应 多维同位素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端羧基超支化聚酯高吸收铬鞣助剂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晨英 杨佳 +3 位作者 李生良 刘军 陈华林 丁克毅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3-39,共7页
在铬鞣中使用质均分子量1909,支化度为0.72的水性端羧基超支化聚酯HBP-4作为高吸收铬鞣助剂,探讨其对铬鞣剂耐碱稳定性的影响,考查其添加时间节点、添加量对铬鞣效果的影响,及其在自碱化铬鞣中的应用。结果表明,HBP-4在提碱开始时加入,... 在铬鞣中使用质均分子量1909,支化度为0.72的水性端羧基超支化聚酯HBP-4作为高吸收铬鞣助剂,探讨其对铬鞣剂耐碱稳定性的影响,考查其添加时间节点、添加量对铬鞣效果的影响,及其在自碱化铬鞣中的应用。结果表明,HBP-4在提碱开始时加入,用量为皮重的1.5%时,铬吸收率比对照组增加22.3%,蓝皮收缩温度提高5℃,成革抗张强度最多可提高86.2%。鞣后蓝皮断面扫描电镜照片证实了HBP-4可提高胶原纤维的交联密度。HBP-4用在自碱化铬鞣中也可提高铬吸收率和成革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羧基超支化聚酯 高吸收铬鞣助剂 胶原纤维 铬吸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OC对基于羟化α-SiO_(2)核的二次气溶胶形成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瑶泽 潘茁 +2 位作者 张鹏洋 张春春 陈军宪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197-2204,共8页
空气中的细颗粒物(PM_(2.5))是一种主要的空气污染物,在低层大气中携带多种有毒污染物,对区域空气质量、人类健康、气候和各种人类活动构成严重威胁。矿尘作为大气中广泛存在的颗粒物,它是西北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的PM_(2.5)的主要成分,其... 空气中的细颗粒物(PM_(2.5))是一种主要的空气污染物,在低层大气中携带多种有毒污染物,对区域空气质量、人类健康、气候和各种人类活动构成严重威胁。矿尘作为大气中广泛存在的颗粒物,它是西北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的PM_(2.5)的主要成分,其中矿尘主要由SiO_(2)组成。因此,VOC基于羟化SiO_(2)核的二次气溶胶SOA的形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之前的SOA形成的量化研究工作基础上构建了VOCs-羟化SiO_(2)界面模型,使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对VOC在界面的吸附行为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最终获得了VOC与羟化SiO_(2)表面间的有效作用参数Tg和VOC扩散系数D与FAC之间的量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分子动力学 量化关系 二次气溶胶SOA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