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高空间分辨率影像的林业小班遥感区划系统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6
1
作者 吴春争 冯益明 +3 位作者 舒清态 李增元 武红敢 车腾腾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0-45,共6页
小班区划是森林资源调查中最主要的任务。为了减少小班区划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以及保证小班区划的一致性,从功能需求角度,设计了一种基于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林业小班区划的系统,并对系统各部分功能进行较为详细的设计与说明。开... 小班区划是森林资源调查中最主要的任务。为了减少小班区划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以及保证小班区划的一致性,从功能需求角度,设计了一种基于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林业小班区划的系统,并对系统各部分功能进行较为详细的设计与说明。开发并实现了遥感数据处理、多尺度分割和面向对象分类等关键技术,借助该系统,可以实现基于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林业小班边界的内业自动生成,小班区划精度符合林业实际生产需求。目前,该系统已在重庆和海南等地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测计学 高空间分辨率影像 林业 遥感 小班区划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林业实验中心人工林区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车腾腾 冯益明 +3 位作者 蔡道雄 张万幸 张显强 吴春争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06-712,共7页
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热林中心)1998年、2004年和2009年3期森林资源调查成果为主要信息源,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支持下,通过分析景观指数,对热林中心3个时期的景观格局作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1998-2009年,有林地景观... 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热林中心)1998年、2004年和2009年3期森林资源调查成果为主要信息源,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支持下,通过分析景观指数,对热林中心3个时期的景观格局作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1998-2009年,有林地景观要素占所有景观要素面积的49%以上,呈现出面积大、斑块数目多、优势度高的特征,它对热林中心景观的结构功能起着主导作用。未成林造林地、非林地、无立木林地在1998-2009年期间面积分别减少283.83,538.84和1 507.11 hm2,疏林地在2004年和2009年2期数据中都已经不存在,宜林地面积在不断增加,苗圃和辅助生产这些为营林造林服务的土地面积也略有上升趋势。这些变化与热林中心近年来重视森林培育,精细化经营林地,对林地利用方式进行调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学 人工林 景观格局 动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主要野生观赏蕨类植物资源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樊智丰 岳锋 彭建松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7247-7250,共4页
通过整理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统计,云南省主要野生观赏蕨类植物共59科102属132种,主要集中分布在滇东南地区海拔1000~2000m的林下,对其生态型和生境的分布类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81种为陆生,占总种数的61.4%;48种生长在林下或林... 通过整理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统计,云南省主要野生观赏蕨类植物共59科102属132种,主要集中分布在滇东南地区海拔1000~2000m的林下,对其生态型和生境的分布类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81种为陆生,占总种数的61.4%;48种生长在林下或林缘,占总种数的3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赏蕨类植物 资源现状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黄竹天然竹林资源现状和保护策略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安曼云 杨汉奇 +1 位作者 杨宇明 孙茂盛 《山东林业科技》 2010年第4期111-114,共4页
黄竹在我国生长于热带北缘湿热地区,在澜沧江中下游河谷地区形成大面积的天然林分,是我国面积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天然热带性大型丛生竹林。由于我国绝大部分天然黄竹林不属于自然保护区和天然林保护范围,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没有科学的规... 黄竹在我国生长于热带北缘湿热地区,在澜沧江中下游河谷地区形成大面积的天然林分,是我国面积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天然热带性大型丛生竹林。由于我国绝大部分天然黄竹林不属于自然保护区和天然林保护范围,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没有科学的规划,近年来天然黄竹林群落和以黄竹林为基础的植被环境破坏严重,亟需对其资源进行保护研究。本文对黄竹的资源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黄竹种质资源的保护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竹 天然竹林 资源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社会林业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朝品 闵陆斌 赵学理 《现代农业科技》 2011年第3期215-216,共2页
对中国当前的社会林业研究现状进行了简略的综述,主要介绍了社会林业的概念、特点和发展目标,社会林业产权、技术支撑、项目管理和规划设计,以及社会林业的监测与评估等。同时,对中国社会林业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社会林业 科技支撑 项目管理 监测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5-氨基乙酰丙酸对干旱胁迫下甘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4
6
作者 张春平 何平 +2 位作者 袁凤刚 胡世俊 韦品祥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603-1610,共8页
以药用植物甘草种子和幼苗为材料,在20%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条件下,测定了不同浓度外源5-氨基乙酰丙酸(ALA)处理甘草种子的发芽势(Gv)、发芽率(Gr)、发芽指数(Gi)和活力指数(Vi)的变化,以及ALA处理幼苗叶片的质膜透性、丙二醛(MDA)含... 以药用植物甘草种子和幼苗为材料,在20%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条件下,测定了不同浓度外源5-氨基乙酰丙酸(ALA)处理甘草种子的发芽势(Gv)、发芽率(Gr)、发芽指数(Gi)和活力指数(Vi)的变化,以及ALA处理幼苗叶片的质膜透性、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显示:(1)在20%PEG-6000胁迫下,甘草种子萌发受到显著抑制,而各项萌发指标经过不同浓度的ALA进行恢复处理后均有明显提高,且均以10 mg.L-1ALA处理的各项指标值最大,其种子发芽势(75%)、发芽率(91%)比干旱胁迫对照显著提高了35%和30%,发芽指数(36.2)和活力指数(709.7)分别提高至干旱胁迫的2.6和3.5倍。(2)各ALA处理较对照均显著提高了干旱胁迫下甘草幼苗总生物量、可溶性糖的含量及脯氨酸含量,却显著降低了甘草叶片的MDA含量和质膜透性,同时显著提高了干旱胁迫下甘草叶片中的SOD、POD和CAT的活性,且以10 mg.L-1ALA处理后的酶活性最强。研究表明,适宜浓度(10 mg.L-1)的ALA能显著提高干旱胁迫下甘草种子的萌发能力,通过调节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保护酶活性来有效减缓干旱胁迫对甘草幼苗的伤害,提高甘草种子及幼苗的抗旱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ALA 干旱胁迫 种子萌发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濒危植物大果木莲种群格局及濒危原因分析 被引量:15
7
作者 陈少瑜 付玉嫔 +3 位作者 吴涛 司马永康 郝佳波 韩燕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2-106,共5页
采用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以及方差均值比率法对木兰科(Magnoliaceae)木莲属(Manglietia Bl.)濒危植物大果木莲(Manglietia grandis Hu et Cheng)种群的年龄结构和种群格局进行了研究,并编制了大果木莲种群的特定时间生命表和存活曲线;... 采用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以及方差均值比率法对木兰科(Magnoliaceae)木莲属(Manglietia Bl.)濒危植物大果木莲(Manglietia grandis Hu et Cheng)种群的年龄结构和种群格局进行了研究,并编制了大果木莲种群的特定时间生命表和存活曲线;结合生殖生物学特征以及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分析了导致大果木莲濒危的主要原因。根据株高和胸径可分别将大果木莲种群的年龄结构分为5级、高度结构分为6级;在大果木莲的5个年龄结构分级中,成年个体较多,幼年个体较少;其高度结构完整,个体高度主要在20 m以下。种群的方差均值比率为0.838 3,其空间分布格局属于随机分布。根据特定时间生命表可将大果木莲种群的发育分为3个阶段:幼树阶段(年龄级为Ⅱ~Ⅲ级)、成树阶段(年龄级为Ⅲ~Ⅳ级)、老树阶段(年龄级为Ⅳ~Ⅴ级),其中成树阶段个体死亡率最低。大果木莲种群存活曲线接近DeeveyⅠ型,属于衰退型种群。种群自我更新能力差、种子生产力低下、有性生殖困难、生境片断化导致的基因流受限以及人为干扰是大果木莲濒危的主要原因。针对大果木莲濒危现状和致危原因,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果木莲 种群格局 年龄结构 生命表 存活曲线 濒危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北香格里拉森林4个建群种的含碳率 被引量:20
8
作者 王金亮 王小花 +5 位作者 岳彩荣 程峰 徐天蜀 程鹏飞 王雪梅 高雁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13-619,共7页
森林群落的生物量及其组成树种的含碳率是研究森林植被碳储量2个关键因子,对其测定可为估算区域和全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提供依据。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对滇西北香格里拉县4主要树种的含碳率进行了测定,并对不同树种不同林龄不同器官... 森林群落的生物量及其组成树种的含碳率是研究森林植被碳储量2个关键因子,对其测定可为估算区域和全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提供依据。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对滇西北香格里拉县4主要树种的含碳率进行了测定,并对不同树种不同林龄不同器官的含碳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树种中,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的林分平均含碳率最大达到51.48%,其次是高山松Pinus densata 51.31%,冷杉Abies georgei 50.79%,川滇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的含碳率最小为48.71%,通过统计检验,4树种之间的含碳率差异显著;同一树种不同林龄之间的含碳率也存在着差异,但是变化较小,均未超过3%;不管是同一树种不同器官之间还是同一器官不同树种之间的含碳率都存在差异,但含碳率变化不大,变异系数均未超过6%;针叶树种平均含碳率普遍高于阔叶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碳率 森林类型 器官 林龄 香格里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腾冲红花油茶籽油中多酚类物质对自由基清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3
9
作者 黄佳聪 阚欢 刘云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54-57,共4页
采用80%乙醇作为溶剂提取腾冲红花油茶籽油中的多酚类物质,研究腾冲红花油茶籽油中的多酚类物质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腾冲红花油茶籽油中的多酚类物质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对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有良好的清除作用;... 采用80%乙醇作为溶剂提取腾冲红花油茶籽油中的多酚类物质,研究腾冲红花油茶籽油中的多酚类物质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腾冲红花油茶籽油中的多酚类物质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对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有良好的清除作用;当多酚类物质的质量浓度达到6.3μg/mL时,其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可达62.12%,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抑制率可达51.96%。因此,腾冲红花油茶籽油中的多酚类物质具有较强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冲红花油茶籽油 多酚类物质 自由基 清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筑坝扩容下高原湿地拉市海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及其变化 被引量:12
10
作者 肖德荣 袁华 +1 位作者 田昆 杨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15-822,共8页
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实地调查与验证,对高原湿地拉市海筑坝扩容13a来湿地植物群落类型、物种组成、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对比分析筑坝扩容前后植物群落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拉市海当前分布有水葱(Scirpus tabernaemontani... 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实地调查与验证,对高原湿地拉市海筑坝扩容13a来湿地植物群落类型、物种组成、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对比分析筑坝扩容前后植物群落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拉市海当前分布有水葱(Scirpus tabernaemontani)、两栖蓼(Polygonum amphibium)等2个挺水植物群落,鸭子草(Potamogeton tepperi)、菱(Trapa bispinosa)等2个浮叶植物群落,穗状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篦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穿叶眼子草(Potamogeton perfoliatus)、小叶眼子菜(Potamogeton pusillns)等5个沉水植物群落,草甸植被分布于湖周。湿地植物物种共计61种,隶属于25科、48属,物种丰富度随沉水→浮叶→挺水→草甸逐渐增加。沉水植物群落分布面积最大(615.08hm2),其次是草甸(214.60 hm2)、浮叶植物群落(140.01 hm2),挺水植物群落分布面积最小(9.34 hm2),群落垂直层次随沉水→浮叶→挺水呈复杂化的趋势。筑坝13a来,拉市海植物群落类型从单一的沉水型植物群落发展成为由沉水、浮叶、挺水型组成的、水平空间多样化配置的湿地植被系统,其中穗状狐尾藻、篦齿眼子菜、小眼子菜等植物群落在筑坝蓄水13a后没有发生演替得以保留,而扇叶水毛茛(Butrachium bungei)、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和轮藻(Chara spp.)群落发生演替而消失。研究掌握了筑坝扩容下拉市海湿地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特征,为科学评估筑坝蓄水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了基础性数据,同时也为水文改变下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管理以及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筑坝扩容 高原湿地 植物群落 分布格局 拉市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山森林公园森林景观分类与排序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赵耘 舒清态 +1 位作者 刘安华 赵林森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02-1208,共7页
以2006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信息源,在ArcView支持下,把西山森林公园划分为14种景观类型,并建立了由8个景观指数组成的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rcView扩展模块Patch Analyst定量计算景观指标值,建立景观指标标准化矩阵,并运用主成... 以2006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信息源,在ArcView支持下,把西山森林公园划分为14种景观类型,并建立了由8个景观指数组成的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rcView扩展模块Patch Analyst定量计算景观指标值,建立景观指标标准化矩阵,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造森林景观稳定性综合评价模型,对西山森林公园各景观类型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西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景观稳定性依次为:华山松—桃—苹果—栎类—杜鹃—柏木—竹—云南松—马桑—苦刺—其他阔—蓝桉—圣诞树—桤木。该结果可为西山公园森林景观经营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景观分类 排序 主成分分析 西山森林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枇杷酒香气成分SPME萃取条件优化 被引量:10
12
作者 蒲彪 张瑶 +1 位作者 刘云 刘兴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4-119,共6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P-SPME)对枇杷酒进行香气成分的萃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取样量为影响因素,色谱总峰面积为响应值,运用Box-Ben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进行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HP-SPME萃取枇杷酒...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P-SPME)对枇杷酒进行香气成分的萃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取样量为影响因素,色谱总峰面积为响应值,运用Box-Ben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进行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HP-SPME萃取枇杷酒香气成分的适宜萃取条件为:萃取温度38.0℃、萃取时间32.5min、取样量8.5 mL。以此优化条件并结合GC-MS分析测得陈酿1年枇杷酒香气成分26种,相对含量高低依次为醇类47.33%、酯类37.73%、酸类7.9%和醛类0.32%,其中苯乙醇、1-壬醇、丁二酸二乙酯、水杨酸甲酯、己酸、辛酸乙酯和2-甲基丁酸乙酯等组分相对含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枇杷酒 香气 SPME 响应面法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四面山杉木林群落乔木层优势种群生态位特征研究 被引量:27
13
作者 卢炜丽 张洪江 +2 位作者 陈奇伯 吴霖 栗宏林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0-65,共6页
应用2种不同类型的生态位宽度公式和生态位重叠公式统计分析重庆四面山杉木林乔木层优势种群生态位特征。结果表明,重庆四面山杉木林中,杉木、腺萼马银花、光叶山矾、长蕊杜鹃、细枝柃、城口桤叶树都具有较大的生态位宽度,其Bi和Ba值分... 应用2种不同类型的生态位宽度公式和生态位重叠公式统计分析重庆四面山杉木林乔木层优势种群生态位特征。结果表明,重庆四面山杉木林中,杉木、腺萼马银花、光叶山矾、长蕊杜鹃、细枝柃、城口桤叶树都具有较大的生态位宽度,其Bi和Ba值分别为0.589 8、0.563 2、0.594 1、0.558 8、0.595 2、0.566 0和0.928 7、0.787 1、0.955 0、0.775 1、0.960 7、0.807 6;而檫木、薯豆的生态位宽度较小,其Bi和Ba值为0.121 1、0.057 5和0.427 3、0.503 6。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有一定的联系,但又不呈明显的规律性。具有较大生态位宽度的物种是杉木林群落的主要优势种或伴生种,其对环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具有相近的生态特性或对生境因子有互补性要求的物种间生态位重叠较大。在营造杉木人工林时,可以选择光叶山矾、长蕊杜鹃、细枝柃等与杉木进行混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林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相似性比例 生态位重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尺度均值漂移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快速分割方法 被引量:12
14
作者 王雷光 郑晨 +2 位作者 林立宇 陈荣元 梅天灿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7-183,共7页
均值漂移算法是一种特征空间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自然场景影像和医学影像分割中。但算法较高的计算复杂度成为其在具有海量特性的遥感影像中应用的瓶颈。文章将均值漂移算法拓展到小波域,提出了一种小波域均值漂移快速分割算法。多光谱... 均值漂移算法是一种特征空间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自然场景影像和医学影像分割中。但算法较高的计算复杂度成为其在具有海量特性的遥感影像中应用的瓶颈。文章将均值漂移算法拓展到小波域,提出了一种小波域均值漂移快速分割算法。多光谱遥感影像和仿真影像的实验表明:在获得相当的分割结果的前提下,相比单尺度均值漂移算法,提出的分割算法能够提高处理速度5~7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分割 均值漂移 小波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桤木幼树个体间生物量与热值的比较 被引量:7
15
作者 谷凌云 和亚君 +2 位作者 李世友 钱梅清 李福秀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22,共6页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农村能源消耗量将越来越大,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因此开发能源树种、发展高效能源林是必然趋势。为了为能源树种及其优良个体的选择提供依据,本文以相同立地条件下3年生川滇桤木实生幼树为...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农村能源消耗量将越来越大,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因此开发能源树种、发展高效能源林是必然趋势。为了为能源树种及其优良个体的选择提供依据,本文以相同立地条件下3年生川滇桤木实生幼树为研究材料,对不同个体的生物量和热值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幼树单株个体间的生物量差异较显著,个体器官生物量的差异显著,器官生物量的比例依次为干>枝>叶;不同器官的热值差异显著,各器官热值大小顺序为叶>枝>皮>干;生物量和热值之间几乎没有相关性;植株胸径和干生物量及总生物量间具显著相关性,建立的曲线回归方程分别为W1=234.826-146.521D+70.045D2,W2=4274.859-1803.607D+278.687D2;对该树种薪炭能源优树选择的主要指标是总生物量,其次是热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树种 生物量 热值 川滇桤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交林对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的抗虫性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岳锋 冯丹 +1 位作者 周希伟 杨斌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5-86,110,共3页
在云南省纵坑切梢小蠹危害严重的地区,通过调查云南松与板栗、油杉、华山松、旱冬瓜、麻栎等树种以块状混交、行间混交、株间混交的混交林,研究纯林和不同混交林对纵坑切梢小蠹的抗虫性。结果表明:与纯林相比,混交林对纵坑切梢小蠹的抗... 在云南省纵坑切梢小蠹危害严重的地区,通过调查云南松与板栗、油杉、华山松、旱冬瓜、麻栎等树种以块状混交、行间混交、株间混交的混交林,研究纯林和不同混交林对纵坑切梢小蠹的抗虫性。结果表明:与纯林相比,混交林对纵坑切梢小蠹的抗性强;云南松与板栗、华山松混交林抗虫性好;不同混交方式的抗虫性,株间混交最好,行间混交次之,块状混交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松 混交林 纵坑切梢小蠹 抗虫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峰葡萄酒酿造工艺 被引量:10
17
作者 郭磊 刘云 +2 位作者 姜磊 刘锷 杨薇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4036-4037,共2页
以新鲜巨峰葡萄为原料,分析了酵母用量、发酵时间、糖度对葡萄酒品质的影响,得到最佳酿造工艺条件为酵母用量3%、糖度20°、发酵时间8 d。成品酒颜色和口感都较好、理化及微生物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
关键词 葡萄酒 巨峰葡萄 发酵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松混交林抗云南切梢小蠹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岳锋 杨斌 +1 位作者 冯丹 周希伟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59-161,共3页
在云南省云南切梢小蠹危害严重的地区,调查云南松与藏柏、樟树、滇青冈、旱冬瓜、麻栎等树种以块状混交、行间混交、株间混交方式的混交林,研究云南松纯林和不同混交林对云南切梢小蠹的抗性。结果表明,与云南松纯林相比,混交林对云南切... 在云南省云南切梢小蠹危害严重的地区,调查云南松与藏柏、樟树、滇青冈、旱冬瓜、麻栎等树种以块状混交、行间混交、株间混交方式的混交林,研究云南松纯林和不同混交林对云南切梢小蠹的抗性。结果表明,与云南松纯林相比,混交林对云南切梢小蠹的抗性强;云南松与藏柏、滇青冈混交林抗虫性好;不同混交方式的抗虫性以株间混交最好,行间混交次之,块状混交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松 混交林 云南切梢小蠹 抗虫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TM+和DEM的西藏灌木林遥感分类技术 被引量:8
19
作者 张超 黄清麟 +3 位作者 朱雪林 张晓红 普布顿珠 旦增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21,共7页
对西藏地区主要类型灌木林进行外业遥感调查,选取海拔、坡向、坡度和NDVI4个影响西藏灌木林空间分布的主要指标,采用判别分析方法,构建判别模型和判别规则,提取基于空间分布特征的识别决策,基于覆盖研究区的ETM+和DEM,进行西藏灌木林的... 对西藏地区主要类型灌木林进行外业遥感调查,选取海拔、坡向、坡度和NDVI4个影响西藏灌木林空间分布的主要指标,采用判别分析方法,构建判别模型和判别规则,提取基于空间分布特征的识别决策,基于覆盖研究区的ETM+和DEM,进行西藏灌木林的遥感分类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灌木林空间分布特征的遥感分类精度达到86.24%,其中,狼牙刺-沙棘-红柳组合的分类精度最高,为95.00%,杜鹃-小檗和高山柳-铺地柏组合的分类精度相当,分别为81.08%和81.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灌木林 遥感分类 空间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树ISSR反应体系的优化与建立 被引量:3
20
作者 廖声熙 崔凯 +3 位作者 张鹏 王海英 崔永忠 袁首乾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6-80,共5页
利用正交试验对Taq酶浓度、引物浓度、dNTPs浓度、Mg2+浓度和模板DNA浓度5个因素进行优化,从而建立了一套适宜构树的ISSR-PCR反应体系。在20μL的反应体系中,各反应物的最适宜含量为:0.07 U.μL-1TaqDNA聚合酶、0.35μmol.L-1ISSR引物、... 利用正交试验对Taq酶浓度、引物浓度、dNTPs浓度、Mg2+浓度和模板DNA浓度5个因素进行优化,从而建立了一套适宜构树的ISSR-PCR反应体系。在20μL的反应体系中,各反应物的最适宜含量为:0.07 U.μL-1TaqDNA聚合酶、0.35μmol.L-1ISSR引物、0.3 mmol.L-1dNTPs,2.0 mmol.L-1Mg2+、1.2 ng.μL-1模板DNA。PCR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5 min,94℃变性30 s,46℃退火45 s,72℃延伸2 min,40个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树 ISSR PCR反应体系 正交试验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