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橄榄产业发展的问题与措施 被引量:8
1
作者 黄佳聪 龚发萍 《林业调查规划》 2017年第6期76-80,共5页
滇橄榄是干热河谷地区生态修复、重建的良好先锋树种之一,其果实药食同源,具有良好的食用、保健及药用价值。在阐述野生资源丰富但可利用率低,产业基地建设起步晚、管理粗放,林农组织化程度低,产业结构单一等滇橄榄产业现状的基础上,分... 滇橄榄是干热河谷地区生态修复、重建的良好先锋树种之一,其果实药食同源,具有良好的食用、保健及药用价值。在阐述野生资源丰富但可利用率低,产业基地建设起步晚、管理粗放,林农组织化程度低,产业结构单一等滇橄榄产业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藉此提出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加强科技支撑,完善产业链建设等产业发展的具体策略与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橄榄 产业发展 基地建设 产业结构 种质资源 栽培效益 产业链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鳞藤属(Myrialepis)——中国新分布属 被引量:3
2
作者 王慷林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16,共6页
多鳞藤属(Myrialepis)是棕榈科的一个广布属,广泛分布于缅甸、老挝、越南、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生长于低地到山地雨林中,也常见于林缘和次生林地。近期首次在中国云南发现有其新分布,本文对该属的形态及生境特... 多鳞藤属(Myrialepis)是棕榈科的一个广布属,广泛分布于缅甸、老挝、越南、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生长于低地到山地雨林中,也常见于林缘和次生林地。近期首次在中国云南发现有其新分布,本文对该属的形态及生境特征进行了描述,并编制了中国棕榈藤属的分类检索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鳞藤属 多鳞藤 新分布属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棕榈藤综合开发利用技术与应用前景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慷林 刘杏娥 +4 位作者 杨淑敏 吕文华 田根林 刘广路 江泽慧 《世界竹藤通讯》 2017年第4期1-8,26,共9页
棕榈藤是热带、亚热带地区最为重要的非木材林产品,在增加农户收入、消除贫困、促进区域经济和社区发展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中主要回顾了棕榈藤开发利用的技术与手段,包括藤材利用、藤笋利用和藤果利用等,展现了棕榈藤广阔的... 棕榈藤是热带、亚热带地区最为重要的非木材林产品,在增加农户收入、消除贫困、促进区域经济和社区发展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中主要回顾了棕榈藤开发利用的技术与手段,包括藤材利用、藤笋利用和藤果利用等,展现了棕榈藤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藤 综合利用技术 应用前景 藤材 藤笋 藤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娟茶自然杂交后代的ISSR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邹瑞 张玥 +2 位作者 杨自云 蓝增全 吴田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7-91,共5页
【目的】为了明确紫娟茶自然杂交后的种子所萌发的实生苗与紫娟母株的遗传差异.【方法】采用28个ISSR引物对15份紫娟茶实生苗和紫娟原种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检测它们的花青素含量.[结果]16份紫娟茶共扩增出92条... 【目的】为了明确紫娟茶自然杂交后的种子所萌发的实生苗与紫娟母株的遗传差异.【方法】采用28个ISSR引物对15份紫娟茶实生苗和紫娟原种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检测它们的花青素含量.[结果]16份紫娟茶共扩增出92条DNA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72条,占78.3%,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31,Shannon信息指数(I)为0.45,遗传相似范围在0.53~0.79之间,平均为0.66;聚类分析发现,在0.66水平上16份紫娟茶样可分为3组,SS14的遗传相似水平与紫娟原种最高,其花青素含量与紫娟原种最接近.【结论】紫娟茶的实生苗在经ISSR鉴定、花青素含量测量,且遗传相似水平较高的前提下,可以用于构建种质群;后续在利用紫娟实生苗时,可使用区分度较高的ISSR引物855进行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实生苗 遗传多样性 Shannon信息指数 花青素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海巴戟果实中乙烯调控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胡丹焱 张正雪 +2 位作者 刘娟 蓝增全 吴田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28-537,共10页
【目的】为了明确乙烯相关基因在海巴戟(Morinda citrifolia L.)果实采后后熟过程中的功能。【方法】以刚采摘的成熟海巴戟果实(0 d)和室温(25℃)后熟2 d的海巴戟果实为研究对象,通过转录组测序(RNA-Seq)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RT-PCR)... 【目的】为了明确乙烯相关基因在海巴戟(Morinda citrifolia L.)果实采后后熟过程中的功能。【方法】以刚采摘的成熟海巴戟果实(0 d)和室温(25℃)后熟2 d的海巴戟果实为研究对象,通过转录组测序(RNA-Seq)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RT-PCR),分析海巴戟果实的转录组数据、乙烯相关基因及其表达水平。【结果】海巴戟果实转录组经组装获得35 721个转录本,26 202个注释基因,筛选后获得3 754个差异基因(P≤0.05,LogFC≥2)。从差异基因中随机选取10个上调基因和10个下调基因进行荧光定量验证,结果表明转录组测序结果可靠。在乙烯合成途径和乙烯信号转导通路中发现4个乙烯合成相关基因-metK、ACS10、ACS12、ACO5和7个乙烯信号转导相关基因-ETR、CTR1、MAPK6、EIN2、EIN3、EBF1、ERF1,这11个基因在乙烯合成途径和乙烯信号转导通路中表达量较高且差异显著,选取其中表达量较高的metK、ACO5、EIN3和EBF1共4个基因进行荧光定量,进一步明确了这4个基因在海巴戟果实后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结论】在乙烯合成途径和乙烯信号转导通路中发现的11个相关基因与海巴戟果实后熟和乙烯积累密切相关,可以从metK、ACO5、EIN3和EBF1入手,以继续进行海巴戟果实后熟机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组测序 海巴戟 果实后熟 乙烯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樟芝菌种培养基质筛选 被引量:3
6
作者 蒋忠成 郑元 +3 位作者 张颖 杨宇明 王娟 陈翔 《食药用菌》 2019年第3期199-204,共6页
采用固体恒温暗培养的方式,通过改变培养基的营养基质,探究牛樟芝菌丝体对不同碳氮源的效应。结果为:蛋白胨和果糖是菌丝生长的最适氮源和碳源,最优的种源是2号,3、5和6号次之。不同碳氮源分别在10~15天、15~20天平均生长速度最快。对... 采用固体恒温暗培养的方式,通过改变培养基的营养基质,探究牛樟芝菌丝体对不同碳氮源的效应。结果为:蛋白胨和果糖是菌丝生长的最适氮源和碳源,最优的种源是2号,3、5和6号次之。不同碳氮源分别在10~15天、15~20天平均生长速度最快。对比发现,牛樟芝菌丝体在葡萄糖、胡萝卜基质上生长最快的是10~15天。在胡萝卜、果糖基质上的菌落颜色最鲜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樟芝 氮源 碳源 种源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