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樟叶越橘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
作者 李楚然 王卫华 +3 位作者 武波晓 杨晓琴 刘云 赵平 《林产化学与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9-209,共11页
综述了樟叶越橘中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主要为熊果苷类衍生物、糖苷类及酚酸类化合物,并介绍了主要成分的提取和含量测定方法,总结了樟叶越橘化学成分的抗氧化、抑制黑色素生成、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以及抗炎、保肝、降血脂、抗血栓、降血... 综述了樟叶越橘中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主要为熊果苷类衍生物、糖苷类及酚酸类化合物,并介绍了主要成分的提取和含量测定方法,总结了樟叶越橘化学成分的抗氧化、抑制黑色素生成、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以及抗炎、保肝、降血脂、抗血栓、降血糖、抗病毒和防治果蔬灰霉病等生物活性。探讨了樟叶越橘在保健品、日化品、药品以及果蔬保鲜等领域的开发应用潜力,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以期为樟叶越橘的深入研究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叶越橘 化学成分 咖啡酰熊果苷 提取方法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O-咖啡酰熊果苷脂质体的制备工艺优化及其活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梦哲 韩康佳 +6 位作者 王文博 杨洋 解思达 赵平 徐俊明 何远平 杨晓琴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07-217,共11页
目的: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6’-O-咖啡酰熊果苷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并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和活性评价。方法:采用乙醇注入法,首先以单因素实验考察大豆卵磷脂与胆固醇质量比、磷酸盐缓冲溶液(PBS)p H、6’-O-咖啡酰熊果苷用量、搅拌... 目的: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6’-O-咖啡酰熊果苷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并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和活性评价。方法:采用乙醇注入法,首先以单因素实验考察大豆卵磷脂与胆固醇质量比、磷酸盐缓冲溶液(PBS)p H、6’-O-咖啡酰熊果苷用量、搅拌温度和搅拌时间对6’-O-咖啡酰熊果苷脂质体包封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制备工艺,并对其微观形态、粒径、体外抗氧化活性和体外酪氨酸酶抑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大豆卵磷脂与胆固醇质量比7.10(g/g),PBS的p H6.90,6’-O-咖啡酰熊果苷用量820μL,在45℃下搅拌30 min,脂质体最大包封率可达80.93%±0.82%,所得脂质体具有囊泡结构,微粒形态完整接近球形,粒径主要集中在78~200 nm,平均粒径为127.42±0.76 nm,多分散性指数为0.259±0.006,电位主要分布在-80~-40 m V范围内。6’-O-咖啡酰熊果苷及其脂质体清除DPPH自由基的IC_(50)值为0.27±0.04和0.26±0.03 mg/m L,清除ABTS+自由基的IC_(50)值为0.13±0.02和0.17±0.03 mg/m L,清除OH自由基的IC_(50)值为0.10±0.03和0.17±0.02 mg/m L,对铁离子总还原能力强度6’-O-咖啡酰熊果苷显著高于其脂质体;6’-O-咖啡酰熊果苷及其脂质体的体外酪氨酸酶单酚酶的最大抑制率分别为48.81%±0.51%和42.56%±1.25%,抑制二酚酶的IC_(50)值分别为0.14±0.02和0.16±0.03 mg/m L。结论:在本实验工艺条件下制备的脂质体6’-O-咖啡酰熊果苷包封率高、粒径小,表现出良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及酪氨酸酶抑制作用,为6’-O-咖啡酰熊果苷的深度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O-咖啡酰熊果苷 脂质体 包封率 抗氧化 酪氨酸酶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雪草中3种三萜皂苷的含量及抑菌活性分析
3
作者 李圆梦 罗甸 +6 位作者 牛王慧 李楚然 朱宏涛 张颖君 杨晓琴 朱国磊 赵平 《西部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72,共7页
为比较不同产地积雪草中主要三萜皂苷含量差异,采用HPLC法对15个不同产地积雪草中积雪草苷B(1)、羟基积雪草苷(2)和积雪草苷(3)的含量进行分析,并评价三萜皂苷(1-3)对植物病原真菌芸苔链格孢、尖孢镰孢和灰葡萄孢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 为比较不同产地积雪草中主要三萜皂苷含量差异,采用HPLC法对15个不同产地积雪草中积雪草苷B(1)、羟基积雪草苷(2)和积雪草苷(3)的含量进行分析,并评价三萜皂苷(1-3)对植物病原真菌芸苔链格孢、尖孢镰孢和灰葡萄孢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在15个供试样品中,云南昆明产积雪草中3种三萜皂苷的总含量最高(53.64±1.51)mg·g^(-1),其次为云南玉溪(49.72±0.75)mg·g^(-1)、广西南宁(39.12±0.60)mg·g^(-1)和云南普洱(37.77±0.69)mg·g^(-1)产积雪草,而安徽亳州和贵州遵义产积雪草中3种三萜皂苷的总含量最低,分别为(6.91±0.38)mg·g^(-1)和(8.40±0.39)mg·g^(-1);三萜皂苷(1-3)对3种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羟基积雪草苷对芸苔链格孢的抑制作用(MIC=15.63μg·mL^(-1))强于阳性对照噻菌灵(MIC=31.25μg·mL^(-1))、积雪草苷B和积雪草苷与阳性对照噻菌灵相当,但均弱于阳性对照多菌灵(MIC=3.91μg·mL^(-1))。进一步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抗真菌活性皂苷(1-3)与抗真菌关键靶点蛋白羊毛甾醇14α-脱甲基酶(CYP51)的结合能分别为-9.75、-9.82 kcal·mol^(-1)和-6.40 kcal·mol^(-1),表明3种三萜皂苷与靶点蛋白之间有较强的结合活性。研究结果为积雪草优质种源的筛选及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草 三萜皂苷 含量分析 抑菌活性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光质对樟叶越桔组培苗生长及其6'-O-咖啡酰熊果苷含量的影响
4
作者 萧卫泓 李楚然 +6 位作者 孙蕊 王卫华 刘云 杨晓琴 朱国磊 解思达 赵平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0-197,共8页
通过对樟叶越桔组培苗的生长生理指标及其中6'-O-咖啡酰熊果苷(CA)含量的测定,分析蓝色、红色、不同红蓝色配比(1∶1、1∶2和2∶1)及白色(对照)LED光对其生长和主要次生代谢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单色红光处理可促进组培苗苗高的增长... 通过对樟叶越桔组培苗的生长生理指标及其中6'-O-咖啡酰熊果苷(CA)含量的测定,分析蓝色、红色、不同红蓝色配比(1∶1、1∶2和2∶1)及白色(对照)LED光对其生长和主要次生代谢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单色红光处理可促进组培苗苗高的增长,蓝光处理可提高组培苗丙二醛(MDA)含量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红蓝光复合配比有利于提高叶绿素含量和增加对光胁迫抗逆性,在红蓝光比为1∶1时组培苗具有较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当红光比例增加时,组培苗的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当蓝光比例增加时,组培苗的MDA含量和POD活性均为上升趋势;当红蓝光比为1∶2时,组培苗中CA的含量最高[(21.02±0.56) mg/g],为对照组的1.5倍,而在其他光质处理下其含量均下降。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阐明樟叶越桔CA的生产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质 樟叶越桔 组培苗 生理指标 红光 蓝光 6'-O-咖啡酰熊果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桉木刨花板及其干刨花挥发性成分和气味特征分析
5
作者 尹文行 武波晓 +7 位作者 杨兆金 郭兆辉 刘云 何云凯 许文熙 黄鹤鸣 杜官本 赵平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8-205,共8页
为了解桉木刨花板及其表层、芯层干刨花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含量和气味特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结合相对气味活性值(ROAV)对桉木刨花板和表层、芯层干刨花的VOCs组成和气味特征进行分析和评价。... 为了解桉木刨花板及其表层、芯层干刨花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含量和气味特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结合相对气味活性值(ROAV)对桉木刨花板和表层、芯层干刨花的VOCs组成和气味特征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在桉木刨花板和表层、芯层干刨花中分别鉴定出105、97、104种VOCs,包括芳香烃、烷烃、醛、酮、烯烃、醇及其他类化合物,烯烃类化合物含量最高。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化合物为黄樟素、异黄樟素、(+)-香橙烯、α-姜黄烯、(+)-喇叭烯和Δ-杜松烯等。ROAV分析显示桉木刨花板和表层、芯层干刨花中气味活性成分分别有32、36、34种,其中黄樟素、芳樟醇、1,8-桉叶素、正己醛、壬醛、(+)-α-蒎烯和(E)-2-壬烯醛等8种化合物贡献较大。HS-SPME-GC-MS结合ROAV方法分析桉木刨花板VOCs的气味特征,能够直观地反映各类挥发物对板材的气味贡献情况,可为后期板材气味消除以及高品质桉木刨花板的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木 刨花板 干刨花 有机物 气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叶越橘根内生真菌的农林病害菌抑制活性
6
作者 程璐瑶 罗旭璐 +4 位作者 杨晓琴 朱国磊 刘云 李永和 赵平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共8页
【目的】筛选具有农林病害菌抑制活性的樟叶越橘根内生真菌,为其在生物防治中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密粘褶菌(Gloeophyllum trabeum)等2种木腐菌和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等5种植物病原真菌为指示菌株,采用平板对峙法... 【目的】筛选具有农林病害菌抑制活性的樟叶越橘根内生真菌,为其在生物防治中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密粘褶菌(Gloeophyllum trabeum)等2种木腐菌和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等5种植物病原真菌为指示菌株,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30株内生真菌的抑制活性。【结果】层出镰刀菌(F.proliferatum,VDGF-9)和二型伞霉(Umbelopsis dimorpha,VDGF-151)对采绒革盖菌(Coriolus versicolor)呈强抑制作用,抑菌率分别为75.0%和76.2%。28株内生真菌对密粘褶菌呈强或较强抑制作用,其中绿木霉(Trichoderma virens,VDGF-85)和嗜松青霉(Penicillium pinophilum,VDGF-806)抑制活性最强,抑制率均高达94.1%;其次是P.vasconiae(VDGF-1,92.9%)、Phialocephala fortinii(VDGF-210,92.9%)、P.virgatum(VDGF-38,91.8%)、Pezicula radicicola(VDGF-111,91.8%)、哈茨木霉(T.harzianum,VDGF-811,91.8%)和变绿木霉(T.viridescens,VDGF-44,91.0%)。对腐皮镰孢(F.solani)具有强或较强抑制作用的内生真菌有17株,其中VDGF-44的抑制活性最强,抑制率为88.0%;对禾谷镰孢具有强或较强抑制活性的内生真菌有16株,其中内生尖孢镰孢(F.oxysporum,VDGF-49,88.0%)的抑制活性最强;对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具有强或较强抑制作用的内生真菌有19株,其中内生腐皮镰孢(VDGF-122,91.3%)的抑制活性最强;对尖孢镰孢具有强或较强抑制活性的内生真菌有22株,其中P.cluniae(VDGF-106)和Lophiostoma chamaecyparidis(VDGF-223)的抑制活性最强,均为84.6%;对芸苔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icola)具有强或较强抑制作用的内生真菌有27株,其中VDGF-811(92.2%)的抑制活性最强。【结论】30株供试樟叶越橘根内生真菌对2种木腐菌和5种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叶越橘 内生真菌 农林病害菌 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茶树优势内生山茶炭疽菌次生代谢产物LC-MS/MS分析
7
作者 付晓熳 王卫华 +5 位作者 李楚然 张芷瑜 舒原草 杨晓琴 朱国磊 赵平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4-220,共7页
采用LC-MS/MS联用技术,对“锦秀茶祖”古茶树叶内生真菌之山茶炭疽菌大米固体发酵物中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出3309种化合物,包括生物碱类796个、萜类540个、脂肪酸类475个、氨基酸/肽类436个、莽草酸-苯丙素类419个... 采用LC-MS/MS联用技术,对“锦秀茶祖”古茶树叶内生真菌之山茶炭疽菌大米固体发酵物中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出3309种化合物,包括生物碱类796个、萜类540个、脂肪酸类475个、氨基酸/肽类436个、莽草酸-苯丙素类419个、聚酮类161个、碳水化合物156个、其他类衍生物326个,相对含量分别为24.746%、12.035%、25.739%、14.267%、10.792%、3.813%、2.366%、6.242%。相对含量大于0.5%的化合物共有35个,相对含量合计为37.4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茶树 内生真菌 山茶炭疽菌 次生代谢产物 LC-MS/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勐海布朗山茶树干与侧枝构造特征比较
8
作者 胡海波 杨苏苏 +2 位作者 梁涤 邱坚 秦磊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2期65-70,73,共7页
以云南勐海布朗山茶树为研究对象,重点观察分析其宏微观构造特征。结果表明:在宏观特征上,树干和侧枝心边材区别略明显;生长轮较明显,晚材带窄,具青涩气味,纹理通直,波痕未见;侧枝髓心偏离不明显。在微观特征上,茶树为半散孔材,少见管孔... 以云南勐海布朗山茶树为研究对象,重点观察分析其宏微观构造特征。结果表明:在宏观特征上,树干和侧枝心边材区别略明显;生长轮较明显,晚材带窄,具青涩气味,纹理通直,波痕未见;侧枝髓心偏离不明显。在微观特征上,茶树为半散孔材,少见管孔团;梯状穿孔、穿孔板倾斜、横隔丰富;侵填体未见;薄壁细胞呈轮界状及短带状,数量较多,还有少量傍管状;径向纹孔常见;木射线异形Ⅰ型、Ⅱ型、Ⅲ型皆有;导管-射线间纹孔式横向刻痕状,内含物常见。在细胞形态特征上,通过分析和对比茶树树干及两侧枝的导管长度、导管直径、壁厚、木射线高度、木射线宽度、纤维长度6项特征数据得出,树干与侧枝A、B的宏观特征虽略有差别,但侧枝A、B与树干的解剖构造特征区别不明显,采取茶树的侧枝作为研究对象是比较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宏观特征 微观特征 纤维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核桃仁营养成分及其油脂脂肪酸组成、热特性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韦承珊 毕佳俊 +2 位作者 李云仙 刘祥义 徐娟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7-141,共5页
为促进野生核桃的综合开发利用,以云南省临沧市野生核桃为原料,测定了核桃仁粗脂肪、粗蛋白质含量,核桃仁粕氨基酸组成、矿质元素含量,以及核桃油的生育酚含量、总脂肪酸及sn-2位脂肪酸组成,并分析了其热特性。结果表明:野生核桃仁中粗... 为促进野生核桃的综合开发利用,以云南省临沧市野生核桃为原料,测定了核桃仁粗脂肪、粗蛋白质含量,核桃仁粕氨基酸组成、矿质元素含量,以及核桃油的生育酚含量、总脂肪酸及sn-2位脂肪酸组成,并分析了其热特性。结果表明:野生核桃仁中粗脂肪含量为44.04%,粗蛋白质含量为21.63%;核桃仁粕中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31.47%,9种药用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70.97%;核桃仁粕中含有丰富的矿质元素,属于高钾低钠食品,微量元素中Mn元素含量最高,为144.8μg/g,重金属元素未检出;野生核桃油主要由7种脂肪酸组成,其中sn-2位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70.01%)高于总脂肪酸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61.48%);核桃油中γ-生育酚含量最高,为510.10 mg/kg;核桃油低温结晶主要在-30℃和-13℃熔融,其快速热解温度为317~470℃,在416℃质量损失速率绝对值达到最大。野生核桃仁营养价值较高,具有广泛的开发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核桃 营养成分 sn-2位脂肪酸 氨基酸 矿质元素 热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O-咖啡酰熊果苷处理通过激活苯丙烷代谢提高采后蓝莓果实对灰霉病的抗性 被引量:5
10
作者 唐勇 吴化雨 +2 位作者 赵平 王芳 邓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256-263,共8页
为研究6’-O-咖啡酰熊果苷处理对采后蓝莓果实灰霉病的防控作用,以蓝莓果实为研究材料,蒸馏水处理为对照,采用2.5 mmol/L 6’-O-咖啡酰熊果苷浸泡处理蓝莓果实,分析6’-O-咖啡酰熊果苷处理后对蓝莓灰霉病的防控效果及其对果实苯丙烷代... 为研究6’-O-咖啡酰熊果苷处理对采后蓝莓果实灰霉病的防控作用,以蓝莓果实为研究材料,蒸馏水处理为对照,采用2.5 mmol/L 6’-O-咖啡酰熊果苷浸泡处理蓝莓果实,分析6’-O-咖啡酰熊果苷处理后对蓝莓灰霉病的防控效果及其对果实苯丙烷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6’-O-咖啡酰熊果苷处理显著降低了采后蓝莓果实灰霉病的发病率,抑制了病斑的扩张;与此同时,与对照组比,还提高了果实苯丙氨酸解氨酶、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肉桂酸-4-羟基化酶、肉桂醇脱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以及总酚、类黄酮和木质素的含量,对蓝莓果实的贮藏品质也无不良影响。综上,6’-O-咖啡酰熊果苷处理通过激活采后蓝莓果实苯丙烷代谢相关酶活性,促进抗性物质的合成积累,从而增强蓝莓果实对灰霉病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莓 6’-O-咖啡酰熊果苷 苯丙烷代谢 抗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纺性竹原纤维的脱胶工艺及其性能 被引量:1
11
作者 尹祥 朱恩清 +4 位作者 杨静 杨海艳 王大伟 石纯 史正军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6-112,共7页
针对传统竹原纤维制备过程能耗大、污染环境、时间长,且获得的纤维表面粗糙、长度低等问题,构建了氯化胆碱-乳酸低共熔溶剂(DES)脱胶、过氧乙酸(PAA)脱胶、DES协同PAA脱胶3种绿色脱胶方法。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 针对传统竹原纤维制备过程能耗大、污染环境、时间长,且获得的纤维表面粗糙、长度低等问题,构建了氯化胆碱-乳酸低共熔溶剂(DES)脱胶、过氧乙酸(PAA)脱胶、DES协同PAA脱胶3种绿色脱胶方法。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等测试手段,对采用传统方法和3种不同绿色脱胶工艺所得纤维的理化性能进行了测试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竹原纤维的4种方法均可去除胶质部分,经DES溶剂脱胶可有效脱除竹原纤维的半纤维素,但木质素残余量高,PAA脱除木质素的效率最高,DES协同PAA脱胶制备的纤维素含量最高;随着竹原纤维无定形区域胶质部分的脱除,4种脱胶方式均可提高纤维的相对结晶度,但传统脱胶制备的纤维结晶度变化最小;DES协同PAA脱胶制备的纤维线密度最低(50.07 tex),断裂强度最高(2.98 cN/dtex),具有最佳的可纺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原纤维 脱胶 前处理 低共熔溶剂 过氧乙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C−MS的樟叶越桔愈伤组织次生代谢成分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玮 李楚然 +4 位作者 武波晓 刘云 杨晓琴 朱国磊 赵平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4-199,共6页
以樟叶越桔健康愈伤组织为研究对象,采用LC−MS联用技术,对樟叶越桔愈伤组织的甲醇提取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正离子模式下共检测出14类共281个化合物,以萜类、生物碱类、有机酸、杂环化合物、糖苷类和醇类为主,化合物数量分别为58、41... 以樟叶越桔健康愈伤组织为研究对象,采用LC−MS联用技术,对樟叶越桔愈伤组织的甲醇提取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正离子模式下共检测出14类共281个化合物,以萜类、生物碱类、有机酸、杂环化合物、糖苷类和醇类为主,化合物数量分别为58、41、28、24、22个和13个,相对含量分别为16.866%、13.711%、6.108%、10.138%、12.488%和17.513%;负离子模式下检测出13类共71个化合物,以生物碱类、有机酸、糖苷类、萜类和酯类为主,化合物数量分别为14、9、9、7个和7个,相对含量分别为5.839%、72.653%、3.423%、2.062%和2.735%,其中丙酮酸的相对含量高达47.474%。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展樟叶越桔愈伤组织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生产调控等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叶越桔 愈伤组织 化学成分 次生代谢 L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HPLC-Q-Orbitrap HRMS雀嘴茶醇提液的成分及活性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文博 袁甜甜 +6 位作者 吕玉秀 刘桢 谢东 张璟雯 赵平 陈保森 杨晓琴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6-184,共9页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快速分析雀嘴茶醇提液的成分,对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雀嘴茶醇提液中鉴定出1 321个代谢物,其中有1 085个代谢物包括11个超类匹配到人类代谢数...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快速分析雀嘴茶醇提液的成分,对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雀嘴茶醇提液中鉴定出1 321个代谢物,其中有1 085个代谢物包括11个超类匹配到人类代谢数据库中,含量较高的活性代谢物,包括新甘草苷、扁蓄苷、醋硝香豆素、槲皮素-3-O-葡萄糖苷桂皮鞣质B1等苯丙素类和芳香聚酮类、咖啡因等有机杂环化合物类、阿糖腺苷等核苷酸及其衍生物以及1-咖啡酰-β-D-葡萄糖、3-O-阿魏酰奎尼酸、绿原酸、2-O-咖啡酰熊果苷等咖啡酰类。雀嘴茶醇提液的DPPH·清除率可达93.56%,ABTS^(+)·清除率可达99.04%,OH·清除率可达94.82%,总还原能力随着醇提液中总多酚浓度的增加而升高且效果极为接近阳性对照抗坏血酸;对酪氨酸酶单酚酶和二酚酶的抑制率分别可达81.50%和58.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雀嘴茶 醇提液 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 抗氧化 酪氨酸酶 活性代谢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谷壳提取物对钢在HCl中的缓蚀作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欧阳吉秘 雷然 +2 位作者 刘涵琳 邓书端 李向红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94-1505,共12页
以稻谷壳为原料,用超声辅助提取法制备出稻谷壳提取物(RHE),探究了其在1.0 mol·L^(-1)HCl中对钢的缓蚀作用。结果表明,RHE对钢在1.0 mol·L^(-1)HCl中有较好的缓蚀效果,缓蚀效果随RHE浓度的增加而增强,且30℃、RHE浓度为250 mg... 以稻谷壳为原料,用超声辅助提取法制备出稻谷壳提取物(RHE),探究了其在1.0 mol·L^(-1)HCl中对钢的缓蚀作用。结果表明,RHE对钢在1.0 mol·L^(-1)HCl中有较好的缓蚀效果,缓蚀效果随RHE浓度的增加而增强,且30℃、RHE浓度为250 mg·L^(-1)时,缓蚀率达到92.86%。同时,RHE具有一定的长期稳定性。RHE的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其标准吸附Gibbs自由能(ΔG^(0))为-20~-40 kJ·mol^(-1),表明RHE的吸附方式为混合吸附。极化曲线测试表明RHE为混合型缓蚀剂,同时抑制阴极和阳极的腐蚀反应,电化学阻抗谱测试(EIS)表明钢在1.0 mol·L^(-1)HCl的腐蚀受电荷转移电阻的控制。溶液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和表面张力证实RHE吸附到钢的表面导致RHE浓度减少。RHE的加入导致钢表面接触角增大,疏水性增强,证实了缓蚀保护膜的形成。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金相显微镜进一步证实RHE在钢表面形成缓蚀保护膜。此外,FTIR表明RHE分子中含有O、N等杂原子,再次证实了RHE混合吸附到钢表面形成缓蚀保护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谷壳提取物 缓蚀 盐酸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二甲基硫脲在甲基磺酸中对钢的缓蚀作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郑国庆 李向红 +2 位作者 雷然 吴浩 邓书端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40-1850,共11页
采用失重法、电化学法、表面分析测试研究了1,3-二甲基硫脲(DMTU)在甲基磺酸(MSA)中对冷轧钢的缓蚀作用。通过实验研究表明,DMTU对钢在0.10 mol·L^(-1) MSA中有明显的抑制腐蚀的作用,在温度达到40℃、DMTU浓度为100 mg·L^(-1)... 采用失重法、电化学法、表面分析测试研究了1,3-二甲基硫脲(DMTU)在甲基磺酸(MSA)中对冷轧钢的缓蚀作用。通过实验研究表明,DMTU对钢在0.10 mol·L^(-1) MSA中有明显的抑制腐蚀的作用,在温度达到40℃、DMTU浓度为100 mg·L^(-1)时,其缓蚀率达88.0%。动电位极化曲线表明DMTU是以阳极抑制为主的混合抑制型缓蚀剂,Nyquist图谱的高频容抗弧随着DMTU的浓度增大而明显增大。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微观形貌以及表面张力和接触角测试证实了DMTU对钢在MSA中的腐蚀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缓蚀后钢表面疏水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3-二甲基硫脲 缓蚀 甲基磺酸 冷轧钢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地域引栽樟叶越橘嫩叶中有效成分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差异分析
16
作者 姚传慧 谢东 +3 位作者 赵平 徐俊明 何远平 杨晓琴 《林产化学与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8-46,共9页
以不同地域引栽的樟叶越橘(Vaccinium dunalianum Wight)嫩叶为研究对象,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仪分析干燥嫩叶中的矿质元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嫩叶醇提液中的主要成分及含量,采用福林酚-标准曲线法分析... 以不同地域引栽的樟叶越橘(Vaccinium dunalianum Wight)嫩叶为研究对象,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仪分析干燥嫩叶中的矿质元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嫩叶醇提液中的主要成分及含量,采用福林酚-标准曲线法分析嫩叶醇提液中的总多酚含量,通过DPPH·、·ABTS+清除能力、Fe^(3+)还原能力综合分析嫩叶醇提液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并通过Pearson法对嫩叶醇提液总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引栽自不同地域的越橘嫩叶中富含K和Ca元素,24种矿物质元素含量虽有差异但变化规律较为一致;醇提液中主要3大酚类含量依次为6'-O-咖啡酰熊果苷>β-熊果苷>绿原酸;总多酚质量分数为42.79~53.36 mg/g,对DPPH·和·ABTS+清除率的半数抑制质量浓度(IC 50)值分别为6.26~8.95 mg/L和8.17~14.35 mg/L,Fe^(3+)还原能力显著;相关性分析发现6'-O-咖啡酰熊果苷、总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因此,樟叶越橘嫩叶中6'-O-咖啡酰熊果苷和总多酚的含量均可作为评判其作为雀嘴茶原料的重要品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叶越橘 总多酚 6'-O-咖啡酰熊果苷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香云芝菌丝体的培养条件优化及其挥发性成分分析
17
作者 吴博宇 鲁斌 +4 位作者 尹文行 萧卫泓 王玮 严冬 赵平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7-214,共8页
为获得云芝菌丝体最佳产香培养条件和其挥发性成分,采用单因素试验法考察了不同碳源、氮源、pH值、培养基体积、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对云芝菌丝体产生挥发性成分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其培养条件,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云芝菌丝... 为获得云芝菌丝体最佳产香培养条件和其挥发性成分,采用单因素试验法考察了不同碳源、氮源、pH值、培养基体积、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对云芝菌丝体产生挥发性成分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其培养条件,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云芝菌丝体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培养基体积、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对云芝菌丝体挥发性成分具有显著影响,最佳培养条件为以蔗糖为碳源、不添加氮源、培养基体积120 mL、培养温度27.5℃、培养时间27 d,在此条件下验证试验结果与理论预测的误差为0.315%。从云芝菌丝体中共检测出6种挥发性成分,包括脂肪醇类3种、芳香族类1种、倍半萜烯类2种,其中1-表双环倍半水芹烯和(E)-菖蒲烯为主要成分,相对含量分别为29.96%和29.17%,为云芝菌丝体在微生物香料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芝菌丝体 顶空固相微萃取 响应面法 产香真菌 气相色谱-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MoRe/HZSM-5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脂肪酸甲酯加氢脱氧
18
作者 郭效博 江文夺 +3 位作者 侯文彪 赵平 徐俊明 刘朋 《林产化学与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9-126,共8页
使用浸渍法制备了5 kg NiMoRe/HZSM-5催化剂,结合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感耦合等离子原子发射光谱(ICP-OES)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进行理化性质分析,并对该催化剂用于硬脂酸甲酯加氢脱氧反应的最佳条件进行探究。研究结... 使用浸渍法制备了5 kg NiMoRe/HZSM-5催化剂,结合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感耦合等离子原子发射光谱(ICP-OES)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进行理化性质分析,并对该催化剂用于硬脂酸甲酯加氢脱氧反应的最佳条件进行探究。研究结果表明:相比3种商用催化剂,NiMoRe/HZSM-5中金属Ni具有较小颗粒,且分散均匀,BET比表面积(S_(BET))更大,为239.1 m^(2)/g,具有更好的催化活性。在温度260℃、0.3 g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4 h、初始H 2压力3 MPa的最优反应条件下,原料转化率和烷烃选择性均为100%,且催化剂稳定性较佳,第5次循环原料转化率仍高达96.1%,加氢脱氧(HDO)反应的选择性(S HDO/DCO),即HDO反应与脱羧脱羰(DCO)反应的比值由1.2降至0.56。将催化剂NiMoRe/HZSM-5用于脂肪酸甲酯无溶剂条件下的加氢脱氧反应放大实验后进行中试,采用2.8 L固定床对25 kg脂肪酸甲酯进行连续加氢性能评价,经过15循环后脂肪酸甲酯的转化率达到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甲酯 中试 加氢脱氧 烃基生物柴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叶越橘内生真菌的生防潜力菌株筛选
19
作者 吴博宇 严冬 +5 位作者 武波晓 刘云 杨晓琴 朱国磊 解思达 赵平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40-146,共7页
为挖掘对常见农业病害菌彩绒革盖菌(Coriolus versicolor)、密黏褶菌(Gloeophyllum trabeum)、腐皮镰孢(Fusarium solani)等具有高拮抗作用的植物内生真菌资源,采用平板对峙法对樟叶越橘内生真菌进行筛选,通过菌落观察、菌丝生长抑制率... 为挖掘对常见农业病害菌彩绒革盖菌(Coriolus versicolor)、密黏褶菌(Gloeophyllum trabeum)、腐皮镰孢(Fusarium solani)等具有高拮抗作用的植物内生真菌资源,采用平板对峙法对樟叶越橘内生真菌进行筛选,通过菌落观察、菌丝生长抑制率和菌丝生长动态数据进行分析,初步研究了拮抗菌株的抗逆特性及其对常见农业病害菌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1株穗状弯孢(Curvularia spicifera)VDBF-28对尖孢镰孢(Fusarium oxysporum)的抑制效果最好,抑菌率为69.02%;1株首都叶点霉(Phyllosticta capitalensis)VDBF-29对密黏褶菌、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芸苔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icola)的抑制效果最好,抑菌率分别为84.90%、70.39%、70.98%;1株腐皮镰孢(F.solani)VDBF-34表现出较强广谱拮抗能力,其中对彩绒革盖菌、禾谷镰孢(F.graminearum)的抑制效果最好,抑菌率分别为79.02%、76.86%;1株扁孔腔菌属(Lophiostoma sp.)VDBF-41表现出较强广谱拮抗能力,其中对腐皮镰孢的抑制效果最好,抑菌率为67.84%。供试12株樟叶越橘内生真菌中,有5种菌株对7株病原真菌均具有较强的拮抗活性。综上所述,樟叶越橘内生真菌具有较高的生防潜力,可用于常见农业病害菌生防菌剂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叶越橘 农业病害菌 生防潜力 内生真菌 抗真菌活性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咪唑啉与碘化钾对钢在醋酸中的缓蚀协同效应
20
作者 陈宇 李向红 +2 位作者 何开颖 刘涵琳 邓书端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08-1020,共13页
采用失重法、动电位极化曲线法、电化学阻抗图谱(EIS)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咪唑啉(IM)与碘化钾(KI)对冷轧钢在1.0 mol·L^(-1)醋酸(CH_(3)COOH)介质中的缓蚀协同效应。结果表明,单独咪唑啉对冷轧钢有良好缓蚀效果,缓蚀率随... 采用失重法、动电位极化曲线法、电化学阻抗图谱(EIS)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咪唑啉(IM)与碘化钾(KI)对冷轧钢在1.0 mol·L^(-1)醋酸(CH_(3)COOH)介质中的缓蚀协同效应。结果表明,单独咪唑啉对冷轧钢有良好缓蚀效果,缓蚀率随温度和咪唑啉浓度的升高而增大,50℃时最高可达到82%;加入KI复配后,缓蚀效果提高,50℃时达到了90.1%;且缓蚀协同效应系数大于1,两者存在缓蚀协同效应。IM与KI复配前后在钢表面的吸附规律均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IM/KI复配后吸附平衡常数(K)进一步增大,而标准吸附Gibbs自由能(ΔG^(e))进一步变负。IM、KI、IM/KI均为以阴极抑制为主的混合型缓蚀剂,且IM/KI复配后腐蚀电流密度较复配前明显减小;Nyquist图谱主要包含高频区的容抗弧和低频区的感抗弧,IM与KI复配后电荷转移电阻增加。SEM微观形貌分析得出,IM与KI复配后更为有效地降低了醋酸对钢表面的侵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咪唑啉 醋酸 碘化钾 缓蚀协同效应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