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东北坡蚂蚁多样性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林 熊忠平 +6 位作者 徐正会 刘霞 钱昱含 祁彪 钱怡顺 陈超 郭宁妍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2-540,共9页
【目的】研究青藏高原东北坡不同海拔和植被类型下蚂蚁多样性,为该区生态恢复和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样地调查法获取研究数据和蚂蚁标本,利用R语言4.1.1绘制物种累积曲线并计算α多样性指数和Jaccard相似性系数,用SPSS ... 【目的】研究青藏高原东北坡不同海拔和植被类型下蚂蚁多样性,为该区生态恢复和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样地调查法获取研究数据和蚂蚁标本,利用R语言4.1.1绘制物种累积曲线并计算α多样性指数和Jaccard相似性系数,用SPSS 24.0分析蚂蚁多样性指数与生境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共观察蚂蚁23800头,鉴定为30种,隶属于2亚科13属。其中,优势种为草地铺道蚁[Tetramorium caespitum(Linnaeus)]和光亮黑蚁(Formica candida Smith)。在5个垂直带中,柳梢沟垂直带物种数最多(24种),物种多样性指数(2.4359)和均匀度指数(0.7665)最大,而优势度指数最小(0.1237);巴颜喀拉山垂直带物种数最少(2种),物种多样性指数(0.0099)和均匀度指数(0.0143)最小,优势度指数最大(0.9974)。各垂直带蚂蚁类群间的相似性系数为0.0000~0.5000,处于极不相似至中等相似水平。相关性分析发现,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海拔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坡度和灌木盖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青藏高原东北坡蚂蚁多样性主要与海拔、坡度和灌木盖度等生境因素有关。高海拔地区气候严寒,植被单一,不适合多数物种栖息;海拔高差大的垂直带环境温度范围较大,植被类型较丰富,适合更多的蚂蚁物种生存。各垂直带蚂蚁类群间的分化较显著,不同地段的类群能反映不同生境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蚁科 物种 生物多样性 类群 相似性 垂直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植物园蚂蚁物种多样性
2
作者 祁彪 陈高 +5 位作者 徐正会 张翔 李彪 冉茂君 罗成龙 袁定宇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9期93-98,共6页
为揭示植物异地保育对蚂蚁(Pheidole megacephala)物种多样性的影响,采用搜索调查法研究了昆明植物园的蚂蚁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在昆明植物园7个特色园区4个季节采获蚂蚁6亚科22属41种。4个季节蚂蚁物种丰富度顺序为夏季>秋季>... 为揭示植物异地保育对蚂蚁(Pheidole megacephala)物种多样性的影响,采用搜索调查法研究了昆明植物园的蚂蚁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在昆明植物园7个特色园区4个季节采获蚂蚁6亚科22属41种。4个季节蚂蚁物种丰富度顺序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多样性指数顺序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4个季节蚂蚁群落之间相似性系数在0.57~0.78,处于中等相似至极相似水平。7个特色园区蚂蚁物种丰富度顺序为茶花园>树木园=蔷薇园>杜鹃园=百草园>裸子植物园=观叶观果园,多样性指数顺序为树木园>茶花园>杜鹃园>蔷薇园>观叶观果园>裸子植物园>百草园,7个特色园区蚂蚁群落间相似性系数在0.45~0.72,处于中等不相似至中等相似水平。在季风气候影响下,昆明植物园蚂蚁物种多样性季节变化明显,气温和湿度是影响蚂蚁生存的主要因素。蚂蚁物种丰富度与乔木郁闭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说明植被类型是影响蚂蚁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在空间范围有限、海拔相差不大的昆明植物园内,蚂蚁物种的交流相对频繁,蚂蚁群落之间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蚂蚁(Pheidolemegacephala)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季节变化 昆明植物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南地区蚂蚁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郭宁妍 钱昱含 +5 位作者 徐正会 郝永强 蒋华 李海斌 张宁 张力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728-1739,共12页
【目的】为了全面揭示云南的蚂蚁物种多样性规律。【方法】采用样地调查法研究滇西南地区的蚂蚁群落。【结果】滇西南地区5个垂直带共记录蚂蚁10亚科、65属、188种,缅甸尼兰蚁[Nylanderia birmana(Forel)]和宽结大头蚁(Pheidole noda Sm... 【目的】为了全面揭示云南的蚂蚁物种多样性规律。【方法】采用样地调查法研究滇西南地区的蚂蚁群落。【结果】滇西南地区5个垂直带共记录蚂蚁10亚科、65属、188种,缅甸尼兰蚁[Nylanderia birmana(Forel)]和宽结大头蚁(Pheidole noda Smith)为优势种。各样地蚂蚁群落主要指标为物种数目3~55种(平均28.6种),个体密度4.0~4089.4头·m^(-2)(平均594.6头·m^(-2)),多样性指数0.2619~2.6397(平均1.6870),均匀度指数0.0924~0.7766(平均0.5283),优势度指数0.1033~0.9143平均(0.3310);蚂蚁群落间相似性系数0.4113~0.4806(平均0.4503),处于中等不相似水平。【结论】随着海拔升高,蚂蚁群落物种数目、个体密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总体出现中域效应现象,主要原因是垂直带下部植被受人类改变及干热河谷效应影响;蚂蚁群落主要指标同时出现多域效应现象,原因是不同植被类型中存在不同物种的聚集群及不同海拔小生境存在差异。滇西南地区5个垂直带蚂蚁群落差异明显,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不同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蚁科 蚂蚁 群落 生物多样性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雄紫溪山鳞翅目昆虫调查及其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和玉华 尹发旺 +1 位作者 熊忠平 辛培尧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6-170,共5页
2016—2018连续3年,于每年6月末至7月初,通过灯诱、网捕的方法,在云南楚雄紫溪山进行鳞翅目昆虫标本采集,以形态特征为重要依据进行种类鉴定,并对该地鳞翅目昆虫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这些鳞翅目昆虫分属于15科74种,其中夜蛾科16种... 2016—2018连续3年,于每年6月末至7月初,通过灯诱、网捕的方法,在云南楚雄紫溪山进行鳞翅目昆虫标本采集,以形态特征为重要依据进行种类鉴定,并对该地鳞翅目昆虫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这些鳞翅目昆虫分属于15科74种,其中夜蛾科16种、天蛾科13种、大蚕蛾科11种、灯蛾科9种、尺蛾科6种、刺蛾科4种、粉蝶科3种、蛱蝶科3种、舟蛾科2种、凤蝶科2种,斑蝶科、斑蛾科、蠹蛾科、虎蛾科、箩纹蛾科各1种;夜蛾科、天蛾科、大蚕蛾科为优势类群,斑蝶科、斑蛾科、蠹蛾科、虎蛾科和箩纹蛾科为稀有类群。本研究填补了紫溪山鳞翅目昆虫资源及多样性调查的空白,为深入研究该林区鳞翅目昆虫奠定了基础,为其它类群昆虫的调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翅目昆虫 鉴定 多样性分析 楚雄紫溪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大凉山东部蚂蚁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韩秀 徐正会 +3 位作者 张新民 李彪 翟奖 李婷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42-754,共13页
【目的】研究四川大凉山东部的蚂蚁多样性规律。【方法】采用样地调查法对该区域的蚂蚁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利用Estimate S9.1.0程序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抽样的充分性;利用多样性分析方法分析蚂蚁群落的组成、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相似性;用... 【目的】研究四川大凉山东部的蚂蚁多样性规律。【方法】采用样地调查法对该区域的蚂蚁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利用Estimate S9.1.0程序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抽样的充分性;利用多样性分析方法分析蚂蚁群落的组成、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相似性;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蚂蚁物种多样性与植被的关系。【结果】在大凉山东部8个垂直带上共采获蚂蚁35 630头,经鉴定隶属6亚科43属136种。各样地蚂蚁群落个体密度2.0~399.8头/m^(2)(平均值96.9头/m^(2)),在各垂直带的北坡底域效应显著,而在南坡多域效应表现明显;优势度指数在各样地间变化较大,总体呈多域效应现象;多样性指数受坡向影响较大,北坡多表现为中域效应现象,南坡多表现为多域效应现象;相似性系数0.158 5~0.583 3(平均0.259 8),处于中等不相似水平。【结论】纬度、坡向和海拔影响蚂蚁物种多样性。海拔是蚂蚁群落主要指标的决定因素,物种数目、个体密度和多样性指数总体随海拔升高而降低,但同时受坡向、气候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尽管各垂直带均已受到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但相似性系数仍然较低,表明不同垂直带蚂蚁群落间差异明显,具有较好的生态功能和保护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蚁科 生物多样性 群落 垂直带 四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哀牢山自然保护区蚁科昆虫区系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钱怡顺 钱昱含 +4 位作者 徐正会 熊忠平 赵忠良 徐文川 何宗辉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1年第3期485-494,共10页
为了揭示哀牢山自然保护区蚂蚁区系特征,采用样地调查法采集蚁科昆虫10亚科、60属、206种,分析了属和种的分布类型和区系成分。结果表明,哀牢山自然保护区的蚂蚁区系具有典型东洋界特征,在属级水平上与古北界关系最密切,与新热带界关系... 为了揭示哀牢山自然保护区蚂蚁区系特征,采用样地调查法采集蚁科昆虫10亚科、60属、206种,分析了属和种的分布类型和区系成分。结果表明,哀牢山自然保护区的蚂蚁区系具有典型东洋界特征,在属级水平上与古北界关系最密切,与新热带界关系最疏远。在种级水平上以东洋界成分占优势,与古北界关系最密切,与新热带界关系最疏远;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该保护区蚂蚁区系具有典型西南区特征,与华中区和华南区关系密切,与东北区关系最疏远。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呈西北-东南走向,地处横断山三江并流地区、云贵高原和滇南热带谷地之间,致使三大地理区域的物种在此汇聚。此外,哀牢山西坡主要受印度洋季风影响降雨量较大,东坡主要受印度洋季风控制降雨量较小,多样的气候条件为蚂蚁物种创造了丰富的栖息条件,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因而出现了较高的蚂蚁物种丰富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蚁科 蚂蚁 区系 自然保护区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ioMod2组合模型下草地贪夜蛾在云南省的适宜生境分布变化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袁煜林 吕建平 +4 位作者 潘嫦艳 廖周洋 侯墨林 邓忠坚 张媛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571-3580,共10页
【目的】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草地贪夜蛾在云南省的生境分布变化,旨在为农业部门开展草地贪夜蛾的防控和监测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通过系统收集草地贪夜蛾在云南省的分布点,并结合野外调查数据,利用BioMod2组合模型和ArcGIS 10.7,模拟... 【目的】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草地贪夜蛾在云南省的生境分布变化,旨在为农业部门开展草地贪夜蛾的防控和监测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通过系统收集草地贪夜蛾在云南省的分布点,并结合野外调查数据,利用BioMod2组合模型和ArcGIS 10.7,模拟草地贪夜蛾在当前和未来气候条件下的潜在生境分布变化。【结果】将9种物种分布模型进行组合,得到组合模型AUC、TSS和Kappa均值分别为0.994、0.980和0.943,其中,广义线性模型(GBM)、广义增强模型(GLM)、随机森林(RF)和人工神经元网络(ANN)是预测草地贪夜蛾生境分布的最优模型,表现最差的模型是表面分布区分室模型(SRE),未能通过模型精度检验。影响草地贪夜蛾分布的4个重要环境变量因子为坡度、海拔、年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当前时期草地贪夜蛾在云南省的适生生境面积为32.94万km2,占云南省总面积的83.61%。在未来气候模拟条件下,适生区面积扩张,尤其是低适生区和高适生区面积明显扩张,扩张均值分别为27.84%和12.80%;非适生区和中适生区面积减少,下降均值分别为19.69%和32.92%。【结论】基于气候变化大背景下的预测结果显示,草地贪夜蛾在云南省的适生区面积明显扩张,非适生区面积收缩,适生区有向高海拔和高纬度地区扩散的趋势,气候变化导致虫害的风险增大,应密切监控虫灾严重区域及新发地的虫情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BioMod2组合模型 生境分布变化 风险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新平县林下大型真菌资源初步调查 被引量:5
8
作者 梁香娜 张颖 +5 位作者 李双智 黄秋晨 黎泰顺 鲁金荣 方文君 覃秋桦 《食用菌》 CAS 2021年第4期13-19,共7页
采用随机路线、踏查、访谈和市场调查相结合等方法,调查云南省新平县林下大型真菌资源。初步统计云南省新平县有大型真菌157种,隶属于2门、15目、42科、72属,其中食用真菌有63种,药用真菌有22种,毒真菌有23种;新平县大型真菌以世界广布... 采用随机路线、踏查、访谈和市场调查相结合等方法,调查云南省新平县林下大型真菌资源。初步统计云南省新平县有大型真菌157种,隶属于2门、15目、42科、72属,其中食用真菌有63种,药用真菌有22种,毒真菌有23种;新平县大型真菌以世界广布属和北温带分布属种类为主,具有北温带分布特征,但仍有一定比例的热带、亚热带种类分布。研究可为该地大型真菌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真菌 云南省 新平县 资源调查 区系多样性 物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多光谱影像的云南切梢小蠹危害监测反演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马云强 李宇宸 +3 位作者 刘梦盈 石雷 张军 张忠和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878-1884,共7页
【目的】探索如何利用多光谱遥感对云南切梢小蠹的危害状况进行快速准确的监测。【方法】基于多光谱无人机获取研究区影像结合实地采集样方数据,应用DNN深度学习模型定量反演研究区云南切梢小蠹危害信息,分析虫害等级光谱图像发现GNRE... 【目的】探索如何利用多光谱遥感对云南切梢小蠹的危害状况进行快速准确的监测。【方法】基于多光谱无人机获取研究区影像结合实地采集样方数据,应用DNN深度学习模型定量反演研究区云南切梢小蠹危害信息,分析虫害等级光谱图像发现GNRE指数和NDVI指数对虫害造成的枯稍率的相关性。【结果】将两指数应用于模型拟合,对比结果发现植被指数NDVI与云南切梢小蠹危害的枯梢率相关性为R^(2)=0.67696,高于GNRE的R^(2)=0.45331,且危害等级分类总体分类精度为71.11%,Kappa系数为0.6751,危害等级由高到低的面积占比分别为1.18%、8.60%、73.73%、16.47%。【结论】利用无人机影像结合深度学习技术,可准确得到切梢小蠹分布信息,且危害等级分布呈现出由道路以及树林密度较小区域向密度较大区域其危害性逐渐减小,可为后续大范围切梢小蠹危害云南松的监测与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多光谱 云南切梢小蠹 危害 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里氏木霉与黏绿木霉中非核糖体肽合成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祝友朋 韩长志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19-1125,共7页
为了更好地解析里氏木霉和黏绿木霉在次生代谢产物关键基因方面的差异,以非核糖体肽合成酶(NRPS)为例,通过antiSMASH预测网站对上述2种木霉开展次生代谢产物基因找寻。结果表明,里氏木霉中含有87个NRPS蛋白,而黏绿木霉中含有214个NRPS蛋... 为了更好地解析里氏木霉和黏绿木霉在次生代谢产物关键基因方面的差异,以非核糖体肽合成酶(NRPS)为例,通过antiSMASH预测网站对上述2种木霉开展次生代谢产物基因找寻。结果表明,里氏木霉中含有87个NRPS蛋白,而黏绿木霉中含有214个NRPS蛋白,后者明显高于前者;同时,利用ProtComp v9.0、PHD等生物信息学预测网站对上述木霉中NRPS蛋白进行亚细胞定位、理化性质以及二级结构等特征分析,明确2种木霉中NRPS蛋白具有以下共同特征:理论等电点多集中在5.01至7.00之间,不稳定性系数多集中在30.01至50.00之间,高达75%以上的蛋白质属于亲水性蛋白质,而二级结构组成特征则以α螺旋为主,转运肽情况尚未明确,保守结构域较多,亚细胞定位多集中在线粒体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里氏木霉 黏绿木霉 非核糖体肽合成酶(NRPS) 理化性质 生物信息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坑切梢小蠹幼虫触角与口器化学感器的超微结构 被引量:1
11
作者 鲁国艳 朱海迪 +2 位作者 杨培 杨斌 李宗波 《生物安全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1-299,共9页
【目的】了解横坑切梢小蠹幼虫触角和口器上化学感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方法】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横坑切梢小蠹末龄幼虫头部形态及触角和口器上的化学感器。【结果】横坑切梢小蠹幼虫触角仅有1节,着生有2类6种感器,分别为锥... 【目的】了解横坑切梢小蠹幼虫触角和口器上化学感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方法】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横坑切梢小蠹末龄幼虫头部形态及触角和口器上的化学感器。【结果】横坑切梢小蠹幼虫触角仅有1节,着生有2类6种感器,分别为锥形感器1~2和末梢锥形感器1~4;下颚须和下唇须均为2节,共发现有3类5种感器,包括锥形感器3、指形感器、末梢锥形感器2、4和5。锥形感器1~3表面具多孔,为典型的嗅觉器官;末梢锥形感器顶端具孔,应为味觉感器;指形感器为下颚须特有,每侧仅有1个,光滑、无孔表面可能意味其具有声音感知功能。【结论】横坑切梢小蠹末龄幼虫头部化学感器数量少,分布模式简单,且集中分布在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的端部,研究将为深入理解横坑切梢小蠹幼虫取食及其相关行为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坑切梢小蠹 幼虫 触角 口器 化学感器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早疫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不同植物提取物、茵陈二炔酮抑菌活性研究
12
作者 廖仕梅 俞舒谊 +3 位作者 杨态娇 罗建梅 李青 闫晓慧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4-721,共8页
[目的]明确曲靖市会泽县马铃薯早疫病的病原菌,并探究不同植物提取物和茵陈二炔酮对病原菌的抑菌活性,为马铃薯早疫病的生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病原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利用菌丝生长... [目的]明确曲靖市会泽县马铃薯早疫病的病原菌,并探究不同植物提取物和茵陈二炔酮对病原菌的抑菌活性,为马铃薯早疫病的生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病原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筛选对病原菌有抑制效果的植物提取物,同时测定茵陈二炔酮抑菌毒力以及对菌丝形态、干重、还原糖、总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曲靖市会泽县马铃薯病叶分离纯化的病原菌经鉴定为交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12种植物提取物(1 mg/mL)中椴叶鼠尾草和紫茎泽兰提取物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分别为55.19%和40.76%。茵陈二炔酮抑菌效果随着浓度升高而增强,经毒力测定其EC_(50)在16.418~46.576μg/mL。茵陈二炔酮使菌丝形态发生细微变化,干重显著减轻,还原糖、总蛋白含量显著降低。[结论]曲靖市会泽县马铃薯早疫病病原菌为交链格孢菌,椴叶鼠尾草和紫茎泽兰提取物对交链格孢菌有良好的抑菌效果,茵陈二炔酮通过阻碍菌丝细胞物质合成与能量代谢,影响菌丝正常生长以达到较好的抑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早疫病 病原菌鉴定 植物提取物 茵陈二炔酮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薇甘菊提取物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威 祁进康 +3 位作者 吴江梅 李晋芳 胡世俊 闫晓慧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2-117,共6页
为探究薇甘菊抗烟草花叶病毒(TMV)活性,采用半叶枯斑法及叶圆片法对薇甘菊地上部分提取物抗TMV的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浓度为1 mg/mL时,5种提取物对TMV侵染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薇甘菊甲醇提取物对TMV的侵染有较强的保护... 为探究薇甘菊抗烟草花叶病毒(TMV)活性,采用半叶枯斑法及叶圆片法对薇甘菊地上部分提取物抗TMV的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浓度为1 mg/mL时,5种提取物对TMV侵染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薇甘菊甲醇提取物对TMV的侵染有较强的保护、治疗和钝化作用,抑制率分别为60.03%、54.24%、70.27%,均显著高于宁南霉素。正丁醇萃取物馏分Fr_(2)对TMV侵染有较好的保护作用,高于宁南霉素,其他萃取物馏分的保护活性均低于宁南霉素。乙酸乙酯萃取物馏分Fr_(4)和馏分Fr_(5)对TMV的治疗活性显著高于宁南霉素;石油醚萃取物馏分Fr3和乙酸乙酯萃取物馏分Fr3的治疗活性相当于宁南霉素。石油醚萃取物馏分Fr_(4)和乙酸乙酯萃取物馏分Fr_(2)~Fr_(4)的钝化活性均显著高于宁南霉素。5种提取物及萃取物馏分对TMV离体增殖均有抑制活性,其中甲醇提取物抑制活性较显著,与宁南霉素相当。综上,薇甘菊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TMV活性,为进一步追踪抗病毒活性物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薇甘菊 烟草花叶病毒(TMV) 抗TMV活性 半叶枯斑法 叶圆片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薇甘菊化学成分对六种核桃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威 祁进康 +2 位作者 李晋芳 胡世俊 闫晓慧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5期66-72,共7页
为探究入侵植物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化学成分的抑菌作用,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色谱法,从薇甘菊地上部分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根据1H NMR、13C NMR、MS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豆甾醇(1)、薇... 为探究入侵植物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化学成分的抑菌作用,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色谱法,从薇甘菊地上部分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根据1H NMR、13C NMR、MS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豆甾醇(1)、薇甘菊内酯(2)、去氧薇甘菊内酯(3)、异泽兰素(4)和泽兰黄酮(5)。采用平皿法测定了薇甘菊甲醇提取物、不同溶剂萃取物及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对6种核桃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薇甘菊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炭疽菌、正丁醇萃取物对叶点霉的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EC50分别为1.25000 mg/mL和1.66000 mg/mL;化合物2和化合物3对拟茎点霉和壳梭孢菌丝生长抑制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化合物,化合物2和化合物3对拟茎点霉的EC50分别为60.62μg/mL和89.13μg/mL,对壳梭孢的EC50分别为43.65μg/mL和61.66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侵植物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 化学成分 核桃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J-2号卫星的马尾松松材线虫病监测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马云强 赵宁 +1 位作者 王华 张海燕 《农业与技术》 2021年第10期76-79,共4页
本研究针对松材线虫病普查监测耗时长以及疫木提取难的现状,利用BJ-2号卫星数据对东钱湖镇的松材线虫病病疫木进行监测提取。利用高分辨率影像和遥感图像处理软件,采用面向对象的CART决策树分类方法提取东钱湖镇松材线虫病病疫木,后利... 本研究针对松材线虫病普查监测耗时长以及疫木提取难的现状,利用BJ-2号卫星数据对东钱湖镇的松材线虫病病疫木进行监测提取。利用高分辨率影像和遥感图像处理软件,采用面向对象的CART决策树分类方法提取东钱湖镇松材线虫病病疫木,后利用无人机和人工辅助手段进行监测验证,有效提高松材线虫病疫木提取的效率和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2号卫星 面向对象 松材线虫病 CART决策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嗉子榕小蜂繁殖资源的空间结构与食性关系
16
作者 张敏 谢华 +2 位作者 杨培 李成星 李宗波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59-966,共8页
榕蜂繁殖共生体是榕小蜂与榕树因营养级联而形成的多功能群落,被认为是定量研究群落组装与驱动机制的优良模型。本文以鸡嗉子榕Ficus semicordata Buchanan-Hamilton ex Smith果内寄生的5种榕小蜂及其繁殖资源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路径... 榕蜂繁殖共生体是榕小蜂与榕树因营养级联而形成的多功能群落,被认为是定量研究群落组装与驱动机制的优良模型。本文以鸡嗉子榕Ficus semicordata Buchanan-Hamilton ex Smith果内寄生的5种榕小蜂及其繁殖资源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路径分析和混合线性模型,构建营养级联关系,解析不同功能类群间的瘿花资源占用和生态位分化,以探讨物种食性及其互作关系。结果发现:单果内寄生的鸡嗉子榕小蜂一般有3种或4种,占比分别为37.06%或35.53%,以传粉者窝榕小蜂Ceratosolen gravelyi Grandi、寄生者伪鞘榕小蜂Sycoscapter trifemmensis Joseph和寄居者拉长鞘榕小蜂Sycophaga cunia Joseph最为常见,每种榕小蜂的种群数量也存在巨大差异。寄居者妃延腹榕小蜂Philotrypesis dunia Joseph和拉长鞘榕小蜂、寄生者伪鞘榕小蜂直接作用于窝榕小蜂,寄生者缩腹榕小蜂Aprocrypta sp.则寄生于妃延腹榕小蜂,而拉长鞘榕小蜂与妃延腹榕小蜂之间有负相关关系。不同榕小蜂所占用的瘿花具有明显的空间层次性,其中传粉者窝榕小蜂位于最外层,而非传粉榕小蜂则位于中下层,每种雄蜂均比同种雌蜂更靠近外层,但每种榕小蜂及其雌雄两性繁殖瘿花的大小均没有差异,表明造瘿者、寄居者和寄生者所组成的功能类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榕小蜂在寄生与生态位方面存在进化约束。研究结果将有助于理解鸡嗉子榕小蜂群落组成的生态驱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嗉子榕 榕小蜂群落 瘿花 空间层次性 营养级联 食物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椿枝叶化学成分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吴江梅 左安建 +5 位作者 邹正彪 刘洋 张威 符滔 闫晓慧 胡世俊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54-460,共7页
【目的】对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化学成分及其抗烟草花叶病毒(TMV)活性进行研究,为开发新型植物病毒抑制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综合运用硅胶、凝胶、MCI等多种柱层析方法对臭椿枝叶正丁醇提取物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利用NMR、MS鉴... 【目的】对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化学成分及其抗烟草花叶病毒(TMV)活性进行研究,为开发新型植物病毒抑制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综合运用硅胶、凝胶、MCI等多种柱层析方法对臭椿枝叶正丁醇提取物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利用NMR、MS鉴定其结构;以TMV为供试病毒,采用半叶枯斑法从保护活性、治疗活性、钝化活性等3个方面评估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结果】从臭椿枝叶正丁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7个化合物,根据其理化性质以及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山奈酚(Kaempferol)(1)、(2S)-3-O-Octadeca-9Z,12Z,15Z-trienoylgycery-O-β-Dgalactopyranoside(2)、正二十六烷(Hexacosane)(3)、6,9,12-Octadecatrienoic acid(4)、Eichlerianic acid(5)、Colocasinol A(6)、咖啡酸二十烷酯(Caffeicacideicosanylester)(7)、Acernikol(8)、(-)-Sakuyayesinol(9)、(14S,17S,20S,24R)-20,24,25-trihydroxy-14,17-cylomalabarican-3-one(10)、PinnataE(11)、morin-3-O-α-rhamnopyranoside(12)、Trans-syringin(13)、姜糖脂A(Gingerglycolipid A)(14)、姜糖脂B(gingerglycolipid B)(15)、benzyl 2-O-β-apiofu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2,6-dihydroxy-benzoate(16)、picrorhizoside C(17)。化合物2、14、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在质量浓度为50μg·mL^(-1)时,化合物6、8、13、14对TMV的钝化活性较为显著,抑制率均在50%以上,与阳性对照药剂宁南霉素无显著差异,分别为木脂素类化合物、木脂素类化合物、苯丙素类化合物和半乳糖脂类化合物。【结论】从臭椿枝叶中分离得到的17个化合物,均对TMV具有抑制作用,部分半乳糖脂类化合物、木脂素类化合物、苯丙素类化合物对TMV有显著的钝化作用,研究结果丰富了臭椿抗TMV活性物质的范畴,也为今后开发新型植物病毒抑制剂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椿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半叶枯斑法 抗TMV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7种植物提取物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左安建 宗同铠 +5 位作者 谭亚婷 何彦仪 李雅丽 闫俊伊 李晋芳 闫晓慧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3-99,共7页
以烟草花叶病毒(TMV)为模式病毒,采用半叶枯斑法及叶圆片法,对27种植物提取物的抗TMV活性进行筛选。结果表明:在浓度为1 mg/mL时12种植物提取物对TMV有治疗作用,其中藿香蓟对TMV的治疗作用最显著,抑制率为53.06%,与阳性对照药剂宁南霉素... 以烟草花叶病毒(TMV)为模式病毒,采用半叶枯斑法及叶圆片法,对27种植物提取物的抗TMV活性进行筛选。结果表明:在浓度为1 mg/mL时12种植物提取物对TMV有治疗作用,其中藿香蓟对TMV的治疗作用最显著,抑制率为53.06%,与阳性对照药剂宁南霉素(57.33%)相比无显著差异。8种植物提取物对TMV侵染具有保护效应,其中马桑的保护活性最高,抑制率达53.64%;其次为银胶菊和黑蒿,抑制率分别为46.51%和36.63%。9种植物提取物对TMV有体外钝化作用,其中革命菜、荨麻和藿香蓟3种植物提取物的钝化活性较强,抑制率分别是62.20%、54.92%和51.75%。22种植物提取物对TMV增殖有抑制活性,且活性高于或相当于阳性对照宁南霉素处理组,其中水麻、香丝草处理组的病毒含量相当于健康烟叶,表明其能完全抑制TMV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花叶病毒(TMV) 抗TMV活性 半叶枯斑法 叶圆片法 间接酶联免疫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南地区蚂蚁群落结构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诸慧琴 徐正会 +5 位作者 和玉成 何娟 张鹏 王亮 张扬 刘平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第5期113-120,共8页
为全面揭示滇东南地区蚂蚁多样性规律,采用样地调查法研究了滇东南地区的蚂蚁群落结构,合计发现蚁科(Formicidae)昆虫10亚科64属197种。滇东南地区蚂蚁群落中发现优势种1个[拟毛蚁待定种1(Pseudolasius sp.1),占物种数的0.51%],常见种2... 为全面揭示滇东南地区蚂蚁多样性规律,采用样地调查法研究了滇东南地区的蚂蚁群落结构,合计发现蚁科(Formicidae)昆虫10亚科64属197种。滇东南地区蚂蚁群落中发现优势种1个[拟毛蚁待定种1(Pseudolasius sp.1),占物种数的0.51%],常见种2个(占物种数的1.02%),较常见种18个(占物种数的9.14%),较稀有种38个(占物种数的19.29%),稀有种138个(占物种数的70.05%),丰富的稀有种提高了该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该地区5个垂直带蚂蚁群落结构差异明显,师宗垂直带、丘北-师宗垂直带平均海拔较高,植被类型和树种组成相对简单,蚂蚁群落物种较少;西畴-麻栗坡、马关-河口垂直带平均海拔较低,植被类型和树种组成相对丰富,蚂蚁群落物种丰富。在该地区发现了一定数量的待定种,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分类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蚂蚁 物种 群落结构 滇东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营养类型植物病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的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祝友朋 韩长志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7-43,共7页
选择全基因组序列已经公布的22种真菌为研究对象,利用antiSMASH数据库对不同营养类型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进行注释,以期发现不同营养类型植物病原真菌在侵染植物过程中次生代谢产物所发挥的作用及合成基因簇的差异性。结果表明... 选择全基因组序列已经公布的22种真菌为研究对象,利用antiSMASH数据库对不同营养类型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进行注释,以期发现不同营养类型植物病原真菌在侵染植物过程中次生代谢产物所发挥的作用及合成基因簇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半活体营养型真菌和死体营养型真菌中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的种类和数量都高于活体营养型真菌;进一步对非核糖体肽合成酶(NRPS)、聚酮合酶(PKS)、萜烯(terpene)三大类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进行分析,发现半活体营养型和死体营养型病原菌中NRPS基因簇、PKS基因簇和萜烯基因簇的数量也都高于活体营养型病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病原真菌 营养类型 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 免疫防卫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