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场对挺水植物菰生理性状、基质酶活性及人工湿地净化效果的影响
1
作者 郭凤倩 赵兴杰 +3 位作者 刘云根 杨思林 徐超 文明发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0-598,共9页
为提高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分别构建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VFCW系统)和磁场强化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M-VFCW系统),通过测定湿地系统进出水理化指标、挺水植物菰(Zizania latifolia)生理指标及基质酶活性,探究磁场对人工湿地净化... 为提高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分别构建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VFCW系统)和磁场强化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M-VFCW系统),通过测定湿地系统进出水理化指标、挺水植物菰(Zizania latifolia)生理指标及基质酶活性,探究磁场对人工湿地净化效果、植物及基质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磁场能提高人工湿地对总磷(TP)、铵氮(NH_(4)^(+)-N)和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分别为50.70%、91.16%、59.48%,且对NH_(4)^(+)-N的去除效果最为显著,提升了46.89%。②磁场的施加有利于植物生长,相较于VFCW系统,M-VFCW系统菰的净光合速率(Pn)、株高和生物量分别提高了2.35%、8.55%、9.92%,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丙二醛(MDA)含量降低。③M-VFCW系统上层磷酸酶、脲酶和脱氢酶活性显著高于VFCW系统(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磷酸酶和脲酶活性与TP、NH_(4)^(+)-N及COD去除率均存在极强的相关性,表明这两种酶在人工湿地对氮磷有机物的净化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显示,适度的磁场有利于促进植物生长,增强基质酶活性,从而提升湿地系统的净化效果,可为磁场在垂直流人工湿地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磁场强化 净化效果 挺水植物 基质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催化/生物转盘对人工湿地微生物及酶的影响
2
作者 徐超 刘云根 +4 位作者 杨思林 郭凤倩 赵兴杰 殷发金 文明发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2-100,共9页
为提高垂直流人工湿地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净化效率,该研究构建了生物膜耦合光催化强化垂直流人工湿地(BP-VF-CW)及生物膜耦合生物转盘强化垂直流人工湿地(BRC-VFCW),以生物膜耦合垂直流人工湿地(B-VFCW)作为对照,探究对污水中总磷(TP)、氨... 为提高垂直流人工湿地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净化效率,该研究构建了生物膜耦合光催化强化垂直流人工湿地(BP-VF-CW)及生物膜耦合生物转盘强化垂直流人工湿地(BRC-VFCW),以生物膜耦合垂直流人工湿地(B-VFCW)作为对照,探究对污水中总磷(TP)、氨氮(NH_(4)^(+)-N)、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效果,对基质酶(磷酸酶(NEP)、脲酶(UA)、脱氢酶(DHA))、植物抗氧化酶系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及丙二醛(MDA)含量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相同的水力停留时间下,对污水中TP、NH_(4)^(+)-N、COD的去除效率为BRC-VFCW>BP-VFCW>B-VFCW,BP-VFCW分别提高了30.42、12.86、11.44个百分点,BRC-VFCW提高了58.36、17.00、15.80个百分点。(2)不同深度基质酶含量大小为:0~30 cm>30~60 cm>60~90 cm,NEP、UA、DHA含量大小均表现为BRC-VFCW>BP-VFCW>B-VFCW,说明生物转盘和光催化的加入可以提高垂直流人工湿地的基质酶活性。(3)B-VFCW、BP-VFCW和BRC-VFCW 3个装置中CAT、SOD、POD的活性及MDA含量差异较小,表明在垂直流人工湿地加入光催化和生物转盘后,对湿地植物(茭草)生长没有影响。(4)BP-VFCW和BRC-VFCW都提高了绿弯菌门和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但是BP-VFCW中变形菌门减少,可见光催化影响人工湿地中变形菌门生长。该研究可为污水治理技术的改进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生物转盘 垂直流人工湿地 基质酶 抗氧化物酶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DS的滇池流域5种典型林分土壤质量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金哲浩 王克勤 +2 位作者 黄帅 于君宝 刘芝芹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151,共11页
[目的]土壤质量是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土地管理的重要指标。[方法]通过主成分分析(PCA)筛选土壤质量的关键表征指标12个(有机质、全氮、速效氮、毛管孔隙度、pH等),并采用最小数据集法(MDS)评估滇池流域5种典型人工林分的土壤质量指数(... [目的]土壤质量是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土地管理的重要指标。[方法]通过主成分分析(PCA)筛选土壤质量的关键表征指标12个(有机质、全氮、速效氮、毛管孔隙度、pH等),并采用最小数据集法(MDS)评估滇池流域5种典型人工林分的土壤质量指数(SQI)。[结果]1)滇青冈林和云南松林的土壤质量显著优于桉树人工林,其中滇青冈林水分保持能力最强,云南松林在养分供应和肥力维持方面表现突出;混交林的有机质和速效氮质量分数最高,展现较强的养分积累潜力;灌木林的土壤质量中等,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介于混交林与桉树林之间;桉树林的SQI最低,表明单一树种经营对土壤结构和养分循环的不利影响显著。2)分层分析显示,表层(0~20 cm)云南松林的SQI最高,次表层(20~40 cm)滇青冈林表现最佳,深层(40~60 cm)滇青冈林和混交林优于其他林分。整体SQI平均值排序为滇青冈林(0.60)>云南松林(0.54)>混交林(0.47)>灌木林(0.33)>桉树林(0.20)。3)MDS分析结果与全面数据集(TDS)拟合良好(R2=0.69),验证该方法在土壤质量评价中的有效性。[结论]研究结果为滇池流域的土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建议在水源涵养区推广滇青冈与云南松的混交种植,同时改善桉树人工林的经营模式以恢复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量 滇池流域 最小数据集法 主成分分析 土壤质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流域丽江段主要河流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及污染源解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孟菲 李秋芳 +3 位作者 吴文亭 杨绍辉 梁瀚 邓志华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0-129,共10页
为探究金沙江流域丽江段主要河流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并解析污染源,基于流域内13个监测断面2020—2023年的pH值、溶解氧(DO)、高锰酸盐指数(COD_(Mn))、氨氮(NH_(3)-N)和总磷(TP)监测数据,采用综合水质指数法(WQI)分析水质变化,应用主成分... 为探究金沙江流域丽江段主要河流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并解析污染源,基于流域内13个监测断面2020—2023年的pH值、溶解氧(DO)、高锰酸盐指数(COD_(Mn))、氨氮(NH_(3)-N)和总磷(TP)监测数据,采用综合水质指数法(WQI)分析水质变化,应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APCS-MLR)模型对研究区水质特征和污染来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水质类别整体以Ⅰ类和Ⅱ类为主。WQI总体处于“良好”水平;时间上,夏季WQI平均值最低(81.89),冬季最高(88.76);空间上,金江桥S5水质较好,龙兴村S10断面水质相对较差。研究区典型污染因子为COD_(Mn)、NH_(3)-N和TP;污染源类型可分为农业活动和生活污水混合源、气象因子和自然环境因素;总体呈现干流水质比支流好。未知源对研究区水质影响的贡献率为32.16%,气象因子贡献率为27.71%,自然环境因素贡献率为26.95%,农业活动和生活污水混合源贡献率为13.18%;COD_(Mn)的主要来源为未知源,NH_(3)-N和TP的主要来源为农业活动和生活污水混合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流域 污染源 综合水质指数法 APCS-ML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地膜对土壤碳、氮、磷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曾浩宇 李嘉兴 +2 位作者 刘世杰 焦蒙 杨娟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4-133,176,共11页
为了探究不同类型地膜残留于土壤中的碎片对土壤大量元素以及微量元素的影响,该文以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聚乳酸(PLA)全生物降解地膜和聚乙烯(PE)地膜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地膜表面形貌变化、地膜残留对土壤大量元素碳、氮... 为了探究不同类型地膜残留于土壤中的碎片对土壤大量元素以及微量元素的影响,该文以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聚乳酸(PLA)全生物降解地膜和聚乙烯(PE)地膜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地膜表面形貌变化、地膜残留对土壤大量元素碳、氮、磷和钾以及微量元素铁、铜、锌、钙、镁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PBAT、PBAT+PLA两种生物降解地膜碎片在实验末期时表面已呈现分裂特征,而PE地膜并未呈现。(2)从实验初期至实验末期PBAT白色地膜和PBAT+PLA黑色地膜的土壤TOC、DOC含量分别增加78.1%、84.6%和182.7%、197.2%,均高于PE地膜。(3)添加生物降解地膜(PBAT和PBAT+PLA)碎片后的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的荧光性(FDOM)和有色性(CDOM)均有提高,但PE地膜处理与CK组无差异。(4)添加了生物降解地膜(PBAT和PBAT+PLA)碎片的土壤比CK和PE地膜碎片处理土壤中的速效磷(AP)增加了约8倍,速效氮(AN)增加了约1.3倍,总氮(TN)增加了约2.5倍,钾增加了约1.2倍,铁增加了约1.2倍,铜增加了约1.5倍,锌增加了约1.1倍,钙增加了约2.4倍,镁增加了约1.9倍,但PE地膜组与CK无差异,数据表明可降解生物地膜的使用增加了土壤养分的含量,而普通PE地膜的残留对土壤养分无明显影响。土壤营养元素对生物降解地膜的使用响应更加积极,并且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而普通PE地膜对土壤营养元素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降解地膜 溶解性有机碳 土壤养分 聚乙烯地膜 地膜形貌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高原小型湖泊微塑料时空分布及源/汇作用
6
作者 李潇 喻庆国 +3 位作者 王行 李波 谢雪杨 刘阳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236-5244,共9页
以云南省高原小型湖泊剑湖为研究区,通过野外样品采集和室内分析实验,研究湖泊水体中微塑料时空分布和入出湖河流通量,揭示高原小型湖泊对微塑料的源/汇作用.结果显示,丰水期和枯水期剑湖水体中微塑料平均丰度分别为(4.80±2.85)和(... 以云南省高原小型湖泊剑湖为研究区,通过野外样品采集和室内分析实验,研究湖泊水体中微塑料时空分布和入出湖河流通量,揭示高原小型湖泊对微塑料的源/汇作用.结果显示,丰水期和枯水期剑湖水体中微塑料平均丰度分别为(4.80±2.85)和(12.61±8.00)n/m^(3),入湖平均月通量分别为(55.59×10^(6))和(3.82×10^(6))n,出湖月通量分别为(13.70×10^(6))和(9.80×10^(6))n.剑湖水体中微塑料聚合物主要类型为人造丝(RY)、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低密度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BS).枯水期剑湖水体微塑料污染程度高于丰水期,入湖河流微塑料输入对剑湖水体微塑料累积具有显著贡献.总体上,剑湖是微塑料的“汇”,但在不同条件下,湖泊对微塑料的“源”和“汇”作用处于动态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湖 微塑料 季节变化 通量 源/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磷对镉和磺胺甲恶唑复合污染下的香根草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7
作者 殷寿延 杨思林 孙仕仙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61,共11页
以温室盆栽模拟湿地环境种植香根草,通过添加0.3 mg/kg的镉(Cd)和10 mg/kg的磺胺甲恶唑(SMX)形成复合污染湿地环境,再以60、120、180、240、360 mg/kg的外源磷添加设置5个不同磷水平的Cd-SMX复合污染组(CS1、CS2、CS3、CS4、CS5),以未... 以温室盆栽模拟湿地环境种植香根草,通过添加0.3 mg/kg的镉(Cd)和10 mg/kg的磺胺甲恶唑(SMX)形成复合污染湿地环境,再以60、120、180、240、360 mg/kg的外源磷添加设置5个不同磷水平的Cd-SMX复合污染组(CS1、CS2、CS3、CS4、CS5),以未添加污染物和磷的为对照组(CK),试验持续42 d,分别于试验1、2、3、5、7、14、28、42d时测定香根草地上部和地下部鲜质量、叶绿素质量分数、光合作用参数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研究外源磷对Cd-SMX复合污染下的香根草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前期(1~7d时),在外源磷添加和Cd-SMX复合污染下的香根草较CK的呈现一定“毒性兴奋效应”,复合污染促进香根草净光合速率(Pn)和表观光能利用效率(LUE)的提高,而后,因Cd和SMX累积,造成毒性作用,在处理后期,复合污染降低了香根草的光合作用能力,在42 d时,复合污染处理的香根草的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潜在光化学效率(F_(v)/F_(o))、电子传递速率和光化学淬灭系数均显著低于CK的;磷的“生长促进效应”能维持香根草光合作用稳态,香根草叶的P_(n)、F_(v)/F_(m)、F_(v)/F_(o)、表观CO_(2)利用效率和LUE均能在42d时恢复至1 d时水平,其中,42d时CS4的香根草叶Pn为19.55μmol/(m^(2)·s),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的,同时CS4的香根草茎叶丙二醛含量在复合污染下也最低,为0.93nmol/g。综合来看,在Cd-SMX复合污染的湿地环境下,Cd-SMX复合污染胁迫对香根草光合作用能力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削弱,而添加240mg/kg的磷能促进香根草地上部茎叶的生长、增强其光合作用能力以抵抗Cd-SMX复合污染的双重胁迫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根草 外源磷 磺胺甲恶唑 复合污染 富营养化 污染修复 光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对滇中高山栎林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8
作者 梁子琪 王克勤 +3 位作者 宋娅丽 陈蕾西 梁阳森 周敬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93-905,共13页
【目的】研究施氮下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土壤养分和有机碳的动态变化特征,以期为深入探究施氮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参考。【方法】以滇中高原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林为研究对象... 【目的】研究施氮下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土壤养分和有机碳的动态变化特征,以期为深入探究施氮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参考。【方法】以滇中高原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林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施氮梯度:对照(CK)[0 g N/(m^(2)·a)]、低氮(LN)[10 g/(m^(2)·a)]、中氮(MN)[20 g/(m^(2)·a)]、高氮(HN)[25 g/(m^(2)·a)],研究不同土层(0~10、10~20、20~30 cm)土壤养分、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碳(MBC)以及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动态变化特征。【结果】各测定指标随施氮时间延长未呈现显著变化规律;施氮浓度对多酚氧化酶、土壤pH、TN、铵态氮、硝态氮、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有极显著影响(P<0.001),对SOC有显著影响(P<0.05)。土层深度对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土壤pH、TN、AN、铵态氮、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有极显著影响(P<0.001);①施氮处理2 a后,与CK相比,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SOC)随施氮浓度升高而降低,降幅为10.93%~25.33%,土壤全磷(TP)则在HN下降低13.09%~15.74%;土壤全氮(TN)、土壤速效氮(AN)、土壤铵态氮(NH+4-N)、土壤硝态氮(NO3-N)随施氮浓度而升高,增幅分别为9.70%~27.72%、4.11%~14.72%、16.36%~51.50%、17.57%~59.52%和22.07%~93.55%;②随着施氮浓度升高,不同土层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下降3.76%~24.86%和6.14%~29.05%,2种酶活性的降幅随着施氮的增加而增加;③相较于CK,各土层中随施氮浓度升高,MBN和MBC则分别减少2.14%~94.99%和3.75%~40.53%;④相同施氮下,随着土层加深,土壤养分含量、MBC、MBN和2种酶活性均下降。施氮与SOC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而相同条件下,TN、AN、NH_(4)^(+)-N、NO3-N受到显著促进作用,使森林土壤养分格局失衡,从而间接降低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进而改变高山栎林土壤微生物环境。【结论】施氮与SOC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而相同条件下,TN、AN、NH_(4)^(+)-N、NO3-N受到显著促进作用,使森林土壤养分格局失衡,从而间接降低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进而改变高山栎林土壤微生物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 多酚氧化酶活性 过氧化氢酶活性 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滇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若尔盖高寒沼泽木里薹草气孔与光合性状对水位下降的响应
9
作者 张文耀 周么措 +3 位作者 胡再勤 吴正江 张昆 董李勤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405-4416,共12页
气孔调节着植物光合、蒸腾作用的平衡及其相互耦合过程,其在植物适应环境变化中起着关键作用。以若尔盖高原纳勒乔沼泽水位下降模拟控制实验平台为依托,研究木里薹草的叶片气孔性状以及光合性状对水位下降的响应,探讨木里薹草气孔性状... 气孔调节着植物光合、蒸腾作用的平衡及其相互耦合过程,其在植物适应环境变化中起着关键作用。以若尔盖高原纳勒乔沼泽水位下降模拟控制实验平台为依托,研究木里薹草的叶片气孔性状以及光合性状对水位下降的响应,探讨木里薹草气孔性状与光合性状之间的变异与权衡关系。结果表明:(1)水位下降后,木里薹草的气孔数量(NS)、气孔密度(SD)、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G_(s))、叶绿素含量(Chl)显著减少(P<0.05);气孔面积(SA)、叶片厚度(LT)、胞间CO_(2)浓度(Ci)显著增加(P<0.05);维管束面积(VA)、导管面积(CA)、筛管面积(STA)没有显著差异(P>0.05)。(2)木里薹草气孔性状、光合性状中所有性状均显著相关(P<0.05),但解剖性状只有CA与VA和STA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解剖特征与气孔特征、光合特征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但气孔特征与光合特征紧密联系,NS和SD均与G_(s)、P_(n)和T_(r)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SA与G_(s)、P_(n)和T_(r)呈极显著负相关(P<0.001)。(3)气孔特征与光合特征存在一定的协同变异关系,这种关系并非在不同水位条件下都存在。(4)此外,随着湿地水位下降,木里薹草由快速投资回报策略向缓慢投资回报策略转变。综上表明,木里薹草在适应低水位环境中展现出高度可塑性,气孔特征与光合性状之间的协同变异关系充分体现了木里薹草的权衡策略,反映了若尔盖高寒高原湿地植物叶片结构和功能对水位变化的适应性,有助于木里薹草在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孔性状 光合特征 解剖特征 水位下降 木里薹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生物可给性体外模拟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玉康 瞿福 +2 位作者 阮若涵 王翠婷 刘雪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1-237,共17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中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重金属可通过食物链富集、传递进入人体,具有潜在食品安全风险和人体健康风险。目前,土壤中重金属的生态环境风险和食物中重金属的食品安全风险和人体健康风险通常基于总量进行...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中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重金属可通过食物链富集、传递进入人体,具有潜在食品安全风险和人体健康风险。目前,土壤中重金属的生态环境风险和食物中重金属的食品安全风险和人体健康风险通常基于总量进行评估。然而,经物理化学作用驱动的解吸过程溶解于消化液的部分(即生物可给部分)才有可能被人体吸收,故基于总量的评价方法易导致风险被高估。因此,基于重金属生物可给性的评价方法引起广泛关注。已发展的可预测或评估污染介质中重金属生物可给性的体外模拟方法主要包括PBET(physiologically based extraction test)、IVG(in vitrogastrointestinal)、UBM(Unified BARGE Method)、DIN(Deutsches Institut für Normung e.V.)和SBRC(Solubility or Bioavailability Research Consortium)等,不同方法在胃肠模拟液成分、适用性和准确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本文通过介绍重金属生物可给性体外模拟方法的特点与应用现状,重点阐述不同方法的适用性、准确性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其推广应用和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重金属食品安全风险与人体健康风险的科学预测与评价及重金属超标风险管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生物可给性 体外模拟 影响因素 准确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帕海湖滨沼泽化草甸表层土壤种子库特征对短期围封禁牧的响应
11
作者 毕晓婷 杨浚恒 +6 位作者 崔海军 宋维峰 赵旭燕 石珣珣 张璞韬 元素瑶 李云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5359-5368,共10页
土壤种子库是植被恢复及更新演替的种源基础,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聚焦于滇西北高原湿地纳帕海湖滨沼泽化草甸,探讨短期围封禁牧对土壤种子库的影响。通过野外采样和种子萌发鉴定,比较了放牧和短期围封禁牧(3年)... 土壤种子库是植被恢复及更新演替的种源基础,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聚焦于滇西北高原湿地纳帕海湖滨沼泽化草甸,探讨短期围封禁牧对土壤种子库的影响。通过野外采样和种子萌发鉴定,比较了放牧和短期围封禁牧(3年)对表层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多样性及功能类群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短期围封禁牧显著改变了土壤种子库的多样性,降低了土壤种子库Shannon-Wiener和Pielou指数(P<0.05),同时显著增加了莎草种子密度(P<0.05);杂类草种子数、物种数在禁牧与放牧条件下占据绝对优势,而禾草、莎草次之,豆科最小(几乎为零)。围封禁牧导致杂草物种数百分比下降,莎草物种数百分比上升,禾草和豆科物种数百分比无明显变化。此外,土壤种子库中杂草类重要值与禾草类、莎草类重要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禾草类密度与莎草类密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这些结果表明,短期围封禁牧后,沼泽化草甸土壤种子库的多样性有所降低,但莎草类群种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补充和恢复,为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管理提供了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泽化草甸 土壤种子库 多样性 功能群 种子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马雪山长苞冷杉树轮年表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12
作者 李玲艳 严涛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6期1-4,33,共5页
全球气候变化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而树木年轮年表作为自然界的历史记录者,其细致的特征能够精准地反映出树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所经历的气候条件。基于树木年轮学,在滇西北白马雪山采集长苞冷杉样本,构建树轮宽度差值年表,分析树... 全球气候变化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而树木年轮年表作为自然界的历史记录者,其细致的特征能够精准地反映出树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所经历的气候条件。基于树木年轮学,在滇西北白马雪山采集长苞冷杉样本,构建树轮宽度差值年表,分析树轮指数与气候因子的关系,以确定影响该地区长苞冷杉径向生长的主要气候要素。结果表明:①建立的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的差值年表具有低频变化少、数据离散程度低(标准差SD=0.1473)、逐年变化共性高(平均敏感度MS=0.1717)的特点,表明该年表有效提取了采样点树木年轮宽度变率的共同气候响应模式,能够代表采样点树木年轮特征。通过对长苞冷杉的分析,样本总体代表性为0.972,高于0.85的阈值,说明建立的年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②响应结果分析表示:降水量和气温对长苞冷杉的径向生长有一定影响。其中:长苞冷杉的径向生长与当年1月份和5月份的降水呈显著正相关,与当年7月份的温度也呈显著正相关。并通过以上数据为该地区长苞冷杉及其近缘类群的合理经营与保护,以及滇西北地区在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的森林动态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响应 径向生长 长苞冷杉 白马雪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灯盏花(Erigeron breviscapus)在中国潜在适生区的影响
13
作者 李晓娜 张琳 +4 位作者 白芹菲 马思玲 杨菡 潘尹茜雪 邓忠坚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44-1855,共12页
为了探讨气候变化对灯盏花潜在生态适宜区的影响,基于灯盏花(Erigeron breviscapus)分布数据、气候、土壤和地形等环境因子,运用MaxEnt模型模拟灯盏花在中国的潜在分布,采用刀切法筛选出影响灯盏花潜在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并借助于ArcGI... 为了探讨气候变化对灯盏花潜在生态适宜区的影响,基于灯盏花(Erigeron breviscapus)分布数据、气候、土壤和地形等环境因子,运用MaxEnt模型模拟灯盏花在中国的潜在分布,采用刀切法筛选出影响灯盏花潜在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并借助于ArcGIS软件中的空间分析工具分析气候变化对我国灯盏花潜在适生区的影响。结果表明:MaxEnt模型能够极好地模拟灯盏花的潜在分布,气温年较差、年均降水量和海拔是影响灯盏花潜在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与基准气候(1970—2000年)相比,可持续发展路径(SSP126)情景和中间发展路径(SSP245)情景下灯盏花高适生区面积分别减少了21229.17、16053.47 km^(2),仅传统发展路径(SSP585)情景下中高适生区面积共增加27749.03 km^(2),SSP126和SSP245情景下灯盏花适生区的质心均向东南方向移动,仅SSP585情景下灯盏花适生区的质心向东北方向移动。综上所述,各气候情景下灯盏花适生区均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但SSP126和SSP245情景下灯盏花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面积缩减,仅SSP585情景有利于我国灯盏花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潜在适生区 MaxEnt模型 灯盏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理剑川剑湖云南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14
作者 邓伯龙 侯天文 +2 位作者 谈洪英 张凌 严涛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2期9-12,共4页
云南松为云贵高原重要的用材树种。基于树轮年代学方法,研究云南剑湖云南松径向生长与气候的相关关系。利用剑湖云南松树木年轮宽度资料建立该树种的残差年表,将残差年表指数与气候因子进行响应相关分析,探究剑湖地区云南松径向生长对... 云南松为云贵高原重要的用材树种。基于树轮年代学方法,研究云南剑湖云南松径向生长与气候的相关关系。利用剑湖云南松树木年轮宽度资料建立该树种的残差年表,将残差年表指数与气候因子进行响应相关分析,探究剑湖地区云南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得出该地区影响云南松径向生长的关键气候因子。结果表明:温度和降水共同影响剑湖云南松的径向生长。其中,温度的升高限制了云南松的径向生长,具体表现为残差年表指数与上年7月和9月以及当年的3月与5月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降水的变化对云南松的影响有正有负,对剑湖云南松的径向生长表现出复杂性。随着气候变暖加剧及极端气候频繁出现,剑湖地区云南松树木年轮宽度对温度和降水的响应将更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湖 树木年轮 气候响应 径向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