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4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侵蚀降雨下厨余垃圾施用对滇中烤烟农田生态系统氮磷平衡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张董辉 温昌焘 +3 位作者 王克勤 宋娅丽 陈雯 陈炳绅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1-101,共11页
[目的]探究烤烟农田生态系统氮磷平衡特征,阐明施用厨余垃圾堆肥施用量对烤烟农田生态系统氮磷的动态影响,为优化施肥策略、改善生态环境和提升作物生产效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滇中二龙潭小流域烤烟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设置8种... [目的]探究烤烟农田生态系统氮磷平衡特征,阐明施用厨余垃圾堆肥施用量对烤烟农田生态系统氮磷的动态影响,为优化施肥策略、改善生态环境和提升作物生产效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滇中二龙潭小流域烤烟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设置8种不同施肥方式,分别为不施肥对照CK、单施化肥NPK(1 t/hm^(2))、单施厨余垃圾FW(FWL:12 t/hm^(2),FWM:15 t/hm^(2),FWH:18 t/hm^(2))、厨余垃圾配施化肥FW-NPK(FWL-NPK:12 t/hm^(2)+1 t/hm^(2),FWM-NPK:15 t/hm^(2)+1 t/hm^(2),FWH-NPK:18 t/hm^(2)+1 t/hm^(2)),研究厨余垃圾对烤烟农田生态系统径流泥沙氮磷流失量、土壤氮磷素残存量、烤烟氮磷素吸收量以及农田烤烟生态系统氮磷平衡的影响。[结果](1)径流泥沙中的TN和TP含量随时间递减。FW相较CK,径流TN流失量减少31.26%~53.84%、TP减少13.44%~45.83%;泥沙TN减少:6.31%~120.74%、TP减少:5.22%~62.55%。(2)在4个生长时期,FW,FW-NPK和NPK处理均显著提高土壤TN和NO-3-N含量;FWH-NPK处理显著提升土壤NH+4-N和TP含量;FW处理显著提升土壤AP含量。植株TN含量总体趋势表现为叶>茎>根,TP含量表现为叶>根>茎,每个器官TN和TP含量均随着FW施入量的增加而增加。(3)各处理径流流失量分别占N,P输入量的19.71%~43.09%,0.88%~2.94%;泥沙流失量分别占2.51%~5.93%,4.23%~18.64%;土壤残存量分别占19.83%~55.00%,62.77%~85.45%;植物吸收量分别占22.79%~35.06%,9.08%~15.65%;土壤残存量占N,P输入量的主体部分。[结论]FWH处理能够有效维系烤烟农田生态系统N,P平衡,增加植物吸收量和增强土壤N,P固定能力的同时,能够有效降低N,P的流失量,是一种环境友好型施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厨余垃圾 农田生态系统 烤烟 氮磷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和扑草净联合暴露对蚯蚓的生态毒性效应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刘超超 武军 +1 位作者 杨迈 孙仕仙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131,共10页
为探究重金属镉和农药扑草净单一及联合作用对土壤动物的生化毒性和细胞毒性,以赤子爱胜蚓为受试生物,研究了镉、扑草净单一及联合暴露对其乙酰胆碱酯酶(Ach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以及蚯蚓生长、繁殖、... 为探究重金属镉和农药扑草净单一及联合作用对土壤动物的生化毒性和细胞毒性,以赤子爱胜蚓为受试生物,研究了镉、扑草净单一及联合暴露对其乙酰胆碱酯酶(Ach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以及蚯蚓生长、繁殖、回避行为和体腔细胞DNA损伤的情况。结果表明:滤纸法得到扑草净对蚯蚓24 h和48 h的半致死浓度(LC_(50))为66.72 mg/kg和29.41 mg/kg,分别是镉的11.03倍和12.67倍;镉与扑草净联合暴露下随染毒时间延长蚯蚓体内AchE、SOD活性均受到显著抑制;复合污染导致蚯蚓的氧化损伤程度加强,MDA含量均高于单一处理组;联合暴露21 d内蚯蚓体质量没有显著抑制,但繁殖能力显著降低,回避反应较为显著;镉-扑草净联合暴露会引起蚯蚓体腔细胞DNA损伤,且与二者复合污染浓度存在剂量-效应关系。镉-扑草净联合暴露对蚯蚓产生更为严重的毒害,加重了机体的氧化应激效应,受到的环境胁迫作用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 扑草净 复合污染 酶活性 DNA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茶林间作模式对茶叶品质、土壤环境因子和伴生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3
作者 侯天幸 罗义菊 +1 位作者 陶燕蓝 蓝增全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33-244,共12页
为揭示不同茶林间作模式茶叶品质、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和伴生植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更有效地为推广茶林间作提供理论依据,以云南省昆明市宝洪地区春、秋2季6种不同茶园[1970年栗茶间作茶园(70T)、1980年栗茶间作茶园(80T)、1990... 为揭示不同茶林间作模式茶叶品质、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和伴生植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更有效地为推广茶林间作提供理论依据,以云南省昆明市宝洪地区春、秋2季6种不同茶园[1970年栗茶间作茶园(70T)、1980年栗茶间作茶园(80T)、1990年栗茶间作茶园(90T)、栗茶间作茶园周围纯茶园(T1)、桃茶间作茶园(PT)、桃茶间作茶园周围纯茶园(T2)]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茶林间作模式对茶叶品质、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和伴生植物多样性的影响。运用熵权法与TOPSIS法联合评价不同茶林间作模式下的茶园土壤质量。结果表明,间作茶园土壤优于纯茶园。春季80T茶园的土壤肥力高于其他茶园,秋季70T茶园的土壤肥力高于其他茶园,不同茶林间作模式均能够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除pH值外,其他指标均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茶叶理化性质检测结果显示,春秋季间作茶园酚氨比(茶多酚含量与氨基酸含量的比值)与纯茶园相比均有明显降低,茶叶品质有一定的提升。春季茶叶水浸出物含量均高于秋季茶叶,秋季茶叶的可溶性糖、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均高于春季茶叶。不同茶林间作茶园的伴生植物多样性具有季节变化规律,春季80T丰富度指数(S)、香农-威纳指数(H)和均匀度(J)最高,秋季中70TS、H、J最高,间作茶园可提高物种丰富度。土壤pH值与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含量,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蔗糖酶、脲酶活性,氨基酸、水浸出物、可溶性糖含量之间均呈负相关关系;与咖啡碱、茶多酚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熵权TOPSIS法评价结果显示,80T茶园的土壤排名靠前,其次是70T、90T、PT、T2、T1,表明栗茶间作模式茶园土壤随板栗林龄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且3个栗茶间作茶园土壤质量均优于桃茶间作茶园,茶园各项土壤指标中速效钾含量、有效磷含量、磷酸酶活性权重较大,因此不同茶林间作模式下的土壤质量评价应注重速效钾含量、有效磷含量、酸性磷酸酶活性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林间作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茶叶品质 植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挺水植物应用于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污染净化效应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卢秀秀 刘云根 +3 位作者 王妍 张超 李成荣 伏川东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7-91,98,共6页
以洱海流域北部上游东湖片区库塘湿地中水生植物为研究对象,选取5种主要水生植物,寻求净化湿地水质的最佳植物组合。结果表明:东湖片区库塘湿地水体总磷、总氮、氨氮、化学需氧量分别为0.09~0.23、0.80~3.28、0.18~0.89、12.00~37.00 mg... 以洱海流域北部上游东湖片区库塘湿地中水生植物为研究对象,选取5种主要水生植物,寻求净化湿地水质的最佳植物组合。结果表明:东湖片区库塘湿地水体总磷、总氮、氨氮、化学需氧量分别为0.09~0.23、0.80~3.28、0.18~0.89、12.00~37.00 mg/L,总体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Ⅳ类要求;综合比较发现,植物组合群落生物量和碳氮磷累积效应优于单一植物;植物组合对水体碳氮磷具有一定的吸收净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流域 东湖片区库塘湿地 生态修复 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塘-潜表流复合人工湿地对抚仙湖入湖河流水质净化效应及途径 被引量:11
5
作者 苏孟白 王克勤 +3 位作者 宋娅丽 胡淳 王帅兵 赵昌彬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2-585,共14页
为探明人工湿地在流域面源污染治理和高原湖泊及临湖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效用,本研究以尖山河流域生态塘-潜表流复合人工湿地11级功能区和4种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2021年雨季6场典型降雨后各功能区污染物负荷、一个刈割周期内植... 为探明人工湿地在流域面源污染治理和高原湖泊及临湖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效用,本研究以尖山河流域生态塘-潜表流复合人工湿地11级功能区和4种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2021年雨季6场典型降雨后各功能区污染物负荷、一个刈割周期内植物各器官及其对应土壤的氮磷含量,分析其氮磷积累量、富集系数和迁移系数的变化特点,深入探讨系统对不同面源污染物的去除效应及途径.结果表明:①生物沉砂塘对悬移质的沉积率范围为27.75%~55.00%,且逐级递减,系统对面源污染物的去除率在44.40%~78.87%之间,末端分区效果更为显著.②植物根区土壤作用(贡献率为59%~74%)是人工湿地氮去除的主要途径,植物吸收转化(贡献率为32%~42%)是磷去除的主要途径,在高污染负荷输入条件下悬移质削减率及污染物净化效应更优.③人工湿地植物营养元素的富集和株内迁移能力具有阶段性,氮、磷元素富集系数(分别为2.29~3.53、1.07~2.92)均大于1且向上迁移活跃,有利于修复环境污染.④单位面积氮磷去除速率均表现为表流湿地>潜流带状湿地,最优植物配置分别为再力花+旱伞草和香蒲+旱伞草.研究显示,合理调配土壤与植物比例及组合,高效利用不同植物配置路线对元素的敏感差异性,对入湿水体进行预处理和采用多功能、多塘系结合的人工湿地设计可稳定发挥水质净化效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生态塘-潜表流串联模式 水质净化 面源污染 抚仙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林生态种植对石漠化区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马丽娜 张水琳 +2 位作者 王妍 刘云根 刀明宽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3-61,共9页
为探究经济林生态种植对石漠化区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选取滇东南石漠化地区两种自然修复样地(灌草自然修复地和乔灌草自然修复地)和两种经济林生态种植修复样地(猕猴桃种植修复地和核桃种植修复地)进行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实验。... 为探究经济林生态种植对石漠化区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选取滇东南石漠化地区两种自然修复样地(灌草自然修复地和乔灌草自然修复地)和两种经济林生态种植修复样地(猕猴桃种植修复地和核桃种植修复地)进行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实验。结果表明:灌草自然修复地和乔灌草自然修复地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低于猕猴桃种植修复地以及核桃种植修复地,在灌草自然修复地、猕猴桃种植修复地和核桃种植修复地土壤细菌群落中以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和绿弯菌门最丰富,乔灌草自然修复地土壤细菌群落主要以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以及拟杆菌门最丰富。乔灌草自然修复地主要作用菌种是酸杆菌属;灌草自然修复地主要作用菌种是放线菌门和嗜热油菌纲;猕猴桃种植修复地和核桃种植修复地主要作用菌种则分别是芽单胞菌门和绿弯菌纲。将不同修复样地下的土壤细菌与环境因子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全钾和速效钾浓度随植被由猕猴桃种植修复地、核桃种植修复地到灌草自然修复地和乔灌草自然修复地的变化呈下降趋势,相比之下,土壤氮、磷、有机质、pH值在自然恢复后呈现出微弱的恢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区 经济林 生态种植 土壤细菌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高反坡台阶整地对不同耕作系统根土微生态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鲁连欣 王克勤 +2 位作者 李珠宇 赵洋毅 王帅兵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6-338,共13页
[目的]为探究坡耕地等高反坡台阶整地对玉米连作和玉米-芸豆轮作系统根土微生态特征的影响。[方法]以玉米-芸豆轮作为研究对象,玉米连作为对照,采用野外原位监测采样和室内试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GC-MS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作物根系... [目的]为探究坡耕地等高反坡台阶整地对玉米连作和玉米-芸豆轮作系统根土微生态特征的影响。[方法]以玉米-芸豆轮作为研究对象,玉米连作为对照,采用野外原位监测采样和室内试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GC-MS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作物根系分泌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构特征,揭示坡耕地等高反坡台阶整地对玉米连作和玉米-芸豆轮作根系分泌物种类、含量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结果](1)根系分泌物相对含量变化在CRT措施上更为突出,在轮作模式中更为显著。(2)CRT2处理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丰富度和多样性效果更显著。(3)在根系分泌物与土壤微生物互作下,根系分泌物、土壤微生物、土壤环境因子的两两相关性在CRT2处理下更显著。[结论]坡耕地等高反坡台阶整地通过改变玉米连作和玉米-芸豆轮作的根系分泌物含量,使作物根土微生态环境发生变化,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多样性及丰富度,且该措施与玉米-芸豆轮作结合的提升效果更佳,对根土微生态的改善作用更显著。研究结果为坡耕地作物种植、耕作方式选择及改善土壤微环境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豆轮作 等高反坡阶 根系分泌物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场强化生物与生态耦合工艺对生活污水氨氮处理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彭丽萍 刘云根 +3 位作者 伏川东 熊烈钞 卢秀秀 马荣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8-104,共7页
为提高现有人工湿地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净化效率、更好地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提供适宜可行的装置技术。以西南林业大学校园生活污水为模拟对象、传统生物生态耦合系统为基础,构建不同外场强化型生物与生态耦合工艺,探索施加磁场、电磁复合... 为提高现有人工湿地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净化效率、更好地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提供适宜可行的装置技术。以西南林业大学校园生活污水为模拟对象、传统生物生态耦合系统为基础,构建不同外场强化型生物与生态耦合工艺,探索施加磁场、电磁复合场、电场等外场强化作用对氨氮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经72 h的处理之后,BWR的氨氮平均出水浓度为14.14 mg/L、BWR-磁为9.79 mg/L、BWR-电磁为2.73 mg/L和BWR-电为2.79 mg/L,BWR-电磁的BWR-电的出水氨氮质量浓度可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5.0 mg/L);相比于BWR,磁场、电磁复合场、电场强化对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了提高约17、41.83、42.85个百分点,立体与表面负荷削减量分别可提高7.27、19、18.92 mg/cm3与0.18、0.48、0.47 mg/cm2;变形菌门和硝化螺旋菌门相对丰度增加了8.29、14.40、13.83和0.31、1.24、0.50个百分点左右;电场能耗远低于传统污水厂的的平均能耗,电场与磁场相结合,实现了1+1>2,可有效解决碳氮比低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为人工湿地技术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流人工湿地 磁场 电场 生活污水 氨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下西南地区主要亚热带常绿栎属乔木地理分布研究
9
作者 赵彩云 陆双飞 +4 位作者 李荣亮 殷晓洁 滕皎 高伟杰 王妍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7-366,共10页
为了解中国西南地区6种亚热带常绿栎属植物在未来气候情景下的潜在分布,该文利用最大熵模型(maximum entropy model,MaxEnt)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帽斗栎(Quercusguyavaefolia)、川滇高山栎(Q.aquifolioides)、毛脉高山栎(Q.rehderia... 为了解中国西南地区6种亚热带常绿栎属植物在未来气候情景下的潜在分布,该文利用最大熵模型(maximum entropy model,MaxEnt)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帽斗栎(Quercusguyavaefolia)、川滇高山栎(Q.aquifolioides)、毛脉高山栎(Q.rehderiana)、高山栎(Q.semecarpifolia)、灰背栎(Q.senescens)和匙叶栎(Q.dolicholepis)的分布数据、生理生态特性、环境数据及未来2070s(2061—2080年)气候情景数据(SSPs126、SSPs245、SSPs585),分析了未来气候变化对各乔木种潜在地理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乔木MaxEnt模型的AUC均值均大于0.9,模拟效果好。温度季节性、年降水量、海拔、最冷月最低温和坡度等5个环境因子为6种栎属乔木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即多适宜分布在温度季节性变化较小、温暖潮湿的山区。其中,川滇高山栎、毛脉高山栎和高山栎较其他3树种更适宜生长于温度偏低、温度季节性变化略大的中、高山地区。西南地区6种主要亚热带常绿栎属乔木潜在适宜区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华中地区西部、华南地区西部和西北地区南部部分地区也有分布,高适宜区主要位于四川南部和云南西北部。在未来气候情景下,西南地区亚热带常绿主要栎属乔木适宜区面积以增长趋势为主,且向西北方向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x Ent模型 栎属 气候变化 地理分布 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南不同类型森林优势种幼树枝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10
作者 屠晶 张金艳 栗忠飞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6-54,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森林类型植物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于深入了解物种养分元素的分布格局、受限制状况及吸收利用资源效率具有重要作用。【方法】以滇南地区热带季节雨林、热带山地雨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3种森林主... 【目的】探究不同森林类型植物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于深入了解物种养分元素的分布格局、受限制状况及吸收利用资源效率具有重要作用。【方法】以滇南地区热带季节雨林、热带山地雨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3种森林主要优势种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类型森林上、下层优势种幼树枝C、N、P化学计量特征。【结果】滇南森林优势种幼树枝C含量为441.67~494.33 mg/g,N含量为6.26~12.47 mg/g,P含量为0.34~1.06 mg/g;滇南3种森林优势种幼树枝C、N、P含量平均值总体上随海拔梯度的增加而增加;C∶N的平均值在热带季节雨林最高、热带山地雨林最低;C∶P和N∶P平均值在热带山地雨林最高、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最低;3种森林的N∶P平均值均介于10~20之间;上层优势种幼树枝C、N含量平均值低于下层优势种,P含量平均值上层高于下层,上层N∶P低于10,下层优势种接近于20;热带季节雨林中,C∶N与N∶P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热带山地雨林中,C∶N与C∶P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中,C∶N与C∶P、N∶P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3种森林上、下层优势种幼树枝C、N、P含量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滇南3种森林优势种幼树枝C、N、P元素含量相对较高,C∶N和C∶P相对较低的分配格局特征。一方面反映出滇南森林植被C元素分解释放相对较快,植被生长受N、P元素共同限制的特征;另一方面,滇南森林上层树种对养分元素的吸收利用效率略高于下层树种。滇南森林物种所处的群落层次对其枝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程度大于海拔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类型 生态化学计量 海拔梯度 群落层次 枝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南宿根甘蔗地土壤大孔隙特征
11
作者 张铃悦 马建刚 赵彤辉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2-429,共8页
【目的】准确掌握宿根甘蔗土壤孔隙的变化特征,为甘蔗种植中的土壤管理、土壤水文预测预报等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法结合土壤水分穿透曲线法测定了不同坡度、不同宿根年限、不同土层的甘蔗地土壤大孔隙。【结果】宿根甘蔗... 【目的】准确掌握宿根甘蔗土壤孔隙的变化特征,为甘蔗种植中的土壤管理、土壤水文预测预报等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法结合土壤水分穿透曲线法测定了不同坡度、不同宿根年限、不同土层的甘蔗地土壤大孔隙。【结果】宿根甘蔗地40 cm深土壤大孔隙半径分布在0.3~3.6 mm,随着孔径的增大,土层深度的增加,大孔隙数量显著减少;随着坡度和年限的增加,小于0.6 mm的大孔隙数量减少得更显著;土壤大孔隙平均半径最大为种植后第4年,且年限间差异主要出现在坡地上;坡地大孔隙面积比和平均体积呈现出随着宿根年限增加其值减小的趋势。【结论】甘蔗地宿根管理下,深层及小孔径大孔隙数量减少是主要趋势,应加强深施肥或原位松土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南 宿根甘蔗 土壤大孔隙 水分穿透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介质中防晒剂的残留与毒性研究进展
12
作者 焦蒙 杨娟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29,共11页
紫外线辐射可引起短期皮肤晒伤、长期皮肤红斑和色素沉着等健康问题,甚至导致皮肤癌等严重病变。为减弱紫外线辐射造成的伤害,防晒剂被添加进各种产品中。综述了近10年来紫外防晒剂在水环境(<LOD~6969 ng/L)、沉积物(<LOD~126.5 n... 紫外线辐射可引起短期皮肤晒伤、长期皮肤红斑和色素沉着等健康问题,甚至导致皮肤癌等严重病变。为减弱紫外线辐射造成的伤害,防晒剂被添加进各种产品中。综述了近10年来紫外防晒剂在水环境(<LOD~6969 ng/L)、沉积物(<LOD~126.5 ng/g)、水生生物(LOD~11875 ng/g)、普通人群(<LOD~525 ng/mL)、室内灰尘(66.6~60600 ng/g)等环境介质中的暴露水平研究结果,讨论了环境中防晒剂的毒性效应,包括遗传毒性、生殖发育毒性、内分泌干扰毒性、联合暴露毒性以及降解产物毒性,并展望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防晒剂的安全使用和科学管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晒剂 污染水平 毒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物炭的制备及其对重金属和抗生素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2
13
作者 邓志华 刘蕊 李碧青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103,共10页
选用咖啡渣、核桃壳、水葫芦和椰壳为原材料,在不同热解温度下制备生物炭,并对含Cu、Zn、土霉素(OTC)、环丙沙星(CIP)和多西环素(DOX)的模拟废水进行净化处理。结果表明,700℃为生物炭的最佳热解温度,水葫芦生物炭(SBC700)对单一重金属C... 选用咖啡渣、核桃壳、水葫芦和椰壳为原材料,在不同热解温度下制备生物炭,并对含Cu、Zn、土霉素(OTC)、环丙沙星(CIP)和多西环素(DOX)的模拟废水进行净化处理。结果表明,700℃为生物炭的最佳热解温度,水葫芦生物炭(SBC700)对单一重金属Cu和Zn的吸附效果最好,椰壳生物炭(YBC700)对单一抗生素OTC、CIP和DOX具有较强的吸附效果,4种生物炭对单一重金属或抗生素的吸附行为均为化学吸附。以水葫芦和椰壳为原材料在700℃下制备复合生物炭,并研究其对Cu、Zn和1种抗生素复合污染物的吸附效果。复合生物炭有利于提升对复合污染体系中Cu和抗生素的吸附效果;停留时间越长,复合生物炭对Cu和Zn的去除效果越好,对3种抗生素去除效果影响不显著;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去除效果,复合生物炭的最优投加量为2.5 g/L;随pH增加,复合生物炭对Cu、Zn的吸附量也逐渐增加,在pH=6时最大吸附量分别达到1.90、8.40 mg/g,pH对OTC、CIP和DOX吸附量无明显影响,平均去除率都高于88%。在热解温度700℃下制备的水葫芦和椰壳复合生物炭综合性质较佳,为生物炭吸附重金属和抗生素复合污染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生物炭 重金属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土壤-微生物化学计量特征对氮沉降的响应
14
作者 王倩 苏连波 +2 位作者 王克勤 宋娅丽 张继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4-98,共15页
【目的】明确森林凋落物、土壤和微生物化学计量特征对氮沉降的响应,厘清三者之间的动态变化及协同作用关系。【方法】以滇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进行氮沉降模拟试验,设置0(对照,CK)、10(低氮)、20(中氮)和25(高氮)g/(m... 【目的】明确森林凋落物、土壤和微生物化学计量特征对氮沉降的响应,厘清三者之间的动态变化及协同作用关系。【方法】以滇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进行氮沉降模拟试验,设置0(对照,CK)、10(低氮)、20(中氮)和25(高氮)g/(m2·a) 4个氮沉降处理,每2个月采集1次土壤(0~10和10~20 cm)和凋落物(叶和枝)样品,共采集2年,测定凋落物和各土层C、N、P含量,以及各土层微生物C(MBC)和微生物N(MBN)含量、微生物计数和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计算相关化学计量比,并对不同氮沉降处理间各指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与相关性分析。【结果】不同氮沉降处理下,凋落物C、N、P含量较CK分别增加了27.61%~51.89%,19.61%~108.64%和1.99%~71.33%;在第2年施氮期间,凋落物C/N较CK显著降低15.72%~43.24%,N/P则显著增加23.36%~97.65%,凋落叶C/P变化不显著;从不同凋落物组分上看,各氮处理下的凋落物C含量、C/N、C/P和N/P均表现为凋落枝>凋落叶,而N和P含量则为凋落枝小于凋落叶(P<0.05)。土壤C含量、N含量、C/P与CK相比在不同氮沉降处理下总体分别增加7.85%~52.22%,6.48%~44.82%和6.21%~85.37%,低氮和中氮处理下不同土层的C/N、0~10 cm土层的N/P较CK分别增加7.85%~20.24%和10.50%~91.16%,而土壤P含量则降低8.10%~61.89%;从不同土层看,0~10 cm土层土壤C、N含量和N/P显著(P<0.05)高于10~20 cm土层。与CK相比,土壤MBC含量在氮沉降处理下显著降低3.82%~60.15%,MBN含量在中氮和高氮处理下显著降低15.91%~62.31%,0~10 cm土层土壤MBC/MBN仅在低氮处理下显著降低15.70%~20.54%(P<0.05);微生物计数表现为低促高抑;10~20 cm土层土壤的MBC、MBN及MBC/MBN和微生物计数均显著低于0~10 cm土层(P<0.05)。相较于CK,低氮处理显著(P<0.05)增加了土壤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幅分别为10.93%~30.69%,5.13%~88.11%和11.92%~44.73%(P<0.05),中氮和高氮处理抑制了土壤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而促进了脲酶活性。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凋落物C/N与土壤C和N含量、凋落物C含量与土壤MBC和MBN均存在显著负相关性。【结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氮沉降处理下凋落物分解被抑制,土壤N素有效性提高,N限制得到缓解,但养分限制开始向P限制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土壤-微生物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氮沉降 常绿阔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跟踪揭示过境贵阳红隼迁徙路线
15
作者 李超 雷宇 刘强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111,共1页
2019年4月1日在贵阳机场(106°48'E,26°32'N)巡检时于雾网设置区发现1只雄性红隼Falco tinnunculus个体,为其佩戴了卫星跟踪器(编号:L-100;YH-GTG0306,粤海)。选择精确度为±5 m(PDOP<2)的定位点进行分析,跟踪... 2019年4月1日在贵阳机场(106°48'E,26°32'N)巡检时于雾网设置区发现1只雄性红隼Falco tinnunculus个体,为其佩戴了卫星跟踪器(编号:L-100;YH-GTG0306,粤海)。选择精确度为±5 m(PDOP<2)的定位点进行分析,跟踪器工作至2020年5月11日在繁殖地信号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踪器 卫星跟踪 信号丢失 贵阳机场 迁徙路线 定位点 红隼 繁殖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F-2遥感影像的澳洲坚果林空间分布信息提取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耀磊 郑毅 +5 位作者 张成程 荣渝虹 梁启斌 王艳霞 侯磊 李晓琳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86,共13页
【目的】基于GF-2遥感影像快速准确获取澳洲坚果林的空间分布信息,为有效利用GF-2遥感影像研究西南山区澳洲坚果林分布及为山地丘陵区其他地物类型信息的提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南伞镇为研究区,GF-2影像和数字... 【目的】基于GF-2遥感影像快速准确获取澳洲坚果林的空间分布信息,为有效利用GF-2遥感影像研究西南山区澳洲坚果林分布及为山地丘陵区其他地物类型信息的提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南伞镇为研究区,GF-2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DEM)为数据源。通过面向对象的方法,提取影像对象的光谱特征、纹理特征、形状特征和地形特征共90维特征变量,设计8种组合方案(方案A1~方案A8),使用平均不纯度减少的方法对特征重要性进行度量,选取最佳特征组合,采用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和决策树算法对澳洲坚果林进行提取,探讨不同特征类型和分类算法对澳洲坚果林提取精度的影响。【结果】相比遍历分割参数法,尺度参数估算(ESP)工具和邻域差分绝对值与标准差比(RMAS)结合的方法能够更高效、客观地确定特定地物的最佳分割尺度;通过对比方案A8和方案A7可知,方案A8中加入地形特征后,整体特征维度有所降低,主要表现为纹理特征数量减少,仅保留4个纹理特征。不同类型特征对澳洲坚果林识别的贡献排序为光谱特征>地形特征>纹理特征>形状特征。在分类算法角度方面,随机森林在总体精度(OA)、用户精度(UA)、生产者精度(PA)和Kappa系数等精度指标上均优于支持向量机和决策树,方案A8融合了所有特征取得最佳的分类效果,4个指标均高于其他方案。光谱特征、纹理特征、形状特征和地形特征组合的随机森林分类方法精度最佳,OA达95.8%,澳洲坚果林的PA为87.7%,UA为94.3%。澳洲坚果林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澳洲坚果在15°~20°坡度范围的种植面积最大,为2.9 km^(2);澳洲坚果林面积主要分布在东南坡向和900~1200 m的海拔范围内。【结论】地形+纹理+形状+地形组合方案经特征优选后结合随机森林算法,能够有效识别澳洲坚果林的分布。GF-2遥感数据与面向对象法在南方山地丘陵区澳洲坚果林制图与资源监测具有应用潜力,可用于该地区其他地物类型信息的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洲坚果 GF-2遥感影像 面向对象 特征优选 随机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DS的滇池流域5种典型林分土壤质量评价 被引量:1
17
作者 金哲浩 王克勤 +2 位作者 黄帅 于君宝 刘芝芹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151,共11页
[目的]土壤质量是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土地管理的重要指标。[方法]通过主成分分析(PCA)筛选土壤质量的关键表征指标12个(有机质、全氮、速效氮、毛管孔隙度、pH等),并采用最小数据集法(MDS)评估滇池流域5种典型人工林分的土壤质量指数(... [目的]土壤质量是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土地管理的重要指标。[方法]通过主成分分析(PCA)筛选土壤质量的关键表征指标12个(有机质、全氮、速效氮、毛管孔隙度、pH等),并采用最小数据集法(MDS)评估滇池流域5种典型人工林分的土壤质量指数(SQI)。[结果]1)滇青冈林和云南松林的土壤质量显著优于桉树人工林,其中滇青冈林水分保持能力最强,云南松林在养分供应和肥力维持方面表现突出;混交林的有机质和速效氮质量分数最高,展现较强的养分积累潜力;灌木林的土壤质量中等,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介于混交林与桉树林之间;桉树林的SQI最低,表明单一树种经营对土壤结构和养分循环的不利影响显著。2)分层分析显示,表层(0~20 cm)云南松林的SQI最高,次表层(20~40 cm)滇青冈林表现最佳,深层(40~60 cm)滇青冈林和混交林优于其他林分。整体SQI平均值排序为滇青冈林(0.60)>云南松林(0.54)>混交林(0.47)>灌木林(0.33)>桉树林(0.20)。3)MDS分析结果与全面数据集(TDS)拟合良好(R2=0.69),验证该方法在土壤质量评价中的有效性。[结论]研究结果为滇池流域的土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建议在水源涵养区推广滇青冈与云南松的混交种植,同时改善桉树人工林的经营模式以恢复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量 滇池流域 最小数据集法 主成分分析 土壤质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人工林土壤的斥水性及其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响应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晋波 李那 +2 位作者 高志丽 陈治豪 黄新会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5-135,共11页
为探究影响滇中地区土壤斥水性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机理,以昆明市3种典型人工林(桉树林、柏树林和桉柏混交林)不同灌草盖度(低盖度、中盖度、高盖度)的表层土壤(0~10 cm)为研究对象,用滴水穿透时间法测定土壤斥水性,并测定土壤理化性质,... 为探究影响滇中地区土壤斥水性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机理,以昆明市3种典型人工林(桉树林、柏树林和桉柏混交林)不同灌草盖度(低盖度、中盖度、高盖度)的表层土壤(0~10 cm)为研究对象,用滴水穿透时间法测定土壤斥水性,并测定土壤理化性质,通过通径分析确定关键因子,探究土壤斥水性对灌草盖度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桉树林的土壤斥水性最强,平均滴水穿透时间(t)为混交林和柏树林下土壤的1.6~2.7倍,3种林分土壤整体表现出无斥水性(t<5 s),部分表现为轻微斥水性(5 s≤t<60 s);相同林分下,3种盖度之间的t均无显著差异,3种盖度下,柏树林的t均极显著低于桉树林和混交林(P<0.01)。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的pH值、水解氮含量、体积含水量和植物盖度为影响土壤斥水性的主要环境因子,水解氮含量和体积含水量主要通过直接效应影响土壤斥水性,而土壤pH值和灌草盖度主要以间接效应发挥作用。土壤理化性质直接影响土壤斥水性,林分和灌草通过调节土壤pH值、体积含水量和水解氮含量等土壤理化性质间接影响土壤斥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斥水性 人工林 灌草盖度 土壤理化性质 表层土壤 滇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地膜对土壤碳、氮、磷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曾浩宇 李嘉兴 +2 位作者 刘世杰 焦蒙 杨娟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4-133,176,共11页
为了探究不同类型地膜残留于土壤中的碎片对土壤大量元素以及微量元素的影响,该文以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聚乳酸(PLA)全生物降解地膜和聚乙烯(PE)地膜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地膜表面形貌变化、地膜残留对土壤大量元素碳、氮... 为了探究不同类型地膜残留于土壤中的碎片对土壤大量元素以及微量元素的影响,该文以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聚乳酸(PLA)全生物降解地膜和聚乙烯(PE)地膜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地膜表面形貌变化、地膜残留对土壤大量元素碳、氮、磷和钾以及微量元素铁、铜、锌、钙、镁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PBAT、PBAT+PLA两种生物降解地膜碎片在实验末期时表面已呈现分裂特征,而PE地膜并未呈现。(2)从实验初期至实验末期PBAT白色地膜和PBAT+PLA黑色地膜的土壤TOC、DOC含量分别增加78.1%、84.6%和182.7%、197.2%,均高于PE地膜。(3)添加生物降解地膜(PBAT和PBAT+PLA)碎片后的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的荧光性(FDOM)和有色性(CDOM)均有提高,但PE地膜处理与CK组无差异。(4)添加了生物降解地膜(PBAT和PBAT+PLA)碎片的土壤比CK和PE地膜碎片处理土壤中的速效磷(AP)增加了约8倍,速效氮(AN)增加了约1.3倍,总氮(TN)增加了约2.5倍,钾增加了约1.2倍,铁增加了约1.2倍,铜增加了约1.5倍,锌增加了约1.1倍,钙增加了约2.4倍,镁增加了约1.9倍,但PE地膜组与CK无差异,数据表明可降解生物地膜的使用增加了土壤养分的含量,而普通PE地膜的残留对土壤养分无明显影响。土壤营养元素对生物降解地膜的使用响应更加积极,并且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而普通PE地膜对土壤营养元素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降解地膜 溶解性有机碳 土壤养分 聚乙烯地膜 地膜形貌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和PLA微塑料对洱海北部农田土壤净氮矿化和硝化作用的影响
20
作者 王鑫 王金蕊 +3 位作者 侯磊 王艳霞 李晓琳 梁启斌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24-1534,共11页
为探究不同微塑料对土壤理化性质、净氮矿化和净硝化速率的影响,以洱海北部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添加不同质量分数(1%、2%和3%)、粒径(1 mm和3 mm)的不可降解聚乙烯(PE)和可降解聚乳酸(PLA)微塑料开展为期30 d的室内培养实验。结果表明:... 为探究不同微塑料对土壤理化性质、净氮矿化和净硝化速率的影响,以洱海北部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添加不同质量分数(1%、2%和3%)、粒径(1 mm和3 mm)的不可降解聚乙烯(PE)和可降解聚乳酸(PLA)微塑料开展为期30 d的室内培养实验。结果表明:添加PE和PLA微塑料能显著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P<0.05),培养结束后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增幅范围分别为9.64%~28.76%和20.75%~47.21%;而添加PE和PLA后土壤铵态氮含量未显著降低。添加微塑料能显著提高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和净硝化速率(P<0.05),在培养结束后,添加PE和PLA处理的净氮矿化速率(0.50 mg·kg^(-1)·d^(-1)和0.63 mg·kg^(-1)·d^(-1))是CK(0.04 mg·kg^(-1)·d^(-1))的12.50倍和15.75倍,净硝化速率(0.48 mg·kg^(-1)·d^(-1)和0.62 mg·kg^(-1)·d^(-1))是CK(0.04 mg·kg^(-1)·d^(-1))的12.00倍和15.50倍。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和净硝化速率随PE和PLA微塑料添加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小粒径的PLA更能影响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和净硝化速率;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和净硝化速率与pH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研究表明,PE和PLA均能促进农田土壤净氮矿化和硝化作用,且可降解微塑料比不可降解的促进作用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净氮矿化速率 净硝化速率 农田土壤 聚乙烯(PE) 聚乳酸(PL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