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人机遥感技术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3
1
作者 刘宗滨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第10期170-172,共3页
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水土保持工作方法已不能满足新时代水土保持的需求。无人机遥感技术解决了传统水土保持工作中“看不了、看不全、效率低、精度差”等问题。本文总结了无人机遥感技术在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动... 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水土保持工作方法已不能满足新时代水土保持的需求。无人机遥感技术解决了传统水土保持工作中“看不了、看不全、效率低、精度差”等问题。本文总结了无人机遥感技术在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动态监测、监管、规划、验收评估等方面的具体应用,论述了该项技术在水土保持领域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遥感技术 水土保持 发展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岩溶湿地流域生态脆弱性演变及突变特征 被引量:8
2
作者 张超 闻国静 +3 位作者 刘云根 王妍 刘鹏 张紫霞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7-65,共9页
以典型发育的岩溶地貌—普者黑流域为研究区,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生态脆弱性综合评价方法,对2006—2015年普者黑岩溶湿地流域生态脆弱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10年间的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过程及突变特征进行评价。... 以典型发育的岩溶地貌—普者黑流域为研究区,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生态脆弱性综合评价方法,对2006—2015年普者黑岩溶湿地流域生态脆弱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10年间的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过程及突变特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6—2015年普者黑岩溶湿地流域生态脆弱性综合指数逐渐减小,生态脆弱性等级综合表现为中度脆弱;流域生态脆弱性时空分布格局较为散乱,极度脆弱区由普者黑流域下游向上游转移。2006—2015年普者黑流域生态环境熵值发生了多次突变,第2阶段(2009—2012年)的突变特征值>第1阶段(2006—2008年)突变特征值>第3阶段(2013—2015年)突变特征值。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叠加作用是研究区生态脆弱性变化的原因,而土地利用类型、景观格局、污染净化和经济发展等为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 时空演变 突变 岩溶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冷季型草坪草对持续干旱、高温及其互作的生理生态响应 被引量:16
3
作者 宋娅丽 王克勤 +2 位作者 王莎 钱夏吉 徐璟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05-717,共13页
对3种冷季型草坪草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L.)和早熟禾(Poa pratensis L.)进行持续干旱、高温及其互作处理,通过测定生理生态指标,揭示3种冷季型草坪草对持续干旱高温环境的生理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处... 对3种冷季型草坪草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L.)和早熟禾(Poa pratensis L.)进行持续干旱、高温及其互作处理,通过测定生理生态指标,揭示3种冷季型草坪草对持续干旱高温环境的生理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处理28d时,各处理下3种草坪草的草坪外观质量TQ和叶片萎蔫系数LWS均显著降低,干旱和高温互作对TQ的影响具有叠加效应,干旱胁迫对LWS起到关键作用。28d时,各处理下黑麦草和早熟禾叶片相对含水量均低于50%,比胁迫第21d分别下降了36.2%和46.9%,说明逆境胁迫明显导致草坪草叶片水分亏缺,而高羊茅叶片持水能力强于黑麦草和早熟禾,早熟禾叶片脱水速度最快。各处理下草坪草根系生物量的下降幅度高于地上部分,逆境对根系生长的影响比地上部分更敏感。3种草坪草的光合速率在逆境下显著降低,相反地叶片暗呼吸速率显著增加,两者互作下的降低或增加幅度高于单一胁迫下。各处理下早熟禾的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幅度均高于黑麦草和高羊茅,且对干旱高温互作胁迫表现的更为敏感。通过隶属函数综合分析方法对试验测定的9个生理指标进行综合评价,3种冷季型草坪草抗干旱高温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高羊茅>黑麦草>早熟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高温 冷季型草坪草 生理生态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因子对大理苍山种子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杨涛 尹志坚 李新辉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6-74,共9页
运用物种丰富度、Shannon指数表征alpha(α)多样性,用Bray-curtis指数表征beta(β)多样性,同时运用距离矩阵多重回归和方差分解的方法,探讨大理苍山种子植物的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与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温度、坡度、坡向、岩石类型和土... 运用物种丰富度、Shannon指数表征alpha(α)多样性,用Bray-curtis指数表征beta(β)多样性,同时运用距离矩阵多重回归和方差分解的方法,探讨大理苍山种子植物的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与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温度、坡度、坡向、岩石类型和土壤类型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苍山地区种子植物物种丰富度与属丰富度分布格局相同,且丰富度与海拔高度呈单峰曲线关系,属最大丰富度在海拔2 000 m左右,物种最大丰富度在海拔2 500 m左右;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与各环境因子之间显著相关;对α多样性来讲,年平均降水量和岩石类型联合的相对解释能力最大,两者共同解释比例为85%;β多样性的解释能力最强的为年平均降水量,其解释率为83%,岩性的解释率为78%,两者共同作用的解释率为88%。因此,本研究表明研究区域的种子植物多样性主要是由气候、土壤以及地形共同影响下形成的。无论是α还是β多样性,环境变量的解释量都占了绝大部分,故推测生态位作用对本区群落的形成和维持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丰富度 Α多样性 Β多样性 苍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输入对湖滨底泥砷形态转化及生态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赵蓉 王妍 +4 位作者 杨桂英 赵立君 任伟 齐丹卉 徐鸣洲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395-1401,共7页
为探究底泥As(砷)形态转化与磷(P)的内在关联,揭示湖滨底泥中As形态和磷形态转化带来的生态风险,选取云南阳宗海湖滨湿地底泥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上覆水不同水平磷(K 2HPO 4,以P计)输入〔ρ(P)分别为0、1、5、10、20、60 mg/L〕的短期(1... 为探究底泥As(砷)形态转化与磷(P)的内在关联,揭示湖滨底泥中As形态和磷形态转化带来的生态风险,选取云南阳宗海湖滨湿地底泥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上覆水不同水平磷(K 2HPO 4,以P计)输入〔ρ(P)分别为0、1、5、10、20、60 mg/L〕的短期(1~72 h)和长期(7~30 d)扰动室内模拟试验,基于底泥对磷的等温吸附模型拟合结果,探究底泥中As释放及As与磷形态转化的规律.结果表明:①短期试验中,磷输入量为0~5 mg/L时,底泥As释放量为0.004~0.009 mg/L;磷输入量≥10 mg/L时,底泥As 释放量为0.052~0.120 mg/L.②长期试验中,第7、15、30天底泥中w(TAs)平均值分别为(13.31±1.87)(10.39±0.74)(17.88±0.65)mg kg,呈先降后升的趋势.③随着磷输入量的升高,底泥中As和磷的形态均表现为由非活性态向活性态(弱酸提取态As和磷酸二钙)转化,As和磷的生物可利用性增加.研究显示,磷输入能促进底泥中As和磷由非活性态向活性态转化,增加其生物可利用性,生态风险相应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 As形态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耦合协调模型的旅游型美丽乡村复合生态系统协调发展 被引量:3
6
作者 谢依娜 赵乐静 +3 位作者 刘云根 王妍 侯磊 李晓琳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43-749,共7页
生态、生产、文化和生活的协调发展是实现美丽乡村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以云南省旅游型村庄普者黑村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建立美丽乡村复合生态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美丽乡村复合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对该村2006-... 生态、生产、文化和生活的协调发展是实现美丽乡村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以云南省旅游型村庄普者黑村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建立美丽乡村复合生态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美丽乡村复合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对该村2006-2015年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普者黑村近10 a间,生态、生产、文化及生活耦合协调发展状况总体上处于不协调状态,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其中,生态环境质量逐渐恶化,其指数平均每年下降0.045个点;生活、生产和文化综合发展水平则整体呈逐步提高趋势,指数平均每年各上升0.061,0.058和0.028个点。根据当地协调发展趋势及环境经济基础,提出了普者黑村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学 耦合协调 美丽乡村 复合生态系统 农村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者黑湖流域景观格局及生态风险时空演变 被引量:21
7
作者 闻国静 刘云根 +3 位作者 王妍 侯磊 王艳霞 郭玉静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95-1103,共9页
为探析湖泊流域景观格局及生态风险时空演变规律,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以及降低流域生态风险,以普者黑湖流域为研究对象,并以6期(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遥感影像为基础,基于景观干扰度指数和景观损失度指数构建景观... 为探析湖泊流域景观格局及生态风险时空演变规律,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以及降低流域生态风险,以普者黑湖流域为研究对象,并以6期(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遥感影像为基础,基于景观干扰度指数和景观损失度指数构建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借助Arc GIS地统计学中的分析方法,对普者黑湖流域景观格局及生态风险时空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90-2015年普者黑流域景观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农地和林地的干扰度较高,建筑用地、园地和湿地的干扰度次之,未利用地的干扰度较小,干扰度指数仅为0.208 7~0.218 0,其中农地干扰度波动较小,其变化范围为0.375 8~0.379 6,建筑用地的干扰度指数波动较大,变化率为-14.10%。(2)20 a来,普者黑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景观损失度变化显著,其中农地和未利用地损失度较大,依次达到0.542 2和0.551 4,湿地、建筑用地和林地次之,园地损失度最小,损失度指数仅为0.119 7。(3)1990-2015年研究区生态风险空间分布差异较大,1990-2005年较低生态风险所占比例最大,而2005-2015年期间生态风险主要表现为中生态风险等级,生态风险在缓慢增加;流域生态风险时空分布与土地利用强度及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加强流域土地综合治理和人类活动调控,促进流域社会、经济与生态保护协同作用,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学 普者黑 湖泊流域 景观干扰度 景观损失度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亚高山5种林型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47
8
作者 张雨鉴 王克勤 +1 位作者 宋娅丽 李加文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3-82,共10页
探究不同森林类型林地土壤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垂直分布情况对评价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滇中亚高山地区5种森林类型(常绿阔叶林(Evergreen broad-leaf forest)、高山栎林(Quercus semicarpifolia fore... 探究不同森林类型林地土壤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垂直分布情况对评价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滇中亚高山地区5种森林类型(常绿阔叶林(Evergreen broad-leaf forest)、高山栎林(Quercus semicarpifolia forest)、华山松林(Pinus armandii forest)、云南松林(Pinus yunnanensis forest)、滇油杉林(Keteleeria evelyniana forest))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C)、全氮(N)、全磷(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垂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林型、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存在显著差异,5种林型各层土壤中C、N、P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09-15.07、0.34-0.97和0.23-0.32 mg·g^(-1),各土层土壤C含量均表现为阔叶林>针叶林;各土层土壤N含量除30-40cm外均表现为阔叶林>针叶林;土壤P含量无显著差异。5种林型各层土壤C/N、C/P、N/P的变化范围分别为5.35-16.42、6.69-43.97和1.16-2.84,各土层土壤C/N均表现为云南松林和滇油杉林显著低于其他3种林型,C/P均表现为常绿阔叶林最高,N/P均表现为阔叶林>针叶林。5种林型土壤C、N、P三者间存在显著正相关,阔叶林土壤C、N、P三者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而针叶林土壤C、N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土壤P与C、N之间相关性则未达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类型 土壤养分 化学计量比 滇中亚高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亚高山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 被引量:23
9
作者 侯芳 王克勤 +3 位作者 宋娅丽 李加文 艾祖雄 陈向龙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825-1835,共11页
同一区域不同植被类型的生长习性、土壤类型、林分立地状况等的差异,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变化。采用标准地调查和生物量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对云南省新平县磨盘山国家森林公园5种典型森林类型——华山松(Pinusarmandii)林、云南松(Pi... 同一区域不同植被类型的生长习性、土壤类型、林分立地状况等的差异,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变化。采用标准地调查和生物量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对云南省新平县磨盘山国家森林公园5种典型森林类型——华山松(Pinusarmandii)林、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林、滇油杉(Keteleeria evelyniana)林、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林和常绿阔叶林各器官(叶、枝、干、皮和根)碳含量、生物量、碳储量及分配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该区域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揭示滇中亚地区各林分植被层的碳源-汇变化和土壤各层碳动态规律。结果表明,(1)5种林分类型各器官碳含量在45.60%~57.60%之间波动,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生物量分别占植被层的56.46%~92.28%、1.12%~13.15%、0.003%~2.19%和6.21%~30.26%。各林分类型植被层碳储量大小表现为:华山松>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滇油杉>高山栎。(2)5种林分的土壤碳储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主要集中在0~30 cm表土层,占总碳储量的52.6%~79.8%;0~60 cm土壤碳储量大小顺序表现为:滇油杉>常绿阔叶林>华山松>高山栎>云南松。(3)5种林分的生态系统碳储量表现为:常绿阔叶林>华山松>滇油杉>云南松>高山栎,其中乔木层和土壤层之和占总碳储量的95.1%~99.2%,林下植被层占比较低。华山松、滇油杉和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碳储量,云南松林和高山栎林植被碳储潜力较大,应通过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森林管理措施,提高林分质量、增加林分碳密度,发挥其更大碳汇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分配 森林生态系统 滇中亚高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磨盘山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营养元素储量及其价值量评估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瑞璋 黎建强 +2 位作者 杨关吕 左嫚 杨云丽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7-93,共7页
选取滇中高原磨盘山云南松林、华山松林、高山栎林、滇油杉林、常绿阔叶林共5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层有机碳、氮、磷、钾元素储量进行了分析,并对价值量进行了评估,以期充分了解滇中高原磨盘山典型森林生态系统营养元... 选取滇中高原磨盘山云南松林、华山松林、高山栎林、滇油杉林、常绿阔叶林共5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层有机碳、氮、磷、钾元素储量进行了分析,并对价值量进行了评估,以期充分了解滇中高原磨盘山典型森林生态系统营养元素储量特点。结果表明:(1)不同林地土壤层(0-20cm)的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均高于下层(20-40cm,40-60cm)土壤,而全钾含量则在40-60cm土层最大;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平均含量最高,其含量分别为61.23g/kg和1.79g/kg,而华山松林土壤全磷平均含量(0.37 g/kg)和土壤全钾平均含量(7.05g/kg)最高;(2)5种典型森林土壤层(0-60cm)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储量均表现为表层高,而全钾则为底层最高,此5种典型森林土壤层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的平均储量分别为157.10 t/hm^2、3.58t/hm^2、1.42t/hm^2和30.96t/hm^2;5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层有机碳总储量以滇油杉林(240.59 t/hm^2)最高,常绿阔叶林全氮的总储量(6.39t/hm^2)最高,而云南松林全磷(2.00t/hm^2)和全钾(42.58 t/hm^2)储量最高;(3)5种典型森林土壤层(0-60cm)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平均价值总量为30.69×10^4元/hm^2,其中价值总量以云南松林最高,为35.50×10^4元/hm^2,华山松林最低,为26.99×10^4元/hm^2;土壤固碳价值量平均为8.67×10^4元/hm^2,固氮价值量平均为6.13×10^4元/hm^2,固定全磷和全钾的平均价值量分别为2.27×10^4元/hm^2和13.62×10^4元/hm^2;在有机碳及N、P、K营养元素储量总价值中各元素价值的贡献率以全钾最大(44.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中高原 森林生态系统 有机碳 营养元素 含量 储量 价值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北剑湖沉积物钒空间分布特征和生态风险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波 喻庆国 +4 位作者 危锋 张银烽 张奇 王胜龙 李丽萍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219-2229,共11页
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测定剑湖表层及柱状沉积物钒(V)含量,采用改进BCR连续提取法提取V各形态,并对V空间分布特征和生态风险进行了分析,揭示了粒度对剑湖沉积物V及形态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剑湖表层沉积物和柱状沉积... 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测定剑湖表层及柱状沉积物钒(V)含量,采用改进BCR连续提取法提取V各形态,并对V空间分布特征和生态风险进行了分析,揭示了粒度对剑湖沉积物V及形态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剑湖表层沉积物和柱状沉积物颗粒均以粉砂粒和细砂为主,细颗粒V含量更高.表层沉积物V含量为(117.82±63.31)mg/kg,其水平空间分布差异较大.V可交换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和残渣态含量分别为(8.91±8.91),(18.36±10.53),(7.67±7.67),(80.22±58.71)mg/kg,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且黏粒和粉砂粒对V可还原态和残渣态影响较大.V垂直分布差异大,底层V含量高于表层,少部分区域受黏粒和粉砂粒影响.剑湖沉积物Ⅴ污染程度小,大部分地区潜在生态风险较低,底层沉积物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都高于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粒度 空间分布 赋存形态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北剑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和生态风险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波 喻庆国 +4 位作者 危锋 张银烽 张奇 王胜龙 李丽萍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68-473,共6页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仪测定剑湖表层沉积物4种重金属Cd、Cu、Pb、Zn含量,采用改进BCR连续提取法提取4种重金属各形态含量,结合空间插值方法对4种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和生态风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剑湖表层沉积物呈...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仪测定剑湖表层沉积物4种重金属Cd、Cu、Pb、Zn含量,采用改进BCR连续提取法提取4种重金属各形态含量,结合空间插值方法对4种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和生态风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剑湖表层沉积物呈碱性,以砂砾为主,湖周浅水区总有机碳含量高于湖心区,重金属迁移转化能力弱,主要以残渣态为主,可氧化态含量最低。同时,剑湖表层沉积物中Cd和Cu以人为富集为主,Pb和Zn以自然富集为主,重金属均处于轻微或中等风险程度。湖周浅水区富集程度高于湖心区,而湖心区生态风险高于湖周浅水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湖 沉积物 重金属 分布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尼梯田生态系统地表水不同形态氮含量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7
13
作者 闵惠琳 宋维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35-241,共7页
为探讨哈尼梯田生态系统天人合一的水分和营养元素的利用模式,揭示哈尼梯田生态系统氮素时空变化规律,明确土地利用对氮浓度的影响,为哈尼梯田的水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以元阳县全福庄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应用Kriging空间... 为探讨哈尼梯田生态系统天人合一的水分和营养元素的利用模式,揭示哈尼梯田生态系统氮素时空变化规律,明确土地利用对氮浓度的影响,为哈尼梯田的水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以元阳县全福庄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应用Kriging空间插值法分析了该系统地表水氮素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除NO_3^--N浓度在夏季和冬季呈强变异外,其他N浓度在不同季节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0%,表现为中等程度变异。(2)梯田中下部TN、NO_3^--N和NH_4^+-N浓度变幅都较大,分别为0.103~0.849,0.010~0.143,0.052~0.446mg/L,森林地表水中TN、NO_3^--N和NH_4^+-N浓度的变幅都相对较小,分别为0.108~0.471,0.003~0.102,0.058~0.164mg/L。(3)TN、NO_3^--N和NH_4^+-N各季节的块金系数均小于50%,各季节均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TN、NO_3^--N和NH_4^+-N各季节的变程均在1 000m以内,表明各指标各个季节分别在不同尺度范围内分布连续,存在空间自相关性。(4)通过Kriging插值法得知,不同季节TN、NO_3^--N,NH_4^+-N地表水浓度从整体上为村庄>梯田>河流>森林的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尼梯田 四素同构 氮素 时空分布 地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高反坡阶对滇中云南松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增量分配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学峰 王克勤 +2 位作者 宋娅丽 张雨鉴 马延骁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1-27,共7页
通过标准地调查和生物量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布设等高反坡阶后滇中云南松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特征进行估算,并分析了8 a后生态系统各层碳增量及分配格局。结果表明:布设等高反坡阶后云南松林乔木层、凋落物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生物量分别比... 通过标准地调查和生物量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布设等高反坡阶后滇中云南松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特征进行估算,并分析了8 a后生态系统各层碳增量及分配格局。结果表明:布设等高反坡阶后云南松林乔木层、凋落物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生物量分别比对照高出9.07%,9.29%,8.17%和13.24%,各层高低依次表现为乔木层(75.65 t/hm^2)>凋落物层(23.69 t/hm^2)>灌木层(4.68 t/hm^2)>草本层(1.80 t/hm^2);等高反坡阶处理下云南松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比对照高出27.10%,各层碳储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土壤层(132.09 t/hm^2)>乔木层(35.32 t/hm^2)>凋落物层(5.94 t/hm^2)>灌木层(2.11 t/hm^2)>草本层(0.74 t/hm^2),分别占总碳储量的72.12%,22.26%,3.86%,1.31%和0.45%。等高反坡阶处理下云南松林生态系统的碳增量显著高于对照(29.68%),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和土壤层分别高出31.76%,28.21%,27.17%,15.54%和34.92%,说明等高反坡阶可有效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被层及土壤层碳储量积累,因此人工造林时可因地制宜适度应用一定的等高反坡阶措施,加快当地碳库及生态环境的恢复速率,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高反坡阶 生物量 碳储量 碳增量 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生物质改良剂对土壤侵蚀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卢锦钊 王克勤 +1 位作者 赵洋毅 张继辉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93-98,共6页
为探究玉米秸秆和EM菌剂2种生物质改良剂对西南土壤侵蚀因子(降雨侵蚀力R和土壤可蚀性指数K)的影响,采用微型小区(1 m×1 m)的研究方法,统一坡度,合理定量施用2种生物质改良剂,同时设置原状土壤对照,观测分析径流泥沙和各处理土壤... 为探究玉米秸秆和EM菌剂2种生物质改良剂对西南土壤侵蚀因子(降雨侵蚀力R和土壤可蚀性指数K)的影响,采用微型小区(1 m×1 m)的研究方法,统一坡度,合理定量施用2种生物质改良剂,同时设置原状土壤对照,观测分析径流泥沙和各处理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结果表明:2种改良方式相对原状土壤均具有减轻水土流失的功能:雨季(6—10月)在玉米秸秆还田的改良方式下土壤侵蚀量各月分别减少52.8%、53.0%、63.0%、62.1%、63.5%,在EM菌剂施用的改良方式下土壤侵蚀量各月分别减少34.0%、33.9%、43.7%、39.2%、41.3%;土壤侵蚀程度强弱排序:秸秆还田<菌剂施用<原状对照。秸秆还田、菌剂施用、原状对照3种不同处理方式下的土壤侵蚀量与降雨侵蚀力R的拟合优度为0.957、0.993、0.734,与土壤可蚀性指数K的拟合优度为0.692、0.738、0.974,均呈现较好的相关性;秸秆还田和菌剂施用2种改良方式K值分别为0.216~0.250和0.298~0.320,比原状土壤的K值0.345~0.369均显著减小。综合分析认为:在生物质改良剂作用下的西南红壤侵蚀量与降雨侵蚀力R、土壤可蚀性指数K均呈显著相关性,R值对滇中地区土壤侵蚀量的影响大于K值的;2种生物质土壤改良方式均能有效增强土壤抗蚀性,秸秆还田对土壤的固结效果大于菌剂施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改良 土壤侵蚀 降雨侵蚀力 土壤可蚀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修剪高度对季节性温度变化下早熟禾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宋娅丽 王克勤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71-977,共7页
修剪高度的差异会影响冷季型草坪草的生长,探究合理的修剪高度可为草坪草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通过测定两年生长季(2012年和2013年)草地早熟禾(8年生)草坪的外观质量(TQ)、地上部分生物量(AB)、光合作用(Pn)、总呼吸作用(Rtot... 修剪高度的差异会影响冷季型草坪草的生长,探究合理的修剪高度可为草坪草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通过测定两年生长季(2012年和2013年)草地早熟禾(8年生)草坪的外观质量(TQ)、地上部分生物量(AB)、光合作用(Pn)、总呼吸作用(Rtotal)和碳水化合物(TNC)等指标,探讨了修剪高度对冷季型草坪草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大气温度高于23~24℃时,不同修剪高度7.6cm(高修剪高度,HM)和3.8cm(低修剪高度,LM)下的早熟禾TQ、AB和Pn均降低,与HM相比,在LM下下降更显著。在7—9月的高温条件下,早熟禾地上部分、根系和土壤R高于Pn;但在美国新泽西州较冷的季节(5—6月)Pn高于R。研究表明,较低的修剪高度尤其是在高温条件下降低了草坪草Pn,季节性温度变化下可以通过改变修剪高度影响成熟草坪草的生长,从而缓解高温对草坪生长带来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剪高度 季节性温度变化 早熟禾 生理生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中土壤基质改良技术研究综述 被引量:24
17
作者 胡晓萧 李小英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第1期184-186,190,共4页
近年来,矿山废弃地开发利用造成的土壤复垦问题和矿山整体环境问题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本文针对我国矿山废弃地土壤存在的复垦问题,重点分析目前我国矿山废弃地现状,简要综述国内外土壤基质改良的技术方法,介绍现行矿山土壤复垦物理、... 近年来,矿山废弃地开发利用造成的土壤复垦问题和矿山整体环境问题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本文针对我国矿山废弃地土壤存在的复垦问题,重点分析目前我国矿山废弃地现状,简要综述国内外土壤基质改良的技术方法,介绍现行矿山土壤复垦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改良技术方法,特别是土壤基质改良技术在矿山生态修复中的应用与发展,为我国矿山生态修复与土地资源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基质改良 矿山废弃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学生对茶文化认知调查的思考 被引量:3
18
作者 陶燕蓝 江燕 +1 位作者 亓峥 蓝增全 《中国茶叶》 2022年第1期44-51,共8页
研究采取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以高校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围绕“大学生对茶文化的认知”主题,就茶文化的了解程度和途径、对云南民族茶文化的认知、饮茶的喜好程度及看法、茶文化的传承发展的看法4个方面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茶... 研究采取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以高校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围绕“大学生对茶文化的认知”主题,就茶文化的了解程度和途径、对云南民族茶文化的认知、饮茶的喜好程度及看法、茶文化的传承发展的看法4个方面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茶文化的了解程度和喜好程度普遍不高,多数大学生对茶文化传承和发展前景不看好,仅有不到一半的大学生愿意学习和了解茶文化。基于调研结果对茶文化的传播提出建议,以在大学生群体中促进茶文化的发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茶文化 调查 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营养元素及价值量评估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瑞璋 《绿色科技》 2019年第10期35-37,39,共4页
指出了目前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价值量评估及碳循环过程研究进展较为明确,但缺乏对于同一森林生态系统的连续性观测,且对不同区域的森林生态系统的价值量评估方法采用的数学模型不尽相同,缺少对全球范围或全国范围统一的神经网络模型。... 指出了目前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价值量评估及碳循环过程研究进展较为明确,但缺乏对于同一森林生态系统的连续性观测,且对不同区域的森林生态系统的价值量评估方法采用的数学模型不尽相同,缺少对全球范围或全国范围统一的神经网络模型。过去的研究将研究重点更多地集中在小班的价值量评估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上。前人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成果表明:在不同的区域内,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均占有主导地位;对于生物圈内的固碳固硫效果均高于其他生态循环;产生的价值略低于水体的生态环境。因此,在过去研究的成果之上,总结了其经验,探讨了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方向提供思路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价值量评估 森林固碳 神经网络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养创新思维为导向的环境生态学课程实践教学设计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桂英 熊好琴 +2 位作者 刘云根 王妍 侯磊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第2期222-224,共3页
创新思维是未来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必备技能,实践能力的训练是重要的培养途径。以培养创新思维为导向,在充分分析环境生态学实践教学背景和现状的前提下,设计了包含室内实验、野外调查与论坛汇报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并针对本... 创新思维是未来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必备技能,实践能力的训练是重要的培养途径。以培养创新思维为导向,在充分分析环境生态学实践教学背景和现状的前提下,设计了包含室内实验、野外调查与论坛汇报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并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不同的认知特点,提出了差异化培养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教学设计 环境生态学 创新思维培养 论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