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9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生态学”课程建设优化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杨桂英 廖周瑜 +3 位作者 曹子林 涂璟 姚平 郑寒 《安徽农学通报》 2012年第1期168-170,共3页
"环境生态学"课程是环境科学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课,在现有教材中,多数是面向非环境类专业或不具生态学背景的专业编著的,其内容与普通生态学存在太多的重复,在建设过程中常常存在教材选择困难、教学内容过多重复、教学方... "环境生态学"课程是环境科学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课,在现有教材中,多数是面向非环境类专业或不具生态学背景的专业编著的,其内容与普通生态学存在太多的重复,在建设过程中常常存在教材选择困难、教学内容过多重复、教学方法不当以及考核方式不当等诸多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提出优化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生态学"课程建设的具体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生态学 环境科学专业 课程内容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林分50年碳汇潜力 被引量:28
2
作者 姚平 陈先刚 +3 位作者 周永锋 赵文军 陆梅 涂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025-3037,共13页
为评估西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林分未来50a碳汇潜力,调查收集该地区2011年以前退耕还林工程主要造林树种及其造林面积等相关数据资料,利用国家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中人工林历史数据建立生长模型,结合文献调研获得的相关林分碳计量参数,... 为评估西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林分未来50a碳汇潜力,调查收集该地区2011年以前退耕还林工程主要造林树种及其造林面积等相关数据资料,利用国家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中人工林历史数据建立生长模型,结合文献调研获得的相关林分碳计量参数,预测出本区域退耕还林工程7种主要林分碳储量和年碳储量未来变化。结果表明:西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林分总碳储量在2020、2030、2040、2050和2060年分别为52.98、73.88—80.57、73.62—102.16、88.41—115.17和77.15—123.36TgC,年总碳储量则分别为3.15、-1.11—2.45、-3.92—1.95、2.08—0.96和0.25—0.73TgC,到2060年华山松、马尾松、柳杉、杉木、柏树、杨树和桉树7种林分碳汇潜力在无采伐情景下分别达到:13.01、15.01、13.44、24.13、28.05、15.63和14.09TgC,可对本地区森林碳汇功能产生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碳汇 退耕还林工程 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亚热带典型天然常绿阔叶林的空间结构特征 被引量:18
3
作者 赵洋毅 王克勤 +3 位作者 陈奇伯 王玉杰 王云琦 段旭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87-192,共6页
以西南亚热带分布较广泛的两种典型的天然常绿阔叶林——四川大头茶林和栲树林为研究对象,根据树种组成,采用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3个空间结构参数,对比分析2种林分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显示:(1)四川大头茶林和栲树林群落的乔木层... 以西南亚热带分布较广泛的两种典型的天然常绿阔叶林——四川大头茶林和栲树林为研究对象,根据树种组成,采用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3个空间结构参数,对比分析2种林分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显示:(1)四川大头茶林和栲树林群落的乔木层分别有8和9个树种,2种林分内的优势种的密度及每公顷断面积优势明显。(2)2种林分的树种混交程度较高,林分平均混交度分别为0.61和0.73,混交程度均在中等以上;栲树林群落的树种隔离程度优于四川大头茶林;林分内的平均大小比数分别为0.47和0.45,多数林木处于中庸状态,林分内不同径级的林木在各组成的空间结构单元内分布比较均匀。(3)四川大头茶林的平均角尺度为0.523,属于聚集分布;栲树林的平均角尺度为0.517,属于随机分布,且呈现轻微的聚集分布。研究表明,两种林分的混交度差异显著,而大小比数和角尺度差异不显著,栲树林较四川大头茶林的群落结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四川大头茶林 栲树林 空间结构 西南亚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内梅罗指数的阳宗海湖滨湿地水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21
4
作者 王书锦 刘云根 +4 位作者 侯磊 梁启斌 王妍 詹乃才 张慧娟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9,14,共5页
在采集阳宗海湖滨湿地水样并测定水样中富营养化指标和重金属指标的基础上,用内梅罗指数法对不同湖滨湿地区域的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TP总平均质量浓度为0.095mg/L,是《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水标准(0.05mg... 在采集阳宗海湖滨湿地水样并测定水样中富营养化指标和重金属指标的基础上,用内梅罗指数法对不同湖滨湿地区域的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TP总平均质量浓度为0.095mg/L,是《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水标准(0.05mg/L)的1.9倍;COD总平均质量浓度为19.59mg/L,未超过GB 3838—2002Ⅲ类水标准(20mg/L);阳宗海湖滨湿地As污染最为严重,总平均质量浓度为0.112mg/L,超过了GB 3838—2002Ⅴ类水标准(0.10mg/L),Zn、Cu、Cr未超过GB 3838—2002Ⅲ类水标准,Cd、Mn、Ni、Pb、Co未检出;4个湖滨湿地区域富营养化指标的内梅罗指数评价结果均为良好,空间上表现为北部>东部>南部>西部;重金属指标的内梅罗指数评价结果为东部和北部中度污染水平,南部和西部重度污染水平,空间上表现为南部>西部>东部>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梅罗指数 阳宗海 湖滨湿地 水环境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中国西南特大干旱灾害:从生态学视角的审视 被引量:9
5
作者 黄新会 李小英 +4 位作者 穆兴民 王克勤 田昆 段昌群 于福科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82-287,292,共7页
从生态学视角审视2010年发生在中国西南五省(区、市)历史罕见的跨季度、持续性特大干旱灾害。主要探讨了3个重要科学问题:(1)旱灾的成因。综合不同社会群体如公众、政府、学者、媒体等关于此次旱灾形成的认识,分析了此次旱灾的成因,阐... 从生态学视角审视2010年发生在中国西南五省(区、市)历史罕见的跨季度、持续性特大干旱灾害。主要探讨了3个重要科学问题:(1)旱灾的成因。综合不同社会群体如公众、政府、学者、媒体等关于此次旱灾形成的认识,分析了此次旱灾的成因,阐明了笔者对此次旱灾成因的见解。指出西南特大旱灾不是单纯的自然灾害,而是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旱灾的影响。主要包括:①旱灾对自然环境的直接破坏和潜在威胁;②旱灾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严重影响和巨大损失;③旱灾对社会经济的广泛冲击。(3)旱灾的启示。主要包括:①短视行为的惨痛代价及生态理念的强化与普及;②灾害科学研究的相对滞后及其跟进与深化;③灾害防范长远规划的缺失及其制定与落实。强调在相关研究领域应重点探索几个重要科学问题,分别是:水资源大省总缺水的根本性原因,区域水资源的科学配置与高效利用,重大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区域典型人工植被的生态需水,灾区生态退化机理与植被恢复技术。以期对西南特大干旱灾害的后续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南 特大干旱灾害 成因 影响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干热河谷休闲农田温度与蒸发量日变化规律及协同关系 被引量:6
6
作者 胡兵辉 王维 张红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59-265,共7页
针对西南干热河谷旱季休闲农田面积扩大的实际,选择旱季初和旱季末2个时段,研究24 h休闲农田温度与农田蒸发量的变化规律及协同关系。结果表明:休闲农田温度曲线和蒸发量累计曲线大致呈现波形函数曲线变化,随着土壤深度和农田覆盖物的增... 针对西南干热河谷旱季休闲农田面积扩大的实际,选择旱季初和旱季末2个时段,研究24 h休闲农田温度与农田蒸发量的变化规律及协同关系。结果表明:休闲农田温度曲线和蒸发量累计曲线大致呈现波形函数曲线变化,随着土壤深度和农田覆盖物的增加,曲线依次向后推移,波幅也逐渐变小,表明农田覆盖物对土壤起到一定的稳温和保水作用,可明显降低农田土壤水分散失;休闲农田温度与农田蒸发量的协同函数均呈现正向协同关系,且协同系数普遍较大,随着土壤深度和地表覆盖物逐渐增加,协同关系逐渐减弱,而干旱却有利于协同关系加强,说明在气候干燥区,农田温度升高,农田蒸发量增大,温度与蒸发量的协同关系增强,农田温度仍然是农田蒸发的主要推动因素。故西南干热河谷地区要开发利用季节性休闲农田,就必须做好旱季农田土壤水分的保蓄,增加地表覆盖物,减少农田水分的无效蒸发,为休闲农田的开发利用奠定良好的水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闲农田 温度 蒸发量 日变化规律 协同关系 西南干热河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植被水分适宜性研究:基于中国西南季节性旱灾的评述 被引量:3
7
作者 黄新会 李小英 +4 位作者 穆兴民 袁华 梁启斌 姚平 于福科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01-307,共7页
基于近年中国西南频发的季节性旱灾事件,探讨了区域植被的水分适宜性。分析了区域性旱灾事件中蕴藏的重要科学问题——具有高耗水特性的桉树(Eucalyptus spp.)、橡胶树(Heveaspp.)人工林的生态需水是否适应于区域降水条件(或能否打破区... 基于近年中国西南频发的季节性旱灾事件,探讨了区域植被的水分适宜性。分析了区域性旱灾事件中蕴藏的重要科学问题——具有高耗水特性的桉树(Eucalyptus spp.)、橡胶树(Heveaspp.)人工林的生态需水是否适应于区域降水条件(或能否打破区域生态用水的供需平衡)进而导致旱害。同时分析了植被水分适宜性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认为以植被生态需水计算为基础的植被水分适宜性研究进展缓慢且成果缺乏,作为水分适宜性评价基础的植被生态需水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据此提出对云南省典型植被的水分适宜性及其生态需水与区域干旱的关系开展专项研究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植被 水分适宜性 生态需水 中国西南 季节性旱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干热河谷区旱地玉米不同覆盖保水栽培措施的水分效应 被引量:2
8
作者 胡兵辉 王维 张红芳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455-2459,共5页
在西南干热河谷地区进行旱地玉米覆盖保水栽培试验,研究其水分效应。结果表明,秸秆、地膜覆盖有明显增加和保蓄土壤水的作用,秸秆地膜二元覆盖的作用更为显著,根区成为作物耗水与土壤保蓄水的关键区域,农田水分变化沿土层可划分为3个层... 在西南干热河谷地区进行旱地玉米覆盖保水栽培试验,研究其水分效应。结果表明,秸秆、地膜覆盖有明显增加和保蓄土壤水的作用,秸秆地膜二元覆盖的作用更为显著,根区成为作物耗水与土壤保蓄水的关键区域,农田水分变化沿土层可划分为3个层次,即:0~30 cm土层为土壤水分变化活跃层和土壤贮水增加显著层、30~80 cm土层为土壤水分变化次活跃层和土壤贮水增加明显层、80~100 cm土层为土壤水分变化相对稳定层和土壤贮水增加一般层,且覆盖栽培可促进作物耗水量由田间无效蒸发耗水向有效的田间作物蒸腾耗水转化,使农田水分的有效性显著提升。由此,研究本区旱地玉米不同覆盖保水栽培措施的水分效应,可为提高本区甚至西南高原季节性旱区旱作农田的水分利用效率和水分生产潜力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玉米 保水栽培 水分效应 干热河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农村环境教育的思考——基于滇池、洱海湖滨区农村的实地调查 被引量:6
9
作者 郑寒 刘云根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91-195,共5页
将对洱海、滇池湖滨区两个村庄的实地调查结果与我国农村环境教育研究文献综述结合在一起分析,对农村环境教育的对象、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以及教育方式进行了思考,提出当前的农村环境教育多面向农村中小学开展,而从环境行为学的角度来看... 将对洱海、滇池湖滨区两个村庄的实地调查结果与我国农村环境教育研究文献综述结合在一起分析,对农村环境教育的对象、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以及教育方式进行了思考,提出当前的农村环境教育多面向农村中小学开展,而从环境行为学的角度来看,引起当地环境问题产生的行为主体主要是农村成年劳动力,故须以他们为主开展农村环境教育,在教育内容与教育活动方式上贴近当地农民的实际发展需求。同时,各地情况不一,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亦须因村而异因人而异有所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环境教育 滇池、洱海湖滨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红壤区保护地土壤次生盐渍化状况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晓冰 王克勤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207-1211,共5页
为了解西南红壤区保护地土壤的理化性质,以昆明晋宁县的蔬菜大棚种植区为例,研究种植年限分别为1年、3年、5年、7年保护地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变化情况,分析结果得出大棚土壤的酸度总体上高于露天蔬菜... 为了解西南红壤区保护地土壤的理化性质,以昆明晋宁县的蔬菜大棚种植区为例,研究种植年限分别为1年、3年、5年、7年保护地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变化情况,分析结果得出大棚土壤的酸度总体上高于露天蔬菜地,保护地栽培土壤中有机质、全氮、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在同一种植年限上,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同一土层上,均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含量逐渐增加。土壤硝态氮的含量与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分别具有显著负相关和正相关关系,即土壤硝态氮的含量随土壤pH值的增大而减小,随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地土壤 硝态氮 PH值 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电站工程弃渣场植被恢复的土壤养分条件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贺莉莎 陈奇伯 +1 位作者 姜文达 姚红胜 《中国水土保持》 2012年第11期43-46,共4页
土壤养分水平是衡量植被自然恢复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了更好地进行植被恢复,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云南金安桥水电站工程2#、3#弃渣场的渣体为研究对象,以渣场对应的原生植被区土壤作为对照,从土壤化学性质方面探... 土壤养分水平是衡量植被自然恢复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了更好地进行植被恢复,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云南金安桥水电站工程2#、3#弃渣场的渣体为研究对象,以渣场对应的原生植被区土壤作为对照,从土壤化学性质方面探索植被恢复的土壤养分状况,结果显示:弃渣场土壤pH均值为8.22,为碱性,超出了大多数营养元素的有效pH值范围,不利于植被恢复;弃渣场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2#、3#渣场分别为4.85%、10.56%,仅占对应原生植被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8.33%和6.69%,无法提供植物正常生长所需的养分;弃渣场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及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较低,但除氮素外,其余基本上可满足植被正常生长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电站 弃渣场 植被恢复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高原“旱三熟”地区不同覆盖栽培措施的土壤水分效应
12
作者 胡兵辉 王维 +1 位作者 张红芳 张志勇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83-188,共6页
在西南高原季节性旱区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覆盖栽培条件下"旱三熟"种植模式的农田土壤水分效应。研究表明,秸秆、地膜覆盖尤其是秸秆地膜二元覆盖有明显蓄集和保存土壤水的作用,土壤保蓄水度平均提高60.63%,覆盖能有效减少田间水分... 在西南高原季节性旱区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覆盖栽培条件下"旱三熟"种植模式的农田土壤水分效应。研究表明,秸秆、地膜覆盖尤其是秸秆地膜二元覆盖有明显蓄集和保存土壤水的作用,土壤保蓄水度平均提高60.63%,覆盖能有效减少田间水分的无效蒸发,平均减少181.93 mm,使作物蒸腾系数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平均提高19.84%和23.5%,而使作物耗水系数减小,平均减少18.26%,根区是作物耗水与土壤保蓄水的关键区域;农田水分变化沿土层可划分为3个层次,即0-30 cm土层为土壤水分变化活跃层和土壤贮水变化明显层、30-80cm土层为土壤水分变化次活跃层和土壤贮水变化显著层、80-100 cm土层为土壤水分变化相对稳定层和土壤贮水变化缓慢层。覆盖栽培可促进作物耗水量由田间无效蒸发耗水向有效的田间作物蒸腾耗水转化,使农田水分的有效性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三熟 覆盖栽培 土壤水分效应 西南高原季节性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IS技术在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琛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第17期237-238,248,共3页
概括性地从农业资源管理和农业环境评价两方面介绍了GIS技术在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的应用,提出构建包括农业信息管理系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和农业生产管理系统的农业地理信息系统,为深入研究GIS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和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开... 概括性地从农业资源管理和农业环境评价两方面介绍了GIS技术在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的应用,提出构建包括农业信息管理系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和农业生产管理系统的农业地理信息系统,为深入研究GIS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和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农业资源管理 农业环境评价 农业地理信息系统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热河谷地区水电工程建设干扰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梁茂 李艳梅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第5期211-213,218,共4页
为研究水电工程建设干扰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选取云南禄劝普渡河甲岩水电站2种施工干扰类型(弃渣场、施工便道)的土壤为研究对象,以未受干扰的3种生境(林地、灌丛地、农田)的原地貌土壤作为对照,通过野外土壤取样及室内平板表... 为研究水电工程建设干扰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选取云南禄劝普渡河甲岩水电站2种施工干扰类型(弃渣场、施工便道)的土壤为研究对象,以未受干扰的3种生境(林地、灌丛地、农田)的原地貌土壤作为对照,通过野外土壤取样及室内平板表面涂抹法和稀释法分别测定了上述干扰和未干扰的5种类型土壤的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及总数量。结果表明:工程建设干扰对三大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对表层土壤0~40 cm的细菌、真菌降低影响巨大。三大微生物在不同干扰生境中数量最多的是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很少。干扰与未干扰生境土壤微生物数量均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差异。除弃渣场微生物总量是随着土层加深而增加外,其他4种生境微生物总量均是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建设 干扰区 土壤微生物 干热河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缙云山典型灌草植被区土壤水分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
15
作者 赵洋毅 王克勤 +1 位作者 陈奇伯 王玉杰 《福建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5-39,共5页
2010年1—12月对重庆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内的典型灌草植被区的土壤水分及局地气象因子进行连续的定位观测,研究土壤水分月动态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缙云山典型灌草植被区土壤水分月动态变化主要受气温和降水量的影响,不同深度... 2010年1—12月对重庆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内的典型灌草植被区的土壤水分及局地气象因子进行连续的定位观测,研究土壤水分月动态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缙云山典型灌草植被区土壤水分月动态变化主要受气温和降水量的影响,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分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表层土壤水分要显著低于下层土壤。在降水较少的月份,土壤水分与空气相对湿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与气温、太阳辐射和地表温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与风速的关系不显著;土壤含水率与环境因子进行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水分与气温因子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偏相关系数为0.472(P<0.01);而与太阳辐射、相对湿度、地表温度、风速的响应程度依次减弱,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171、0.162、0.131、0.116(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草植被 土壤水分 环境因子 缙云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创新模式培养的环境生态交叉实验设计与探索
16
作者 杨桂英 熊好琴 郑寒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第18期289-290,共2页
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角度,结合对环境与生态交叉学科的背景分析,设计了基础性、综合性和自主探究性3类共计48学时的环境生态类交叉实验项目,并结合西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教学实际情况,对如何有效开展这类实验提出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 实验设计 交叉学科 创新模式培养 环境科学 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个西南桦品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睢鑫洲 郑毅 +1 位作者 仇玉萍 聂艳丽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1-25,共5页
以云南省种植的4个西南桦品系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良CTAB法提取DNA,以普通商品品系作对照,运用SSR分子标记技术,采用UPGAM进行聚类分析,对4个西南桦品系的遗传多样性、遗传距离和遗传聚类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121对引物中筛选出4对... 以云南省种植的4个西南桦品系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良CTAB法提取DNA,以普通商品品系作对照,运用SSR分子标记技术,采用UPGAM进行聚类分析,对4个西南桦品系的遗传多样性、遗传距离和遗传聚类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121对引物中筛选出4对具有特异性的引物进行SSR-PCR扩增,共扩增出60个位点,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95.00%,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326 5,Shannon信息指数I为0.489 7,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211 4。西南桦样本具有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且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品系内;品系1与2的遗传距离最近(D=0.089 1),品系3与4的遗传距离最远(D=0.172 7)。5个西南桦品系共聚为3类:品系1和品系2聚为一类;品系4与商品种聚为一类;品系3独为一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桦 SSR 品系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流域入湖河口湿地沉积物氮、磷、有机质分布及污染风险评价 被引量:51
18
作者 王书锦 刘云根 +2 位作者 张超 侯磊 王妍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9-77,共9页
以云南洱海罗时江河口湿地为典型对象,利用柱状底泥分层采样器采集罗时江河口湿地表层(0~10 cm)沉积物样品,研究分析总氮(TN)、总磷(TP)、有机质(OM)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沉积物进行污染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TP含量在0.04~1.28 g... 以云南洱海罗时江河口湿地为典型对象,利用柱状底泥分层采样器采集罗时江河口湿地表层(0~10 cm)沉积物样品,研究分析总氮(TN)、总磷(TP)、有机质(OM)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沉积物进行污染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TP含量在0.04~1.28 g/kg之间,空间分布特征为:Ⅱ区>Ⅰ区,水道Ⅰ>水道Ⅱ;TN含量在0.33~2.96 g/kg之间,空间分布特征为:Ⅰ区>Ⅱ区,水道Ⅰ>水道Ⅱ,OM含量在32.43~233.03 g/kg之间,空间分布表现为Ⅰ区<Ⅱ区,水道Ⅰ<水道Ⅱ.结合综合污染指数与有机指数评价法可知,罗时江河口湿地表层沉积物氮、磷污染:Ⅰ区和水道Ⅰ属于中度污染,Ⅱ区和水道Ⅱ属于轻度污染;有机污染:水道Ⅰ和水道Ⅱ属于重度污染,Ⅰ区和Ⅱ区属于中度污染.罗时江河口湿地表层沉积物空间分布受外源污染物、养殖活动和湿地水生植物的影响,氮、磷外源输入以水道Ⅰ为主,有机质输入以水道Ⅱ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流域 罗时江河口湿地 高原河口湿地 沉积物 有机质 空间分布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高原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储量及持水特性 被引量:21
19
作者 刘芝芹 黄新会 +3 位作者 涂璟 陈楚楚 马建刚 王克勤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19-924,共6页
在退化山地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中,枯落物是联系植被和土壤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重要中间环节,且发挥着重要的水文生态功能。以云南高原退化山地头塘小流域人工林地为研究地点,通过对5种主要林分类型人工林标准地林下枯落物归还量、贮量... 在退化山地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中,枯落物是联系植被和土壤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重要中间环节,且发挥着重要的水文生态功能。以云南高原退化山地头塘小流域人工林地为研究地点,通过对5种主要林分类型人工林标准地林下枯落物归还量、贮量和土壤持水能力和过程的定量测定,比较分析了不同林分林下枯落物的水文生态功能。结果表明,(1)5种林分类型枯落物归还量为1 785.69~3 869.42 kg·hm^-2·a^-1;枯落物层总蓄积量为4.68~12.0 t·hm^-2,枯落物归还量和贮量都表现出从针阔混交林到针叶林到阔叶林逐渐降低的总体趋势。(2)最大持水量为11.49~41.02 t·hm^-2;有效拦蓄量为9.92~41.71 t·hm^-2。(3)初始1 h内不同林分类型不同层次枯落物持水量均迅速增大,半分解层枯落物浸泡8 h已基本达到饱和,而未分解层10h基本达到饱和,持水量与浸泡时间呈明显对数关系。(4)枯落物在浸水的0.5 h内吸水速率最大,2 h后速率明显减缓。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明显幂函数关系。综合分析得出,华山松(P.armandi)+云南松(P.yunnanensis)+马桑(Coriaria nepalensis)混交林枯落物持水量最大,涵养水源的能力最强,其水文生态效应是5种林分类型中最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高原 林分类型 枯落物 储量 持水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地区常绿阔叶林土壤酶活性与理化因子通径分析 被引量:22
20
作者 杨媛媛 陈奇伯 +2 位作者 黎建强 赵维娜 刘佩琪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6-91,128,共7页
为探究天然常绿阔叶林理化因子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运用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了云南省玉溪市磨盘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天然常绿阔叶林土壤理化因子与土壤酶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田间持水量、有机质、碱解氮、全磷、速效钾含量和... 为探究天然常绿阔叶林理化因子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运用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了云南省玉溪市磨盘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天然常绿阔叶林土壤理化因子与土壤酶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田间持水量、有机质、碱解氮、全磷、速效钾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均表现出比较明显的表聚现象,土壤容重、全钾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而增加;(2)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转化酶活性与理化性质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土壤碱解氮、全磷、速效钾强烈的直接作用是影响该区土壤脲酶和转化酶活性的主导因子,而土壤有机质、土壤容重强烈的直接作用是决定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主导因子,其他因子的间接作用也是影响该区土壤酶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酶活性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