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池湖滨带优势湿地挺水植物分解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王陈里 崔婉哲 +2 位作者 赵飘 肖德荣 王行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136-1149,共14页
湿地挺水植物是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载体,其分解过程是物质能量循环的必要环节。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湿地凋落物的分解特征,该研究选取九种滇池湖滨带优势湿地挺水植物,采集生长旺季、立枯阶段、倒伏阶段、沉水阶段共4个阶段的叶枯... 湿地挺水植物是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载体,其分解过程是物质能量循环的必要环节。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湿地凋落物的分解特征,该研究选取九种滇池湖滨带优势湿地挺水植物,采集生长旺季、立枯阶段、倒伏阶段、沉水阶段共4个阶段的叶枯落物样品,在3.5 a的培养期内测定了叶枯落物分解速率及3大类指标(16种理化指标),分析了分解速率和理化指标的动态变化及其相关性、物种种类与分解阶段对各指标变异的贡献度。结果表明:(1)分解速率(k)范围为0.43~1.41 a^(-1),其中茭草分解最快(k=1.41 a^(-1)),再力花分解最慢(k=0.43 a^(-1))。(2)物理性状中的比叶面积、穿刺力度、干物质量在培养期内分别呈“持续上升”“持续下降”和“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养分元素指标主要呈现“释放-富集”“富集-释放”和“净释放”3种变化模式;涉碳化合物指标中,木质素表现为“富集-释放”“富集-释放-富集”和“富集”模式,纤维素与半纤维素表现为“富集-释放”的变化规律。(3)叶枯落物分解速率与初始物理指标(比叶面积、穿刺力度、干物质量)和初始涉碳化合物指标(纤维素、半纤维素)的相关性最高。(4)13种指标在培养期内的动态变化由分解阶段主导,3种指标由物种种类主导。其中,比叶面积、穿刺力度、干物质量、碳、钾、钙、硫、铁等在不同植物的分解过程中表现出相似的规律,可作为研究挺水植物枯落物分解的关键指示性指标。该研究表明,不同植物的分解速率不同,物理和涉碳化合物指标是调控分解速率的主要因子;通过揭示不同湿地挺水植物的分解规律,为进一步开展枯落物分解预测提供重要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挺水植物 分解动态 湖滨带 枯落物 生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北高原湿地植物凋落物在不同分解界面的质量衰减及其微生物驱动 被引量:1
2
作者 闫鹏飞 展鹏飞 +4 位作者 王行 刘振亚 张晓宁 张贇 肖德荣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12-721,共10页
研究植物凋落物分解及其微生物的驱动机制,对于掌握湿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特征及其关键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滇西北高原典型湿地纳帕海湖滨带的优势植物茭草和杉叶藻为研究对象,通过凋落物袋法和Biolog GenⅢ技术,研究其凋落... 研究植物凋落物分解及其微生物的驱动机制,对于掌握湿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特征及其关键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滇西北高原典型湿地纳帕海湖滨带的优势植物茭草和杉叶藻为研究对象,通过凋落物袋法和Biolog GenⅢ技术,研究其凋落物在大气界面、水界面和土界面的质量衰减特征以及微生物的碳源利用和代谢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通过一年的分解,茭草凋落物在大气界面、水界面和土界面的质量残留率分别为77.7%、42.2%、25.3%,显著高于杉叶藻凋落物的相应质量残留率(41.6%、32.5%、12.4%);但同一物种不同分解生境下质量残留率则表现为大气界面>水界面>土界面。(2)2种植物不同界面的平均吸光度值上升快慢存在差异,茭草土界面和杉叶藻大气界面中的微生物碳源代谢强度最大;土界面下茭草植物微生物碳源利用率最高,且醇类和胺类的碳源利用率达到0.26和0.24。(3)2种植物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茭草凋落物土界面中微生物群落对各类碳源有较强的利用能力,其微生物群落所含物种比较丰富、群落均匀性和多样性更加明显,与茭草凋落物质量残留率季节性变化结果较为一致。研究认为,研究区域内凋落物质量衰减和微生物的关系,可以为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发展及凋落物分解的微生物学机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北高原 凋落物分解 微生物 碳源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恢复措施对南滇池湿地冬季水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3
作者 杨文军 刘强 +2 位作者 袁旭 田昆 岳海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7180-7188,共9页
恢复受损湿地生态功能是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修复措施的选用会对恢复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滇池是国内重要候鸟越冬区,受长期围垦以及城市扩张的影响,湖滨区域破坏严重,近年来湿地公园建设为滇池湖滨带恢复带来了契机,但各种恢... 恢复受损湿地生态功能是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修复措施的选用会对恢复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滇池是国内重要候鸟越冬区,受长期围垦以及城市扩张的影响,湖滨区域破坏严重,近年来湿地公园建设为滇池湖滨带恢复带来了契机,但各种恢复措施的效果仍有待明确。2017年冬季以昆明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及临近湿地为研究区域,设置了人工重建湿地、人工恢复湿地、自然恢复湿地以及自然湖泊湿地4个对照样区,基于冬季水禽多样性进行了湿地恢复效果评价,并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然湖泊湿地具有最高物种丰富度,其次为自然恢复湿地、人工恢复湿地和人工重建湿地。以Simpson多样性指数评价,自然恢复湿地的水禽多样性最高(0.60±0.03),其次为自然湖泊湿地(0.46±0.04)和人工恢复湿地(0.34±0.04),人工重建湿地水禽多样性最低(0.17±0.03),由此可见自然恢复措施效果优于人工恢复和人工重建。从景观格局上分析,水禽多样性与道路面积(r=-0.735,P<0.01)、景观形状指数(r=-0.461,P<0.01)和景观分离度指数(r=-0.661,P<0.01)负相关,这也表明人为干扰程度、景观形状以及破碎化程度均会对水禽造成重要影响。建议在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和建设中,降低非湿地类景观尤其是道路对整体湿地景观的分割作用,提高湿地斑块的连接性和完整性以满足水禽的空间需求,对于湖泊型的湿地公园应加强对湖滨带沼泽生境的营造,以满足涉禽的生存需求,从而增加区域的鸟类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 水禽 景观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扑草净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吸附-解吸特征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肖敏 孙仕仙 +2 位作者 代泽娅 李丽萍 邓志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13-321,共9页
【目的】针对土壤中农药的吸附-解吸过程会影响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和生物利用这一现象,分析了扑草净在我国南方不同类型土壤中的吸附-解吸特征及吸附机理。【方法】吸附试验采用批量平衡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研究南方水稻土,红壤... 【目的】针对土壤中农药的吸附-解吸过程会影响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和生物利用这一现象,分析了扑草净在我国南方不同类型土壤中的吸附-解吸特征及吸附机理。【方法】吸附试验采用批量平衡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研究南方水稻土,红壤和黄壤对扑草净的吸附动力学特性,等温吸附-解吸特征。【结论】(1)扑草净在3种供试土壤中的吸附动力学过程经历了快速(180 min之间)、慢速(180 min之后)及平衡(720 min)吸附3个阶段,这种现象与供试土壤表面吸附位点有限有关。采用不同吸附动力学方程对吸附数据进行拟合,其中准二阶动力学方程与水稻土(R2=0.98)、黄壤(R^(2)=0.97)对扑草净的吸附动力学过程较为吻合,红壤(R^(2)=0.95)对扑草净的吸附动力学用Elovich方程来拟合更适合;(2)扑草净在3种供试土壤的等温吸附均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这表明扑草净在3种供试土壤中的吸附作用主要属于单层吸附,吸附位点均一,是一个以物理作用为主的,自发(ΔG<0)吸附过程,扑草净在3种供试土壤中的吸附能力(Kf值)由大到小依次为:红壤(6.20)、水稻土(4.77)和黄壤(1.10);(3)扑草净在3种供试土壤中的吸附系数Koc为72.74~154.80,吸附较弱,说明扑草净在土壤中的施用对地表、地下水环境等存在潜在污染风险。解吸试验结果表明,扑草净不易从水稻土和红壤中解吸(0.7<HI<1),易从黄壤中(HI>1)中解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扑草净 土壤 吸附 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型化合物在天然有机质相关研究中的应用
5
作者 马象书 孙孝龙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4-69,共6页
该文介绍了常用的几种天然有机质模型化合物,以及模型化合物在天然有机质的吸附、降解、结构等方面的应用。对模型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官能团和自由基等角度进行分析,比较了模型化合物在不同吸附剂上的吸附表现及其原因;探讨了模型化合... 该文介绍了常用的几种天然有机质模型化合物,以及模型化合物在天然有机质的吸附、降解、结构等方面的应用。对模型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官能团和自由基等角度进行分析,比较了模型化合物在不同吸附剂上的吸附表现及其原因;探讨了模型化合物在光化学降解和生物降解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总结了模型化合物在天然有机质相关研究中的作用,展望了模型化合物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在天然有机质相关研究中的应用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降解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入侵早期食蚊鱼仔幼鱼食物组成、摄食策略及营养状况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金锦锦 陈国柱 +2 位作者 肖乔芝 陈利娟 仇玉萍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3-33,共11页
饥饿是影响鱼类仔鱼早期存活的关键因素,入侵鱼类仔鱼耐饥饿能力对其种群增长与扩散意义重大。本文对滇池流域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奠基种群仔幼鱼摄食及仔鱼营养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初步了解了饥饿因素在食蚊鱼入侵早期种群增长中的影... 饥饿是影响鱼类仔鱼早期存活的关键因素,入侵鱼类仔鱼耐饥饿能力对其种群增长与扩散意义重大。本文对滇池流域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奠基种群仔幼鱼摄食及仔鱼营养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初步了解了饥饿因素在食蚊鱼入侵早期种群增长中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该种群食蚊鱼仔幼鱼主要以枝角类、桡足类为食物,同时能够广泛利用栖息地食物资源,包括种类较为丰富的水生昆虫幼体、弹跳虫等,具有广食性的摄食策略,许多个体食物多样性指数>1。这些特点与其口裂较大、发育较为完善的特点密切相关。尽管如此,仍有高达73.27%的食蚊鱼仔鱼存在饥饿胁迫问题,可能与奠基种群自身生物学特点、仔鱼群体内部竞争、行为特点及环境资源差异化分布格局等因素密切相关。对奠基种群而言,入侵早期仔幼鱼面临陌生的栖息地生境,其摄食与营养状况对种群的定殖有关键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蚊鱼 仔幼鱼 摄食 营养状况 生物入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滇池入侵鱼类新纪录——鲇 被引量:1
7
作者 金锦锦 张方方 +1 位作者 仇玉萍 陈国柱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60-260,共1页
云贵高原湖泊鱼类区系一个重要特点是肉食性鱼类较为缺乏,捕食压力小是促使高原湖泊形成众多特有鱼类的一个重要因素(李树深,1982)。而外来入侵肉食性鱼类则是导致云贵高原土著鱼类濒危甚至灭绝的重要原因之一(陈银瑞等,1998)。2017... 云贵高原湖泊鱼类区系一个重要特点是肉食性鱼类较为缺乏,捕食压力小是促使高原湖泊形成众多特有鱼类的一个重要因素(李树深,1982)。而外来入侵肉食性鱼类则是导致云贵高原土著鱼类濒危甚至灭绝的重要原因之一(陈银瑞等,1998)。2017年,笔者在对云南滇池鱼类调查中记录到此前历年资料(黎尚豪等,1963;何记昌,刘振华,1985;陈自明等,2001;袁刚等,2010;姜昊辰等,2017)未被记述过的1种肉食性鱼类:鲇Silurus asotus(Linnaeus,1758),本文作简要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食性鱼类 云南滇池 外来入侵 高原湖泊 鱼类区系 特有鱼类 土著鱼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磺胺类抗生素在红壤中的吸附解吸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李荣彪 孙仕仙 +1 位作者 李朝丽 郑毅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27-1037,共11页
【目的】抗生素被广泛使用导致其在土壤中混合污染,增大环境风险,抗生素在土壤中环境行为的研究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探究磺胺类抗生素在红壤中的吸附-解吸特征,以期为抗生素在土壤中环境行为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批量平衡... 【目的】抗生素被广泛使用导致其在土壤中混合污染,增大环境风险,抗生素在土壤中环境行为的研究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探究磺胺类抗生素在红壤中的吸附-解吸特征,以期为抗生素在土壤中环境行为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批量平衡法对单一和混合体系条件下红壤吸附-解吸磺胺嘧啶、磺胺甲恶唑和磺胺吡啶的试验进行研究。【结果】红壤对磺胺类抗生素的吸附反应在24 h内达到吸附平衡,Elovich和粒子内扩散模型适合描述红壤吸附磺胺类抗生素的动力学特性。Freundlich和Henry模型适用于描述单一和混合体系下红壤吸附-解吸磺胺类抗生素的等温线特性。磺胺类抗生素在红壤中吸附能力大小依次为磺胺甲恶唑、磺胺吡啶、磺胺嘧啶,解吸能力大小依次为磺胺吡啶、磺胺嘧啶、磺胺甲恶唑,磺胺吡啶和磺胺嘧啶在红壤中具有较强的迁移性。混合体系红壤同时吸附的磺胺甲恶唑、磺胺吡啶和磺胺嘧啶抗生素分子间没有竞争关系,但是同时吸附在红壤上的3种磺胺类抗生素分子间存在协同解吸的现象。【结论】污染红壤的磺胺类抗生素在土壤中具有较高的迁移性,土壤中混合的磺胺类抗生素解吸能力更强,在土壤中多种磺胺类抗生素复合存在可能增大抗生素污染水资源以及危害人类健康的风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磺胺类 吸附 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土壤对扑草净的吸附过程及其化学特征基团变化 被引量:4
9
作者 肖敏 孙仕仙 邓志华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44-151,共8页
为了解除草剂扑草净在土壤中的吸附过程,探讨其在土壤中迁移、转化以及生物利用的有效性,采用批量平衡法和傅里叶红外光谱法等手段,研究南方水稻土、红壤和黄壤对除草剂扑草净的吸附动力学特征以及吸附过程中主要基团的变化。结果表明:... 为了解除草剂扑草净在土壤中的吸附过程,探讨其在土壤中迁移、转化以及生物利用的有效性,采用批量平衡法和傅里叶红外光谱法等手段,研究南方水稻土、红壤和黄壤对除草剂扑草净的吸附动力学特征以及吸附过程中主要基团的变化。结果表明:扑草净在3种供试土壤的吸附动力学过程经历了快速(180 min之间)、慢速(180 min之后)和平衡(720 min)吸附3个阶段,准二阶动力学方程与土壤对扑草净的吸附动力学过程拟合程度较高(R^(2)>0.94)。3种土壤的红外光谱图均在3621、1645 cm^(-1)和1028 cm^(-1)等处有特征吸收峰,表明图谱属于蒙脱石型图谱。扑草净在吸附前期(20 min)就吸附在土壤表面,且土壤黏土矿物和有机物对吸附过程作出积极贡献;较其他分子间作用力而言,氢键对整个吸附过程起着主导作用,羟基官能团在扑草净吸附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扑草净 土壤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官能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黄黝鱼繁殖期与非繁殖期的两性异形 被引量:1
10
作者 金锦锦 张方方 +1 位作者 仇玉萍 陈国柱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07-518,共12页
两性异形可能在促进入侵种成功入侵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促使研究者进行广泛的探讨。本文利用传统形态性状测量及框架性状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滇池流域典型入侵鱼类小黄黝鱼Micropercops swinhonis繁殖期与非繁殖期的两性异形特征,为系... 两性异形可能在促进入侵种成功入侵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促使研究者进行广泛的探讨。本文利用传统形态性状测量及框架性状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滇池流域典型入侵鱼类小黄黝鱼Micropercops swinhonis繁殖期与非繁殖期的两性异形特征,为系统研究小黄黝鱼的繁殖生态与入侵机制的关系奠定基础。研究结果显示,小黄黝鱼种群在5—6月出现世代交替,可以划分出5月前的世代Ⅰ和6月后新成熟的世代Ⅱ2个繁殖群体。这2个繁殖群体繁殖期雄鱼体长均显著大于雌鱼,提示小黄黝鱼是偏向于大个体雄性的两性异形物种。非繁殖期,小黄黝鱼雌雄体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小黄黝鱼雌雄个体无论繁殖期还是非繁殖期均在多个测量参数中呈现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显示,世代Ⅰ繁殖群体繁殖期雌雄鱼在第二主成分PC2轴上显著分离,尾柄高/体高、腹鳍起点-臀鳍起点/体长等是导致两性形态差异的主要指标,提示雄鱼尾柄增大及雌鱼腹腔增大以提高两性的繁殖成功率等策略是促使两性异形的重要因素;世代Ⅱ繁殖群体在第一主成分PC1轴上显著分离,全长、体长、尾柄长/头长、尾柄高/体长、头宽/体长、胸鳍起点-臀鳍起点/体长等与生长及腹腔增大有关的指标是导致两者形态差异的主要因素;非繁殖期雌雄鱼形态性状差异不明显。判别分析结果则进一步支持了雌雄鱼形态性状差异繁殖期明显、非繁殖期不明显的结论。小黄黝鱼两性异形与提高其繁殖输出及后代早期存活率密切相关,对其入侵与种群扩张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入侵 小黄黝鱼 两性异形 繁殖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根草根系分泌物对阿特拉津胁迫的响应及对土壤中阿特拉津残留的去除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发明 王秋玲 +4 位作者 杨树春 李良 荣渝虹 孙仕仙 郑毅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323-1331,共9页
根系分泌物在污染物的根际修复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香根草(Chrysopogon zizanioides)根系分泌物特征以及根系分泌物对土壤中阿特拉津的去除,有助于加深对香根草修复阿特拉津污染土壤机制的理解。通过盆栽试验研究2 mg·kg^(-1... 根系分泌物在污染物的根际修复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香根草(Chrysopogon zizanioides)根系分泌物特征以及根系分泌物对土壤中阿特拉津的去除,有助于加深对香根草修复阿特拉津污染土壤机制的理解。通过盆栽试验研究2 mg·kg^(-1)阿特拉津胁迫下香根草根系分泌物的变化以及人工添加香根草根系分泌物对土壤中阿特拉津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无阿特拉津和阿特拉津胁迫的香根草根系分泌物中分别检测到88和83种化合物,主要包括烷、烯、酯、酸、腈、酮、酰胺、醇和酚等;与无阿特拉津对照相比,阿特拉津胁迫使香根草根系分泌物中烷类数量减少8.5%,烯类和醇类数量分别增加5.5%和4.1%,同时阿特拉津胁迫导致醇类和酚类相对含量分别增加123.45%和5.19%(P<0.05),而腈、酮、酸、烷、烯、酯、胺和酰胺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均有所降低;香根草根系分泌物显著促进土壤中阿特拉津的去除(P<0.05),比对照提高5.51%~16.99%。阿特拉津胁迫下,香根草可能通过调节根系分泌物中烷类、烯类、醇类、酚类等化合物的数量和相对含量以适应胁迫环境。研究结果可为香根草根系分泌物修复阿特拉津污染土壤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阿特拉津 香根草根系分泌物 去除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龙雪山不同针叶树种树轮宽度年表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嘉宁 张贇 +2 位作者 田昆 曹仁杰 覃鑫浩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73-480,共8页
为揭示滇西北高原树木径向生长与气候关系的规律,该研究分别在玉龙雪山采集高山松(Pinus densata)、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和云南铁杉(Tsuga dumosa)年轮样本,建立3个树种树轮宽度差值年表,将年轮指数与气候因子进行响应分析和冗余... 为揭示滇西北高原树木径向生长与气候关系的规律,该研究分别在玉龙雪山采集高山松(Pinus densata)、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和云南铁杉(Tsuga dumosa)年轮样本,建立3个树种树轮宽度差值年表,将年轮指数与气候因子进行响应分析和冗余分析,以明确影响玉龙雪山树木径向生长的主要气候因子,为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管理保护提供依据,并为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滇西北森林动态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所建立的3个树种树轮宽度差值年表具有较少的低频变化,且离散程度较低、逐年变化共性较高,可代表采样点树木的年轮特征;高山松、云南松和云南铁杉差值年表的平均敏感度依次分别为0.21、0.22和0.17,样本总体代表性分别为0.96、0.96和0.94,均高于0.85的阈值,说明年表中信息具有代表性。(2)响应分析结果显示,高山松径向生长与当年2月的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云南松径向生长与当年5月的平均气温和最高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当年10月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云南铁杉径向生长与当年1月和5月的降水、当年10月相对湿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当年5月最高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3)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当年1月降水、2月降水、5月干旱指数对3个树种均具有促进作用,且5月干旱指数的显著相关性最强;当年10月降水的增加有利于高山松和云南铁杉的径向生长,但对云南松径向生长具有抑制作用。研究认为,当年冬季降水、5月湿润条件以及10月降水是影响玉龙雪山3个树种径向生长的重要环境因子;若干暖化趋势加剧,将不利于滇西北高原3个树种的生长,从而影响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木年轮 气候响应 阳性树种 横断山区 径向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