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源区湿地水文多功能性定量评估——以若尔盖湿地白河流域为例
1
作者 吴燕锋 倪炳波 +4 位作者 董李勤 张昆 章清松 孙嘉豪 章光新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46-1058,共13页
黄河源区湿地在维系区域及黄河下游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深入探究黄河源区湿地如何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影响流域水文过程,对区域湿地恢复与保护和水资源综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若尔盖湿地白河流域为研究区,构建了耦... 黄河源区湿地在维系区域及黄河下游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深入探究黄河源区湿地如何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影响流域水文过程,对区域湿地恢复与保护和水资源综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若尔盖湿地白河流域为研究区,构建了耦合湿地模块的HYDROTEL模型,基于有、无湿地情景的水文过程模拟,定量评估了2000—2022年流域湿地对径流、洪水、干旱和水源涵养的影响,揭示了流域湿地的水文多功能性。结果表明:白河流域湿地降低了径流的不均匀性和变异性,对径流分配不均匀系数、完全调节系数、集中程度和月变幅的影响效应分别为-11.7%、-9.18%、-8.39%和-20.84%;在研究时段内,流域湿地发挥着削减洪水和缓解干旱的作用,对3月流量、7月流量、年最大洪峰流量和Q_(5)流量的影响强度分别为-741.6×10^(4)、-2427.8×10^(4)、-1398.9×10^(4)和-324.5×10^(4) m^(3),对Q_(95)和基流的影响强度分别为19.9×10^(4)和5.8×10^(4) m^(3)。此外,湿地对流域蓄水能力和水源涵养能力的影响效应分别为30.6%和19.8%。因此,白河流域湿地发挥着重要的径流调节、洪水削减、干旱延缓和水源涵养提升的功能。本研究定量评估了白河流域湿地的水文多功能性,研究思路方法和研究结果可从水文功能提升视角为若尔盖湿地恢复与保护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水文模拟 水文功能 定量评估 白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植物对镉和抗生素单一及复合污染物的去除机制 被引量:7
2
作者 殷寿延 杨思林 +1 位作者 寇旭阳 孙仕仙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7-149,共23页
本文对镉和抗生素残留的湿地植物体内体外2条去除途径、镉-抗生素复合污染的湿地植物去除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湿地植物根系是植物去除镉的主要部位——镉在湿地植物根际微环境的迁移转化受根际分泌物有机酸、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等... 本文对镉和抗生素残留的湿地植物体内体外2条去除途径、镉-抗生素复合污染的湿地植物去除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湿地植物根系是植物去除镉的主要部位——镉在湿地植物根际微环境的迁移转化受根际分泌物有机酸、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等影响,植物体内螯合素的螯合/络合作用对镉的植物体内去除起重要影响,而植物根表铁膜是重要的植物体外螯合物,是植物根际-微生物共同体发挥去除效应的场所。湿地植物-微生物协同效应能有效去除抗生素残留污染,但抗生素残留对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影响显著,存在产生抗生素抗性细菌和抗性基因的风险。镉和抗生素复合污染因污染物母体种类、浓度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络合物行为特征,进而影响对湿地植物的毒性作用;也同时带有污染物母体的毒性特征,呈现复杂的毒性机制。相较于环境中的综合性污染现状,目前仅对少数种类重金属和抗生素复合污染的湿地植物去除进行研究。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我们提出湿地植物去除抗生素及其重金属抗生素复合污染物现有研究的不足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重金属和抗生素复合污染的湿地植物修复技术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磺胺类抗生素 湿地植物 氧化损伤 人工湿地 污染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拔变化对高原湿地优势植物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晖 田昆 +6 位作者 刘国栋 王行 孙梅 许俊萍 岳海涛 李丽萍 戴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7421-7434,共14页
利用云南高原独特的立体地形和立体气候,选取滇西北代表性高原湿地纳帕海生长的世界广布植物水葱(Scirpus tabernaemontani)和茭草(Zizania caduciflora),分别将两种植物连同其生长的土壤单元原位移至海拔逐渐降低的两处高原湿地(拉市... 利用云南高原独特的立体地形和立体气候,选取滇西北代表性高原湿地纳帕海生长的世界广布植物水葱(Scirpus tabernaemontani)和茭草(Zizania caduciflora),分别将两种植物连同其生长的土壤单元原位移至海拔逐渐降低的两处高原湿地(拉市海湿地和昆明滇池流域),分析随海拔梯度下降的区域气候条件差异对两种植物生长周期的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移出地纳帕海相比,移至拉市海和滇池后,植物萌芽期的水葱和茭草叶绿素在拉市海分别增加了22.54%和11.17%,在滇池分别增加了68.77%和29.2%;叶绿素荧光参数值也均随海拔的逐渐降低而升高或降低,滇池的这些数值较拉市海分别升高或降低约1.2—3.0倍。海拔的降低促使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的最大值(PhiPSⅡ_(max))和CO_2同化速率相对应的量子产量的最大值(PhiCO_(2max))升高,拉市海分别增至13.96%和25.42%、89.87%和27.08%,滇池分别增至24.09%和46.48%、114.77%和84.33%。两种植物生长期和凋落期的这些参数变化与萌芽期相同,但生长期各项数值的增长率或下降幅度较萌芽期高且变化明显,而凋落期的增长率或下降幅度却比萌芽期低。说明两种广布植物的叶绿素荧光特性指标随着海拔的降低而升高,表明海拔下降有利于两种广布植物光合能力的提升,但光合同化的株高生长速度却远远超过茎粗生长,这种不利影响可能导致两种广布种最终衰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高原湿地 优势植物 原位异地 叶绿素荧光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元阳梯田水源区土壤水分研究
4
作者 张娟 宋维峰 马菁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25年第1期13-18,共6页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元阳梯田水源区降雨与不同地类、不同土层土壤含水率的灰色关联度,掌握土壤水分季节与垂直分布规律,为本地区生态建设和水资源利用提供依据。不同地类降雨量与0~100 cm深度平均土壤含水率的灰色关联度较低,表现为荒草...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元阳梯田水源区降雨与不同地类、不同土层土壤含水率的灰色关联度,掌握土壤水分季节与垂直分布规律,为本地区生态建设和水资源利用提供依据。不同地类降雨量与0~100 cm深度平均土壤含水率的灰色关联度较低,表现为荒草地最明显,乔木林地次之、灌木林地最弱;不同地类各月的土壤水分灰色关联度存在差异,6~10月灰色关联度之和大小顺序为荒草地最大、乔木林地次之、灌木林地最小。不同地类不同土层土壤水分效应各不相同。三种地类不同土层土壤水分变化趋势各异,表层(0~20cm)近似中层(20~60cm),其相似度表现为荒草地最大、灌木林次之、乔木林地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色关联度 元阳梯田 土壤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砷污染湖滨湿地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被引量:11
5
作者 赵立君 刘云根 +3 位作者 王妍 赵蓉 李波 郑毅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933-3940,共8页
为研究高原砷污染湖滨湿地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征,探寻底泥砷含量及砷形态与微生物之间的联系,采集云南省阳宗海东、西、南、北岸湖滨湿地底泥样品,利用16S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砷污染湖滨湿地底泥微生物丰富度特征,探讨... 为研究高原砷污染湖滨湿地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征,探寻底泥砷含量及砷形态与微生物之间的联系,采集云南省阳宗海东、西、南、北岸湖滨湿地底泥样品,利用16S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砷污染湖滨湿地底泥微生物丰富度特征,探讨了不同砷形态差异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显示,底泥砷含量对微生物丰富度影响显著,砷含量高的南岸区域微生物的丰富度较高,OTU为1286~1473.而砷含量较低的西岸区域微生物丰富度也随之较低,OTU为693~1339.阳宗海湖滨湿地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稳定,主要优势类群为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15.6%~59.6%)、Chloroflexi(绿弯菌门,10.1%~44.9%)及少量的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和Acidobacteria(酸杆菌门).底泥中砷形态主要以残渣态砷(F5)和无定型氧化物结合态砷(F3)为主,无定型氧化物结合态砷(F3)对底泥微生物类群影响最为显著.同时,底泥中生物有效态砷(非专性吸附态砷+专性吸附态砷+无定型氧化物结合态砷)占到19.3%~58.6%,存在环境释放风险.研究结果加深了对砷污染高原湖泊底泥中微生物群落的认识,为湖泊砷污染防治提供微生物治理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砷污染 湖滨湿地 底泥 砷形态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砷污染湿地生境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20
6
作者 赵立君 任伟 +4 位作者 郑毅 赵蓉 王妍 李佳璇 齐丹卉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0-158,共9页
为研究As (砷)污染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找寻有利于As污染修复的抗As菌种,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As胁迫[w(As)分别为0、80、100、150、200和400 mg/kg,依次记为AT0组、AT80组、AT100组、AT150组、AT200组和AT400组]对湿地生境中土壤... 为研究As (砷)污染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找寻有利于As污染修复的抗As菌种,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As胁迫[w(As)分别为0、80、100、150、200和400 mg/kg,依次记为AT0组、AT80组、AT100组、AT150组、AT200组和AT400组]对湿地生境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As污染会引起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变化,但并不是简单的负相关.在各处理组中,AT80组的土壤中微生物多样性最高,OTU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数高达1 849,较未经As处理的AT0组增加了58. 9%,说明低As胁迫在一定程度上会刺激As敏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如Desulfovibrio (脱硫弧菌属)和Allobaculum等菌属,使群落结构更加复杂多样.高w(As)(400 mg/kg)对微生物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导致某些物种消亡和多样性下降. As胁迫会诱导抗As微生物[如Pseuomonas (假单胞菌属)]成为优势类群,群落结构趋于稳定、单一.微生物群落结构对不同w(As)胁迫有明显的响应特征,可作为As污染湿地土壤质量评价的灵敏指标.在AT400组中存在大量的Pseudomonas veronii,可为As污染湿地微生物修复提供借鉴.研究显示,微生物对As污染具有较为敏感的响应,其中,Proteobacteria (变形菌门)和Firmicutes(厚壁菌门)为As污染生境中微生物优势门类并且与非专性吸附态As和谷胱甘肽含量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微生物多样性 微生物群落结构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恢复措施对南滇池湿地冬季水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7
作者 杨文军 刘强 +2 位作者 袁旭 田昆 岳海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7180-7188,共9页
恢复受损湿地生态功能是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修复措施的选用会对恢复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滇池是国内重要候鸟越冬区,受长期围垦以及城市扩张的影响,湖滨区域破坏严重,近年来湿地公园建设为滇池湖滨带恢复带来了契机,但各种恢... 恢复受损湿地生态功能是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修复措施的选用会对恢复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滇池是国内重要候鸟越冬区,受长期围垦以及城市扩张的影响,湖滨区域破坏严重,近年来湿地公园建设为滇池湖滨带恢复带来了契机,但各种恢复措施的效果仍有待明确。2017年冬季以昆明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及临近湿地为研究区域,设置了人工重建湿地、人工恢复湿地、自然恢复湿地以及自然湖泊湿地4个对照样区,基于冬季水禽多样性进行了湿地恢复效果评价,并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然湖泊湿地具有最高物种丰富度,其次为自然恢复湿地、人工恢复湿地和人工重建湿地。以Simpson多样性指数评价,自然恢复湿地的水禽多样性最高(0.60±0.03),其次为自然湖泊湿地(0.46±0.04)和人工恢复湿地(0.34±0.04),人工重建湿地水禽多样性最低(0.17±0.03),由此可见自然恢复措施效果优于人工恢复和人工重建。从景观格局上分析,水禽多样性与道路面积(r=-0.735,P<0.01)、景观形状指数(r=-0.461,P<0.01)和景观分离度指数(r=-0.661,P<0.01)负相关,这也表明人为干扰程度、景观形状以及破碎化程度均会对水禽造成重要影响。建议在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和建设中,降低非湿地类景观尤其是道路对整体湿地景观的分割作用,提高湿地斑块的连接性和完整性以满足水禽的空间需求,对于湖泊型的湿地公园应加强对湖滨带沼泽生境的营造,以满足涉禽的生存需求,从而增加区域的鸟类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 水禽 景观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湖滨带优势湿地挺水植物分解特征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王陈里 崔婉哲 +2 位作者 赵飘 肖德荣 王行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136-1149,共14页
湿地挺水植物是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载体,其分解过程是物质能量循环的必要环节。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湿地凋落物的分解特征,该研究选取九种滇池湖滨带优势湿地挺水植物,采集生长旺季、立枯阶段、倒伏阶段、沉水阶段共4个阶段的叶枯... 湿地挺水植物是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载体,其分解过程是物质能量循环的必要环节。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湿地凋落物的分解特征,该研究选取九种滇池湖滨带优势湿地挺水植物,采集生长旺季、立枯阶段、倒伏阶段、沉水阶段共4个阶段的叶枯落物样品,在3.5 a的培养期内测定了叶枯落物分解速率及3大类指标(16种理化指标),分析了分解速率和理化指标的动态变化及其相关性、物种种类与分解阶段对各指标变异的贡献度。结果表明:(1)分解速率(k)范围为0.43~1.41 a^(-1),其中茭草分解最快(k=1.41 a^(-1)),再力花分解最慢(k=0.43 a^(-1))。(2)物理性状中的比叶面积、穿刺力度、干物质量在培养期内分别呈“持续上升”“持续下降”和“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养分元素指标主要呈现“释放-富集”“富集-释放”和“净释放”3种变化模式;涉碳化合物指标中,木质素表现为“富集-释放”“富集-释放-富集”和“富集”模式,纤维素与半纤维素表现为“富集-释放”的变化规律。(3)叶枯落物分解速率与初始物理指标(比叶面积、穿刺力度、干物质量)和初始涉碳化合物指标(纤维素、半纤维素)的相关性最高。(4)13种指标在培养期内的动态变化由分解阶段主导,3种指标由物种种类主导。其中,比叶面积、穿刺力度、干物质量、碳、钾、钙、硫、铁等在不同植物的分解过程中表现出相似的规律,可作为研究挺水植物枯落物分解的关键指示性指标。该研究表明,不同植物的分解速率不同,物理和涉碳化合物指标是调控分解速率的主要因子;通过揭示不同湿地挺水植物的分解规律,为进一步开展枯落物分解预测提供重要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挺水植物 分解动态 湖滨带 枯落物 生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纳帕海湿地冬季景观格局动态 被引量:3
9
作者 刘强 蒋文静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9-145,共7页
云南纳帕海湿地是黑颈鹤中部种群的主要越冬地,探究其景观格局时空动态过程对濒危物种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环境减灾卫星(HJ-1A)影像为数据源,使用RS、GIS技术并结合景观生态学的分析方法,对2009年冬季纳帕海湿地的景观格局季... 云南纳帕海湿地是黑颈鹤中部种群的主要越冬地,探究其景观格局时空动态过程对濒危物种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环境减灾卫星(HJ-1A)影像为数据源,使用RS、GIS技术并结合景观生态学的分析方法,对2009年冬季纳帕海湿地的景观格局季相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景观类型包括湿地类景观和非湿地类景观2种,其中湿地类景观为水体、沼泽、湿草甸和猪拱地,在冬季变化剧烈,表现为水体和沼泽持续减少,湿草甸和猪拱地持续增加;非湿地类景观为耕地和草地,景观较为稳定。落水洞泄水是纳帕海湿地景观格局发生剧烈变动的主要驱动力,家猪的翻拱作用是主要的扰动因素,加剧了沼泽干涸的速度;落水洞泄水可导致水体转化为沼泽,增加了黑颈鹤的适宜生境面积,而家猪翻拱则将沼泽转化为黑颈鹤的不适宜生境。家猪放养对沼泽湿地具有显著的破坏作用,对黑颈鹤越冬具有极不利的影响,建议保护区管理部门采取措施控制家猪的放养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帕海 湿地 冬季 景观格局 家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柳杉种植对黔西南喀斯特山区金发藓沼泽植物群落和储水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勇 崔海军 +3 位作者 张银烽 杨苑君 岳亮亮 肖德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6304-6313,共10页
藓类沼泽对喀斯特山区生物多样性维持和水源涵养有重要作用,需加强人工林种植对喀斯特山区藓类沼泽生态功能影响的研究。以黔西南典型金发藓沼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人工柳杉林对林下金发藓植物群落和金发藓沼泽储水功能的影响。主要研究... 藓类沼泽对喀斯特山区生物多样性维持和水源涵养有重要作用,需加强人工林种植对喀斯特山区藓类沼泽生态功能影响的研究。以黔西南典型金发藓沼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人工柳杉林对林下金发藓植物群落和金发藓沼泽储水功能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为:1)柳杉种植对金发藓植物群落有负面影响。随柳杉密度增加,林下金发藓植物群落的盖度、平均高度和物种多样性显著下降;2)表层土壤含水量是金发藓沼泽储水量的主要贡献者。柳杉种植显著提高了干季表层土壤的含水量,但高密度柳杉林显著降低了雨季表层土壤的含水量;柳杉种植未对干季金发藓含水量造成影响,低密度柳杉林显著提高了雨季金发藓植物的含水量;3)柳杉密度对金发藓沼泽生态系统储水量的影响存在明显季节差异:在雨季呈负影响,在干季呈正影响;4)柳杉种植有利于维持金发藓沼泽储水能力的稳定性,尤其是当柳杉密度较低时这种效果更明显。表明人工柳杉林对金发藓沼泽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合适密度的柳杉种植可提升金发藓沼泽的储水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人工柳杉林 金发藓沼泽 植物群落 储水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湿地植物配置对扑草净的吸收和去除效果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坤 孙仕仙 +1 位作者 石傲傲 郑毅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887-1895,共9页
为探究不同湿地植物配置对扑草净的去除效果,设置香根草和菖蒲生物量比例为1∶2、1∶1、2∶1及香根草和菖蒲单独种植共5个处理,以未种植植物的水体为对照,测定5 mg·L^(-1)扑草净处理5、10、15、20、25、30 d时水体和植物体内的扑... 为探究不同湿地植物配置对扑草净的去除效果,设置香根草和菖蒲生物量比例为1∶2、1∶1、2∶1及香根草和菖蒲单独种植共5个处理,以未种植植物的水体为对照,测定5 mg·L^(-1)扑草净处理5、10、15、20、25、30 d时水体和植物体内的扑草净含量,并与单一植物处理相比较,分析不同植物搭配处理对扑草净的吸收去除效果。结果表明,3种不同生物量配置处理下水体中的扑草净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和单一植物的水体;从第5天开始,2种植物搭配处理的水体中扑草净的含量已开始低于单一植物的水体;第20天时,香根草和菖蒲生物量比为2∶1的处理水体中扑草净去除率达89.6%,残留的扑草净含量仅为0.52 mg·L^(-1),显著低于其他处理。香根草对扑草净的吸收能力优于菖蒲,以香根草为优势植物(生物量大)时对扑草净的吸收效果优于以菖蒲为优势植物的处理。综上所述,2种湿地植物搭配对扑草净的吸收和净化效果优于单一植物,其中香根草和菖蒲生物量比为2∶1的处理效果最佳。本研究为深入挖掘湿地植物对水体污染物的净化潜力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植物 香根草 菖蒲 扑草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北高原湿地植物凋落物在不同分解界面的质量衰减及其微生物驱动 被引量:1
12
作者 闫鹏飞 展鹏飞 +4 位作者 王行 刘振亚 张晓宁 张贇 肖德荣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12-721,共10页
研究植物凋落物分解及其微生物的驱动机制,对于掌握湿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特征及其关键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滇西北高原典型湿地纳帕海湖滨带的优势植物茭草和杉叶藻为研究对象,通过凋落物袋法和Biolog GenⅢ技术,研究其凋落... 研究植物凋落物分解及其微生物的驱动机制,对于掌握湿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特征及其关键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滇西北高原典型湿地纳帕海湖滨带的优势植物茭草和杉叶藻为研究对象,通过凋落物袋法和Biolog GenⅢ技术,研究其凋落物在大气界面、水界面和土界面的质量衰减特征以及微生物的碳源利用和代谢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通过一年的分解,茭草凋落物在大气界面、水界面和土界面的质量残留率分别为77.7%、42.2%、25.3%,显著高于杉叶藻凋落物的相应质量残留率(41.6%、32.5%、12.4%);但同一物种不同分解生境下质量残留率则表现为大气界面>水界面>土界面。(2)2种植物不同界面的平均吸光度值上升快慢存在差异,茭草土界面和杉叶藻大气界面中的微生物碳源代谢强度最大;土界面下茭草植物微生物碳源利用率最高,且醇类和胺类的碳源利用率达到0.26和0.24。(3)2种植物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茭草凋落物土界面中微生物群落对各类碳源有较强的利用能力,其微生物群落所含物种比较丰富、群落均匀性和多样性更加明显,与茭草凋落物质量残留率季节性变化结果较为一致。研究认为,研究区域内凋落物质量衰减和微生物的关系,可以为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发展及凋落物分解的微生物学机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北高原 凋落物分解 微生物 碳源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尼梯田水源区典型树种西南山茶水分利用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卓娟 宋维峰 吴锦奎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22年第2期1-7,共7页
哈尼梯田是世界水土保持系统工程的奇迹,在其森林-村寨-梯田-河谷组成的垂直景观结构中,森林起着重要的作用。森林作为涵养水源的载体,如何更好地利用树种对环境水的利用规律,从而掌握森林植被在维护森林生态系统、调节区域水资源时空... 哈尼梯田是世界水土保持系统工程的奇迹,在其森林-村寨-梯田-河谷组成的垂直景观结构中,森林起着重要的作用。森林作为涵养水源的载体,如何更好地利用树种对环境水的利用规律,从而掌握森林植被在维护森林生态系统、调节区域水资源时空变化中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从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角度,研究西南山茶植物水与潜在水源氢同位素组成,以探究哈尼梯田水源区西南山茶水分利用特征。西南山茶根系较浅,降水可以有效地补给西南山茶林地地下水和土壤水;基于IsoSource模型分析表明,西南山茶对降水、土壤水和地下水均有利用,西南山茶雨季对降水、各层土壤水和地下水的摄取较为平均;其他季节西南山茶汲取降水的比例较高,分别为35.88%、27.6%和2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山茶 稳定氢氧同位素 土壤水 水分来源 哈尼梯田 水土保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西茄内生真菌分离鉴定及促生功能验证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士家 孙正海 李丽萍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436-2443,共8页
【目的】分离鉴定喀西茄(Solanum aculeatissimum)根茎叶内生真菌,筛选具有促生功能的内生真菌并通过转接其他植物进一步验证其促生功能,以期为喀西茄内生真菌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喀西茄根茎叶为研究对象,分离并鉴定其... 【目的】分离鉴定喀西茄(Solanum aculeatissimum)根茎叶内生真菌,筛选具有促生功能的内生真菌并通过转接其他植物进一步验证其促生功能,以期为喀西茄内生真菌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喀西茄根茎叶为研究对象,分离并鉴定其内生真菌;测定菌株的溶磷、解钾、固氮、产铁载体、产吲哚乙酸(IAA)等促生能力;通过接种紫花苜蓿并测定种子萌发和幼苗形态指标,进一步验证喀西茄内生真菌的促生功能。【结果】共分离得到27株内生真菌,茎中分离得到13株,根中分离得到9株,叶片中分离得到5株。分离得到的内生真菌来自11个属,优势属为间座壳属(Diaporthe)和镰刀菌属(Fusarium)。促生功能验证发现20株真菌具有产IAA能力,21株真菌具有固氮能力,2株具有产铁载体能力,1株具有解钾能力,9株具有溶磷能力。转接紫花苜蓿后有3株(J12:Trichoderma simmonsii、G5:Penicillium ochrochloron、J4:Alternaria alstroemeriae)具有促生功能的菌株在紫花苜蓿种子萌发时能显著提高萌发指标,在盆栽时期仅菌株J12和J4能显著提高紫花苜蓿的生长指标。【结论】首次进行喀西茄内生真菌的分离及鉴定,从喀西茄根、茎、叶中共分离得到27株内生真菌,茎部位分离得到的内生真菌最多。分离并鉴定了具有促生功能的内生真菌,且成功转接紫花苜蓿,通过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指标验证了内生真菌的促生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西茄 内生真菌 分子生物学鉴定 促生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配置对水体扑草净去除效果研究
15
作者 高明 石傲傲 +3 位作者 蔡晓军 吴珂 杨迈 孙仕仙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4-100,共7页
采用温室水培模拟试验,研究不同浓度扑草净污染下,香根草、菖蒲及其2∶1配置于水体中第0、6、12、24、30天扑草净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浓度扑草净污染水体中,培育植物条件下第30天扑草净去除率为58.60%~91.69%,CK扑草净去除率为45.86%~57... 采用温室水培模拟试验,研究不同浓度扑草净污染下,香根草、菖蒲及其2∶1配置于水体中第0、6、12、24、30天扑草净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浓度扑草净污染水体中,培育植物条件下第30天扑草净去除率为58.60%~91.69%,CK扑草净去除率为45.86%~57.48%,培育植物组显著高于CK。当扑草净初始浓度<4 mg/L时,香根草对水体扑草净污染的去除效率最高,第30天达到88.4%;扑草净初始浓度≥4 mg/L时,香根草、菖蒲生物量2∶1组合对水体扑草净污染的去除效率最高,第30天达到91.69%。研究结果可为不同浓度扑草净污染水体植物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菖蒲 香根草 扑草净 污染 去除效率 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泸沽湖2个针叶树种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16
作者 邓伯龙 侯天文 +1 位作者 谈洪英 严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7期119-121,210,共4页
利用树轮年轮学的方法对2个树种年轮宽度和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进行分析,建立了2个树种的树轮宽度差值年表,分析其径向生长与温度和降水的相关关系,从而得出影响云南泸沽湖长苞冷杉与丽江云杉径向生长的主要气候因子。结果表明:当年1月及... 利用树轮年轮学的方法对2个树种年轮宽度和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进行分析,建立了2个树种的树轮宽度差值年表,分析其径向生长与温度和降水的相关关系,从而得出影响云南泸沽湖长苞冷杉与丽江云杉径向生长的主要气候因子。结果表明:当年1月及5月温度(负相关)、3月及5月降水和干旱指数(正相关)是影响2个树种生长的关键气候因子;另外上年9—12月降水的增加有利于丽江云杉的径向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北高原 丽江云杉 长苞冷杉 年轮宽度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阳梯田水源区土壤蓄水量动态研究
17
作者 张娟 宋维峰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24年第3期21-26,33,共7页
通过测定和计算元阳梯田水源区乔木林地、灌木林地、荒草地3个标准径流小区上、中、下等部位不同土层的土壤蓄水量,分析元阳梯田水源区土壤蓄水量的变异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土层土壤蓄水量差异明显,表层土壤蓄水量变动幅度较深层剧烈,... 通过测定和计算元阳梯田水源区乔木林地、灌木林地、荒草地3个标准径流小区上、中、下等部位不同土层的土壤蓄水量,分析元阳梯田水源区土壤蓄水量的变异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土层土壤蓄水量差异明显,表层土壤蓄水量变动幅度较深层剧烈,土壤蓄水量大小顺序为乔木林地<灌木林地<荒草地;深层土壤蓄水量大小顺序为乔木林地>灌木林地>荒草地。土壤蓄水量季节变化较为明显,0~100cm土层土壤蓄水量表现为乔木林地(227.05mm)>灌木林地(163.14mm)>荒草地(143.11mm);土壤蓄水量月动态变异系数关系为:乔木林地(12.77%)荒草地(11.16%)>灌木林地(10.78%)。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蓄水量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土壤蓄水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垂直变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蓄水量 动态研究 元阳梯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19年若尔盖高原植被生长季NDVI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李楠 韩金锋 +4 位作者 阳维宗 马骁 王耠熠 张昆 董李勤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3-139,共7页
基于2000—2019年的MODIS-NDVI时间序列数据集,应用趋势分析、变异系数和R/S分析方法,研究若尔盖高原植被生长季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年来若尔盖高原87.45%的区域植被生长季NDVI呈改善状态,其中64.70%的区域呈明显改善状态,2... 基于2000—2019年的MODIS-NDVI时间序列数据集,应用趋势分析、变异系数和R/S分析方法,研究若尔盖高原植被生长季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年来若尔盖高原87.45%的区域植被生长季NDVI呈改善状态,其中64.70%的区域呈明显改善状态,22.75%的区域呈轻度改善状态。植被生长季NDVI的变异系数均值为0.186 5,整体上若尔盖高原2000—2019年植被生长季NDVI呈中等波动变化状态,中等变化状态等级所占比例最大为33.70%,其次为较低波动变化等级比例,为33.14%。植被生长季NDVI的Hurst指数均值为0.437 2,整体上呈弱反持续状态,弱反持续比例为77.43%,弱持续比例为21.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 若尔盖高原 植被 生长季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勐海县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邓清 欧朝蓉 +4 位作者 邓志华 郑买富 孙仕仙 李春阳 马英杰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8-126,共9页
基于2009-2015年4期遥感影像数据,综合运用监督分类和目视修正相结合的方法以及景观格局指数,对勐海县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5年,勐海县林地面积减少了134.9 km^2,主要是转换为园地和旱地;农田和... 基于2009-2015年4期遥感影像数据,综合运用监督分类和目视修正相结合的方法以及景观格局指数,对勐海县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5年,勐海县林地面积减少了134.9 km^2,主要是转换为园地和旱地;农田和水域面积减少了64.14 km^2,主要是转换为旱地、林地和园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18.92 km^2,主要是由旱地、林地和农田转换而来。林地景观的连通性较好,在总体景观中占主导作用,旱地、园地和水域的景观破碎化程度降低,农田、建设用地的景观破碎度在逐年变高;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大,各种景观类型在面积分布上更加均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是影响勐海县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驱动因素 转移矩阵 景观指数 遥感 勐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豆科植物新记录属——镰瓣豆属 被引量:2
20
作者 盘波 蒋凯文 +4 位作者 邓涛 邹玲俐 刘长秋 罗亚进 黄仕训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471-1474,共4页
该文报道了中国广西豆科(Fabaceae)植物新分布记录属,即镰瓣豆属[Dysolobium (Benth.) Prain],同时描述了该属的分类学特征,并提供了镰瓣豆[D. grande (Benth.) Prain]的引证标本、地理信息和图片。
关键词 镰瓣豆属 镰瓣豆 豆科 新记录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