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旱地区林业种植中的水土保持技术与应用
1
作者 苏娟 《河南农业》 2024年第22期45-47,共3页
水土流失不仅威胁干旱地区土地的肥沃与生产力,还给生态平衡带来了严峻挑战。西南林业大学相关工作人员探索了适用于干旱地区的水土保持技术,通过分析不同植被恢复技术的水土保持效果,揭示了林业措施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地表覆盖率及... 水土流失不仅威胁干旱地区土地的肥沃与生产力,还给生态平衡带来了严峻挑战。西南林业大学相关工作人员探索了适用于干旱地区的水土保持技术,通过分析不同植被恢复技术的水土保持效果,揭示了林业措施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地表覆盖率及促进水分循环中的关键作用。尤其在极端气候条件下,这些技术如何实现土地的最大化利用和生态恢复,不仅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也为地区生态安全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深入研究与实证分析,可以为干旱地区的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和实践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技术 水土保持效果 林业种植 水分循环 极端气候条件 实践方案 西南林业大学 生态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高山峡谷区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及多情景模拟
2
作者 李玲 王震 +5 位作者 王克勤 李亦然 李选平 马艳波 杨锦 冯小纹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3-824,共12页
【目的】分析西南高山峡谷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和不同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演变规律,能够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未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中国土地覆盖数据集(CLCD)分析区域内土地利用的变化规律,运用InVEST模型评估2002—2022... 【目的】分析西南高山峡谷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和不同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演变规律,能够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未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中国土地覆盖数据集(CLCD)分析区域内土地利用的变化规律,运用InVEST模型评估2002—2022年西南高山峡谷区4种生态系统服务(产水量、碳储存、生境质量和土壤保持量)的时空演变规律。利用PLUS模型模拟2032、2042、2052年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结合InVEST模型评估未来不同情境下西南高山峡谷区4种生态系统服务的演变规律。【结果】①2002—2022年西南高山峡谷区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草地为主,均占总面积的44%以上,土地利用转移集中在林地、耕地、草地。②2002—2022年西南高山峡谷区4种生态系统服务的产水量降低,碳储量增加,生境质量增加,土壤保持量降低。③2032—2052年在自然发展情景下4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平均值都有所增加,耕地保护发展情景下4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平均值都有所降低,经济优先发展情景下产水量和土壤保持量降低,碳储量和生境质量增加。【结论】西南高山峡谷区地形复杂,区域内林地和草地面积较多,碳储量和生境质量整体情况较好,但大量雪域和未利用地也导致产水量、土壤保持量都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土地利用变化 INVEST PLUS 多情景模拟 高山峡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航测的水土保持监测精度及提升途径 被引量:2
3
作者 杨迎松 王克勤 赵洋毅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24年第4期20-24,共5页
基于无人机航测的水土保持监测在水土流失防治与监管工作中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具有诸多优势,但其监测精度无法满足现阶段下的精细化发展需求。本文基于已有研究从外界环境干扰、传感器硬件性能、飞行方案规划、坐标定位精度、内业数据处... 基于无人机航测的水土保持监测在水土流失防治与监管工作中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具有诸多优势,但其监测精度无法满足现阶段下的精细化发展需求。本文基于已有研究从外界环境干扰、传感器硬件性能、飞行方案规划、坐标定位精度、内业数据处理、特殊情况影响6个方面出发,总结概括了影响无人机航测水土保持监测精度的主要因素及影响机理,并探讨了提升无人机航测水土保持监测精度的新思路,即引入遥感影像质量控制和校验机制、强化影像识别解译手段和分析方法、开展变化特征时序分析和动态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遥感 水土保持监测 精度 影响因素 提升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下黄精种植对水土及氮、磷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晏慧颖 黎建强 +4 位作者 杨舒媛 赵思倩 刘方严 刘艳娇 汤汶奇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6-83,共8页
[目的]研究揭示林下黄精种植相关影响,明确降雨和坡度与产流产沙量、氮、磷流失量的关系,为林下种植中药材模式的水土及氮、磷流失评估及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云南省寻甸县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 Collett&Hemsl.)种植林... [目的]研究揭示林下黄精种植相关影响,明确降雨和坡度与产流产沙量、氮、磷流失量的关系,为林下种植中药材模式的水土及氮、磷流失评估及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云南省寻甸县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 Collett&Hemsl.)种植林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径流小区原位观测,分析了自然降雨条件下不同坡度(5°,10°,15°)黄精种植林地水土及氮、磷的流失特征。[结果]黄精种植林地平均年产流产沙量较自然林地分别增加164.44%和251.16%,且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增加。黄精种植林地全氮(TN)、全磷(TP)、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平均年流失量是自然林地的2.85,1.75,4.71,2.31倍,TN、TP流失的主要途径是侵蚀泥沙,NH_(4)^(+)-N,NO_(3)^(-)-N流失的主要途径是地表径流。降雨量与径流量、产沙量和氮磷流失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黄精种植显著增加了林地水土和氮、磷流失量,降雨量是影响黄精种植林地径流和氮、磷流失量的主要因素,但黄精种植林地的产沙量远低于西南土石山区的容许土壤流失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下种植 黄精 水土流失 氮磷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土评价工具模型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5
作者 刘小鸣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11期106-111,共6页
水土评价工具(SWAT)模型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环境变化(地下水流、蒸散、融雪等)条件下径流预测、非点源污染模拟的模型,其运算包括降雨、下渗、蒸发、地表径流、地下水、河道汇流等阶段。基于此,主要总结了SWAT模型在径流模拟、面源污染和... 水土评价工具(SWAT)模型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环境变化(地下水流、蒸散、融雪等)条件下径流预测、非点源污染模拟的模型,其运算包括降雨、下渗、蒸发、地表径流、地下水、河道汇流等阶段。基于此,主要总结了SWAT模型在径流模拟、面源污染和环境变化下水文响应3个方面的应用,介绍了SWAT模型与其他模型的耦合,并进行展望。SWAT模型相关研究增加,但在生态环境研究方面有一定局限性。将SWAT模型与其他模型耦合是研究焦点之一,未来多模型耦合运行是解决更多生态环境问题的最优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AT模型 径流模拟 面源污染 水文响应 生态环境 模型耦合 展望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业碳汇促进林业生态产品生产与发展对策建议
6
作者 黄帅 金哲浩 刘芝芹 《河南农业》 2024年第22期63-65,共3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林业碳汇作为减缓气候变化、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抓手,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森林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碳库,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并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对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林业碳汇作为减缓气候变化、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抓手,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森林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碳库,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并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对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林业生态产品作为依托于森林资源而产生的具有生态服务功能和市场价值的产品,不仅承载着丰富的生态价值,还蕴含着较大的市场潜力与社会效益。近年,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和绿色生活的日益重视,林业生态产品的市场需求不断攀升,为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林业碳汇的提升,不仅显著增强了林业生态产品的生态价值,还进一步促进了其市场需求和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林业生态产品向更高层次、更广阔领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生态 林业碳汇 生态环境 林业产业 森林资源 可持续发展 温室气体浓度 生态服务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类型对滇中桉树人工林降雨分配的影响
7
作者 黄新会 陈奇伯 于福科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0-179,共10页
[目的]分析林外降雨特征,探究林外降雨类型,阐明降雨类型对生态公益型桉树人工林冠层降雨分配的影响,为森林生态水文研究和科学评价桉树人工林生态水文效应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3年的连续观测,分析了相距6 km的两林龄桉树人工林的... [目的]分析林外降雨特征,探究林外降雨类型,阐明降雨类型对生态公益型桉树人工林冠层降雨分配的影响,为森林生态水文研究和科学评价桉树人工林生态水文效应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3年的连续观测,分析了相距6 km的两林龄桉树人工林的林外降雨、林内穿透雨和树干流,发现降雨类型对降雨分配有显著影响。[结果](1)研究期两林龄林分降雨总量及分配情况相似,均为穿透雨最多(56%~58%),其次为林冠截留(41%~44%),树干流最少(0.4%~0.8%)。林外降雨量、降雨历时和最大30分钟雨强(I_(30))与次降雨分配相关性最强,平均相关系数超0.68。(2)采用聚类方法林外降雨可分为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降雨,分别代表中雨、大雨、暴雨和小雨,林外同类降雨在两种林龄间无显著差异(Ⅳ型除外)。(3)4种降雨类型中,暴雨的滞后效应和林冠截留率最低,中雨和大雨之间无显著差别(p>0.05);小雨的树干流量/率、穿透雨量/率及林冠截留量最低,而大雨和暴雨之间无显著差别(p>0.05);中雨更易在两林龄间产生降雨分配差异。[结论]滇中桉树人工林降雨分配在部分降雨类型间产生差异,与降雨分配特征指标有关;而林龄只对中雨的降雨分配施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人工林 降雨类型 降雨分配 滇中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区湿地水文多功能性定量评估——以若尔盖湿地白河流域为例
8
作者 吴燕锋 倪炳波 +4 位作者 董李勤 张昆 章清松 孙嘉豪 章光新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46-1058,共13页
黄河源区湿地在维系区域及黄河下游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深入探究黄河源区湿地如何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影响流域水文过程,对区域湿地恢复与保护和水资源综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若尔盖湿地白河流域为研究区,构建了耦... 黄河源区湿地在维系区域及黄河下游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深入探究黄河源区湿地如何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影响流域水文过程,对区域湿地恢复与保护和水资源综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若尔盖湿地白河流域为研究区,构建了耦合湿地模块的HYDROTEL模型,基于有、无湿地情景的水文过程模拟,定量评估了2000—2022年流域湿地对径流、洪水、干旱和水源涵养的影响,揭示了流域湿地的水文多功能性。结果表明:白河流域湿地降低了径流的不均匀性和变异性,对径流分配不均匀系数、完全调节系数、集中程度和月变幅的影响效应分别为-11.7%、-9.18%、-8.39%和-20.84%;在研究时段内,流域湿地发挥着削减洪水和缓解干旱的作用,对3月流量、7月流量、年最大洪峰流量和Q_(5)流量的影响强度分别为-741.6×10^(4)、-2427.8×10^(4)、-1398.9×10^(4)和-324.5×10^(4) m^(3),对Q_(95)和基流的影响强度分别为19.9×10^(4)和5.8×10^(4) m^(3)。此外,湿地对流域蓄水能力和水源涵养能力的影响效应分别为30.6%和19.8%。因此,白河流域湿地发挥着重要的径流调节、洪水削减、干旱延缓和水源涵养提升的功能。本研究定量评估了白河流域湿地的水文多功能性,研究思路方法和研究结果可从水文功能提升视角为若尔盖湿地恢复与保护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水文模拟 水文功能 定量评估 白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土壤-微生物化学计量特征对氮沉降的响应
9
作者 王倩 苏连波 +2 位作者 王克勤 宋娅丽 张继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4-98,共15页
【目的】明确森林凋落物、土壤和微生物化学计量特征对氮沉降的响应,厘清三者之间的动态变化及协同作用关系。【方法】以滇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进行氮沉降模拟试验,设置0(对照,CK)、10(低氮)、20(中氮)和25(高氮)g/(m... 【目的】明确森林凋落物、土壤和微生物化学计量特征对氮沉降的响应,厘清三者之间的动态变化及协同作用关系。【方法】以滇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进行氮沉降模拟试验,设置0(对照,CK)、10(低氮)、20(中氮)和25(高氮)g/(m2·a) 4个氮沉降处理,每2个月采集1次土壤(0~10和10~20 cm)和凋落物(叶和枝)样品,共采集2年,测定凋落物和各土层C、N、P含量,以及各土层微生物C(MBC)和微生物N(MBN)含量、微生物计数和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计算相关化学计量比,并对不同氮沉降处理间各指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与相关性分析。【结果】不同氮沉降处理下,凋落物C、N、P含量较CK分别增加了27.61%~51.89%,19.61%~108.64%和1.99%~71.33%;在第2年施氮期间,凋落物C/N较CK显著降低15.72%~43.24%,N/P则显著增加23.36%~97.65%,凋落叶C/P变化不显著;从不同凋落物组分上看,各氮处理下的凋落物C含量、C/N、C/P和N/P均表现为凋落枝>凋落叶,而N和P含量则为凋落枝小于凋落叶(P<0.05)。土壤C含量、N含量、C/P与CK相比在不同氮沉降处理下总体分别增加7.85%~52.22%,6.48%~44.82%和6.21%~85.37%,低氮和中氮处理下不同土层的C/N、0~10 cm土层的N/P较CK分别增加7.85%~20.24%和10.50%~91.16%,而土壤P含量则降低8.10%~61.89%;从不同土层看,0~10 cm土层土壤C、N含量和N/P显著(P<0.05)高于10~20 cm土层。与CK相比,土壤MBC含量在氮沉降处理下显著降低3.82%~60.15%,MBN含量在中氮和高氮处理下显著降低15.91%~62.31%,0~10 cm土层土壤MBC/MBN仅在低氮处理下显著降低15.70%~20.54%(P<0.05);微生物计数表现为低促高抑;10~20 cm土层土壤的MBC、MBN及MBC/MBN和微生物计数均显著低于0~10 cm土层(P<0.05)。相较于CK,低氮处理显著(P<0.05)增加了土壤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幅分别为10.93%~30.69%,5.13%~88.11%和11.92%~44.73%(P<0.05),中氮和高氮处理抑制了土壤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而促进了脲酶活性。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凋落物C/N与土壤C和N含量、凋落物C含量与土壤MBC和MBN均存在显著负相关性。【结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氮沉降处理下凋落物分解被抑制,土壤N素有效性提高,N限制得到缓解,但养分限制开始向P限制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土壤-微生物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氮沉降 常绿阔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对海拔梯度的响应及影响因素
10
作者 贺莉莎 何霞红 +5 位作者 冯永钰 陆其伟 畅翔 谭豪 朱雪虎 脱云飞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2-162,共11页
[目的]探究四川栗子坪自然保护区海拔梯度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关系,为亚高山森林区小跨度海拔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方法]在四川栗子坪自然保护区设置4个不同海拔的样地(2 100 m、2 300 m、2 500 m、2 700... [目的]探究四川栗子坪自然保护区海拔梯度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关系,为亚高山森林区小跨度海拔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方法]在四川栗子坪自然保护区设置4个不同海拔的样地(2 100 m、2 300 m、2 500 m、2 700 m),采集表层土,测定其理化性质,采用Illumina测序法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结合相关性和冗余分析等探讨其多样性及影响因素。[结果]土壤理化性质受到海拔梯度影响,海拔与土壤全氮(TN)、全磷(TP)、有机碳(TOC)及其比值均显著相关。土壤细菌和真菌的α多样性随海拔的上升呈现单峰变化趋势,在海拔2 300 m处到达最大值,细菌和真菌丰富度在该海拔最高。土壤微生物群落中,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细菌群落的3大优势菌门,随着海拔的增高,变形菌门呈现单峰变化趋势,放线菌门呈现倒“N”字趋势,乳酸菌门呈现“N”字趋势;norank_f_norank_Elsterale,norank_f_norank_o_subgroup_(2)及Norank_f_Xanthobacteraceae是细菌群落3大优势菌属,随着海拔的升高均呈现“N”字趋势;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子囊菌门(Ascomycota)及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是真菌的3大优势菌门,随着海拔升高,担子菌门呈单峰变化趋势,子囊菌门呈单调下降趋势,被孢霉门丰度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而Solicoccozyma属、丝盖伞属(Inocybe)及被孢霉属(Mortierella)是真菌3大优势菌属,随着海拔升高,被孢霉属丰度呈先减后增的趋势,丝盖伞属丰度呈现增加趋势,Solicoccozyma属丰度呈现先增加再减少趋势。海拔高度对细菌和真菌群落差异的解释度分别为19.16%和67.94%,是保护区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其中真菌受到影响最为显著,细菌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结论]四川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内海拔梯度的变化对森林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都造成了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海拔梯度 森林生态系统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夹金山脉大熊猫栖息地生境质量与人类活动强度耦合协调研究
11
作者 马月伟 陈玉美 +2 位作者 张盛蓝 桂雅丽 陈艳梅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7-208,共12页
人类活动强度日益加剧,致使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下降,野生动物栖息地日渐丧失。夹金山脉大熊猫栖息地是生物多样性与稀濒物种富集区,而人地矛盾凸显,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研究生境质量对人类活动强度的响应,探讨它们之间的协调耦合状... 人类活动强度日益加剧,致使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下降,野生动物栖息地日渐丧失。夹金山脉大熊猫栖息地是生物多样性与稀濒物种富集区,而人地矛盾凸显,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研究生境质量对人类活动强度的响应,探讨它们之间的协调耦合状态,对于了解物种的生存现状与威胁,判断管理成效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1、2009、2016、2021年等4个时期Landsat影像,结合多源遥感数据,利用人类足迹指数测度人类活动强度,借助InVEST模型测度生境质量,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及耦合协调模型,测度夹金山脉大熊猫栖息地生境质量对人类活动强度的响应及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表明:1)2001-2021年人类足迹指数呈现两极分化趋势,高人类足迹指数范围扩大,比例由0.11%增加至0.29%,但低人类足迹指数分布范围减缩,由69.43%减少至60.12%,空间上呈现中间高、四周低的分布特征;2)2001-2021年生境质量平均值变化率为0.03%,整体波动较小,较高和高等级生境质量占比超过62%,空间上呈现中间低、四周高、外围低的环状分布特征;3)2001-2021年间人类活动强度对生境质量的正负影响区域相对较为固定,且正相关关系区域(58%)占比高于负相关关系区域(42%)比例,但负面效应愈加显著;4)2001-2021间人类活动强度与生境质量之间表现为“高耦合初级协调”状态,空间上呈现中间低四周高的分布格局。该研究对协调人类活动空间与生态空间的关系,以及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评价和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足迹指数 生境质量 InVEST模型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耦合协调模型 大熊猫栖息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高山峡谷区坡面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及典型模式应用
12
作者 朱婉菁 王克勤 +1 位作者 马建刚 赵洋毅 《生态学报》 2025年第14期6707-6718,共12页
坡面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是针对山区极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建立的一种新型技术体系,是西南高山峡谷山区坡地生态农业的具体化,能够用来指导山区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对山区坡地水土流失治理具有重要意义。西南高山峡谷区位... 坡面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是针对山区极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建立的一种新型技术体系,是西南高山峡谷山区坡地生态农业的具体化,能够用来指导山区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对山区坡地水土流失治理具有重要意义。西南高山峡谷区位于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川滇生态屏障区和长江生态区,生态环境脆弱却又资源丰富,少数民族众多,坡耕地面积占比大,水土流失严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对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较大的阻碍作用,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坡面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即有利于控制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生产力,保护山区生态环境,又能推动山区的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通过归纳总结当前西南高山峡谷区因地形、气候、水资源等差异产生的五种生态农业模式:生态种植型、生态养殖型、农林牧复合型、观光旅游型和创新性综合开发型,梳理五种生态农业模式的概念、具体措施和主要分布地点,在此基础上剖析西南高山峡谷区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且通过阐述坡面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的内涵和特征,并对“等高反坡阶”整地和“截流+集蓄+光伏灌溉”一体化坡面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两种技术措施的原理、布设措施和效益进行分析,提出坡面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可以使山区农业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在干旱缺水与水土流失并存的山区中具有广阔的推广条件和应用前景,能为山区坡耕地治理水土流失提供借鉴和启示。最后提出今后应加强其它坡面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技术模式的研究,完善坡面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模式,为山区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提供重要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高山峡谷区 坡面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F-2遥感影像的澳洲坚果林空间分布信息提取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耀磊 郑毅 +5 位作者 张成程 荣渝虹 梁启斌 王艳霞 侯磊 李晓琳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86,共13页
【目的】基于GF-2遥感影像快速准确获取澳洲坚果林的空间分布信息,为有效利用GF-2遥感影像研究西南山区澳洲坚果林分布及为山地丘陵区其他地物类型信息的提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南伞镇为研究区,GF-2影像和数字... 【目的】基于GF-2遥感影像快速准确获取澳洲坚果林的空间分布信息,为有效利用GF-2遥感影像研究西南山区澳洲坚果林分布及为山地丘陵区其他地物类型信息的提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南伞镇为研究区,GF-2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DEM)为数据源。通过面向对象的方法,提取影像对象的光谱特征、纹理特征、形状特征和地形特征共90维特征变量,设计8种组合方案(方案A1~方案A8),使用平均不纯度减少的方法对特征重要性进行度量,选取最佳特征组合,采用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和决策树算法对澳洲坚果林进行提取,探讨不同特征类型和分类算法对澳洲坚果林提取精度的影响。【结果】相比遍历分割参数法,尺度参数估算(ESP)工具和邻域差分绝对值与标准差比(RMAS)结合的方法能够更高效、客观地确定特定地物的最佳分割尺度;通过对比方案A8和方案A7可知,方案A8中加入地形特征后,整体特征维度有所降低,主要表现为纹理特征数量减少,仅保留4个纹理特征。不同类型特征对澳洲坚果林识别的贡献排序为光谱特征>地形特征>纹理特征>形状特征。在分类算法角度方面,随机森林在总体精度(OA)、用户精度(UA)、生产者精度(PA)和Kappa系数等精度指标上均优于支持向量机和决策树,方案A8融合了所有特征取得最佳的分类效果,4个指标均高于其他方案。光谱特征、纹理特征、形状特征和地形特征组合的随机森林分类方法精度最佳,OA达95.8%,澳洲坚果林的PA为87.7%,UA为94.3%。澳洲坚果林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澳洲坚果在15°~20°坡度范围的种植面积最大,为2.9 km^(2);澳洲坚果林面积主要分布在东南坡向和900~1200 m的海拔范围内。【结论】地形+纹理+形状+地形组合方案经特征优选后结合随机森林算法,能够有效识别澳洲坚果林的分布。GF-2遥感数据与面向对象法在南方山地丘陵区澳洲坚果林制图与资源监测具有应用潜力,可用于该地区其他地物类型信息的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洲坚果 GF-2遥感影像 面向对象 特征优选 随机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石漠化地区光伏阵列对微气候-土壤的影响机制及效应 被引量:2
14
作者 车光欣 李艳梅 +3 位作者 胡元泽 王妍 吴雲鹏 刘芳君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1-201,共11页
[目的]分析石漠化地区光伏阵列对气候-土壤的影响与机理,为石漠化地区“光伏+”及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云南石林光伏电站为研究对象,基于气象站观测与土壤性质测定,通过方差分析、Mantel test和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PLS-... [目的]分析石漠化地区光伏阵列对气候-土壤的影响与机理,为石漠化地区“光伏+”及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云南石林光伏电站为研究对象,基于气象站观测与土壤性质测定,通过方差分析、Mantel test和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分析光伏阵列区与非光伏阵列区的微气候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干湿季动态变化,探究光伏组件对微气候-土壤的影响过程及机制。[结果]1)不同季节下,光伏阵列显著影响局地微气候因子和土壤理化性质(p<0.05),相较非光伏阵列区,雨季,光伏阵列区显著增加空气湿度(4%)、土壤温度(7%),降低风速(77%)、土壤湿度(10%)、光照强度(59%)、体积质量(21%)、SOC(55%)、TN(14%)、HN(52%),旱季,光伏阵列区显著增加AK(32%),减少风速(89%)、体积质量(11%)、SOC(27%)、HN(37%)。2)光伏阵列内主要通过光照强度、气温、风速、pH促进土壤水热与养分变化,光伏阵列对微气候、土壤水热、土壤养分皆具有直接积极影响,同时通过改善微气候、土壤水热条件对土壤化学性质造成间接改良作用。[结论]滇中石漠化地区光伏板的架设,能够消风遮光,增加空气湿度,维持土壤的温度和水分,增加土壤体积质量,提高速效钾质量分数,有助于改善生态系统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光伏阵列 微气候 土壤水热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侵蚀降雨下厨余垃圾施用对滇中烤烟农田生态系统氮磷平衡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董辉 温昌焘 +3 位作者 王克勤 宋娅丽 陈雯 陈炳绅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1-101,共11页
[目的]探究烤烟农田生态系统氮磷平衡特征,阐明施用厨余垃圾堆肥施用量对烤烟农田生态系统氮磷的动态影响,为优化施肥策略、改善生态环境和提升作物生产效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滇中二龙潭小流域烤烟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设置8种... [目的]探究烤烟农田生态系统氮磷平衡特征,阐明施用厨余垃圾堆肥施用量对烤烟农田生态系统氮磷的动态影响,为优化施肥策略、改善生态环境和提升作物生产效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滇中二龙潭小流域烤烟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设置8种不同施肥方式,分别为不施肥对照CK、单施化肥NPK(1 t/hm^(2))、单施厨余垃圾FW(FWL:12 t/hm^(2),FWM:15 t/hm^(2),FWH:18 t/hm^(2))、厨余垃圾配施化肥FW-NPK(FWL-NPK:12 t/hm^(2)+1 t/hm^(2),FWM-NPK:15 t/hm^(2)+1 t/hm^(2),FWH-NPK:18 t/hm^(2)+1 t/hm^(2)),研究厨余垃圾对烤烟农田生态系统径流泥沙氮磷流失量、土壤氮磷素残存量、烤烟氮磷素吸收量以及农田烤烟生态系统氮磷平衡的影响。[结果](1)径流泥沙中的TN和TP含量随时间递减。FW相较CK,径流TN流失量减少31.26%~53.84%、TP减少13.44%~45.83%;泥沙TN减少:6.31%~120.74%、TP减少:5.22%~62.55%。(2)在4个生长时期,FW,FW-NPK和NPK处理均显著提高土壤TN和NO-3-N含量;FWH-NPK处理显著提升土壤NH+4-N和TP含量;FW处理显著提升土壤AP含量。植株TN含量总体趋势表现为叶>茎>根,TP含量表现为叶>根>茎,每个器官TN和TP含量均随着FW施入量的增加而增加。(3)各处理径流流失量分别占N,P输入量的19.71%~43.09%,0.88%~2.94%;泥沙流失量分别占2.51%~5.93%,4.23%~18.64%;土壤残存量分别占19.83%~55.00%,62.77%~85.45%;植物吸收量分别占22.79%~35.06%,9.08%~15.65%;土壤残存量占N,P输入量的主体部分。[结论]FWH处理能够有效维系烤烟农田生态系统N,P平衡,增加植物吸收量和增强土壤N,P固定能力的同时,能够有效降低N,P的流失量,是一种环境友好型施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厨余垃圾 农田生态系统 烤烟 氮磷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样本优化和机器学习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报模型研究——以云南省怒江州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天祥 王艳霞 +2 位作者 张雪珂 林钏 周汝良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1-215,共15页
降雨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诱因,云南省降雨频繁导致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报是防灾减灾的有效手段。本文以高山峡谷区——云南省怒江州为例,基于信息量模型构建信息阈值,以信息阈值优化样本后,使用... 降雨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诱因,云南省降雨频繁导致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报是防灾减灾的有效手段。本文以高山峡谷区——云南省怒江州为例,基于信息量模型构建信息阈值,以信息阈值优化样本后,使用机器学习模型进行怒江州综合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并计算怒江州有效降雨系数,建立气象风险预报模型,以历史灾害点验证模型准确率。结果表明:信息阈值优化样本的滑坡、泥石流灾害评价模型AUC值分别为0.97、0.99,预测准确率为0.93、0.98。怒江州综合地质灾害极高、高易发区主要沿河流和道路分布于峡谷中。气象风险预警模型的预报命中率为90.91%、漏报率为0、空报率为22.22%,降雨结束时高风险区域面积472.24 km^(2)。以信息阈值优化样本使机器学习模型的预测和泛化能力均获得较大提升,并且以0.5为衰减系数的气象预报模型提高了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报的精确性。研究结果可为怒江州及类似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指导和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信息阈值 优化样本 机器学习 降雨衰减系数 气象风险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DS的滇池流域5种典型林分土壤质量评价 被引量:1
17
作者 金哲浩 王克勤 +2 位作者 黄帅 于君宝 刘芝芹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151,共11页
[目的]土壤质量是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土地管理的重要指标。[方法]通过主成分分析(PCA)筛选土壤质量的关键表征指标12个(有机质、全氮、速效氮、毛管孔隙度、pH等),并采用最小数据集法(MDS)评估滇池流域5种典型人工林分的土壤质量指数(... [目的]土壤质量是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土地管理的重要指标。[方法]通过主成分分析(PCA)筛选土壤质量的关键表征指标12个(有机质、全氮、速效氮、毛管孔隙度、pH等),并采用最小数据集法(MDS)评估滇池流域5种典型人工林分的土壤质量指数(SQI)。[结果]1)滇青冈林和云南松林的土壤质量显著优于桉树人工林,其中滇青冈林水分保持能力最强,云南松林在养分供应和肥力维持方面表现突出;混交林的有机质和速效氮质量分数最高,展现较强的养分积累潜力;灌木林的土壤质量中等,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介于混交林与桉树林之间;桉树林的SQI最低,表明单一树种经营对土壤结构和养分循环的不利影响显著。2)分层分析显示,表层(0~20 cm)云南松林的SQI最高,次表层(20~40 cm)滇青冈林表现最佳,深层(40~60 cm)滇青冈林和混交林优于其他林分。整体SQI平均值排序为滇青冈林(0.60)>云南松林(0.54)>混交林(0.47)>灌木林(0.33)>桉树林(0.20)。3)MDS分析结果与全面数据集(TDS)拟合良好(R2=0.69),验证该方法在土壤质量评价中的有效性。[结论]研究结果为滇池流域的土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建议在水源涵养区推广滇青冈与云南松的混交种植,同时改善桉树人工林的经营模式以恢复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量 滇池流域 最小数据集法 主成分分析 土壤质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人工林土壤的斥水性及其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响应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晋波 李那 +2 位作者 高志丽 陈治豪 黄新会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5-135,共11页
为探究影响滇中地区土壤斥水性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机理,以昆明市3种典型人工林(桉树林、柏树林和桉柏混交林)不同灌草盖度(低盖度、中盖度、高盖度)的表层土壤(0~10 cm)为研究对象,用滴水穿透时间法测定土壤斥水性,并测定土壤理化性质,... 为探究影响滇中地区土壤斥水性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机理,以昆明市3种典型人工林(桉树林、柏树林和桉柏混交林)不同灌草盖度(低盖度、中盖度、高盖度)的表层土壤(0~10 cm)为研究对象,用滴水穿透时间法测定土壤斥水性,并测定土壤理化性质,通过通径分析确定关键因子,探究土壤斥水性对灌草盖度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桉树林的土壤斥水性最强,平均滴水穿透时间(t)为混交林和柏树林下土壤的1.6~2.7倍,3种林分土壤整体表现出无斥水性(t<5 s),部分表现为轻微斥水性(5 s≤t<60 s);相同林分下,3种盖度之间的t均无显著差异,3种盖度下,柏树林的t均极显著低于桉树林和混交林(P<0.01)。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的pH值、水解氮含量、体积含水量和植物盖度为影响土壤斥水性的主要环境因子,水解氮含量和体积含水量主要通过直接效应影响土壤斥水性,而土壤pH值和灌草盖度主要以间接效应发挥作用。土壤理化性质直接影响土壤斥水性,林分和灌草通过调节土壤pH值、体积含水量和水解氮含量等土壤理化性质间接影响土壤斥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斥水性 人工林 灌草盖度 土壤理化性质 表层土壤 滇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情景下云南省茶适生区空间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丽莎 林钏 +2 位作者 张文齐 崔换峰 王艳霞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120,共11页
茶是对气候变化极其敏感的作物之一,评价气候变化对云南省茶分布的影响,对制定茶区发展规划,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根据100个茶分布点(分别为50个存在分布点和50个伪不存在分布点)以及14个环境因子,基于RF模型以及ArcGIS空间分... 茶是对气候变化极其敏感的作物之一,评价气候变化对云南省茶分布的影响,对制定茶区发展规划,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根据100个茶分布点(分别为50个存在分布点和50个伪不存在分布点)以及14个环境因子,基于RF模型以及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对云南省茶当前以及未来2041—2060年、2081—2100年不同情景下(SSP1-2.6、SSP3-7.0和SSP5-8.5)适生区进行空间模拟与预测。结果表明:1)RF模型精度为0.92,属非常好水平。年均降水量、坡度、最冷季平均降水量、最干季降水量、温度全年波动范围、坡向、曲率等因子对茶的分布具有显著影响。2)当前茶高适生区和适生区由南至北逐渐递减,呈C形分布,高适生区面积8.10×10^(4) km^(2),约占云南省茶适生面积的21.07%,适生区面积约9.18×10^(4) km^(2),约占云南省茶适生面积的23.88%。3)未来气候变化下,茶适生区面积扩大,适生区域往北移,呈W型分布变化,其中保山、临沧、普洱北部、红河等地适生区面积将明显扩大。未来新增适生区面积中对森林面积的侵占明显,因此可能导致新茶园开垦与森林面积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的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适生区 随机森林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和PLA微塑料对洱海北部农田土壤净氮矿化和硝化作用的影响
20
作者 王鑫 王金蕊 +3 位作者 侯磊 王艳霞 李晓琳 梁启斌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24-1534,共11页
为探究不同微塑料对土壤理化性质、净氮矿化和净硝化速率的影响,以洱海北部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添加不同质量分数(1%、2%和3%)、粒径(1 mm和3 mm)的不可降解聚乙烯(PE)和可降解聚乳酸(PLA)微塑料开展为期30 d的室内培养实验。结果表明:... 为探究不同微塑料对土壤理化性质、净氮矿化和净硝化速率的影响,以洱海北部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添加不同质量分数(1%、2%和3%)、粒径(1 mm和3 mm)的不可降解聚乙烯(PE)和可降解聚乳酸(PLA)微塑料开展为期30 d的室内培养实验。结果表明:添加PE和PLA微塑料能显著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P<0.05),培养结束后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增幅范围分别为9.64%~28.76%和20.75%~47.21%;而添加PE和PLA后土壤铵态氮含量未显著降低。添加微塑料能显著提高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和净硝化速率(P<0.05),在培养结束后,添加PE和PLA处理的净氮矿化速率(0.50 mg·kg^(-1)·d^(-1)和0.63 mg·kg^(-1)·d^(-1))是CK(0.04 mg·kg^(-1)·d^(-1))的12.50倍和15.75倍,净硝化速率(0.48 mg·kg^(-1)·d^(-1)和0.62 mg·kg^(-1)·d^(-1))是CK(0.04 mg·kg^(-1)·d^(-1))的12.00倍和15.50倍。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和净硝化速率随PE和PLA微塑料添加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小粒径的PLA更能影响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和净硝化速率;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和净硝化速率与pH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研究表明,PE和PLA均能促进农田土壤净氮矿化和硝化作用,且可降解微塑料比不可降解的促进作用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净氮矿化速率 净硝化速率 农田土壤 聚乙烯(PE) 聚乳酸(PL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