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西南山地尼兰蚁属Nylanderia物种的分布格局和生态位分化
1
作者 杨志强 杨金丹 +3 位作者 徐正会 邵雯 杨丽梅 熊忠平 《青海农林科技》 2025年第2期23-28,35,共7页
为了揭示中国西南山地尼兰蚁属Nylanderia物种的生态位分化现象,采用形态分类和采获频数法研究了该属物种的分布格局,合计记录尼兰蚁属8个物种。分布格局研究显示,云南省的物种最丰富,泰氏尼兰蚁Nylanderia taylori(Forel)是生态适应幅... 为了揭示中国西南山地尼兰蚁属Nylanderia物种的生态位分化现象,采用形态分类和采获频数法研究了该属物种的分布格局,合计记录尼兰蚁属8个物种。分布格局研究显示,云南省的物种最丰富,泰氏尼兰蚁Nylanderia taylori(Forel)是生态适应幅度和生态位最宽的物种,而后眼尼兰蚁N.opisopthalmia(Zhou&Zheng)是生态适应幅度和生态位最窄的物种;季风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栖息的物种最丰富;该属物种主要在地表觅食,在土壤内筑巢。分析发现西南山地尼兰蚁属物种在水平和垂直分布、栖息生境选择、觅食和筑巢行为方面均表现出生态位的明显分化,地貌、气候、植被的多样化为该属物种的生态位分化提供了重要的地理和生态条件。研究结果为尼兰蚁属昆虫的保护和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兰蚁属 生物地理 生境选择 觅食行为 筑巢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axent生态位模型预测苹果斑点落叶病菌在云南省的潜在分布 被引量:1
2
作者 潘涌智 黄忠 马玉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30期14785-14787,共3页
[目的]了解苹果斑点落叶病菌(Alternaria mali Roberts)在云南省的适生区范围。[方法]利用苹果斑点落叶病菌在云南省的分布点数据和环境数据建立了Maxent生态位模型,并通过将其投影到地理空间预测了该病菌在云南省的潜在分布范围。[结果... [目的]了解苹果斑点落叶病菌(Alternaria mali Roberts)在云南省的适生区范围。[方法]利用苹果斑点落叶病菌在云南省的分布点数据和环境数据建立了Maxent生态位模型,并通过将其投影到地理空间预测了该病菌在云南省的潜在分布范围。[结果]苹果斑点落叶病菌在云南的潜在分布区为云南省中部和北部的大部分地区。最冷月份最低温对该病原菌的预测分布有重要影响,最冷季度平均温度次之。经ROC曲线分析法验证得出AUC值为0.998,表明预测结果是可靠的。[结论]为防止苹果斑点落叶病菌的传播和科学评估其危害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斑点落叶病菌 Maxent模型 潜在分布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桉树枝瘿姬小蜂在云南省的潜在分布区预测
3
作者 李晓艳 熊忠平 +2 位作者 彭卫红 朱琼 佟友贵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第10期97-97,107,共2页
为掌握桉树枝瘿姬小蜂在云南省的发生、发展和早期防控,该文利用桉树枝瘿姬小蜂的分布点数据和环境因子数据,通过Maxent生态位模型预测了桉树枝瘿姬小蜂在云南省的适生范围区。并结合Arc GIS将桉树枝瘿姬小蜂在云南省适生范围分为4个等... 为掌握桉树枝瘿姬小蜂在云南省的发生、发展和早期防控,该文利用桉树枝瘿姬小蜂的分布点数据和环境因子数据,通过Maxent生态位模型预测了桉树枝瘿姬小蜂在云南省的适生范围区。并结合Arc GIS将桉树枝瘿姬小蜂在云南省适生范围分为4个等级并用不同颜色进行了直观表示。利用ROC曲线分析法对预测结果进行验证表明:其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分别为0.994和0.997,远大于随机分布模型的AUC值0.5,说明预测结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枝瘿姬小蜂 MAXENT 潜在分布区 ARC GIS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合欢豆象在云南省的潜在分布区预测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欣 熊忠平 +4 位作者 佟友贵 张开存 张会燕 杨伟娴 施艳萍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653-1657,共5页
为了掌握银合欢豆象在云南的潜在分布区,为银合欢豆象在云南省的发生、早期预警和防控提供参考资料,利用银合欢豆象的分布点数据和环境因子数据,通过Maxent生态位模型预测了银合欢豆象在云南省的适生范围区。结果表明:银合欢豆象在云南... 为了掌握银合欢豆象在云南的潜在分布区,为银合欢豆象在云南省的发生、早期预警和防控提供参考资料,利用银合欢豆象的分布点数据和环境因子数据,通过Maxent生态位模型预测了银合欢豆象在云南省的适生范围区。结果表明:银合欢豆象在云南省适生范围分为4级,高适生区以绿色表示;中适生区以蓝色表示;低适生区以浅黄表示;非适生区以红色表示。利用ROC曲线分析法对预测结果进行验证表明:其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分别为0.995和0.996,远大于随机分布模型的AUC值0.5,说明预测结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合欢豆象 Maxent生态位模型 潜在分布区 ArcGIS软件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生态位模型预测台桧大痣小蜂在云南省的潜在分布区 被引量:3
5
作者 佟友贵 张晓峰 +1 位作者 潘涌智 徐磊 《现代农业科技》 2013年第2期176-177,共2页
利用台桧大痣小蜂的分布点数据和环境因子数据,通过MaxEnt生态位模型预测了台桧大痣小蜂在云南省的潜在分布区域。结果表明:台桧大痣小蜂在云南省的适生范围主要集中在滇西北大部分地区、滇中和滇东北部分地区。
关键词 台桧大痣小蜂 MAXENT 潜在分布区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切梢小蠹化学信息物质的组成及其阶段性变化
6
作者 袁会 姜永艳 +2 位作者 罗永军 严广 李宗波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0-96,共7页
云南切梢小蠹是导致云南松死亡最多的一种蛀干害虫,已严重影响云南乃至我国西南地区的生物、生态安全和林草高质量发展。为进一步明确云南切梢小蠹成虫虫源的化学信息物质,用溶剂提取法和顶空动态法分别提取了云南切梢小蠹雌、雄成虫在... 云南切梢小蠹是导致云南松死亡最多的一种蛀干害虫,已严重影响云南乃至我国西南地区的生物、生态安全和林草高质量发展。为进一步明确云南切梢小蠹成虫虫源的化学信息物质,用溶剂提取法和顶空动态法分别提取了云南切梢小蠹雌、雄成虫在蛀梢期、蛀干前期(预处理寄主时)和蛀干期的消化道和粪便挥发物,并进行GC-MS分析。结果显示:实验共从云南切梢小蠹的雌、雄成虫消化道和粪便挥发物中鉴定出18种成分,包括单萜类13种、倍半萜类1种、烷烃类3种以及脂肪酸衍生物1种。雌雄两性在化学物质组成上相似,但不同取食阶段,无论是雌虫(A=0.8201,P=0.002)或是雄虫(A=0.733,P=0.001),消化道挥发物的组分和含量均有着显著差异。同时,雌雄成虫在蛀干前期(预处理寄主时)和蛀干期的挥发物中均含有较多源于寄主的活性物质α-蒎烯、β-蒎烯、β-月桂烯和3-蒈烯,而聚集信息素顺-马鞭草烯醇、反-马鞭草烯醇和马鞭草烯酮的含量亦会增加,显示出共同调节云南切梢小蠹种群数量的特性。研究结果为下一步“整合”化学信息物质用于云南切梢小蠹的生态调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切梢小蠹 消化道 粪便 化学信息物质 生活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及邻近地区蚂蚁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李安娜 徐正会 +3 位作者 许国莲 郑莹 庄江旭 李斌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5-141,共7页
为了完善滇西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蚂蚁多样性研究,采用样地和搜索调查法对云南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及邻近地区的蚂蚁群落开展调查,测定分析了该区域蚂蚁的多样性,结果表明:云南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及邻近地区共记录蚂蚁10亚科、49属、130种;22块... 为了完善滇西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蚂蚁多样性研究,采用样地和搜索调查法对云南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及邻近地区的蚂蚁群落开展调查,测定分析了该区域蚂蚁的多样性,结果表明:云南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及邻近地区共记录蚂蚁10亚科、49属、130种;22块样地蚂蚁群落主要指标为,物种数目0~39种(平均17.6种),个体密度0.0~525.2头/m^2(平均109.2头/m^2),多样性指数0.000 0~2.629 2(平均1.535 5),均匀度指数0.362 7~0.772 3(平均0.544 6),优势度指数0.101 8~1.000 0(平均0.322 6)。蚂蚁群落间相似性系数为0.000 0~0.307 7,处于相似性极差至较差水平。蚂蚁多样性主要指标在底域效应基础上呈现出多域效应现象,表现为山体垂直带上北热带、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物种的聚集群,具有不同的保护价值。纬度和海拔共同影响蚂蚁物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低纬度和低海拔区域栖息着更多的蚂蚁物种,随着纬度和海拔升高,蚂蚁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降低。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及邻近地区山体中、下部蚂蚁群落普遍受到人为深度干扰,在保护工作中应当作为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蚁科 物种多样性 群落相似性 多域效应 铜壁关 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南滚河自然保护区蚁科昆虫区系分析 被引量:14
8
作者 宋扬 徐正会 +4 位作者 李春良 张宁 张力 蒋华 莫福燕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73-780,共8页
蚂蚁是地球上分布最广泛的社会性昆虫,由于种类繁多、数量惊人,它们对生态环境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先后开展了黑龙江、吉林、辽宁、西北、宁夏、陕西、太白山、湖南、四川、鄂西南、深圳、西双版纳等地区蚁科昆虫区系调... 蚂蚁是地球上分布最广泛的社会性昆虫,由于种类繁多、数量惊人,它们对生态环境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先后开展了黑龙江、吉林、辽宁、西北、宁夏、陕西、太白山、湖南、四川、鄂西南、深圳、西双版纳等地区蚁科昆虫区系调查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翅目 蚁科 蚂蚁区系 南滚河自然保护区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南滚河自然保护区蚂蚁群落研究 被引量:19
9
作者 宋扬 徐正会 +2 位作者 李春良 郝永强 李海斌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3-100,共8页
为了揭示滇西南地区蚂蚁多样性,采用样方调查法和搜索调查法研究了南滚河自然保护区蚂蚁群落。在16块样地中采获蚁科昆虫11亚科57属188种,不同样地蚂蚁群落的物种数5-72种,个体密度12.5-1234.0头/m2,优势度指数0.0887-0.7024,多样... 为了揭示滇西南地区蚂蚁多样性,采用样方调查法和搜索调查法研究了南滚河自然保护区蚂蚁群落。在16块样地中采获蚁科昆虫11亚科57属188种,不同样地蚂蚁群落的物种数5-72种,个体密度12.5-1234.0头/m2,优势度指数0.0887-0.7024,多样性指数0.7978-2.9355,均匀度指数0.2514-0.7170。沟谷雨林蚂蚁物种最丰富,苔藓常绿阔叶林物种最贫乏;橡胶林蚂蚁个体密度最高,苔藓常绿阔叶林个体密度最低;山地雨林蚂蚁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最高,优势度指数最低;柚木林蚂蚁群落优势度指数最高,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最低。季风常绿阔叶林和沟谷雨林拥有最丰富的稀有种,最有保护价值;山地雨林、落叶季雨林、苔藓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也有一定数目的稀有种,保护价值较大。相似性系数表明,不同植被类型蚂蚁群落间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翅目 蚁科 蚂蚁 群落 多样性 南滚河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化佛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及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10
作者 张颖 许远钊 +3 位作者 郑志兴 柳小康 王丽 欧晓昆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1-117,共7页
对云南化佛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的种类组成和生态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调查结果表明:该保护区内共有233种(含亚种、变种和变型)大型真菌,隶属于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16目48科94属,其中,红菇科(Russulaceae)、小菇科(Mycenace... 对云南化佛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的种类组成和生态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调查结果表明:该保护区内共有233种(含亚种、变种和变型)大型真菌,隶属于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16目48科94属,其中,红菇科(Russulaceae)、小菇科(Mycenaceae)、丝膜菌科(Cortinariaceae)、多孔菌科(Polyporaceae)、牛肝菌科(Boletaceae)、陀螺菌科(Gomphaceae)和鹅膏科(Amanitaceae)7个优势科的种数较多,分别含37、22、18、17、16、11和10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大型真菌中包括药用菌59种、食用菌97种和毒菌35种;根据生态类型划分,有虫生菌1种、木生菌52种、土生菌39种、外生菌根菌141种。该保护区大型真菌的分布与温湿度、林下光照及林龄等生态环境因子的变化有关,具体表现在不同月份、郁闭度和林型条件下,大型真菌的种类组成和数量、优势类群都出现不同的分布特点。6月份木生菌的种数和个体数最多,8月份和9月份外生菌根菌的种数和个体数最多。在郁闭度60%~70%条件下,以多孔菌科和小菇科种类为主;在郁闭度70%~80%的条件下,以红菇科、丝膜菌科和多孔菌科种类为主;在郁闭度80%~90%条件下,以红菇科、丝膜菌科和牛肝菌科种类为主。在中龄林中大型真菌的种数多于幼龄林,其中,红菇科、丝膜菌科、牛肝菌科和陀螺菌科种类在幼龄林和中龄林中均有分布;鹅膏科种类只分布在中龄林中。根据调查结果,对该保护区大型真菌的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化佛山自然保护区 大型真菌 多样性 生态分布特性 优势类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下红菇科真菌的多样性及生态学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张颖 许建萍 +4 位作者 徐远钊 张岩 胡楚娇 黄莹 欧晓昆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152-159,共8页
在大理金光寺、楚雄化佛山和昆明筇竹寺3个研究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下分别设置样地,对红菇科真菌进行详细调查,共采集713份红菇科真菌标本,分属于71种,其中红菇属49种,乳菇属22种;共有食用菌49种,药用菌17种,毒菌10种;按不同月份、林龄... 在大理金光寺、楚雄化佛山和昆明筇竹寺3个研究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下分别设置样地,对红菇科真菌进行详细调查,共采集713份红菇科真菌标本,分属于71种,其中红菇属49种,乳菇属22种;共有食用菌49种,药用菌17种,毒菌10种;按不同月份、林龄、温度、降雨量、日照时数、海拔、坡向、坡度及腐殖质厚度对红菇科真菌的物种数、子实体数、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红菇科真菌的生态分布与月份、林龄、温度、降雨量、日照时数显著相关,而坡向、坡度和腐殖质厚度对红菇科真菌的分布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菇科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 多样性 经济价值 生态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与大豆、马铃薯间作对玉米叶片衰老、产量及病害控制的影响 被引量:28
12
作者 刘朝茂 李成云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5-78,共4页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玉米与大豆、马铃薯不同行比间作模式对玉米叶片衰老、产量和病害控制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与大豆、马铃薯不同行比间作,增加了对光、水和肥的利用率,减少了遮阴以及增加了光合作用,从而延缓叶片衰老,具体表现为间作...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玉米与大豆、马铃薯不同行比间作模式对玉米叶片衰老、产量和病害控制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与大豆、马铃薯不同行比间作,增加了对光、水和肥的利用率,减少了遮阴以及增加了光合作用,从而延缓叶片衰老,具体表现为间作玉米叶片衰老速度均比净作慢,其中与大豆间作以2∶3差异最显著,与马铃薯间作以1∶2、3∶2、2∶7和4∶4差异最显著。由于大部分病害是玉米锈病,只在活体叶片上才能够生存,因此衰老较快的叶片发病较重。另外,间作能够很好地预防和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以马铃薯间作模式2∶1、2∶7、1∶2和2∶2差异最为显著。研究还表明,间作能够增加复合群体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豆 马铃薯 间作 叶片衰老 产量 病害控制 复合群体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炭疽病病原菌中分泌蛋白的预测及特性分析
13
作者 李明瑾 霍建飞 +4 位作者 韩长志 姚玉荣 贲海燕 郝永娟 王万立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50,共10页
由辣椒炭疽病病原菌引起的辣椒炭疽病严重危害着中国辣椒产业的健康发展。分泌蛋白作为炭疽病病原菌中重要的致病因子,能帮助病原菌侵入寄主组织、分解寄主细胞壁,为病原菌生存和繁殖提供条件。然而,学术界尚缺乏对辣椒炭疽病病原菌中... 由辣椒炭疽病病原菌引起的辣椒炭疽病严重危害着中国辣椒产业的健康发展。分泌蛋白作为炭疽病病原菌中重要的致病因子,能帮助病原菌侵入寄主组织、分解寄主细胞壁,为病原菌生存和繁殖提供条件。然而,学术界尚缺乏对辣椒炭疽病病原菌中分泌蛋白的深入解析和研究。本研究基于前期获得的辣椒炭疽病病原菌强致病菌株TJNH1全基因组序列,充分利用SignalP、ProtComp等生物信息学分泌蛋白预测软件,对该病菌中13 419条蛋白质氨基酸序列进行预测,同时,基于转录组测序数据,对上述分泌蛋白的功能及特性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辣椒炭疽病病原菌菌株TJNH1中含有388个分泌蛋白,占总蛋白质数量的2.89%,分泌蛋白氨基酸序列长度介于55 aa至730 aa,非极性氨基酸丙氨酸(Ala)在分泌蛋白里使用频率最高,分泌蛋白信号肽长度集中于17 aa至21 aa,信号肽切割位点为A-X-A型。分泌蛋白均为亲水性蛋白,高亲水性氨基酸和高疏水性氨基酸数量最多的分别是天冬酰胺(Asn)和丙氨酸(Ala),分泌蛋白大多为稳定、酸性蛋白。同时运用SMART、eggNOG、STRING V11.5等软件对上述分泌蛋白的保守结构域、COG功能分类、蛋白质互作关系等进行分析,有152个分泌蛋白具有明显的保守结构域,163个分泌蛋白获得了功能注释,32个分泌蛋白存在互作关系。该研究结果为明确分泌蛋白的功能和辣椒炭疽病病原菌的致病机理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筛选以分泌蛋白为靶标的新型农药和辣椒炭疽病绿色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炭疽病病原菌 分泌蛋白 生物信息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南滚河自然保护区昆虫区系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春良 徐正会 +3 位作者 宋扬 张新民 司徒英贤 莫福燕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2014年第1期82-86,共5页
为揭示南滚河自然保护区昆虫区系特点,采用样地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调查、记录该保护区昆虫12目,110科,602属,932种,分析物种的分布型和区系成分。结果表明:南滚河自然保护区昆虫区系具有典型东洋界特征,与古北界关系最密切,与新热带界... 为揭示南滚河自然保护区昆虫区系特点,采用样地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调查、记录该保护区昆虫12目,110科,602属,932种,分析物种的分布型和区系成分。结果表明:南滚河自然保护区昆虫区系具有典型东洋界特征,与古北界关系最密切,与新热带界关系最远;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该保护区昆虫区系具有典型的华南区特征,与华中区和西南区关系紧密,与青藏区关系疏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区系 南滚河 自然保护区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蜻蜓目昆虫区系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和秋菊 易传辉 +2 位作者 杨宇明 李旭 王琳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31-136,共6页
为明确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蜻蜓目昆虫的区系特征,在实地调查和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对保护区蜻蜓目昆虫区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共有蜻蜓目昆虫14科、65种,保护区蜻蜓目昆虫东洋区特征极显著,隶属东洋区的有43种、东洋-古北共... 为明确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蜻蜓目昆虫的区系特征,在实地调查和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对保护区蜻蜓目昆虫区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共有蜻蜓目昆虫14科、65种,保护区蜻蜓目昆虫东洋区特征极显著,隶属东洋区的有43种、东洋-古北共有种15种、古北区2种、东洋-古北-澳洲2种,东洋-古北-新北、东洋-古北-非洲、东洋-古北-新北-澳洲各1种。在中国动物区系中,该65种蜻蜓目昆虫在西南区均有分布,但华北、华中、华南和西南区共有种也达15种,表明4区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系 蜻蜓目 苍山 洱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高黎贡山赧亢东白眉长臂猿的鸣叫及其行为 被引量:1
16
作者 吴建普 周伟 李明会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16年第2期129-134,共6页
为探讨东白眉长臂猿的鸣叫功能,于2007年春、秋季和2008年春季对分布在高黎贡山赧亢的1♀1♂(成体)1幼的家群和独猿(1♀,成体)跟踪观察,记录其鸣叫频次及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家群年间鸣叫时间和频次差异性显著(p=0.05)。三个季节比较,以... 为探讨东白眉长臂猿的鸣叫功能,于2007年春、秋季和2008年春季对分布在高黎贡山赧亢的1♀1♂(成体)1幼的家群和独猿(1♀,成体)跟踪观察,记录其鸣叫频次及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家群年间鸣叫时间和频次差异性显著(p=0.05)。三个季节比较,以2008年春季家群的持续鸣叫时间最长。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三,首先是2007年春季家群需要保护幼猿,所以减少鸣叫;其次,2008年幼猿死亡后家群中雌性个体发情和交配准备导致鸣叫频次和持续时间增加;再次,2008年春季家群和独猿的相对距离较近,导致春季长臂猿鸣叫时间和频次较高。秋季家群成功的二重唱频次高于春季,其二重唱行为更多地支持加强群内雌雄配对关系假说,而非空间和资源防卫假说。群间的合唱还与家群的警戒和防御有关;对雌性独猿而言,长时间对家群的尾随和回应性鸣叫,其功能含义还需深入研究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白眉长臂猿 鸣叫行为 鸣叫频次 持续时间 高黎贡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外来脊椎动物及其危害防控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明会 赵衡 周伟 《林业调查规划》 2016年第5期118-127,共10页
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查阅形成云南外来脊椎动物名录,结果显示,云南现有外来脊椎动物80种,其中鱼类51种,两栖爬行类7种,鸟类14种,哺乳类8种。依照它们进入生态系统的方式和繁殖情况可以归纳为4类:1)主动引入不能自然繁殖型;2)主动引入能... 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查阅形成云南外来脊椎动物名录,结果显示,云南现有外来脊椎动物80种,其中鱼类51种,两栖爬行类7种,鸟类14种,哺乳类8种。依照它们进入生态系统的方式和繁殖情况可以归纳为4类:1)主动引入不能自然繁殖型;2)主动引入能够自然繁殖型;3)被动引入能够自然繁殖型;4)养殖逃逸、遗弃或者放生型。在80种外来脊椎动物中,目前对环境和生态系统构成危害的种类有23种。低等脊椎动物(鱼类和两栖类)更易造成入侵。盲目将一些鱼类引入云南的湖泊是造成外来物种入侵的最大根源;养殖户的私自引种和观赏动物的引种(花鸟市场)是目前最无序的、最缺乏管理的防控环节。建议规范引种程序,用法律来规范引种行为并加强对放生的正确引导与科学宣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物种 生物入侵 脊椎动物 入侵危害 引种 放生 防控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筇竹寺元江栲林下大型真菌的多样性及其生态分布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颖 张岩 +4 位作者 徐远钊 许建萍 胡楚娇 黄莹 欧晓昆 《现代农业科技》 2013年第16期137-139,142,共4页
对昆明筇竹寺元江栲林下的大型真菌物种进行调查,采集到154种大型真菌,隶属于37科、55属,其中有红菇科、丝膜菌科、牛肝菌科、小菇科4个优势科和桔色蜡钉菌、粗鳞丝盖伞、白囊耙齿菌、疏褶微皮伞、红蜡蘑5个优势种。对研究区域大型真菌... 对昆明筇竹寺元江栲林下的大型真菌物种进行调查,采集到154种大型真菌,隶属于37科、55属,其中有红菇科、丝膜菌科、牛肝菌科、小菇科4个优势科和桔色蜡钉菌、粗鳞丝盖伞、白囊耙齿菌、疏褶微皮伞、红蜡蘑5个优势种。对研究区域大型真菌的多样性和生态类型进行了初步分析,同时对大型真菌资源的利用进行了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真菌 物种多样性 昆明筇竹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理苍山及邻近地区蚂蚁物种分布格局研究
19
作者 杨忠文 郭萧 +3 位作者 徐正会 张新民 史胜利 陈龙官 《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3期113-120,共8页
为揭示大理苍山及邻近地区蚂蚁物种分布规律,采用样地调查法和采获频数法研究该地区蚂蚁物种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在4个垂直带21块样地中采集到蚁科物种4亚科22属41种,切叶蚁亚科的属、种最丰富;喜马毛蚁、丝光蚁、尖毛拟立毛蚁、秋切胸... 为揭示大理苍山及邻近地区蚂蚁物种分布规律,采用样地调查法和采获频数法研究该地区蚂蚁物种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在4个垂直带21块样地中采集到蚁科物种4亚科22属41种,切叶蚁亚科的属、种最丰富;喜马毛蚁、丝光蚁、尖毛拟立毛蚁、秋切胸蚁4个物种的水平分布范围最广;喜马毛蚁和上海大头蚁是垂直分布高差最大的物种;喜马毛蚁和皱纹红蚁这2个物种的栖息生境最丰富。大多数蚂蚁物种在土壤和地表活动,在土壤觅食的有33种,在地表觅食的有31种,在树冠上觅食的有7种;在土壤筑巢的有20种,在地表筑巢的有5种。不同蚂蚁物种的分布格局不尽相同,对环境的依赖性差异明显。大多数物种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范围有限,栖息生境单一,对环境表现出强烈的依赖性,表明蚂蚁对环境变化敏感,迁徙性较弱,易受自然地理屏障的阻隔。受物种适应能力、海拔、气候、植被类型和丰富度影响,该地区多数蚂蚁物种生态适应性较弱,建议加大对该地区的生态建设和保护机制,强化对狭域物种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蚂蚁物种 分布格局 栖息生境 觅食场所 筑巢场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南滚河自然保护区昆虫丰富度分析
20
作者 李春良 徐正会 +3 位作者 宋扬 张新民 司徒英贤 莫福燕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2014年第5期79-84,共6页
为揭示南滚河自然保护区的昆虫多样性,采用样地调查法和文献研究法考察、分析该保护区的昆虫丰富度,合计记录12目,110科,604属,934种。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新增记录1目,9科,127属,287种,显著丰富了蚁科、叶蝉科、蛱蝶科、白蚁科的物种。丰... 为揭示南滚河自然保护区的昆虫多样性,采用样地调查法和文献研究法考察、分析该保护区的昆虫丰富度,合计记录12目,110科,604属,934种。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新增记录1目,9科,127属,287种,显著丰富了蚁科、叶蝉科、蛱蝶科、白蚁科的物种。丰富度分析表明,在科级和属级阶元上丰富度依次为鳞翅目>鞘翅目>半翅目>膜翅目;在种级阶元上丰富度依次为鳞翅目>膜翅目>鞘翅目>半翅目。以往对南滚河自然保护区鳞翅目、鞘翅目、半翅目的研究比较全面,对双翅目、膜翅目、同翅目、直翅目、等翅目及其他小目的调查明显不足。与高黎贡山、文山、无量山自然保护区的昆虫考察结果相比较,南滚河自然保护区的昆虫丰富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纲 分类学 丰富度 生物多样性 南滚河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