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中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下红菇科真菌的多样性及生态学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张颖 许建萍 +4 位作者 徐远钊 张岩 胡楚娇 黄莹 欧晓昆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152-159,共8页
在大理金光寺、楚雄化佛山和昆明筇竹寺3个研究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下分别设置样地,对红菇科真菌进行详细调查,共采集713份红菇科真菌标本,分属于71种,其中红菇属49种,乳菇属22种;共有食用菌49种,药用菌17种,毒菌10种;按不同月份、林龄... 在大理金光寺、楚雄化佛山和昆明筇竹寺3个研究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下分别设置样地,对红菇科真菌进行详细调查,共采集713份红菇科真菌标本,分属于71种,其中红菇属49种,乳菇属22种;共有食用菌49种,药用菌17种,毒菌10种;按不同月份、林龄、温度、降雨量、日照时数、海拔、坡向、坡度及腐殖质厚度对红菇科真菌的物种数、子实体数、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红菇科真菌的生态分布与月份、林龄、温度、降雨量、日照时数显著相关,而坡向、坡度和腐殖质厚度对红菇科真菌的分布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菇科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 多样性 经济价值 生态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与大豆、马铃薯间作对玉米叶片衰老、产量及病害控制的影响 被引量:28
2
作者 刘朝茂 李成云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5-78,共4页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玉米与大豆、马铃薯不同行比间作模式对玉米叶片衰老、产量和病害控制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与大豆、马铃薯不同行比间作,增加了对光、水和肥的利用率,减少了遮阴以及增加了光合作用,从而延缓叶片衰老,具体表现为间作...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玉米与大豆、马铃薯不同行比间作模式对玉米叶片衰老、产量和病害控制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与大豆、马铃薯不同行比间作,增加了对光、水和肥的利用率,减少了遮阴以及增加了光合作用,从而延缓叶片衰老,具体表现为间作玉米叶片衰老速度均比净作慢,其中与大豆间作以2∶3差异最显著,与马铃薯间作以1∶2、3∶2、2∶7和4∶4差异最显著。由于大部分病害是玉米锈病,只在活体叶片上才能够生存,因此衰老较快的叶片发病较重。另外,间作能够很好地预防和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以马铃薯间作模式2∶1、2∶7、1∶2和2∶2差异最为显著。研究还表明,间作能够增加复合群体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豆 马铃薯 间作 叶片衰老 产量 病害控制 复合群体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炭疽病病原菌中分泌蛋白的预测及特性分析
3
作者 李明瑾 霍建飞 +4 位作者 韩长志 姚玉荣 贲海燕 郝永娟 王万立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50,共10页
由辣椒炭疽病病原菌引起的辣椒炭疽病严重危害着中国辣椒产业的健康发展。分泌蛋白作为炭疽病病原菌中重要的致病因子,能帮助病原菌侵入寄主组织、分解寄主细胞壁,为病原菌生存和繁殖提供条件。然而,学术界尚缺乏对辣椒炭疽病病原菌中... 由辣椒炭疽病病原菌引起的辣椒炭疽病严重危害着中国辣椒产业的健康发展。分泌蛋白作为炭疽病病原菌中重要的致病因子,能帮助病原菌侵入寄主组织、分解寄主细胞壁,为病原菌生存和繁殖提供条件。然而,学术界尚缺乏对辣椒炭疽病病原菌中分泌蛋白的深入解析和研究。本研究基于前期获得的辣椒炭疽病病原菌强致病菌株TJNH1全基因组序列,充分利用SignalP、ProtComp等生物信息学分泌蛋白预测软件,对该病菌中13 419条蛋白质氨基酸序列进行预测,同时,基于转录组测序数据,对上述分泌蛋白的功能及特性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辣椒炭疽病病原菌菌株TJNH1中含有388个分泌蛋白,占总蛋白质数量的2.89%,分泌蛋白氨基酸序列长度介于55 aa至730 aa,非极性氨基酸丙氨酸(Ala)在分泌蛋白里使用频率最高,分泌蛋白信号肽长度集中于17 aa至21 aa,信号肽切割位点为A-X-A型。分泌蛋白均为亲水性蛋白,高亲水性氨基酸和高疏水性氨基酸数量最多的分别是天冬酰胺(Asn)和丙氨酸(Ala),分泌蛋白大多为稳定、酸性蛋白。同时运用SMART、eggNOG、STRING V11.5等软件对上述分泌蛋白的保守结构域、COG功能分类、蛋白质互作关系等进行分析,有152个分泌蛋白具有明显的保守结构域,163个分泌蛋白获得了功能注释,32个分泌蛋白存在互作关系。该研究结果为明确分泌蛋白的功能和辣椒炭疽病病原菌的致病机理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筛选以分泌蛋白为靶标的新型农药和辣椒炭疽病绿色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炭疽病病原菌 分泌蛋白 生物信息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理苍山及邻近地区蚂蚁物种分布格局研究
4
作者 杨忠文 郭萧 +3 位作者 徐正会 张新民 史胜利 陈龙官 《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3期113-120,共8页
为揭示大理苍山及邻近地区蚂蚁物种分布规律,采用样地调查法和采获频数法研究该地区蚂蚁物种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在4个垂直带21块样地中采集到蚁科物种4亚科22属41种,切叶蚁亚科的属、种最丰富;喜马毛蚁、丝光蚁、尖毛拟立毛蚁、秋切胸... 为揭示大理苍山及邻近地区蚂蚁物种分布规律,采用样地调查法和采获频数法研究该地区蚂蚁物种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在4个垂直带21块样地中采集到蚁科物种4亚科22属41种,切叶蚁亚科的属、种最丰富;喜马毛蚁、丝光蚁、尖毛拟立毛蚁、秋切胸蚁4个物种的水平分布范围最广;喜马毛蚁和上海大头蚁是垂直分布高差最大的物种;喜马毛蚁和皱纹红蚁这2个物种的栖息生境最丰富。大多数蚂蚁物种在土壤和地表活动,在土壤觅食的有33种,在地表觅食的有31种,在树冠上觅食的有7种;在土壤筑巢的有20种,在地表筑巢的有5种。不同蚂蚁物种的分布格局不尽相同,对环境的依赖性差异明显。大多数物种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范围有限,栖息生境单一,对环境表现出强烈的依赖性,表明蚂蚁对环境变化敏感,迁徙性较弱,易受自然地理屏障的阻隔。受物种适应能力、海拔、气候、植被类型和丰富度影响,该地区多数蚂蚁物种生态适应性较弱,建议加大对该地区的生态建设和保护机制,强化对狭域物种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蚂蚁物种 分布格局 栖息生境 觅食场所 筑巢场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菊科入侵植物入侵机制及其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4
5
作者 王德艳 张大才 +1 位作者 胡世俊 闫晓慧 《生物安全学报》 2017年第4期259-265,共7页
植物入侵已对生物多样性、社会经济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云南由于地形复杂、气候和生态系统类型多样而成为植物入侵的重灾区。菊科是入侵植物中最多的一个科;但目前尚缺乏有关云南菊科入侵植物入侵机制和利用的报道。云南菊科... 植物入侵已对生物多样性、社会经济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云南由于地形复杂、气候和生态系统类型多样而成为植物入侵的重灾区。菊科是入侵植物中最多的一个科;但目前尚缺乏有关云南菊科入侵植物入侵机制和利用的报道。云南菊科入侵植物约有86种,入侵的主要机制:云南地形复杂,气候和生态系统类型多样,为入侵植物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同时,这些菊科入侵植物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和竞争能力、多样化的生态对策及丰富的化感物质,且其天敌缺乏等。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很多菊科外来植物成功入侵云南。综合利用是治理入侵植物的一种有效措施。云南菊科入侵植物资源丰富,产量高,在医药、饲料、工业原料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科 入侵植物 入侵机制 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核桃与深纹核桃中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特征对比 被引量:3
6
作者 朱艳 韩长志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07-1520,共14页
本研究旨在对比分析普通核桃与深纹核桃中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的使用偏好性,对普通核桃与深纹核桃中各53条蛋白质编码区序列开展预测分析,明确上述2种核桃叶绿体基因组中的最优密码子,为未来开展核桃物种的亲缘关系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利... 本研究旨在对比分析普通核桃与深纹核桃中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的使用偏好性,对普通核桃与深纹核桃中各53条蛋白质编码区序列开展预测分析,明确上述2种核桃叶绿体基因组中的最优密码子,为未来开展核桃物种的亲缘关系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利用Codon W 1.4.2和在线软件CUSP等分析普通核桃与深纹核桃中的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获得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度(RSCU)、有效密码子数(ENC)、G+C含量等参数,再进行中性绘图分析、有效密码子数分析及奇偶偏好性分析。普通核桃与深纹核桃中叶绿体基因组的密码子适应指数均为0.167,ENC均在45.00以上,表明密码子偏好性弱。普通核桃与深纹核桃中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的G+C含量整体表现为:基因中所有密码子第1位碱基G+C的含量(GC_(1))>基因中所有密码子第2位碱基G+C的含量(GC_(2))>基因中所有密码子第3位碱基G+C的含量(GC_(3))。进一步分析发现,第3位碱基的使用频率表现为T大于A,G大于C。从普通核桃中筛选出14个最优密码子,从深纹核桃中筛选出17个最优密码子,其中共有23个最优密码子在第3个位置偏好以A/U结尾。总之,普通核桃和深纹核桃中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主要受到自然选择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以为进一步探索核桃抗性遗传基因的改良和表达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核桃 深纹核桃 叶绿体 基因组 同义密码子 偏好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重楼内生菌分离及其发酵液抑菌活性 被引量:12
7
作者 施蕊 王娟 +3 位作者 叶敏 赵能 夏箐 李彪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6-88,共3页
为研究滇重楼内生真菌的抑菌活性,先从滇重楼块茎中分离得到98株内生真菌,对峙试验结果表明,其中有8株内生真菌对供试植物病原菌立枯丝核菌、尖孢镰刀菌和烟草黑胫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内生真菌发酵液初提物抑菌试验结果表明,3株内生... 为研究滇重楼内生真菌的抑菌活性,先从滇重楼块茎中分离得到98株内生真菌,对峙试验结果表明,其中有8株内生真菌对供试植物病原菌立枯丝核菌、尖孢镰刀菌和烟草黑胫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内生真菌发酵液初提物抑菌试验结果表明,3株内生真菌发酵液的提取物对供试植物病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分别为PPC-25、PPC-43、PPC-78,其他菌株的发酵液提取物对供试植物病原菌没有抑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重楼内生菌 分离 发酵液提取物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仙江流域外来鱼种调查及风险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杨丽萍 杨琴 +2 位作者 宁航 旷枭雄 周伟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177-179,共3页
通过对李仙江流域鱼类进行实地考察和文献资料调查,确认外来鱼种6个,分别为麦穗鱼、食蚊鱼、波氏吻鰕虎鱼、子陵吻鰕虎鱼、莫桑比克罗非鱼和高体鰟鮍。其中,波氏吻鰕虎鱼为常见种,其余5种均为偶见种。利用"外来鱼类入侵风险评估指... 通过对李仙江流域鱼类进行实地考察和文献资料调查,确认外来鱼种6个,分别为麦穗鱼、食蚊鱼、波氏吻鰕虎鱼、子陵吻鰕虎鱼、莫桑比克罗非鱼和高体鰟鮍。其中,波氏吻鰕虎鱼为常见种,其余5种均为偶见种。利用"外来鱼类入侵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评分标准"和FISK方法进行风险评估,结果显示,麦穗鱼、食蚊鱼、莫桑比克罗非鱼、波氏吻鰕虎鱼和子陵吻鰕虎鱼均存在高风险,高体鰟鮍存在一定风险。后续工作需要对存在入侵风险的外来鱼类进行风险监测和管理,并建立、健全预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仙江 外来鱼种 风险分析 入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钝叶榕三种进果榕小蜂雌性触角的结构、感器及其适生意义 被引量:5
9
作者 李宗波 杨培 杨大荣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7-225,共9页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了钝叶榕三种进果榕小蜂—钝叶榕传粉榕小蜂Eupristina sp.、杨氏金小蜂Diaziella yangi和Lipothymus sp.的触角,对这三种小蜂的触角结构,感器类型、数量和分布特征进行了描述,并对三者触角及感器之间的差异性进行了比...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了钝叶榕三种进果榕小蜂—钝叶榕传粉榕小蜂Eupristina sp.、杨氏金小蜂Diaziella yangi和Lipothymus sp.的触角,对这三种小蜂的触角结构,感器类型、数量和分布特征进行了描述,并对三者触角及感器之间的差异性进行了比较,探讨其适生意义。结果发现,三种榕小蜂触角均为膝形,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但钝叶榕传粉榕小蜂索节第1亚节衍生出一脊骨突。触角上共着生9种类型的感器:毛形感器I型和Ⅱ型、刺形感器、长形和圆形板形感器、栓锥形乳突形感器、锥形感器I型和Ⅱ型、角锥形感器,圆形板形感器和角锥形感器仅分布于钝叶榕传粉榕小蜂上。Lipothymus sp.感器的数量显著多于钝叶榕传粉榕小蜂和杨氏金小蜂,但三种榕小蜂触角上的化学感器的形态、数量和分布模式间没有明显不同,表明非传粉榕小蜂杨氏金小蜂和Lipothymus sp.化学信息感知方面已趋同于钝叶榕传粉榕小蜂。研究结果将有助于理解钝叶榕三种进果榕小蜂的特异性行为和寄主选择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叶榕 传粉榕小蜂 非传粉榕小蜂 触角 脊骨突 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raphani 756C中Ⅵ型分泌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韩长志 王娟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2-48,共7页
为明确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raphani 756C(Xcr)中存在的Ⅵ型分泌蛋白(Tss)数量及其所具有的信号肽、保守motif等信息以及该菌中Tss与其他病菌中同源序列之间的遗传关系,利用关键词对Xcr蛋白质数据库进行搜索,并对Xcr中Ts... 为明确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raphani 756C(Xcr)中存在的Ⅵ型分泌蛋白(Tss)数量及其所具有的信号肽、保守motif等信息以及该菌中Tss与其他病菌中同源序列之间的遗传关系,利用关键词对Xcr蛋白质数据库进行搜索,并对Xcr中Tss氨基酸序列开展信号肽、跨膜结构域以及保守基序(motif)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对Xcr中所含有的Tss与其他病原菌中同源序列之间的遗传关系进行分析。明确Xcr中存在3个Tss,分别命名为TssA、TssB、TssC,上述Tss均含有高于50%比例的!螺旋结构,均定位在细胞膜上以及具有3个保守motif,而就信号肽而言,仅TssC含有明显的信号肽序列。Xcr中的Tss与Xcc、Xca等黄单胞菌属病菌中的Tss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raphani 756C Ⅵ型分泌系统 Ⅵ型分泌蛋白 黄单胞菌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与大豆间作对玉米叶片衰老的影响 被引量:13
11
作者 刘朝茂 李成云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共5页
采用玉米/大豆2∶2间作和玉米净作的小区试验,检测与衰老相关酶在不同生育期的活性,并利用RT-PCR技术,检测不同生育期玉米衰老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与净作种植的玉米相比,间作种植的玉米能够维持较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采用玉米/大豆2∶2间作和玉米净作的小区试验,检测与衰老相关酶在不同生育期的活性,并利用RT-PCR技术,检测不同生育期玉米衰老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与净作种植的玉米相比,间作种植的玉米能够维持较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有效增加叶绿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丙二醛(MDA)含量,有效延缓植物衰老。通过分析比较玉米/大豆间作种植与玉米净作种植模式下玉米衰老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发现间作种植模式下玉米SGR1、SGR2、VP14和CC2基因在灌浆期和成熟期的表达量均低于玉米净作种植模式下的,而延缓衰老的基因KN1在玉米/大豆2∶2间作种植模式下的表达量略高于玉米净作种植模式下的,这从基因水平证实了玉米/大豆间作能够延缓玉米植株的衰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豆 间作 衰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入侵植物紫茎泽兰的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闫晓慧 刘丽 +3 位作者 张东华 洪英娣 伍建榕 胡世俊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99-100,114,共3页
为综合治理及利用入侵植物紫茎泽兰,采用半叶枯斑法研究了紫茎泽兰不同部位提取物的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结果表明,根、茎、叶和花的提取物均具有一定的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其中,根、茎、叶提取物的活性较强,当浓度为10 mg/mL时均显示... 为综合治理及利用入侵植物紫茎泽兰,采用半叶枯斑法研究了紫茎泽兰不同部位提取物的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结果表明,根、茎、叶和花的提取物均具有一定的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其中,根、茎、叶提取物的活性较强,当浓度为10 mg/mL时均显示了中等的抑制活性,抑制率为50%左右;花提取物的活性相对较弱。这是首次对紫茎泽兰的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进行报道,扩展了植物源TMV抑制剂筛选的范围,为综合利用入侵植物紫茎泽兰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茎泽兰 烟草花叶病毒(TMV) 抗TMV活性 半叶枯斑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基因组序列预测里氏木霉QM6a的分泌蛋白 被引量:8
13
作者 韩长志 王娟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8-32,共5页
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QM6a为重要的产纤维素酶工业生产菌株,为明确其内存在的分泌蛋白,对该菌分泌蛋白进行预测,并明确其特征。利用SignalP、ProtComp等5个软件对该菌中9 143条蛋白质序列进行分泌蛋白预测,并对上述分泌蛋白的... 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QM6a为重要的产纤维素酶工业生产菌株,为明确其内存在的分泌蛋白,对该菌分泌蛋白进行预测,并明确其特征。利用SignalP、ProtComp等5个软件对该菌中9 143条蛋白质序列进行分泌蛋白预测,并对上述分泌蛋白的氨基酸大小分布情况、信号肽长度及其切割位点等性质进行分析。里氏木霉中含有分泌蛋白356个,其氨基酸长度、信号肽长度与其他植物病原菌不同;信号肽切割位点属于A-X-A类型,与其他已经报道的植物病原真菌、细菌以及卵菌中分泌蛋白信号肽切割位点一致。通过上述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有效地实现了里氏木霉分泌蛋白的预测,也证明了分泌蛋白的信号肽切割位点具有物种保守性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里氏木霉 分泌蛋白 信号肽 预测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素吉尤犀金龟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焱 易传辉 +2 位作者 和秋菊 王琳 周远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0-71,共2页
观察研究了素吉尤犀金龟(Eupatorus sukkiti Miyashita&Arnaud)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素吉尤犀金龟在昆明养殖约3年1代,以幼虫和羽化成虫越冬,成虫9月初开始羽化,养殖历期约1 050 d。幼虫取食腐植土,成虫取食阔叶树汁和成熟水果... 观察研究了素吉尤犀金龟(Eupatorus sukkiti Miyashita&Arnaud)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素吉尤犀金龟在昆明养殖约3年1代,以幼虫和羽化成虫越冬,成虫9月初开始羽化,养殖历期约1 050 d。幼虫取食腐植土,成虫取食阔叶树汁和成熟水果,具较强趋光性,在腐植土中产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素吉尤犀金龟 生物学 生活史 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尾凤蝶属昆虫研究概况 被引量:2
15
作者 曾全 易传辉 +2 位作者 和秋菊 陈焱 赵健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4516-4519,共4页
对尾凤蝶属(Bhutanitis)昆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态描述和分类方面,其次是生物学特性研究,仅有少数涉及到分子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等方面。分子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将是今后该属昆虫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 昆虫 凤蝶科(Papilionidae) 尾凤蝶属(Bhutanitis) 濒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病原拮抗菌木霉属真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16
作者 韩长志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46-952,共7页
为了明确木霉属真菌今后在筛选、保护以及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方向,对植物病原拮抗菌木霉属真菌的分离筛选区域、作用对象以及利用进行综述。生防木霉属真菌分离筛选区域涉及健康植物根际土壤、健康植物组织内部以及极端环境区域等。... 为了明确木霉属真菌今后在筛选、保护以及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方向,对植物病原拮抗菌木霉属真菌的分离筛选区域、作用对象以及利用进行综述。生防木霉属真菌分离筛选区域涉及健康植物根际土壤、健康植物组织内部以及极端环境区域等。生防木霉属真菌作用对象主要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果树和烟草等。生产中主要利用生防木霉属真菌活体本身及其代谢产物形成的制剂防治植物病原菌等。提出了学术界对生防木霉属真菌未来的研究热点、难点以及重点,为进一步开展木霉属真菌开发及利用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霉属真菌 植物病原拮抗菌 作用对象 分离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孢炭疽菌侵染过程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7
作者 韩长志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65-169,共5页
胶孢炭疽菌可以侵染核桃、板栗等众多重要的经济林树种,引起炭疽病,在生产上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其侵染过程主要包括前期活体营养阶段、中期兼性营养阶段以及后期死体营养阶段。对该菌侵染过程相关基因研究成果进行汇总,同时,基于ITS数... 胶孢炭疽菌可以侵染核桃、板栗等众多重要的经济林树种,引起炭疽病,在生产上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其侵染过程主要包括前期活体营养阶段、中期兼性营养阶段以及后期死体营养阶段。对该菌侵染过程相关基因研究成果进行汇总,同时,基于ITS数据对炭疽菌属病菌进行遗传关系分析,以期为进一步深入开展该病原菌的研究以及制定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打下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孢炭疽病菌 侵染过程 基因 防治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olog法解析敌敌畏及其1株高效降解菌对草莓果实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韩庆莉 刘丽 +3 位作者 张俊忠 赵志瑞 王栋 白志辉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95-297,共3页
利用Biolog法研究敌敌畏及其高效降解菌类球红细菌对草莓果实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用平均每孔颜色变化率(AWCD)衡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敌敌畏处理的AWCD显著低于对照,而敌敌畏+水处理和敌敌畏+菌处理的AWCD显著高于对照,其中敌敌畏处理... 利用Biolog法研究敌敌畏及其高效降解菌类球红细菌对草莓果实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用平均每孔颜色变化率(AWCD)衡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敌敌畏处理的AWCD显著低于对照,而敌敌畏+水处理和敌敌畏+菌处理的AWCD显著高于对照,其中敌敌畏处理、敌敌畏+水处理和对照AWCD变化趋势均为先降后升,敌敌畏+菌处理和水处理变化趋势为先升后降。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敌敌畏处理草莓微生物的代谢活性特征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水处理与敌敌畏+菌处理相近,敌敌畏+水处理与对照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敌敌畏 类球红细菌 草莓 微生物代谢活性 Biolog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市蝽科昆虫名录与区系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易传辉 和秋菊 +3 位作者 冯志伟 和菊 王珂珩 赵健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20期5256-5261,共6页
根据近年来采集标本、查看标本和查阅资料,对昆明市蝽科昆虫进行了统计和区系分析。结果表明,昆明市蝽科昆虫有44属70种(亚种),其中以菜蝽属种类最多,有4种;其次是岱蝽属、二星蝽属、曼蝽属、益蝽属和稻绿蝽属,各有3种(亚种)。蝽科昆虫... 根据近年来采集标本、查看标本和查阅资料,对昆明市蝽科昆虫进行了统计和区系分析。结果表明,昆明市蝽科昆虫有44属70种(亚种),其中以菜蝽属种类最多,有4种;其次是岱蝽属、二星蝽属、曼蝽属、益蝽属和稻绿蝽属,各有3种(亚种)。蝽科昆虫东洋区特征极显著,仅在东洋区分布就有38种(亚种),占54.3%,但有较多古北区成分,东洋-古北区共有24种,占34.3%,并含有其他区系成分;在中国动物区系中,均在西南区有分布,但与华中区、华南区和青藏区共有成分较多,分别占74.3%、62.9%和47.1%,同时该区域特有成分较多,有9种,占12.9%,其他区也有一定分布。表明昆明市蝽科昆虫具有显著的东洋区特征和本区域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蝽科 名录 区系分析 昆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蝗属昆虫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和秋菊 易传辉 欧晓红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135-137,143,共4页
为进一步弄清竹蝗属昆虫系统发育关系,选用形态、染色体和解剖特征中较稳定的40个特征,利用PAUE软件,对竹蝗属中国分布的12个种(或亚种)系统发育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竹蝗属昆虫大体上依次分化;贺氏竹蝗与其他竹蝗的亲缘关系较远;最早... 为进一步弄清竹蝗属昆虫系统发育关系,选用形态、染色体和解剖特征中较稳定的40个特征,利用PAUE软件,对竹蝗属中国分布的12个种(或亚种)系统发育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竹蝗属昆虫大体上依次分化;贺氏竹蝗与其他竹蝗的亲缘关系较远;最早分化的为西藏竹蝗,最晚分化的为西藏竹蝗短翅亚种和川南竹蝗;黄脊竹蝗与其他竹蝗的亲缘关系较近,建议不宜并入阮蝗属。竹蝗属昆虫的系统发育关系与西南地区生物地理历史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蝗属 系统发育 亲缘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