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95-2019年香格里拉市高寒草甸景观格局和潜在生产力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晓蓉 崔媛 +5 位作者 张勇 许建伟 岳海涛 吴凯婷 曾昊 武慧敏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16,共11页
基于Landsat冬季遥感影像,提取1995-2019年香格里拉市高寒草甸的空间分布范围并计算草甸景观格局指数、根据水热条件估算高寒草甸的潜在净初级生产力(NPP),分析上述指数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995-2019... 基于Landsat冬季遥感影像,提取1995-2019年香格里拉市高寒草甸的空间分布范围并计算草甸景观格局指数、根据水热条件估算高寒草甸的潜在净初级生产力(NPP),分析上述指数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995-2019年香格里拉市气候呈暖干化趋势,社会经济指标快速发展。整体来看,香格里拉市高寒草甸面积从1995年1 058.73 km^(2)下降到2019年755.35 km^(2),草甸潜在NPP从96.1×10^(4) t/a下降到58.7×10^(4) t/a,这2个指标与区域平均气温、人口数量、第一产业GDP、第二产业GDP、第三产业GDP和大家畜存栏量呈负相关,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分区域来看,草甸面积和潜在NPP的变化过程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且这种异质性与气候暖干化的空间异质性高度重合。香格里拉市高寒草甸景观呈破碎化趋势,破碎化程度与气温和社会经济指标呈正相关,与降水量呈负相关。在气候暖干化和人为干扰强度增加的背景下,香格里拉市高寒草甸正在经历明显的退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格里拉 高寒草甸 景观格局 净初级生产力 气候暖干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稻田湿地土壤磷吸附和释放研究可视化分析
2
作者 夏欣 宋维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3期234-239,245,共7页
在稻田湿地生态系统中,土壤对磷的吸附和释放特征在作物生长以及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CiteSpace软件对1992—2022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有关磷的吸附和释放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和计量分析,总结了稻田湿地磷的输入与输... 在稻田湿地生态系统中,土壤对磷的吸附和释放特征在作物生长以及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CiteSpace软件对1992—2022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有关磷的吸附和释放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和计量分析,总结了稻田湿地磷的输入与输出概况、梳理磷的吸附和释放研究的发展脉络、利用普赖斯理论计算核心作者群体以及追溯探讨磷的吸附和释放在稻田湿地中的主要研究热点与应用情况。结果显示,1992—2022年有关磷的吸附和释放研究有1130篇文献,发文量整体趋势呈波浪式上升状态,大量学者对该领域愈发关注。对核心研究人员进行分析发现,以上海海洋大学林伟健、詹艳慧等为中心的研究团队发文量居于榜首,但不同作者之间合作较少。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后可将磷的吸附和释放研究内容分为4类,主要涉及在磷形态分布、磷的吸附和释放的影响因素、土壤吸附和释放磷能力的评估以及利用数学模型探讨磷的吸附和释放过程4个方面。稻田湿地中磷的迁移转化与磷流失的环境风险问题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覆盖技术和生物炭的使用是今后的研究趋势,将成为大量学者重点研究方向。有关磷的吸附释放研究愈发受到重视,发文量以及研究方向不断上升和扩散,在稻田湿地中的应用研究还不够广泛,各研究机构和学者之间要不断加强进一步的合作探讨,利用新技术促进稻田湿地的农业资源利用和推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湿地 土壤 吸附 释放 CITESP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帕海湿草甸和沼泽化草甸植物群落生物量分配差异及养分机制研究
3
作者 毕晓婷 杨浚恒 +5 位作者 崔海军 宋维峰 赵旭燕 王婷婷 普靖媛 元素瑶 《林草资源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7,共10页
以纳帕海湿草甸和沼泽化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实验,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比较2种草甸的生物量分配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使用冗余分析、蒙特卡罗置换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探索土壤理化性质与生物量分配的关系。... 以纳帕海湿草甸和沼泽化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实验,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比较2种草甸的生物量分配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使用冗余分析、蒙特卡罗置换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探索土壤理化性质与生物量分配的关系。结果表明:1)沼泽化草甸和湿草甸的生物量分配整体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01),沼泽化草甸地下生物量(BGB)、总生物量(TB)和根冠比(R/S)显著高于湿草甸(P<0.05),二者的地上生物量(AGB)无显著差异;2)沼泽化草甸的土壤总碳(TC)、总有机碳(TOC)、无机碳(IC)、碱解氮(AN)、电导率(EC)、体积含水量(SVWC)显著高于湿草甸(P<0.05),而土壤pH和速效钾(AK)显著低于湿草甸(P<0.05),二者间的土壤总氮(TN)、总磷(TP)、总钾(TK)、有效磷(AP)无显著差异;3)土壤总碳(TC)与地下生物量(BGB)、总生物量(TB)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总钾(TK)与地上生物量(AGB)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速效钾(AK)与地下生物量(BGB)、总生物量(TB)呈显著负相关(P<0.05)。纳帕海湿草甸和沼泽化草甸的生物量分配存在显著差异,土壤总碳(TC)、总钾(TK)和速效钾(AK)与生物量分配特征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帕海 湿草甸 沼泽化草甸 生物量分配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东亚地区安息香科的物种分布研究
4
作者 和正华 杨华 +2 位作者 吴海洋 陈佳福 田斌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4-131,共8页
通过收集安息香科物种的分布数据确定其现实物种分布格局,利用MaxEnt模型预测其过去、现在和未来(2050年、2070年)的潜在分布来评估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鉴定出安息香科各物种的长期稳定避难所,并根据这些物种长期稳定避难所的分布格局... 通过收集安息香科物种的分布数据确定其现实物种分布格局,利用MaxEnt模型预测其过去、现在和未来(2050年、2070年)的潜在分布来评估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鉴定出安息香科各物种的长期稳定避难所,并根据这些物种长期稳定避难所的分布格局识别了安息香科物种优先保护区域并提出保护建议。结果表明:安息香科物种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区域位于黔桂湘三省交界,向四周逐渐降低。限制该类群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最冷月份最低温度、日温度平均范围和土壤类型。从当前到2050年,有70.45%的物种潜在适生区面积减小,29.55%的物种潜在适生区面积增加,评估为易危和濒危的各有2种;到2070年,有79.55%的物种潜在适生区面积减少,20.45%的物种潜在适生区面积增加,评估为易危的有11种,濒危的有4种,极危的有1种。安息香科的长期稳定避难所主要分布在滇东南、桂北、黔桂交界处、湘桂交界处、湘南、粤湘赣三省交界处等地。滇东南、贵州西部和北部及黔桂湘三省交界的区域可以保护约50%的受威胁物种。安息香科物种将受到气候变化的强烈影响,建议使用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及时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息香科 物种分布 MaxEnt模型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达措国家公园保护优先区识别与核心保护区效能评估
5
作者 曾昊 张勇 苏旭坤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7094-7104,共11页
厘清国家公园尺度上保护优先区的空间分布及核心保护区的保护效能,对国家公园体系的建设和管理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以普达措国家公园为例,基于MaxEnt模型模拟重点保护物种的分布,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识别生态系统类型,并使用生态系... 厘清国家公园尺度上保护优先区的空间分布及核心保护区的保护效能,对国家公园体系的建设和管理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以普达措国家公园为例,基于MaxEnt模型模拟重点保护物种的分布,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识别生态系统类型,并使用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模型(InVEST)评估其功能,通过Zonation模型依次识别单一因素及集成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保护优先区,并评估核心保护区的保护效能与保护空缺。结果表明:(1)保护优先区主要集中在公园西侧,以碧塔海省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为中心向外辐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保护优先区存在约24.3%的空间重叠。(2)在重要物种保护类别方面,综合核心保护区对保护哺乳动物、植物和鸟类的保护效果分别为54.0%、48.8%和38.9%。在重要生态系统服务方面,综合核心保护区对水源涵养、碳储量、生境质量和土壤保持的覆盖率分别为63.1%、58.5%、63.4%和31.4%。(3)综合核心保护区覆盖了51.2%的集成保护优先区,且存在较大保护空缺,Ⅰ级、Ⅱ级和Ⅲ级保护优先区的保护空缺面积占公园比例分别为4.2%、5.2%和5.3%。研究可为国家公园尺度上保护优先区与空缺识别及分区优化提供科学参考和方法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达措国家公园 核心保护区效能 保护优先区 生态系统服务 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增温对滇西北高原典型湿地湖滨带优势植物的光和CO2利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1
6
作者 刘振亚 张晓宁 +4 位作者 李丽萍 王行 张贇 孙梅 肖德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7821-7832,共12页
大气增温对湿地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是近年来生态学界关注的热点。采用开顶式生长室(Open-top chambers,OTCs)模拟大气增温((2.0±0.5)℃,(3.5±0.5)℃),研究增温对滇西北高原典型湿地纳帕海湖滨带2种优势植物(茭草Z... 大气增温对湿地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是近年来生态学界关注的热点。采用开顶式生长室(Open-top chambers,OTCs)模拟大气增温((2.0±0.5)℃,(3.5±0.5)℃),研究增温对滇西北高原典型湿地纳帕海湖滨带2种优势植物(茭草Zizania caduciflora,黑三棱Sparganium stoloniferum)的光和CO_2利用以及光合碳同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增温对不同植物的光和CO_2利用能力以及碳同化速率的影响存在种间差异。增温显著降低了茭草的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光能利用幅(LSP-LCP)、CO_2饱和点(CSP)、CO_2利用幅(CSP-CCP)以及最大净光合速率(P_(max)),却显著增加了其CO_2补偿点(CCP);相反,增温显著提高了黑三棱的LSP、(LSP-LCP)以及最大净光合速率(P_(nmax)),而显著降低了其LCP,但对其CO_2利用参数无显著影响。(2)2种植物的光和CO_2利用能力对增温的响应存在季节性差异。不同温度处理下,茭草在6、8月的LSP和(LSP-LCP)均显著高于10月的对应值,其P_(nmax)也随生长期的增加而降低;黑三棱的光响应参数在不同生长季间无显著差异,其P_(nmax)在8月最高,而在6月和10月相对较低。(3)温度因子与茭草的光能利用参数均呈负相关,而与黑三棱的光能利用参数均呈正相关。本研究的温度因子中,日间积温对P_(nmax)和(LSP-LCP),年均温和最低温对(CSP-CCP)值的影响最为显著。本研究进一步表明,气候变暖对滇西北高原湿地湖滨带优势植物光合作用存在影响,但不同物种间存在差异响应,这种差异响应可能导致湿地生态系统植被结构的改变,其有关生态过程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北高原 大气增温 湖滨带优势植物 光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增温对滇西北高原典型湿地湖滨带优势植物凋落物质量衰减的影响 被引量:15
7
作者 张晓宁 刘振亚 +4 位作者 李丽萍 王行 张贇 孙梅 肖德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7811-7820,共10页
气候变暖对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研究大气增温对植物凋落物分解的影响是掌握气候变暖对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影响过程及其作用机制的基础。通过开顶式生长室(Open-top Chambers,OTCs)模拟大气增温(2.0±0.5... 气候变暖对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研究大气增温对植物凋落物分解的影响是掌握气候变暖对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影响过程及其作用机制的基础。通过开顶式生长室(Open-top Chambers,OTCs)模拟大气增温(2.0±0.5)℃和(3.5±0.5)℃,以滇西北高原典型湿地纳帕海湖滨带的优势植物茭草(Zizania caduciflora)、水葱(Scirpus tabernaemontani)、黑三棱(Sparganium stoloniferum)和杉叶藻(Hippuris vulgaris)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凋落物在大气界面,水界面,土-水界面的质量衰减对大气增温的响应。结果表明,(1)大气增温促进了4种植物凋落物在不同分解界面的质量衰减,但其质量衰减率在不同分解界面对增温的响应存在差异。其中,增温对水界面植物凋落物质量衰减的促进作用最大,并随着增温的幅度的增加而增加。其次是土-水界面,增温对大气界面植物凋落物质量衰减的促进作用最小。(2)植物凋落物初始C/N值与其凋落物质量衰减率呈负相关,大气增温对低初始C/N值物种凋落物质量衰减的促进更为显著。(3)相对于大气增温,植物凋落物初始C/N值对其凋落物质量衰减的影响高于大气增温对其质量衰减的影响。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将促进湿地植物凋落物的分解,进而对湿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及其生态功能产生影响,其影响程度与湿地植物物种有关,其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增温 湖滨带植物 凋落物分解 滇西北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湿地纳帕海土壤持水力对不同放牧的响应 被引量:15
8
作者 陈广磊 田昆 +5 位作者 王行 张贇 孙梅 刘振亚 张晓宁 肖德荣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3-129,141,共8页
选择滇西北高原纳帕海湿地作为研究对象,对生物践踏型(牛、羊践踏)与生物扰动型(藏香猪翻拱)放牧作用下的湿地土壤持水力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放牧方式显著影响湿地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土壤持水力。牛羊践踏型放牧下的土壤... 选择滇西北高原纳帕海湿地作为研究对象,对生物践踏型(牛、羊践踏)与生物扰动型(藏香猪翻拱)放牧作用下的湿地土壤持水力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放牧方式显著影响湿地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土壤持水力。牛羊践踏型放牧下的土壤有机质、总孔隙度、自然含水量以及最大持水量、有机质均显著(P<0.05)高于扰动型放牧,而践踏型放牧下的土壤容重显著(P<0.05)低于扰动型放牧;(2)不同研究区域,土壤持水力对放牧的响应不同。布伦放牧区土壤最大持水力在2种放牧方式下的差异不显著(P>0.05),而哈木古和伊拉放牧区的土壤最大持水力在2种放牧方式下均有显著差异(P<0.05);(3)不同季节,土壤持水力指标对放牧的响应程度亦不相同。在旱季,土壤持水力在2种放牧方式下的差异性较雨季更为显著(P<0.01)。研究表明,湿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与放牧方式、放牧季节和放牧区域有关。基于湿地水源涵养功能的保护,应取缔土壤扰动型放牧,有效调控践踏型放牧的强度并减少旱季放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北高原 湿地 纳帕海 土壤持水力 放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对滇西北高原纳帕海沼泽化草甸湿地土壤氮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28
9
作者 王雪 郭雪莲 +3 位作者 郑荣波 王山峰 刘双圆 田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308-2314,共7页
选择位于滇西北高原纳帕海国际重要湿地内的典型沼泽化草甸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原位土柱室内控制实验法研究了放牧干扰(猪翻拱扰动和牲畜践踏)对沼泽化草甸湿地土壤氮转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放牧活动显著提高了沼泽化草甸湿地表层土... 选择位于滇西北高原纳帕海国际重要湿地内的典型沼泽化草甸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原位土柱室内控制实验法研究了放牧干扰(猪翻拱扰动和牲畜践踏)对沼泽化草甸湿地土壤氮转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放牧活动显著提高了沼泽化草甸湿地表层土壤的容重和pH值,降低了土壤含水率、TOC、TN和NH_4^+-N含量,而对NO_3^--N含量影响不显著。放牧干扰下沼泽化草甸湿地土壤的矿化速率和硝化速率均表现为猪翻拱扰动样地(ZG)>牲畜践踏样地(JT)>对照样地(CK);表现为ZG>JT>CK。放牧干扰促进了沼泽化草甸湿地土壤的矿化和硝化作用,猪的翻拱活动比牲畜践踏活动对土壤氮矿化和硝化作用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放牧干扰下沼泽化草甸湿地土壤的反硝化速率表现为ZG>CK>JT,猪的翻拱活动促进了土壤N_2O气体的排放,而牲畜践踏活动抑制了土壤N_2O气体的排放。相关性分析表明,受放牧干扰的沼泽化草甸湿地土壤的矿化和硝化速率均与土壤容重、pH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含水率、NH_4^+-N、TOC、T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反硝化速率与TOC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帕海 放牧干扰 矿化作用 硝化作用 反硝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若尔盖高原湿地木里苔草生理生态特征对水深梯度的响应 被引量:6
10
作者 董李勤 杨文 +3 位作者 姚鹏举 王洪军 王妍方 张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90-598,共9页
木里苔草作为一种典型的高原湿地植被景观,其生理生态特征受到水深梯度变化的显著影响。选取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典型植物木里苔草(Carex muliensis)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了其在-5cm、-3.5cm、0cm、8cm和22cm水深梯度下株高、... 木里苔草作为一种典型的高原湿地植被景观,其生理生态特征受到水深梯度变化的显著影响。选取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典型植物木里苔草(Carex muliensis)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了其在-5cm、-3.5cm、0cm、8cm和22cm水深梯度下株高、叶长和叶宽的生长特征及增长量的变化规律,以及叶绿素、叶氮和生物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木里苔草在水深为8cm时呈现最大的株高、叶长和叶宽,其中以株高对水深梯度的响应最为显著,叶宽对水深梯度的响应并不明显,适度干旱或淹水都对木里苔草生长起到促进作用。此外,叶绿素、叶氮含量和生物量也都在8cm水位下达到最大。通过此实验,可以阐明木里苔草生长对水深条件的响应,为若尔盖湿地保护和恢复提供数据支撑与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里苔草 生理生态 水深梯度 若尔盖高原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若尔盖湿地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1
作者 汪学华 田昆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4-110,共7页
针对若尔盖湿地重要的地理位置及生态服务价值,以及出现沙化面积增加、景观破碎化严重和生态服务功能下降等问题,查阅和分析了2000—2014年若尔盖湿地相关研究及出版文献。结果表明:自2000年以来,若尔盖湿地的研究逐步深入、方法多样化... 针对若尔盖湿地重要的地理位置及生态服务价值,以及出现沙化面积增加、景观破碎化严重和生态服务功能下降等问题,查阅和分析了2000—2014年若尔盖湿地相关研究及出版文献。结果表明:自2000年以来,若尔盖湿地的研究逐步深入、方法多样化和现代化,主要聚焦于若尔盖湿地的气候变化、现状、退化原因、恢复重建措施、生物多样性变化、生态服务价值、湿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历史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但在湿地恢复和重建、生态补偿理论及实践、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湿地生态服务价值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拓展和深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湿地 生态学 多样性 服务功能 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若尔盖高原湿地3种生境地下芽库特征及其差异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娜 夏敏 +5 位作者 王行 刘振亚 刘耘硕 王好才 肖德荣 吕梅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1-48,共8页
[目的]掌握植物地下芽库多样性及形成的环境机制,为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若尔盖高原湿地的沼泽、沼泽化草甸和草甸3种生境为对象,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通径分析等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结果]①芽... [目的]掌握植物地下芽库多样性及形成的环境机制,为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若尔盖高原湿地的沼泽、沼泽化草甸和草甸3种生境为对象,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通径分析等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结果]①芽库密度表现为沼泽>沼泽化草甸>草甸,生境间差异显著。沼泽以水平生长的根茎顶芽为主,沼泽化草甸和草甸则分别以根茎节芽和分蘖节芽为主。②芽的长度表现为沼泽>沼泽化草甸>草甸,生境间差异显著。沼泽和沼泽化草甸的芽的直径均显著高于草甸,但沼泽和沼泽化草甸间无显著差异。沼泽的芽长/直径比值和生物量均显著高于沼泽化草甸和草甸,但沼泽化草甸和草甸间无显著差异。③芽的全氮含量(TNB)也表现为沼泽>沼泽化草甸>草甸,且均差异显著,三者的全磷含量及芽氮磷比值无显著差异。[结论]在若尔盖高原,土壤水分、速效氮和全磷是解释芽库密度、芽形态(长度、直径)、芽生物量,以及芽生态化学计量的主控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断山区 高原湿地 芽库多样性 克隆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变化对云南湿地植物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晖 《绿色科技》 2016年第8期3-4,共2页
指出了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对温度的变化更为敏感,而且存在着丰富的湿地资源和植被,因此成为研究温度变化对湿地植被影响的理想区域。总结了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温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了温度升高与降低分别对云南湿地植被造成的影响... 指出了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对温度的变化更为敏感,而且存在着丰富的湿地资源和植被,因此成为研究温度变化对湿地植被影响的理想区域。总结了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温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了温度升高与降低分别对云南湿地植被造成的影响,以期对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影响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变化 光合作用 云南湿地植物 影响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北高原湿地景观变化与人为、自然因子的相关性 被引量:29
14
作者 王泉泉 王行 +2 位作者 张卫国 王志保 肖德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26-738,共13页
人为活动的干扰与自然因子的变化共同作用于湿地生态系统,但两者对湿地生态系统作用的贡献率存在差异,目前尚缺乏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基于面向对象分割和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技术方法,研究了滇西北高原典型湿地纳帕海汇水区内28年来(1987... 人为活动的干扰与自然因子的变化共同作用于湿地生态系统,但两者对湿地生态系统作用的贡献率存在差异,目前尚缺乏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基于面向对象分割和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技术方法,研究了滇西北高原典型湿地纳帕海汇水区内28年来(1987—2015年)的湿地类型、分布及其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并探讨其与当地人为活动的干扰(主要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自然因子(主要气候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湿地总面积共计减少2456.46 hm^2,其中,原生沼泽、沼泽化草甸和草甸面积分别减少了1152.07,1257.72,202.74 hm^2,湖泊面积增加了156.07 hm^2;(2)湿地景观多样性发生显著变化,其中,斑块数量(NP)由1987年的221增加到2005年的299,随后减少到2015年的260;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由1987年的1.81增加到1999年的1.84,随后减少到2015年的1.75;聚集度指数(contagion index)由1987年的52.82减少到1999年的52.02,随后增加到2015年的53.49;(3)湿地分布面积和香农多样性指数与第一、二、三产业值,以及年均温度呈负相关,与降水量呈正相关;斑块数量、聚集度指数均与第一、二、三产业值,以及年均温度呈正相关,与降水量呈负相关;(4)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对湿地面积和景观多样性指数变化的解释度为63.50%,气候因子对其的解释度为36.50%。整体上,人为活动的干扰是导致该区域湿地不断萎缩、景观多样性改变的关键驱动力。减缓人为活动对湿地生态系统的过度影响,是当地保护湿地资源、维护湿地生态功能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湿地分布 景观格局 人为干扰 气候变化 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若尔盖高原3种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及碳汇价值 被引量:19
15
作者 夏敏 王行 +5 位作者 刘振亚 王娜 刘耘硕 王好才 肖雄 肖德荣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92-398,共7页
依据全国湿地资源调查采用的湿地分类及划分标准,研究了四川若尔盖高原沼泽、河流和湖泊3种湿地类型的碳储量及其碳汇经济价值.结果表明:(1)沼泽土壤的碳密度为733.60 Mg·hm^-2,显著高于河流(205.46 Mg·hm^-2)和湖泊(201.39 M... 依据全国湿地资源调查采用的湿地分类及划分标准,研究了四川若尔盖高原沼泽、河流和湖泊3种湿地类型的碳储量及其碳汇经济价值.结果表明:(1)沼泽土壤的碳密度为733.60 Mg·hm^-2,显著高于河流(205.46 Mg·hm^-2)和湖泊(201.39 Mg·hm^-2)的土壤碳密度,后两者间无显著差异.3种湿地类型的土壤碳密度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与土壤深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2)沼泽现存植被碳密度为33.84 Mg·hm^-2,显著高于河流(6.08 Mg·hm^-2)和湖泊(6.32Mg·hm^-2),后两者间无显著差异.(3)决定若尔盖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碳密度的重要因子是含水率和生物量.(4)若尔盖高原湿地碳储量总计182.020 Tg,沼泽、河流和湖泊碳储量分别为179.036、2.885和0.096 Tg;若尔盖高原湿地碳储量的经济总价值达57.77亿~288.87亿元,沼泽、湖泊、河流湿地碳储量的经济价值分别为56.83亿~284.13亿元、0.92亿~4.58亿元、0.03亿~0.16亿元,体现了若尔盖高原湿地在碳汇功能上的不可替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横断山 碳储量 碳汇价值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拔变化对高原湿地优势植物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晖 田昆 +6 位作者 刘国栋 王行 孙梅 许俊萍 岳海涛 李丽萍 戴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7421-7434,共14页
利用云南高原独特的立体地形和立体气候,选取滇西北代表性高原湿地纳帕海生长的世界广布植物水葱(Scirpus tabernaemontani)和茭草(Zizania caduciflora),分别将两种植物连同其生长的土壤单元原位移至海拔逐渐降低的两处高原湿地(拉市... 利用云南高原独特的立体地形和立体气候,选取滇西北代表性高原湿地纳帕海生长的世界广布植物水葱(Scirpus tabernaemontani)和茭草(Zizania caduciflora),分别将两种植物连同其生长的土壤单元原位移至海拔逐渐降低的两处高原湿地(拉市海湿地和昆明滇池流域),分析随海拔梯度下降的区域气候条件差异对两种植物生长周期的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移出地纳帕海相比,移至拉市海和滇池后,植物萌芽期的水葱和茭草叶绿素在拉市海分别增加了22.54%和11.17%,在滇池分别增加了68.77%和29.2%;叶绿素荧光参数值也均随海拔的逐渐降低而升高或降低,滇池的这些数值较拉市海分别升高或降低约1.2—3.0倍。海拔的降低促使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的最大值(PhiPSⅡ_(max))和CO_2同化速率相对应的量子产量的最大值(PhiCO_(2max))升高,拉市海分别增至13.96%和25.42%、89.87%和27.08%,滇池分别增至24.09%和46.48%、114.77%和84.33%。两种植物生长期和凋落期的这些参数变化与萌芽期相同,但生长期各项数值的增长率或下降幅度较萌芽期高且变化明显,而凋落期的增长率或下降幅度却比萌芽期低。说明两种广布植物的叶绿素荧光特性指标随着海拔的降低而升高,表明海拔下降有利于两种广布植物光合能力的提升,但光合同化的株高生长速度却远远超过茎粗生长,这种不利影响可能导致两种广布种最终衰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高原湿地 优势植物 原位异地 叶绿素荧光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香猪放牧对滇西北高原湿地土壤CO2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展鹏飞 闫鹏飞 +5 位作者 刘振亚 王行 张贇 张勇 崔海军 肖德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309-3321,共13页
高原湿地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碳汇。土壤CO2通量作为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重要组成部分,碳的释放对区域碳平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藏香猪放牧是我国高海拔藏区一种特有的放牧方式,是导致高原湿地土壤退化的重要干扰因素之一,并影响着... 高原湿地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碳汇。土壤CO2通量作为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重要组成部分,碳的释放对区域碳平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藏香猪放牧是我国高海拔藏区一种特有的放牧方式,是导致高原湿地土壤退化的重要干扰因素之一,并影响着土壤CO2通量的变化。采用土壤CO2通量自动测量系统(LI-8100A,LI-COR,USA),分别在不同季节对滇西北布伦、哈木谷、伊拉草原上藏香猪干扰和对照(非干扰土壤)CO2通量变化进行监测,研究发现,藏香猪干扰型放牧降低了土壤CO2排放通量,且表现出明显的日波动变化特征。相比旱季,雨季不同放牧方式影响下的土壤CO2通量差异性更为明显,其中布伦、哈木谷、伊拉草原较对照分别降低了70.4%、87.5%、60.7%。CO2排放通量与土壤理化性状及植物生物量的回归分析表明,对照样地的土壤容重、孔隙度、pH、总活性碳、植物生物量与土壤CO2通量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1)。通过植物-土壤指数(plant-soil index,PSI)分析了藏香猪干扰型放牧对高原湿地的影响,总体来看,对照样地中土壤CO2通量与PSI之间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可以用来很好的预测未来高原湿地土壤CO2通量的变化。该研究结果不仅有效估算了强干扰放牧影响下的高原湿地土壤碳排放量,而且为加强藏香猪放牧的科学管理,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及重建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北 高原湿地 藏香猪放牧 CO2通量 植物-土壤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需水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阳维宗 董李勤 +2 位作者 张昆 马骁 李楠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74-180,共7页
简要概述了国内外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需水影响研究的发展历程,重点论述当前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需水影响的重点研究领域,包括气候变化对湿地植物需水量的影响、气候变化对湿地土壤需水量的影响、气候变化对湿地生境需水量的影响、气候变... 简要概述了国内外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需水影响研究的发展历程,重点论述当前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需水影响的重点研究领域,包括气候变化对湿地植物需水量的影响、气候变化对湿地土壤需水量的影响、气候变化对湿地生境需水量的影响、气候变化与湿地生态需水的相互作用与反馈机理、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湿地生态需水的预测及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下湿地生态需水的适应性管理策略。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建议与展望及亟需重点探索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生态需水 湿地 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若尔盖高原泥炭沼泽湿地土壤细菌群落空间分布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量:12
19
作者 王好才 夏敏 +3 位作者 刘圣恩 王燚 展鹏飞 王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663-2675,共13页
了解高原泥炭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多样性及空间分布特征对认识高原湿地生态特征及演化过程至关重要。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局域尺度上研究了四川若尔盖高原泥炭沼泽湿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特征。通过进一... 了解高原泥炭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多样性及空间分布特征对认识高原湿地生态特征及演化过程至关重要。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局域尺度上研究了四川若尔盖高原泥炭沼泽湿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特征。通过进一步测定土壤及植物基本理化指标,量化采样点之间的地理距离,比较了细菌群落不同成员(稀有种和丰富种)的空间周转差异,分析了土壤环境变量和空间因子对细菌群落结构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若尔盖泥炭土壤细菌群落主要由绿弯菌门(Chloroflexi)(26.25%)、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23.21%)、厚壁菌门(Firmicutes)(10.56%)等优势物种门类组成;土壤细菌群落结构表现出较强的空间依赖关系,群落结构相似性随采样点地理距离增加而逐渐降低,细菌群落的周转速率表现为总细菌群落>丰富种>稀有种;Mantel检验结果显示,地上生物量与细菌群落呈极显著相关性(P<0.01),其中,影响稀有种空间分布特征的环境因子还包括土壤硫含量、活性磷、Mn和土壤pH值;方差分解分析表明,局域尺度上的土壤因子对若尔盖高原泥炭沼泽土壤细菌群落构建的相对贡献大于空间因子,土壤异质性是影响微生物空间分布特征的关键因素。研究为开展高原湿地泥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调查及揭示微生物群落构建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高原湿地 微生物地理学 环境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北高原纳帕海湿地N_2O排放特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解成杰 余磊朝 +1 位作者 王山峰 郭雪莲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6期1410-1415,共6页
选取纳帕海湿地典型沼泽、沼泽化草甸和草甸为研究对象,研究纳帕海湿地N_2O的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阐明湿地生态演替对N_2O排放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草甸N_2O的排放最多,沼泽的排放量最少。3种类型湿地N_2O的排放特性明显不同,草甸中N... 选取纳帕海湿地典型沼泽、沼泽化草甸和草甸为研究对象,研究纳帕海湿地N_2O的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阐明湿地生态演替对N_2O排放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草甸N_2O的排放最多,沼泽的排放量最少。3种类型湿地N_2O的排放特性明显不同,草甸中N_2O的排放趋势为5、7、9月不断下降,到11月后略微上升。沼泽化草甸中N_2O的排放量随月份持续下降。沼泽中N_2O的排放在5月和9月各有一次排放高峰。环境因子对3种湿地类型N_2O的排放影响复杂。沼泽N_2O排放与土壤全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土壤有机质、有机碳含量呈负相关但未达到显著水平,与土壤温度、含水率、C/N比、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土壤容重相关性均不显著。沼泽化草甸N_2O排放与土壤20~30 cm含水率,土壤全氮、NO_3^--N呈正相关但未达到显著水平。草甸N_2O排放与所有环境因子相关性均不显著。研究时段内总的N_2O排放浓度为草甸>沼泽化草甸>沼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湿地 纳帕海 N_2O排放 生态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