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阳宗海流域冬季典型农村污水污染特征及水质评价 被引量:7
1
作者 梅涵一 刘云根 +3 位作者 梁启斌 王妍 侯磊 郑寒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2017年第2期67-73,共7页
为揭示阳宗海流域不同类型农村污水各污染指标的影响因素和分布特征,选取云南省的海晏村(传统型)和大营村(集镇型)的污水进行水样采集,通过方差分析研究其不同污染指标的浓度变化以及不同类型农村污水水质的差异性,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 为揭示阳宗海流域不同类型农村污水各污染指标的影响因素和分布特征,选取云南省的海晏村(传统型)和大营村(集镇型)的污水进行水样采集,通过方差分析研究其不同污染指标的浓度变化以及不同类型农村污水水质的差异性,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污水进行水质评价。结果表明:阳宗海流域海晏村污水中的TN、COD均明显超过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二级标准,大营村的TP、TN、COD均明显超过了二级标准;pH值与氧化还原电位都是农村污水中污染物浓度的重要影响因子;两村的水质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传统型农村的水质比集镇型农村的要好,说明对阳宗海流域造成污染风险更大的是集镇型农村污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污水 污染特征 水质评价 阳宗海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者黑岩溶湖滨湿地沉积物与茭草全磷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詹乃才 刘云根 +4 位作者 王妍 梁启斌 侯磊 王书锦 张慧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7-172,共6页
以滇东南岩溶湿地为研究对象,在普者黑湖滨湿地设置典型样地,采用典型样带法布点方式,探讨岩溶湖滨湿地在湖岸—湖心过程中沉积物全磷的空间变化规律以及与湿地挺水植物茭草全磷的关系。结果表明:(1)普者黑湖滨湿地沉积物w(TP)空间变化... 以滇东南岩溶湿地为研究对象,在普者黑湖滨湿地设置典型样地,采用典型样带法布点方式,探讨岩溶湖滨湿地在湖岸—湖心过程中沉积物全磷的空间变化规律以及与湿地挺水植物茭草全磷的关系。结果表明:(1)普者黑湖滨湿地沉积物w(TP)空间变化规律明显,水平方向总体按照湖岸—湖心方向依次递减,且变化范围分别为0.68~0.42g/kg(0—5cm),0.65~0.35g/kg(5—10cm)和0.59~0.27g/kg(10—15cm);垂直方向沉积物w(TP)均以表层最高,并依次向下层递减;(2)湿地植物茭草茎中TP含量沿湖岸—湖心方向总体呈现递减的变化规律,茭草叶对TP的吸收量明显高于茎的吸收量,且叶中w(TP)约为茎含量的1.35倍;(3)湿地植物茭草茎w(TP)与沉积物w(TP)均呈现出显著性相关性,茭草叶w(TP)与沉积物w(TP)均呈正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者黑 岩溶湖滨湿地 沉积物 挺水植物 全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宗海南岸流域农村及农业面源对水体磷污染的贡献 被引量:2
3
作者 闻国静 王妍 +3 位作者 刘云根 张超 侯磊 郭玉静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3-129,共7页
基于遥感解译、野外监测等手段,对阳宗海南岸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种植业、农村生活以及畜禽养殖业进行磷污染负荷核算。结果表明:该流域磷污染负荷总量为34.53 t,畜禽养殖和农村生活是阳宗海南岸流域磷污染的主要来源。其中畜禽养殖排... 基于遥感解译、野外监测等手段,对阳宗海南岸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种植业、农村生活以及畜禽养殖业进行磷污染负荷核算。结果表明:该流域磷污染负荷总量为34.53 t,畜禽养殖和农村生活是阳宗海南岸流域磷污染的主要来源。其中畜禽养殖排放量最大,为22.32 t,占整个流域磷污染负荷的65%;农村生活磷污染负荷量主要集中在新街村委会,总磷(TP)排放量为8.62 t,占整个流域磷污染负荷的25%;种植业总磷(TP)排放量最小,占总负荷的10%,且主要来源于旱地。针对阳宗海南岸流域磷输出量污染的治理,需要考虑种植业和农村生活中磷的排放,尤其应把畜禽养殖污染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源污染 磷排放 污染负荷 阳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15年剑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及趋势预测 被引量:10
4
作者 郭玉静 王妍 +4 位作者 郑毅 刘云根 侯磊 张超 闻国静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7-93,共7页
基于1990—2015年6期Landsat影像数据,借助Arc GIS平台,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及CA-Markov模型,研究了近25年剑湖流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并预测其未来15年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90—2015剑湖流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发... 基于1990—2015年6期Landsat影像数据,借助Arc GIS平台,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及CA-Markov模型,研究了近25年剑湖流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并预测其未来15年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90—2015剑湖流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变化面积达8.18%,变化速度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又增加的趋势;25年间水域面积减少93.51 hm^2,未利用地面积减少2 664.99 hm^2,农地面积增加1 038.42 hm^2,林地面积增加450.81 hm^2,建筑用地面积增加1 269.27 hm^2,土地利用强度逐渐增大;2015—2020年、2020—2030年土地利用格局基本保持了1990—2015年的变化趋势,建筑用地和林地继续增加,预计2030年建筑用地和林地面积将分别为3 300、33 588 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湖流域 土地利用 转移矩阵 CA-Markov模型 变化动态 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宗海湖滨湿地沉积物砷和有机质对磷赋存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梦莹 郑毅 +3 位作者 刘云根 侯磊 王妍 梁启斌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171-2179,共9页
以云南省阳宗海南岸湖滨湿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沉积物中总砷(TAs)、总磷(TP)及各形态无机磷的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并对沉积物中TAs和有机质(OM)含量与各形态磷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TAs含量(1.84~24.37 mg·kg^(-1))... 以云南省阳宗海南岸湖滨湿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沉积物中总砷(TAs)、总磷(TP)及各形态无机磷的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并对沉积物中TAs和有机质(OM)含量与各形态磷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TAs含量(1.84~24.37 mg·kg^(-1))处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Ⅲ级限值的警戒线,表层富集明显,湖滨湿地对砷具有拦截作用;沉积物TP含量受上游人为干扰方式影响,农田和农村综合干扰样带的TP含量最高(604.13 mg·kg^(-1)),表层富集明显,湖滨湿地对外源磷也有截留作用,无机磷形态中以磷石灰型(Ca_(10)-P)为主,活性磷酸二钙磷(Ca_2-P)和磷酸八钙磷(Ca_8-P)、潜在释放的磷酸铝盐(Al-P)和磷酸铁盐(Fe-P)、惰性的闭蓄态磷酸盐(O-P)含量均较低;沉积物TAs和OM含量对磷的赋存状态均存在影响,主要与砷-磷在沉积物上的竞争吸附作用以及沉积物环境因素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宗海湖滨湿地 沉积物 砷-磷 无机磷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宗海湖滨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7
6
作者 张慧娟 刘云根 +1 位作者 王妍 侯磊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4-50,共7页
以阳宗海不同湖岸湖滨湿地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分析测定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含量,评价不同湖岸重金属的污染程度,探讨在不同干扰方式下湖滨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的主要污染特征,为阳宗海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阳宗海湖滨... 以阳宗海不同湖岸湖滨湿地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分析测定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含量,评价不同湖岸重金属的污染程度,探讨在不同干扰方式下湖滨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的主要污染特征,为阳宗海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阳宗海湖滨湿地不同湖岸7种重金属元素污染程度存在差异,表现为:东岸>北岸>南岸>西岸。As、Cd、Cr、Zn、Mn的最高值出现在东岸,Co、Cu、Ni的最高值出现在北岸,Pb的最高值出现在南岸。(2)不同区域湿地沉积物中,东岸(Cu、Ni、As、Cd)、南岸(Cu、Cd)、西岸(Cd)、北岸(Cu、Ni、Cd)的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土壤环境质量2级标准,是主要污染因子,Cu、Ni、As、Cd的含量分别为43.41~111.15、41.64~57.23、10.28~65.31、1.02~1.99 mg/kg;(3)阳宗海流域上游的铝厂、电厂等高污染企业产生的工业"三废"未经有效净化直接排放,流域周围生活污水、化肥和农药等农业面源污染是导致湖泊重金属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4)湖滨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与有机质、全磷之间相互影响,Cu、Ni、As和Cd与全磷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74、0.790、0.357和0.626(P<0.01),增加磷的含量,会增加沉积物对重金属的吸附量;Cu、Ni、As和Cd与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93、0.451、0.406和0.497(P<0.01)。有机质的降解促进金属离子的释放,使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宗海 湖滨湿地 沉积物 重金属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岩溶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钙分布及形态特征 被引量:11
7
作者 倪大伟 王妍 +4 位作者 刘云根 侯磊 杨桂英 王艳霞 闻国静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3-88,共6页
以滇东南普者黑小流域典型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测定裸地、林地、旱地、水田及湿地5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的全钙含量、各形态钙含量、全磷含量、有机质含量、土壤酸碱度(p H)及土壤的粒径组成(黏粒、粉粒和砂粒),采用冗余... 以滇东南普者黑小流域典型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测定裸地、林地、旱地、水田及湿地5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的全钙含量、各形态钙含量、全磷含量、有机质含量、土壤酸碱度(p H)及土壤的粒径组成(黏粒、粉粒和砂粒),采用冗余分析(RDA)的方法,分析5种土地利用类型钙的分布与土壤理化指标的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5种土地利用类型中,裸地和旱地的钙含量处于较低水平,林地、水田及湿地钙含量处于较高水平;全钙及4种钙形态含量的空间分布趋势一致,均表现为林地>水田>湿地>旱地>裸地;5种土地利用类型下各形态钙含量大小排序表现为酸可提取态钙>可还原态钙>可氧化态钙>残渣态钙;总体来看,钙含量均受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而变化,钙含量均因土壤深度而表现出差异显著,并且以表层富集明显;流域内土壤属于砂质土,多呈中性或微酸性,有机质含量丰富,磷素水平较高;冗余分析表明酸碱度是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钙含量分布的最主要土壤理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流域 土地类型 土壤 钙形态 理化指标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南典型岩溶湿地沉积物不同形态磷分布特征 被引量:5
8
作者 詹乃才 刘云根 +4 位作者 王妍 梁启斌 侯磊 王书锦 张慧娟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772-1780,共9页
以滇东南普者黑岩溶湿地为研究对象,设置典型样地,采用典型样带布点方式,探索稻田湿地、草甸湿地和湖滨湿地区域中沉积物总磷(TP)和各形态磷(磷酸二钙,Ca2-P;磷酸八钙,Ca8-P;磷酸十钙,Ca10-P;铝磷,Al-P;闭蓄态磷,O-P)含量分布特征,并分... 以滇东南普者黑岩溶湿地为研究对象,设置典型样地,采用典型样带布点方式,探索稻田湿地、草甸湿地和湖滨湿地区域中沉积物总磷(TP)和各形态磷(磷酸二钙,Ca2-P;磷酸八钙,Ca8-P;磷酸十钙,Ca10-P;铝磷,Al-P;闭蓄态磷,O-P)含量分布特征,并分析各形态磷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稻田湿地、草甸湿地、湖滨湿地区域中沉积物总磷含量变化幅度较大,依次为稻田湿地>湖滨湿地>草甸湿地。沉积物各形态磷组分中,以Ca-P为主,且Ca-P中的Ca10-P所占比例最高,对沉积物TP贡献最大。Ca2-P、Ca8-P、O-P、Ca10-P的空间分布特征与TP一致。湖滨湿地区沉积物各形态磷含量垂直方向总体均以表层(0—5 cm)最高,并依次向下层递减。沉积物中各形态磷与TP含量均呈正相关,其中,Ca2-P、Al-P与TP显著相关,对沉积物TP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者黑 岩溶湿地 沉积物 磷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耦合协调模型的旅游型美丽乡村复合生态系统协调发展 被引量:2
9
作者 谢依娜 赵乐静 +3 位作者 刘云根 王妍 侯磊 李晓琳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43-749,共7页
生态、生产、文化和生活的协调发展是实现美丽乡村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以云南省旅游型村庄普者黑村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建立美丽乡村复合生态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美丽乡村复合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对该村2006-... 生态、生产、文化和生活的协调发展是实现美丽乡村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以云南省旅游型村庄普者黑村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建立美丽乡村复合生态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美丽乡村复合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对该村2006-2015年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普者黑村近10 a间,生态、生产、文化及生活耦合协调发展状况总体上处于不协调状态,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其中,生态环境质量逐渐恶化,其指数平均每年下降0.045个点;生活、生产和文化综合发展水平则整体呈逐步提高趋势,指数平均每年各上升0.061,0.058和0.028个点。根据当地协调发展趋势及环境经济基础,提出了普者黑村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学 耦合协调 美丽乡村 复合生态系统 农村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者黑湖流域景观格局及生态风险时空演变 被引量:21
10
作者 闻国静 刘云根 +3 位作者 王妍 侯磊 王艳霞 郭玉静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95-1103,共9页
为探析湖泊流域景观格局及生态风险时空演变规律,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以及降低流域生态风险,以普者黑湖流域为研究对象,并以6期(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遥感影像为基础,基于景观干扰度指数和景观损失度指数构建景观... 为探析湖泊流域景观格局及生态风险时空演变规律,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以及降低流域生态风险,以普者黑湖流域为研究对象,并以6期(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遥感影像为基础,基于景观干扰度指数和景观损失度指数构建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借助Arc GIS地统计学中的分析方法,对普者黑湖流域景观格局及生态风险时空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90-2015年普者黑流域景观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农地和林地的干扰度较高,建筑用地、园地和湿地的干扰度次之,未利用地的干扰度较小,干扰度指数仅为0.208 7~0.218 0,其中农地干扰度波动较小,其变化范围为0.375 8~0.379 6,建筑用地的干扰度指数波动较大,变化率为-14.10%。(2)20 a来,普者黑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景观损失度变化显著,其中农地和未利用地损失度较大,依次达到0.542 2和0.551 4,湿地、建筑用地和林地次之,园地损失度最小,损失度指数仅为0.119 7。(3)1990-2015年研究区生态风险空间分布差异较大,1990-2005年较低生态风险所占比例最大,而2005-2015年期间生态风险主要表现为中生态风险等级,生态风险在缓慢增加;流域生态风险时空分布与土地利用强度及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加强流域土地综合治理和人类活动调控,促进流域社会、经济与生态保护协同作用,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学 普者黑 湖泊流域 景观干扰度 景观损失度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南典型岩溶湿地底泥钙形态分布
11
作者 詹乃才 王妍 +3 位作者 刘云根 侯磊 王书锦 张慧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74-378,386,共6页
探讨岩溶地区稻田湿地—草甸湿地—湖滨湿地过程中底泥钙(Ca)形态的分布特征,为岩溶生态系统中钙循环及小流域的生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在滇东南—普者黑岩溶湿地设置典型样地,采用典型样带布点方式并采用BCR连续提取方法,探索了稻田湿... 探讨岩溶地区稻田湿地—草甸湿地—湖滨湿地过程中底泥钙(Ca)形态的分布特征,为岩溶生态系统中钙循环及小流域的生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在滇东南—普者黑岩溶湿地设置典型样地,采用典型样带布点方式并采用BCR连续提取方法,探索了稻田湿地、草甸湿地和湖滨湿地区域中底泥总Ca和各形态Ca(酸可提取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残渣态)含量的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各形态Ca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稻田湿地—草甸湿地—湖滨湿地过程中表层底泥总钙与各形态钙分布特征一致,平均含量排序为:稻田湿地(14 423mg/kg)>湖滨湿地(10 863mg/kg)>草甸湿地(4 846mg/kg)。(2)各形态Ca组分中,以酸可提取态为主,占总量的50%以上,其次是可还原态,占30%以上,可氧化态及残渣态相差不明显,约占总量的20%。除残渣态外,湖滨湿地其余形态Ca含量均随底泥深度的增加而减小。(3)底泥总Ca与酸可提取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Ca分别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残渣态钙相关性不显著,酸可提取态Ca对总Ca的影响较大。普者黑底泥Ca含量因湿地类型的不同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湿地 底泥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