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阳宗海流域冬季典型农村污水污染特征及水质评价 被引量:7
1
作者 梅涵一 刘云根 +3 位作者 梁启斌 王妍 侯磊 郑寒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2017年第2期67-73,共7页
为揭示阳宗海流域不同类型农村污水各污染指标的影响因素和分布特征,选取云南省的海晏村(传统型)和大营村(集镇型)的污水进行水样采集,通过方差分析研究其不同污染指标的浓度变化以及不同类型农村污水水质的差异性,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 为揭示阳宗海流域不同类型农村污水各污染指标的影响因素和分布特征,选取云南省的海晏村(传统型)和大营村(集镇型)的污水进行水样采集,通过方差分析研究其不同污染指标的浓度变化以及不同类型农村污水水质的差异性,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污水进行水质评价。结果表明:阳宗海流域海晏村污水中的TN、COD均明显超过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二级标准,大营村的TP、TN、COD均明显超过了二级标准;pH值与氧化还原电位都是农村污水中污染物浓度的重要影响因子;两村的水质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传统型农村的水质比集镇型农村的要好,说明对阳宗海流域造成污染风险更大的是集镇型农村污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污水 污染特征 水质评价 阳宗海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不同类型农村沟渠底泥中氮赋存形态分布 被引量:6
2
作者 梅涵一 王妍 +3 位作者 刘云根 梁启斌 侯磊 郑寒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060-2070,共11页
由于人为干扰强度较大,农村沟渠底泥氮形态的分布与河流、湖泊等存在较大差异,研究农村沟渠底泥氮形态的分布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云南省4种典型农村(畜禽养殖型、生态休闲型、集镇型和传统型)为对象,研究其沟渠底泥氮形态的分布特... 由于人为干扰强度较大,农村沟渠底泥氮形态的分布与河流、湖泊等存在较大差异,研究农村沟渠底泥氮形态的分布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云南省4种典型农村(畜禽养殖型、生态休闲型、集镇型和传统型)为对象,研究其沟渠底泥氮形态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全氮(TN)含量为2285.26—5713.51 mg·kg-1,空间分布呈畜禽养殖型>集镇型>生态休闲型>传统型;各形态可转化态氮(TTN)的含量由大到小依次表现为强氧化剂可提取态氮(SOEF-N)>强碱可提取态氮(WAEF-N)≈弱酸可提取态氮(SAEF-N)>离子交换态氮(IEF-N);释放程度从易到难依次为IEF-N>WAEF-N>SAEF-N>SOEF-N;除IEF-N外,各形态氮的含量最大值均出现在畜禽养殖型农村.方差分析表明,w(TN)在集合点和分散点间存在显著差异性;传统型农村的w(IEF-N)、w(WAEF-N)明显低于其余3个类型;畜禽养殖型农村的w(SAEF-N)、w(SOEF-N)明显高于其余3个类型.对农村环境氮污染风险贡献最大的是IEF-N和SOEF-N,其次为WAEF-N和SAEF-N.畜禽养殖型农村氮污染风险最高,其次是集镇型和生态休闲型,传统型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沟渠 底泥 氮赋存形态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不同类型农村沟渠底泥磷形态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5
3
作者 雷雨梦 刘云根 +3 位作者 梁启斌 王妍 侯磊 梅涵一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61-166,共6页
为揭示高原湖泊流域典型农村沟渠底泥各赋存形态磷的分布特征及环境风险,该研究以云南省普者黑流域的八道哨村(畜禽养殖型)及普者黑村(生态休闲型)和阳宗海流域的大营村(集镇型)和海晏村(传统型)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沟渠底泥磷形态的含量... 为揭示高原湖泊流域典型农村沟渠底泥各赋存形态磷的分布特征及环境风险,该研究以云南省普者黑流域的八道哨村(畜禽养殖型)及普者黑村(生态休闲型)和阳宗海流域的大营村(集镇型)和海晏村(传统型)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沟渠底泥磷形态的含量和污染风险。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农村各形态磷含量差异显著,弱吸附态磷(labile-P)、可还原态磷(RSP)和铁铝氧化态磷(Fe/Al-P)均表现为畜禽养殖型农村明显高于其余3类农村,钙结合态磷(Ca-P)表现为传统型农村明显低于其余3类农村。农村沟渠底泥中各形态磷的含量大小依次为Ca-P>Fe/Al-P>RSP>labile-P,活性从高到低依次为labile-P>RSP>Fe/Al-P>Ca-P;对环境污染风险最高的磷形态是Fe/Al-P,其次是labile-P和RSP,最低的是Ca-P。畜禽养殖型农村是磷污染最严重的农村类型,其次是集镇型和生态休闲型农村,传统型农村对环境造成的磷污染风险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农村沟渠 底泥 磷形态 分布特征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者黑岩溶湖滨湿地沉积物与茭草全磷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詹乃才 刘云根 +4 位作者 王妍 梁启斌 侯磊 王书锦 张慧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7-172,共6页
以滇东南岩溶湿地为研究对象,在普者黑湖滨湿地设置典型样地,采用典型样带法布点方式,探讨岩溶湖滨湿地在湖岸—湖心过程中沉积物全磷的空间变化规律以及与湿地挺水植物茭草全磷的关系。结果表明:(1)普者黑湖滨湿地沉积物w(TP)空间变化... 以滇东南岩溶湿地为研究对象,在普者黑湖滨湿地设置典型样地,采用典型样带法布点方式,探讨岩溶湖滨湿地在湖岸—湖心过程中沉积物全磷的空间变化规律以及与湿地挺水植物茭草全磷的关系。结果表明:(1)普者黑湖滨湿地沉积物w(TP)空间变化规律明显,水平方向总体按照湖岸—湖心方向依次递减,且变化范围分别为0.68~0.42g/kg(0—5cm),0.65~0.35g/kg(5—10cm)和0.59~0.27g/kg(10—15cm);垂直方向沉积物w(TP)均以表层最高,并依次向下层递减;(2)湿地植物茭草茎中TP含量沿湖岸—湖心方向总体呈现递减的变化规律,茭草叶对TP的吸收量明显高于茎的吸收量,且叶中w(TP)约为茎含量的1.35倍;(3)湿地植物茭草茎w(TP)与沉积物w(TP)均呈现出显著性相关性,茭草叶w(TP)与沉积物w(TP)均呈正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者黑 岩溶湖滨湿地 沉积物 挺水植物 全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宗海南岸流域农村及农业面源对水体磷污染的贡献 被引量:3
5
作者 闻国静 王妍 +3 位作者 刘云根 张超 侯磊 郭玉静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3-129,共7页
基于遥感解译、野外监测等手段,对阳宗海南岸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种植业、农村生活以及畜禽养殖业进行磷污染负荷核算。结果表明:该流域磷污染负荷总量为34.53 t,畜禽养殖和农村生活是阳宗海南岸流域磷污染的主要来源。其中畜禽养殖排... 基于遥感解译、野外监测等手段,对阳宗海南岸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种植业、农村生活以及畜禽养殖业进行磷污染负荷核算。结果表明:该流域磷污染负荷总量为34.53 t,畜禽养殖和农村生活是阳宗海南岸流域磷污染的主要来源。其中畜禽养殖排放量最大,为22.32 t,占整个流域磷污染负荷的65%;农村生活磷污染负荷量主要集中在新街村委会,总磷(TP)排放量为8.62 t,占整个流域磷污染负荷的25%;种植业总磷(TP)排放量最小,占总负荷的10%,且主要来源于旱地。针对阳宗海南岸流域磷输出量污染的治理,需要考虑种植业和农村生活中磷的排放,尤其应把畜禽养殖污染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源污染 磷排放 污染负荷 阳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流域入湖河口湿地沉积物氮、磷、有机质分布及污染风险评价 被引量:51
6
作者 王书锦 刘云根 +2 位作者 张超 侯磊 王妍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9-77,共9页
以云南洱海罗时江河口湿地为典型对象,利用柱状底泥分层采样器采集罗时江河口湿地表层(0~10 cm)沉积物样品,研究分析总氮(TN)、总磷(TP)、有机质(OM)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沉积物进行污染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TP含量在0.04~1.28 g... 以云南洱海罗时江河口湿地为典型对象,利用柱状底泥分层采样器采集罗时江河口湿地表层(0~10 cm)沉积物样品,研究分析总氮(TN)、总磷(TP)、有机质(OM)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沉积物进行污染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TP含量在0.04~1.28 g/kg之间,空间分布特征为:Ⅱ区>Ⅰ区,水道Ⅰ>水道Ⅱ;TN含量在0.33~2.96 g/kg之间,空间分布特征为:Ⅰ区>Ⅱ区,水道Ⅰ>水道Ⅱ,OM含量在32.43~233.03 g/kg之间,空间分布表现为Ⅰ区<Ⅱ区,水道Ⅰ<水道Ⅱ.结合综合污染指数与有机指数评价法可知,罗时江河口湿地表层沉积物氮、磷污染:Ⅰ区和水道Ⅰ属于中度污染,Ⅱ区和水道Ⅱ属于轻度污染;有机污染:水道Ⅰ和水道Ⅱ属于重度污染,Ⅰ区和Ⅱ区属于中度污染.罗时江河口湿地表层沉积物空间分布受外源污染物、养殖活动和湿地水生植物的影响,氮、磷外源输入以水道Ⅰ为主,有机质输入以水道Ⅱ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流域 罗时江河口湿地 高原河口湿地 沉积物 有机质 空间分布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出境河流生态修复区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估 被引量:13
7
作者 张慧娟 刘云根 +2 位作者 侯磊 王妍 齐丹卉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415-1424,共10页
为综合评价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对周围环境的生态风险及为治理重金属污染河流提供参考依据,以云南省文山州内跨境河流小白河生态修复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形态重金属在生态修复区沉积物中的空间分布规律,并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风... 为综合评价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对周围环境的生态风险及为治理重金属污染河流提供参考依据,以云南省文山州内跨境河流小白河生态修复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形态重金属在生态修复区沉积物中的空间分布规律,并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风险评估指数法(RAC),评价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状况和生态风险.结果表明:(1)生态修复区内沉积物中五种重金属空间分布规律存在差异,w(As)、w(Co)、w(Cu)、w(Pb)、w(Zn)的平均值分别为937.64、16.72、156.23、73.47、1 117.47 mg/kg,并且w(As)、w(Cu)和w(Zn)沿水流方向逐渐降低,到生态修复区出口又呈明显增加的分布规律,而w(Pb)和w(Co)呈逐渐增加的分布规律.(2)生态修复区中重金属主要赋存形态以残余态为主,稳定性大小依次为As>Pb>Cu>Co>Zn.(3)根据风险评估指数法,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对环境构成的风险依次为Zn>Co>Pb>Cu>As;根据潜在生态风险指数,As是主要的生态风险贡献因子,贡献率大于80%,具有较高的生态风险,其余重金属具有较低的生态风险.因此,在环境治理时既要考虑富集程度较严重的重金属元素,也不可忽视有效态含量较高的重金属元素给环境带来的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区 重金属 沉积物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 风险评估指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内梅罗指数的阳宗海湖滨湿地水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21
8
作者 王书锦 刘云根 +4 位作者 侯磊 梁启斌 王妍 詹乃才 张慧娟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9,14,共5页
在采集阳宗海湖滨湿地水样并测定水样中富营养化指标和重金属指标的基础上,用内梅罗指数法对不同湖滨湿地区域的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TP总平均质量浓度为0.095mg/L,是《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水标准(0.05mg... 在采集阳宗海湖滨湿地水样并测定水样中富营养化指标和重金属指标的基础上,用内梅罗指数法对不同湖滨湿地区域的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TP总平均质量浓度为0.095mg/L,是《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水标准(0.05mg/L)的1.9倍;COD总平均质量浓度为19.59mg/L,未超过GB 3838—2002Ⅲ类水标准(20mg/L);阳宗海湖滨湿地As污染最为严重,总平均质量浓度为0.112mg/L,超过了GB 3838—2002Ⅴ类水标准(0.10mg/L),Zn、Cu、Cr未超过GB 3838—2002Ⅲ类水标准,Cd、Mn、Ni、Pb、Co未检出;4个湖滨湿地区域富营养化指标的内梅罗指数评价结果均为良好,空间上表现为北部>东部>南部>西部;重金属指标的内梅罗指数评价结果为东部和北部中度污染水平,南部和西部重度污染水平,空间上表现为南部>西部>东部>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梅罗指数 阳宗海 湖滨湿地 水环境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15年剑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及趋势预测 被引量:10
9
作者 郭玉静 王妍 +4 位作者 郑毅 刘云根 侯磊 张超 闻国静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7-93,共7页
基于1990—2015年6期Landsat影像数据,借助Arc GIS平台,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及CA-Markov模型,研究了近25年剑湖流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并预测其未来15年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90—2015剑湖流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发... 基于1990—2015年6期Landsat影像数据,借助Arc GIS平台,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及CA-Markov模型,研究了近25年剑湖流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并预测其未来15年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90—2015剑湖流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变化面积达8.18%,变化速度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又增加的趋势;25年间水域面积减少93.51 hm^2,未利用地面积减少2 664.99 hm^2,农地面积增加1 038.42 hm^2,林地面积增加450.81 hm^2,建筑用地面积增加1 269.27 hm^2,土地利用强度逐渐增大;2015—2020年、2020—2030年土地利用格局基本保持了1990—2015年的变化趋势,建筑用地和林地继续增加,预计2030年建筑用地和林地面积将分别为3 300、33 588 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湖流域 土地利用 转移矩阵 CA-Markov模型 变化动态 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宗海湖滨湿地沉积物砷和有机质对磷赋存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梦莹 郑毅 +3 位作者 刘云根 侯磊 王妍 梁启斌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171-2179,共9页
以云南省阳宗海南岸湖滨湿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沉积物中总砷(TAs)、总磷(TP)及各形态无机磷的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并对沉积物中TAs和有机质(OM)含量与各形态磷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TAs含量(1.84~24.37 mg·kg^(-1))... 以云南省阳宗海南岸湖滨湿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沉积物中总砷(TAs)、总磷(TP)及各形态无机磷的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并对沉积物中TAs和有机质(OM)含量与各形态磷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TAs含量(1.84~24.37 mg·kg^(-1))处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Ⅲ级限值的警戒线,表层富集明显,湖滨湿地对砷具有拦截作用;沉积物TP含量受上游人为干扰方式影响,农田和农村综合干扰样带的TP含量最高(604.13 mg·kg^(-1)),表层富集明显,湖滨湿地对外源磷也有截留作用,无机磷形态中以磷石灰型(Ca_(10)-P)为主,活性磷酸二钙磷(Ca_2-P)和磷酸八钙磷(Ca_8-P)、潜在释放的磷酸铝盐(Al-P)和磷酸铁盐(Fe-P)、惰性的闭蓄态磷酸盐(O-P)含量均较低;沉积物TAs和OM含量对磷的赋存状态均存在影响,主要与砷-磷在沉积物上的竞争吸附作用以及沉积物环境因素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宗海湖滨湿地 沉积物 砷-磷 无机磷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宗海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慧娟 刘云根 +4 位作者 梁启斌 王妍 侯磊 詹乃才 王书锦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353-359,共7页
对沉积物中重金属进行污染评价及来源分析有助于为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决策依据。该研究以阳宗海不同湖岸湖滨湿地沉积物为研究对象,运用沉积物富集系数法和内梅罗指数法评价沉积物中9种重金属污染程度,并运用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法对重... 对沉积物中重金属进行污染评价及来源分析有助于为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决策依据。该研究以阳宗海不同湖岸湖滨湿地沉积物为研究对象,运用沉积物富集系数法和内梅罗指数法评价沉积物中9种重金属污染程度,并运用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法对重金属污染来源进行识别。结果表明:(1)阳宗海湖滨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在不同湖岸呈现不同分布特征,As、Cd、Cr、Zn、Mn在东部含量较高,Co、Cu、Ni最高值出现在北部;Pb最高值出现在南部;(2)在研究区域Cd属于重度污染,As、Zn、Cu、Cr、Ni、Pb和Co均属于中等污染水平,且EF值均大于1,表明该研究区的重金属污染物除了来自地壳和自然风化过程,还受到于人类活动、工业生产等外源污染影响;(3)阳宗海不同湖岸重金属Mn和Cd累积效应最为显著,在东部湖滨湿地As和Cu的累积效应也较显著,其余重金属在不同湖滨湿地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污染累积;(4)因子分析可将9种重金属归为第一主成分(Zn、Cu、Cd、Ni、Pb、Co、Mn),贡献率为72.16%,为工业因子,第二主成分(As、Cd)为能源因子,通过聚类表明,该研究区域在污染程度上可分为3大类,主要受西南季风、铝厂、火电厂等影响。基于该研究结果,在今后环境治理时应该加强污染源控制,保护阳宗海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宗海 沉积物 重金属 污染程度 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污染河流生态修复区沉积物砷形态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慧娟 刘云根 +3 位作者 王妍 侯磊 詹乃才 王书锦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92-397,412,共7页
生态修复是重金属污染河流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以云南省文山州内跨境河流小白河生态修复区为研究对象,探析了不同形态砷在小白河生态修复区沉积物表层(0~10cm)、中层(10~20cm)和底层(20~30cm)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表、中、底层... 生态修复是重金属污染河流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以云南省文山州内跨境河流小白河生态修复区为研究对象,探析了不同形态砷在小白河生态修复区沉积物表层(0~10cm)、中层(10~20cm)和底层(20~30cm)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表、中、底层中主要以残余态砷存在;残余态砷随沉积物深度的增加占比逐渐增大。表层中可氧化态砷>弱酸可提取态砷>可还原态砷;中层中可氧化态砷>弱酸可提取态砷>可还原态砷;底层中可氧化态砷>可还原态砷>弱酸可提取态砷。(2)小白河表层沉积物中砷全量总体呈B断面>D断面>C断面。(3)有机质与可还原态、可氧化态砷的结合趋势较大。(4)随着采样深度的增加,可提取态砷明显减少。故在利用该生态修复区进行环境治理时,应该重点针对表层沉积物进行定期清淤,减少该层沉积物的环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区 沉积物 形态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者黑岩溶湖泊湿地湖滨带景观格局演变对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28
13
作者 郭玉静 王妍 +3 位作者 刘云根 郑毅 张超 侯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711-1721,共11页
湖滨带作为湖泊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带,是健康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滨带景观格局的演变会对湿地水质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探究影响岩溶湿地水质变化的湖滨带关键景观因子,对深入了解景观格局对岩溶湿地水质的影响过程与机制具有重... 湖滨带作为湖泊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带,是健康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滨带景观格局的演变会对湿地水质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探究影响岩溶湿地水质变化的湖滨带关键景观因子,对深入了解景观格局对岩溶湿地水质的影响过程与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选择普者黑岩溶湖泊湿地为研究对象,以2005、2007、2009、2011年共4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及水质监测数据为基础,通过划定湖泊湿地湖滨带缓冲区域,运用秩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研究湖滨带景观格局对普者黑岩溶湖泊湿地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湖滨带不同缓冲区内景观结构类型比例差异较大;枯水期水质与土地利用类型和景观格局指数的影响大于丰水期;景观格局在不同缓冲区尺度对岩溶湿地的水质具有不同的效应;随着监测点缓冲距离的增加,个别景观指数可较好的揭示湖滨带景观格局演变对岩溶湿地水质的影响,其中,蔓延度指数(CONTAG)、斑块结合度指数(COHSION)、均匀度指数(SHEI)对水质参数的影响较大,边界密度(ED)、聚集度(AI)对水质参数的影响随缓冲距离的增加逐渐减弱,其他景观指数对水质影响差异并不明显,最大斑块指数(LPI)在缓冲距离≤300m的区域内与水质的关系较密切,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数(AWMPFD)与水质参数有显著负相关性,多样性指数(SHDI)对水质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另外,大部分水质参数与土地利用面积比例有较好的相关性,且湿地面积比例是表征岩溶湖泊湿地水环境质量的主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湖泊湿地 景观指数 相关分析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宗海湖滨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慧娟 刘云根 +1 位作者 王妍 侯磊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4-50,共7页
以阳宗海不同湖岸湖滨湿地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分析测定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含量,评价不同湖岸重金属的污染程度,探讨在不同干扰方式下湖滨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的主要污染特征,为阳宗海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阳宗海湖滨... 以阳宗海不同湖岸湖滨湿地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分析测定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含量,评价不同湖岸重金属的污染程度,探讨在不同干扰方式下湖滨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的主要污染特征,为阳宗海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阳宗海湖滨湿地不同湖岸7种重金属元素污染程度存在差异,表现为:东岸>北岸>南岸>西岸。As、Cd、Cr、Zn、Mn的最高值出现在东岸,Co、Cu、Ni的最高值出现在北岸,Pb的最高值出现在南岸。(2)不同区域湿地沉积物中,东岸(Cu、Ni、As、Cd)、南岸(Cu、Cd)、西岸(Cd)、北岸(Cu、Ni、Cd)的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土壤环境质量2级标准,是主要污染因子,Cu、Ni、As、Cd的含量分别为43.41~111.15、41.64~57.23、10.28~65.31、1.02~1.99 mg/kg;(3)阳宗海流域上游的铝厂、电厂等高污染企业产生的工业"三废"未经有效净化直接排放,流域周围生活污水、化肥和农药等农业面源污染是导致湖泊重金属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4)湖滨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与有机质、全磷之间相互影响,Cu、Ni、As和Cd与全磷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74、0.790、0.357和0.626(P<0.01),增加磷的含量,会增加沉积物对重金属的吸附量;Cu、Ni、As和Cd与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93、0.451、0.406和0.497(P<0.01)。有机质的降解促进金属离子的释放,使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宗海 湖滨湿地 沉积物 重金属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白河生态修复区沉积物中砷的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慧娟 刘云根 +2 位作者 侯磊 王书锦 詹乃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55-62,共8页
【目的】研究生态修复区重金属砷的分布特征及其潜在生态风险,为重金属污染河流治理工程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云南省文山州内跨境河流小白河生态修复区为研究对象,沿水流方向设置A、B、C、D、E 5个断面,其中A断面位于生态修... 【目的】研究生态修复区重金属砷的分布特征及其潜在生态风险,为重金属污染河流治理工程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云南省文山州内跨境河流小白河生态修复区为研究对象,沿水流方向设置A、B、C、D、E 5个断面,其中A断面位于生态修复区上游,为背景断面;E断面位于生态修复区下游,为削减断面;B、C、D断面位于生态修复区内,均为控制断面,采集5个断面的沉积物样品,分析了小白河生态修复区表层(0~10cm)、中层(10~20cm)和底层(20~30cm)沉积物总砷含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并运用Hakanson方法对沉积物中砷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云南小白河流域沿水流方向5个断面河心位置表层沉积物中的总砷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生态修复区砷沉积效果明显,修复区下游断面河心位置表层沉积物中的总砷含量((1.29±0.001)g/kg)相对上游断面((1.39±0.001)g/kg)降低7.19%。水平方向上,在相同水力停留时间下,生态修复区内沿水流方向上3个控制断面表层(0~10cm)沉积物中总砷含量平均值表现为D断面((4.05±2.02)g/kg)>B断面((3.49±3.36)g/kg)>C断面((2.15±1.92)g/kg)。垂直方向上,生态修复区3个断面沉积物中总砷含量平均值表现为表层>中层>底层,呈现出明显的表层富集特征。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生态修复区3个断面沉积物中砷污染处于"高"及其以上等级的生态风险。【结论】小白河重金属砷污染风险较高,在进行治理时应对生态修复区沉积物进行清淤,并进行污染源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区 沉积物 空间分布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岩溶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钙分布及形态特征 被引量:11
16
作者 倪大伟 王妍 +4 位作者 刘云根 侯磊 杨桂英 王艳霞 闻国静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3-88,共6页
以滇东南普者黑小流域典型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测定裸地、林地、旱地、水田及湿地5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的全钙含量、各形态钙含量、全磷含量、有机质含量、土壤酸碱度(p H)及土壤的粒径组成(黏粒、粉粒和砂粒),采用冗余... 以滇东南普者黑小流域典型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测定裸地、林地、旱地、水田及湿地5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的全钙含量、各形态钙含量、全磷含量、有机质含量、土壤酸碱度(p H)及土壤的粒径组成(黏粒、粉粒和砂粒),采用冗余分析(RDA)的方法,分析5种土地利用类型钙的分布与土壤理化指标的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5种土地利用类型中,裸地和旱地的钙含量处于较低水平,林地、水田及湿地钙含量处于较高水平;全钙及4种钙形态含量的空间分布趋势一致,均表现为林地>水田>湿地>旱地>裸地;5种土地利用类型下各形态钙含量大小排序表现为酸可提取态钙>可还原态钙>可氧化态钙>残渣态钙;总体来看,钙含量均受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而变化,钙含量均因土壤深度而表现出差异显著,并且以表层富集明显;流域内土壤属于砂质土,多呈中性或微酸性,有机质含量丰富,磷素水平较高;冗余分析表明酸碱度是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钙含量分布的最主要土壤理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流域 土地类型 土壤 钙形态 理化指标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南典型岩溶湖滨湿地水体-沉积物-植物总磷分布特征 被引量:7
17
作者 詹乃才 王妍 +3 位作者 刘云根 侯磊 王书锦 张慧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0-60,共11页
【目的】探讨农业面源污染下岩溶湖滨湿地"水体-植物-沉积物"体系中总磷(TP)的时空分异特征,以期为岩溶湖泊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以滇东南岩溶湿地为研究对象,在普者黑湖滨湿地设置典型样地,... 【目的】探讨农业面源污染下岩溶湖滨湿地"水体-植物-沉积物"体系中总磷(TP)的时空分异特征,以期为岩溶湖泊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以滇东南岩溶湿地为研究对象,在普者黑湖滨湿地设置典型样地,采用典型样带法布点方式,在研究区布设3条平行样带(编号Ⅰ、Ⅱ和Ⅲ),每条样带上等距布设不同采样点,于2014年10月和2015年1,4,7月采集研究区不同样点对应的水体、沉积物及茭草茎、叶,测定水体总磷(TP)质量浓度和沉积物及植物样品TP含量,并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结果】水体TP质量浓度表现为4月>1月>10月>7月,1,4和10月份水体TP质量浓度沿湖岸辐射区-湖滨湿地区-湖心辐射区方向呈现明显递减趋势;而7月份水体TP质量浓度较小,无明显变化规律。表层(0~5cm)沉积物TP含量表现为10月>4月>1月>7月,秋、春季沉积物TP污染较冬、夏季严重,各季节沉积物TP含量沿湖岸辐射区-湖心辐射区间总体均呈现递减的变化规律;在垂向分布上,随深度的增加,沉积物TP含量总体呈现递减趋势,且表层沉积物TP含量与中层(5~10cm)、底层(10~15cm)均呈显著差异(P<0.05)。茭草茎、叶TP含量均表现为4、7月份高于10、1月份,叶TP含量高于茎,且茭草的茎、叶分别与中层、底层沉积物TP含量呈现极显著相关性(P<0.01),但其沿湖岸辐射区-湖心辐射区间无明显变化。【结论】普者黑岩溶湖滨湿地水体TP质量浓度和沉积物与植物TP含量均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分异性,且湖滨湿地对外源磷具有良好的截留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湖滨湿地 时空分异 总磷 截留作用 滇东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南典型岩溶湿地沉积物不同形态磷分布特征 被引量:5
18
作者 詹乃才 刘云根 +4 位作者 王妍 梁启斌 侯磊 王书锦 张慧娟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772-1780,共9页
以滇东南普者黑岩溶湿地为研究对象,设置典型样地,采用典型样带布点方式,探索稻田湿地、草甸湿地和湖滨湿地区域中沉积物总磷(TP)和各形态磷(磷酸二钙,Ca2-P;磷酸八钙,Ca8-P;磷酸十钙,Ca10-P;铝磷,Al-P;闭蓄态磷,O-P)含量分布特征,并分... 以滇东南普者黑岩溶湿地为研究对象,设置典型样地,采用典型样带布点方式,探索稻田湿地、草甸湿地和湖滨湿地区域中沉积物总磷(TP)和各形态磷(磷酸二钙,Ca2-P;磷酸八钙,Ca8-P;磷酸十钙,Ca10-P;铝磷,Al-P;闭蓄态磷,O-P)含量分布特征,并分析各形态磷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稻田湿地、草甸湿地、湖滨湿地区域中沉积物总磷含量变化幅度较大,依次为稻田湿地>湖滨湿地>草甸湿地。沉积物各形态磷组分中,以Ca-P为主,且Ca-P中的Ca10-P所占比例最高,对沉积物TP贡献最大。Ca2-P、Ca8-P、O-P、Ca10-P的空间分布特征与TP一致。湖滨湿地区沉积物各形态磷含量垂直方向总体均以表层(0—5 cm)最高,并依次向下层递减。沉积物中各形态磷与TP含量均呈正相关,其中,Ca2-P、Al-P与TP显著相关,对沉积物TP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者黑 岩溶湿地 沉积物 磷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砷污染高原湖滨湿地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能力及影响因素探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赵蓉 刘云根 +5 位作者 侯磊 杨桂英 王妍 齐丹卉 李梦莹 任伟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55-859,共5页
选取云南阳宗海湖滨湿地沉积物为研究对象,以阳宗海农田土壤为对照,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不同砷污染程度的沉积物对磷酸盐吸附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低浓度磷酸盐时吸附能力为底层沉积物>表层沉积物>农田土壤;高浓度磷... 选取云南阳宗海湖滨湿地沉积物为研究对象,以阳宗海农田土壤为对照,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不同砷污染程度的沉积物对磷酸盐吸附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低浓度磷酸盐时吸附能力为底层沉积物>表层沉积物>农田土壤;高浓度磷酸盐时吸附能力为表层沉积物>底层沉积物>农田土壤;主要与沉积物表面的吸附点位的分布差异有关。(2)砷污染沉积物中活性态砷的含量及水体pH是影响沉积物富集磷的重要因素。(3)可还原态砷、水体pH、弱酸提取态砷对磷酸盐的吸附有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宗海湖滨湿地 砷污染 磷酸盐吸附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者黑岩溶湖滨湿地沉积物全磷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2
20
作者 詹乃才 刘云根 +3 位作者 王妍 梁启斌 王书锦 张慧娟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9-134,共6页
以滇东南岩溶湖滨湿地为研究对象,在普者黑湖滨湿地设置典型样地,探讨不同人为干扰方式(农业和农村)下,湖滨湿地在湖岸-湖心过程中沉积物全磷(TP)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全磷在农业和农村干扰条件下湖滨湿地沉积物水平及垂直分布... 以滇东南岩溶湖滨湿地为研究对象,在普者黑湖滨湿地设置典型样地,探讨不同人为干扰方式(农业和农村)下,湖滨湿地在湖岸-湖心过程中沉积物全磷(TP)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全磷在农业和农村干扰条件下湖滨湿地沉积物水平及垂直分布规律一致,具体表现为:水平方向w(TP)总体按照湖岸-湖心依次递减的变化趋势;垂直方向w(TP)以表层最高,并依次向下层递减;(2)分析2种人为干扰方式下的湖滨湿地沉积物w(TP)分布差异性表明,2种人为干扰方式下的湖滨湿地均存在对面源污染中磷素的拦截作用,且农村干扰方式下的湖滨湿地沉积物对面源污染中磷素的拦截效果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布 全磷 沉积物 湖滨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