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人为干扰下纳帕海湿地植物多样性特征及保护建议
1
作者 刘文豪 董洪进 +2 位作者 陈丽 邹乐 李璐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7期103-107,共5页
纳帕海湿地开发与保护的矛盾突出。为探究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实施后其植物多样性特征,采用样方调查和踏查法,比较分析不同人为干扰下植物多样性特征。结果显示:机制实施后,纳帕海湿地植物的种类、数量、盖度和生物量等明显提高,物种组成丰... 纳帕海湿地开发与保护的矛盾突出。为探究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实施后其植物多样性特征,采用样方调查和踏查法,比较分析不同人为干扰下植物多样性特征。结果显示:机制实施后,纳帕海湿地植物的种类、数量、盖度和生物量等明显提高,物种组成丰富,以草本植物为主(29科62属88种),蕨类植物1种(满江红)。调查到的均为草本植物,多年生最多(64种,72.73%),一年生次之(24种,27.27%),用途包括药用(32种)、牧草或饲料(17种)、食用(6种)、观赏(4种)及其他(5种)。轻微人为干扰会增加物种数量,但生物量和植物盖度则会下降,随着干扰的加剧,物种数量、生物量和植物盖度明显下降,受重度人为干扰的区域土壤沙化且物种组成单一。结果表明:禁牧围封和控制人为干扰可以提高纳帕海湿地的植物多样性;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对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显著效果,对该地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干扰 植物多样性 纳帕海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比较
2
作者 张文俊 杨秀彪 +4 位作者 张峻铭 欧朝蓉 刘旭辉 魏晓燕 孙仕仙 《云南林业》 2024年第9期70-79,共10页
科学评估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对湿地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当量因子法、修正后的当量因子法、功能价值法评估2020年云南省湿地ESV,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与评价,继而提出一种兼顾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平... 科学评估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对湿地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当量因子法、修正后的当量因子法、功能价值法评估2020年云南省湿地ESV,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与评价,继而提出一种兼顾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平衡性的湿地ESV评估方法。评估结果表明,以当量因子法、修正后的当量因子法和功能价值法评估的云南湿地ESV分别为1041.28亿元、7288.96亿元和6647.67亿元。以修正后的当量囚子法和功能价值法评估的湿地生态保护价值与生态可持续利用的价值分别为10:1和1:1。前者评估结果因高估调节服务价值,过于强调湿地保护而弱化了湿地可持续利用价值,后者因高估水资源价值弱化了湿地生态保护价值。云南湿地生态系统应兼顾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平衡性的湿地ESV评估方法,研究结果为4508.91亿元,占云南当年GDP的18.39%,其湿地生态保护价值与可持续利用价值为5:1。评估结果可为云南湿地ESV评估提供理论依据和促进云南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当量因子修正法 功能价值评价法 评估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达措国家公园保护优先区识别与核心保护区效能评估
3
作者 曾昊 张勇 苏旭坤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7094-7104,共11页
厘清国家公园尺度上保护优先区的空间分布及核心保护区的保护效能,对国家公园体系的建设和管理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以普达措国家公园为例,基于MaxEnt模型模拟重点保护物种的分布,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识别生态系统类型,并使用生态系... 厘清国家公园尺度上保护优先区的空间分布及核心保护区的保护效能,对国家公园体系的建设和管理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以普达措国家公园为例,基于MaxEnt模型模拟重点保护物种的分布,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识别生态系统类型,并使用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模型(InVEST)评估其功能,通过Zonation模型依次识别单一因素及集成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保护优先区,并评估核心保护区的保护效能与保护空缺。结果表明:(1)保护优先区主要集中在公园西侧,以碧塔海省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为中心向外辐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保护优先区存在约24.3%的空间重叠。(2)在重要物种保护类别方面,综合核心保护区对保护哺乳动物、植物和鸟类的保护效果分别为54.0%、48.8%和38.9%。在重要生态系统服务方面,综合核心保护区对水源涵养、碳储量、生境质量和土壤保持的覆盖率分别为63.1%、58.5%、63.4%和31.4%。(3)综合核心保护区覆盖了51.2%的集成保护优先区,且存在较大保护空缺,Ⅰ级、Ⅱ级和Ⅲ级保护优先区的保护空缺面积占公园比例分别为4.2%、5.2%和5.3%。研究可为国家公园尺度上保护优先区与空缺识别及分区优化提供科学参考和方法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达措国家公园 核心保护区效能 保护优先区 生态系统服务 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技术的滇池流域湿地植物氮含量估算模型构建 被引量:6
4
作者 杨迈 李晓琳 +2 位作者 郑毅 欧朝蓉 孙仕仙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0-89,共10页
以滇池流域为研究区,利用S-R3500光谱仪采集芦苇、菰、香蒲和风车草4种典型滇池湿地植物的光谱数据,应用A33型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湿地植物叶片氮含量,筛选出氮含量最敏感的光谱特征波段和变换形式参量,建立湿地植物叶片高光谱氮含量估... 以滇池流域为研究区,利用S-R3500光谱仪采集芦苇、菰、香蒲和风车草4种典型滇池湿地植物的光谱数据,应用A33型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湿地植物叶片氮含量,筛选出氮含量最敏感的光谱特征波段和变换形式参量,建立湿地植物叶片高光谱氮含量估算模型。结果表明:4种湿地植物的光谱曲线与健康绿色植被的光谱曲线趋势一致,但在800~1350 nm和1650~1800 nm波段存在差异,一阶微分、二阶微分和“三边”参数光谱变换可以更加突出4种湿地植物的光谱特征;芦苇二阶微分1836 nm、香蒲二阶微分881 nm、菰一阶微分1264 nm、风车草二阶微分1665 nm波长和氮含量相关系数绝对值最大;菰的“三边”参数红边面积和蓝边面积的比值、红边面积和蓝边面积的归一化值,香蒲的红边幅值、红边面积、“绿峰”反射率和“红谷”反射率比值、红边面积和蓝边面积比值和氮含量相关系数绝对值最大,且呈极显著相关(P<0.01);4种湿地植物基于光谱二阶微分构建的氮含量估算模型精度比一阶微分高,基于光谱“三边”参数构建的氮含量的估算模型精度最高且误差最小;4种湿地植物基于“三边”参数构建的氮含量估算多元逐步回归模型估测效果较好。基于高光谱技术的湿地植物养分含量估算模型技术可以长时序快速地监测大面积湿地植被养分含量的时空动态变化,为湿地植物远程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 高光谱 湿地植物 氮含量 估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高原湖泊水葱克隆生长与有性繁殖特征及影响因子
5
作者 赵飘 刘振亚 +4 位作者 王娜 牛孟莹 艾静 肖德荣 王行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126-1135,共10页
为掌握挺水植物克隆生长与有性繁殖参数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及环境因子对植物繁殖的影响路径,该文利用云南高原的立体地形,通过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探讨6个湖泊共有挺水植物水葱(Schoenoplectus tabernaemontani)的克隆生长、有性繁殖的... 为掌握挺水植物克隆生长与有性繁殖参数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及环境因子对植物繁殖的影响路径,该文利用云南高原的立体地形,通过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探讨6个湖泊共有挺水植物水葱(Schoenoplectus tabernaemontani)的克隆生长、有性繁殖的地理差异和变化规律以及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密度、株高、基径等克隆生长参数,以及结实率、穗生物量及其投资比、种子产量、活性种子数等繁殖参数在不同地理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地上生物量无显著差异。(2)密度、株高、结实率、穗生物量及其投资比等参数具有显著的经纬度、海拔地带性分布特征,其中密度随纬度和海拔的增加而增加、随经度的增加而减小,而株高、结实率、穗生物量及其投资比随纬度和海拔的增加而减小、随经度的增加逐渐增大。(3)暖月和冷月均温,土壤全氮、全磷是影响水葱克隆生长(密度、株高)的关键因子,其中暖月均温影响最大,年均降水、土壤有机碳是影响水葱有性繁殖的关键因子,其中年均降水影响最大。综上认为,气候因子(暖月均温、冷月均温和年均降水)是影响云南高原湖泊湖滨带植物水葱生长和繁殖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挺水植物 湖滨带 繁殖策略 气候变化 高原湖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茎泽兰水提液对云南松及其种子萌发关键酶活性的化感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丁玉峰 杨砚静 +1 位作者 王晓丽 曹子林 《种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1-115,共5页
为探讨化感作用对种子萌发关键酶的影响,采用培养皿滤纸法,研究紫茎泽兰不同浓度水提液对云南松种子萌发及其过程中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纤维素酶、α-淀粉酶、β-淀粉酶等6种酶活性的影响,并分析种子萌发与酶活性之间... 为探讨化感作用对种子萌发关键酶的影响,采用培养皿滤纸法,研究紫茎泽兰不同浓度水提液对云南松种子萌发及其过程中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纤维素酶、α-淀粉酶、β-淀粉酶等6种酶活性的影响,并分析种子萌发与酶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浓度水提液对云南松种子萌发及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当水提液浓度为0.005 g/mL时,云南松种子萌发率、萌发速率、6种酶活性均高于对照,而随着浓度升高抑制作用增强。种子萌发率与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纤维素酶等3种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其他3种酶活性呈正相关。紫茎泽兰可通过影响酶活性进而影响云南松种子萌发及天然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茎泽兰 云南松 化感作用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卡种植对云南会泽越冬斑头雁栖息地利用和选择的影响
7
作者 刘红 雷宇 +3 位作者 孟子文 张建军 陈南英 刘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9221-9232,共12页
玛卡(Lepidium meyenii)作为一种滋补药材在2012年引入我国西南地区,随后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在2018年前后因市场价格回落,其种植规模迅速萎缩。云南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念湖片区是斑头雁(Anser indicus)的重要越冬地,也是玛卡的... 玛卡(Lepidium meyenii)作为一种滋补药材在2012年引入我国西南地区,随后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在2018年前后因市场价格回落,其种植规模迅速萎缩。云南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念湖片区是斑头雁(Anser indicus)的重要越冬地,也是玛卡的主要产区之一,玛卡种植面积的剧烈变化也为研究农田候鸟对农耕环境的适应性提供了契机。于2015—2020年在使用卫星跟踪技术在会泽保护区对8只越冬斑头雁进行了长时跟踪,在个体水平上比较了玛卡种植期(2015—2018年)和传统作物种植期(2019—2021年)越冬斑头雁栖息地利用和选择的差异,结果表明:(1)在两个时期,斑头雁的栖息地利用模式发生了剧烈改变。在玛卡种植期斑头雁主要利用沼泽(71.29±3.54)%,其次为耕地(18.12±2.90)%和深水水域(10.59±5.97)%,而在传统作物种植期,主要的利用类型则转变为耕地(74.44±4.84)%,其次为沼泽(12.53±6.97)%和深水水域(12.25±2.44)%。(2)对于同一只斑头雁个体,在不同越冬年份,其栖息地利用模式较稳定。A5号斑头雁在2019年和2020年越冬季均表现为对耕地利用率较高,分别为76.95%和80.41%;A6号斑头雁在2019、2020和2021年越冬时,均偏好利用耕地,利用率分别为76.52%、80.61%和75.74%。(3)在栖息地选择方面,斑头雁对9个环境因子均具有选择性。根据随机森林模型评估结果,最重要的因子均为距夜栖地距离,表明斑头雁对夜栖水环境的依赖性。在其它因子上,两个时期则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玛卡种植期,斑头雁栖息地选择模式中各类因子的优先顺序为夜栖地>主要觅食地>回避类栖息地>人为干扰因子;在传统作物种植期则为夜栖地>回避类栖息地>人为干扰因子>主要觅食地。综合来看,玛卡种植会对斑头雁产生不利影响,不仅会直接减少斑头雁的优质栖息地面积,而且会直接改变斑头雁栖息地利用和选择模式。建议在保护区内或周边区域实施大规模农业耕种模式调整时,应充分考虑农田鸟类的栖息地需求,进行科学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头雁 玛卡 随机森林 栖息地选择 栖息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跟踪揭示过境贵阳红隼迁徙路线
8
作者 李超 雷宇 刘强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111,共1页
2019年4月1日在贵阳机场(106°48'E,26°32'N)巡检时于雾网设置区发现1只雄性红隼Falco tinnunculus个体,为其佩戴了卫星跟踪器(编号:L-100;YH-GTG0306,粤海)。选择精确度为±5 m(PDOP<2)的定位点进行分析,跟踪... 2019年4月1日在贵阳机场(106°48'E,26°32'N)巡检时于雾网设置区发现1只雄性红隼Falco tinnunculus个体,为其佩戴了卫星跟踪器(编号:L-100;YH-GTG0306,粤海)。选择精确度为±5 m(PDOP<2)的定位点进行分析,跟踪器工作至2020年5月11日在繁殖地信号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踪器 卫星跟踪 信号丢失 贵阳机场 迁徙路线 定位点 红隼 繁殖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有枝角类盾额隆背溞滇池首次记录及其形态特征
9
作者 陈国柱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7-89,共13页
在滇池流域首次采集到稀有枝角类物种盾额隆背溞Bunops scutifrons,分布调查显示,盾额隆背溞目前在滇池的5个区域有分布,并首次在鱼类消化道中检出;丰度低(0.1~0.5只/L)、在浮游动物群落中数量占比也极低(<1%)。形态观察显示,盾额隆... 在滇池流域首次采集到稀有枝角类物种盾额隆背溞Bunops scutifrons,分布调查显示,盾额隆背溞目前在滇池的5个区域有分布,并首次在鱼类消化道中检出;丰度低(0.1~0.5只/L)、在浮游动物群落中数量占比也极低(<1%)。形态观察显示,盾额隆背溞体型微小,Ⅰ龄期幼溞体长0.35 mm±0 mm(n=4),怀卵雌溞体长0.80 mm±0.11 mm(0.55~1.15 mm,n=287)。未发现雄溞。以典型的颈吸附器、宽厚的隆脊等形态特征,与滇池已知枝角类明显区分;又以成溞壳瓣背缘无明显锯齿与同属的锯尾隆背溞B.serricaudata区分。Ⅰ~Ⅱ龄期幼溞壳瓣背缘有明显锯齿,提示盾额隆背溞与锯尾隆背溞可借助实验分类学方法进行特征鉴别。盾额隆背溞COⅠ序列长677 bp,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其与产自墨西哥的锯尾隆背溞相似种B.cf.serricaudata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与粗毛溞科Macrothricidae其他已分析物种的亲缘关系较远。盾额隆背溞在滇池的发现为深入研究该物种稀有成因奠定了关键基础,也为进一步了解物种濒危机制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额隆背溞 分布 形态特征 孵育囊膜片 稀有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5-2019年香格里拉市高寒草甸景观格局和潜在生产力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晓蓉 崔媛 +5 位作者 张勇 许建伟 岳海涛 吴凯婷 曾昊 武慧敏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16,共11页
基于Landsat冬季遥感影像,提取1995-2019年香格里拉市高寒草甸的空间分布范围并计算草甸景观格局指数、根据水热条件估算高寒草甸的潜在净初级生产力(NPP),分析上述指数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995-2019... 基于Landsat冬季遥感影像,提取1995-2019年香格里拉市高寒草甸的空间分布范围并计算草甸景观格局指数、根据水热条件估算高寒草甸的潜在净初级生产力(NPP),分析上述指数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995-2019年香格里拉市气候呈暖干化趋势,社会经济指标快速发展。整体来看,香格里拉市高寒草甸面积从1995年1 058.73 km^(2)下降到2019年755.35 km^(2),草甸潜在NPP从96.1×10^(4) t/a下降到58.7×10^(4) t/a,这2个指标与区域平均气温、人口数量、第一产业GDP、第二产业GDP、第三产业GDP和大家畜存栏量呈负相关,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分区域来看,草甸面积和潜在NPP的变化过程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且这种异质性与气候暖干化的空间异质性高度重合。香格里拉市高寒草甸景观呈破碎化趋势,破碎化程度与气温和社会经济指标呈正相关,与降水量呈负相关。在气候暖干化和人为干扰强度增加的背景下,香格里拉市高寒草甸正在经历明显的退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格里拉 高寒草甸 景观格局 净初级生产力 气候暖干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区间Fisher最优分割法的汛期分期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林家慧 李俊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1-98,共8页
汛限水位动态控制调度是有效地进行水资源管理的重要途径,而科学的汛期分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针对汛期分期中传统的Fisher最优分割法分期指标不确定性及分期方案单一这两点不足,提出区间Fisher最优分割法。该方法结合了分位数与区... 汛限水位动态控制调度是有效地进行水资源管理的重要途径,而科学的汛期分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针对汛期分期中传统的Fisher最优分割法分期指标不确定性及分期方案单一这两点不足,提出区间Fisher最优分割法。该方法结合了分位数与区间数理论,利用分位数间距表示分期指标,改进传统Fisher分期方法的不足;以金沙江石鼓水文站1982~2018年逐日日均径流量数据为基础,使用改进方法对其进行汛期划分,并基于TOPSIS法将区间Fisher与传统Fisher及集对分析法进行对比分析,评价其模型的分期性能。结果表明:在不同上分位数下的分期结果分别为,0.999999上分位数主汛期为6月20日至9月22日、0.8上分位数主汛期为6月25日至9月27日、0.75上分位数主汛期为6月23日至10月4日、0.6上分位数主汛期为6月23日至10月5日,分期结果合理可信;同时TOPSIS法分析结果表明,区间Fisher分期方案与对比模型相比具有优越性。区间Fisher最优分割法提升了分期结果的可靠性且具有较高的灵活性与适用性,可为汛期分期研究提供合理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汛期分期 区间数 区间Fisher最优分割法 TOPSIS法 金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若尔盖高寒沼泽木里薹草气孔与光合性状对水位下降的响应
12
作者 张文耀 周么措 +3 位作者 胡再勤 吴正江 张昆 董李勤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405-4416,共12页
气孔调节着植物光合、蒸腾作用的平衡及其相互耦合过程,其在植物适应环境变化中起着关键作用。以若尔盖高原纳勒乔沼泽水位下降模拟控制实验平台为依托,研究木里薹草的叶片气孔性状以及光合性状对水位下降的响应,探讨木里薹草气孔性状... 气孔调节着植物光合、蒸腾作用的平衡及其相互耦合过程,其在植物适应环境变化中起着关键作用。以若尔盖高原纳勒乔沼泽水位下降模拟控制实验平台为依托,研究木里薹草的叶片气孔性状以及光合性状对水位下降的响应,探讨木里薹草气孔性状与光合性状之间的变异与权衡关系。结果表明:(1)水位下降后,木里薹草的气孔数量(NS)、气孔密度(SD)、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G_(s))、叶绿素含量(Chl)显著减少(P<0.05);气孔面积(SA)、叶片厚度(LT)、胞间CO_(2)浓度(Ci)显著增加(P<0.05);维管束面积(VA)、导管面积(CA)、筛管面积(STA)没有显著差异(P>0.05)。(2)木里薹草气孔性状、光合性状中所有性状均显著相关(P<0.05),但解剖性状只有CA与VA和STA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解剖特征与气孔特征、光合特征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但气孔特征与光合特征紧密联系,NS和SD均与G_(s)、P_(n)和T_(r)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SA与G_(s)、P_(n)和T_(r)呈极显著负相关(P<0.001)。(3)气孔特征与光合特征存在一定的协同变异关系,这种关系并非在不同水位条件下都存在。(4)此外,随着湿地水位下降,木里薹草由快速投资回报策略向缓慢投资回报策略转变。综上表明,木里薹草在适应低水位环境中展现出高度可塑性,气孔特征与光合性状之间的协同变异关系充分体现了木里薹草的权衡策略,反映了若尔盖高寒高原湿地植物叶片结构和功能对水位变化的适应性,有助于木里薹草在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孔性状 光合特征 解剖特征 水位下降 木里薹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帕海湿草甸和沼泽化草甸植物群落生物量分配差异及养分机制研究
13
作者 毕晓婷 杨浚恒 +5 位作者 崔海军 宋维峰 赵旭燕 王婷婷 普靖媛 元素瑶 《林草资源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7,共10页
以纳帕海湿草甸和沼泽化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实验,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比较2种草甸的生物量分配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使用冗余分析、蒙特卡罗置换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探索土壤理化性质与生物量分配的关系。... 以纳帕海湿草甸和沼泽化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实验,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比较2种草甸的生物量分配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使用冗余分析、蒙特卡罗置换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探索土壤理化性质与生物量分配的关系。结果表明:1)沼泽化草甸和湿草甸的生物量分配整体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01),沼泽化草甸地下生物量(BGB)、总生物量(TB)和根冠比(R/S)显著高于湿草甸(P<0.05),二者的地上生物量(AGB)无显著差异;2)沼泽化草甸的土壤总碳(TC)、总有机碳(TOC)、无机碳(IC)、碱解氮(AN)、电导率(EC)、体积含水量(SVWC)显著高于湿草甸(P<0.05),而土壤pH和速效钾(AK)显著低于湿草甸(P<0.05),二者间的土壤总氮(TN)、总磷(TP)、总钾(TK)、有效磷(AP)无显著差异;3)土壤总碳(TC)与地下生物量(BGB)、总生物量(TB)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总钾(TK)与地上生物量(AGB)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速效钾(AK)与地下生物量(BGB)、总生物量(TB)呈显著负相关(P<0.05)。纳帕海湿草甸和沼泽化草甸的生物量分配存在显著差异,土壤总碳(TC)、总钾(TK)和速效钾(AK)与生物量分配特征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帕海 湿草甸 沼泽化草甸 生物量分配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东亚地区安息香科的物种分布研究
14
作者 和正华 杨华 +2 位作者 吴海洋 陈佳福 田斌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4-131,共8页
通过收集安息香科物种的分布数据确定其现实物种分布格局,利用MaxEnt模型预测其过去、现在和未来(2050年、2070年)的潜在分布来评估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鉴定出安息香科各物种的长期稳定避难所,并根据这些物种长期稳定避难所的分布格局... 通过收集安息香科物种的分布数据确定其现实物种分布格局,利用MaxEnt模型预测其过去、现在和未来(2050年、2070年)的潜在分布来评估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鉴定出安息香科各物种的长期稳定避难所,并根据这些物种长期稳定避难所的分布格局识别了安息香科物种优先保护区域并提出保护建议。结果表明:安息香科物种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区域位于黔桂湘三省交界,向四周逐渐降低。限制该类群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最冷月份最低温度、日温度平均范围和土壤类型。从当前到2050年,有70.45%的物种潜在适生区面积减小,29.55%的物种潜在适生区面积增加,评估为易危和濒危的各有2种;到2070年,有79.55%的物种潜在适生区面积减少,20.45%的物种潜在适生区面积增加,评估为易危的有11种,濒危的有4种,极危的有1种。安息香科的长期稳定避难所主要分布在滇东南、桂北、黔桂交界处、湘桂交界处、湘南、粤湘赣三省交界处等地。滇东南、贵州西部和北部及黔桂湘三省交界的区域可以保护约50%的受威胁物种。安息香科物种将受到气候变化的强烈影响,建议使用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及时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息香科 物种分布 MaxEnt模型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恢复对土壤氧化亚氮排放影响的生物与非生物学机制
15
作者 杨胜秋 王邵军 +9 位作者 夏佳慧 李瑞 罗双 兰梦杰 郭晓飞 解玲玲 王郑钧 肖博 郭志鹏 张烨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0-421,共12页
氧化亚氮(N_(2)O)是仅次于二氧化碳(CO_(2))和甲烷(CH_(4))的第三大重要温室气体,森林恢复可能介导“植物-土壤生物-理化环境”的变化而显著影响土壤N_(2)O的排放动态,开展森林恢复对土壤N_(2)O排放过程影响的生物与非生物学机制研究,... 氧化亚氮(N_(2)O)是仅次于二氧化碳(CO_(2))和甲烷(CH_(4))的第三大重要温室气体,森林恢复可能介导“植物-土壤生物-理化环境”的变化而显著影响土壤N_(2)O的排放动态,开展森林恢复对土壤N_(2)O排放过程影响的生物与非生物学机制研究,对于理解森林土壤氮循环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综述了森林土壤N_(2)O产生的自养硝化、异养硝化、生物反硝化和硝化细菌反硝化4个微生物途径,探讨了森林恢复过程中生物因素(凋落物、根系生物量、根系分泌物、土壤微生物和动物群落)与非生物因素(气候类型、温度、水分、pH、碳库、氮库和磷钾库)变化对土壤N_(2)O排放过程的调控机制。目前,森林恢复对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研究集中于单因素机制解析,而有关多因素耦合“如何调控森林土壤N_(2)O排放的方向、强度及动态”的机制研究相对缺乏。未来森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过程的调控机制研究,应重点聚焦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背景下“植物-微生物-土壤动物-理化环境”多因子协同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以期为准确预测森林恢复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提供关键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恢复 N_(2)O排放 硝化作用 反硝化作用 生物调控 非生物调控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内污染与眼表疾病:关键污染物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2
16
作者 彭吾光 包亚博 +3 位作者 熊梅 刘海 杨极 向萍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8-436,共9页
关于室内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多关注于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而对于眼表健康的关注较少。本文聚焦于室内污染与眼表疾病,通过总结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综述了典型室内环境污染物对眼表健康的影响,总结了其病理机制,提出目前研究... 关于室内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多关注于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而对于眼表健康的关注较少。本文聚焦于室内污染与眼表疾病,通过总结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综述了典型室内环境污染物对眼表健康的影响,总结了其病理机制,提出目前研究的局限性,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展望。结果表明:室内环境中含有各种污染物,包括颗粒物、有机污染物、烟草烟雾、油烟以及微塑料、阻燃剂、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等新污染物,这些物质经眼表暴露或经循环系统进入人体后会诱导氧化应激和炎症介质产生,改变细胞周期,引起角膜和结膜损伤,破坏泪膜稳定性,导致多种角结膜疾病,如干眼病(症)、结膜炎、翼状胬肉等。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局限性在于许多眼表疾病的病理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污染物的识别并不全面;以往实验性的研究通常基于单一污染物开展,但实际上室内污染物来源复杂,种类繁多。未来的研究应考虑多因素复合暴露并考虑各因素间相互作用,利用暴露组学和多组学联合分析,精准识别污染物并探明其与眼表疾病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内污染 眼表健康 病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帕海湖滨沼泽化草甸表层土壤种子库特征对短期围封禁牧的响应
17
作者 毕晓婷 杨浚恒 +6 位作者 崔海军 宋维峰 赵旭燕 石珣珣 张璞韬 元素瑶 李云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5359-5368,共10页
土壤种子库是植被恢复及更新演替的种源基础,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聚焦于滇西北高原湿地纳帕海湖滨沼泽化草甸,探讨短期围封禁牧对土壤种子库的影响。通过野外采样和种子萌发鉴定,比较了放牧和短期围封禁牧(3年)... 土壤种子库是植被恢复及更新演替的种源基础,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聚焦于滇西北高原湿地纳帕海湖滨沼泽化草甸,探讨短期围封禁牧对土壤种子库的影响。通过野外采样和种子萌发鉴定,比较了放牧和短期围封禁牧(3年)对表层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多样性及功能类群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短期围封禁牧显著改变了土壤种子库的多样性,降低了土壤种子库Shannon-Wiener和Pielou指数(P<0.05),同时显著增加了莎草种子密度(P<0.05);杂类草种子数、物种数在禁牧与放牧条件下占据绝对优势,而禾草、莎草次之,豆科最小(几乎为零)。围封禁牧导致杂草物种数百分比下降,莎草物种数百分比上升,禾草和豆科物种数百分比无明显变化。此外,土壤种子库中杂草类重要值与禾草类、莎草类重要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禾草类密度与莎草类密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这些结果表明,短期围封禁牧后,沼泽化草甸土壤种子库的多样性有所降低,但莎草类群种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补充和恢复,为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管理提供了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泽化草甸 土壤种子库 多样性 功能群 种子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有效性的蔬菜重金属健康风险精细化评估研究进展
18
作者 刘龙一 马娇阳 +5 位作者 侬代倩 宗大鹏 王成尘 王海波 杨金木 向萍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52-1665,共14页
近年来我国蔬菜重金属污染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蔬菜重金属污染健康风险评估模型主要基于总量和生物可给性进行,可能高估重金属的健康风险,而以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作为评价基础能够进一步精细化健康风险评估.本文综述了蔬菜重金属生... 近年来我国蔬菜重金属污染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蔬菜重金属污染健康风险评估模型主要基于总量和生物可给性进行,可能高估重金属的健康风险,而以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作为评价基础能够进一步精细化健康风险评估.本文综述了蔬菜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健康风险评估的方法(健康风险评价公式、体内模型、体外模型),同时分析了蔬菜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矿物质、营养成分、微塑料和食品的加工处理方法,并提出构建以生物有效性为基础的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可以实现健康风险精细化评价.未来,可以将共培养细胞模型应用于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研究,添加胰腺等其他器官作为生物有效性的测定终点,并关注重蔬菜中生物有效态重金属对不同人群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生物有效性 蔬菜 体内模型 体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若尔盖不同生境植物多样性与植物竞争强度和生态位重叠度的关系 被引量:3
19
作者 吴凯婷 张勇 +5 位作者 马燕丹 郑秋竹 岳海涛 王晓蓉 梁克敏 曾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10334-10344,共11页
植物多样性与植物竞争强度和生态位重叠度的关系会随环境发生变化。为探究上述关系在若尔盖地区的表现形式,于2021年8月对若尔盖地区典型的水生、湿生、湿生—中生和中生植物群落进行调查,构建了新的植物竞争强度(Competition intensity... 植物多样性与植物竞争强度和生态位重叠度的关系会随环境发生变化。为探究上述关系在若尔盖地区的表现形式,于2021年8月对若尔盖地区典型的水生、湿生、湿生—中生和中生植物群落进行调查,构建了新的植物竞争强度(Competition intensity,CI)公式并进行测算,计算了植物群落的植物多样性指数(包括物种丰富度、Shannon⁃Wei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和生态位重叠度(Niche overlap of species,NOS),分析了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与CI和NOS的关系。结果表明:1)从水生到中生生境,植物多样性指数均呈增加趋势(P<0.05);2)湿生—中生生境的CI显著高于湿生生境(P<0.05),湿生生境的NOS高于水生生境(P<0.05);CI与NOS无显著相关性,但在湿生生境中两者呈倒抛物线关系(P<0.05)。3)整体来看,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与CI呈抛物线关系(P<0.05),与NOS无显著关系(P>0.05);Shannon⁃Wei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与NOS呈线性正相关(P<0.05),与CI无显著关系(P>0.05);从单个生境看,湿生—中生生境的Simpson指数、Shannon⁃Wei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与CI呈线性负相关(P<0.05),其余生境的上述多样性指数与CI无显著关系(P>0.05);各生境的植物多样性指数均与NOS无显著相关性(P>0.05)。本研究表明,从水生到中生生境,若尔盖地区的植物多样性呈增加趋势,但植物多样性与物种竞争强度和生态位重叠度的关系较复杂。本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若尔盖高原植物多样性的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生境 湿生生境 湿生⁃中生生境 中生生境 植物多样性 竞争强度 生态位重叠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5-2019年云南千湖山小微水体景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梁克敏 张勇 +4 位作者 窦小东 郑秋竹 马燕丹 王晓蓉 吴凯婷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5-53,共9页
以滇西北千湖山为研究区,使用1995-2019年的Landsat系列影像资料提取小微水体的空间分布,分析1995-2019年该区域小水体和微水体的景观特征变化规律,并探讨了气候变化对它们的影响。结果表明:小水体和微水体的平均分布海拔分别为3 953.1 ... 以滇西北千湖山为研究区,使用1995-2019年的Landsat系列影像资料提取小微水体的空间分布,分析1995-2019年该区域小水体和微水体的景观特征变化规律,并探讨了气候变化对它们的影响。结果表明:小水体和微水体的平均分布海拔分别为3 953.1 m和3 987.8 m,小水体和微水体分布区的坡度分别为9°~14°和6°~13°,2种水体主要分布在千湖山的东坡和北坡,南坡分布得最少。小水体的斑块面积大于微水体,趋于聚集分布;微水体斑块数量多于小水体,趋于离散分布。1995-2019年,小水体和微水体的斑块面积、斑块数量和分离度指数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1995-2019年,千湖山地区气候整体呈暖干化趋势。海拔和坡度对小微水体的景观特征有显著影响;气温升高对小微水体斑块数量、斑块面积增加有正向作用,但会导致斑块破碎度增加;降水减少对小微水体景观特征的影响与气温升高相反。本研究表明,在千湖山地区,地形因素(海拔和坡度)控制着小微水体的空间分布,气候暖干化对小微水体的景观特征变化有显著影响,微水体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高于小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特征 气温 降水 斑块数量 斑块面积 分离度指数 千湖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