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杜鹃叶山茶形态分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徐剑 聂瑞敏 +1 位作者 耿芳 陈龙清 《种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2-80,共9页
为探究杜鹃叶山茶生长发育规律,明确其花芽分化过程中的关键阶段,以杜鹃叶山茶为研究材料,采用拍摄记录、形态指标测定和石蜡切片法,对不同生长阶段的外部形态指标和内部花器官分化进行观察,并对其生长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杜... 为探究杜鹃叶山茶生长发育规律,明确其花芽分化过程中的关键阶段,以杜鹃叶山茶为研究材料,采用拍摄记录、形态指标测定和石蜡切片法,对不同生长阶段的外部形态指标和内部花器官分化进行观察,并对其生长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杜鹃叶山茶自10月起叶芽萌发,进入营养生长阶段,在次年4月转变为生殖生长阶段,直至7月完成第一轮开花。基于石蜡切片结果可将花芽分化过程分为未分化阶段、花原基分化阶段、萼片原基分化阶段、花瓣原基分化阶段、雄蕊原基分化阶段、雌蕊原基分化阶段、花药形成阶段和完全分化阶段,自花芽形成开始至花芽分化完需30~45 d,具有持续开花的特性。研究表明,在杜鹃叶山茶整个生长发育周期中,各项形态指标呈现出不同的生长趋势,且各形态指标与环境因素之间既相互作用又相互独立,共同促进杜鹃叶山茶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鹃叶山茶 生长周期 花芽分化 形态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月季黑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与品种抗性评价
2
作者 王超 李艳杰 +5 位作者 牛芸 温联好 陈晶晶 吴红芝 杨玉勇 吴艳迪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87-1096,共10页
为明确2种月季黑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32个月季品种的抗病性,以分离得到的2种黑斑病病原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和蔷薇拟日规壳菌(Gnomoniopsis rosae)为病原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2种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 为明确2种月季黑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32个月季品种的抗病性,以分离得到的2种黑斑病病原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和蔷薇拟日规壳菌(Gnomoniopsis rosae)为病原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2种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对32个月季品种进行抗病性评价。结果表明:温度、pH值、碳源、氮源、光照、培养基影响2种病原菌的菌丝生长。A.alternata的最适生长条件如下:25℃,pH值6,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蛋白胨,光照条件为12 h光照-12 h黑暗或24 h全光照,培养基为月季叶片煎汁培养基。G.rosae的最适生长条件如下:25℃,pH值6,碳源为蔗糖或葡萄糖,氮源为甘氨酸,光照条件为12 h光照-12 h黑暗,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或月季叶片煎汁培养基。A.alternata和G.rosae菌丝的致死温度均为55℃(10 min)。供试的月季品种中:纽约、福禄考美地兰等12个月季品种被评定为免疫品种,对这2种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抗性和免疫作用;象牙时尚、吉普赛男孩等5个品种被鉴定为感病或严重感病(SS)品种,对这2种病原菌的抗性较差。研究结果可为云南省月季黑斑病的防治及月季抗病品种的培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季黑斑病 链格孢菌 蔷薇拟日规壳菌 生物学特性 抗病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倍性云南山茶染色体核型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拓键 屈燕 +2 位作者 王兵益 左杰 张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67-174,共8页
【目的】采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对不同倍性云南山茶进行倍性鉴定,并通过采用常规压片法对其结果进行验证及核型分析,研究其染色体特性及进化程度。【方法】以不同倍性云南山茶叶片为实验材料采用流式细胞术对其进行倍性鉴... 【目的】采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对不同倍性云南山茶进行倍性鉴定,并通过采用常规压片法对其结果进行验证及核型分析,研究其染色体特性及进化程度。【方法】以不同倍性云南山茶叶片为实验材料采用流式细胞术对其进行倍性鉴定,及采用不同倍性云南山茶根尖为实验材料,采用常规压片法进行核型分析。【结果】1)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G0/G1期荧光强度峰值比值分别为二倍体对照组的1.94、2.78,不同倍性云南山茶细胞核DNA含量差异显著,3种倍性云南山茶随着倍性水平的增加,其细胞核DNA相对含量也成倍增加。2)二倍体云南山茶染色体数目为30条,基数为15,核型公式为2n=2x=30=22m(2sat)+8sm,在第2和13对染色体短臂上附有随体,核型不对称系数为60.56%,属于2A型,四倍体云南山茶染色体数目为60条,基数为15,核型公式为2n=4x=60=44m(2sat)+14sm+2st,在第12对染色体短臂上附有随体,核型不对称系数为61.38%,属于2B型,六倍体云南山茶染色体数目为90条,基数为15,核型公式为2n=6x=90=66m+24sm,核型不对称系数为61.47%,属于2B型。3种倍性云南山茶核型不对称系数为60.56%~61.47%,【结论】流式细胞仪结果证明其3种云南山茶倍性分别为二倍体、四倍体、六倍体。进化趋势分析推测进化水平从高到低排序为:六倍体、四倍体、二倍体。其中二倍体云南山茶进化程度较低,六倍体云南山茶最为进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 染色体 流式细胞术 倍性 核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肤木开花特性及花香成分释放规律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顾菊 温联好 +3 位作者 牛芸 普豫凡 吴艳迪 王超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46-1655,共10页
【目的】探究盐肤木开花特性和花香成分及其释放规律,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盐肤木花香提供依据。【方法】用扫描电镜观察花粉形态,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与气相色谱联用(GC-MS)技术检测分析不同花期主要花香成分和日变化规律。【结果... 【目的】探究盐肤木开花特性和花香成分及其释放规律,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盐肤木花香提供依据。【方法】用扫描电镜观察花粉形态,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与气相色谱联用(GC-MS)技术检测分析不同花期主要花香成分和日变化规律。【结果】盐肤木雌雄异株,圆锥花序,单枝花序集中开花,整株持续开花,花粉黄色,长球形具3孔沟,外壁具条纹。不同花期检测出花香物质共92种(萜烯类29种,醛类19种,酯类15种,醇类14种,酮类5种,烯烃类4种,芳香烃类2种,酚类、烷烃类、酸类和其他类各1种)。其相对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在盛花期时达到最大(3.60μg/g),各花期间差异显著,种类持续增加。其盛花期共检测到84种花香物质,释放量日变化呈抛物线趋势,白天显著高于夜晚,18:00时达到最大(4.80μg/g),后持续降低,6:00时最低,仅2.58μg/g。其中萜烯类为盐肤木主要花香物质,相对含量约占总花香含量的70%。【结论】盐肤木花香成分丰富,具明显昼夜节律变化,萜烯类为其主要花香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肤木 开花特性 花香成分 花期 日变化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联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0种茶花叶表型性状的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吴学琴 申开成 +3 位作者 肖红星 陈盛通 颜福均 耿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5-180,共16页
【目的】为山茶种质资源的遗传改良和分类鉴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50种茶花为材料,对其叶表型性状指数进行测定,采用图像特征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根据叶面积和叶周长数值初步将50种... 【目的】为山茶种质资源的遗传改良和分类鉴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50种茶花为材料,对其叶表型性状指数进行测定,采用图像特征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根据叶面积和叶周长数值初步将50种茶花的叶片类型分为大型叶、中型叶和小型叶三类,其中中型叶(52%)占比较大,其次为小型叶(32%)和大型叶(16%);2)根据宽长比、圆形度和周径比将叶形分为四类,分别为椭圆形(42%)>卵圆形(38%)>长椭圆形(12%)>披针形(8%),可知50种茶花中,叶形以椭圆形为主,其次为卵圆形,少部分为长椭圆形和披针形;3)相关性分析表明周径比与叶面积、叶周长、圆形度、宽长比呈显著负相关(P<0.01);叶面积、叶周长、圆形度、宽长比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4)提取2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97.688%,推测叶片表型性状可以作为山茶分类的一个依据;5)50种茶花的叶片性状变异范围为18.391%~52.157%,排序为叶面积>叶周长>宽长比>周径比>圆形度;多样性指数(H)为1.702~1.925,其中叶面积的H值(1.925)最大;6)最后基于聚类分析,50种茶花可分为4类:第Ⅰ类为中型卵圆形叶;第Ⅱ类群为大型卵圆形或大型椭圆形叶;第Ⅲ类为小型椭圆形叶;第Ⅳ类为小型披针形叶。【结论】山茶经过长期的自然杂交和人工栽培,不仅在花表型中产生变异,而且在叶表型中亦有一定的变异,而且变异具有相应的规律性,可以为后期山茶种质资源的分类鉴定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 叶表型 图像特征分析 多样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山茶不同品种花表型性状的多样性分析
6
作者 肖红星 闵嘉晨 +4 位作者 吴学琴 黄荻 陈盛通 陈龙清 耿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1-195,共15页
【目的】通过分析38个滇山茶Camellia reticulata品种的12个花表型性状在数量、大小和形状三个维度上的分布和差异,探讨滇山茶不同品种花表型变异的(横向和纵向)规律,为滇山茶新种质的选育和高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对滇山茶的12个... 【目的】通过分析38个滇山茶Camellia reticulata品种的12个花表型性状在数量、大小和形状三个维度上的分布和差异,探讨滇山茶不同品种花表型变异的(横向和纵向)规律,为滇山茶新种质的选育和高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对滇山茶的12个花表型性状进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综合分析和聚类分析,箱线图和应用频率分布函数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滇山茶不同品种花的12个表型性状存在丰富的变异,变异系数为13.00%~67.00%,平均变异系数为27.24%;变异系数法的权重计算结果显示,雌蕊数(20.485%)的变异性影响最大,花瓣长宽比(3.99%)的变异性影响最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2个性状间都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花径与花瓣宽度相关性最大(r=0.822);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提取到的特征值都均大于1.00,累计贡献率达到82.129%;通过聚类分析将其分为3大类。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大理茶’的综合得分最高(F=3.230),在38个滇山茶品种中综合特性最好。对聚类分析中的3类滇山茶进行箱形图和频率分布函数分析,其中9个性状表现出显著差异,其余3个性状无显著差异,第Ⅰ类各性状分布较向上,第Ⅱ类分布较为居中,第Ⅲ类分布较向下。而在频率分布函数分析中,各类的性状均表现出明显的偏置,变化程度依次为数量相关特征>尺寸相关特征>形状相关特征。【结论】滇山茶的12个花表型性状存在丰富的变异现象,主要以雌雄蕊群逐渐瓣化为演化方向,研究结果确定了滇山茶花表型演化的趋势,为后期滇山茶定向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山茶 花表型性状 不同品种 多样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花期差异和ISSR-PCR分析的不同茶梅品种间亲缘关系 被引量:6
7
作者 高园 解元 +2 位作者 杨自云 陈龙清 吴田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09-217,共9页
【目的】为了明确不同茶梅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为后续的良种筛选和种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奠定基础。【方法】以引自不同原产地的34个具有代表性的茶梅品种为研究对象,对其树形、叶质、花色、花瓣类型、花瓣数量、花期等6个形态学性状进... 【目的】为了明确不同茶梅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为后续的良种筛选和种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奠定基础。【方法】以引自不同原产地的34个具有代表性的茶梅品种为研究对象,对其树形、叶质、花色、花瓣类型、花瓣数量、花期等6个形态学性状进行了观察记录和分类统计;在此基础上,采用试剂盒法,选择完整、健壮、表现良好的鲜叶,提取34个茶梅品种的基因组DNA,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采用10个优选的ISSR引物,对茶梅品种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使用NTsys软件构建品种间的聚类分析图。【结果】扩增得到142条重复性好、清晰稳定的PCR条带,其中多态位点数为136个,多态性条带的比例为95.77%。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茶梅品种的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62~0.91;当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70时,供试的茶梅品种被聚成6个类群,类群Ⅰ和Ⅵ中都仅有1个茶梅品种,分别是‘立寒1号’与‘笑颜’;类群Ⅱ和Ⅳ中都包含了12个茶梅品种;类群Ⅲ和Ⅴ中都包含了4个茶梅品种。【结论】基于花期差异情况结合ISSR-PCR分析结果分析发现,34个茶梅品种间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各个类群间的亲缘关系均较远,加之不同类群中的茶梅品种在株型、花型、花色、花期等形态学性状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故类群之间可进行杂交,以选育出花期较长的茶梅新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梅 ISSR分子标记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