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政治研究:田野经验与理论范式(笔谈) 被引量:4
1
作者 杨雪冬 王向民 +4 位作者 罗兴佐 陈尧 池建东 耿曙 陈玮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共5页
当代中国政治的研究可通过田野调查、理论生产和实践参与三种基本方式实现,与这三种方式对应的是政治运行中的生活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田野研究不仅成为"理解中国政治"和推动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本土化的重要途径,而且与... 当代中国政治的研究可通过田野调查、理论生产和实践参与三种基本方式实现,与这三种方式对应的是政治运行中的生活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田野研究不仅成为"理解中国政治"和推动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本土化的重要途径,而且与实证田野并行的理论田野的新视角或新发现,也标示着中国政治研究方法论上的自觉及转型。以中国经验本身为对象的研究,不仅需要有中国本位的问题意识,还需要在扎根田野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经验,并通过经验、理论、实践的循环往复,不断丰富和完善。立足于中国经验和中国政治发展可以发现,国内外常用的中国政治分析范式,例如"威权主义"、"发展型国家",并不具有全然的解释力,仍然需要构建更符合中国经验和实践的理论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政治 田野经验 理论范式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越边界的服务:社会工作个案转介合作研究——以上海市P区实践为例
2
作者 钱燕 曾守锤 刘勇星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5-89,共15页
在社会工作一线实践中,需要不同组织间形成转介合作从而为服务对象提供连续性服务,但在本土情境中个案转介网络尚未形成,如何形成个案转介合作是值得探讨的议题。本研究以上海市P区儿童医院与社会工作机构之间个案转介实践为研究案例,... 在社会工作一线实践中,需要不同组织间形成转介合作从而为服务对象提供连续性服务,但在本土情境中个案转介网络尚未形成,如何形成个案转介合作是值得探讨的议题。本研究以上海市P区儿童医院与社会工作机构之间个案转介实践为研究案例,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分析基础,剖析个案转介中不同主体参与的“转译”实践过程。个案转介行动者网络构建经历了问题化、利益相关化、征召和动员四个阶段,服务对象需求是启动转介的基础,组织间的关系与专业情怀推动个案转介共识形成。与此同时,个案转介服务呈现碎片化与临时性、组织间存在目标差异、社会工作者角色不清、服务使用者的低度参与等是转介行动者网络构建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应通过制度赋权推动社会工作个案转介行动者网络建设,创设场境吸纳更多行动者加入转介联盟,将服务对象纳入推动行动主体的再整合,推动个案转介行动者网络从“松散型”向“整合型”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案转介 行动者网络 转译 社会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界面整合与流程可视:数字技术赋能基层减负的实践探索与内在机理——基于重庆市G镇“141”基层智治体系的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刘元贺 《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5-128,共14页
近年来,基层负担过重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尽管数字技术被认为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手段,但其应用效果呈现出复杂性:一方面,数字技术在某些场景中实现了减负增效;另一方面,在部分地区也出现了“数字负担”的新困境。因此,通过典型案例分析... 近年来,基层负担过重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尽管数字技术被认为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手段,但其应用效果呈现出复杂性:一方面,数字技术在某些场景中实现了减负增效;另一方面,在部分地区也出现了“数字负担”的新困境。因此,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来揭示数字技术赋能基层减负的内在机理,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数字技术影响基层负担的理论认知,还能为持续推进基层减负提供智力支持。重庆市G镇“141”基层智治体系在职责体系调整的基础上实现数字赋能减负,可作为观察“数字减负”的典型案例。借助由界面治理理论而提炼的界面与流程交互分析框架,研究发现:依托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G镇通过重构县域治理结构、整合镇街治理界面、推进治理事项平台化流转、上线运行“一表通”等举措,一定程度上松动了“职责同构”,促使治理事项权责匹配,深化减负增效实践。进一步研究表明,界面整合与流程可视的交互构成了数字技术赋能基层减负的内在机理:界面整合通过重构镇街、区县及部门的权责关系,为流程再造奠定了基础;流程可视则通过促进纵横治理界面的有序连接,推动了治理事项的高效流转与处置。数字技术赋能基层减负内在机理的揭示不仅将流程再造带回了界面治理理论,也突出了界面重塑对内部结构的反作用,完善了数字技术应用与组织结构调适之间的解释路径。相应的政策启示是,深化“数字减负”应遵循数字技术所蕴含的共享、整合逻辑,以一体化数字技术应用为依托,协同推进治理界面的深度整合与流程的可视化管理,适时松动“职责同构”式的组织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赋能 基层减负 数字减负 “141”基层智治体系 界面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派系政治与农民上访的逻辑 被引量:6
4
作者 田先红 罗兴佐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2-119,共8页
派系竞争导致派系上访的生成,而派系上访具有弱组织性、求援性、非政治性、目标的人格化和参与者的两面性等特征。与那些"为权利而斗争"的农民上访行为不同,派系上访的目的是"为利益而斗争"。派系上访虽然在一定程... 派系竞争导致派系上访的生成,而派系上访具有弱组织性、求援性、非政治性、目标的人格化和参与者的两面性等特征。与那些"为权利而斗争"的农民上访行为不同,派系上访的目的是"为利益而斗争"。派系上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村治精英,维系村庄内部权力均衡,但也容易导致村政混乱和村庄公共性缺失,增加基层治理成本,耗费国家治理资源。在学理层面,基于村庄派系政治的视角理解农民上访行为逻辑,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农民抗争问题的研究视野。在政策层面,这一研究视角有助于决策部门更为清晰地认识农民上访行为的深层根源。为有效治理派系上访,国家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资源分配机制,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培育理性、协商的公民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益 派系 派系竞争 派系上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韧性村社:乡村应急治理能力建设新路向 被引量:1
5
作者 罗兴佐 刘天文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2-140,共9页
村社是乡村应对风险灾害的基本单元,是体现基层应急治理能力强弱的重要场所,也是乡村现代化应急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韧性村社”指村社具有预防、回应并从特定风险中迅速恢复和重建的能力。基于M镇一场火灾的应急治理研究发现,乡... 村社是乡村应对风险灾害的基本单元,是体现基层应急治理能力强弱的重要场所,也是乡村现代化应急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韧性村社”指村社具有预防、回应并从特定风险中迅速恢复和重建的能力。基于M镇一场火灾的应急治理研究发现,乡村应急治理体系的有效运转既需要国家正式力量的有效主导、市场和社会的积极参与,也离不开作为基础性力量村社的有力支撑。推进乡村应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亟须重视韧性村社建设,并从强化韧性治理理念、优化韧性治理机制和夯实村社应急治理基础三个方面提升韧性村社建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社会 应急治理 韧性治理 韧性村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台依赖型创业企业网络位置跃迁、资源替代式重构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研究
6
作者 吴言波 刘宇舒 邵云飞 《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77-886,共10页
基于资源依赖理论,以依托平台生态创业的新创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平台依赖型创业企业网络位置跃迁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①网络位置跃迁(知识位置跃迁和结构位置跃迁)与商业模式创新及资源替代式重构均存在倒U形关系;②资源... 基于资源依赖理论,以依托平台生态创业的新创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平台依赖型创业企业网络位置跃迁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①网络位置跃迁(知识位置跃迁和结构位置跃迁)与商业模式创新及资源替代式重构均存在倒U形关系;②资源替代式重构分别在知识位置跃迁、结构位置跃迁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③积累可供性和变异可供性显著调节知识位置跃迁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关系;变异可供性显著调节结构位置跃迁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关系,但积累可供性在结构位置跃迁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位置跃迁 资源替代式重构 数字技术可供性 商业模式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今之争与政治重建:中华民族理论的困境和出路 被引量:8
7
作者 曹为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1-88,共8页
百年来,中华民族理论试图回答的核心问题是:现代中国如何继承历史形成的广阔幅员,建立长期高效调集资源的超大民族国家。对此问题的不同解答,是造成中华民族理论诸多分歧的根本原因。就此而言,中华民族理论的政治重建,并非针对民族平等... 百年来,中华民族理论试图回答的核心问题是:现代中国如何继承历史形成的广阔幅员,建立长期高效调集资源的超大民族国家。对此问题的不同解答,是造成中华民族理论诸多分歧的根本原因。就此而言,中华民族理论的政治重建,并非针对民族平等理论和民族补偿政策,而是要在民族主义的问题上建立国家学说。这种国家学说要求增加传统民族理论缺乏的个体维度;扭转国族建设的文化本位为政治本位;提高政治效率,从而为充实政治规模提供根本保障。从本质上讲,中华民族理论不是"民族"的主张,而是"国家"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古今之争 政治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责任视角下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生成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徐旖瑶 刘海潮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6-38,共13页
十九大胜利召开后,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成为巩固全面从严治党成果的现实需要,体现了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理论自觉。从政治责任视角看,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与其肩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和捍卫人民利益等政治责任是内在一致的,... 十九大胜利召开后,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成为巩固全面从严治党成果的现实需要,体现了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理论自觉。从政治责任视角看,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与其肩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和捍卫人民利益等政治责任是内在一致的,二者具有互为因果的正向效应。为了顺利实现阶段性政治目标,保持先进性、高度团结和自我净化理应成为党内政治文化生成的核心要素。具体而言,保持先进性是党内政治文化生成的基本前提,高度团结是党内政治文化生成的存在之基,而自我净化则是党内政治文化生成的内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责任 党内政治文化 党内政治生态 党的执政能力 全面从严治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执政党意识形态适应性变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 被引量:1
9
作者 闫辰 颜德如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12,共8页
中国共产党指导国家建设的意识形态及其执政理念的变化是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关键性自变量。从理论坐标上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变革与中国政治发展的逻辑关联体现在执政党合法性重塑、适应性转型以及政治发展推动力等方面... 中国共产党指导国家建设的意识形态及其执政理念的变化是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关键性自变量。从理论坐标上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变革与中国政治发展的逻辑关联体现在执政党合法性重塑、适应性转型以及政治发展推动力等方面。从现实坐标上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经历"改革式重构"和"发展式转换"两次意识形态变革,这从不同层面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从发展坐标上看,执政党要增强意识形态实践性、认同性、包容性以应对中国政治发展的未来挑战。现阶段"中国梦"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意识形态创新,为探索中国政治发展开辟出新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意识形态 政治发展 中国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件政治”与中层党政干部人才标准的偏离及矫正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英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41-43,共3页
一、中层党政干部素质的高低之问中国相当一部分公众眼中的公务员既优秀又庸碌。一方面,公务员这个属于"体制内"的"铁饭碗"吸收了大批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并取得了值得赞赏的治理绩效。每年有很多高校毕业生和社会有志之士报考公务... 一、中层党政干部素质的高低之问中国相当一部分公众眼中的公务员既优秀又庸碌。一方面,公务员这个属于"体制内"的"铁饭碗"吸收了大批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并取得了值得赞赏的治理绩效。每年有很多高校毕业生和社会有志之士报考公务员,有时候甚至是上千人竞争一个岗位,其优胜者自然是高素质人才。同时,720多万的公务人员有序管理着96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内的13亿多人口的公共事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部素质 人才标准 公务人员 治理绩效 有序管理 顶层设计 考公 重要战略任务 治理能力 选拔任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题·难题·问题:社会阶层结构大转型背景下的中国政治发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周振超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5-39,共5页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转型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上。阶层结构转型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如何作为。因此,无论从理论还是现实来看,都非常有必要从社会阶层结构与政府治理模式的互动中深入把握政治发展,并回答如下问题:在阶层结构大...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转型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上。阶层结构转型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如何作为。因此,无论从理论还是现实来看,都非常有必要从社会阶层结构与政府治理模式的互动中深入把握政治发展,并回答如下问题:在阶层结构大转型背景下,中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什么?政治发展面临哪些难题?中国的政治现实、社会基础和所处的时空条件,决定着政治发展的战略选择。在以协商民主为主导模式的前提下,逐步引入竞争机制,将协商民主和体制内的竞争有机结合起来的"协商—竞争型"政治治理模式,可能是中国政治发展中比较好的模式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发展 协商民主 社会阶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高校大学生健康传播认知参与态度调查 被引量:3
12
作者 峗怡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8-151,共4页
目的本调查旨在了解大学生群体健康传播认知状况,以及探讨高校开设健康传播课程的必要性。方法自行设计Likert自填式问卷,于2015年6月运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分别调查重庆2所高校医学专业和新闻传播专业大学生关于健康传播的认知态度,问卷... 目的本调查旨在了解大学生群体健康传播认知状况,以及探讨高校开设健康传播课程的必要性。方法自行设计Likert自填式问卷,于2015年6月运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分别调查重庆2所高校医学专业和新闻传播专业大学生关于健康传播的认知态度,问卷涉及参与健康传播意愿、渠道、开设健康传播课程必要性等方面的指标。结果共调查117人,男56人,女61人,医学专业和新闻学专业大学生对健康传播关注偏低,其中非常关注的仅分别占20.4%、4.4%;不愿参与健康传播"纠偏"功能分别占16.32%、33.82%,2个专业领域之间互信仍有障碍;对大众开展健康传播参与意愿较高,分别为75.5%、72.1%;认为健康传播从业者应当具有医学背景知识的分别占85.7%、79.4%;对开设健康传播专业课程的必要性有较高期待分别占91.8%、69.1%。结论医学和新闻双方的的互信机制有待开发,通过联合发挥专业"纠偏"作用,可共同推动良性的社会健康传播环境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传播 大学生 调查 课程设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主客观认知状况及启示 被引量:1
13
作者 金莹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55-160,共6页
全球战略竞争下的综合国力较量是经济、政治、文化、意识体系等的多方位比拼。党中央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再次强调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表明了文化建设的迫切性。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 全球战略竞争下的综合国力较量是经济、政治、文化、意识体系等的多方位比拼。党中央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再次强调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表明了文化建设的迫切性。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人力资源,其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知的广度和深度影响着他们对其性质、价值的理解和判断,关系到文化强国战略的成败。文章通过对重庆市大学生的抽样调查,全面了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认知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水平,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宣传提出建议,也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具体方法予以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文化强国 认知 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政治惯例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子尧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36-139,共4页
当代中国的政治惯例作为成文宪法与法律之外的政治实践,具有政治规则的属性和效力,既是对成文宪法和法律的补充,也受制于成文宪法和法律的精神。政治惯例实践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调整、规范和形塑,对中国民主政治与法治建设的保障作用... 当代中国的政治惯例作为成文宪法与法律之外的政治实践,具有政治规则的属性和效力,既是对成文宪法和法律的补充,也受制于成文宪法和法律的精神。政治惯例实践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调整、规范和形塑,对中国民主政治与法治建设的保障作用不容小觑,其在某些方面的效果是成文法无法达致的。当代中国的政治惯例或显现、或隐藏于宪法、国家根本制度、国家机构的产生机制、执政党的实践、政府的治理过程及国家对外交往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惯例 形式 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主体地位的变迁与政治吸纳 被引量:1
15
作者 吕庆春 《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2013年第5期61-67,共7页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作为变革社会中的先富群体,对政治的渴求非常强烈。在成为政治人的过程中从基础性政治主体中分离,转向代表性政治主体,从建立私人领域的政治合法性成为公共政治领域的代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通过在党政部门任职、担任...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作为变革社会中的先富群体,对政治的渴求非常强烈。在成为政治人的过程中从基础性政治主体中分离,转向代表性政治主体,从建立私人领域的政治合法性成为公共政治领域的代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通过在党政部门任职、担任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制度性安排形式成为代表性政治主体。也通过在权力机关寻找代理人、关系网络以及公益性活动等非制度形式成为间接的代表性政治主体。面对社会政治生态的变化,政治体系必须提高开放程度,增强吸纳能力,将一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作为代表性政治主体纳入其中,同时,也需要提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作为代表性政治主体的素质和政治能力,克服在行使权力和参与政治过程中的功利主义以及政治腐化现象,真正做到负载民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 代表性政治主体 政治吸纳 政治能力提升 政治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数据共享税的征课理据、功能定位与制度擘画
16
作者 曲君宇 周志波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5-74,共10页
高水平的税制建设是保障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研究同新业态相适应的税收制度、增强税制体系与数智社会适配性,是以税收治理现代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鉴于数字经济发展给税收治理秩序带来重大冲击,相比既有的数字经济税... 高水平的税制建设是保障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研究同新业态相适应的税收制度、增强税制体系与数智社会适配性,是以税收治理现代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鉴于数字经济发展给税收治理秩序带来重大冲击,相比既有的数字经济税收方案,中国应立足自身数字经济发展实际,选择构建在遵从税收基本原则、契合数据特性与符合时代要求等方面更具优势的数据共享税,从而有效促进数字红利公平分配、数据要素顺畅流通、数字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共享促发展、发展为共享”,为以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添智赋能。在具体制度设计层面,应当在明确数据共享税的特定目的税之定位的基础上,以“列举+排除”方法设置税目,以“经营性”标准确定纳税主体,以“基准税率”为参照设计税率,以“产业倾斜”为基调拓展税收优惠,以“央多地少”为原则划分税收收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课税 数智社会 税收治理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西方民主的基础与危机——右翼民粹主义与多元文化主义对抗的政治冲击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国军 程同顺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6-127,共12页
从现代国家构建历程来看,当代西方民主有效塑造合法性需要三重基础:一是从传统地域国家过渡到民族国家,二是从身份社会演化为市民社会,三是在大众崛起背景下将代议制民主改造为选举民主。随着民权运动的发展,蕴于个人自由的多元主义分... 从现代国家构建历程来看,当代西方民主有效塑造合法性需要三重基础:一是从传统地域国家过渡到民族国家,二是从身份社会演化为市民社会,三是在大众崛起背景下将代议制民主改造为选举民主。随着民权运动的发展,蕴于个人自由的多元主义分化为价值多元论和多元文化主义,前者主张普遍平等的个人权利,后者则追求对不同文化群体成员的差异化对待。西方的繁荣和进步助长了多元文化主义的蔓延,使保护少数文化群体成为“政治正确”。当繁荣不再,政治正确也就成为逆向歧视,因而右翼民粹主义强势崛起。右翼民粹主义与多元文化主义的对抗将权利政治重塑为身份政治,威胁着作为现代性基础的理性化个人假设,也就侵蚀着民主有效运行的基础,使西方民主体制陷入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民主 民族国家 右翼民粹主义 多元文化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政党治理逻辑 被引量:6
18
作者 吴宇 赵宇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17,37,共7页
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的基础性工作,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深化治国理政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要使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稳步推进并发挥应有作用,关键在于全面准确地理解其基本内涵及内在属性。党内政治文化不仅有... 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的基础性工作,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深化治国理政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要使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稳步推进并发挥应有作用,关键在于全面准确地理解其基本内涵及内在属性。党内政治文化不仅有政治文化的一般属性,还有马克思主义政党文化的特有属性,具有信仰、组织、制度与实践文化四大维度。这种特有属性从根本上契合了政党治理以功能、组织、体制与过程为框架,并以善治为价值追求的内在逻辑,顺应政党治理现代化致力于现代政党变革的目标追求。遵循政党治理逻辑将有力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全面从严治党 党内政治文化 政党治理 内在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绩效视域下西方民主政治衰退的三维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海潮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5-52,共8页
近年来西方民主政治衰退已成为难以回避的政治现实,体现为政治制度绩效相对不足等特征。从本质上看,这一状况反映了西方民主衰退的深层原因是议会制度、选举制度和政党制度三大核心制度的安排存在利益固化和扭曲变形等弊端。从制度绩效... 近年来西方民主政治衰退已成为难以回避的政治现实,体现为政治制度绩效相对不足等特征。从本质上看,这一状况反映了西方民主衰退的深层原因是议会制度、选举制度和政党制度三大核心制度的安排存在利益固化和扭曲变形等弊端。从制度绩效视角看,西方民主政治衰退体现在核心制度内部低效、政治体制僵局频发与制度外部环境欠佳等三个维度,导致西方国家陷入民主价值观分裂、政治信任度降低、政治极化与政治腐败问题严重等不良状态。从西方国家政治发展前景看,竞争性选举民主及其制度安排在短期内很难发生根本扭转,意味着扭转西方民主政治衰退存在相当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绩效 民主衰退 美国政治 政治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重塑人力资源管理”对我国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启示 被引量:2
20
作者 尹姝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70-72,共3页
1993年到2000年,美国进行了"重塑政府"改革,展现了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改革的普遍趋势。我国公务员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职位分类缺乏细化,公务员权益保障制度不够完善,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重塑人力资源管理"对我... 1993年到2000年,美国进行了"重塑政府"改革,展现了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改革的普遍趋势。我国公务员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职位分类缺乏细化,公务员权益保障制度不够完善,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重塑人力资源管理"对我国公务员制度改革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塑人力资源管理 公务员 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