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6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需要干预说与中国经济法——西南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李昌麒教授访谈 被引量:4
1
作者 李昌麒 叶明 周玉林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7年第2期3-6,共4页
为民,崇法、尚公、仗义是法律学人的天职,偏离了这个目标就失去了作为法律学人存在的价值。
关键词 中国经济法 西南政法大学 博士生导师 社会经济发展 现代经济法 法律现象 法律部门 倡导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政法大学“论辩”方式的法学育人模式探索 被引量:1
2
作者 付子堂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2-14,共3页
目前,中国法学学生数量巨大而质量不高,个性不明显,不能充分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因此,法学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如何在发展中保持特色、培育特色、强化特色,是中国高等学校必须回答的问题,也是高校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法学教... 目前,中国法学学生数量巨大而质量不高,个性不明显,不能充分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因此,法学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如何在发展中保持特色、培育特色、强化特色,是中国高等学校必须回答的问题,也是高校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法学教育必须走特色之路办学特色可以是学科专业特色、校园建设特色、师资队伍特色等显性特色,也可以是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法学 西南政法大学 模式探索 育人 论辩 法学教育 高等学校 学生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学专业线上一流课程的实践探索与思考——以西南政法大学“刑事诉讼法学”MOOC为例 被引量:24
3
作者 孙长永 闫召华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1-27,共7页
法学专业线上一流课程的建设需要重点抓好教学微视频的设计、互动机制的建立、混合式教学机制的运用以及检验与评价机制的构建四个环节,并且以良好的建设基础、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强大的教学团队、精细化的教学内容和全面、贴心的运... 法学专业线上一流课程的建设需要重点抓好教学微视频的设计、互动机制的建立、混合式教学机制的运用以及检验与评价机制的构建四个环节,并且以良好的建设基础、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强大的教学团队、精细化的教学内容和全面、贴心的运行维护确保其内在品质。线上一流课程要做到持续运行,需要教育管理者合理施策、教师积极参与以及对学习者的双重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上一流课程 法学课程 混合式教学 内在品质 长效运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一流研究生课程 培养一流法治人才——西南政法大学法学专业研究生课程改革实践探索 被引量:18
4
作者 孙长永 李燕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15,共7页
介绍了西南政法大学以培养一流法治人才为目标,以项目建设方式开展法学专业研究生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改革以课程责任教授制为核心,全面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质量监督保障机制,健全教改资助和奖励机制,全... 介绍了西南政法大学以培养一流法治人才为目标,以项目建设方式开展法学专业研究生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改革以课程责任教授制为核心,全面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质量监督保障机制,健全教改资助和奖励机制,全面促进了法学研究生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课程 改革实践 责任教授制 质量监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图书馆架构下RFID的应用创新——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RFID项目实践 被引量:45
5
作者 江波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6-109,23,共5页
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尝试在RFID建设中运用更多新技术,将RFID系统建设与移动图书馆系统进行深度整合,对RFID应用模式进行创新,采用UID黑名单防盗模式、图书邻居定位法、馆外流通等。建成的RFID系统除防盗、自助借还、书架管理等传统RFID... 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尝试在RFID建设中运用更多新技术,将RFID系统建设与移动图书馆系统进行深度整合,对RFID应用模式进行创新,采用UID黑名单防盗模式、图书邻居定位法、馆外流通等。建成的RFID系统除防盗、自助借还、书架管理等传统RFID功能外,还提供App借阅、微信借阅、手机定位、手机借还书等创新服务,为多角度拓展RFID服务和挖掘RFID价值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图书馆 RFID APP 微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IC理念改造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以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苏建华 苏贵民 《现代情报》 CSSCI 2010年第8期62-64,共3页
首先解读现阶段大学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面临的问题,之后以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为例,采用信息共享空间(IC)理念从空间布局、资源配置、人员配置和环境布局4个方面对其进行调整与重新规划,力图将电子阅览室建设成为一个集网络学习... 首先解读现阶段大学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面临的问题,之后以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为例,采用信息共享空间(IC)理念从空间布局、资源配置、人员配置和环境布局4个方面对其进行调整与重新规划,力图将电子阅览室建设成为一个集网络学习、信息咨询、培训教育以及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共享环境,最后就信息共享空间建设提出4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阅览室 信息共享空间 信息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学专业实习模式的探索与展望--以西南政法大学法科生全员统一集中实习模式为例 被引量:7
7
作者 石经海 蔡思宇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8-56,共9页
作为法学实践教学最直接、最重要方式的专业实习,面临实习时间、精力、就业等诸多因素的冲击,并受到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安全隐患等因素制约。如何有效开展专业实习并真正与课堂教学形成互动互促效应,是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必须破解的难... 作为法学实践教学最直接、最重要方式的专业实习,面临实习时间、精力、就业等诸多因素的冲击,并受到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安全隐患等因素制约。如何有效开展专业实习并真正与课堂教学形成互动互促效应,是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必须破解的难题。西南政法大学探索的全员统一集中实习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可供法科乃至其他院校的专业实习借鉴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教学 法治人才 实习模式 全员统一集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课促研”研究生核心课程改革模式的路径探寻——西南政法大学“中国刑法学总论”课改探索的总结与思考 被引量:5
8
作者 石经海 张梓昂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12,共5页
为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西南政法大学刑法学科自2014年开启了基于核心课程的研究能力培养改革,逐步形成了“以课促研”的研究生核心课程改革模式,即以提升研究生研究能力为基点,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管理方式、考核方式等路... 为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西南政法大学刑法学科自2014年开启了基于核心课程的研究能力培养改革,逐步形成了“以课促研”的研究生核心课程改革模式,即以提升研究生研究能力为基点,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管理方式、考核方式等路径,对传统研究生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全面改进,以让研究生培养切实回归“研究”本体,确保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全面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课促研 研究生教育 课程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让法治成为改革的根本守护——西南政法大学付子堂教授访谈
9
作者 付子堂 周玉林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7,共5页
通过对西南政法大学付子堂教授的访谈,进一步深化了对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之间关系的认识。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相同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全面... 通过对西南政法大学付子堂教授的访谈,进一步深化了对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之间关系的认识。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相同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功能、推动功能、保障功能,坚持依法变法、先立后破,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全面深化改革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 依法治国 法治功能 依法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政法大学
10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F0002-F0002,F0003,F0004,共3页
西南政法大学位于中国长江上游地区的中央直辖市重庆,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高等政法学府,改革开放后全国首批重点大学,全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与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关键词 西南政法大学 重庆市人民政府 长江上游地区 人才培养基地 重点大学 改革开放 共建高校 新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政法体制的宪法向度:规范、理论与价值
11
作者 张震 袁周斌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51,共10页
研究和诠释中国特色政法体制需具宪法视野。在政法体制的权力结构关系中,无论是精辟描绘执政党与政法机关之关系的“党管政法”,还是各类政法机关之间的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抑或政法机关与其他社会治理主体之间的合作共治,都... 研究和诠释中国特色政法体制需具宪法视野。在政法体制的权力结构关系中,无论是精辟描绘执政党与政法机关之关系的“党管政法”,还是各类政法机关之间的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抑或政法机关与其他社会治理主体之间的合作共治,都有中国宪法上明确的规范依据为其提供合宪性基础。宪法上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权力监督与制约等基本理论为揭示政法体制的政治正当性和实践合理性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支撑。宪法蕴含的安全、秩序、公正、人权四种价值亦充分彰显了政法系统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职责任务和历史使命。从宪法视角对蕴含中国经验和本土智慧的政法体制进行规范性、学理性及体系性解读,有助于促进政法话语与宪法话语的良性互动和深度交融,推进构建中国特色宪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法体制 宪法规范 宪法理论 宪法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环境下法学专业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式探析——西南政治大学图书馆服务质量调查活动有感 被引量:2
12
作者 薛正义 《现代情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27-129,共3页
本文首先介绍了我校图书馆利用LibQUAL+TM模式进行读者问卷调查的情况,分析了调查中遇到的问题,在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对我馆的服务质量进行了评价。最后指出了LibQUAL+TM的局限性,并结合专业图书馆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个包括5个一级指标、2... 本文首先介绍了我校图书馆利用LibQUAL+TM模式进行读者问卷调查的情况,分析了调查中遇到的问题,在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对我馆的服务质量进行了评价。最后指出了LibQUAL+TM的局限性,并结合专业图书馆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个包括5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的专业图书馆质量评级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BQUAL+ 专业图书馆 服务质量 评价 读者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数字贸易规则的内容创新、制度距离与实施策略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喆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49,共17页
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区域合作与贸易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与东盟国家领导人宣布实质性结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谈判,双边初步确立了涵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贸易便利化、网络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及数字贸易标准等领域的数字贸易... 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区域合作与贸易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与东盟国家领导人宣布实质性结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谈判,双边初步确立了涵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贸易便利化、网络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及数字贸易标准等领域的数字贸易规则。然而,中国与东盟国家间、东盟成员国间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法律制度完备性及政策协调能力上的差异,加之数据主权与国际竞争带来的博弈,使数字贸易规则的未来实施面临技术标准不一、制度协调欠缺以及国内立法准备滞后等多重挑战。基于对数字贸易规则核心内容以及中国与东盟现有的数字经济合作现状的全面梳理,文章提出以包容发展、协同治理为核心理念的实施路径与对策,包括推进数字基础设施标准对接、促进电子发票与支付系统跨境互联互通、完善跨境数据管理与网络安全合作机制以及完善国内数字贸易互操作性相关立法,以期为中国与东盟构建开放、安全、可持续的区域数字经济生态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盟自贸区3.0 数字贸易规则 数字基础设施 数字贸易便利化 数据跨境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数据管辖权的冲突与协调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晓君 《政法论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109,共15页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据流动的跨国性和复杂性使得数据管辖权的冲突日益凸显,如何协调各国数据管辖权,已成为国际上亟待解决的关键议题。在厘清数据管辖权的性质与内涵属性的基础上,结合数据管辖权冲突的诸多表征进行分析,揭示出...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据流动的跨国性和复杂性使得数据管辖权的冲突日益凸显,如何协调各国数据管辖权,已成为国际上亟待解决的关键议题。在厘清数据管辖权的性质与内涵属性的基础上,结合数据管辖权冲突的诸多表征进行分析,揭示出数据管辖权价值取向的博弈、国家权力结构的力量对比、数据主权与长臂管辖的对抗等因素,是构成数据管辖权冲突的内在根源。通过自我约束、依赖双边与区域合作机制以及遵循传统国际法原则等已有方式协调数据管辖权存在着效用的局限与规则的缺位等问题。因此,需要通过国家层面自我协调的优化区域合作的深化、全球治理机制的构建等多维进路,舒缓和解决国家之间数据管辖权的冲突,以保障数据管辖权的行使与平衡,推动构建公平合理的全球数据治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管辖权 数据主权 冲突与协调 跨境数据流动 全球数据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算法价格歧视违法性认定的挑战与应对 被引量:4
15
作者 曾迪 《中国流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5-126,共12页
算法技术在数据收集、分析和应用等方面的优势能够帮助经营者快速实现价格歧视,提高经营效率。但算法价格歧视行为却对市场其他主体带来损害性影响,包括破坏社会对网络市场的公平感知、扭曲市场竞争秩序、侵害消费者知情权等传统权利和... 算法技术在数据收集、分析和应用等方面的优势能够帮助经营者快速实现价格歧视,提高经营效率。但算法价格歧视行为却对市场其他主体带来损害性影响,包括破坏社会对网络市场的公平感知、扭曲市场竞争秩序、侵害消费者知情权等传统权利和个人信息权等新型权益。为避免上述系列损害性后果持续扩散,亟须对司法实践如何开展算法价格歧视违法性认定做出回应。然而,基于我国当前相关法条分布零散且适用性不强、违法性认定规则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存疑、抗辩理由适用不明等现实困境,司法实务部门在处理算法价格歧视案件时仍面临严峻挑战。原有的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认定路径和违规处理个人信息认定路径不能满足现实司法实践所需,有必要从立法和司法层面对算法价格歧视违法性认定的第三条路径予以拓展与优化。在立法完善过程中,《电子商务法》作为我国电商领域的综合性法律,尤其适合作为规制算法价格歧视的法律依据,建议该法新增“不正当价格行为”违法认定类型,明确将保护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不受侵犯设为底线,确立过错推定原则以平衡当事人之间的证明责任。在算法价格歧视违法性认定的司法实践中,坚持行为主体聚焦、侵害客体明晰、主观违背注意义务、客观造成消费者利益受损的“四要件”认定方法。在此基础上,《电子商务法》通过与《反垄断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多部法律之间的协同配合,进一步夯实算法价格歧视违法性认定的法律基础,才能共同助力司法实践顺利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法时代 算法价格歧视 消费者权益 违法性认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安全问题研究:逻辑起点、具体表现与治理路径——基于外部性理论视域 被引量:2
16
作者 肖军 陈林培 《情报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127,共7页
[研究目的]针对目前网络安全所存在的网络安全国际合作失衡、技术“军事化”“武器化”、安全外部依赖等负外部性问题,利用外部性理论解析其产生原因,并进行针对性解决,旨在构建更加系统的网络安全体系。[研究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法、案... [研究目的]针对目前网络安全所存在的网络安全国际合作失衡、技术“军事化”“武器化”、安全外部依赖等负外部性问题,利用外部性理论解析其产生原因,并进行针对性解决,旨在构建更加系统的网络安全体系。[研究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并结合外部性理论,阐释了网络安全外部性产生的根源以及具体表现。[研究结果/结论]主体利益冲突是网络安全外部性产生的直接原因,准国际性、准公共性及技术的外溢性加剧了外部性的产生。可借鉴传统的化解外部性的四种方式并结合网络安全治理实际,从探寻有效的网络安全国际合作与反制机制、平衡网络安全市场与政府的力量投入、重视网络安全人员监督管理与福利措施等途径入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部性理论 负外部性 网络安全 国家安全 利益冲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就业制度的改革发展与前瞻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雄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7-209,共13页
就业不仅是一个基本民生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就业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探索和改革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就业优先战略及其制度安排。新时代新征程上,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走中国特色就业道路,必... 就业不仅是一个基本民生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就业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探索和改革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就业优先战略及其制度安排。新时代新征程上,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走中国特色就业道路,必须锚定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守正创新,坚持并丰富拓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就业工作的基本经验,使其成为不断完善我国就业制度的宝贵资源,重视就业治理中的制度形塑和制度之治的优势。坚持问题导向,准确研判我国就业的基本态势和主要矛盾。以新的眼界、新的理念和新的思路,加快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从就业供给侧、就业需求侧和就业供需匹配三个方面协同发力,突出制度的体系性、完备性、贯通性、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国就业制度 高质量充分就业 就业供给侧 就业需求侧 就业供需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以“修复生态环境”为中心的环境法律责任体系 被引量:2
18
作者 杜健勋 《江淮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65,共10页
因环境污染或生态损害造成的环境问题具有二元性,环境侵权表现为对私主体的人身或财产侵害,生态环境损害表现为对生态环境自然平衡性的危害。环境侵权通过《民法典》私法体系救济,生态环境损害通过公法责任来规制,在传统法律理念与部门... 因环境污染或生态损害造成的环境问题具有二元性,环境侵权表现为对私主体的人身或财产侵害,生态环境损害表现为对生态环境自然平衡性的危害。环境侵权通过《民法典》私法体系救济,生态环境损害通过公法责任来规制,在传统法律理念与部门法的影响下,环境法律责任在私法与公法中都以重罚主义为基本路径,且通过转引致的责任形式。重罚主义与转引致的责任形式并不能促成环境规制目的的达成。建立以“修复生态环境”为中心的环境法律责任体系是实现有效环境治理、达成“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理念与制度创新,也是以“生态环境法典”创制为集中表征的环境法律体系化的重要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损害二元性 重罚主义 修复生态环境 环境法律责任体系 环境法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编辑进化”: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下的内容生产与角色转变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林容 田园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8-57,共10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下,图书编辑工作正经历着智能化迭代。文章从“补偿性进化”视角分析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出版业底层逻辑的重塑,即在效率维度上,实现选题策划、编辑加工、排版设计、营销发行全流程的效率跃迁;在职能维度上,推动编辑角... 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下,图书编辑工作正经历着智能化迭代。文章从“补偿性进化”视角分析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出版业底层逻辑的重塑,即在效率维度上,实现选题策划、编辑加工、排版设计、营销发行全流程的效率跃迁;在职能维度上,推动编辑角色从内容加工向意义构建的变迁。但技术补救的背后潜藏着“进化悖论”,过度追求效率会导致数据依赖与质量塌缩的恶性循环,职能畸变会引发算法殖民与认知降维的主体性危机,最终形成系统性的递归困境。基于此,文章提出“人性化再平衡”策略,主张通过数据理性运用与质量管控升级来破解效率陷阱、通过维护编辑主导权与提升人机协作层次来矫正职能的畸变、通过优化效率补偿机制与构建职能协同体系来突破系统性异化。文章通过剖析技术补偿带来的编辑工作范式的转变,探索了编辑主体在技术浪潮中的定位与价值重构路径,为图书编辑在数字时代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编辑进化” 内容生产转变 补偿性媒介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安全刑法保护的模式转换:从管理安全到利用安全 被引量:2
20
作者 梅传强 盛浩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2-288,共17页
数据安全关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通过刑法保护数据安全既有必要性也有紧迫性。经过修正案的完善和司法解释的补充,我国刑法形成了保护数据安全的“管理安全模式”,即以静态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为规范目的,以非法获取计算机信... 数据安全关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通过刑法保护数据安全既有必要性也有紧迫性。经过修正案的完善和司法解释的补充,我国刑法形成了保护数据安全的“管理安全模式”,即以静态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为规范目的,以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为规范依托的数据安全保护标准样式。“管理安全”保护模式的确立经历了数据作为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保护附带内容、数据成为相对独立的刑法保护对象,以及借助司法解释扩大数据安全涵摄范围三个发展阶段。从规范上分析,“管理安全”保护模式具有封闭性、静态性特征,这难以适应数字社会数据动态化、共享化发展的趋势,未能实现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等前置法的有序衔接,并导致刑法中数据犯罪条款在司法适用出现“模糊化”的问题。数字社会的到来产生了新的数据安全风险类型,即分析数据所产生的风险,以及利用分析数据产生的知识和信息,作出决策而引发的风险。面对新的风险类型,数据安全保护亟需转向以动态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正当性为核心的“利用安全”模式:在保护理念上,应当将数据作为独立对象,从依附保护向专门保护、系统保护转变;在规制重心上,从注重数据收集、储存节点向其他节点拓展,从片面保护向全链条保护转变;在保护策略上,从笼统保护向分类分级保护转变。为此,应当在优化现有数据犯罪条款的基础上,增设新的数据犯罪,并引入数据分级分类保护制度。具体而言:一是在立法上明确数据与信息、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关系,并剥离出独立的数据条款,实现数据安全的专门保护,同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分则中集中规定危害数据安全犯罪,实现系统化保护;二是增设非法公开、提供、出售、出境数据罪,非法分析数据罪、非法运用数据分析结果罪等犯罪,实现周延保护;三是构建数据安全分级分类保护制度,即在定罪层面,数据分级分类与数据犯罪的认定相结合,在量刑层面,数据分级分类与数据犯罪的刑罚裁量相对接,实现分级分类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安全 数字社会 刑法保护模式 数据分级分类 数据合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