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文体看中国新诗 |
吕进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9 |
7
|
|
2
|
文化转型与中国新诗 |
吕进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7 |
1
|
|
3
|
中国诗歌传播学的学理背景与学科特质 |
梁笑梅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4
|
|
4
|
九叶诗派与中国诗歌的文体意识 |
蒋登科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2
|
|
5
|
新诗形式理论中“顿”概念的渊源及演变 |
陈本益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9 |
1
|
|
6
|
论研究生学位课程的教学重心 |
吕进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
1990 |
1
|
|
7
|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潮的输入与中国文艺“范畴论”的确立 |
李怡
段从学
|
《中州学刊》
CSSCI
|
1997 |
0 |
|
8
|
初创期新诗形式的两种发展趋势 |
陈本益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4 |
0 |
|
9
|
新诗“小众化”刍议——关于当前新诗读者接受状况的思考 |
黄仁强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8 |
1
|
|
10
|
余光中的诗体美学 |
吕进
刘静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6
|
|
11
|
存在之殇:《伤逝》主题意蕴别解 |
吴露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4
|
|
12
|
论九叶派诗歌中的毁灭和复活话语 |
蒋登科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2
|
|
13
|
校园文化与校园诗歌 |
吕进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2
|
|
14
|
散文诗的语言特征 |
蒋登科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7 |
1
|
|
15
|
传播学意义下的余光中诗歌 |
梁笑梅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
|
|
16
|
西方现代主义诗歌与九叶诗派的流派特征 |
蒋登科
|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1
|
|
17
|
新时期重庆文学理论与评论的发展概况 |
吕进
|
《重庆社会科学》
|
1999 |
1
|
|
18
|
诗歌生成过程的心理探索——评吴思敬《心理诗学》 |
蒋登科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9 |
1
|
|
19
|
散文诗:从线性结构到辐散结构 |
蒋登科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8 |
1
|
|
20
|
论杜运燮诗歌的价值取向 |
蒋登科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