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恩格斯集体主义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被引量:13
1
作者 钟志凌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2-39,173,共8页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中获得的自觉的阶级意识,是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的价值原则。集体主义的出发点是无产阶级整体利益,集体主义以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协调发展为其价值追求,其最高价值目标是在自...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中获得的自觉的阶级意识,是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的价值原则。集体主义的出发点是无产阶级整体利益,集体主义以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协调发展为其价值追求,其最高价值目标是在自由人联合体中每个人利益的全面实现。马克思恩格斯的集体主义思想,对于在社会利益格局深刻变化背景下统筹兼顾好各方利益关系,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相统一,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主义 个人利益 社会主义 国家文化软实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被引量:8
2
作者 白显良 黄蓉生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9-46,175-176,共8页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青年的思想论述主要涉及青年的地位作用、青年的教育成长、青年的爱情婚姻、青年的职业选择、青年的缺点不足等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始终贴近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立足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以实现共产主义为价值取向关注...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青年的思想论述主要涉及青年的地位作用、青年的教育成长、青年的爱情婚姻、青年的职业选择、青年的缺点不足等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始终贴近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立足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以实现共产主义为价值取向关注青年、论述青年并引领青年的健康成长。学习领会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思想,对于在新时期指导青年的成长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 青年思想 教育成长 职业选择 当代启示 关注 关心 关爱青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红色基因论略 被引量:52
3
作者 田歧瑞 黄蓉生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8-54,共7页
红色基因是在火热革命实践中锻造的无产阶级思想性、政治性,是中国共产党的灵魂。红色基因既具有文化基因的共同特征,又具有鲜明独有特征。梳理红色基因在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公民价值准则确立、塑造、实现历程中的具体表现,... 红色基因是在火热革命实践中锻造的无产阶级思想性、政治性,是中国共产党的灵魂。红色基因既具有文化基因的共同特征,又具有鲜明独有特征。梳理红色基因在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公民价值准则确立、塑造、实现历程中的具体表现,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价值要求的红色底色。红色基因对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方向、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容、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善美社会风尚、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同理想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基因 红色基因 体现 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十年发展论略 被引量:12
4
作者 黄蓉生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5-44,共10页
自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置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探索中前进,在改革中发展,走过了不同寻常的30年。回望与总结这一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其时代特征是:主要任务的明晰性,主渠道建设的持续性,教育队伍建设的规范... 自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置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探索中前进,在改革中发展,走过了不同寻常的30年。回望与总结这一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其时代特征是:主要任务的明晰性,主渠道建设的持续性,教育队伍建设的规范性,专业学科支撑的保障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紧密结合教育对象思想的新变化,紧密结合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实践,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年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等教育 教育队伍建设的规范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意识形态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建构 被引量:17
5
作者 邹绍清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7-41,181-182,共5页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意识形态领域的交锋正是这一状况的必然反映。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对于我们深刻认识意识形态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意识形态领域的交锋正是这一状况的必然反映。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对于我们深刻认识意识形态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内涵和价值意蕴,正确把握意识形态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方法论原则,加强意识形态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路径选择,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快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创新,融通和占领网络新媒体话语主阵地,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话语体系 方法论原则 路径选择 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被引量:23
6
作者 王丰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5-51,共17页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与本质要求的重要体现。要全面、准确衡量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就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思想为理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在确立“...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与本质要求的重要体现。要全面、准确衡量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就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思想为理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在确立“五个文明”作为指标体系基本框架的基础上,构建遵循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基本内涵、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能够进行地区差异化比较、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的具体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五个文明”协调发展总体框架,从客观评价与主体认识差异度主观评价两大角度,构建包含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5个客观一级指标以及主观体验1个主观一级指标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共形成18个二级指标、80个三级指标。按照评价指标的指引,现阶段扎实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应广泛借鉴各地的生动实践和典型案例,不断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弥合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精神生活水平差距,促进城乡区域间精神文化产品供给均衡,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精神家园的体制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 五个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高校的荣誉规则及启示 被引量:6
7
作者 张永红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0-85,共6页
荣誉规则是美国高校学术诚信制度的重要内容,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目前,荣誉规则主要有"传统的"荣誉规则和"修正的"荣誉规则两种。荣誉规则使维护学术诚信的过程成为个体学习的过程,通过对学生宣誓制度、无监考考... 荣誉规则是美国高校学术诚信制度的重要内容,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目前,荣誉规则主要有"传统的"荣誉规则和"修正的"荣誉规则两种。荣誉规则使维护学术诚信的过程成为个体学习的过程,通过对学生宣誓制度、无监考考试制度、报告制度和荣誉法庭制度等元素的运用,它突出了学生在维护学术诚信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高校 荣誉规则 学术诚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巩固和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青年群众基础 被引量:4
8
作者 黄蓉生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5-50,173,共6页
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要保持先进性并长期执政,必须不断巩固和扩大群众基础。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巩固和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青年群众基础,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并长期执政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历经90余年... 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要保持先进性并长期执政,必须不断巩固和扩大群众基础。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巩固和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青年群众基础,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并长期执政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历经90余年风雨依然保持蓬勃生机的重要保证。赋予当代青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使命,是巩固和扩大中国共产党青年群众基础的现实选择和时代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巩固与扩大 中国共产党 青年群众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70年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沿革和启示 被引量:4
9
作者 邓春芝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20-123,共4页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经历三大历史阶段,呈现出鲜明的特征。对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认识,呈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深化了教师地位和作用的理解;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实践,呈持续性发展的趋势,推动了教师队伍的建齐配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经历三大历史阶段,呈现出鲜明的特征。对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认识,呈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深化了教师地位和作用的理解;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实践,呈持续性发展的趋势,推动了教师队伍的建齐配强。梳理三大历史阶段,总结新中国70年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基本经验,可以推动新时代师资队伍建设向新高度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70年 高校思政课 教师队伍建设 历史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