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津市耕地资源态势与粮食安全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刘贵芬 刁承泰 +2 位作者 张景芳 李倩 申希兵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4期3451-3452,共2页
在分析江津市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态势的基础上,阐述了耕地数量和质量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然后对2010年和2020年粮食安全形势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 耕地资源 粮食安全 江津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津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刘贵芬 刁承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2-64,共3页
为了便于因地制宜地协调江津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文章通过综合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利用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探讨了综合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分区,并提出了各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环境区 协调 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土地资源安全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璇 廖和平 +1 位作者 雷燚 黄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3期3148-3150,共3页
阐述了土地资源安全的含义及其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并且在对重庆市土地资源存在问题进行叙述的基础上,根据可持续发展原则,分析了其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构建有利于重庆市可持续发展的土地资源安全体系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土地资源安全 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 重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环境类专业学生就业的教学改革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祖波 蔡庆 +1 位作者 祖建 郝风 《安徽农学通报》 2009年第16期237-239,共3页
环境类专业包含了环境工程专业和环境科学专业,是一门跨学科和多学科交叉的科学。文中论述了环境类专业的课程结构,分析了环境类专业的就业形势、现状以及影响环境类专业就业的因素。通过以下4个方面着手教学改革以提高环境类专业就业率... 环境类专业包含了环境工程专业和环境科学专业,是一门跨学科和多学科交叉的科学。文中论述了环境类专业的课程结构,分析了环境类专业的就业形势、现状以及影响环境类专业就业的因素。通过以下4个方面着手教学改革以提高环境类专业就业率:优化教学课程,提高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着实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倡校企办学模式,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协作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类专业 教学改革 就业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科学生专业实习教学改革初探 被引量:4
5
作者 祖波 许君 +2 位作者 刘宏立 李泳臻 王维 《安徽农学通报》 2010年第14期198-199,共2页
从工科学学生专业实习现状入手,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措施和建议,就工科学生专业实习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探。
关键词 工科 专业实习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路景观与环境评价研究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祖波 魏世强 +1 位作者 龙明梅 王维 《安徽农学通报》 2010年第12期76-78,共3页
各国道路景观设计理念、设计方法以及评价方法,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高等级公路景观设计原则包括功能性原则、自然优先原则、可持续原则、地域性原则和综合性原则。处理好公路与环境的协调问题,以及公路线形自身的协调问题,在... 各国道路景观设计理念、设计方法以及评价方法,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高等级公路景观设计原则包括功能性原则、自然优先原则、可持续原则、地域性原则和综合性原则。处理好公路与环境的协调问题,以及公路线形自身的协调问题,在高等级公路设计中显得更为重要;高等级公路景观设计单元涉及公路的各部分具体实物的设计,包括了众多的构造物。公路景观环境分析评价指标主要考察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从公路与沿线景观协调性和边坡景观绿化状况对公路景观从美学价值上进行评价十分重要。高速公路生态系统评价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可变因素多,不仅要考虑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还应包括人类活动、生态系统和环境相关的政策和措施等社会因素;综合运用各种生态措施、生物措施、农艺措施、管理措施等生态防护技术将公路建设的破坏性限制在最小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景观 环境评价 生态系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与土地开发整理研究
7
作者 黎帮华 邱道持 +1 位作者 张传华 杨红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950-1951,1985,共3页
阐述了三峡库区是一个特殊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及正确认识三峡库区土地开发整理的特殊战略意义。针对三峡库区土地开发整理模式的特殊性,提出以下对策:以土地整理为主,适度开发未利用地;大力提高土地生产力,适度控制新增耕地率;提高建... 阐述了三峡库区是一个特殊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及正确认识三峡库区土地开发整理的特殊战略意义。针对三峡库区土地开发整理模式的特殊性,提出以下对策:以土地整理为主,适度开发未利用地;大力提高土地生产力,适度控制新增耕地率;提高建设标准,适度增加投资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关系 土地开发整理 特殊性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整理项目空间分异及其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 被引量:35
8
作者 杨庆媛 冯应斌 +3 位作者 杨华均 董世琳 信桂新 孙小群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23-331,共9页
该文在对重庆市土地整理项目实施概况及其空间分异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经济发展与土地整理项目耦合关系,并以重庆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根据不同的新增耕地率,可把重庆市区县级投资土地整理项目划分为4个类型:整理型、... 该文在对重庆市土地整理项目实施概况及其空间分异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经济发展与土地整理项目耦合关系,并以重庆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根据不同的新增耕地率,可把重庆市区县级投资土地整理项目划分为4个类型:整理型、整理开发型、开发整理型、开发型;按照新增耕地单位面积投资额的高低可划分为4个类型:高投资型、中等投资型、投资偏低型以及低投资型;实施规模单位面积投资额与GDP年均增长率、人均GDP年均增长率的耦合曲线类型为复合曲线;新增耕地单位面积投资额与GDP年均增长率、人均GDP年均增长率的耦合关系呈"S"型变化趋势。区县级投资土地整理项目工程建设标准与区县经济发展关系并不明显且新增耕地单位面积投资额增长速度呈减缓趋势,出现了农用地以及基本农田整理力度和项目实施规模加大而实施规模单位面积投资额降低的"表象"。通过对重庆市经济发展与土地整理的耦合规律研究,为重庆市土地整理事业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分析 耦合 土地利用 空间分异 土地整理项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峡地区夷平面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年代 被引量:29
9
作者 谢世友 袁道先 +1 位作者 王建力 况明生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0-45,共6页
通过野外路线考察,典型地区填图,地质、地形图判读,航片、卫片验证、核对及前人资料分析和年代学方法,对长江三块地区的地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现代河谷之上存在两级夷平面和一级剥夷面。高夷平面分布高度为海拔1700-2000m... 通过野外路线考察,典型地区填图,地质、地形图判读,航片、卫片验证、核对及前人资料分析和年代学方法,对长江三块地区的地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现代河谷之上存在两级夷平面和一级剥夷面。高夷平面分布高度为海拔1700-2000m,完成于老第三纪末;低夷平面分布高度为海拔1200-1500m,完成于上新世末;剥夷面分布高度海拔为800~1200m,形成年代为3.4~1.8MaB.P.。高夷平面在地貌上表现为宽浅的坳谷洼地与低矮的缓丘相结合,呈现一派波状起伏的老年期地貌景观;低夷平面多表现为高大的岩溶丘陵与大型洼地相组合的岩溶台面,洼地两侧多有水平溶洞发育;剥夷面可以岩溶盆地、山问盆地、岩溶台面、河谷盆地、岩溶洼地及河流宽谷等多种地貌形式存在,没有大范围可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块地区 夷平面 剥夷面 形成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地区末次冰期气候变化的石笋记录研究 被引量:20
10
作者 王建力 王丽 +1 位作者 何潇 吴文戬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80-585,共6页
对采自重庆金佛山梁天湾洞穴的1根长达295mm的石笋进行了高精度的TIMS—U系定年和碳氧同位素测试分析,建立了末次冰期晚期(31.90~15.21kaB.P.)长江中游较高分辨率(平均为280a/mm)的古气候变化序列。从石笋的氧同位素曲线中... 对采自重庆金佛山梁天湾洞穴的1根长达295mm的石笋进行了高精度的TIMS—U系定年和碳氧同位素测试分析,建立了末次冰期晚期(31.90~15.21kaB.P.)长江中游较高分辨率(平均为280a/mm)的古气候变化序列。从石笋的氧同位素曲线中明显地检出Heinrich事件,并且氧同位素曲线与南京葫芦洞和贵州董歌洞的石笋记录有着良好的对比关系。但明显的差别是,重庆地区石笋的同位索记录表明,该地区末次冰期晚期古气候是受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双重影响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冰期 石笋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无机磷组分的变化及其对有效磷的影响 被引量:18
11
作者 马志敏 傅瓦利 +2 位作者 胡宁 王改改 孙璐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7-111,共5页
通过室内土柱模拟实验,采用顾益初、蒋柏藩的无机磷分级方法,研究了三峡库区消落带旱地和水田不同无机磷形态在表层和剖面的分布及其对有效磷的影响。结果表明,消落带旱地和水田不同处理无机磷形态均是以Ca10-P为主。整体上来看,各土层... 通过室内土柱模拟实验,采用顾益初、蒋柏藩的无机磷分级方法,研究了三峡库区消落带旱地和水田不同无机磷形态在表层和剖面的分布及其对有效磷的影响。结果表明,消落带旱地和水田不同处理无机磷形态均是以Ca10-P为主。整体上来看,各土层中不同无机磷形态的含量是Ca10-P>O-P,Fe-P>Ca8-P,Al-P,Ca2-P。土柱模拟实验后,旱地和水田Ca2-P,Ca8-P,Al-P和Fe-P的含量都是相同水分情况下添加有机质的处理大于未添加有机质的,水分不同有机质相同时为淹水处理的含量大于湿润处理,但有机质相同时,淹水处理更利于Ca10-P和O-P向易溶性磷转化,添加有机质也会增加其含量;土壤剖面变化表现在:Ca2-P,Ca8-P和Al-P 3种形态存在底部累积现象,而Fe-P,Ca10-P和O-P的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Ca2-P,Ca8-P是旱地和水田有效磷的主要磷源,与水分显著相关的Fe-P在淹水后含量增加,也成为重要的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磷形态 有效磷 消落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弄拉峰丛山区土壤有机质与微量营养元素有效态 被引量:39
12
作者 章程 谢运球 +1 位作者 吕勇 曹建华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3-66,共4页
以广西弄拉峰丛山区为例探讨岩溶区偏碱性条件下土壤有机质与有效态养分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可显著影响有效态养分含量。主要微量营养元素的有效态多大于其缺素临界值,但存在潜在缺素的可能性。有机质与有效态锌、... 以广西弄拉峰丛山区为例探讨岩溶区偏碱性条件下土壤有机质与有效态养分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可显著影响有效态养分含量。主要微量营养元素的有效态多大于其缺素临界值,但存在潜在缺素的可能性。有机质与有效态锌、铁和硼均存在三种函数类型的正显著水平相关关系,反映出土壤有机质与它们的关系密切且稳定。说明有机质含量的增加,有利于提高有效锌、铁和硼的含量。前两者以指数函数类型建立的回归方程最好,后者以幂函数类型建立的回归方程最好。有效态锰与有机质较符合幂函数方程,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土壤有机质 微量营养元素 有效态 广西弄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金佛山地区土壤酸度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治伟 袁道先 +2 位作者 傅瓦利 张洪 夏凯生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7-72,共6页
通过15个剖面样品分析,对金佛山北坡土壤酸度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金佛山地区土壤酸度分布呈现pH平均值偏低、变异较大的特点:山腰志留系砂页岩区土壤酸度大于灰岩区的土壤酸度;在石灰岩区,山顶的土壤酸度则比坡腰... 通过15个剖面样品分析,对金佛山北坡土壤酸度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金佛山地区土壤酸度分布呈现pH平均值偏低、变异较大的特点:山腰志留系砂页岩区土壤酸度大于灰岩区的土壤酸度;在石灰岩区,山顶的土壤酸度则比坡腰和山脚的大,缓坡地带的土壤酸度比陡坡地带的大。山腰和坡脚pH值较高,体现了植被状况和人类干扰的共同影响,而页岩区土壤酸度较灰岩的大,则反映了成壤母质的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佛山 土壤酸度 分布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土地抛荒问题的调查与分析——以重庆市忠县三汇镇为例 被引量:22
14
作者 熊祥强 沈燕 廖和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536-2538,共3页
鉴于西南山区农村土地抛荒现象日益突现,有必要找到引起这一现象的原因所在,并结合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提出多措并举综合治理。以重庆市忠县三汇镇土地抛荒为例,通过调查,研究整个西南地区土地抛荒情况,归纳总结了解决问题的方... 鉴于西南山区农村土地抛荒现象日益突现,有必要找到引起这一现象的原因所在,并结合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提出多措并举综合治理。以重庆市忠县三汇镇土地抛荒为例,通过调查,研究整个西南地区土地抛荒情况,归纳总结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希望能引起各界对西南山区农村土地抛荒现象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山区 农村 土地抛荒 调查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土地利用与土壤质量演化的关系研究——以重庆万州为例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洪 傅瓦利 +1 位作者 袁红 王改改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40-243,共4页
在三峡库区有代表性的重庆万州地区选择4种典型利用方式,运用土壤质量演化指数法,研究土地利用方式对三峡库区土壤质量演化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旱地转变成其他利用方式后,土壤质量均向良性方向演化,而且果园改善最大,菜地次之,撂荒地... 在三峡库区有代表性的重庆万州地区选择4种典型利用方式,运用土壤质量演化指数法,研究土地利用方式对三峡库区土壤质量演化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旱地转变成其他利用方式后,土壤质量均向良性方向演化,而且果园改善最大,菜地次之,撂荒地也有所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质量演化 土壤质量演化指数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巫山县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明泓 廖和平 +1 位作者 彭征 王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0期5342-5343,5375,共3页
通过系统聚类分析法,对重庆市巫山县土地利用进行功能分区,分析各区特点,确定土地利用合理方向,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保持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功能分区 巫山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土壤有机质区域分布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1
17
作者 钟远平 唐将 王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3-76,共4页
利用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方法,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大面积系统采集土壤表层、深层样品、测试分析和数理统计,探讨了三峡库区不同土壤类型深层和表层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分布特征。以紫色土为例探讨了不同分布高程、坡度和不同植被条件下对有... 利用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方法,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大面积系统采集土壤表层、深层样品、测试分析和数理统计,探讨了三峡库区不同土壤类型深层和表层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分布特征。以紫色土为例探讨了不同分布高程、坡度和不同植被条件下对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上较低,均为矿质土壤。成土母质类型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明显,相同自然条件成土作用下,海相石灰岩母岩区的土壤有机质高于陆相砂、泥岩母岩区的土壤。在土地利用方式上,水耕模式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地形高程、坡度对紫色土有机质分布影响明显,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紫色土有机质含量明显降低;随着地形坡度降低,土壤有机质明显升高。植被覆盖类型上,草丛区、阔叶林区有机质具有高于混交林区、灌丛区、针叶林区的趋势。紫色土有机质与P,S等元素呈极显著正相关,但与造岩矿物元素及母质来源的元素相关性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有机质 分布特征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休闲农业用地浅议 被引量:9
18
作者 程叙 雷燚 +1 位作者 杨晓霞 杨庆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3期3217-3218,共2页
从土地利用多功能的角度提出了休闲农业用地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休闲农业用地的特点,即功能的二重性,类型及管理的多样复杂性。并根据休闲农业用地中用地功能的侧重点不同,休闲农业用地利用开发方式的不同,将休闲农业用地进行了分... 从土地利用多功能的角度提出了休闲农业用地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休闲农业用地的特点,即功能的二重性,类型及管理的多样复杂性。并根据休闲农业用地中用地功能的侧重点不同,休闲农业用地利用开发方式的不同,将休闲农业用地进行了分类。最后提出了休闲农业用地在利用、利益分割、管理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闲农业 旅游用地 利益分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万州土壤质量指标选取与综合评价的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袁红 傅瓦利 +2 位作者 王改改 张洪 邵泽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3期3124-3126,共3页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研究区域的土壤进行了较为全面、科学的评价,依据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三峡库区土壤质量评价的最小数据集,并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分配,根据专家经验和因子贡献率确定土壤质量评价权重,然后结合万州地区的土壤特性,参考...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研究区域的土壤进行了较为全面、科学的评价,依据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三峡库区土壤质量评价的最小数据集,并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分配,根据专家经验和因子贡献率确定土壤质量评价权重,然后结合万州地区的土壤特性,参考等级法划分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的确定方法,建立了土壤质量评价指标,对库区土壤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量指标 土壤质量评价 三峡库区 因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耕地有效灌溉发展及影响因素的省区分异 被引量:6
20
作者 冉清红 岳云华 +2 位作者 屈波 杨玲 谢德体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41-246,252,共7页
耕地有效灌溉面积是影响西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运用曲线估计法研究西部省区1997—2010年有效灌溉面积和有效灌溉程度的发展变化过程、趋势特征和区域分异。结果表明:西部有效灌溉面积比重低、省区差异大、其... 耕地有效灌溉面积是影响西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运用曲线估计法研究西部省区1997—2010年有效灌溉面积和有效灌溉程度的发展变化过程、趋势特征和区域分异。结果表明:西部有效灌溉面积比重低、省区差异大、其年变化和增长趋势呈现出不同特点,有效灌溉程度和利用率的省区差异大,机井报废和建设占用对有效面积的影响在加强,生态退耕、工程老化、其他因素的影响力在弱化。增加西部有效灌溉面积绝对数量、消除灌区有效灌溉能力的制约因素是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有效灌溉 影响因素 空间差异 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