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市几种主要土壤有机质化学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杨益 江韬 +2 位作者 魏世强 何仁江 刘丽琼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80-184,共5页
采用高锰酸钾和双氧水氧化法,研究比较重庆市6种不同类型土壤有机质的抗氧化稳定性。结果表明:(1)采用KMnO4氧化法评价土壤有机质化学稳定性应控制适宜的氧化剂浓度,KMnO4浓度<0.1mol/L时,主要氧化土壤中的易氧化有机组分,浓度为0.3m... 采用高锰酸钾和双氧水氧化法,研究比较重庆市6种不同类型土壤有机质的抗氧化稳定性。结果表明:(1)采用KMnO4氧化法评价土壤有机质化学稳定性应控制适宜的氧化剂浓度,KMnO4浓度<0.1mol/L时,主要氧化土壤中的易氧化有机组分,浓度为0.3mol/L的KMnO4可较好地反映土壤有机质的抗氧化能力差异,6种土壤有机质抗氧化能力高低顺序为缙云山黄壤腐殖层>紫色潮土>嘉陵江沿岸冲积土>灰棕潮土>矿质黄泥>灰棕紫泥紫色土。(2)土壤有机质的化学稳定性与pH、有机质含量、<0.001mm粘粒含量以及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含量均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其相关特性在KMnO4高、低浓度时表现不同。(3)双氧水氧化法可较好地反映不同土壤密度分级土壤有机质的抗氧化稳定性,灰棕潮土、紫色潮土和矿质黄泥均随酸度增大而提高;灰棕潮土和紫色潮土轻组有机质(LFOM)抗氧化能力明显高于重组有机质(HFOM);矿质黄泥和缙云山黄壤腐殖层LFOM和HFOM抗氧化能力无明显差异;研究发现农地土壤其有机质氧化率随酸度增加而连续提高,但林地土壤有机质氧化率变化幅度较小,均小于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抗氧化性 相关性 密度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铁矿对Pb^(2+)的吸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袁林 肖萍 +1 位作者 魏世强 王强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5-8,共4页
通过恒温振荡平衡法研究了Pb2+在针铁矿上的等温吸附和吸附动力学特征,探讨了吸附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随Pb2+平衡浓度和pH的增大,针铁矿对Pb2+的吸附量逐渐增大。(2)针铁矿对Pb2+的等温吸附可用Freundlich和Langmuir方程较好地拟合... 通过恒温振荡平衡法研究了Pb2+在针铁矿上的等温吸附和吸附动力学特征,探讨了吸附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随Pb2+平衡浓度和pH的增大,针铁矿对Pb2+的吸附量逐渐增大。(2)针铁矿对Pb2+的等温吸附可用Freundlich和Langmuir方程较好地拟合。(3)在相同温度和pH下,随离子强度的提高,针铁矿对Pb2+的吸附量增大。(4)在相同离子强度和pH下,针铁矿对Pb2+的吸附量总体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针铁矿对Pb2+的吸附是自发进行的吸热反应。(5)针铁矿吸附Pb2+的过程可分为初始的快吸附和随后的慢吸附2个阶段。pH影响吸附反应快慢,随pH增大吸附速率增大;随着pH的增大,达到平衡吸附的时间缩短。吸附动力学方程用Elovich方程拟合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铁矿 PB2+ 吸附 吸附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敏酸吸附解吸Fe^(3+)反应特征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王强 魏世强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14-421,共8页
采用C-25葡聚糖凝胶层析方法研究了在不同酸度、离子强度、温度条件下胡敏酸(HA)吸附解吸Fe3+特征。结果表明,在相同离子强度、反应温度条件下,随着pH的升高,HA对Fe(Ⅲ)最大吸附量Smax和吸附平衡常数k增加,标准摩尔自由能变ΔGom绝对值... 采用C-25葡聚糖凝胶层析方法研究了在不同酸度、离子强度、温度条件下胡敏酸(HA)吸附解吸Fe3+特征。结果表明,在相同离子强度、反应温度条件下,随着pH的升高,HA对Fe(Ⅲ)最大吸附量Smax和吸附平衡常数k增加,标准摩尔自由能变ΔGom绝对值减小。相同pH和温度下,离子强度从0.00到0.10mol L-1,HA对Fe(Ⅲ)最大吸附量Smax和吸附亲和力常数k增加,自由能变ΔGom绝对值减小,但离子强度从0.10 mol L-1继续上升到0.15 mol L-1,则上述特征常数变化刚好相反。温度升高,胡敏酸吸附Fe3+的最大吸附量、吸附平衡常数k、自由能变ΔGom绝对值均较大幅度降低,表明升高温度对吸附反应不利。吸附反应的焓变ΔHom和熵变ΔSom均小于零,为放热反应,反应向更有序状态进行;在相同条件下,pH越大,焓变ΔHom和熵变ΔrSθm绝对值越大,表明pH越大,越有利于吸附反应的进行。随着pH的升高,Fe3+被还原的百分率η减小,用幂函数方程拟合,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随着pH的降低,胡敏酸铁Fe3+解吸率增大;对解吸率曲线进行拟合,线形方程具有显著的相关系数。胡敏酸吸附Fe3+的反应为包括胡敏酸内部和外部结合的“两相”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敏酸 Fe3^+ 吸附反应 吸附解吸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在针铁矿、针铁矿-腐植酸复合胶体中吸附解吸行为比较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罗文倩 魏世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97-902,共6页
采用批平衡试验法,比较研究了重金属镉在针铁矿和针铁矿-腐植酸复合胶体中的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范围内,两种吸附剂对Cd2+的等温吸附特征均可用Langmuir、Freundlich和Linear方程加以描述。其中以Langmuir方程... 采用批平衡试验法,比较研究了重金属镉在针铁矿和针铁矿-腐植酸复合胶体中的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范围内,两种吸附剂对Cd2+的等温吸附特征均可用Langmuir、Freundlich和Linear方程加以描述。其中以Langmuir方程的拟合效果最佳,线性相关系数为:0.991、0.999,由此推导出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41.667和45.455mg·g-1,表明腐植酸与针铁矿复合胶体较单一针铁矿的吸附力有所提高,且所吸附的镉均难以解吸,平均解吸率分别为5.871%和1.068%。胶体对Cd2+的吸附是一个快速反应过程,4h达到吸附平衡。Elovich方程是拟合吸附动力学过程的最优方程(相关系数分别为0.987和0.997)。通过计算镉在针铁矿和针铁矿-腐植酸复合胶体中的吸附自由能变化量(ΔG的绝对值均<40kJ·mol-1),推测镉在两种胶体中的吸附为物理吸附过程,其吸附机理可能有氢键、偶极作用力和范德华力等作用,而不存在化学键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铁矿 针铁矿-腐植酸复合胶体 吸附 解吸 热力学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光谱法研究胡敏酸与Fe^3+、Al^3+、Mn^2+金属离子配位机理 被引量:4
5
作者 王强 魏世强 黄玉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66-369,共4页
关键词 胡敏酸 Fe^3+、Al^3+、Mn^2+金属离子 红外光谱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对土壤中菲和芘的修复作用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曹生宪 魏世强 潘声旺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4-140,共7页
采用盆栽试验法,研究了高羊茅对污染土壤中菲、芘的去除效果与修复机制.结果显示:在试验浓度范围(0~322mg/kg)内,植物-微生物系统对土壤中芘、菲的去除效果明显.种植高羊茅60d后,土壤-高羊茅系统(TD3)对土壤中菲、芘去除率... 采用盆栽试验法,研究了高羊茅对污染土壤中菲、芘的去除效果与修复机制.结果显示:在试验浓度范围(0~322mg/kg)内,植物-微生物系统对土壤中芘、菲的去除效果明显.种植高羊茅60d后,土壤-高羊茅系统(TD3)对土壤中菲、芘去除率分别为52.82%~82.27%(m=67.96%)、47.27%~75.4%(m=60.06%);平均去除率分别比对照组TD1(无植物,不加NaN3)高45.41%,41.63%,比对照组TD2(无植物,加0.1%NaN3)高62.89%,57.5%.高羊茅能吸收积累土壤中的菲和芘,根部和茎叶部菲、芘含量随土壤中菲、芘浓度的提高而增大;生物浓缩系数随土壤中菲、芘含量的增加而减小,且根部大于茎叶部、芘大于菲.修复过程中,非生物因子、植物积累对菲、芘的去除率分别只有5.07%,0.017%和2.56%,0.11%;微生物降解、高羊茅-微生物间的交互作用对菲、芘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9.21%,62.87%和15.87%,57.5%.说明微生物降解作用、植物-微生物交互作用是土壤中菲、芘去除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修复 多环芳烃 高羊茅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Fe2O3对Cr(Ⅲ)的等温吸附特征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强 屈亚非 +2 位作者 肖广全 黄玉明 魏世强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9-162,共4页
关键词 赤铁矿 Cr(Ⅲ) 等温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里酸改性FeMnNi-LDH对砷镉污染土壤的钝化修复 被引量:1
8
作者 何雅馨 魏世强 蒋珍茂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84-2197,共14页
选用腐殖质活性组分富里酸(FA)作为铁锰镍层状双氢氧化物(FeMnNi-LDH)的修饰物,采用共沉淀法制备出稳定层状FA@FeMnNi-LDH复合材料,并运用于As(Ⅲ)和Cd(Ⅱ)复合污染土壤的钝化修复.通过小白菜盆栽实验研究了在不同砷镉复合污染水平及不... 选用腐殖质活性组分富里酸(FA)作为铁锰镍层状双氢氧化物(FeMnNi-LDH)的修饰物,采用共沉淀法制备出稳定层状FA@FeMnNi-LDH复合材料,并运用于As(Ⅲ)和Cd(Ⅱ)复合污染土壤的钝化修复.通过小白菜盆栽实验研究了在不同砷镉复合污染水平及不同初始土壤pH值条件下,复合材料对土壤As(Ⅲ)和Cd(Ⅱ)的钝化效果、各形态含量变化及对小白菜根部和地上部As(Ⅲ)和Cd(Ⅱ)转运、富集系数的影响,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FA@FeMnNi-LDH复合材料对As和Cd具有显著的同步钝化效果.当复合材料添加量由0%增加到1.0%,促进了土壤非专性吸附态和结晶铁铝氧化物结合态As向专性吸附态、无定型铁铝氧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态As转化,土壤可交换态Cd主要向残渣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Cd转化;土壤初始pH对As和Cd的钝化效果影响明显,酸性和中性土壤的pH分别增加了1.65和0.64个pH单位,土壤有效态As的降低率分别达到69.74%和63.31%,有效态Cd的降低率分别为60.25%和61.78%;小白菜的鲜重和株高随复合材料添加量的增加而提高,并且复合材料添加量的增加降低了小白菜各部位对As和Cd的转运和富集系数,使小白菜地上部As、Cd的浓度均低于国家食品安全标准限值.相关性分析显示,非专性吸附态As、可交换态Cd与土壤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性,残渣态As和Cd与土壤pH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小白菜地上部分和根部中As和Cd的含量与土壤残渣态As和Cd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FA@FeMnNi-LDH复合材料能提高土壤pH值,促进土壤As和Cd向残渣态的转化,从而降低土壤As和Cd生物有效性和在小白菜植株中的累积,为土壤中As(Ⅲ)和Cd(Ⅱ)复合污染的同步修复提供了新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 富里酸(FA) 改性 砷镉复合污染土壤 钝化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阶草(Ophiopogon japanicus)对土壤中菲芘的修复作用 被引量:16
9
作者 潘声旺 魏世强 +1 位作者 袁馨 曹生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3654-3661,共8页
采用盆栽试验法,研究沿阶草对土壤中芘、菲的去除效果与修复机制。结果显示:在试验浓度范围(0~322mg·kg^-1)内,植物一微生物系统对芘、菲的去除效果明显。种植沿阶草60d后,菲、芘去除率分别为77.58%~96.3%、65.25%... 采用盆栽试验法,研究沿阶草对土壤中芘、菲的去除效果与修复机制。结果显示:在试验浓度范围(0~322mg·kg^-1)内,植物一微生物系统对芘、菲的去除效果明显。种植沿阶草60d后,菲、芘去除率分别为77.58%~96.3%、65.25%~83.25%;平均去除率分别比对照1(加0.1%NaN3)高82.27%、72.73%,比对照2(无NaN3)高43.26%、46.27%。沿阶草能吸收积累土壤中的菲和芘,根部和茎叶部菲、芘含量随土壤中菲、芘浓度的提高而增大;生物浓缩系数随土壤中菲、芘含量的增加而减小,且根部大于茎叶部、芘大于菲。修复过程中,非生物因子、植物积累、植物代谢对菲、芘的去除率分别为6.61%、0.157%、6.54%和3.18%、1.21%、5.72%;微生物降解、植物-微生物问的交互作用对菲、芘的去除率分别为39.01%、26.47%和36.57%、39.34%。说明植物-微生物交互作用、微生物降解作用是土壤中菲、芘去除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修复 多环芳烃 沿阶草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色丘陵区小流域典型降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 被引量:37
10
作者 蒋锐 朱波 +4 位作者 唐家良 罗专溪 王冬 辛伟 魏世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353-1358,共6页
对2007年盐亭小流域两场典型降雨(施肥后首场大雨和大暴雨)的径流过程进行了连续监测,同步测定了径流量、氮磷浓度,旨在阐明农业小流域典型降雨氮磷流失随降雨径流的变异规律。结果表明,流量曲线与浓度过程线变化趋势一致。整个径流过... 对2007年盐亭小流域两场典型降雨(施肥后首场大雨和大暴雨)的径流过程进行了连续监测,同步测定了径流量、氮磷浓度,旨在阐明农业小流域典型降雨氮磷流失随降雨径流的变异规律。结果表明,流量曲线与浓度过程线变化趋势一致。整个径流过程中的氨态氮(AN)与磷酸盐(PO34--P)浓度较低且波动较小。初期径流颗粒态氮(PN)、颗粒态磷(PP)与总磷(TP)的浓度高于后期径流,初期冲刷效应明显。颗粒态氮(PN)是氮素在径流初期迁移的主要形态,而后期以硝态氮(NN)为主;但PP是整个径流过程中的主要迁移形态。初期径流中AN、PN、TP、PP及泥沙(SS)负荷分布较大,而硝态氮(NN)、总氮(TN)和PO34--P则主要分布在径流后期。污染物初期冲刷和NN后期淋溶是暴雨径流氮素流失的主要原因,而施肥后首场降雨氮素流失的主要原因是NN淋溶。暴雨径流产生氮磷负荷巨大,TN与TP分别为167.04kg和20.75kg;而施肥后首场大雨径流氮磷流失负荷较小,分别为12.07kg(TN)、1.04kg(TP),其中60%的TN以NN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后首场大雨 大暴雨 非点源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分子量有机酸对三峡库区消落带典型土壤磷素淋溶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15
11
作者 杨茜 蒋珍茂 +3 位作者 石艳 闫金龙 何明靖 魏世强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6-131,共6页
以三峡库区分布最广的紫色潮土、灰棕紫泥为对象,通过室内间歇式土柱淋洗试验,探讨了淋溶液酸度及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土壤磷迁移淋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淋溶液酸度对磷的溶出具有一定影响,溶液偏酸或偏碱均促进了磷的淋出。2种土壤磷的淋... 以三峡库区分布最广的紫色潮土、灰棕紫泥为对象,通过室内间歇式土柱淋洗试验,探讨了淋溶液酸度及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土壤磷迁移淋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淋溶液酸度对磷的溶出具有一定影响,溶液偏酸或偏碱均促进了磷的淋出。2种土壤磷的淋出能力差异较大,灰棕紫泥中的磷更易淋出,草酸和柠檬酸可显著促进灰棕紫泥土壤磷的淋失,而对紫色潮土磷淋出的促进作用不明显。随有机酸浓度的增加,促进作用增强,100mmo/L草酸和柠檬酸的处理使灰棕紫泥可溶性总磷累计淋出量分别较对照(0.344mg)增加了4.40,15.32倍。柠檬酸的促进作用高于草酸,两者对磷淋出的影响是其酸解和螯合作用的综合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消落带 土壤磷素 有机酸 磷素淋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城市土壤重金属的污染格局分析 被引量:46
12
作者 王莹 陈玉成 李章平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63-770,共8页
收集了国内43个大中城市的3688个城区土壤重金属数据,通过描述性分析、评价分析、聚类分析等,初步确定了我国城市土壤重金属的污染格局.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土壤As、Cd、Cr、Cu、Hg、Ni、Pb、Zn的平均赋存量分别为13.39、0.68、63.04、38... 收集了国内43个大中城市的3688个城区土壤重金属数据,通过描述性分析、评价分析、聚类分析等,初步确定了我国城市土壤重金属的污染格局.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土壤As、Cd、Cr、Cu、Hg、Ni、Pb、Zn的平均赋存量分别为13.39、0.68、63.04、38.17、0.31、26.18、47.34、137.72 mg·kg-1.Nemerrow指数、地质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评价表明,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是太原、南京、开封,主要污染重金属是Hg、Cd、Pb.43个城市中,上海、武汉、淄博、昆明、抚顺、昌吉、郑州、贵阳、成都、攀枝花、天津、珠海、大庆、北京、南宁、广州、香港、长春、太原等19个城市属于Cd强度污染;徐州、长沙、开封、重庆、乌鲁木齐、沈阳、西安、杭州、南京、兰州、洛阳等11个城市属于Hg-Cd强度污染、Pb中度污染;其余13个城市属一般轻度污染.长江以南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比长江以北城市严重,中小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低于特大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土壤 重金属 污染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蚯蚓在植物修复芘污染土壤中的作用 被引量:8
13
作者 潘声旺 魏世强 +1 位作者 袁馨 曹生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349-1355,共7页
采用盆栽试验法,研究了蚯蚓(Pheretima hupeiensis)在植物修复芘污染土壤中的作用。结果显示,试验浓度(20.24321.42 mg/kg)范围内,蚯蚓活动促进了芘污染土壤中修复植物黑麦草(Lolium multiforum)黑麦草的生长,其根冠比明显增大。添加蚯... 采用盆栽试验法,研究了蚯蚓(Pheretima hupeiensis)在植物修复芘污染土壤中的作用。结果显示,试验浓度(20.24321.42 mg/kg)范围内,蚯蚓活动促进了芘污染土壤中修复植物黑麦草(Lolium multiforum)黑麦草的生长,其根冠比明显增大。添加蚯蚓72 d后,种植黑麦草的土壤中芘的去除率高达60.01%86.26%,其平均去除率(74.66%)比无蚯蚓活动的土壤-植物系统(64.55%)提高10.11%,比无植物对照组(18.24%)提高56.42%。各种生物、非生物修复因子中,植物-微生物交互作用对芘去除的平均贡献率(51.75%)最为突出,比无蚯蚓活动时(44.94%)提高6.81%。说明蚯蚓活动可强化土壤-植物系统对土壤芘污染的修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修复 多环芳烃 黑麦草 蚯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蚯蚓活动对金发草修复土壤菲芘污染的强化作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潘声旺 魏世强 +2 位作者 袁馨 曹生宪 江韬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2-70,共9页
采用盆栽试验法,研究了蚯蚓(Pheretima sp.)对金发草(Pogonatherum paniceum L.)修复菲、芘污染土壤的强化作用。结果显示,在试验浓度范围(20.1~322.1mg kg-1)内,蚯蚓活动促进了菲、芘污染土壤中金发草的生长,其根冠比... 采用盆栽试验法,研究了蚯蚓(Pheretima sp.)对金发草(Pogonatherum paniceum L.)修复菲、芘污染土壤的强化作用。结果显示,在试验浓度范围(20.1~322.1mg kg-1)内,蚯蚓活动促进了菲、芘污染土壤中金发草的生长,其根冠比明显增大。添加蚯蚓70d后,种植金发草的土壤中菲、芘的平均去除率高达77.0%、70.6%,平均去除率分别较无蚯蚓作用时(68.7%、61.2%)增长了8.3%、9.5%;相同污染水平下,蚯蚓活动对芘的强化去除程度总是大于菲。各修复因子中,植物-微生物交互作用对菲、芘去除的平均贡献率(46.6%、42.8%)最为突出,分别较无蚯蚓活动时(41.6%、36.6%)增长了5.0%、6.1%。说明蚯蚓活动可强化土壤-植物系统对土壤中菲、芘污染的去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修复 多环芳烃 金发草 蚯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和超声波处理制药废水初探 被引量:10
15
作者 肖广全 邓火亮 马二登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6-39,共4页
研究了相同功率(400W)条件下超声波、微波分别处理制药废水的效果,结果表明:(1)在处理的初始超声波、微波均使COD有先升高后下降,最后趋于稳定的现象;就去除COD而言,在运行条件为400W时,处理制药废水的最佳时间为240s。(2)超声波、微波... 研究了相同功率(400W)条件下超声波、微波分别处理制药废水的效果,结果表明:(1)在处理的初始超声波、微波均使COD有先升高后下降,最后趋于稳定的现象;就去除COD而言,在运行条件为400W时,处理制药废水的最佳时间为240s。(2)超声波、微波处理制药废水NH3-N去除率都能达到47%,开始NH3-N下降较快但随后有波动,在480s后NH3-N分别稳定在14、6mg/L。此外,在功率400W,处理时间240s条件下,微波和超声波分别与生物接触氧化法组合处理制药废水对COD和NH3-N去除率>60%。使用总体综合特征的假设性检验(α=0.05),两种组合处理制药废水对COD和NH3-N的去除效果不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 超声波 生物接触氧化法 制药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殖酸对土壤铅镉吸附、赋存形态及生物可给性的影响 被引量:29
16
作者 罗梅 柏宏成 +1 位作者 陈亭悦 魏世强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91-1202,共12页
腐殖酸(HAs)对重金属土壤环境行为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与其组分分子量大小关系密切.通过3种in vitro试验方法(PBET、SBRC、IVG)探讨了HAs不同分子量组分(F1:<5kDa、F2:5-10kDa、F3:10-30kDa、F4:>30kDa)对土壤镉(Cd)、铅(Pb)生... 腐殖酸(HAs)对重金属土壤环境行为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与其组分分子量大小关系密切.通过3种in vitro试验方法(PBET、SBRC、IVG)探讨了HAs不同分子量组分(F1:<5kDa、F2:5-10kDa、F3:10-30kDa、F4:>30kDa)对土壤镉(Cd)、铅(Pb)生物可给性的影响,同时结合批量等温吸附实验、化学连续提取形态分级方法,分析了土壤Cd、Pb吸附和形态转化与生物可给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对Cd、Pb吸附能力既受HAs添加量的影响,也受到HAs分子量大小的影响.HAs添加量为0.2%C-1%C条件下,<5kDa分子量组分促进了土壤对Cd、Pb的吸附,且随着HAs添加量的增加,促进作用更强.而>10kDa的其他组分则降低了土壤吸附Cd、Pb的能力.在本试验HAs添加量范围内,不同组分均促进了土壤中酸提取态Cd向残渣态转化,且低分子量组分对其促进作用更强.土壤Pb 2+主要以可还原态的形式存在,占57%-89%,随着HAs组分分子量的增加,酸交换态Pb占比逐渐下降,HAs的添加促进了活性态Pb向难利用态Pb转化,从而降低了Pb 2+活性.3种in vitro方法生物可给性测定结果表明,<5k和5-10k组分均提高了胃、肠阶段土壤Cd、Pb生物可给性(BACd、BAPb),而其余组分则使土壤Cd、Pb生物可给性降低.Cd、Pb生物可给性取决于Cd、Pb在土壤中转化平衡后的赋存形态,酸交换态占比高生物可给性相应也越高,土壤对重金属的吸附固定难以反映生物可给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殖酸 形态 生物可给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钠锰矿对Cr(Ⅲ)离子的吸附解吸及氧化行为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强 刘双营 +2 位作者 黄玉明 肖广全 魏世强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4-70,共7页
采取等温吸附热力学方法,探讨了锰氧化合物(水钠锰矿)对Cr(Ⅲ)离子的吸附解吸和氧化特征及温度、pH等因素对其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Cr(Ⅲ)初始加入量的增加,总铬吸附量逐渐增大,用Langmuir方程可以很好地描述吸附等温线数据;达到反... 采取等温吸附热力学方法,探讨了锰氧化合物(水钠锰矿)对Cr(Ⅲ)离子的吸附解吸和氧化特征及温度、pH等因素对其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Cr(Ⅲ)初始加入量的增加,总铬吸附量逐渐增大,用Langmuir方程可以很好地描述吸附等温线数据;达到反应平衡时,水钠锰矿对Cr(Ⅲ)离子的氧化量与加入初始Cr(Ⅲ)的浓度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而水钠锰矿对Cr(Ⅲ)的氧化率,随初始Cr(Ⅲ)浓度增加而减小;温度是影响水钠锰矿对Cr(Ⅲ)的吸附和氧化的重要因素,35℃时的吸附量显著低于25℃时的吸附量,而35℃时的氧化量、氧化率明显高于25℃时的氧化量、氧化率,表明升温对吸附反应不利,而对氧化反应有利;溶液酸度对于Cr(Ⅲ)的吸附和氧化有着不同的影响,随着pH的升高,Cr(Ⅲ)离子氧化量、氧化率增大,然而,水钠锰矿对总Cr的吸附量则随着pH的升高而减小,表明pH的升高有利于氧化反应,而对吸附反应不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钠锰矿 Cr(Ⅲ) 吸附解吸 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毒死蜱农药在中性紫色土腐殖酸上的吸附 被引量:8
18
作者 陈飞霞 魏沙平 魏世强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7-220,共4页
通过平衡振荡法研究毒死蜱在中性紫色土腐殖酸(HA)上的吸附.结果表明,毒死蜱在腐殖酸上的吸附行为均可用Linea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来描述,拟合效果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毒死蜱在腐殖酸上的吸附量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腐殖酸含... 通过平衡振荡法研究毒死蜱在中性紫色土腐殖酸(HA)上的吸附.结果表明,毒死蜱在腐殖酸上的吸附行为均可用Linea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来描述,拟合效果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毒死蜱在腐殖酸上的吸附量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腐殖酸含量的增加而增大,溶液pH值对毒死蜱吸附的影响主要与氢键吸附有关;离子强度对毒死蜱的吸附影响很小.通过计算毒死蜱在HA上的吸附自由能变化量(△G的绝对值均<40kJ/mol),可以推测毒死蜱在HA上的吸附属于物理吸附,其吸附机理可能有氢键、疏水分配、偶极作用力和范德华力等作用,而不存在化学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死蜱 腐殖酸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定形氧化铁-胡敏酸复合胶体对Cu^(2+)的吸附特征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强 魏世强 黄玉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52-756,共5页
采用Cu2+选择电极研究了不同pH值条件下胡敏酸(HA)、无定形Fe2O3、HA-Fe2O3复合胶体对Cu2+的等温吸附规律.结果表明,随着pH值的升高,3种胶体饱和吸附量和吸附平衡常数均增大,有利于吸附的进行.HA和无定形Fe2O3等温吸附Cu2+的4种拟合方程... 采用Cu2+选择电极研究了不同pH值条件下胡敏酸(HA)、无定形Fe2O3、HA-Fe2O3复合胶体对Cu2+的等温吸附规律.结果表明,随着pH值的升高,3种胶体饱和吸附量和吸附平衡常数均增大,有利于吸附的进行.HA和无定形Fe2O3等温吸附Cu2+的4种拟合方程中,Langmuir方程整体拟合效果最佳,其次为对数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Linear方程较差.HA-Fe2O3复合胶体等温吸附Cu2+的4种拟合方程均达到显著相关.在相同pH值条件下,无定形Fe2O3对Cu2+吸附量最小,复合胶体次之,HA胶体最大;而且,无定形Fe2O3和复合胶体的饱和吸附量之和小于HA胶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定形氧化铁-胡敏酸复合胶体 CU^2+ 等温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胡敏酸还原容量的表征与比较 被引量:4
20
作者 江韬 魏世强 +4 位作者 李雪梅 李梦婕 彭国栋 刘双营 罗畅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01-908,共8页
还原容量(RC)是衡量胡敏酸(HA)还原特性的重要指标。采用饱和H2振荡法和土壤溶液法对HA分别进行化学和微生物预处理,分别以硝酸铁(Fe(NO3)3)、柠檬酸铁(FeCit)作电子受体,测定了三种HA(上海巨枫SH,天津光复TJ,缙云山JY)的本底还原容量(N... 还原容量(RC)是衡量胡敏酸(HA)还原特性的重要指标。采用饱和H2振荡法和土壤溶液法对HA分别进行化学和微生物预处理,分别以硝酸铁(Fe(NO3)3)、柠檬酸铁(FeCit)作电子受体,测定了三种HA(上海巨枫SH,天津光复TJ,缙云山JY)的本底还原容量(NRC),化学还原容量(CRC),微生物还原容量(MRC)。对不同电子受体条件下、不同初始状态和不同种类的胡敏酸的RC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三种HA中,以缙云山土壤提取的胡敏酸RC值最高,还原容量最大,分别为20.21±0.26 mmolc mol-1 C(NRC)、26.02±1.12 mmolc mol-1 C(CRC)和29.29±1.56 mmolc mol-1 C(MRC)。两种电子受体中,采用Fe(NO3)3得到的RC明显高于在FeCit条件下。另外,溶液态HA的RC明显高于固态。由此证明胡敏酸还原容量是一个相对量;其容量大小不仅和自身结构、性质有关,也受到HA初始形态和不同电子受体的影响。对比三个还原容量指标发现CRC和MRC显著大于NRC,而CRC和MRC之间无明确大小关系,因此用CRC来表征HA被微生物还原后的还原容量(MRC)还需作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敏酸 腐殖质 电子受体 还原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