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市喀斯特槽谷地区农村居民点分布与地貌形态要素关系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张霞 魏朝富 +1 位作者 倪九派 张仕超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2年第1期59-66,共8页
选取喀斯特槽谷地区——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鱼池镇团结村农村居民点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和地统计法,综合应用地貌-面积频度分布指数和信息熵分析了不同海拔、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地表粗糙度、剖面曲率和平面曲率7个... 选取喀斯特槽谷地区——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鱼池镇团结村农村居民点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和地统计法,综合应用地貌-面积频度分布指数和信息熵分析了不同海拔、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地表粗糙度、剖面曲率和平面曲率7个地貌形态要素间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农村居民点分布的优势地形位分别为高程956.2~1 000m,坡度5°~15°,坡向SW、W、NW和E,地形起伏度0~1m,地表粗糙度1.0~1.1,剖面曲率和平面曲率0°~5°的低地形位上;②在槽谷谷底,农村居民点信息熵的最大值为1.15,最小值为0.02,说明农村居民点在低地形位上分布的有序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槽谷 居民点分布 地貌形态要素 地貌-面积频度分布指数 信息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估算细沟含沙水流剥蚀率的改进方法 被引量:12
2
作者 赵宇 陈晓燕 +1 位作者 米宏星 莫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174-181,共8页
为了得到更接近实际的细沟侵蚀模拟数据,改进了前人研究细沟含沙水流剥蚀率的方法。选取黄土高原的典型土壤(安塞黄绵土),采用12 m长土槽在5个坡度(5°,10°,15°,20°,25°)和3个流量(2、4、8 L/min)条件下进行细... 为了得到更接近实际的细沟侵蚀模拟数据,改进了前人研究细沟含沙水流剥蚀率的方法。选取黄土高原的典型土壤(安塞黄绵土),采用12 m长土槽在5个坡度(5°,10°,15°,20°,25°)和3个流量(2、4、8 L/min)条件下进行细沟侵蚀过程模拟试验。估算各水力工况下沿细沟含沙水流剥蚀率,探究含沙量,沟长,坡度及流量对于剥蚀率的影响并验证该试验方法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剥蚀率随含沙量的增加呈线性递减,在陡坡(15°,20°,25°)上,随细沟长度的递增呈指数下降,该变化规律在陡坡和大流量下更为显著;并与前人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相关系数为0.917,说明与前人结果吻合度高,验证了该研究试验方法的准确性。研究结果将为更好地描述黄土细沟侵蚀过程及土壤侵蚀预测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侵蚀 泥沙运移 剥蚀率 侵蚀细沟 侵蚀过程 含沙水流 土槽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降雨强度下紫色土陡坡地侵蚀泥沙养分特征 被引量:17
3
作者 陈晓燕 王茹 +1 位作者 卓素娟 周继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5,共5页
采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雨强对三峡库区紫色土陡坡地侵蚀泥沙养分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整个产流过程中,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径流携带的侵蚀泥沙量呈增大趋势,侵蚀泥沙全磷、全钾、碱解氮浓度也表现出增大的变化趋势,而侵蚀... 采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雨强对三峡库区紫色土陡坡地侵蚀泥沙养分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整个产流过程中,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径流携带的侵蚀泥沙量呈增大趋势,侵蚀泥沙全磷、全钾、碱解氮浓度也表现出增大的变化趋势,而侵蚀泥沙全氮、有效磷、速效钾浓度随雨强增大的变化规律不明显。(2)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侵蚀泥沙量、侵蚀泥沙各养分浓度到达峰值点的时间分别有不同程度的提前,且峰值点值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3)同一雨强下,随着产流历时的增加,径流泥沙量呈现出先增大后逐渐减小至平稳的变化趋势,侵蚀泥沙全钾、全磷、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浓度也表现出相同的变化特征。(4)不同降雨强度下,侵蚀泥沙携带的全钾、全磷、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发生了富集,但各养分的富集程度与雨强无明显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陡坡地 降雨强度 侵蚀泥沙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密度和含水率对岩溶地区黄壤抗剪强度的影响——以重庆市南川区木渡河小流域为例 被引量:10
4
作者 倪九派 高明 +1 位作者 魏朝富 谢德体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2年第1期82-86,共5页
选择广泛分布于岩溶地区的黄壤,通过对室内三轴剪切试验,测定含水率和干密度交互作用对土壤抗剪强度指标的影响。试验表明:(1)在相同干密度情况下,黄壤粘聚力c随着含水率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相同土壤含水率水平下,粘聚力... 选择广泛分布于岩溶地区的黄壤,通过对室内三轴剪切试验,测定含水率和干密度交互作用对土壤抗剪强度指标的影响。试验表明:(1)在相同干密度情况下,黄壤粘聚力c随着含水率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相同土壤含水率水平下,粘聚力c随干密度增大而增大;黄壤内摩擦角φ在各干密度条件下均随着含水率增加呈明显减小的趋势,衰减速率基本一致;同一含水率水平下,内摩擦角φ随干密度变化不明显,土壤干密度为1.6g/cm3内摩擦角相对较大。(2)含水率和干密度的交互作用对黄壤粘聚力c有显著影响,粘聚力c在1.3~1.7g/cm3范围内随着干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且每一个干密度都有一个特定含水率与之对应,在这样一个交互作用下粘聚力c达到最大。(3)含水率和干密度的交互作用对内摩擦角φ影响相对较小,同一干密度下,其φ值差异不大,随干密度的增大缓慢增大,相对而言,含水率对内摩擦角φ的影响更明显,黄壤内摩擦角φ随含水率的增大呈非线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率 土壤干密度 土壤抗剪强度 黄壤 岩溶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方法测定紫色土坡耕地入渗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莫斌 陈晓燕 +2 位作者 雷廷武 罗帮林 唐菊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5,共5页
点源入渗法是一种应用数字图像软件计算土壤入渗性能的精密型新方法。为了准确测得紫色土区坡耕地土壤入渗性能,采用3种方法(点源入渗法、双环法和环刀法)对其进行测定。并对不同方法之间的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以评价点源入渗法在... 点源入渗法是一种应用数字图像软件计算土壤入渗性能的精密型新方法。为了准确测得紫色土区坡耕地土壤入渗性能,采用3种方法(点源入渗法、双环法和环刀法)对其进行测定。并对不同方法之间的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以评价点源入渗法在紫色土区坡耕地土壤入渗测定的应用性。结果表明:点源入渗法与双环法测定土壤入渗过程规律具有一致性,初始入渗速率很大,而后入渗速率迅速减小并趋近于一个稳定值,其中以点源入渗法测定土壤入渗速率在试验过程中表现出的规律性最好;3种方法测得的入渗率随时间变化过程用Kostiakov模型拟合的效果均较好,以双环法的最好,点源入渗法次之,环刀法最差;3种方法测得的入渗性能各项指标(初渗速率、稳渗速率和平均入渗率)有一定差异,除初渗速率外,双环法测得的数值最大;点源入渗法在紫色土坡耕地测定土壤入渗性能试验中有较好的应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入渗性能 入渗测定方法 紫色土坡耕地 应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典型自然演替林被下土壤微生物与植物多样性的关系 被引量:5
6
作者 杨宪 冯玉琴 +2 位作者 宋鹏阳 杨水平 李勇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9-134,共6页
选取缙云山三个典型自然演替植被群落为样本,研究群落中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植物多样性,分析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多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演替群落中,植物多样性指数(S,H,J)均存在显著差异.在演替进程中,乔木层的植物多样性指数... 选取缙云山三个典型自然演替植被群落为样本,研究群落中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植物多样性,分析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多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演替群落中,植物多样性指数(S,H,J)均存在显著差异.在演替进程中,乔木层的植物多样性指数逐渐提高,在常绿阔叶林阶段为最高;灌木层和草本层的S和H,也随演替而逐渐提高,在针阔混交林阶段达到最高,当演替到常绿阔叶林,又有所下降,其J则在常绿阔叶林阶段达到最大.随演替进程,土壤微生物数量与植物多样性指数(S,H,J)呈协同增加的规律,它们表现程度不同的正相关关系.就相关系数比较来看,土壤微生物与乔木层的植物多样性关系最密切,相关系数分别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与草本层也有较好相关性,而与灌木层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在三大类群微生物数量中,细菌与植物多样性的相关程度最高,真菌也有较好相关性,放线菌与植物多样性的相关性不显著;土壤微生物数量与植物多样性的相关程度依A→B层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植物多样性 相关性 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紫色土坡面养分流失特征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赵宇 陈晓燕 康静雯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1-34,40,共5页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装置研究降雨强度为104.24mm/h时三峡库区5°紫色土坡面的养分流失规律。研究表明:在降雨后坡面表层土各养分均呈现减小的趋势,土壤全量养分流失量表现为坡腰>坡脚>坡顶。随土层加深,土壤剖面养分富集现象越...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装置研究降雨强度为104.24mm/h时三峡库区5°紫色土坡面的养分流失规律。研究表明:在降雨后坡面表层土各养分均呈现减小的趋势,土壤全量养分流失量表现为坡腰>坡脚>坡顶。随土层加深,土壤剖面养分富集现象越明显。侵蚀泥沙养分在产流过程中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特征,泥沙携带全量养分含量大小顺序为有机质>全钾>全磷>全氮,有效养分含量大小顺序为速效钾>碱解氮>有效磷。侵蚀泥沙养分与产流历时间的关系为线性函数、二次函数和幂函数,养分不同函数表达不同,而径流总氮、总磷与产流历时的关系均可用幂函数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人工模拟降雨 养分流失 径流小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槽冲刷法的紫色土侵蚀细沟剥蚀率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黄钰涵 陈晓燕 +1 位作者 丁琳桥 罗帮林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94-601,共8页
细沟剥蚀率是细沟侵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定细沟侵蚀模型的关键参数。通过试验获取紫色土侵蚀细沟水流含沙量随沟长变化的过程数据,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和解析计算方法估算细沟剥蚀率。结果表明:细沟剥蚀率随沟长增加呈幂指数下降;随含... 细沟剥蚀率是细沟侵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定细沟侵蚀模型的关键参数。通过试验获取紫色土侵蚀细沟水流含沙量随沟长变化的过程数据,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和解析计算方法估算细沟剥蚀率。结果表明:细沟剥蚀率随沟长增加呈幂指数下降;随含沙量增加呈线性递减。在坡度较陡、流量较大时,拟合效果更好。用解析法所得结果与用试验数据计算所得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表明了数值计算方法和解析法估算细沟剥蚀率均具有合理性,为紫色土细沟侵蚀过程参数的确定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细沟剥蚀率 沟长 水流含沙量 耦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坡面细沟径流流速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米宏星 陈晓燕 +1 位作者 赵宇 莫斌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6-69,110,共5页
采用室内放水冲刷试验法在12m长土槽上进行细沟径流流速试验,研究在5个坡度(5°,10°,15°,20°,25°)和3个流量(2,4,8L/min)条件下黄土细沟径流流速沿坡长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细沟径流流速与坡度、流量呈... 采用室内放水冲刷试验法在12m长土槽上进行细沟径流流速试验,研究在5个坡度(5°,10°,15°,20°,25°)和3个流量(2,4,8L/min)条件下黄土细沟径流流速沿坡长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细沟径流流速与坡度、流量呈幂函数关系,流量指数b变化范围为0.267 7-0.425 1,流速随坡度和流量增加而增加;细沟径流流速沿坡长先迅速增加,然后增加速度减缓,在8-12m处流速趋于稳定,达到临界值;细沟径流流速与坡长之间存在幂函数关系,坡长指数d从0.074 7到0.326 5,与已有研究相比,不完全处于流速与流量的幂函数方程中流量指数的变化范围0.263 6-0.667 0之内,因此本试验设计内的细沟水流流速变化是由流量和坡长的共同作用影响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速 细沟 坡长 坡度 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色土细沟侵蚀输沙能力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丁琳桥 陈晓燕 +2 位作者 赵宇 黄钰涵 罗帮林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2-107,共6页
本研究采用体积置换法获得的细沟水流含沙量随沟长变化的过程数据,估算得到不同水力条件下的最大含沙量,进而计算水流的输沙能力.实验采用不同坡度(5°,10°,15°,20°,25°)、流量(2,4,8min/L),测量紫色土细... 本研究采用体积置换法获得的细沟水流含沙量随沟长变化的过程数据,估算得到不同水力条件下的最大含沙量,进而计算水流的输沙能力.实验采用不同坡度(5°,10°,15°,20°,25°)、流量(2,4,8min/L),测量紫色土细沟侵蚀输沙数据,分别采用细沟侵蚀含沙量随沟长变化的输沙过程的实测和拟合最大含沙量、细沟侵蚀剥蚀率为0时的含沙量3种方法确定紫色土细沟水流的输沙能力.结果显示,输沙能力随流量呈线性增加,随坡度呈对数增大,流量较坡度对输沙能力的影响更大.同一坡度下,流量越大,输沙量趋于输沙能力所需的沟长越短;同一流量下,坡度5°~15°时,坡度越大,输沙量趋于输沙能力所需沟长越短,坡度15°~25°时,输沙量趋于输沙能力所需沟长随坡度增加变化不大.相关性分析可知,3种方法计算得到的输沙能力基本一致.摘要:本研究采用体积置换法获得的细沟水流舍沙量随沟长变化的过程数据,估算得到不同水力条件下的最大含沙量,进而计算水流的输沙能力.实验采用不同坡度(5°,10°,15°,20°,25°)、流量(2,4,8min/L),测量紫色土细沟侵蚀输沙数据,分别采用细沟侵蚀含沙量随沟长变化的输沙过程的实测和拟合最大含沙量、细沟侵蚀剥蚀率为0时的含沙量3种方法确定紫色土细沟水流的输沙能力.结果显示,榆沙能力随流量呈线性增加,随坡度呈对数增大,流量较坡度对输沙能力的影响更大.同一坡度下,流量越大,输沙量趋于输沙能力所需的沟长越短;同一流量下,坡度5°。~15°时,坡度越大,输沙量趋于榆沙能力所需沟长越短,坡度15°~25°时,输沙量趋于输沙能力所需沟长随坡度增加变化不大.相关性分析可知,3种方法计算得到的输沙能力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细沟侵蚀 输沙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色土丘陵区土壤入渗及其测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莫斌 陈晓燕 +7 位作者 刘涛 杨以翠 黄秀凤 黄启亮 林芷行 简慧 周土金 申云康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6-121,共6页
为了研究紫色土丘陵区林草地土壤入渗规律,并对比不同测定方法间的差异性,采用点源入渗法、双环法和环刀法对其入渗性能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林地土壤入渗过程呈现的规律性比草地的好,且用点源入渗法和环刀法测定进入稳定阶段用时较双环... 为了研究紫色土丘陵区林草地土壤入渗规律,并对比不同测定方法间的差异性,采用点源入渗法、双环法和环刀法对其入渗性能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林地土壤入渗过程呈现的规律性比草地的好,且用点源入渗法和环刀法测定进入稳定阶段用时较双环法快1倍以上;采用4种入渗模型对土壤入渗过程拟合的效果表现为Horton模型(R^2=0.953)>通用经验模型(R^2=0.941)>Kostiakov模型(R^2=0.920)>Philip模型(R^2=0.819),且草地的拟合效果比林地的好;林地的初渗速率、稳渗速率、平均入渗速率比草地的大,分别大了21.03%~116%,30.43%~102.56%,26.35%~112.73%;2种地类的初渗速率大小为点源入渗法>双环法>环刀法,稳渗速率表现为双环法>环刀法>点源入渗法,平均入渗率则为双环法>点源入渗法>环刀法;土壤入渗性能各项指标与其理化性质相关性差别较大。点源入渗法在紫色土丘陵区尚属新方法,在研究中应视情况而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测定方法 入渗性能 紫色土丘陵区 入渗模型 入渗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