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和美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乡村场景价值理论的视角 被引量:2
1
作者 杨庆媛 王愈滋 +3 位作者 杨人豪 苏康传 王笛 孙朝辉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5,共15页
目前,和美乡村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分析和个案描述,亟需更加深入的理论研究。将场景理论与乡村多元价值理论有机结合,构建乡村场景价值理论,强调乡村多元价值在多种场景中的“生成—互动—反馈”逻辑,揭示各类价值在不同场景中的... 目前,和美乡村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分析和个案描述,亟需更加深入的理论研究。将场景理论与乡村多元价值理论有机结合,构建乡村场景价值理论,强调乡村多元价值在多种场景中的“生成—互动—反馈”逻辑,揭示各类价值在不同场景中的显化过程;利用“乡村场景价值理论”分析框架,对成都市多利桃花源和重庆市武隆犀牛古寨乡村建设和发展进行案例分析,证实理论框架的适用性,进一步阐明差异化核心场景在乡村价值生成、互动和反馈中的引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美乡村 场景理论 乡村多元价值理论 乡村场景价值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学科视角下创新网络研究进展与启示 被引量:2
2
作者 丁芳 王立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51,共8页
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为数据来源,借助可视化软件VOSviewer分析创新网络研究的基本特征、热点演化和研究主题。研究发现:(1)经过30余年的探索,创新网络研究呈现出跨学科融合的特征,研究者全球合作网络已经成型,且节点日益多样化,美... 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为数据来源,借助可视化软件VOSviewer分析创新网络研究的基本特征、热点演化和研究主题。研究发现:(1)经过30余年的探索,创新网络研究呈现出跨学科融合的特征,研究者全球合作网络已经成型,且节点日益多样化,美国、英国和中国成为网络的重要节点;(2)研究热点经历了3个阶段的变化,从缓慢波动增长阶段的视角单一、热点分化到稳定增长阶段的多核分散、热点密集,再到剧烈增长阶段的融合发展、热点集中;(3)理论研究表现出四方面的转变,从概念解析到多学科关联的研究主题转变、从封闭式创新到开放式创新的理念转变、从系统理论到网络理论的认识论转变、从区域到地方-区域-国家-全球多尺度嵌套耦合的尺度转变。创新网络的本质并非是形成核心-边缘的空间结构体系,而是营建不断提高人类福祉的创新链接关系和创新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网络 创新系统 VOSviewer 全球创新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利用隐性形态耦合协调及驱动力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3
作者 刘家欣 杨庆媛 +2 位作者 苏康传 黄雅 李瑶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57,共17页
为厘清丘陵山地区耕地利用隐性形态变化的规律,以重庆市为研究区,采用综合指数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重庆市耕地利用隐性形态时空演化特征、内部系统的耦合协调性特征及驱动力。结果表明:①2010-2022年,重庆市耕... 为厘清丘陵山地区耕地利用隐性形态变化的规律,以重庆市为研究区,采用综合指数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重庆市耕地利用隐性形态时空演化特征、内部系统的耦合协调性特征及驱动力。结果表明:①2010-2022年,重庆市耕地利用投入—组织适应性—产出三维隐性形态不断优化,其中投入形态和产出形态缓慢分化,组织适应性形态无明显分化。②2010-2022年,重庆市耕地利用隐性形态中投入—组织适应性—产出耦合协调水平呈现逐步提升趋势,中级协调区域始终为主体,高级协调区域数量在研究期后期显著增加;耦合协调水平区域分布呈现组团式极化特征,主城都市区和渝东北地区协调水平较高。③重庆市耕地利用隐性形态的耦合协调受经济、社会和自然因素的综合影响。主要驱动因素包括能源投入、从业者生计价值、耕地地势平坦度和耕地肥力。机械动力投入、耕地整合度和耕地区位邻近性则表现出阶段性影响。随着技术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劳动力、化肥等因素的作用逐渐减弱。耕地利用应充分遵循投入、组织适应性和产出三维隐性形态协调发展规律,因地制宜优化耕地资源配置并进行适当的政策干预,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 隐性形态 耦合协调 驱动力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耕地利用效益的耕地保护补偿标准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瑶 杨庆媛 +3 位作者 王文鑫 杨人豪 黄雅 刘家欣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0-45,共16页
基于外部性内部化理论,构建基于耕地利用效益的耕地外部性价值测算体系,估算耕地保护补偿标准,为制定和完善区域性耕地保护补偿政策提供依据.以重庆市37个区县为例,从生产、生态、社会3个层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耕地利用效益,并利用... 基于外部性内部化理论,构建基于耕地利用效益的耕地外部性价值测算体系,估算耕地保护补偿标准,为制定和完善区域性耕地保护补偿政策提供依据.以重庆市37个区县为例,从生产、生态、社会3个层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耕地利用效益,并利用当量因子法、替代法测算耕地外部性价值及耕地保护补偿标准.结果表明:(1)重庆市耕地利用效益呈现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格局,耕地利用综合效益相对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渝西南地区.(2)2022年,重庆市以全市域计算耕地外部性价值为225.707万元/hm^(2),分区县耕地外部性价值为112.788~236.253万元/hm^(2).耕地外部性价值空间差异明显,整体上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3)2022年,重庆市耕地保护补偿标准平均值为0.758万元/(hm^(2)·年),其中补偿标准最高的九龙坡区为1.494万元/(hm^(2)·年),最低的彭水县为0.397万元/(hm^(2)·年).基于耕地利用效益测算耕地补偿价值,能够充分反映耕地利用效益与补偿标准之间的联系,据此测算的耕地保护补偿标准兼顾了耕地利用的外部性效益和耕地资源的外部性价值特性,未来可从补偿资金供给、资金分配及利益调整机制等方面加以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补偿 耕地利用效益 外部性价值 补偿标准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