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9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情系职教 行在跨界——专访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朱德全
1
作者 曹渡帆 朱德全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4,共12页
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中国职业教育实现了从“层次”到“类型”的历史性跨越。这期间离不开一批职业教育学者做出的学术贡献。朱德全教授躬耕于职业教育领域二十余年,致力于开展课程与教学领域和职业教育学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围绕着... 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中国职业教育实现了从“层次”到“类型”的历史性跨越。这期间离不开一批职业教育学者做出的学术贡献。朱德全教授躬耕于职业教育领域二十余年,致力于开展课程与教学领域和职业教育学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围绕着农村综合中学、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区域职业教育、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理论与行动研究,形成了“职业教育融通与课程教学统整”的独特研究域。他将课程与教学论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职业教育研究的动力源泉,将“职普融通”与“区域融通”作为职业教育研究的逻辑理路,矢志不移地践行“问题导向、实证取向与社会服务”的学术精神,取得了卓著成就。在长期的学术探索与田野考察中,朱德全教授将课程教学统整于职业教育研究中,鲜明地提出中国职业教育要坚持“跨界共生”的发展理念,要自觉围绕产业人才需要而“转”、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动”、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而“变”、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走”。朱德全教授的理论成果与田野实践体现了他“顶天立地”的学术追求。他寄语职业教育领域的广大青年学者:要有一种大思路、大眼界、大胸襟,以超越学科局限的宏观视野,高屋建瓴地做职业教育研究;要有扎根精神,深入田野,面向事实本身和现实问题,做活生生的职业教育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 农村综合中学 职普融通 区域融通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跨界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文化适应的分类学研究--对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抽样调查 被引量:20
2
作者 张劲梅 张庆林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26,共6页
文化适应是不同文化群体成员在直接接触中由于文化差异的冲击在心理和行为上产生的变化。通过自编双文化双线性的文化适应问卷对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方式进行抽样调查,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方式主要... 文化适应是不同文化群体成员在直接接触中由于文化差异的冲击在心理和行为上产生的变化。通过自编双文化双线性的文化适应问卷对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方式进行抽样调查,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方式主要表现为双重整合、双重分离、双重边缘化、工具性整合和工具性同化五类,其中既有积极也有消极的文化适应方式,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促进积极文化适应方式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适应 聚类分析 少数民族大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识西南与西南民族地区发展——西南大学张诗亚教授访谈 被引量:6
3
作者 张诗亚 张诗亚 +2 位作者 贺能坤 周玉林 周玉林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3-7,共5页
问:张老师,您好!您一直致力于西南民族地区发展和教育发展研究,并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在您看来,与中国其它地区相比,西南民族地区有何特殊性?
关键词 民族地区发展 西南大学 教育发展研究 西南民族地区 老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西南民族心理研究的构想 被引量:20
4
作者 张进辅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4-78,共5页
西南民族心理研究对于西南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民族和谐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和特殊的意义。总体而言,在研究目标上要进一步强化为社会发展与稳定、为建立和谐社会服务的功能,在研究内容上应特别注重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研究,在方法论... 西南民族心理研究对于西南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民族和谐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和特殊的意义。总体而言,在研究目标上要进一步强化为社会发展与稳定、为建立和谐社会服务的功能,在研究内容上应特别注重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研究,在方法论上还需充分重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紧密结合、思辨分析与实证调查的紧密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良族心理 研究构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内隐维度的调查 被引量:31
5
作者 张庆林 史慧颖 +1 位作者 范丰慧 张劲梅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7-70,共4页
民族认同指在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个体对自己既作为单一民族成员身份同时也作为国家民族成员身份双重承认的和谐统一。用一份半开放式问卷对221名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1)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大... 民族认同指在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个体对自己既作为单一民族成员身份同时也作为国家民族成员身份双重承认的和谐统一。用一份半开放式问卷对221名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1)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大多处于积极状态;(2)影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内隐维度主要有归属感、客观身份、自豪感、政治与政策、历史和地域等;(3)影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认同的内隐维度主要有客观身份、自豪感、地域、习俗、文化、历史和归属感等;(4)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双重身份的认同在某些维度上符合线性两极模型,而在其他维度上则更符合二维模型的理论假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认同 少数民族 大学生 西南地区 内隐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民族地区校内外教育系统功能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么加利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9-63,共5页
西南民族地区校内、外教育系统在功能发挥上各行其是;两大系统的功能发挥各自存在正向的价值,同时也有其负面的影响;两系统的功能互补应当是西南民族地区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 西南民族地区 教育系统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民俗到非遗:民族传统节日的变迁与活化路径——以怒族“仙女节”为中心
7
作者 段雪玲 徐东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4,156,共11页
民族传统节日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载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怒族“仙女节”承载着民族历史记忆和文化的传统根脉,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窗口,镌刻和存续各族人民的精神财富与民间智慧。... 民族传统节日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载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怒族“仙女节”承载着民族历史记忆和文化的传统根脉,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窗口,镌刻和存续各族人民的精神财富与民间智慧。从民间习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仙女节”展现出组织形式多元演进,活动内容创新融合与社会功能现代转型等变迁。通过挖掘节日精神内核,激发文化传承内生动力;增强节庆活动的互动性,深化中华文化认同;加强节日数字化利用,焕发传播与传承活力;创新文化机制,打造节日文化品牌。唤起民族传统节日的生命力,有效推动节日的活化传承,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仙女节 民族传统节日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价值观的新课题:文化变迁中的西南民族价值传承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郑涌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4-67,共4页
在当前全球化、多元化、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西南民族价值传承是价值观研究的一个特别有意义的新课题。需要通过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全面把握西南各民族具有核心意义的价值观的心理结构和外在表现,弄清西南各民族文化价值观的载体及其... 在当前全球化、多元化、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西南民族价值传承是价值观研究的一个特别有意义的新课题。需要通过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全面把握西南各民族具有核心意义的价值观的心理结构和外在表现,弄清西南各民族文化价值观的载体及其传承方式,对西南各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进而提出努力构建新时代背景下的先进的西南民族文化价值体系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价值观 西南民族 文化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民族文化与教育的人类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9
作者 顾尔伙 马颖 +5 位作者 杨俊 旦智多杰 喻涛 满忠坤 曾莉 王丽娟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8-160,F0003,共4页
2011年11月5-6日在西南大学举行的"西南民族文化与教育的人类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就民族文化与教育关系研究、西南民族教育发展现实问题研究、民族教育、文化发展与民族认同、民族宗教文化与教育、民族文化与教育的人类学... 2011年11月5-6日在西南大学举行的"西南民族文化与教育的人类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就民族文化与教育关系研究、西南民族教育发展现实问题研究、民族教育、文化发展与民族认同、民族宗教文化与教育、民族文化与教育的人类学考察展示、民族文化与教育的影视人类学、西南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新途径、民族教育与文化的多类型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并而引起对民族文化与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实现"共生"这一问题的关注和进一步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民族文化 教育 民族教育 学术交流 研讨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异域文化下的心理适应 被引量:69
10
作者 曾维希 张进辅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2-86,共5页
民族高等教育的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引导民族学生对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进行心理调适以达到新的和谐的过程。探讨和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的表现与成因,指出其客观存在的生活习俗、语言表达、思维情感、文化观念的差异以及... 民族高等教育的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引导民族学生对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进行心理调适以达到新的和谐的过程。探讨和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的表现与成因,指出其客观存在的生活习俗、语言表达、思维情感、文化观念的差异以及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这些差异的主观感受和归因方式对其文化适应过程的影响以及进而对其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生涯发展产生的影响,我们必须从民族教育的实际出发,了解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在教育、教学和管理方面采取特殊的方法,制订行之有效的措施,帮助民族学生更好地融入新的文化氛围,促进民族和谐和共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大学生 心理适应 管理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农村师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四川美姑县、贵州威宁县为个案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邵燕楠 张诗亚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9-84,共6页
师资问题是西部农村地区教育发展滞后的一个关键因素。西部农村地区的师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师数量少,教师结构不合理,教师教学能力不高以及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已有的解决西部农村地区师资问题的对策存在着不足。解决西部农村地区师... 师资问题是西部农村地区教育发展滞后的一个关键因素。西部农村地区的师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师数量少,教师结构不合理,教师教学能力不高以及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已有的解决西部农村地区师资问题的对策存在着不足。解决西部农村地区师资问题的现状,不能仅靠对已有师资的“输血”,要把“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即实行“顶岗实习”的对策,这是解决西部农村地区师资问题的有效的新策略。“顶岗实习”把西部农村师资问题与师范生培养问题做了一体化的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农村教育 师资 顶岗实习 师范生实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谐之道与西南民族教育 被引量:35
12
作者 张诗亚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4-66,共3页
构筑和谐社会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要求,核心是符合和谐之道。和谐之道含义至深,它不是走向一统,不是追求显在问题的简单解决,而是以让各种多样性的事物以各自的特色融入一体为目的。据此,遵循和谐之道应理顺四大关系:人类社会与自然、文化... 构筑和谐社会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要求,核心是符合和谐之道。和谐之道含义至深,它不是走向一统,不是追求显在问题的简单解决,而是以让各种多样性的事物以各自的特色融入一体为目的。据此,遵循和谐之道应理顺四大关系:人类社会与自然、文化与文化、人与人和人自身内部。西南地区的发展特点是多类型并存与发展水平的参差巨大,因此要使其得到和谐发展必须在西南的民族教育中遵循和谐之道,进行共生教育和共谐教育,以促进西南和谐的自然/文化生态的构筑,继而实现西南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和谐之道 西南民族教育 共生教育 共谐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西南民族地区新课程改革深化中民族生存智慧的融入 被引量:4
13
作者 么加利 张诗亚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8-72,共5页
当前,西南民族地区新课程改革主要依托的是外部行政力量的支持与推动,显示出明显的“他组织性”,究其原因即改革的进行缺乏对区域内民族生存智慧的应有关注;解决的策略为:强化民族文化平等意识,立足民族生存智慧,实现区域内课程的重构。
关键词 西南民族地区 新课程改革 生存智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人类学视野中的西南少数民族生殖崇拜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文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5-69,共5页
关于生殖崇拜问题的研究,历来受到多个学科的关注;不过,从教育人类学视野进行研究的尚不多见;事实上,生殖崇拜对于实现早期性教育、促进儿童社会化的实现,都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从传统习俗中汲取有益的文化资源,将有助于我们对文明... 关于生殖崇拜问题的研究,历来受到多个学科的关注;不过,从教育人类学视野进行研究的尚不多见;事实上,生殖崇拜对于实现早期性教育、促进儿童社会化的实现,都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从传统习俗中汲取有益的文化资源,将有助于我们对文明病的克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人类学 生殖崇拜 性教育 儿童社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与传统科技及其传承 被引量:3
15
作者 廖伯琴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8-83,共6页
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基于实地考察与文献分析,讨论了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以科学技术发展理论,结合传统科技的开发实例,分析了传统科技教育与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联。
关键词 西南少数民族 可持续发展 传统科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西南民族地区“草根文化”的基础教育意蕴 被引量:2
16
作者 么加利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1-54,共4页
以澄清“基础教育”、“草根文化”等基本概念为出发点,从维系西南民族地区民族成员的生存、培养其道德习惯与审美情感、促进其民族认同等三个层面,提出西南民族地区各民族“草根文化”所具有的基础教育意蕴。最后对落实“草根文化”的... 以澄清“基础教育”、“草根文化”等基本概念为出发点,从维系西南民族地区民族成员的生存、培养其道德习惯与审美情感、促进其民族认同等三个层面,提出西南民族地区各民族“草根文化”所具有的基础教育意蕴。最后对落实“草根文化”的基础教育功能提出了三点建议:确立新的民族基础教育观、整理加工“草根文化”、加强校内外教育的融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民族地区 草根文化 基础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阶人力资本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基于东、中、西部教育人力资本的异质性分析
17
作者 张学敏 甘雪岩 《教育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41,共10页
教育作为人力资本培育的核心方式,旨在扩增人力资本存量并提升其结构质量,从而成为推动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基于共同富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分析我国2011-2021年31个省份的教育人力资本存量和高阶教育人力资本质量... 教育作为人力资本培育的核心方式,旨在扩增人力资本存量并提升其结构质量,从而成为推动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基于共同富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分析我国2011-2021年31个省份的教育人力资本存量和高阶教育人力资本质量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发现教育人力资本存量的扩大和高阶教育人力资本质量的提升均对共同富裕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且高阶教育人力资本是助力共同富裕的关键。区域异质性检验表明,教育人力资本规模的扩张对我国中部地区共同富裕的正向影响最大,东部地区居次,西部地区效果相对较弱;而高阶教育人力资本质量的提升对西部地区共同富裕的正向影响最大,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效果相对不明显。基于此,应全周期优化教育人力资本,构建高阶教育人力资本培育体系,制定差异化培育政策,着力缩小教育人力资本在共同富裕中的区域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人力资本 教育人力资本存量 高阶教育人力资本质量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民族地区农村初中引入职业教育的适切性思考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秀波 《成人教育》 2013年第12期40-42,共3页
西南民族地区初中引入职业教育是实现教劳结合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手段。基于贵州黔东南地区的田野考察,从民族地区农村初中学生出路难以及当地经济发展缺少技术人才等角度出发,初中应引入职业教育。民族地区农村初中因... 西南民族地区初中引入职业教育是实现教劳结合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手段。基于贵州黔东南地区的田野考察,从民族地区农村初中学生出路难以及当地经济发展缺少技术人才等角度出发,初中应引入职业教育。民族地区农村初中因地制宜引入职业教育,有利于人的发展以及终身学习,有利于人的基本素质的提高,并且符合受教育主体职业发展规律及国家相关政策提出农村实施普职结合的办学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农村初中 职业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趋同与异质:专业学位博士毕业生就业结构研究--基于全国30162条专业学位博士毕业生数据的实证分析
19
作者 罗洪川 张学敏 甘雪岩 《研究生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08,共12页
基于全国30162条专业学位博士毕业生数据,从趋同性和异质性两个维度探讨其就业规模、结构及时空分布样态。研究发现,在就业规模方面,专业学位博士毕业生具有高度趋同性,体现在高就业率(99.02%)和低待业率,且不同专业学位类别的博士生就... 基于全国30162条专业学位博士毕业生数据,从趋同性和异质性两个维度探讨其就业规模、结构及时空分布样态。研究发现,在就业规模方面,专业学位博士毕业生具有高度趋同性,体现在高就业率(99.02%)和低待业率,且不同专业学位类别的博士生就业率均较高。在就业结构方面,因专业学位类别培养目标不同而具有显著异质性,具体体现在就业单位选择异质性、工作性质异质性以及地区分布异质性三个方面。在就业单位选择方面,医学类专业学位博士倾向于选择医疗卫生单位就业,教育博士倾向于选择高等学校就业,工程博士倾向于选择企业就业。在就业工作性质方面,教育博士及工程博士倾向于从事管理工作,医学类专业学位博士倾向于从事教育与(或)科研工作。在就业时空分布方面,人力资本积累地区、高质量经济发展地区的人才供给能力与吸引力显著。基于此,提出教育管理部门、研究生培养单位、就业管理部门及企业应紧密结合国家急需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设置开展相关专业学位类别研究生教育并稳步扩大专业学位博士生培养规模。在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的协同育人机制下,致力于培养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融合理论的复合型专业学位博士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学位 博士毕业生 就业结构 就业规模 就业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校场域中的社会情感学习能否促进学生亲社会行为发展?——基于33篇国际实证研究的元分析
20
作者 周琴 邓庭艳 《外国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32,共17页
在既有研究中,学校场域中的社会情感学习对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存在分歧。为明确前者对后者的整体影响力度及调节因素,可以运用元分析方法对相关研究进行整合分析,共计纳入33篇国内外文献,41个效应量,总样本量为36069人。异质性检验和... 在既有研究中,学校场域中的社会情感学习对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存在分歧。为明确前者对后者的整体影响力度及调节因素,可以运用元分析方法对相关研究进行整合分析,共计纳入33篇国内外文献,41个效应量,总样本量为36069人。异质性检验和发表偏倚检验表明,随机效应模型较为合适且不存在发表偏倚。主效应和调节效应检验结果发现,学校场域中社会情感学习对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具有小幅度的显著性正向影响,其影响程度受到国家(地区)、学段、干预周期和不同观测者的调节,但不受学生性别、干预方式和测量工具的调节。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情绪智力理论的观点,即社会情感能力能够引发个体对他人行为的判断和情绪体验,进而助力亲社会行为的产生。故此,为促进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应拓宽社会情感学习的场域,立足学科课程融合渗透,推动“大中小幼”一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场域 亲社会行为 社会情感学习 学生 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