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re/lox位点特异性重组系统在高等真核生物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
作者 龙定沛 谭兵 +2 位作者 赵爱春 许龙霞 向仲怀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7-189,共13页
来自于P1噬菌体的Cre/lox系统通过位点特异性重组可以迅速而有效地实现各种生理环境下的基因定点插入、删除、替换和倒位等操作。Cre/lox系统作为目前基因打靶技术的核心工具,已被广泛应用于拟南芥、水稻、小鼠、果蝇、斑马鱼等高等真... 来自于P1噬菌体的Cre/lox系统通过位点特异性重组可以迅速而有效地实现各种生理环境下的基因定点插入、删除、替换和倒位等操作。Cre/lox系统作为目前基因打靶技术的核心工具,已被广泛应用于拟南芥、水稻、小鼠、果蝇、斑马鱼等高等真核模式生物。文章较为全面地介绍了Cre/lox系统的基本概况及其在高等真核生物中的应用,讨论了Cre/lox系统在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为利用该系统在不同高等生物中进行基因操作提供有用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e/lox重组系统 基因操作 位点特异性重组 基因打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转基因技术中若干因素对转基因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7
2
作者 马三垣 徐汉福 +3 位作者 段建平 赵爱春 张美蓉 夏庆友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95-603,共9页
建立高效、稳定的家蚕Bombyx mori转基因技术对于推进家蚕功能基因组研究,解决蚕丝产业重大问题以及向非绢丝产业拓展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已建立的基于piggyBac的家蚕转基因技术基础上,探索了多个影响转基因效率的因素。结果显示:以... 建立高效、稳定的家蚕Bombyx mori转基因技术对于推进家蚕功能基因组研究,解决蚕丝产业重大问题以及向非绢丝产业拓展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已建立的基于piggyBac的家蚕转基因技术基础上,探索了多个影响转基因效率的因素。结果显示:以家蚕品种大造(P50)为供试材料、pBac[GOI]为供体质粒、pHA4PIG为辅助质粒,以眼睛和神经组织特异启动子3×p3启动的红色荧光蛋白基因DsRed为报告基因,在蚕卵产下后2~3h进行注射,综合效果最佳,孵化率和转化率分别达到62.7%和34.8%;荧光筛选的最佳时期在胚胎发育第5到第8天;在2000~8000bp之间时,外源片段的长度对转化率并无太大影响。本研究建立的技术体系,有望为家蚕功能基因研究、品种分子改良和家蚕生物反应器的开发奠定基础,并为其他鳞翅目昆虫转基因技术的建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PIGGYBAC 转基因技术 孵化率 转化率 蚕品种 供体质粒 辅助质粒 显微注射 荧光筛选 荧光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酪氨酸羟化酶基因BmTh的表达及功能 被引量:9
3
作者 韩宇 刘春 +3 位作者 魏丽婉 任静波 刘品彦 夏庆友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949-956,共8页
酪氨酸羟化酶作为儿茶酚胺合成的限速酶,广泛存在于昆虫、哺乳动物和人类中,是其新陈代谢不可缺少的酶类。在其他昆虫中,酪氨酸羟化酶参与了黑色素的合成,并在昆虫外骨骼的硬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为了研究家蚕Bombyxmori酪氨酸羟化酶... 酪氨酸羟化酶作为儿茶酚胺合成的限速酶,广泛存在于昆虫、哺乳动物和人类中,是其新陈代谢不可缺少的酶类。在其他昆虫中,酪氨酸羟化酶参与了黑色素的合成,并在昆虫外骨骼的硬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为了研究家蚕Bombyxmori酪氨酸羟化酶基因的生理生化功能,本文对其基因结构、表达特征及功能进行了研究。基于家蚕基因组和基因芯片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BmTh位于家蚕1号染色体上,含有8个外显子,编码561个氨基酸。基因芯片数据显示在家蚕5龄第3天的头部和体壁组织中的表达量较高,RT-PCR验证结果与此一致。利用石蜡组织切片材料和RNA探针对BmTh进行表达定位,原位杂交结果显示在家蚕头部边缘和体壁上有明显的杂交信号。在幼虫发育至熟蚕时注射酪氨酸羟化酶抑制剂3-indole-L-tyrosine(3-IT),20mmol/L的浓度对幼虫几乎没有影响,50mmol/L的浓度导致幼虫变态不完全和化蛹困难,100mmol/L的浓度使幼虫致死且体色变黑。结果提示,BmTh对家蚕变态发育起重要作用,是家蚕正常发育不可缺少的关键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酪氨酸羟化酶基因 生物信息学分析 组织定位 基因芯片 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精巢蛋白质的双向电泳及质谱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聂红毅 钟晓武 +3 位作者 邹勇 衣启营 赵萍 夏庆友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69-378,共10页
精巢是雄性家蚕Bombyxmori的生殖腺,它的主要功能是产生精子,全面检测和鉴定精巢器官的蛋白分布将为分析家蚕雄性个体的发育和繁殖奠定基础。本研究利用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蛋白硝酸银染色技术对家蚕5龄第5天幼虫的精巢组织进行了... 精巢是雄性家蚕Bombyxmori的生殖腺,它的主要功能是产生精子,全面检测和鉴定精巢器官的蛋白分布将为分析家蚕雄性个体的发育和繁殖奠定基础。本研究利用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蛋白硝酸银染色技术对家蚕5龄第5天幼虫的精巢组织进行了蛋白检测,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质量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对表达量较高的蛋白点进行了肽质量指纹图谱鉴定。结果表明:家蚕精巢蛋白质可以检测出1000个以上的蛋白点,这些蛋白点主要集中在分子量为15~90kD区域,等电点3.5~9之间,其中60个蛋白点得到了成功鉴定,按照已知或推测的蛋白功能,将其分为8类,包括:细胞骨架和细胞结构蛋白,膜蛋白或信号相关蛋白,大量应激反应蛋白(伴侣蛋白),线粒体和能量产生相关蛋白,转录调控和翻译及DNA/RNA结合相关蛋白,酶和少量血液组成蛋白。其中很多蛋白可能在鞭毛形成、能量代谢及减数分裂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这些结果为进一步认识家蚕精子形成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生物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精巢 精子形成 蛋白质 双向电泳 肽质量指纹图谱鉴定 质谱分析 生物信息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醛氧化酶基因(BmAOXs)的鉴定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杨瑜 林英 +2 位作者 杨从文 王艳霞 夏庆友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共8页
醛氧化酶(aldehyde oxidases,AO,EC1.2.3.1)是属于钼-黄素酶(molybdo-flavoenzymes,MFEs)家族的一类蛋白酶。为了探讨该酶在家蚕Bombyxmori中的功能,本研究对家蚕醛氧化酶基因(BmAOXs)家族进行了鉴定和分析。以其他物种AO基因序列检索... 醛氧化酶(aldehyde oxidases,AO,EC1.2.3.1)是属于钼-黄素酶(molybdo-flavoenzymes,MFEs)家族的一类蛋白酶。为了探讨该酶在家蚕Bombyxmori中的功能,本研究对家蚕醛氧化酶基因(BmAOXs)家族进行了鉴定和分析。以其他物种AO基因序列检索家蚕全基因组数据库,获得了8个BmAOX候选基因,均具有醛氧化酶保守的功能域。进化分析表明,BmAOX与其他昆虫AO聚为一簇。RT-PCR分析结果显示:BmAOX1,BmAOX2,BmAOX3,BmAOX5具有很强的组织特异性;而BmAOX4,BmAOX6,BmAOX7,BmAOX8则在蛹和成虫的多个组织中均有表达,提示它们在家蚕生理代谢活动中起重要作用。利用Native-PAGE和活性染色方法,对BmAOX编码的蛋白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家蚕蛹中有5种有活性的醛氧化酶,而成虫中有6种,各组织中均有有活性的BmAOX,只是种类和活性水平有所不同。本研究结果为深入探讨BmAOX家族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醛氧化酶 基因鉴定 表达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