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8篇文章
< 1 2 8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创新创业推动县域经济增长:理论逻辑和实证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高静 李丹 陈峰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93,共15页
鼓励乡村创新创业发展,充分激发乡村双创活力,将为推动县域经济增长提供充足内生动能和重要发展机遇。利用浙大卡特−企研团队2023年公布的“乡村创新创业指数”,基于中国2014−2021年1836个县域平衡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乡村创新创业对县域... 鼓励乡村创新创业发展,充分激发乡村双创活力,将为推动县域经济增长提供充足内生动能和重要发展机遇。利用浙大卡特−企研团队2023年公布的“乡村创新创业指数”,基于中国2014−2021年1836个县域平衡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乡村创新创业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乡村创新创业能够显著推动县域经济增长。乡村创新创业水平每提高1%,推动县域GDP增加4%;(2)在劳动力流出地区、实体金融和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较好的地区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推动作用更为显著;(3)机理检验表明,乡村创新创业主要通过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激发消费活力和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县域经济增长;(4)乡村创新创业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当政府介入力度维持在合理区间时,推动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5)进一步分析发现,乡村创新创业还能够通过促进产业均衡发展、区域绿色低碳,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应进一步支持乡村创新创业融合发展,以就业、消费和产业结构升级为重点,以提升政务服务效率、推进有为政府建设为保障,为县域经济增长乃至高质量发展凝聚充足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创新创业 经济增长 高质量发展 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如何缓解农村居民健康不平等问题——以电子商务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晗 张应良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27,共12页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认为,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关键因素,健康人力资本是劳动者参与劳动的首要前提。在电子商务蓬勃发展背景下,推动农村居民健康人力资本的提升,有助于赋能乡村人才振兴、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城乡融合进程。基于CFPS...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认为,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关键因素,健康人力资本是劳动者参与劳动的首要前提。在电子商务蓬勃发展背景下,推动农村居民健康人力资本的提升,有助于赋能乡村人才振兴、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城乡融合进程。基于CFPS四期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Difference-in-Difference,DID)模型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电子商务进村政策能够缓解农村居民健康不平等问题,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电子商务进村政策能够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提升其数字素养,改善其健康福利不平等问题;异质性分析发现,对于选择村镇医疗机构及专科医院、位于东部及西南地区的农村居民而言,电子商务对其健康不平等问题的改善效应有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不平等 电子商务进村政策 消费结构升级 数字素养 农村居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双创、新质要素集聚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3
作者 高静 李丹 +1 位作者 陈峰 冯浩 《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1-63,共13页
鼓励乡村创新创业发展,充分激发乡村双创活力,将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内生动能。从新质要素集聚视角出发,基于熊彼得的企业家理论和罗默的内生增长理论将乡村创新与乡村创业视为有机融合的整体,构建“乡村双创-新质要素集聚... 鼓励乡村创新创业发展,充分激发乡村双创活力,将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内生动能。从新质要素集聚视角出发,基于熊彼得的企业家理论和罗默的内生增长理论将乡村创新与乡村创业视为有机融合的整体,构建“乡村双创-新质要素集聚-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框架,并利用中国2014—2021年1569个县域平衡面板数据予以检验。结果表明:基准回归结果证实乡村双创对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机理检验发现乡村双创主要通过吸引高质量劳动力要素集聚、数字化要素集聚、智能化要素集聚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服务水平能够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异质性讨论发现在中西部地区、国家创新型县及政府支持力度较大的区域,这一效应更为显著。因此,要继续加大支持乡村双创高质量发展,坚持以引育高质量劳动力、提高数字化水平、智能化水平为着力点;加快新基建与金融服务、推进“数实融合”等外部环境,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要素 新质生产力 乡村双创 高质量发展 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平台关怀与农民灵工生活满意度研究——来自灵工经济的经验与证据
4
作者 金绍荣 刘晗 +1 位作者 陈苏 裴嘉良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6-192,333,共18页
平台作为一种新生产工具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催生出灵工经济新业态,引发传统雇佣或劳动关系的变革。平台在使用算法赋能灵工生产效率的同时,也要强化人文关怀以提升其生活质量。基于新质生产力视角,采用一组大样本实地调查的平台劳动者... 平台作为一种新生产工具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催生出灵工经济新业态,引发传统雇佣或劳动关系的变革。平台在使用算法赋能灵工生产效率的同时,也要强化人文关怀以提升其生活质量。基于新质生产力视角,采用一组大样本实地调查的平台劳动者数据,系统探讨平台关怀对农民灵工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平台关怀显著正向影响农民灵工生活满意度,其中,签订劳动合同、入职培训、入职培训强度、技能指导、规则学习均能够提升农民灵工生活满意度;(2)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平台关怀能够分别通过降低意外受伤概率、增加月均总收入、强化职业认同等机制来提高农民灵工生活满意度;(3)异质性分析表明,拥有自有住房、借贷行为、异地工作等条件能够强化平台关怀对农民灵工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而全职工作会削弱劳动合同保障对农民灵工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据此,研究提出压实平台企业主体责任、构建多维权益保障体系,构建社会协同支持网络、助推农民灵工社会融入,建立分层分类关怀机制、提升服务精准度等对策建议,以期提高农民灵工生活满意度,提升农民灵工主观福祉,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助力构建和谐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灵工 平台关怀 生活满意度 灵工经济 新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非线性因果
5
作者 许秀川 王浩力 +1 位作者 黄庆华 蒋涵月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1-127,共17页
推动水资源承载力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是促进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利用多空间收敛交叉映射对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非线性因果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长江经... 推动水资源承载力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是促进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利用多空间收敛交叉映射对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非线性因果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存在难以脱钩的相互影响关系:推动三大产业占比在数量上的转化能够提升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的提升也可以推动产业占比在数量上进一步转化;提升各产业部门的劳动生产效率能够提升水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的约束作用能够迫使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化对于水资源承载力具有较强的驱动作用,水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机制迫使中下游地区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根据分析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一是强化源头保护与水资源管理;二是集中规划和建设化工产业园区,保护长江经济带优质耕地;三是挖掘“地水关系”,建设好黄金水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承载力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双向因果 收敛交叉映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推动城乡产业链融合发展:理论机理与实证检验
6
作者 黄庆华 尹蓝月 +1 位作者 王浩力 梁诗敏 《农业经济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44,共15页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驱动作用则是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2011—2021年中国28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固定效应模型、空间计量模型、门槛模...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驱动作用则是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2011—2021年中国28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固定效应模型、空间计量模型、门槛模型,探究数字经济对城乡产业链融合的推动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城乡产业链融合的推动作用具有非线性特征,二者呈现U型关系。数字经济对城乡产业链融合的推动作用存在异质性,其推动作用在中东部地区较为显著,在其他地区则相对滞后;在大型城市群、大数据试点城市较为显著,而非大型城市群和非大数据试点城市则相对滞后。数字经济对城乡产业链融合的影响存在不同城镇化发展水平下的门槛效应。因此,提出破除要素流通壁垒,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要素信息化,鼓励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推动形成产业链融合新态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推动城乡产业走数实融合发展之路三点建议。旨在为优化城乡融合发展路径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城乡产业链 城乡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农村要素配置与农户共同富裕——基于增收和缩距双重目标的审视
7
作者 张应良 杨飞韵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2-149,共18页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与农村生产生活各领域融合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拓展,为促进收入增长、缩小贫富差距提供重要契机。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基于县域乡村经济数字化发展指数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微观匹配数据,从“增收”和...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与农村生产生活各领域融合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拓展,为促进收入增长、缩小贫富差距提供重要契机。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基于县域乡村经济数字化发展指数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微观匹配数据,从“增收”和“缩距”双重目标视角切入,实证探讨农村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户共同富裕的影响及其作用路径。研究表明:首先,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显著促进农户收入增长,并与农户收入差距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其次,对处于北方地区、高市场化程度地区和低人力资本组别的农户,数字经济增收效应与分配效应更强。机制检验证实,农村数字经济可通过优化农户家庭劳动力要素与土地要素配置影响其收入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鸿沟是阻碍农村数字经济充分发挥共富效应的关键桎梏。因此,应持续提升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解除生产要素流动限制、差异化分类施策及妥善应对数字鸿沟问题,使农户充分享受数字红利,为扎实推进农村共同富裕有效赋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共同富裕 农户收入差距 数字鸿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合作社提升农户经济获得感的效应及机制——基于重庆市1022个农户的实证
8
作者 王刚 石飞 孟玉山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63,共11页
农民合作社通过发挥互助合作功能无差别联结小农户,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效衔接,提升农户经济获得感。已有研究对获得感的贡献多集中在理论认知层面,从实证角度分析获得感影响的文献较少。文章以重庆市4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1022... 农民合作社通过发挥互助合作功能无差别联结小农户,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效衔接,提升农户经济获得感。已有研究对获得感的贡献多集中在理论认知层面,从实证角度分析获得感影响的文献较少。文章以重庆市4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1022户农户为样本,在构建经济获得感指数模型的基础上,借鉴“反事实分析框架”和多元线性回归等统计思想,逐步递进地回答了农民合作社能否提升入社农户经济获得感、如何提升农户经济获得感,以及影响入社农户经济获得感的显著因素等关键问题。结果表明:①农民合作社的互助合作功能可显著提升农户经济获得感,在解决内生性问题后,实证结果依然成立。②户主性别和土地要素对入社农户的经济获得感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③进一步分析表明,加入农民合作社可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化解生产风险和拓宽营销渠道的途径提升农户经济获得感。因此,本文提出要进一步重视农民合作社的互助性联农带农作用,继续鼓励小农户积极参与农民合作社发展,要从生产成本、生产风险和销售渠道3个方面深化合作社利益联结机制,要强化政府对农民合作社运行的指导力度及政策激励制度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获得感 农民合作社 产业振兴 倾向得分匹配(PSM)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黄梦涵 张卫国 兰秀娟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1-106,共6页
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推动数字中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是新时代的重要机遇和战略选择。文章基于2008—2020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显著... 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推动数字中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是新时代的重要机遇和战略选择。文章基于2008—2020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显著提升城市经济韧性,且该影响效应在东部地区、政府效率较高、经济发达,以及非资源型城市中更为显著;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通过激发区域创新活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升城市经济韧性;创新要素流动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赋能城市经济韧性的过程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经济韧性 区域创新活力 城乡收入差距 创新要素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何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基于287个地级市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韩梅 刘新智 孔芳霞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4-115,303,共13页
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制约了实现共同富裕进程,如何推动城乡融合、解决城乡分割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下,系统分析数字经济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视角探讨数字经济推动城乡融... 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制约了实现共同富裕进程,如何推动城乡融合、解决城乡分割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下,系统分析数字经济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视角探讨数字经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作用机制,并采用2011—2021年我国287个地级市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有利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数字经济对城乡经济融合发展和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更显著;分样本显示,在东部地区、人口规模较大地区,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机制检验发现,微观层面上,数字经济通过促进劳动力双向流动、促进资金流动进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宏观层面上,数字经济通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进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因此,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构建要素自由流动机制,促进城乡产业结构优化,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新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城乡融合发展 要素流动 产业结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建设对县域就地城镇化驱动效应的测度与分析——以西南地区215个脱贫摘帽县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时朋飞 王梦君 李星明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41,共14页
在构建数字乡村建设影响县域就地城镇化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使用县域数字乡村指数与县域面板数据相匹配,考察了数字乡村建设对县域就地城镇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能驱动县域就地城镇化,数字基础设施、经济数字化、治... 在构建数字乡村建设影响县域就地城镇化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使用县域数字乡村指数与县域面板数据相匹配,考察了数字乡村建设对县域就地城镇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能驱动县域就地城镇化,数字基础设施、经济数字化、治理数字化、生活数字化对其均有正向作用,但治理数字化作用程度偏弱;数字乡村建设对县域就地城镇化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数字乡村建设驱动县域就地城镇化的两条传导路径,现阶段两者对邻近县域分别具有正向与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除人力资本外,其他控制变量的直接效应均存在,外资利用与交通通达性分别具有正向与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因此,继续促进数字乡村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农业生产服务+产业融合发展、县域间多层次合作+提高人力资本水平等举措,可高质量地促进县域就地城镇化水平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 县域就地城镇化 脱贫摘帽县 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政边界阻碍了跨界纵向经济关联吗?——重庆直辖影响川渝交界区人口分布的证据
12
作者 刘姝伶 杨文举 尹虹潘 《经济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91,共23页
腹地人口密度随着远离中心城市而衰减,体现了中心城市有效辐射腹地的区域发展规律,但是行政边界常常会割裂这种纵向关联。本文借助重庆直辖准自然实验进行地理断点回归,检验了重庆城区对川渝两侧潜在腹地县域人口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 腹地人口密度随着远离中心城市而衰减,体现了中心城市有效辐射腹地的区域发展规律,但是行政边界常常会割裂这种纵向关联。本文借助重庆直辖准自然实验进行地理断点回归,检验了重庆城区对川渝两侧潜在腹地县域人口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行政边界分割阻碍了重庆城区对四川县域人口分布的影响,交通连接、体制环境等跨界差异和地方保护政策都是其重要影响机制。川渝边界不同区段的异质性表明,重庆直辖前的计划单列市边界与直辖后的川渝省际边界有类似分割效应,并显现出分割效应伴随边界一同产生、持续或消失的规律。新阶段下,应积极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消除中心城市跨省辐射带动腹地的行政边界阻隔,促进人口分布优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边界 纵向关联 人口分布 重庆直辖 断点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提升了城市经济韧性吗?
13
作者 许超亚 钟廷勇 《西部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6-110,共15页
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能够有效降低市场分割程度,形成有效市场,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地使用生产要素,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激励技术创新,从而提升城市经济韧性。以建立公平竞争... 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能够有效降低市场分割程度,形成有效市场,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地使用生产要素,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激励技术创新,从而提升城市经济韧性。以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为准自然实验,采用268个城市2011—2022年的数据分析发现: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显著提升了城市经济韧性,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能够通过提高资本和劳动力配置效率、促进技术创新来提升城市经济韧性;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能够显著提升制度执行力度较大城市、城市群城市、非资源型城市的经济韧性,但对制度执行力度较小城市、非城市群城市、资源型城市的经济韧性没有显著影响。因此,应不断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因地制宜地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并重视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在要素配置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依托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切实提升城市经济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平竞争审查制度 城市经济韧性 资本配置效率 劳动力配置效率 技术创新 全国统一大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富裕目标下中国省域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时空分异与收敛性研究
14
作者 程丹 杨丹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6-175,333,共21页
深入分析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实现共同富裕至关重要。将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测度进一步拓宽至省级层面,分析中国省级层面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水平的时空演进、区域差异和收敛特征,并利用PVAR模型探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收入差距之间... 深入分析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实现共同富裕至关重要。将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测度进一步拓宽至省级层面,分析中国省级层面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水平的时空演进、区域差异和收敛特征,并利用PVAR模型探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第一,基于省际异质性的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已有研究波动性更小。第二,在时间上,2008—2021年中国各省市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总体呈波动降低、差异变小趋势。第三,在空间上,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呈现北高南低,中西部高东部低的空间演进特征。第四,从区域差异和收敛性看,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和东、西、东北部地区的区域内差异呈下降之势,中部地区的区域内差异则略有上升。从收敛性看,各地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地区差异逐渐缩小。第五,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看,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增加会进一步拉大城乡收入差距。据此,有关部门在政策制定时需因地制宜,有效提高政策实施的透明度、连续性和协同性,降低不确定性风险,为国家经济安全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 共同富裕 收入差距 时空分异 收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创新要素流动与地区经济差距
15
作者 裴馨 高远东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9-133,共5页
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中心-外围”理论,从创新要素流动视角深入分析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影响地区经济差距的内在机理,基于2003—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估算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存量,测度创新要素流动指数,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究新型... 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中心-外围”理论,从创新要素流动视角深入分析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影响地区经济差距的内在机理,基于2003—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估算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存量,测度创新要素流动指数,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创新要素流动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能显著缩小地区经济差距;但异质性分析发现,这一作用主要发生在东中部地区和交通基础设施高水平地区;作用机制分析结果表明,R&D人员和R&D资本流动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重要传导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地区经济差距 R&D人员流动 R&D资本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
16
作者 许超亚 冯典状 张卫国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9-128,共10页
新质生产力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抓手。本文基于2010—2023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新质生产力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有利于提升区域经济韧性水平。异质性分析表明,相比于西部地区、信息化水平... 新质生产力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抓手。本文基于2010—2023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新质生产力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有利于提升区域经济韧性水平。异质性分析表明,相比于西部地区、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及行政垄断程度较高的地区,新质生产力更能显著提升东中部地区、信息化水平较低的地区及行政垄断程度较低地区的经济韧性水平。机制分析表明,新质生产力可以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扩大市场潜力来提升区域经济韧性水平。据此,应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资源配置效率和市场潜力的带动功能、加快构建经济韧性网络,以期为全面提升经济韧性水平提供政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区域经济韧性 资源配置效率 市场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与绿色创新协同发展的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
17
作者 肖沁霖 乔怡丹 邓宗兵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9-34,共6页
文章基于数字经济与绿色创新的协同发展机理,构建了二者协同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了2012—2022年数字经济与绿色创新协同发展的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考察期内数字经济与绿色创新协同... 文章基于数字经济与绿色创新的协同发展机理,构建了二者协同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了2012—2022年数字经济与绿色创新协同发展的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考察期内数字经济与绿色创新协同发展水平逐渐提高,实现了由勉强协同向中级协同的阶段性转变,但尚未形成良性互动,大部分省份仍处于以数字经济滞后型为主的初级协同阶段。(2)协同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东部—东北—中部—西部”阶梯递减格局,空间失衡问题随时间推移得到缓解,地区间差异是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3)协同发展的动态演进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效应,不易发生层级跨越;考虑空间因素后,协同发展等级转移受邻域影响较大,呈现“高拉动低、低抑制高”的俱乐部收敛特征。(4)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和政府调控是二者协同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且对本地及相邻地区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绿色创新 耦合协调度模型 空间杜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空特征研究
18
作者 万妍辰 杨文举 彭政钦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17-122,共6页
文章从“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双重视角,剖析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据此构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样本期内中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 文章从“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双重视角,剖析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据此构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样本期内中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大多数省份发展水平较低,两极分化明显,“质的提升”明显慢于“量的增长”,且已成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2)“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处于失调状态。(3)中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呈缩小趋势,其中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4)中国省域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具有“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高质量发展 区域差异 时空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居民收入质量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及其区域差异
19
作者 王浴青 刘晗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4-208,313,共16页
研究采用1998—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居民收入质量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等方法测度分析全国及四大经济区居民收入质量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水平及其区域差异。研... 研究采用1998—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居民收入质量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等方法测度分析全国及四大经济区居民收入质量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水平及其区域差异。研究表明:(1)我国居民收入质量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在中等或中低水平波动徘徊,同时空间发展不均衡,区域差距较大。(2)全国及四大经济区居民收入质量各维度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也不均衡,收入数量水平维度的耦合协调度相对较好,收入智力支撑维度的耦合协调度最低。(3)我国居民收入质量与经济发展质量耦合协调度区域不平衡存在动态差异,其主要来源是区域间耦合不平衡,亦另有其他复杂因素。为推动居民收入质量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好地耦合协调,提出了调整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统筹居民收入质量各维度均衡发展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民收入质量 经济高质量发展 耦合协调度 区域差异 熵权法 核密度估计 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系列课程教学案例库建设探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杨丹 刘自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7期17097-17099,共3页
针对现有案例教学尚未建立系统及有效案例库的问题,提出了建设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系列课程教学案例库的设想及实施的有效方法,对统计学系列课程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统计学系列课程 教学案例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