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与脱贫韧性的空间耦合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刘愿理 姚焱 刘怡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4-145,共12页
研究乡村旅游发展与脱贫韧性的空间耦合关系是开展旅游扶贫的有益探索,更是对巩固脱贫成果和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91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乡村旅游发展与脱贫韧性耦合度... 研究乡村旅游发展与脱贫韧性的空间耦合关系是开展旅游扶贫的有益探索,更是对巩固脱贫成果和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91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乡村旅游发展与脱贫韧性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在测算2023年乡村旅游发展与脱贫韧性水平及空间格局特征的基础上,探究两者耦合关系及耦合协调发展特征,划分耦合协调发展类型.结果显示:(1)研究区乡村旅游发展整体水平偏低,区域差异显著,乡村旅游保障和乡村旅游资源相较于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略好.(2)研究区脱贫韧性较强,且地区间波动较小,经济韧性、资源韧性相较于文化韧性和社会韧性更好.(3)研究区乡村旅游发展和脱贫韧性耦合协调发展类型主要以乡村旅游发展滞后型为主,耦合协调度明显高于耦合度,空间耦合关系基本一致,呈现出3个中心向中部扩散的空间格局.最后,根据乡村旅游发展与脱贫韧性的耦合协调发展类型,针对性地提出加强旅游经济功能、提升乡村旅游联农带动效应,增强文化和社会脱贫韧性等措施,以期为地方政府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提供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脱贫韧性 空间耦合关系 村域 西南民族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山区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时空演化格局研究——以云南省镇沅县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潘卓 廖和平 +1 位作者 刘愿理 朱琳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4,共13页
在梳理总结国内外关于贫困地理与农村多维空间贫困、乡村地域系统与贫困地域系统理论前沿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乡村贫困地域系统”研究视角,并对乡村贫困地域系统理论内涵进行了初步探析.以云南省镇沅县109个村域为评价分析单元,构建了... 在梳理总结国内外关于贫困地理与农村多维空间贫困、乡村地域系统与贫困地域系统理论前沿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乡村贫困地域系统”研究视角,并对乡村贫困地域系统理论内涵进行了初步探析.以云南省镇沅县109个村域为评价分析单元,构建了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演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演化发展指数测度模型和基于“时空立方体—新兴时空热点分析”的时空演化模式识别方法.研究显示:(1)镇沅县2013-2021年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演化时序阶段性特征经历了“差异波动演化(2013-2015年)—快速演化(2016-2019年)—增长滞缓趋稳(2020-2021年)”3个主要阶段.(2)镇沅县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时空演化模式以连续热点模式为主,加强的热点模式呈零星分布,表征2013-2021年镇沅县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整体上经历了较快且连续稳定的减贫演化过程,是减贫政策普惠作用在时空演化模式上的具体表现;连续冷点模式和持续冷点模式呈现出县域东西两端集聚分布态势.(3)多维空间贫困陷阱主要集中在和平镇、者东镇、振太镇的部分村域,相关村域脱贫稳定性相对较差、返贫风险较高.乡村发展是乡村地域系统循环累积与动态演化的结果,深入刻画分析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时空演化格局与特征,对于科学推动脱贫地区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贫困地域系统 时空演化格局 西南山区 镇沅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准扶贫背景下贫困农户识别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以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为例 被引量:20
3
作者 王刚 廖和平 +2 位作者 李涛 张亚飞 冉启智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9,共9页
以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石柱县")1 027户农户调研数据为依据,运用DEA模型测度了精准扶贫视角下不同属性农户类别的耕地利用效率,并以Tobit模型回归分析研究了扶贫视角下影响农户耕地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 以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石柱县")1 027户农户调研数据为依据,运用DEA模型测度了精准扶贫视角下不同属性农户类别的耕地利用效率,并以Tobit模型回归分析研究了扶贫视角下影响农户耕地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高强度的瞄准性政策帮扶对耕地利用效率影响并不高,且存在一般农户、贫困户、脱贫户的耕地利用效率依次降低和贫困村、非贫困村的耕地利用效率依次降低的两种趋势;从贫困视角的农户识别看,贫困户对耕地利用效率影响的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土地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农业补贴、发展特色种植业和较强的村域经济发展速度对耕地利用效率的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而耕地规模对耕地利用效率呈负向影响,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农户仅接受了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水平这一因素对扶贫视角下耕地利用效率影响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扶贫 贫困农户识别 耕地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力资本对脱贫户收入的影响及异质性研究——基于3856户脱贫户的调查数据
4
作者 朱琳 夏万琪 +1 位作者 廖和平 顾罗迪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6-61,共16页
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研究脱贫户收入影响因素,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实地调查法、OLS多元线性回归方法,从异质性角度分析影响脱贫户收入增长因素,通过对Y省3856户脱贫户的调查研究得到如下结论:教育和... 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研究脱贫户收入影响因素,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实地调查法、OLS多元线性回归方法,从异质性角度分析影响脱贫户收入增长因素,通过对Y省3856户脱贫户的调查研究得到如下结论:教育和健康水平高可有效提升家庭收入,其中健康因素影响更大;劳动力迁移与脱贫户收入体现出极显著相关性,工资性收入是脱贫户收入的主要来源,并且迁移距离越远对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的回报越高,但对家庭人均经营性收入损耗也越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区县就业技术培训效果较非重点区县更好,但整体而言与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和家庭人均经营性收入呈现反向变化的因果关系,原因在于培训内容与劳动力需求出现错配,就业技术培训并未取得预期效果,技能型人力资本提升是未来投资的重难点。此外,不同性别和民族的脱贫户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人力资本收入回报的差异。基于此提出要提升就业技术培训质量、强化健康帮扶、引导转移就业和分层分类帮扶等措施促进脱贫户可持续增收,助力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贫户收入 人力资本 异质性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市近郊区乡村性评价及精准脱贫模式研究——以重庆市渝北区138个行政村为例 被引量:16
5
作者 李义龙 廖和平 +3 位作者 李涛 罗刚 蒋潞遥 曾于珈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56-66,共11页
对重庆市渝北区138个行政村进行乡村性评价,并基于评价结果对乡村发展类型进行划分,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不同乡村发展类型贫困发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探讨其精准脱贫模式.研究表明:(1)渝北区乡村性总体上由西南部向东北部递增,各个乡... 对重庆市渝北区138个行政村进行乡村性评价,并基于评价结果对乡村发展类型进行划分,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不同乡村发展类型贫困发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探讨其精准脱贫模式.研究表明:(1)渝北区乡村性总体上由西南部向东北部递增,各个乡村性指数在空间上呈现"北高南低"格局;(2)渝北区138个行政村可划分为现代农业导向型、三产融合发展型和城乡空间邻近型3个发展类型;(3)贫困探测因子在不同乡村性类型之间差异较大,应科学施策,对不同发展类型乡村因地制宜,精准脱贫;(4)都市近郊乡村贫困发生率虽然远低于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但必须重视脱贫攻坚工作,补齐短板,发挥产业优势和都市带动作用,实现全面脱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近郊区 重庆市渝北区 乡村性 地理探测 精准脱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县域乡村三产融合与农户福祉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基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视角 被引量:1
6
作者 陈西南 廖和平 +3 位作者 王刚 阿迪燚旺 李东麟 常欣悦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45,共15页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阶段性任务。基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视角,构建乡村三产融合与农户福祉的评价体系。通过分析二者的空间格局以及耦合协调关系,探讨了重庆市县域乡村的发展路径。研究结果表明:①重庆市县域乡村...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阶段性任务。基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视角,构建乡村三产融合与农户福祉的评价体系。通过分析二者的空间格局以及耦合协调关系,探讨了重庆市县域乡村的发展路径。研究结果表明:①重庆市县域乡村三产融合发展过程中受到农户福祉协同增进的作用,二者的耦合协调性较好,以适度协调和初级协调为主,整体上呈现出从过渡发展阶段向协调发展阶段转变的趋势。②分维度看,乡村三产融合行为的农业产业链延伸、乡村业态多元化与农业多功能性3个维度与农户福祉各维度间的耦合协调关系以农户福祉为刚性主导,而乡村三产融合成效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两个维度与农户福祉各维度间的耦合协调关系以乡村三产融合为刚性主导;两者的高值区与低值区分布相对一致,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渝西地区,低值区主要集中在渝东北片区偏东北边缘区域和渝东南片区偏东南边缘区域,二者之间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协同。③基于乡村三产融合与农户福祉的耦合协调关系,重庆市县域乡村可划分为3种耦合类型:乡村三产滞后型、同步型与农户福祉滞后型。据此,提出了建设宜业乡村、助推产业发展,宜居宜业乡村协同推进,建设宜居乡村、保障农户福祉3种路径,旨在促进乡村三产融合与农户福祉协调发展,让农民能够通过在农村从事农业及相关生产活动,享受到更加幸福的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乡村三产融合 农户福祉 耦合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经济韧性与耕地破碎度空间格局及耦合关系研究——以重庆市奉节县为例
7
作者 李东麟 杨胜强 廖和平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0,共16页
耕地破碎严重制约了乡村经济发展。探究乡村经济韧性与耕地破碎度之间的关系,对乡村振兴和土地整治策略制定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以重庆市奉节县60个村庄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与熵权-TOPSIS法,探究奉节县乡村... 耕地破碎严重制约了乡村经济发展。探究乡村经济韧性与耕地破碎度之间的关系,对乡村振兴和土地整治策略制定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以重庆市奉节县60个村庄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与熵权-TOPSIS法,探究奉节县乡村经济韧性和耕地破碎度的空间格局及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发现:①高经济韧性乡村在长江以北围绕奉节县城集聚分布,在长江以南零星分布;②高破碎度耕地呈“一心两翼”格局,奉节县中部和南北两端耕地破碎度较高;③乡村经济韧性与耕地破碎度之间耦合协调度以适度协调和初级协调为主,乡村经济发展处于过渡阶段;④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显示奉节县西北部乡村耕地破碎度与乡村经济韧性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耕地破碎度越高,乡村经济韧性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经济韧性 耕地破碎 空间格局 耦合协调 地理加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山区农业产业扶贫效率时空演化分析 被引量:21
8
作者 王刚 廖和平 +2 位作者 洪惠坤 朱琳 蔡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243-252,共10页
农业产业扶贫是提升贫困群众自我“造血”能力,提高农户家庭的生计水平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为了科学揭示农业产业扶贫效率及其机制作用,进一步为国家级贫困县农业产业扶贫指明方向,该文以西南山区典型贫困县-万州区为例,运用... 农业产业扶贫是提升贫困群众自我“造血”能力,提高农户家庭的生计水平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为了科学揭示农业产业扶贫效率及其机制作用,进一步为国家级贫困县农业产业扶贫指明方向,该文以西南山区典型贫困县-万州区为例,运用改进的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分析了 2013 年、2015 年和 2018 年研究区 41 个乡镇的产业扶贫效率时空演化特征及其主导影响因素,并构建了主导影响因素与产业扶贫效率之间的作用机制框架。结果表明:产业扶贫政策有效促进了西南山区县域农业产业扶贫效率的整体上升,其政策干预对促进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具有积极作用,干预时间越长,农业产业扶贫效率提升越明显,尤其是深度贫困乡镇的产业扶贫效率提升最明显。农业产业扶贫效率呈现明显的高值聚集区和低值聚集区。高值聚集区位于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的沿江平坝地带,低值聚集区集中在坡度较陡的高海拔山区。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持续落地,道路密度、特色种植业、劳动力技能培训、农业保险及扶贫信贷资金 5 个政策因素和农户市场参与行为及人力资源水平 2 个社会因素逐渐取代家庭经济因素,成为西南山区国家级贫困县农业产业扶贫效率的主导影响因素。该研究结果可为西南山区国家级贫困县农业产业的空间布局优化与调控、农业产业扶贫效率的提升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模型 农业 贫困化 地理探测器 农业产业扶贫效率 贫困退出县 万州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丘陵山区乡村经济韧性测度及空间格局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被引量:28
9
作者 李东麟 廖和平 +3 位作者 郑萧 朱琳 杨胜强 张甜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3-24,共12页
探究西南丘陵山区乡村经济系统的稳定性、抗风险能力及恢复能力,综合分析其空间异质性,能够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治理与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证案例与参考.以重庆市33个区县为例,采用社会调查和熵权-Topsis法,构建“压力—状态—响应... 探究西南丘陵山区乡村经济系统的稳定性、抗风险能力及恢复能力,综合分析其空间异质性,能够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治理与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证案例与参考.以重庆市33个区县为例,采用社会调查和熵权-Topsis法,构建“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对33个区县经济韧性进行测度,并使用ArcGIS、GeoDa等软件,对乡村经济韧性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和空间聚类分析.研究表明:①重庆市乡村经济韧性综合评价得分为0.4314,整体乡村经济稳定性不高;②重庆市乡村经济韧性空间分异格局特征显著,状态层呈现以主城区为核心,辐射状递减的格局,响应层呈现出“西南—东北”翼状分布的格局;③乡村经济韧性的Moran I指数为0.7258,乡村经济韧性较高和较低水平的区县在地理空间上都倾向于集聚分布.应针对各区县的功能定位分级分类施策,以乡村振兴为契机促进城乡多要素融合,拓展韧性治理理论的应用,为偏远脱贫地区抵抗内外冲击和转型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韧性 空间格局 乡村治理 西南丘陵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地区耕地破碎与贫困的空间耦合关系研究 被引量:28
10
作者 刘愿理 廖和平 +3 位作者 巫芯宇 郭倩 毛鑫 李昌华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20,共11页
运用博弈论优化模型确定耕地破碎度测算指标权重,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耕地破碎与贫困的耦合关系,采用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等方法,探索两者的空间关系,划分耕地破碎与贫困的耦合类型,探讨西南喀斯特地区减贫模式.结果表明:1)研究区... 运用博弈论优化模型确定耕地破碎度测算指标权重,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耕地破碎与贫困的耦合关系,采用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等方法,探索两者的空间关系,划分耕地破碎与贫困的耦合类型,探讨西南喀斯特地区减贫模式.结果表明:1)研究区耕地破碎度和贫困发生率均较高,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且两者空间分布相对一致,即北部地区高于南部地区;2)耕地破碎与贫困的协调度值呈正态分布,以高度协调为主,空间集聚性明显,且差异性较大,耕地破碎与贫困的空间耦合相互作用和协调程度较强;3)根据耕地破碎与贫困的耦合关系,将耦合类型划分为耕地破碎度滞后型、耕地破碎与贫困同步型和贫困滞后型3种类型,并分别提出治贫模式:土地整治模式、特色农业模式和乡村旅游助模式,统筹城乡发展,助推精准扶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破碎 区域贫困 耦合协调 减贫模式 西南喀斯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贫县乡村发展水平测度及空间格局研究——以重庆市城口县为例 被引量:9
11
作者 周苗苗 廖和平 +3 位作者 李涛 朱琳 蔡智聪 李东麟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3-34,共12页
乡村发展水平是衡量乡村由生产力落后状态转向高效率的现代化状态快慢程度的指标.以村域为研究尺度,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5个维度出发,构建乡村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法,测度... 乡村发展水平是衡量乡村由生产力落后状态转向高效率的现代化状态快慢程度的指标.以村域为研究尺度,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5个维度出发,构建乡村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法,测度重庆市城口县194个行政村(社区)的乡村发展水平,借助ArcGIS、GeoDa等软件,运用自然断点法、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对乡村发展水平进行空间格局特征可视化分析和村域关系解剖.研究结果显示:①城口县乡村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平均值为0.2676,乡村发展水平整体较低;②城口县乡村发展综合水平围绕中心城区呈“中心—外围—边缘”分布的空间格局;③乡村发展水平的Moran􀆳s I指数为0.2161,乡村发展水平较高和较低的行政村在地理空间上都倾向于集聚分布.要充分考虑乡村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制定政策吸纳人才和劳动力,加强投入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保障乡村振兴战略有序平稳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发展水平 乡村振兴 空间格局 城口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城乡融合发展时空特征与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帅 廖和平 +2 位作者 朱琳 阿迪燚旺 潘卓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2-54,共13页
研究在阐释城乡融合内涵基础上,测度了重庆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借助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识别了重庆市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因子.研究发现:①重庆市直辖以来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以2006年为拐点,呈现先降后升的“U”形变化特征,城乡融合发展结... 研究在阐释城乡融合内涵基础上,测度了重庆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借助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识别了重庆市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因子.研究发现:①重庆市直辖以来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以2006年为拐点,呈现先降后升的“U”形变化特征,城乡融合发展结构表现为失衡状态.②重庆市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空间分异明显,热点区分布在主城都市区,冷点区分布在渝东北和渝东南山区.③财政涉农资金占比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驱动因子,金融服务资源下沉和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对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也有积极意义;现阶段山区地形条件对于城乡融合发展有一定的抑制效应,耕地资源对于城乡融合发展的支撑作用尚未显现,亟需加强耕地保护和转型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 时空特征 影响机制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县域乡村振兴水平评价及发展路径研究 被引量:27
13
作者 杨胜强 廖和平 +3 位作者 刘洛甫 朱琳 李东麟 蔡智聪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22,共10页
遵循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构建县域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地理学视角对重庆市县域乡村振兴水平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探究差异化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以期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乡村发展提供参考.研究表明,重庆... 遵循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构建县域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地理学视角对重庆市县域乡村振兴水平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探究差异化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以期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乡村发展提供参考.研究表明,重庆市乡村振兴基础空间分异格局特征显著,生态宜居维度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其余4个维度呈现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渝西地区乡村振兴基础更加夯实,渝东北次之,渝东南相对薄弱.结合乡村振兴的基础优势与短板,将重庆市33个区县划分为综合发展型、极化发展型和欠缺发展型3类,提出了相应乡村振兴实施路径.综合发展型区县应巩固加强乡村振兴基础水平,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区;极化发展型区县应发挥其优势,补齐短板,保证各区县各个维度均衡发展;欠缺发展型区县应着眼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指标体系 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巴山区消费扶贫的益贫性空间分异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刚 廖和平 +2 位作者 洪惠坤 朱琳 李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08-316,共9页
为探索消费扶贫的益贫性的内在机理,进一步为精准扶贫政策落实指明方向,该文以秦巴山区典型贫困县(重庆市云阳县)的78个贫困村为例,分析了消费扶贫的益贫性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并深入分析了主要影响因素与消费扶贫的益贫性之间的作用... 为探索消费扶贫的益贫性的内在机理,进一步为精准扶贫政策落实指明方向,该文以秦巴山区典型贫困县(重庆市云阳县)的78个贫困村为例,分析了消费扶贫的益贫性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并深入分析了主要影响因素与消费扶贫的益贫性之间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消费扶贫的益贫性具有随着村-城空间距离的加大逐渐降低的趋势,县域交界处成为消费扶贫的益贫性盲区。消费扶贫的益贫性具有高值聚集和低值聚集的空间关联特征,高值区集中在城市周边区域,低值区则集中在距离城市较远的高山地带。道路交通对消费扶贫的益贫性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营销宣传、公共帮联、家庭特征和市场体系建设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信息网络建设对消费扶贫的益贫性作用尚未完全凸显。因此,为巩固贫困人口的脱贫稳定性,在保持交通、营销、责任帮扶和现代农业市场体系建设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力度,提高网络建设对消费扶贫的带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贫困地区 空间分异 贫困化 益贫性 消费扶贫 云阳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西部地区农村相对贫困测度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X省的实证 被引量:7
15
作者 朱琳 李文琢 +2 位作者 廖和平 潘卓 尹悦娇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27,共14页
防止返贫是实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历史性转移、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关键.本文基于西部地区X省10322份农户调查问卷,从家庭禀赋差异和政策干预因素两个视角,利用Logistic回归方法实证分析农村家庭相对贫困的影响因素和典型特征.结果表... 防止返贫是实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历史性转移、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关键.本文基于西部地区X省10322份农户调查问卷,从家庭禀赋差异和政策干预因素两个视角,利用Logistic回归方法实证分析农村家庭相对贫困的影响因素和典型特征.结果表明:①当前政策背景下,西部地区农村宜采取当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作为相对贫困线.②一般村和脱贫村相对贫困发生率、相对贫困深度、相对贫困强度较为相似;不同类型农户中,稳定脱贫户相对贫困发生率最低,其次为一般户,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相对贫困发生率较高,这两类农户的相对贫困深度和强度均高于其他农户.③相对贫困的产生与家庭禀赋、政策因素相关,一般户与建档立卡户、一般村与脱贫村的相对贫困影响因素大体一致.基于上述结论,要针对一般户、稳定脱贫户、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等群体分别制定帮扶政策,并积极构建合理的公共资源分配体系,注重帮扶政策实效性,多维改善农户家庭禀赋以提升其增收能力和生计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贫困 贫困测度 影响因素 防止返贫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多维贫困测度及贫困重心迁移路径研究——以重庆市武陵山片区为例 被引量:5
16
作者 程希 郭倩 +3 位作者 廖和平 何田 刘愿理 朱琳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9,共9页
探索集中特困连片区贫困现象时空变化情况以及各层面因素变化对区域贫困程度的影响,对可持续减贫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据此,以重庆市武陵山片区7个区县为研究区,基于2016-2018年相关数据,从经济发展机会维度、社会发展机会维度和自然发展... 探索集中特困连片区贫困现象时空变化情况以及各层面因素变化对区域贫困程度的影响,对可持续减贫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据此,以重庆市武陵山片区7个区县为研究区,基于2016-2018年相关数据,从经济发展机会维度、社会发展机会维度和自然发展机会维度3个方面测度各区县多维贫困指数,并进行维度分解,计算各维度贡献率,最后运用ArcGIS平台测算片区贫困重心的迁移路径.结果显示:①重庆市武陵山片区7个区县整体贫困程度较低,贫困现象随时间推移逐年减缓,空间分布特征呈现由中南部向中北部转移的趋势;②各维度对地区贫困的贡献程度各不相同,自然发展机会维度最高,经济发展机会维度次之,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发展机会维度和自然发展机会维度的贡献率逐步上升,经济发展机会维度逐步下降;③贫困重心呈“西南—东北—西北”的迁移路径,且移动范围较小,仅在彭水县内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维贫困 贫困重心迁移 时空格局 重庆市武陵山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持续生计框架下重庆市农户稳定脱贫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谢传峰 李涛 +3 位作者 廖和平 朱琳 刘亭 周婷婷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3,共13页
生计资本对脱贫稳定性的影响对于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构建了可持续生计评价指标体系,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识别影响农户脱贫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在划分脱贫农户生计类型基础上,提出差异化巩固脱贫的对策建... 生计资本对脱贫稳定性的影响对于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构建了可持续生计评价指标体系,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识别影响农户脱贫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在划分脱贫农户生计类型基础上,提出差异化巩固脱贫的对策建议.研究发现:①人均纯收入、家庭存款、家庭成员平均受教育年限对脱贫稳定性有显著影响;②脱贫农户生计类型可划分为资源限制型、人力约束型、资产欠缺型、帮扶滞后型和外部风险型,研究对象中人力约束型和外部风险型脱贫农户最多.研究建议:以土地流转带动资源限制型脱贫户产业发展;加强人力约束型农户教育保障,提高文化素质水平;增加资产欠缺型农户资产储量,多途径促进农户增收;以产业发展带动帮扶滞后型农户,提高脱贫稳定性;加强风险冲击型农户的政策保障力度,防止规模性返贫现象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生计 脱贫稳定性 影响因素 乡村振兴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山区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特征及乡村振兴响应策略 被引量:13
18
作者 何田 廖和平 +3 位作者 孙平军 师满江 李涛 刘愿理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5-150,共6页
利用2019年在贵州省关岭县调查的1518份样本数据,对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以男性、中青年为主,文化程度整体偏低,不同民族转移数量差异不明显;劳动力主要转移到省外,占比70.69%;月... 利用2019年在贵州省关岭县调查的1518份样本数据,对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以男性、中青年为主,文化程度整体偏低,不同民族转移数量差异不明显;劳动力主要转移到省外,占比70.69%;月收入水平集中在2001~3000元和3001~5000元范围内;以转入制造业、建筑业和居民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占80.57%;转移时间5年以上的数量最多,约1/3的劳动力转移时间在两年以下;转移途径主要是自己寻找和亲朋介绍。②城乡收入水平差距、受教育程度、家庭耕地资源等因素对劳动力转移产生重要影响,劳动力老龄化、乡土情结等成为阻碍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基于转移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从空间、经济、社会3个方面制定乡村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贫困 劳动力转移 贫困家庭 西南山区 乡村振兴 贵州关岭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丘陵山区脱贫县农户居住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分析--以贵州省独山县为例 被引量:7
19
作者 蔡智聪 廖和平 +3 位作者 洪惠坤 王刚 杨胜强 周苗苗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5-38,共14页
提高乡村居住满意度让农户获得幸福感对于实现全面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西南丘陵山区脱贫县独山县作为研究区域,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取评价数据,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和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农户的居住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引入重... 提高乡村居住满意度让农户获得幸福感对于实现全面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西南丘陵山区脱贫县独山县作为研究区域,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取评价数据,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和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农户的居住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引入重要性—绩效理论进一步分析研究区当前需要优化改进的地方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结果显示:①独山县农户居住满意度主要受住房条件、生活环境、社会服务3个维度的影响,且生活环境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依次为住房条件和社会服务;②农户个体社会经济属性对农户居住满意度造成直接或间接影响,不同要素与居住满意度的相关性不同,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性;③基于问卷调查法并通过相关算法计算得出,农户居住满意度整体水平不高,处于中等水平,有必要提出差异化且有针对性的对策来进一步提升.本研究从微观角度研究了农户的居住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为以独山县为例的西南丘陵山区及类似地区脱贫县的乡村发展提供了建设性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满意度 探索性因子分析 结构方程模型 西南丘陵山区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贫困山区路网扩张与生态环境压力的关系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子羿 郭倩 +3 位作者 谢世友 王刚 李涛 廖和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5961-5972,共12页
交通路网建设在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影响,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实现经济-生态的协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重庆市贫困区县奉节县和非贫困区县涪陵区2010年、2014年和2018年3年的道路网络数据和生... 交通路网建设在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影响,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实现经济-生态的协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重庆市贫困区县奉节县和非贫困区县涪陵区2010年、2014年和2018年3年的道路网络数据和生态足迹数据,构建道路网络通达度与生态环境压力两个指标体系,其中道路网络通达度选用道路密度和道路连通度两个指标表征,生态环境压力使用生态足迹表征,并将生态足迹中对路网扩张影响最大的“建设用地”和“化石能源用地”进行加和组成“建-化足迹”,通过计算增幅率指数比较道路密度、道路连通度及“建-化足迹”三者之间的变化趋势,以探究生态足迹内部与道路通达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西南山区贫困与非贫困区县道路连通度、道路密度、生态赤字、“建-化足迹”四项指标逐年增长,总体变化趋势一致,贫困区县在研究时段呈现更快速的增长趋势。(2)西南山区贫困与非贫困区县研究时段生态环境压力进一步扩大,表明经济-生态的发展整体处于不协调状态,且有持续恶化的趋势。(3)西南山区贫困区县“建-化足迹”与道路连通度两项指标研究时段内增幅率分别为0.40和0.42,故两者关系较为一致,表明其道路布局结构对生态环境压力更大;非贫困区县“建-化足迹”与道路密度两项指标研究时段内增幅率分别为0.34和0.33,故两者关系较为一致,表明其生态环境压力更多受到道路建设规模的影响。因此,研究结论对于制定山区贫困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规划与区域发展战略等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扶贫 道路网络 生态足迹 变化趋势 奉节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