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南大学蚕学与系统生物学研究所的2项研究成果分别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和《生物化学》杂志发表
1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27-727,共1页
2010年7月6日,西南大学蚕学与系统生物学研究所完成的家蚕伴性赤蚁突变基因定位克隆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在线发表(http://www.pnas.org... 2010年7月6日,西南大学蚕学与系统生物学研究所完成的家蚕伴性赤蚁突变基因定位克隆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在线发表(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0/07/01/1001725107.abstra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生物学 研究成果 《生物化学》 科学院 研究所 美国 蚕学 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e/lox位点特异性重组系统在高等真核生物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2
作者 龙定沛 谭兵 +2 位作者 赵爱春 许龙霞 向仲怀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7-189,共13页
来自于P1噬菌体的Cre/lox系统通过位点特异性重组可以迅速而有效地实现各种生理环境下的基因定点插入、删除、替换和倒位等操作。Cre/lox系统作为目前基因打靶技术的核心工具,已被广泛应用于拟南芥、水稻、小鼠、果蝇、斑马鱼等高等真... 来自于P1噬菌体的Cre/lox系统通过位点特异性重组可以迅速而有效地实现各种生理环境下的基因定点插入、删除、替换和倒位等操作。Cre/lox系统作为目前基因打靶技术的核心工具,已被广泛应用于拟南芥、水稻、小鼠、果蝇、斑马鱼等高等真核模式生物。文章较为全面地介绍了Cre/lox系统的基本概况及其在高等真核生物中的应用,讨论了Cre/lox系统在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为利用该系统在不同高等生物中进行基因操作提供有用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e/lox重组系统 基因操作 位点特异性重组 基因打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表皮蛋白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梁九波 刘碧朗 +1 位作者 占智高 何宁佳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05-416,共12页
家蚕的表皮蛋白(cuticular protein)是家蚕重要的结构蛋白,与几丁质一同作为家蚕表皮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家蚕表皮蛋白进行了广泛分析。通过保守的基序检索家蚕基因组,得到163条候选的表皮蛋白序列,包括RR、Tweedle... 家蚕的表皮蛋白(cuticular protein)是家蚕重要的结构蛋白,与几丁质一同作为家蚕表皮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家蚕表皮蛋白进行了广泛分析。通过保守的基序检索家蚕基因组,得到163条候选的表皮蛋白序列,包括RR、Tweedle、CPF&CPFL等家族,并且发现具有确定的保守基序的表皮蛋白基因在染色体上都是以串联集群形式分布。氨基酸组成分析表明,这些表皮蛋白富含甘氨酸、丙氨酸、亮氨酸、组氨酸等。运用Sig-nalP server预测这部分蛋白质有85%都具有信号肽。进化分析显示,负选择是家蚕表皮蛋白基因进化的主要驱动力。采用TFSEARCH等在线服务软件分析发现,在70%含有RR基序的家蚕表皮蛋白基因的核心启动子区具有通用的TATAAA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表皮蛋白 基序 基因簇 生物信息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φC31整合酶的高等真核生物基因组操作技术研究进展(英文) 被引量:3
4
作者 许龙霞 赵爱春 +2 位作者 龙定沛 谭兵 向仲怀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07-519,共13页
位点特异性重组系统已经成为基因组操作的强有力工具。来自链霉菌噬菌体φC31的整合酶是丝氨酸重组酶家族的一员,可催化2个不同的识别位点attB和attP间发生有效的单向性重组。总结了φC31整合酶可能的重组机制以及在人类细胞、小鼠胚胎... 位点特异性重组系统已经成为基因组操作的强有力工具。来自链霉菌噬菌体φC31的整合酶是丝氨酸重组酶家族的一员,可催化2个不同的识别位点attB和attP间发生有效的单向性重组。总结了φC31整合酶可能的重组机制以及在人类细胞、小鼠胚胎干细胞、果蝇和植物等真核生物基因组操作上的应用,并对该系统的优点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φC31整合酶系统有望成为高等生物基因功能分析、转基因标记删除、生物合成等研究领域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为此也简要介绍了家蚕个体水平上φC31整合酶介导的盒式交换的研究进展,期望能为家蚕基因组的操作技术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ΦC31整合酶 位点特异性重组 基因功能分析 转基因标志删除 生物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27、28号染色体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段彪 查幸福 +3 位作者 沈以红 代方银 夏庆友 向仲怀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41-247,共7页
利用家蚕基因组精细图分析第27、28号染色体上的基因结构及其编码蛋白的功能结构域,可为在家蚕资源库中鉴定这两条染色体上的突变基因以及发现新的形态标记提供重要线索。基因预测及结构分析显示:家蚕第27和28号染色体是基因数目最少的... 利用家蚕基因组精细图分析第27、28号染色体上的基因结构及其编码蛋白的功能结构域,可为在家蚕资源库中鉴定这两条染色体上的突变基因以及发现新的形态标记提供重要线索。基因预测及结构分析显示:家蚕第27和28号染色体是基因数目最少的两条染色体,预测基因数目分别是241个和288个,平均每个基因分别具有7.7和5.3个外显子;蛋白质全长编码区序列(CDS)长度主要分布于400-800 bp之间;CDS的GC含量分别是49.72%和46.54%。蛋白质功能结构域分析发现,家蚕第27、28号染色体上基因所编码的蛋白分别具有76和92种结构域,其中最多的3种结构域分别为Sugar_tr、MFS_1、zf-C2H2和UDPGT、DUF、Serpin。将家蚕第27、28号染色体上的预测基因与果蝇突变基因进行同源检索的结果显示,家蚕第27、28号染色体上分别有16和15个基因具有明显的可能突变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突变基因 27号连锁群 28号连锁群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蚕学专业引入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课程的思考 被引量:1
6
作者 向恒 张瑞芝 +1 位作者 潘国庆 周泽扬 《蚕学通讯》 2011年第4期51-53,共3页
目前,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然而,大多数国内高校的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教育却由于多种原因,发展迟滞,仅限于研究生阶段。西南大学蚕学专业不但拥有完整的家蚕基因组数据,且其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 目前,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然而,大多数国内高校的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教育却由于多种原因,发展迟滞,仅限于研究生阶段。西南大学蚕学专业不但拥有完整的家蚕基因组数据,且其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的教学和科研力量都很强,具有在本科课程中引入该门课程的显著优势。因此,本文拟通过描述两种切实可行的操作模式,将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引入蚕学本科课程中,旨在吸引更多的高校师生关注并有可能尝试去掌握该门新兴学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 蚕学 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漠化地区的生态危机及菌根桑生物修复潜力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7
作者 刘代军 涂波 +3 位作者 施松梅 杨晓红 黄先智 秦俭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2年第2期185-190,共6页
在简要总结出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特征、生态威胁及生态恢复存在的主要障碍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分析了桑树在石漠化生境中已表现出的生态适应能力和生态修复潜力。桑树作为喀斯环境的速生造林树种,根系发达,耐干旱耐贫瘠能力极强,对增加植... 在简要总结出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特征、生态威胁及生态恢复存在的主要障碍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分析了桑树在石漠化生境中已表现出的生态适应能力和生态修复潜力。桑树作为喀斯环境的速生造林树种,根系发达,耐干旱耐贫瘠能力极强,对增加植被覆盖率、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实现石漠化地区脆弱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平衡产生重要作用。尤其是由于丛枝菌根具有对矿质营养和水分吸收能力强的特殊生理生态功能,刚好与石漠化地区贫瘠和干旱这一主要生态障碍相耦合,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后能进一步扩大桑树对矿质营养和水分的吸收与运输,减轻贫瘠干旱胁迫,加快土壤微生物群落构建,提高土壤生物活力,促进植被群落正向演替。种植菌根桑可望成为喀斯特石漠化生态修复一种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生态修复 桑树 菌根技术 区域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胚胎发育过程的组织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潘敏慧 徐伟 +3 位作者 苏茂科 王先燕 张金叶 鲁成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67-673,共7页
家蚕胚胎发育过程的组织形态学研究对家蚕胚胎发育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将不同发育时期的家蚕卵经软化卵壳后进行石蜡切片和HE染色观察,获得了家蚕胚盘形成、胚带形成、中胚层分化、头胸部突起明显、腹部突起显现、反转前、反转时、反转... 家蚕胚胎发育过程的组织形态学研究对家蚕胚胎发育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将不同发育时期的家蚕卵经软化卵壳后进行石蜡切片和HE染色观察,获得了家蚕胚盘形成、胚带形成、中胚层分化、头胸部突起明显、腹部突起显现、反转前、反转时、反转后和器官形成等典型胚胎发育时期的形态图片;用连续切片技术观察到了类原始生殖细胞存在于中胚层突起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胚胎发育 组织形态 光镜显微照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突变型第2煤色(so^2)的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代方银 童晓玲 +2 位作者 董占鹏 鲁成 向仲怀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7-79,共3页
家蚕第2煤色(so2)发掘于西南大学家蚕基因资源库保存的16-111系统,其主要特征为:幼虫体表污灰色,蛹色黝黑.其它性状均正常.遗传分析结果:第2煤色(so2)对正常型为隐性,单基因突变;是相似性状突变型煤色(so)的等位基因,对煤色(so)为显性.... 家蚕第2煤色(so2)发掘于西南大学家蚕基因资源库保存的16-111系统,其主要特征为:幼虫体表污灰色,蛹色黝黑.其它性状均正常.遗传分析结果:第2煤色(so2)对正常型为隐性,单基因突变;是相似性状突变型煤色(so)的等位基因,对煤色(so)为显性.因此,家蚕第26号染色体上该基因座的3个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为:+>so2>s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突变 体色黑化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LLING技术应用于家蚕化学诱导突变检测的体系优化 被引量:2
10
作者 林英 陈冬妹 +3 位作者 杨瑜 王艳霞 杨从文 夏庆友 《蚕学通讯》 2009年第4期1-6,共6页
TILLING(Targeting Induced Local Lesions In Genomes)即定向诱导基因组局部突变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高通量检测点突变的反向遗传学方法。本研究从PCR模板量及酶切体系中CELI的酶量两个方面对家蚕TILLING技术的检测体系进行了优... TILLING(Targeting Induced Local Lesions In Genomes)即定向诱导基因组局部突变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高通量检测点突变的反向遗传学方法。本研究从PCR模板量及酶切体系中CELI的酶量两个方面对家蚕TILLING技术的检测体系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本实验在应用TILLING技术筛选家蚕突变体过程中,用于PCR扩增的家蚕基因组DNA模板最佳用量为20ng;CELI酶切的20μL反应体系中,加入的最适酶量为0.5μL(本实验室从芹菜中自提的CELI酶10倍稀释液)。本研究初步对TILLING技术应用于家蚕化学诱导突变检测体系进行了优化,为TILLING技术在家蚕功能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TILLING 优化 功能基因组 点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漠化地区生态桑林根际土壤微生物资源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2
11
作者 段倩倩 杨晓红 黄先智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5-29,共5页
以石漠化地区生态桑林根际土壤微生物为研究对象,对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16s、ITs测序分析以及土壤微生物测序热图分析.结果表明:石漠化地区原核微生物中优势物种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异常球菌-栖热菌门等细菌;优势真核微生物为子... 以石漠化地区生态桑林根际土壤微生物为研究对象,对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16s、ITs测序分析以及土壤微生物测序热图分析.结果表明:石漠化地区原核微生物中优势物种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异常球菌-栖热菌门等细菌;优势真核微生物为子囊菌门、接合菌门和担子菌门真菌.热图分析表明,其中:(1)有益微生物包括变性菌门的硫杆菌属、紫色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细菌,异常球菌-栖热菌门的特吕珀菌属细菌以及接合菌门的被孢霉属真菌;(2)与植物病变、腐化有关的真菌种类为子囊菌;(3)Setomelanomma属真菌的功能尚不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桑根际土壤 微生物资源 微生物分子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转基因技术中若干因素对转基因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7
12
作者 马三垣 徐汉福 +3 位作者 段建平 赵爱春 张美蓉 夏庆友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95-603,共9页
建立高效、稳定的家蚕Bombyx mori转基因技术对于推进家蚕功能基因组研究,解决蚕丝产业重大问题以及向非绢丝产业拓展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已建立的基于piggyBac的家蚕转基因技术基础上,探索了多个影响转基因效率的因素。结果显示:以... 建立高效、稳定的家蚕Bombyx mori转基因技术对于推进家蚕功能基因组研究,解决蚕丝产业重大问题以及向非绢丝产业拓展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已建立的基于piggyBac的家蚕转基因技术基础上,探索了多个影响转基因效率的因素。结果显示:以家蚕品种大造(P50)为供试材料、pBac[GOI]为供体质粒、pHA4PIG为辅助质粒,以眼睛和神经组织特异启动子3×p3启动的红色荧光蛋白基因DsRed为报告基因,在蚕卵产下后2~3h进行注射,综合效果最佳,孵化率和转化率分别达到62.7%和34.8%;荧光筛选的最佳时期在胚胎发育第5到第8天;在2000~8000bp之间时,外源片段的长度对转化率并无太大影响。本研究建立的技术体系,有望为家蚕功能基因研究、品种分子改良和家蚕生物反应器的开发奠定基础,并为其他鳞翅目昆虫转基因技术的建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PIGGYBAC 转基因技术 孵化率 转化率 蚕品种 供体质粒 辅助质粒 显微注射 荧光筛选 荧光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模式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37
13
作者 秦俭 何宁佳 向仲怀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45-649,共5页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模式生物系统,是我国模式生物研究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家蚕(Bombyx mori)不仅具备模式生物的基本要素,而且还有其突出的特点和优势,2002年国际无脊椎动物协会正式将家蚕确定为鳞翅目模式昆虫。家蚕代表了生物...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模式生物系统,是我国模式生物研究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家蚕(Bombyx mori)不仅具备模式生物的基本要素,而且还有其突出的特点和优势,2002年国际无脊椎动物协会正式将家蚕确定为鳞翅目模式昆虫。家蚕代表了生物界的一个大类群,易于在实验室内饲养和繁殖,世代短,子代群体大,遗传背景清楚,便于进行实验操作,并且遗传资源丰富,具有悠久的基础研究历史和现代科学研究基础,所以家蚕作为实验动物,在经典遗传学、动物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昆虫免疫学、鳞翅目害虫防治、环境监测乃至医药学等研究领域受到广泛的关注。家蚕是少数完成基因组计划从框架图到精细图、重测序的代表物种,家蚕生物信息资源及分析平台以及功能基因鉴定和功能分析的平台日趋完善,使家蚕已经成为基因组学研究的典型范例之一。后基因组时代即使一个科学目标也有多种模式生物进行综合化分析,新的模式生物系统将逐渐形成。中国家蚕基因组计划推动了家蚕模式生物系统化的研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家蚕模式生物系统,并推进在鳞翅目害虫防治、人类疾病模型、医药筛选及环境检测等领域的实际应用,将有助于我国生命科学和生物产业相关领域形成优势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式生物 家蚕 基本特征 特殊优势 研究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色丘陵区坡耕地生物埂的土壤结构稳定性与抗蚀性分析 被引量:20
14
作者 汪三树 史东梅 +4 位作者 蒋光毅 郭宏忠 黄先智 彭旭东 甘雪莲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1-35,40,共6页
以紫色丘陵区坡耕地4种典型生物埂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各种生物埂的土壤结构及其稳定性特点,并评价4种生物埂的土壤抗蚀性特征。研究表明:(1)生物埂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孔隙结构,以花椒埂和桑树埂的土壤理化性质改良效... 以紫色丘陵区坡耕地4种典型生物埂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各种生物埂的土壤结构及其稳定性特点,并评价4种生物埂的土壤抗蚀性特征。研究表明:(1)生物埂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孔隙结构,以花椒埂和桑树埂的土壤理化性质改良效果最好,其次为紫花苜蓿埂;生物埂的土壤含水量和孔隙度与自然生草埂相比呈极显著增加(P<0.01)。(2)4种不同生物埂的土壤团聚体分布均匀,以>0.25mm大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最高;与对照相比,各种生物埂>0.25mm的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均呈显著性增加(P<0.05),增量大小依次为花椒埂(69.29%)>桑树埂(59.97%)>紫花苜蓿埂(47.92%)>自然生草埂(41.32%);生物埂的风干土团聚体分形维数在2.32~2.53之间,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显著增加,以紫花苜蓿埂增加最小(0.33)。(3)与自然生草埂相比,各种生物埂的土壤结构稳定,抵抗降雨侵蚀能力高,抗蚀性能以乔木埂大于草埂,花椒埂抗蚀能力最高,其次为桑树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埂 土壤结构 抗蚀性 坡耕地 紫色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桑品种桑叶中的3种生物活性物质含量测定 被引量:11
15
作者 肖洪 丁晓雯 +5 位作者 黄先智 沈以红 曾艺涛 秦樱锐 杨娟 丁顺杰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45-1149,共5页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我国桑树资源的药用及保健功能,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与比色法测定15个桑品种桑叶中的1一脱氧野尻霉素(DNJ)、单宁酸和1-氨基丁酸含量。15个桑品种的桑叶干物质中上述3种活性物质的质量比分别在0.6720—1.2325、...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我国桑树资源的药用及保健功能,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与比色法测定15个桑品种桑叶中的1一脱氧野尻霉素(DNJ)、单宁酸和1-氨基丁酸含量。15个桑品种的桑叶干物质中上述3种活性物质的质量比分别在0.6720—1.2325、5.0983—9.3947、1.4806~3.0793mg/g之间,桑品种乐山花桑桑叶中的DNJ含量最高,百桑775桑叶中的单宁酸、1-氨基丁酸含量最高。检测结果表明,桑叶中富合DNJ、单宁酸、γ-氨基丁酸3种生物活性成分,但不同桑品种桑叶中3种成分的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在桑树药用保健成分的产业化开发中,桑品种应作为原材料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叶 1-脱氧野尻霉素 单宁酸 Γ-氨基丁酸 桑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my基因的中国野桑蚕遗传多样性及其与家蚕的系统发育关系 被引量:7
16
作者 杜周和 刘俊凤 +4 位作者 刘斌彬 董占鹏 余泉友 鲁成 陈义安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338-1348,共11页
为探索中国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与家蚕B.mori的系统发育关系,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少数样本克隆测序)获得34个家蚕和野桑蚕样本淀粉酶基因amy序列片段(715bp)。分析发现56个多态性位点,鉴定出28种单倍型(haplotyp... 为探索中国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与家蚕B.mori的系统发育关系,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少数样本克隆测序)获得34个家蚕和野桑蚕样本淀粉酶基因amy序列片段(715bp)。分析发现56个多态性位点,鉴定出28种单倍型(haplotype);核苷酸多样性π=0.01390±0.00103,单倍型多样度Hd=0.988±0.011。核苷酸不配对分析(mismatchan alysis)和Fu’sFs检测表明中国野桑蚕曾发生过种群扩张。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遗野桑蚕传差异主要在种群内,种群间和地理组群间差异不显著。聚类树上34个样本聚为3枝/3蔟,野蚕和家蚕都不按地理区域或系统(类型)聚类,A枝由来自不同地区的野蚕和不同类型的家蚕混合构成,并且进一步分成3个亚枝,每一亚枝也同时包含家蚕和野蚕,B枝由3个家蚕和1个野蚕混合构成,C枝全部由来自不同地区的野蚕构成。网络分析没有发现"祖先单倍型"和优势单倍型。结果提示,淀粉酶基因是一个多态性丰富的分子标记,中国野桑蚕遗传多样性十分丰富,据此推测家蚕起源于多种生态类型混杂的野桑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野桑蚕 遗传多样性 系统发育 淀粉酶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解缫丝蚕蛹蛋白抗氧化肽的分离与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丁顺杰 罗金凤 +1 位作者 丁晓雯 黄先智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5-40,共6页
目的:研究酶解缫丝蚕蛹蛋白抗氧化肽的分离和稳定性,为其开发应用提供基础数据。方法:超滤分离酶解缫丝蚕蛹蛋白抗氧化肽,比色法测定其抗氧化能力。结果:超滤分级后得到分子质量为200~3 000 D的酶解缫丝蚕蛹蛋白抗氧化肽对O2-?、?OH、1... 目的:研究酶解缫丝蚕蛹蛋白抗氧化肽的分离和稳定性,为其开发应用提供基础数据。方法:超滤分离酶解缫丝蚕蛹蛋白抗氧化肽,比色法测定其抗氧化能力。结果:超滤分级后得到分子质量为200~3 000 D的酶解缫丝蚕蛹蛋白抗氧化肽对O2-?、?OH、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的IC50分别为18.85 mg/mL、3.13 mg/mL、35.23 μg/mL。该抗氧化肽经过4 h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处理前后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81.05%、82.26%;在pH 4、8条件下处理1 h,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98.02%、11.80%(100 μg/mL);在温度95 ℃条件下处理1 h,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87.11%(100 μg/mL);用浓度为1.0 mol/L的NaCl处理6 h,相比对照组,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由51.58%下降到22.68%(60 μg/mL)。结论:超滤后得到的分子质量为200~3 000 D的酶解缫丝蚕蛹蛋白抗氧化肽的抗氧化能力比酶解原液有一定提高;且在酸性、高温、脱盐处理后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保持较好;胃肠道消化酶对其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解缫丝蚕蛹蛋白 抗氧化肽 分离纯化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B型清道夫受体基因的鉴定及系统发生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董占鹏 柴春利 +4 位作者 代方银 潘敏慧 杜周和 胡海 鲁成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43-753,共11页
B型清道夫受体(SR-B)是清道夫受体超基因家族成员,参与机体的脂类代谢、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或保护、宿主免疫损害防御、凋亡细胞清除和细胞粘附等重要生命过程。基于家蚕全基因组数据,利用比较基因组学方法,鉴定获得了14个家蚕B型清道夫... B型清道夫受体(SR-B)是清道夫受体超基因家族成员,参与机体的脂类代谢、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或保护、宿主免疫损害防御、凋亡细胞清除和细胞粘附等重要生命过程。基于家蚕全基因组数据,利用比较基因组学方法,鉴定获得了14个家蚕B型清道夫受体基因,这些基因分布在至少5条染色体上,其内含子的大小从几十到近万个碱基对。系统发生分析表明,14个家蚕B型清道夫受体基因分布在3个类群:第1类群中分布的9个基因和第3类群中分布的3个基因,分别与类群中其它昆虫的同源基因形成明显的直系同源关系;第2类群中分布有2个基因,此类群中不同昆虫的同源基因之间的进化关系较为复杂。EST数据和芯片数据分析表明,多数家蚕B型清道夫受体基因具有转录活性。RT-PCR检测结果显示,有8个家蚕B型清道夫受体基因在5龄第3天幼虫组织中表达,并具有不同的表达模式,推测这些基因可能行使不同的功能。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诠释家蚕B型清道夫受体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B型清道夫受体基因 生物信息学分析 系统发生 组织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脂肪体细胞原代培养及其细胞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潘敏慧 刘敏 +3 位作者 蔡秀娟 洪开丽 许湲 鲁成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03-408,共6页
取家蚕4~5龄幼虫背部脂肪体,采用胰蛋白酶消化和组织块贴壁法进行离体培养,观察脂肪体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的变化。家蚕脂肪体细胞在原代培养过程中出现了一批具有繁殖和再分化能力的脂肪前体细胞,细胞间呈管道状或网状排列,可在体外... 取家蚕4~5龄幼虫背部脂肪体,采用胰蛋白酶消化和组织块贴壁法进行离体培养,观察脂肪体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的变化。家蚕脂肪体细胞在原代培养过程中出现了一批具有繁殖和再分化能力的脂肪前体细胞,细胞间呈管道状或网状排列,可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繁殖,分化成新的脂肪组织,形成的脂肪细胞分泌大量脂肪油滴后破裂死亡。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讨家蚕脂肪体细胞的分化及脂类代谢调节机制提供实验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脂肪体细胞 原代培养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线诱导家蚕胚胎细胞BmE-SWU1的凋亡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杜娟 张金叶 +3 位作者 田甜 李娜 潘敏慧 鲁成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8-12,共5页
UVB诱导家蚕胚胎细胞BmE-SWU1不同时间后,用四氮唑盐法(MTT)和Hoechst染色及DNA-Ladder法分别检查BmE-SWU1细胞的增殖活性和凋亡情况.该实验研究了紫外线诱导对家蚕胚胎细胞BmE-SWU1凋亡的影响,建立了紫外线诱导家蚕细胞凋亡的简单模型... UVB诱导家蚕胚胎细胞BmE-SWU1不同时间后,用四氮唑盐法(MTT)和Hoechst染色及DNA-Ladder法分别检查BmE-SWU1细胞的增殖活性和凋亡情况.该实验研究了紫外线诱导对家蚕胚胎细胞BmE-SWU1凋亡的影响,建立了紫外线诱导家蚕细胞凋亡的简单模型,为家蚕变态发育过程中细胞凋亡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结果表明:UVB处理家蚕BmE-SWU1细胞后,细胞增殖活性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细胞膜表面突出或出现小泡,经Hoechst染色后,凋亡小体在荧光显微镜下清晰可见,细胞DNA电泳条带呈梯形分布,这是凋亡细胞典型的生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胚胎细胞 中波紫外线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