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0篇文章
< 1 2 6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南大学校园鸟类区系与资源初报 被引量:24
1
作者 赵海鹏 张耀光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31-136,共6页
对西南大学校园鸟类进行调查,共记录到鸟类96种,隶属11目、27科.其中留鸟56种,约占58.33%;冬候鸟12种,约占12.50%;夏候鸟21种,约占21.88%,旅鸟7种,约占7.29%.雀形目鸟类67种,约占69.79%,国家重点保护鸟类(Ⅱ级)7种,约占7.29%.区系分析... 对西南大学校园鸟类进行调查,共记录到鸟类96种,隶属11目、27科.其中留鸟56种,约占58.33%;冬候鸟12种,约占12.50%;夏候鸟21种,约占21.88%,旅鸟7种,约占7.29%.雀形目鸟类67种,约占69.79%,国家重点保护鸟类(Ⅱ级)7种,约占7.29%.区系分析表明东洋种45、古北种28种、广布种23种,分别占46.88%、29.17%、23.96%.具有明显的东洋界特征.分析了多年来种群消长情况及原因,提出保护校园鸟类的若干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 鸟类 区系 资源 西南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分枝杆菌噬菌体为例探索生命科学研究型教学 被引量:5
2
作者 樊祥宇 何颖 谢建平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42-846,共5页
综合多学科技术手段研究生物体系复杂问题,是目前生物医学研究的显著特征之一,这为本科生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噬菌体是开展生命科学研究型教学改革的理想生物材料。文章借鉴美国匹斯堡大学牵头的美国大学生物学教学改革项目&... 综合多学科技术手段研究生物体系复杂问题,是目前生物医学研究的显著特征之一,这为本科生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噬菌体是开展生命科学研究型教学改革的理想生物材料。文章借鉴美国匹斯堡大学牵头的美国大学生物学教学改革项目"噬菌体猎人"的实践,总结了本课题组近5年来将分枝杆菌噬菌体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生命科学研究型教学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学 研究型教学 噬菌体 分枝杆菌噬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大学校园大型真菌资源调查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林观盛 王松 +1 位作者 夏华刚 张家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6期20875-20877,共3页
在对西南大学大型真菌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对大型真菌的组成成分、生态习性和经济价值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西南大学共有大型真菌18科31属39种,其中子囊菌2科2属3种,担子菌16科29属36种;从生态习性来看,木生菌19种,土生菌20种,其中... 在对西南大学大型真菌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对大型真菌的组成成分、生态习性和经济价值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西南大学共有大型真菌18科31属39种,其中子囊菌2科2属3种,担子菌16科29属36种;从生态习性来看,木生菌19种,土生菌20种,其中菌根菌2种;从经济价值来看,食用菌21种,药用菌21种,毒菌4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真菌 物种 生态习性 经济价值 西南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山地几种典型植被类型的土壤养分特征
4
作者 殷凡 马妤昕 +3 位作者 陈洋溢 郑杰 耿倩雯 李昌晓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共9页
植被对于防治土壤侵蚀、提高土壤质量、改善土壤养分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能反映土壤养分元素的循环机制。当前针对西南山地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相关研究较少,以重庆市垫江县3种典型植被... 植被对于防治土壤侵蚀、提高土壤质量、改善土壤养分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能反映土壤养分元素的循环机制。当前针对西南山地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相关研究较少,以重庆市垫江县3种典型植被类型(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的实生土壤为研究对象,对表层土壤C、N、P、K质量分数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①土壤全C、全N质量分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且均为针叶林最高;土壤全P质量分数为针阔混交林最高,全K质量分数为针阔混交林最低。②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C/N、P/K的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植被生长主要受到N和P的限制。③土壤全C、全N质量分数分别与C/N、C/P、C/K、N/P、N/K的值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C/N、C/P、C/K、N/P、N/K的值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K与N/K的值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 土壤养分 植被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生微课程项目及其启示 被引量:17
5
作者 廖国建 谢建平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0-72,共3页
介绍了哈佛大学医学院微课程项目创立的背景、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和培养模式,讨论了微课程项目对我国生物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 哈佛大学医学院 生物医学 微课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模式微生物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 被引量:1
6
作者 易琴 谢建平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9-80,共2页
模式微生物结构简单、繁殖迅速,是研究人类基因组等遗传学问题的重要材料。本文探讨利用主要模式微生物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实现发展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
关键词 模式微生物 生命观念 中学生物学 核心概念 探究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类性别可塑性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1
7
作者 戴生飞 孙丽娜 +2 位作者 周林燕 王德寿 李明辉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46,共14页
鱼类性别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具体表现为天然性逆转、原发性逆转和次发性逆转。近年来,一系列研究都证明鱼类性别可塑性与雌激素密切相关。一旦阻断性腺雌激素的合成,无论是未分化还是已分化卵巢都将性逆转为精巢。鱼类的性别决定通路基... 鱼类性别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具体表现为天然性逆转、原发性逆转和次发性逆转。近年来,一系列研究都证明鱼类性别可塑性与雌激素密切相关。一旦阻断性腺雌激素的合成,无论是未分化还是已分化卵巢都将性逆转为精巢。鱼类的性别决定通路基因缺失诱导的性逆转也与雌激素相关。重要的是,发现生殖细胞的可塑性依赖于foxl3和dmrt1的同时存在,缺失其中一个都不能通过改变雌激素水平从而诱导性逆转。因此,foxl3和dmrt1是生殖细胞响应雌激素的关键基因。另外,表观遗传调控基因kdm6bb通过选择性剪接介导温度诱导的性逆转。这些研究增进了我们对鱼类性别可塑性分子机制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激素 性别可塑性 生殖细胞 体细胞 鱼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气候情景下三种槐树在中国的潜在分布 被引量:3
8
作者 韩顺鑫 余婷 +4 位作者 金正 邓锐 阳蕊灿 陶建平 罗唯学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75-1787,共13页
豆科槐树植物在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和防止水土流失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重要的生态树种。全球气候变化正深刻影响植物的生长状态和地理分布,预测槐树植物的潜在适宜生境有助于深入了解气候变化对槐树植物地理分布格局的影响,对制定保护... 豆科槐树植物在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和防止水土流失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重要的生态树种。全球气候变化正深刻影响植物的生长状态和地理分布,预测槐树植物的潜在适宜生境有助于深入了解气候变化对槐树植物地理分布格局的影响,对制定保护槐树类植物的科学保护策略至关重要。采用优化MaxEnt模型预测刺槐、短绒槐和槐在当前和未来2070年四种气候情景下(SSP1_2.6,SSP2_4.5,SSP3_7.0和SSP5_8.5)在中国的潜在适宜分布,确定影响三种槐树地理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并使用ArcGIS绘制三种槐树的高精度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1)温度和降水是影响三种槐树地理分布的主要因素,其中短绒槐和槐对最干季度均温响应最敏感,而等温性是影响刺槐潜在分布的最重要因子;(2)在当前气候条件下,槐的潜在分布区面积最为广阔共346.49万km^(2),刺槐的潜在分布区面积次之,为252.4万km^(2),而短绒槐的潜在分布区面积最为狭小共77.71万km^(2);(3)在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三种槐树的潜在分布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张,并且主要向更高纬度地区扩张。与当前气候相比,刺槐在未来气候下的潜在分布区主要呈现向东北、华北地区扩张的趋势,短绒槐主要向华北地区、西南地区西部、东北地区北部扩张,槐主要向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扩张。绘制了在当前和未来气候情景下三种槐树在中国的潜在适宜分布地图,揭示了三种植物在中国的生境差异,为槐树的种质资源管理和生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槐树 MaxEnt模型 模型优化 气候变化 潜在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楠木古树健康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谭夏阳 薛彦斌 +2 位作者 钟叶 丁博 王茜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5年第2期51-59,共9页
为了给楠木Phoebe zhennan古树的保护提供指导依据,文章利用抽样方法调查了重庆市大足区、潼南区、酉阳县及武隆区集中分布的90株100~500 a的楠木古树,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法(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构建楠木古树健康评价模... 为了给楠木Phoebe zhennan古树的保护提供指导依据,文章利用抽样方法调查了重庆市大足区、潼南区、酉阳县及武隆区集中分布的90株100~500 a的楠木古树,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法(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构建楠木古树健康评价模型。结果表明,(1)通过构建理论模型、模型假设、数据信度和效度检验、模型适配度检验以及模型修正,获得了适配度较高的评价模型,可应用于实际调查和检测。(2)在14项评价指标中,下端枯枝(0.0976)、顶梢枯死(0.0972)和叶密度(0.0960)所占的权重较高,是模型中反映楠木古树健康的关键指标。(3)使用修正后的评价模型对90株楠木古树进行健康评价,发现“健康”单株占比最高(64.44%),“一般”次之(28.89%),“较差和濒死(或死亡)”在模型中占比6.66%,需对其开展抢救性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楠木古树 健康评价模型 结构方程模型 古树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丛枝菌根真菌对西南岩溶地区干旱及干湿交替下金银花根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5
10
作者 刘锦春 马晔 +2 位作者 陶建平 高凯敏 梁千慧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10-116,共7页
近年来我国西南岩溶地区干旱频发、干湿交替现象严重,植被生存环境恶劣,植被恢复困难,石漠化程度呈加剧之势。丛枝菌根真菌能与植物根系形成互惠共生关系,对植物生长发育及抗逆性有积极影响。研究表明,丛枝菌根真菌能够提高植物的抗旱... 近年来我国西南岩溶地区干旱频发、干湿交替现象严重,植被生存环境恶劣,植被恢复困难,石漠化程度呈加剧之势。丛枝菌根真菌能与植物根系形成互惠共生关系,对植物生长发育及抗逆性有积极影响。研究表明,丛枝菌根真菌能够提高植物的抗旱性。然而,丛枝菌根真菌是否能够提高宿主植物对干湿交替等多变环境的耐受性,目前并没有见到相关报道。以西南岩溶地区适生植物金银花为研究对象,利用盆栽控制实验,采用3因素(接种、水分处理、干旱时间处理)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接种丛枝菌根-摩西管柄囊霉对不同干旱及干湿交替条件下金银花根系形态参数及根系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时间的干旱促进了未接种真菌的金银花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和根系体积等形态参数,根系生物量增加,且复水对植物有一定补偿作用;但长期干旱后植株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等所有根系形态参数均降低,根系生物量显著下降,即长期干旱对金银花的根系生长产生了严重的抑制作用,且复水补偿作用因干旱的严重抑制作用而丧失。短时间干旱降低了接种植株的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等根系生长参数,根系生物量不变;复水后接种植株仍然具有补偿生长作用,其原因可能与菌根泡囊结构有关。随着干旱处理时间的延长,接种植物的根系也受到伤害,复水补偿能力丧失。可见,菌根真菌促进了喀斯特干旱和干湿交替条件下金银花的根系生长,且在干旱条件下促进作用更加显著,但与干旱时间和干旱强度并没有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真菌 喀斯特地区 复水 金银花 根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南地区珍稀濒危及国家保护植物区系地理 被引量:7
11
作者 唐兰 何平 +3 位作者 肖宜安 刘云 张仁波 李桂强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2-136,208,共6页
根据《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和1999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对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的珍稀濒危及国家保护植物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并探讨了其区系成分特点及地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有珍稀濒危及国家保护植... 根据《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和1999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对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的珍稀濒危及国家保护植物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并探讨了其区系成分特点及地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有珍稀濒危及国家保护植物共计95科195属275种;其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热带亚热带性质,种子植物热带分布型的属数占总数的48.57%,热带分布型的科数占总数的46.91%;特有性强,共有52种中国特有植物;起源古老,有41种古老孑遗植物;此外,这些种的地理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分布在省与省或国与国交界的边境地区以及中、低山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稀濒危植物 国家保护植物 区系分布 中国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地区两种草本对干湿交替和N添加的生长响应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周 高凯敏 +2 位作者 刘锦春 梁千慧 陶建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372-3380,共9页
喀斯特地区的"岩溶干旱"和频繁的变水环境成为喀斯特地区植被生长和分布的重要选择压力,是该地区植被恢复重建的主要障碍因子。N沉降也会对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难以预测的影响。为了探究喀斯特地区草本植物对干湿交替和... 喀斯特地区的"岩溶干旱"和频繁的变水环境成为喀斯特地区植被生长和分布的重要选择压力,是该地区植被恢复重建的主要障碍因子。N沉降也会对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难以预测的影响。为了探究喀斯特地区草本植物对干湿交替和N添加的生长响应,以苍耳(Xanthium sibiricum)和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水分受控实验,研究了5种不同水分处理[对照组(CK)、干旱组(D)、1周干湿交替处理组(DW-1)、2周干湿交替处理组(DW-2)和3周干湿交替处理组(DW-3)]与N添加(N+、N-)对两种草本植物生长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抑制了植物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株高、叶面积、总根长和根体积等生长指标和地上生物量均显著降低,根冠比增大。不同程度的干湿交替对植物的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补偿效应,但这种补偿效应的大小随着干旱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减弱。N添加对植物的生长和生物量积累有显著地促进作用,株高、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生物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但这种促进作用随着干旱历时的增加而减弱,可能与土壤水分状况有关。同时,N添加还影响着植物生物量的分配,在促进两种植物地上和地下生长的同时,还促进了植物根冠比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岩 干湿交替 N添加 生长状况 生物量积累和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丘陵地区几种典型边坡植被的护坡效益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方文 刘杨 +1 位作者 马立辉 潘声旺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15-219,共5页
以成渝高速(永川段)为例,以"景观过渡带(小乔木+地被植物)+坡面防护带(灌木+草本植物)"的群落结构为基础,研究西南丘陵地区几种典型的人工护坡植被在自然降雨条件下的产流、产沙特征,并比较其年际间差异。结果表明:(1)一年生... 以成渝高速(永川段)为例,以"景观过渡带(小乔木+地被植物)+坡面防护带(灌木+草本植物)"的群落结构为基础,研究西南丘陵地区几种典型的人工护坡植被在自然降雨条件下的产流、产沙特征,并比较其年际间差异。结果表明:(1)一年生草本植物所在的草灌混合群落(黄荆+狗尾草,M5)生长快、成坪早(65d),在建坪初期(2010年汛期)即表现出较强的保水、防沙性能;(2)黑麦草、狗牙根等多年生草本植物所在的草灌混合群落(小冠花+黑麦草,M4;苜蓿+狗牙根,M3)成坪迟、生长慢,分别在建坪中期(2011年汛期)、后期(2012年汛期)呈现较强的保水、防沙性能;(3)相同环境条件下,不同植被配置模式的护坡性能与其群落特征密切相关,建坪初期,防沙、护坡性能与其地上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建坪后期则与其根系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公路边坡 植被类型 水土保持 生态护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问题”为核心的科学探究教学策略 被引量:6
14
作者 杨红丽 朱家华 崔鸿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7-18,共2页
本文通过案例,分析了以"问题"为核心的科学探究教学应围绕问题构建探究主线,强化科学论证,重视教学的情境性。
关键词 科学探究 “问题”核心 教学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中的科学精神及其生物学教学价值浅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周菲 赵海鹏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73-74,共2页
关键词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生物学教学 教学价值 科学精神 幽门螺杆菌 澳大利亚 教育价值 马歇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吉小鲵胚胎与幼体发育形态解析
16
作者 黄镇杨 汪贤挺 +6 位作者 刘宝权 郎泽东 黄俊恺 周亚楠 邱娇 龚伟民 袁智勇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6-635,共10页
胚胎和幼体生活史的基础信息对于受威胁两栖类物种的保护至关重要。本研究在野外环境下对安吉小鲵(Hynobius amjiensis)的胚胎与幼体发育进行了详细观察,记录了其胚胎和幼体发育的各个时期以及幼体间的形态变异。结果显示:安吉小鲵的胚... 胚胎和幼体生活史的基础信息对于受威胁两栖类物种的保护至关重要。本研究在野外环境下对安吉小鲵(Hynobius amjiensis)的胚胎与幼体发育进行了详细观察,记录了其胚胎和幼体发育的各个时期以及幼体间的形态变异。结果显示:安吉小鲵的胚胎发育共分为21期,平均发育时长为34.4 d;幼体发育分为10期,平均发育时长为125.9 d。研究发现,安吉小鲵的胚胎与幼体发育模式与其他小鲵属(Hynobius)物种基本一致,但在具体形态和发育时间上存在差异。本研究不仅为安吉小鲵的繁育和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也为未来进一步探索其发育生物学及种群复壮奠定了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动物 变态发育 形态变异 发育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FMylation类泛素修饰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免疫中的作用与机理
17
作者 廖怡然 张其奥 +1 位作者 李佩波 谢建平 《遗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46-557,共12页
Ubiquitin-fold modifier 1(UFM1)是一种在原核生物和大多数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的I型类泛素蛋白,其介导的UFMylaiton修饰参与调节多种细胞生化过程。近年来UFM1系统在内质网稳态调节中的重要性被逐步发现和重视。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发... Ubiquitin-fold modifier 1(UFM1)是一种在原核生物和大多数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的I型类泛素蛋白,其介导的UFMylaiton修饰参与调节多种细胞生化过程。近年来UFM1系统在内质网稳态调节中的重要性被逐步发现和重视。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发的内质网应激是结核病发病进程的重要环节,因而UFM1系统有望成为抗结核治疗药物研发的新靶标。本文对UFM1系统和其介导的UFMylation途径进行了介绍,并重点综述了UFM1系统参与内质网稳态调节的最新进展及其在结核病治疗中的潜在价值,以期为开发新型抗结核治疗方法提供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FMylation UFM1系统 结核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方式对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无花果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齐代华 薛沛沛 +1 位作者 蒋宣斌 马莉娅 《南方农业》 2021年第13期21-25,33,共6页
基于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特殊的地质背景,对比分析了不同施肥方式下石漠化地区无花果栽培生长状况,为我国石漠化地区无花果栽培提供依据。2019年,选择5个品种的2年生无花果树苗进行移植栽培,设置不施肥、上位施肥、上下位施肥处理;2020... 基于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特殊的地质背景,对比分析了不同施肥方式下石漠化地区无花果栽培生长状况,为我国石漠化地区无花果栽培提供依据。2019年,选择5个品种的2年生无花果树苗进行移植栽培,设置不施肥、上位施肥、上下位施肥处理;2020年统计分析无花果树死亡情况、营养生长指标和果实数量指标。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上位施肥和上下位皆施肥无花果树的总死亡率较低,且上下位皆施肥处理下无花果树的总死亡率最低。上位施肥和上下位施肥都能促进5种无花果品种树高生长量、基径生长量、冠幅、叶片数量增加,其中法紫、金傲芬、波姬红在上下位施肥处理下生长效果最好。丰产黄和波姬红果实数量表现为上下位施肥处理多于不施肥和上位施肥,在3种施肥方式下均表现为丰产黄果实数量最多。因此,种植法紫、金傲芬、波姬红无花果品种时考虑采用上下位施肥方式;综合考虑,建议采用丰产黄作为种植品种,能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带来长远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地区 无花果 品种 施肥方式 死亡率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湿地植物群落类型、物种多样性与生物量变化特征
19
作者 殷凡 郑杰 +3 位作者 陈洋溢 耿倩雯 刘俊臣 李昌晓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6923-6933,共11页
为了明确三峡库区湿地不同植物群落类型物种多样性与生物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选取三峡库区湿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Ward聚类的方法对三峡库区湿地植物群落进行分类,并利用回归分析方法明确库区湿地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 为了明确三峡库区湿地不同植物群落类型物种多样性与生物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选取三峡库区湿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Ward聚类的方法对三峡库区湿地植物群落进行分类,并利用回归分析方法明确库区湿地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湿地植物群落有8个类型,即芦竹群落、长芒稗-酸模叶蓼群落、白茅-牛鞭草群落、狼耙草-牛鞭草群落、狗牙根群落、西来稗群落、异型莎草-狗牙根群落、艾-狗牙根群落,不同群落类型之间的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有显著的差异(P<0.05)。回归分析结果明确研究区湿地植物群落的地上生物量与物种多样性水平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表明三峡库区湿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之间存在一定的权衡关系。结构方程模型对地理因子、气候因子和土壤因子对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分析发现,地理因子通过调控气候和土壤因子间接影响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气候和土壤因子均直接影响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研究结果揭示了环境因子对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的综合调控机制,为三峡库区湿地及类似湿地生态系统的植物群落保护和恢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植物群落 Ward聚类 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多样性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支流龙河和汝溪河浮游植物功能群的季节动态特征及其与环境的相关关系
20
作者 刘香正 史邵华 +6 位作者 张茟渲 王佳慧 马兰 黄钰轩 刘梅 阿依巧丽 曾波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4-145,共12页
根据不同季节的环境特点,研究于2021年春季(3月)、夏季(7月)、秋季(9月)和冬季(11月)对龙河和汝溪河浮游植物和水环境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龙河共采集到浮游植物111种,隶属6门;汝溪河共采集到浮游植物142种,隶属7门。依照Padisak理论... 根据不同季节的环境特点,研究于2021年春季(3月)、夏季(7月)、秋季(9月)和冬季(11月)对龙河和汝溪河浮游植物和水环境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龙河共采集到浮游植物111种,隶属6门;汝溪河共采集到浮游植物142种,隶属7门。依照Padisak理论,在龙河和汝溪河共发现浮游植物功能群23个。龙河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的季节演变规律:春季(B、L_(O)、MP、X1)→夏季(D、J、S_(N)、T_(B))→秋季(D、J、MP、P、T_(B))→冬季(B、D、MP、T_(B));汝溪河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的季节演变规律:春季(B、D、X1、X2)→夏季(G、J、S1、X2)→秋季(S1、G、P)→冬季(D、J、MP、S1)。其中龙河和汝溪河的回水区受三峡工程蓄水的影响,浮游植物功能群呈现出更为相似的特征。根据浮游植物功能群与环境因子冗余分析(RDA)可知,水温(WT)、溶解氧(DO)、酸碱度(p H)、铵态氮(NH_(4)^(+)-N)、磷酸盐(PO_(4)^(3-)-P)是龙河和汝溪河浮游植物功能群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为保护长江水生生态系统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功能群 季节动态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